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常在做设计的时候感觉方向不清楚或是不知道怎么样将书上学到的 UX 理论还有框架放到实物上做应用吗?甚至有可能因为所处的设计环境成熟度比较低,指压常常卡关吗?没有关系,这一次我们要跟大家介绍一门非常扎实的课程 UX 价值实现课这是由多年业界产品还有设计管理经验的资深主管 Lydia 所打造的线上课程
这堂 UX 价值实现课将带领大家让 UX 思维真正的走进商业环境当中那课程中涵盖的面向非常的广包含了竞品体验分析颠覆性的创新思维、朔野分析、使用者旅程等等多达超过 30 种的工具并且它会透过不同的视角还有各种产业的实际案例带你探究产品背后的核心决策点
那透过六大步骤掌握实际的实战策略打造使用者满意并且同时满足商业解方的产品那如果你对这门课有兴趣现在正好在募资期间只要输入折扣码 AAPD350 你就可以享有优惠价加上 350 块的折扣如果有兴趣的话就赶快去了解看看吧
今天的这个活动的主题叫做让设计具体化那怎么样去创造一个商业还有职场的价值那这边有个英文标题叫做 Make the invisible visible 对就是说让一些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可能觉得它
不存在但它其实是很有价值我们让它真正被看见那设计其实在我们职场或做产品的过程中其实就是有时候会是这样的感觉尤其你在做 UX 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在背后不容易被看见但要让一个产品成功商业上有价值其实要让设计被看见就变得非常的重要那今天的话我们邀请到一个非常重量级的来宾对 Lydia 接下来我就让 Lydia 来介绍一下她自己 Hello
大家好,我是 Lydia 那我之前呢在 Yahoo 担任这个国际线的产品负责人那去过非常多不同的国家做各地的设计研究然后呢最早是在 iFar Design 的上海还有阿姆斯特丹分公司担任设计师
那过去呢做过非常多的改版的专案然后也有很多创新的专案然后也带过小至五到三十个人不同大小的团队那我非常喜欢在各种不同产业的这些设计专案当中发挥设计师的影响力然后让自己的设计提案还有我的团队的成员能够持续的成长这样所以今天会有很多有趣的主题跟大家一起交流嗯
好那非常感谢 Lydia 也很欢迎来到我们这个活动然后相信今天会有很多机会可以多多的去挖掘 Lydia 背后在做这些产品的故事然后跟她的一些经验这样子蛮好奇就是我们提到这个商业嘛那以前会觉得说设计是不是很艺术对那需要考虑到商业对那可是其实我们在做产品就发现商业其实尤其重要
那我蛮好奇从 Lydia 的角度你觉得设计它在商业的环境当中它扮演了什么样关键的角色那设计要怎么样去影响商业的成败
很高興一下就深入這個主題那我曾經說過一句話就是我覺得這個設計呢是一種美學但是研究是科學所以當今天 user research 跟 design 有機會放在一起蠻多公司其實都會把這兩個角色放在一個組織裡面那其實呢它就可以讓美學與科學很有
合理性的把它融合在一起那为什么我们需要科学的逻辑进来也就是因为在商业社会当中其实设计是为了去辅佐商业那包含了体现这个商业价值以及去辅佐这个商业模式能够持续的让企业可以永续发展嘛所以从最初的设计定义问题到后来了解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去设计流程到脑力激荡到视觉设计我觉得
整个商业逻辑的这些制定还有实际产品的开发过程当中其实设计都占也非常大的角色那反过来问说在商业环境中的这些关键角色我会认为刚刚提到的这个流程其实每一个单点都能够去辅佐商业
那包含了我们在一开始的很多定调其实刚刚讲到的过去的经历像我当时在上海的时候就是帮国际企业踏入中国市场或者是帮新加坡的客户踏入新加坡或者是东南亚的市场的时候去定调在这个不同的场域他们应该要做什么样子的客制化去符合这个市场的需求那所以在初期其实研究就可以影响非常多的商业决策
