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下午好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些日子令人难忘在我这个 82 年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一天记得特别清楚就是 1979 年 7 月 27 日这一天我抱着 9 个月大的女儿从昆明来到香港那是一个奄奄夏日
在入境处的大堂里面没有冷气顶上有几把吊扇幸好我带了一把扇子不停地给我女儿扇而扇在大堂里等了足足的七个小时才听到叫我的名字那个名字是用广东话讲的 Hong Gei Mei 我都不知道叫谁后来看了字幕哦 原来是叫我这么
漫长的一天而且对我在昆明出生长大没有经历过酷楚的人来说显然是难熬的但是我的女儿不哭不闹我也没有多少焦躁因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还有很多梦想写作是我的梦想之一来到香港以后你就发现香港的确是有写作的空间只是没有时间
生存才是最重要的香港人叫 wensik 就是找饭吃一直到 1997 年这个怀里的婴儿长到 18 岁到外面去念大学这个时候我才有了时间开始写我的母亲我到香港的十年以后就是 1988 年我开始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负责这个中心它是为海内外到香港来做中国研究的学者服务的
被学者们称为中国研究者的卖家但是这个中心的最基本的业务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收集图书资料 1990 年我不知道可能在座很多人还没有出生的时候这个中国的出版界呢竟悄悄出现了一件对后来影响蛮大的事就是有大量的回忆录出现
这些回忆录的作者他们通常出生在 30 年代甚至更早的 20 年代就是这一批人他们经历了战乱以及之后不平静的和平年代是有故事的一代所以很多人又有一种冲动要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他们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但是不能够忘记的
对历史的责任感我们就成立了一个项目叫做民间历史这个民间历史我们办了一个网站还有就是去做民间历史写作特别是家史写作的倡导到了 2007 年我退休之前我就想到我说这个人一定要找到一件事可以做到老死那么做民间历史可能就是我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你就叫别人写《情经如翁》所以我自己就开始写后来就写了这三本书我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长辈的故事中的几个故事我其实最想写的人物是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在 1973 年去世以后我就觉得我一定要把它写下来但是每当你要写它的时候所谓是泪水先笔墨而下
你就没有办法沉稳你看这张照片你们大概看得出来是在什么地方拍的不是家里是医院 1955 年我妈妈 41 岁的时候就因为严重的心脏病就卧床她刚刚病的时候医生就说她最多有三年的生命但是她在床上躺了 18 年
这个 18 年中我的母亲依然是我们这个小家庭的核心同时她有 11 个兄弟姐妹这些兄弟姐妹中大概有六七个人是在美国 台湾 外省
所以我记忆中从母亲躺在床上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个就是做针线活那个时候人的衣服都要缝缝补补的甚至新买的裤子这里就要打两个补丁所以我妈妈就是负责给我们缝缝补补然后就是写信同时她的病床我就觉得就是像一个磁力一样
就吸引了很多的我们家的朋友甚至连我的同学都希望来看看我妈妈因为来看我妈妈的时候她从来不讲她的病她是很耐心地听别人的故事你跟她讲完话以后你的心情总是会变得比原来更好作家罗曼·罗兰描述过一位女性说她能够用目光举止
