吴谢宇在作案后半年通知亲人,可能是为了制造一个合理的场景,让尸体被发现。他通过发送短信称自己和母亲从美国回来,引导舅舅去家中发现尸体,从而暴露案件。
吴谢宇与性工作者的关系引发了公众对他性取向和性癖好的猜测,包括他是否是同性恋或存在其他性方面的异常行为。
吴谢宇在房间安装摄像头可能是为了监控尸体的状况,确保尸体处理得当,同时也表现出他对整个犯罪过程的高度控制和冷酷态度。
公众对吴谢宇的好奇源于他高智商犯罪的冷酷和细致,以及他弑母行为的极端性。此外,他的背景和动机缺乏明确的解释,增加了案件的神秘感。
在台湾的刑法典中,杀直系血亲尊亲属罪的量刑比普通杀人罪更重,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杀近亲行为的更严厉惩罚。
有数据显示,北大心理中心的研究发现,50%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来自教师家庭,远高于心理正常学生的21%。这可能与教师家庭对孩子的高期望和过度关注有关。
吴谢宇的粉丝团可能源于他的高学历、长相和高智商犯罪的光环,以及他被捕时的戏剧性场面。此外,许多年轻人可能因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而对吴谢宇的经历产生共鸣。
媒体对吴谢宇的报道可能导致他被偶像化,甚至引发模仿犯罪。公众对案件的戏剧化演绎和同人化倾向,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增加了潜在的危险性。
弑母文化在美国文化中存在,部分原因是早期将性无能与恋母情结联系在一起,认为极度恋母的人在性上是失败的。这种观念在美国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广泛体现。
控制狂母亲的极致表现是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母亲通过过度照顾孩子甚至下毒来获得存在感,表现出对子女的极端控制和病态的爱。
逃亡将近四年的北大学生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上个月于重庆落网,再次激起了人们对这桩陈年罪案的关注和好奇。围绕吴谢宇杀人动机的各种猜测甚嚣尘上,对其人生故事的各种演绎也呈现出娱乐化、同人化的特质,甚至还有网友组成了吴谢宇粉丝团,为其应援,希望其免于死刑。这一方面与吴谢宇案本身的戏剧化元素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弑母本身就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母题,无论是在希腊神话中,还是在当代的电影、电视剧中,弑母的故事都不少见。但回到现实,弑母文化背后仍是社会整体的厌女情绪以及性别社会分工带来的母子关系扭曲,因此,在试图回到原生家庭解密案情的同时,也应意识到社会环境对家庭关系的塑造作用。
【主持】
黄月(媒体人,界面文化资深编辑) 傅适野(媒体人,界面文化记者,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Zzzzzhiqi)
[05: 41] 吴谢宇为什么要在作案半年后通知亲人,引导他们发现尸体? [07: 30] 吴与性工作者的关系引发了人们对其性取向、性癖好的猜测 [09: 04] 吴在存放尸体的房间安装实时监控的摄像头,令人毛骨悚然 [13: 48] 为什么公众会对吴的作案动机和人生经历如此好奇? [15: 32] 在台湾的刑法典中,杀亲罪比一般的故意杀人罪量刑更重 [17: 32] 教师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走极端吗? [24: 54] 吴谢宇为什么会有粉丝团? [29: 23] 媒体对嫌疑人的报道会不会导致其被偶像化,甚至招致模仿者? [31: 37] 对吴身世的演绎有同人化的特质 [35: 54] 弑母元素存在于美国的文化基因中 [39: 51] 控制狂母亲的极致是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 [43: 11] 弑母文化的背后还是社会整体的厌女情绪 [45: 10] 母职要求女性既不能不关心孩子,也不能过度关心孩子 [51: 25] 作为受害者的吴母反而要对孩子杀人负责 [54: 46] 原生家庭理论泛滥,反而让人们忽略了社会环境的作用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和电影】
《奇想之年》[美] 琼·狄迪恩 著 / 陶泽慧 译 / 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 2017 《ALL JOY AND NO FUN: The Paradox of Modern Parenthood》[美] Jennifer Senior 著 / Ecco / 2014 《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孙隆基 著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0 《我们与恶的距离》台湾 / 2019 《大都会传奇(New York Stories)》美国 / 1989 《利器(Sharp Objects)》美国 / 2018 《一个孩子的呼救(A Child's Cry for Help)》美国 / 1994 《惊魂记(Psycho)》美国 / 1960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Mama’s Gonna Give You Love”, by Emily Wells, Sharp Object Soundtrack, 2018 片尾:“目不转睛”,by 王以太, Feel & Sight,2018
【与我们互动】
新浪微博@剩余价值Surplus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