那在后面一点的话视觉设计其实我觉得是最直接的那有趣的例子就是说其实之前在 Yahoo 蓝色啊紫色一点啊针对那个 search box 或者是一些按钮反正我们研究过很多次就是只要蓝色带一点紫色带一点蓝它的
可力可力就往上了这样然后那个线稍微粗一点 Search box 就越多人看到了那那个去 Search 的人就多了然后我们能够抽到的这个就是钱就多了这样所以视觉设计大家不要觉得说 UI 跟商业很远我觉得如果一定要我选的话最明确的可以看到商业数字的差异的其实反而是视觉设计这个
这个我还蛮我其实蛮有共鸣的因为我在以前的公司是做蛮常做 AV testing 的然后其实就蛮常测这种视觉的东西你会觉得说调这 1px 2px 这个间距 padding 调一下按钮给它颜色多调就是饱和度多一点好像没什么差但其实它对于这个影响就刚刚 Lydia 讲的 click through rayCTR 就会提高非常的多对所以这个东西就很明显可以作为一个数据的佐证 OK 这个设计是有对商业有帮助这样子
我会蛮好奇就是说因为其实通常在做设计之前你首先可能要先了解 OK 这个商业目标是什么然后你才可以去产出一个可能你设计的策略也好方向也好那通常你是怎么样去确保说你的设计的方向跟商业目标是因为过程中可能会一直变化那怎么样确保这是一直一致的可能会遇到哪些比如说高层也好或是厉害关系的人会一起去合作去确保这两件事情是一直对焦的
我常用手法啦大概就是说在开案就是 kick off 之后的蛮初期的阶段我就会做一个 stay hold interview 厉害关系人的访谈那这个访谈呢其实这么多年我就是已经有一个很明确的 framework 其实不论什么专案大概都要问那七题半小时能够获得蛮明确的答案
那不外乎就是了解到他的成功经验其实必须说不同厉害的关系人假设我们今天问 sales 问 marketing 问专案经理或者是问运营的人客服的老板其实每个人的所谓的 successful element 就是成功关键点都还蛮不一样的
所以呢在这个很出奇的 stakeholder 其实我超级喜欢问这些就是如果我们这个专案去定义成功的话你觉得有哪些东西你认为是成功的那类似像这样子的问题其实会很明确的让你自己就是 as a designer 了解到哦原来他在意这个点他认为这个是成功要素那我们会感受到的两点就是第一我知道大家在意的点是什么第二是他们之间的落差是什么
不同的角色他们其实觉得他们在意的点是完全不同如果 gap 很大我可能在做完这个访谈之后我就会在 report 的时候询问一下我们有感受到这个不一样的取向那大家认为的点是什么其实这种凝聚共识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那在初期会有这个访谈然后刚刚有提到其实开发过程可能很长嘛怎么样子确保每一次都是持续的一致那我觉得自己觉得从设计师的角度我很喜欢用
user researchuser insightuser data 还有 user 的数据去做这个拉拢对焦我们就确定说不管是哪一种角度的 user input 是不是有持续的在帮助我们商业模式的这一个重要 flow 上面 user 是不是还是持续的在这个节点上面互动毕竟我们是站在 user
角度的这个 function 这个角色那我会觉得一直去用这件事情去对焦会是一个很不错的点所以就包含了 user 的各种指标
这个的确是蛮好的提醒就是一定要先了解一下这些重要的关键角色然后他们怎么定义成功因为每个人可能都有各自的解读那我觉得找到那个交集还蛮重要的那好奇就是 Lilia 你有一些案例就是说实际上你就是有做这些事情那你的设计真正去影响到商业取得成功有没有什么样的例子
这个应该算超多,几乎每一个案子都是,不过举一个大家可能比较有用过的好了,就是我们曾经在某一年推出一个 Yahoo App,那它是新闻的 APP,算是在台湾市场当年比较早期可以用看新闻基点。