和他亲戚车的心态在周围散布出一种令人舒态的气氛活泼的声明我看到这句话我说这不就是我妈妈吗妈妈出生在 1904 年历迁的正好是 111 年她的一个混名叫做校长因为她老是笑这些老照片呢 她其实
你一看就很简单 一个人穿着短袖但是你有没有想到这是第一代人可以把他们的胳膊露出来就千百年来中国的妇女是要穿得严严实实的所以那个时代就是清朝末年然后到了上个世纪初是中国所谓的三千年未有的大编辑所以这个是反映在他们这代人的身上
母亲昆明考入第一届女子能够入大学念书考进去第二年她就辍学了为什么因为我的外公要去外地做县长需要女健陪伴我的外婆走不开她下面还有很多小孩所以妈妈就去陪着外公她毫不犹豫地就辍学了
妈妈这一代人也是第一代可以自由恋爱的但是我说他们那个叫做半自由恋爱妈妈和爸爸是在一个中学的联谊会上爸爸读一个男子学校妈妈读一个女子学校爸爸那个时候男扮女装跳那个三只小蝴蝶最后把我妈笑坏了就是这个男生
之后他们是怎么恋爱有没有私定终身我从来没有问过我只知道他们依然是要眉说直言就请眉人去到我外公家提亲的如此我妈妈就嫁到熊家了
他的苏家是一个气氛非常好非常融洽的我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描述拿大厦家庭的情况说这个就和外婆家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但是嫁到熊家来他们熊家可以说是一个官僚的家庭因为我的曾祖父他是种了静寺后来是做藤叶稻影就是管着半个云南所以他嫁到这个家里来我爸爸是长孙他就是长孙媳妇长孙媳妇上面有十多个长辈所以他就有点像林黛义不可说错半步话不可走错一步路
但是他在这个家里仍然取得了老老少少的喜爱这个下面我妈妈靠着一棵梧桐树我等一下会讲到和梧桐树有关的故事你们先记住这棵梧桐树 1949 年以后中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之中有一件就是妇女出来工作了再也不是只是相夫交子那个时候有一个口号叫做妇女能顶半边天
而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实际上是你靠一个人的工资是很难养活全家的所以赋你就业也就成了那个时候很普遍的现象
我的妈妈呢她从来是个学霸所以她就很简单地就念了一个会计师的执照然后就到一个门诊部去做会计师她做会计师的时候其实她身体那个时候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常常回来都是很晚了我们都吃过饭了她就拿一块红糖一咬一咬地然后就拿开水泡饭吃我最记得
最离谱的是政治学习的时候晕倒了然后他的领导就说没事啊你拿个病人棠的船检查的船你就躺在上面听完这个报告再走好了所以呢
到了她这个工作三年以后她就变成一个要躺在床上的病人了但是她离开那个医院以后医院雇了三个人才抵达她的工作我妈妈就以为自豪是她做会计从来没有错过一分钱 62 年我去上大学
以后我的一个弟弟也去上了大学家里的妈妈就让一个 13 岁的弟弟就负责照顾我妈妈这张照片也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我不能清楚地记得是哪一天为什么难忘呢那个时候我们就要到金肯农场去接受贫下中农和解放军的再教育当时离开家的时候你不知道要离开多久才能回来也不知道你回来的时候
其实你不知道回来的时候妈妈还在不在这里所以我爸爸就拍了这张照片这是我在农产的时候妈妈给我写的信现在看来有点好笑 是不是在信的开头就认识谁谁谁万寿无价因为那个时候你要准备好你的信人家是会拆开看的
所以首先你不要写什么任何你的情绪啊什么你只能写一些很日常很琐碎的事情我妈妈的字写得非常好而熊景明的字是我爸爸说字如其人熊景明的字就像个小偷医生你想当年告诉说他最多活三年他为什么活了 18 年呢
其实他在初出殡的时候他说要是我走的话你爸爸肯定会娶一个后妈因为后妈的形象是一定要虐待前妻的孩子的所以他就一定要活下去他不能让我们去受后妈的虐待那后来呢等到他已经病得很厉害了年纪也大了那个时候他不再担心后妈的时候呢他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
