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很难说包产到户是最有效率的或历史的必然,一刀切地推行后遮蔽了很多问题|郦菁 一席

很难说包产到户是最有效率的或历史的必然,一刀切地推行后遮蔽了很多问题|郦菁 一席

2025/3/9
logo of podcast 一席YiXi

一席YiXi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郦菁
Topics
我是一名历史社会学家,今天想从不同视角探讨包产到户政策。这项政策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问题,其一刀切的全国推广掩盖了诸多问题,导致权力关系固化,短期内难以纠正,形成了路径依赖。 关于包产到户成功的原因,存在三种解释:农民发明、改革派精英推动、明晰产权激励劳动。但1978年改革之初,方向高度不确定,至少存在三种方案:投资方案、承包制多样化方案和包产到户方案。 投资方案依赖财政投入,得到华国锋和邓小平支持,但最终因财政赤字而失败。承包制多样化方案允许地方灵活选择,更能适应中国国情,但因制度复杂、内部不确定性而难以推广。包产到户方案最为激进,它使农民获得从生产决策到消费的全部权利,接近半私有制,最终胜出。 包产到户方案的成功并非必然,它是在互动和竞争中涌现的,是不同政治行动者在新的方案上达成共识的结果。它促使不同利益相关者重新定义自身利益,形成全国性政治联盟。政治精英因其解决了经济危机而支持;富裕地区农民因可以利用市场机会致富而支持;基层干部因可以控制乡镇企业而支持;军队因国防现代化而支持。 包产到户政策固然取得成就,但其一刀切的推广也造成了路径依赖,导致一些问题长期难以解决,例如土地流转困难等。保护农民生存权的关键在于赋予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益,而非仅仅依靠小土地所有制。我们需要反思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吸取经验教训,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Deep Dive

Chapters
1978年前后,中国农村改革面临多种方案选择:投资方案、承包制多样化方案和包产到户方案。演讲者分析了这三种方案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多样化方案因其灵活性更有效率,但包产到户方案最终胜出。
  • 1978年农村改革存在三种主要方案:投资方案、承包制多样化方案和包产到户方案
  • 多样化方案在不同地区、作物类型等方面具有灵活性,更能适应中国国情的多样性
  • 包产到户方案最终胜出,但并非改革伊始即定的必然结果

Shownotes Transcript

郦菁,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包产到户政策当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全国范围来看,用一刀切的方式制度化之后权力关系会被固化,出现的问题在短期内就很难纠正,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有学者说,中国的小土地所有制可以保护农民的基本生存权,但我个人认为保护农民生存权最重要的方式,是赋予他们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益。

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叙述中存在一个“小岗村神话”——1978年底的一个冬夜,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秘密地分田到户,实行农业“大包干”,第二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1982年,国家顺应民意,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拉开农业改革的序幕。 但是,郦菁的研究发现,在1978-82年的关键“政策制定时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开始并不是改革的方向,当时至少有三种政策方案进入了角逐,包括依靠财政投入的投资方案、允许各地灵活选择的生产责任制多样化方案和最终在全国推广的包产到户。 每种方案背后都有支持和反对者,比如当时上海、江苏、黑龙江等富裕或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反对拆除人民公社的基本制度框架,江苏甚至在苏皖两省边界用高音喇叭抵制“单干风”。那么,包产到户这一最为激进的方案为何最终成为全国性的政策? 郦菁根据最新的回忆录,并采访了参与决策的当事人,回溯了农村改革政策制定的详细过程,分析了主要行动者如何在结构性和偶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改变各自对于利益的认知,最终达成了“激进的共识”。 �本期演讲推荐大家前往一席公众号或app观看演讲视频,配合ppt观看体验更佳。 【时间轴】 00:08)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方式改变过程的一些背景介绍 02:49) 1978年改革时的三种主要方案-农业投资方案、谁在支持投资方案? 08:01) 1978年改革时的三种主要方案-以承包制为核心的多样化方案、几种流行的承包方式及多样化方案的启示 19:52) 1978年改革时的三种主要方案-农业包产到户方案,谁支持、谁反对?包产到户方案为什么胜出? 34:54) 反思农业改革的当下与未来 �实行包产到户的农村地区的比例

�1978 年底,中央还没有将包产到户合法化时,安徽滁州小岗村的 18 户农民私下搞分田时签的协议,每个人都在上面按了红手印。

�70年代之后,中央发动地方推动农业机械化,进行了很多农田水利的建设。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第一次农村水利建设的高潮发生在大跃进时期,后面一次高潮就是在70年代中后期。图源:朱晓明等《天水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