那应该说基点这件事情不是一个太 innovation 不是一个太前卫的东西但是看新闻通常是就是不会跟点数帮得他比较是电商相关的逻辑那在初期呢其实大家的命题拿到的是说我们想要有一个会员机制然后大概就是基点然后可以跟雅虎台湾这边的各种电商做一个整合
但是就是希望是放在新闻这个点上面的所以要做一个会员中心对那初期我就做了一个万金融物访谈发现哇这个题目每个人想法都差蛮远的对然后呢就是说电商的老板或是会员运营的专家他期待的是一种 approach 就是怎么样子让大家喜欢上这个点数
然后呢新闻的老板他们就觉得当然就是要 bundle 在我们的商业模式就是大家新闻看越多则然后在的这个时间越长我当然广告就会营收会比较多嘛
所以你就发现大家的角度跟成功指标差很多那刚刚只是举个例就是成功指标和失败指标各种问题都会问发现真的是每个人的角度蛮不同的那这时候呢我就觉得哇关键人物访谈之后我们点出了一些问题一些机会点马上我就在说那我们来做一个使用者的初期的访谈包含了简单的 prototype
因为其实蛮难用嘴巴讲的就是看新闻可以得点在那个时候比较没有人做所以我们就让大家玩一个很简单的 Portrait 然后就有一个很有趣的就是说初期啊我们呢是觉得应该就是抽我们 EC 的奖所以在雅虎的店上那个时候很爱玩抽奖最喜欢就是抽 Dyson 反正就什么东西只要大家不来玩了我们就抽 Dyson 数字就会上去这样
所以呢我们出去想要就是抽个戴森可是访谈完之后发现如果是在新闻赚点这种很低位的点他们也没有真的期待抽奖他们超想要去 7-11 或全家换布丁和咖啡的
前幾場大家都這樣一直講然後我們在後面就把 Mark 也換成布丁和咖啡每個人對於這個新的會員的計畫就超級喜歡只要看到有布丁他們就會算喔所以如果我每天跟以前一樣都大概花 15 分鐘到半小時看新聞我好像一個禮拜就可以換一個布丁大家覺得這個很賺對那總之這個是我們在就是很前期的英特爾發現的然後
跟老板汇报之后就发现,只要布丁就好了,那一个 3S 可以换超多布丁没问题啊,类似这种很有趣的点。所以从很初期我们就知道连奖品啊,内容啊,包含大家喜欢得点的节点在哪一级,它是不是真的能够抬硬回本来的商业模式,在很前期其实就去影响了这个决策,而且是很大方向上的。
蛮有趣的从研究的这些 insights 然后影响到商业怎么样去包装它然后这些奖励的机制都一起考虑进去我觉得这个有点不太确定是不是就是台湾人喜欢这样比如说本地化的但是如果我今天因为我知道 Lilia 之前负责蛮多国际跨国的这些市场嘛
对因为我自己也之前在日本工作是做日本的在地化然后现在在澳洲嘛然后也是面对全球市场所以我很可能能够知道说不同的市场有需要完全不同的设计的策略或者是不同的一些做法我好奇就是 Lilia 在面对不同市场跟文化的时候当然很难去针对每个市场做超级系的客制化要看情况对但是你是怎么样去做这件事情的调整你的设计策略然后确保不同市场那一样可以达到他们的商业目标这样
衔接的很好就是刚才这个会员其实确实我们就从刚刚讲到的那个奖励机制都有一点是被上优色率去设计的那我们也在初期上线算是有一定的市场声量然后也确实带来这个全新的 APP 很快就送到百万 DAU 这样所以对我们台湾团队来说算是一个蛮不错的 milestone 的成功案例
那当我们接管就是也可以负责国际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和设计的时候我们第一步就期待可以把这个极点的逻辑放到其他的国家那那个时候好像是也是我这边主导那我们的团队有些研究员我们同时在
英国伦敦还有澳洲雪梨做研究那我就是去澳洲雪梨那个对当年还不认识 Simon 那总之呢我去澳洲然后我自己就是嗯就说我不是访问者我就是旁观者嘛那我们请到 local 的 vendor 用 local 的语言去访问然后会发现哇真的我很冲击因为大概前几场吧就是那个澳洲的使用者就会有点诶
