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012】吴谢宇案背后的弑母文化与原生家庭迷思

【012】吴谢宇案背后的弑母文化与原生家庭迷思

2019/5/8
logo of podcast 剩余价值SurplusValue

剩余价值SurplusValue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傅适野
张之琪
积极参与媒体讨论和播客制作的媒体人,通过《随机波动》播客平台影响着广大听众。
黄月
Topics
黄月:本期节目讨论了备受关注的吴谢宇弑母案,探讨了其背后的原生家庭、社会环境以及弑母文化等因素。节目中分析了吴谢宇案的细节,包括其作案手法、逃亡过程以及被捕场景,并结合相关案例和理论,深入探讨了弑母文化在美国和中国文化的差异,以及母职对女性造成的压力和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节目还讨论了媒体报道对吴谢宇案的影响,以及公众对吴谢宇的关注和对其行为的解读。 傅适野:节目中详细介绍了吴谢宇案的案情经过,包括其作案手法、伪造证据、借款逃亡等细节。同时,节目还分析了吴谢宇的个人特质,例如其高智商、高度自律以及与人交往的模式。此外,节目还探讨了公众对吴谢宇案的关注和好奇,以及媒体报道可能造成的偶像化和模仿效应。 张之琪:节目中探讨了教师家庭的孩子是否更容易走极端,并分析了教师家庭的特殊压力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节目还讨论了原生家庭理论的泛滥,以及人们对社会环境作用的忽视。此外,节目还分析了吴谢宇案中,受害者母亲反而被认为对儿子的行为负责的扭曲观念。 黄月:吴谢宇案引发了公众对弑母动机、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广泛讨论。弑母这一主题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例如美国文化中就有许多关于弑母的电影和电视剧。在探讨吴谢宇案时,我们需要关注社会环境对家庭关系的塑造作用,以及母职对女性造成的压力和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傅适野:吴谢宇案的特殊之处在于其高智商犯罪手法和其与母亲关系的反差,这引发了公众的好奇心。媒体报道对吴谢宇案的影响值得关注,其可能造成的偶像化和模仿效应需要警惕。 张之琪:教师家庭的孩子更容易面临学业压力和社会期望,这可能导致他们走上极端。原生家庭理论虽然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吴谢宇在作案半年后通知亲人,引导他们发现尸体?

吴谢宇在作案后半年通知亲人,可能是为了制造一个合理的场景,让尸体被发现。他通过发送短信称自己和母亲从美国回来,引导舅舅去家中发现尸体,从而暴露案件。

吴谢宇与性工作者的关系引发了哪些猜测?

吴谢宇与性工作者的关系引发了公众对他性取向和性癖好的猜测,包括他是否是同性恋或存在其他性方面的异常行为。

吴谢宇为什么在存放尸体的房间安装实时监控摄像头?

吴谢宇在房间安装摄像头可能是为了监控尸体的状况,确保尸体处理得当,同时也表现出他对整个犯罪过程的高度控制和冷酷态度。

为什么公众对吴谢宇的作案动机和人生经历如此好奇?

公众对吴谢宇的好奇源于他高智商犯罪的冷酷和细致,以及他弑母行为的极端性。此外,他的背景和动机缺乏明确的解释,增加了案件的神秘感。

台湾的刑法典中,杀亲罪与普通杀人罪有何不同?

在台湾的刑法典中,杀直系血亲尊亲属罪的量刑比普通杀人罪更重,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杀近亲行为的更严厉惩罚。

教师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走极端吗?

有数据显示,北大心理中心的研究发现,50%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来自教师家庭,远高于心理正常学生的21%。这可能与教师家庭对孩子的高期望和过度关注有关。

为什么吴谢宇会有粉丝团?

吴谢宇的粉丝团可能源于他的高学历、长相和高智商犯罪的光环,以及他被捕时的戏剧性场面。此外,许多年轻人可能因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而对吴谢宇的经历产生共鸣。

媒体对嫌疑人的报道是否会导致其被偶像化?