那个时候人你分配到哪里去工作你就定在那里了一颗螺丝钉你就拧在那里了我和我弟弟就分到县城里面去工作我们就特别地希望回到昆明来回到昆明来的唯一的一个理由就是妈妈病重你要回来照顾妈妈
这个理由让我能够在 1973 年调回了昆明我记得其实平时我们在家里是讲昆明话讲昆明话但是那天我妈妈就坐起来就说就用普通话说终于盼到这一天了终于回来了她就像是说台词那样的然后那一年的十一夜她就走了现在讲到一个很阳光的人物就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他是生逢其时为什么这个年代是大量的新思潮新的玩意儿涌向中国我父亲就那个时候就是刚刚昆明市有卖摩托车的时候摩托车就没有见过的第一次有摩托车他就跑去买了一个摩托车就问人家哪里是油门 哪里是刹车听完以后他就骑着摩托就回家了一直到了 80 年代末吧他已经退休了
他仍然买个摩托招摇过市在昆明然后那个摩托就坏了他就拿去修摩托修车的师傅说现在的年轻人太不像话了摩托车坏了叫他爷爷来修
那个时候因为真的是新玩意儿太多了我觉得那个冲击是比现在 AR 带来的冲击还要大的多而且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形式去融入其中其中一个就是西洋音乐以前有婚三喜四的时候就喇哩喇吹那个吹喇叭 吹唢呐这些人刚刚学会拉点小提琴 弹着吉他他们就组成洋吹鼓手队
婚三起四的时候还可以稍微去赚一点钱然后很得意的他们这些朋友之中就有一个人后来成了我们国歌的作者知道是谁聂尔所以就说聂尔和他们那一代人就是在同一代人这个故事实在是太多去看书了
我在香港的朋友问我说你爸爸妈妈他们那时候在巴黎我说不是巴黎这是昆明昆明黑龙滩我爸爸呢他是一个工作狂但是他那种工作狂和我们想象的大不一样他年轻的时候是看公路和修筑公路的我们小时候长大的都是听爸爸的故事
不是什么神话故事都是冒险的经历就是有野兽 有强盗但是都是非虚构的作品讲的都是他在修公路年代的那些经历他讲起来我们每天晚上就听得很如鸣一直到好多好多年以后我才发现他们当年修的是滇缅公路
特别是后来看战几十周年的时候就讲到云南看战特别提到一个公国桥那个公国桥不是我干爹设计的吗我爸爸不是那个时候逐鹿段的段长吗就在他讲述他们年轻时候工作的时候他讲的都是他们如何的投入他甚至有一个故事就是他和我的干爹他们为了测量从昆明到开远的距离
那个时候是用水平仪但是他是觉得这个水平仪测出来的准吗所以这两个年轻人也雇了两个工人跟着用竹竿一站一站从昆明走到开远你知道这些并不是上级教给他的任务但是他那种投入就是和他们踢足球打篮球是一样的就是潜心投入 乐在其中
我从来没听过他们说那个是一个多么有意义多么伟大的事情这张照片我特别喜欢它就是我后来印象中的我的父亲的形象一看就是工程师他那个时候很多年他是负责昆明的防洪夏天下大暴雨的时候他在工地上一个水库很危险那个水库
因为要守着 不要出事他是几夜不睡觉回到家来他一睡 睡几夜但是我父亲从来不会说哎呀 我这个工作责任很大呀我这个工作很艰艰他就说 哎 我有特异功能我可以不睡几夜一睡睡几夜
我父亲的一个爱好就是摄影你看那个年代 1937 年已经开始看战了所以家属里的那些小孩从美国 从上海就回到来这就叫《平时不见面枪响大团圆》这位呢他是我的表哥胡博威他到现在还在我要提一提他是因为
他是我在这个家族中唯一成功忽悠了回忆录的人他写了两本书一本叫《儿时民国》一本叫《青春北道》另外一位我应该给他一个 credit 就是我的哥哥这个书里面有将近 150 张老照片那个时候是 90 年代初刚刚有扫描仪
出现的时候他就把我们家里的老照片都扫描了右边这张照片是四代同堂了
中间这位老者就是他中了静寺嘛中了静寺以后从此改变了你这个家族的民营但是在我们家里并不是觉得你有什么丰功劣迹我们不管他那个时候因为他是家里的最高领导人如果有小孩子跳皮了就告到山林去他惩罚的办法就是那个是以前的人穿着长衫他把手锁到袖子里面就那个空袖子啪啪啪地打小孩
如果情节严重他就把鞋脱下来拿着脚去踢他这个就是我们对曾祖父的认识有些人看了这个书以后就说这个民国时代你看这么洋派我觉得就是抗战的时期前中国在战火的蹂躏中昆明是个大后方而且那些人都是中产阶级吧你不能说这个就代表前中国当时就是这个样子但是这个照片中的人他们的神情