我今天阅读这个新闻得点就对他们来讲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事情然后我们在台湾市场就是大家喜欢的布丁或咖啡我们当然有换成 local 的 donuts 跟咖啡嘛他们就有一种我要花多少时间看多少新闻才能够换一杯咖啡他们觉得那个 CP 值很低然后呢再来是他们会觉得我今天看了
看阅读内容是一个对于生活的一种品味跟 promise,为什么我需要你用一个很 cheap 的小东西来鼓励我要做一个我本来就该做的知识补充,反正那个 mindset 就很不一样,然后我其实蛮衷急的,因为我觉得应该没有人会不喜欢 free food 吧,
对那他们最后都会说哦 by the way 如果你送我一个 free food 其实我也是喜欢啦但是你会很明显的感受到那种对于这一个同样 framework 的内容其实它是一开始的 impression 是 negative 的
就是他并不是这么觉得他是一个很值得想尝试啊或是愉悦感很高的一个功能对那所以当时我们同时在 UK 其实结果算差不多那我们就初期就汇报然后赶快改一些东西这样那这个很有趣就是说基点累积这个 reward 澳洲英国法国其实都不喜欢但是速度
就是那个玩数字的那个游戏对超级喜欢尤其法国英国蛮喜欢欧洲也不错但是就是速读这个就是明显那个好感度比刚刚几点的好超多还有一个是我们后来发现就是
在应该是英国吧尤其就是 Metro 的资讯就是如果我今天因为他们很爱罢工或者很容易会卡住交通的一些问题所以如果我今天在看新闻的时候突然有一个 widget 然后告诉我说亲爱的 Metro 的各种资讯什么的他们超级喜欢这个
那甚至是我们有导入一点点电商的也是小 widget 就是那个小入口那他们也相对蛮喜欢就都比基点喜欢这样那这个算是一个很初期在投入国际线市场的时候我们做的一个跟预期还差蛮远的结果那他也直接导入我们整个后面的产品开发还有算商业策略的布局
我们就跟在地的更多速度的内容啊或是 Metro 的这些 Vent 去谈而不是硬要卖我们的这个基点的这个逻辑这样子嗯哇这个真的蛮有趣因为这东西如果你不去现场跟这些当地的使用者去聊的话你其实很难得到这些 insight 然后
而且有时候本地的话就像你刚刚提到你可能会跟 Bender 合作当地的这些厂商做 partnership 之类的然后他们可以更了解当地人到底需要什么对不然你可能自己做你会花很多力气要做很多很克制的东西可是他可能 CP 值不一定会会很高这样子后来其实在这一块反而省了很多算成本
因為 Metro 其實就是接一個 local 的供給官的資訊其實就可以造就很多 DAU 了就是很多人流來可是如果我今天真的是要做剛剛像台灣講的換布丁換咖啡我要跟 local 的廠商對接其實相對來說複雜度反而是高很多但如果我們沒有做這個研究我們就
自我感觉良好的直接用一样的概念去做的话其实就反而是 CP 值不高这样子所以这个是很明确的案例没错所以就是总结一下虽然商业感觉是一个有一个很数字很量化的东西但它的前提是你真的要了解那个市场了解这个使用者那这个东西就透过研究得到的一些一些动场才办法去影响到设计然后设计在去对焦看怎么样透过不同的设计方法
达到你们想要的商业目标其实大家有听到我们一直在讲比如说策略这两个字对那这个策略其实对很多人来说其实说如果你刚在进入这个领域你会觉得很抽象是一个很空泛的词不管是商业策略还有设计的策略产品策略对不对大家喜欢讲这些策略 strategy 到底是什么那
为什么要有 strategy 才有办法好好的把产品做出来才有办法把你的设计成功的落地所以我们现在聊 part2 就是你今天要做个策略那到底什么是是策略那我想要请 Lilia 分享从你的角度你怎么样去定义我觉得策略可以分两块一个是设计策略
那另外一个就是产品策略那设计策略应该对今天的 audience 比较不陌生就是我们今天想要带领使用者整体的体验是什么然后我们要有哪些的设计的 principle 能够 apply 在整个产品和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包含了颜色的布局跟流程的一些 principle 这样子那