媒体对吴谢宇的报道可能导致他被偶像化,甚至引发模仿犯罪。公众对案件的戏剧化演绎和同人化倾向,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增加了潜在的危险性。

弑母文化为何在美国的文化基因中存在?

弑母文化在美国文化中存在,部分原因是早期将性无能与恋母情结联系在一起,认为极度恋母的人在性上是失败的。这种观念在美国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广泛体现。

控制狂母亲的极致表现是什么?

控制狂母亲的极致表现是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母亲通过过度照顾孩子甚至下毒来获得存在感,表现出对子女的极端控制和病态的爱。

Chapters
本期节目讨论了备受关注的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节目详细介绍了案发经过,包括吴谢宇杀害母亲、处理尸体、伪造信息骗取钱财以及潜逃的过程。同时,节目也分析了警方发现尸体的关键线索以及吴谢宇作案手法的精细之处。
  • 吴谢宇于2015年7月11日杀害母亲
  • 2016年2月14日警方发现尸体
  • 吴谢宇通过伪造信息骗取亲戚144万
  • 吴谢宇在逃亡期间与性工作者发生关系
  • 吴谢宇在存放尸体的房间安装了摄像头

Shownotes Transcript

逃亡将近四年的北大学生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上个月于重庆落网,再次激起了人们对这桩陈年罪案的关注和好奇。围绕吴谢宇杀人动机的各种猜测甚嚣尘上,对其人生故事的各种演绎也呈现出娱乐化、同人化的特质,甚至还有网友组成了吴谢宇粉丝团,为其应援,希望其免于死刑。这一方面与吴谢宇案本身的戏剧化元素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弑母本身就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母题,无论是在希腊神话中,还是在当代的电影、电视剧中,弑母的故事都不少见。但回到现实,弑母文化背后仍是社会整体的厌女情绪以及性别社会分工带来的母子关系扭曲,因此,在试图回到原生家庭解密案情的同时,也应意识到社会环境对家庭关系的塑造作用。

【主持】

黄月(媒体人,界面文化资深编辑) 傅适野(媒体人,界面文化记者,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Zzzzzhiqi)

[05: 41] 吴谢宇为什么要在作案半年后通知亲人,引导他们发现尸体? [07: 30] 吴与性工作者的关系引发了人们对其性取向、性癖好的猜测 [09: 04] 吴在存放尸体的房间安装实时监控的摄像头,令人毛骨悚然 [13: 48] 为什么公众会对吴的作案动机和人生经历如此好奇? [15: 32] 在台湾的刑法典中,杀亲罪比一般的故意杀人罪量刑更重 [17: 32] 教师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走极端吗? [24: 54] 吴谢宇为什么会有粉丝团? [29: 23] 媒体对嫌疑人的报道会不会导致其被偶像化,甚至招致模仿者? [31: 37] 对吴身世的演绎有同人化的特质 [35: 54] 弑母元素存在于美国的文化基因中 [39: 51] 控制狂母亲的极致是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 [43: 11] 弑母文化的背后还是社会整体的厌女情绪 [45: 10] 母职要求女性既不能不关心孩子,也不能过度关心孩子 [51: 25] 作为受害者的吴母反而要对孩子杀人负责 [54: 46] 原生家庭理论泛滥,反而让人们忽略了社会环境的作用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和电影】

《奇想之年》[美] 琼·狄迪恩 著 / 陶泽慧 译 / 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 2017 《ALL JOY AND NO FUN: The Paradox of Modern Parenthood》[美] Jennifer Senior 著 / Ecco / 2014 《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孙隆基 著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0 《我们与恶的距离》台湾 / 2019 《大都会传奇(New York Stories)》美国 / 1989 《利器(Sharp Objects)》美国 / 2018 《一个孩子的呼救(A Child's Cry for Help)》美国 / 1994 《惊魂记(Psycho)》美国 / 1960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Mama’s Gonna Give You Love”, by Emily Wells, Sharp Object Soundtrack, 2018 片尾:“目不转睛”,by 王以太, Feel & Sight,2018

【与我们互动】

新浪微博@剩余价值Surplus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