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在39岁时辞职是因为她更依赖于内在的自我,而非外在的职业成就。她的工作虽然稳定且收入不错,但无法给她带来价值感和快乐。她希望通过写作和自由生活找到自我满足。
写作对周慧来说是一种自我表达和寻找内在满足的方式。它帮助她在自由生活中找到锚点,托住了漂浮不定的自我。她通过写作触碰记忆和秘密,逐渐构建出一个想要的自我。
周慧生活中最大的挑战是经济压力。她辞职后没有固定收入,经历了股市亏损、房租上涨等问题,甚至不得不借钱和抵押房产来维持生活。
周慧认为没有读者的写作同样有价值。她通过写作与自己对话,即使没有外界的认可,她也觉得自己了不起,因为写作帮助她找到了内在的自我。
自由生活让周慧摆脱了传统职业的束缚,但也带来了经济压力和生活的单调。她需要不断面对自我,寻找内在的满足,并通过写作来应对自由带来的挑战。
周慧的母亲对她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她选择辞职和追求自由生活时。母亲的经历让她理解了传统角色的束缚,也让她决定不进入传统框架,选择为自己而活。
周慧的第一本书《认识我的人》是通过她的公众号内容出版的。出版人曹雪峰关注了她的公众号两年后,决定帮助她出版这本书,编辑萧海欧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周慧,写作者。 人是渴望被认可的生物,这当然是件相当荣耀的事,不过我没有这个本事,就像斗地主一样,到我这,我都要不起。我可以不需要外界的认可,可是,我怎么看待自己,难道,我辞职就为过上贫穷的生活吗?那个小我,一个我想成为的自我,到底是什么?
三十九岁那年,周慧辞去工作,搬离市区,一个人,一间房,面朝大海,不用上班。 自由也像大海一样拥抱了她,不用社交,不必提供情绪价值,时间无限,都归自己,除了没钱,堪称完美。这份甜蜜的自由并没有持续太久,反而在几年后危机四伏,因为“你得每时每刻往里填东西,你很清楚你就是由这些东西组成的,你得负责。全责。” 一棵树可以只活着,但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过去这些哲学命题只是偶尔出现,如今变成了她的生活日常。当自由像海一样无穷无尽,问题也像海一样扑面而来。 写作像一只锚,托住了漂浮不定的自我。从身边开始,她写邻居、写山、写日出日落,直到写作触碰记忆和秘密,最后长出一个想要的自我。 挣扎到五十岁,她已全然领受这份没有观众的生活;假如这一切没能如愿,也不必伤心,因为“徒劳的激情”,“重点不是徒劳,而是激情”。 【时间轴】 01:34) 在车间里,她们就是我 03:57) 我能买榨菜,我就能留在深圳 06:38) “喂?你好”和我的人性高光时刻 10:34) 我要为周慧做牛做马吗? 13:17) 母亲活得很痛快,我也要活得痛快 16:39) 自由很棘手、生活很沉重、写作很艰难 24:30) 没有读者的文字,我跟自己说了不起 25:00) 也许是徒劳的激情,重点不是徒劳,而是激情 �1993年,初到深圳(左一为周慧)
�胡晓梅《夜空不寂寞》
�影像资料 1990年代深圳工厂 ©️casperhong
�大专生周慧
�自制员工工作状态调查表
�十七岁的全家福
�洞背村的景色,“大家挣那么多钱,累得要死,不就是为了到这样的地方买一个房,天天看这样的景色吗?我们现在只用花几百块钱的房租,而且整栋楼都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