我今天可能会比较想跟大家深度探讨一个就是所谓的产品的 experience 的 road map 也就是所谓的从设计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体验的产品策略会是怎么样那这边呢就是带到一个也算是 Yahoo 股市 APP 那当年在做这个大改版的
计划的时候也像刚才一样有做一个前期的一些研究那这次我们其实是用了一个问卷直接跟大家讲说我觉得一个很棒的 Experience and Roadmap 的视角是我会每次在做改版专案的时候会期待是给使用者一个渐进式的体验的改变就是说我不会很戏剧化的一下子大改
那我会期待从中度使用频率的角度先切入我们初期做的这个问卷调查呢就是说你觉得你必须出现在这股市 APP 上面的功能与资讯有哪些然后呢目前看到画面就是 75%的人是喜欢最在意大盘然后呢 74%很接近最在意的是自选股也就是所谓的每个个股的细节页面那自己选的那些个股的细节第三名呢是新闻页面
那这第三名也还有 59%所以还算高然后第四名就是国际金融指数那他就只有 40 就相对来说落差比较多
那刚刚讲到其实我们期待它渐进式的改变所以呢 Lydia 第一次呢其实都会蛮建议说我们从第三名就中间一点中度使用频率的这个页面开始改也就是新闻页面就为什么选择新闻页呢它有一个好处是说我们一开始如果呢就从一个中度使用频率的
而且有一点营售影响率因为当时的这个股市 APP 它其实主要还是广告营收那就是新闻页面当中是相对比较多广告版位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新闻的列表还有内文跟各种体验优化包含了广告版位的优化如果这个设计确实有比旧版的好的话数字上来那同时也会直接增长这个产品的广告营收
那如果我们把这个第一个页面呢相对来说是中度使用频率意思就是没有让使用者觉得太干扰或是不需要花很多力气去习惯作为一个起手式做改版的其实点的话呢使用者会觉得哦好像有一个页面改了
他会 travel 到只是那不是一个他最在意最紧张的页面然后呢产品可能营收也上来了然后再来呢我们再慢慢改后面的其他不同阶段那所以第一次我们就先选新闻业那他有一个营收占比并且我们 apply 了就是原本新闻业其实是白色啊那我们改成黑色
所以在黑白的这个转换其实使用者是有感的但是呢其实我们初期上线的时候使用者会觉得那个黑白的 contrast 不习惯所以有很多人在那个 APP store 留一些说不喜欢黑色啊或是字怎样怎样啊一堆比较负面的声浪所以我们团队就马上赶快做了好多不同的版本去测试然后去稳定之后大家也觉得喜欢了这个页面在优化之后
的这个营收其实是有 175%的成长哦那这个就会造就说我们一开始的这个设计可以有一个简单的市场 validate 然后并且可以有一个佐证说哦我们真的新的设计能够带来好的体验 and 带来营收的增长这样子那再来呢我们就可以有比较多的嗯
空间跟时间还有团队也训练起来了我们这个新的视觉语言体系再来改这个导航系统并且我们在前面的很多研究就指出说聊天室是一个找到这个股票新手的这个新的动能所以我们把这个比较难做的聊天室互动效果很多的放在稍微中后期那
当使用者已经习惯了新的视觉元体系跟新的资讯结构互动结构之后又有一个新的功能的时候他不会觉得太剧烈的一个变动改革
那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每一次的算是跟不同单位的对焦都可以纳入使用者的这种反馈跟他们真正在意的点那其实这就是 Lydia 所非常推崇的这种 experience roadmap 这样子这个其实就是一个不停的不断的这个过程那就可以让大家知道说设计师的角度怎么样子去影响整个呃
产品开发的过程当中怎么样去帮助大家一起 prioritize 然后让这个营收跟体验是逐步增长的这个例子这样子哇 蛮精彩的而且完整度很高的一个 case 真的就是如果要讲策略的话我觉得比较像循序渐进吧就是你可能会先从一个相对比较