你会看出那些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我父亲其实他公路勘探的时候杰出了很多劳苦大众所以我们家里的书桌的玻璃板台里面展示着他的摄影家作很大一部分就是那些卖炭翁啊背柴火的老者啊后来都不见了就这张
存下来了 旁边是他的故事我写这些家庭中的人物的时候从那边想到也没有这个雄心传志的时候我要写个历史但是写完了以后呢好几个历史学家的评论就说这不是历史吗这云南历史 吧吧吧对你对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历史 吧吧吧真的 好像是就稍微讲一讲和历史有关的
有一个转折点让我觉得是非要写一本比较完整的家族的故事就是因为我的祖父他是做了好多任的县长又吹鸦片所以他就是典型的骑在人民头上的当官做老爷的人到了我不记得是 2014 年左右吧香港科技大学有一个教授他就去到银南社科研做研究
回来给我带来了一份 12 万 5 千字的我祖父写的《云南省限字制时役》我才看了那个我都吓坏了他当时是为了为限字制制作一个教材就在他的教材里面写了怎么把一些现代的国家管理国家民众关系等等的理念带进来
然后我又看了她自己留下来的很多东西让我完全重新地认识这个祖父还要补充说她是 1925 年加入的共产党我刚才不是讲到那棵梧桐树吗那棵梧桐树为什么呢你看我的大姑妈大姑妈那个时候就爱上了一个到昆明连县场国民党的上海人我们家里面上海人就是有个名字上海小白脸所以这个
这个人你不知道他是爱上国民党还是爱上小白脸还是因为如此而认同了国民党我的祖父坚决反对然后我的大姑妈他们和其他要看一这个封建长者的就在那个梧桐树上贴了大雕椅就说认为你干涉婚姻自由怎么怎么怎么后来我的祖父登报和他脱离父女关系当然最后又言归于好了这是另外的故事
中间这位女性是我的三姑奶奶你们看她的脚这种脚叫半大脚半大脚的意思就是你裹了脚再不裹了那脚就自然长大了但是你也长不到她是云南天族运动的一位推手据说为什么云南的天族运动比较顺利呢就是她是第一个出来演讲的女性我觉得她讲的肯定比我好
这个是苏家的前家父中间这位长者是一个苏家的核心人物他叫钱永忠他从日本留学回来以后办了两件事一个是创立了云南日宝另外一个是办了女子学校那个净水楼台先得仪我的外婆就是刚刚那个女子学校有初中的时候她是第一届初中毕业生
又过了十多年又办了高中我的大姨妈就是高中毕业的第一届学生然后我的外公也是到日本去留学留学回来满脑子的心思想和我外婆展开斗争她要共组啊 她要去拜
我们的小孩子都是拥护我外婆的因为我外婆那边有东西吃所以我们就跟着她去做我外公认为的封建迷信活动我的三舅还有三姨妈总之他们这家人好像和文化有关好多人就出国去留学了我很快地讲一下我二舅的故事这个专办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去看那个 40 年代好莱坞电影
它不是上面学来的昆明是首先第一批有了电影院的城市电影院的影响就在这些人身上你看得清清楚楚的我的二舅的话呢他一方面接受这些新潮的东西但是他是缺失一个
因为那个时候十一个兄弟姐妹他认为哥哥弟弟都不在男的就是他他从来不会说我是家长他是用他的行动表明我就是个家长我就是要关心所谓家长不是要有那个家长的前卫而是要有家长的职责我母亲病了以后她几乎每一个星期都来看我母亲来了以后她很木讷她也不什么讲话我母亲也没什么话跟她讲的坐在那里她就那儿食指扣着坐着坐着坐着天黑了
也不开灯然后他看到我母亲睡了他才走文革的时候我父亲的工资都被冻结了他是把他的工资的一半每个月一定送到我们家来这个是本人我记得这件衣服是我妈织的我记得这个鞋子是我妈做的我那个大脚趾头长经常把那个鞋子顶个洞妈妈就给我补成一朵花遮住那个破洞然后就告诉我说这叫补心鞋
于是我穿着这个捕心鞋逢人就抬起脚来看我的捕心鞋这是我对小时候的记忆我妈说我是老狗记得千年事所以我特别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其实这个老狗是经常回忆才会让它记得写这个长辈的故事向时光倒流让我再变回一个好奇胆小的傻丫头记得跟妈妈唱歌看外婆梳妆裹脚
看二舅擦擦了肩头皮鞋的小女孩我在大家的爱抚中长大无以为报唯有迹象 唯有思念刘夏长辈的故事比刘夏他们的骨灰更有意义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