没有这种剧烈改动的点去切入然后慢慢去让使用者习惯这些改变然后当他习惯之后再慢慢越加越多越加越多然后让你整个产品可以达到一个你觉得理想的状态这样当然我可以想象这个中间
肯定是有无数的对讨论沟通然后来来回回改方向之类的对所以验证测试失败然后再就是一直循环对所以这东西的确是不是很容易但是我觉得策略其实讲白话也有点像是一个计划就是你会有很多的计划组成一个策略那这个东西有了一个框架之后虽然你会有点偏离轨道点但你的主轴是不会变对那这就是一个 road map 的用意这样子
刚才所提到的这个案例其实改版的计划来说这种渐进式的逻辑几乎是我多年来感觉到的算成功方程式就 Lydia 自己的成功方程式因为很多改版的时候其实最大的那个门槛就是使用者觉得不习惯
那要怎么样让他习惯其实我觉得设计师很常面对的是我们觉得本来的体验有一些断点或是本来的设计比较老派你就想要改个然后你又会很很懒油说就很卡说就只改这一点点要怎么办那我刚刚说这个是大概我后期都是用这个 pattern 去做改版原因是因为确实它可以兼容体验慢慢的变好然后营收也有 impact
就会让你的跨部门沟通刚才所提到的怎么样子去协助商业增长在每一个节点上可以让商业动能再多一点再多一点这样子所以这个大概是丽丽快速的分享一下我的小小成功方程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可以学起来如果你进入到改版的时候可以用这一套逻辑跟方法去实作这样子接下来我们来讲一下就是很多刚开始学 UIEX 的同学他们
会看很多书然后听到很多框架但是呢他们可能会就觉得说这东西还是离我很远然后怎么去应用这样子就是这个有一个所谓 UX 理论然后就像刚丽丽要讲这个成功方程式好我知道这成功方程式但其实里面到底要要怎么做然后我设计要怎么样真的去 apply 应用这些方程式就是理论啊到实作之间有没有一些
算是误区吗或者说设计师要怎么样去理解这个框架呢我觉得啊其实 UX 是很复杂的而且就是 end to end 其实时间很长所以非常多的框架包含我刚刚的成功方程式就是我自己的成功方程式比较还不是书上的这样那我的过去的 career 是很多实战那我觉得最常看到的误区应该是
很多时候我们期待我们要帮助商业增长或者说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商业思维但其实我们没有把这件事情真的放进我们的 idea 我看到比较多的误区是这个意思就是说
像我可能会很常跟我的 member 说你有问 sales 或是 PM 哪一个流程或哪一个节点 touchpoint 营业额最高吗能够赚比较多钱吗然后设计就有点愣住那反正他们之后都知道 Lydia 会问这一题他就说我有问啊然后就回答我然后我就会说那你知道哪个 user 的 DAU 最好吗所以就我会同时问 user 跟 revenue 就是商业的点跟使用者在意的
然后我就会去检视那你的设计提案有没有 handle 到这两个节点然后是不是很完美的融合
所以这大概是我 review 的时候去看设计师有没有把这个衔接做得够好那其实很直白啊就是说想要让这些理论真的能够落地的话就是要把这个框架真的用到你的提案你的 design 的这个逻辑里面那记得问了银耳的话就要有做内页哦要放进 slide 这样子不然的话就也只是两个议题而不是一个整合的内容
对我觉得很多框架它当然是别人前人前辈整理出来一个实用理论但它不见得可以完全套在所有的情境所以可能还是要了解实际公司的情况到底这些 touchpoint 然后可能哪些用户是怎么样的习惯等等然后再去看这个框架跟你现在要做的事之间有没有交集不一定要全部套你可以去把它变形然后变成适合你的形状这样子对没错没错
好那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就是我今天也很想要把设计落地但是我就没资源啊没时间啊然后我又没数据那这时候如果你的设计一直被打枪或者是一直被 push back 可能开发产品啊这边不想做可是你又想说服他你又没数据没资源那这时候 Lydia 会有什么样的建议让你去推进你的设计这样
其实通常最容易推进设计的就是有没有做竞品分析这样所以如果说这间竞业有做类似的那当然是比较容易去佐证说你这个设计是有被 validate 过那如果这个竞品或同业是佼佼者的话当然就更好但我建议大家还是要再退一步就是第一题应该先问自己目前你这个专案的目标是要追上市场还是领先市场还是超越市场
那今天如果我们的目标只是就是你如果原本有点落后你只是要追上市场 standard 那就应该先看敬业和敬平然后我们思考我们到底输在哪边然后怎么样子在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就追上一定程度的落差
并且想出自己的特色的设计特色的功能那如果今天是要领先市场的话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就要做更多的市场研究包含使用者研究甚至是 concept testingAB testing 或者是对啊就不同类型的这个研究方法这样子所以当然就是说今天你想要领先或超越市场的时候你要投入的前期资源肯定是比较多
这题刚刚是问到说如果今天是资源就短缺的情况下该怎么办那可能要了解一下这个专案目标我们只是先追上市场还是要超越
同样也是关于资源的问题就是因为刚我们一直讲到研究但是我觉得现在也很常听到就是说公司不懂研究的价值或他不重视研究有点鸡生蛋蛋生鸡你知道吗我需要一个研究然后来说服老板可是然后但他说我没钱做研究没时间做研究这题呢蛮常有人问我尤其最近就是更多那我觉得很有趣是说
我其实都劝大家换位思考就是应该是先想我们没有资源的时候要怎么把使用者中心放入团队讨论我认为这题应该转移成这个角度去思考这一题那原因是因为我自己啊就是
其实不论是到 Frog 应该说 Frog 去客户端或者是说到 Yahoo 的初期其实并不是说所有的人团队成员都会本来就把 User 放在心中这是一个太理想的状态了所以我在思考的是我其实很就是说我很初阶就小设计师的时候我就在想怎么让大家在讨论的过程当中就换位思考
所以举例来说我刚加入 Yahoo 的时候做拍卖的 APP 那我就会自己去试集观察大家有没有机会用手机或者是怎么样子去卖东西在网路上然后我去实体的试集然后我约同事去那做一些简单的接头栏放那这些当然就是我在 Frog 学到的一些技巧那快速的做个接头栏放然后初期真的很 lonely 啊就我自己去而已啊但是我
如果今天有一点点小东西带回来大家觉得有趣其实我记得那时候全盛时期就是我自己开始玩然后
然后就 Incourage 大家开始卖东西就是做一个小小的竞赛我就说我今天赚了 2000 因为我卖掉我家的荣物就是 Incourage 大家一起来卖然后我甚至还开就是在 LINE 里面开个小排行榜然后 PM 就加入因为 PM 家的东西比较贵他一卖就有 2 万然后大家就开始竞争嘛每个人就开始卖东西对然后甚至是
我自己去日本玩的时候我就说那个吹风机代购然后我就开了一个 item page 叫大家线上抢购我只有买两只类似这样就好玩的啦那其实这个就是真正现实生活中使用者会用的嘛
那我就利用这种小游戏带进来那当年我也就是小小设计师而已也没有什么职权要求大家这样做可是就是 for fun 然后把这东西放进生活里面如果你今天做的本来就是一个很贴近生活的 APP 应该是容易的才对那这个就是一个叫做
就是我 trigger 大家感觉到哦原来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事情去讨论的时候很好玩而且啊真的很痛就是大家光为了要抢我那个吹风机根本就抢不到因为页面就很不顺啊荡来荡去的之类的
那所以先让大家感受到说原来有一些些使用者的概念和想法进来的时候这么好玩这么有帮助这么直接对那再来采取 sell 说啊那我们如果有多一点时间能不能够一起去街头的安放或者我们多一点的钱能不能够请 vendor 来做一个正式的研究那其实这个也是我早期在 Frog 就是说我们会跟客户去喝茶
就是喝咖啡这种概念然后顺便就带他去类似的场域做一个简单的街头男房的示范让他知道说原来就是这样玩这个游戏居然就可以做到或者是像参与试射器这种就是研究方法但是我们就是在喝咖啡的场域玩玩看所以你要有一种适用的感觉然后让他知道这个的影响力才可以慢慢带入新的资源进来
我这个讲的真的很棒因为我是没有试过带他玩游戏就这种感觉但是完全同意就是说要因为很多人会觉得说我就是使用者就是我们设计产品很容易就是把自己假想成使用者可是其实你不是然后你要怎么样真的带入那个使用的情境就是你真的去
你就要做小车扮演你就要真的是那个使用者然后去感受到那个那个 pain point 那个 tone 像我现在的产品是工具型产品所以我们就是真的有点这样就是即便产品还不完美很多 bug 但我们就说诶不准再用其他的工具像我们现在是不能用 Google Doc 我们只能用 Kmodex
在工作当中然后就是每天都在就做这个所谓的 dog food 就是一直在自己发现 bug 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觉得很痛然后我们就更认真的去修这些 bug 然后更认真的觉得哪些功能不够我们就自己再去提说要再修这些功能就是工程师自己就觉得好痛苦用的好痛苦所以我觉得这就是让大家团队开发的这个成员都自己具备我就是使用者这个思维不是自己假想的是真的就在那个使用情境里面这样子
对对就我花再多的时间只上谈兵说 12345 这些 bug 真的很痛还不如就请你现在试完一次自己的这个产品那 12345 你可能会累到 10 对对对他自己觉得痛的点会更多嗯没错没错那当然我相信很公司都不一样有些是相对来讲设计成熟度比较高他们很明确就知道 ok 要做研究啊然后设计很有对商业很有帮助但
今天如果相对来讲是在一个比较前期的公司或是说成熟度没那么高的话那怎么样去比较好的去推动说大家要重视设计然后让这个团队有这个设计的思维有没有什么样的小方法的感觉如果成熟度不高的时候怎么让大家更理解设计这样子
我自己会觉得其实我们推崇这个体验是设计我真的是没有什么别造我就让大家体验看看所以刚刚讲到的小游戏其实可以转移成简单一点就是我们今天有一点时间来试用自己的产品
对那像我最近其实也刚转职所以我会发现说就为自己有新的设计师跟新的 PM 团队还有新的不同角色这些其实大家的困境是在于说并不知道原来 UX 或设计有这么多不同的工具可以去协助我们做这些产品开发
所以第一你要先知道有这些 process 跟这些工具但是你不见得在 day1 就要来用那所以刚刚讲到的就是小 trick 就是向大家体验一下然后并且导入一点点就是很多小的研究方法比如说我们想要知道网路的声量啊怎么样透过 Dcard 快速的 search 知道现在你的这个产品大致上大家的 feedback 是什么
这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这个 user research 能够知道你的产品的网络声量然后以及刚刚讲到的小竞赛体验每天五分钟十分钟那其实呢还有一个小可爱的奇手是就是有时候我会假装不知道
说大家有找到一个什么功能吗然后呢就看看群里面有没有人回复发现大家都找不到我说那这个流程我觉得应该要来优化你们有没有什么想法毕竟你们花了这么久时间都找不到对其实我是假装的啦希望我的同事没有在听这个直播对发现为什么我有那么多不知道的地方对其实我就假装那这个是可爱的小动作那可以推荐给大家对
嗯嗯嗯了解了解我知道呃 Lydia 就是除了本身做很多产品之外你也带团队嘛反而是变成说主管你变成是那个你要建立一个设计文化的角色然后而且你也是那个有一个责任去让整个公司更理解设计尤其你在跨国公司可能又有更复杂一点的对所以蛮好奇说你当时是怎么样去去建立呢并且让大家去相信这样的一个设计文化大家的工作方式的
我會發現說其實設計師現在就是真的很多事情要做嘛從前面的研究然後到就是創意發想然後到視覺語言體系再到互動設計甚至動畫有些設計還要做 frontend coding 其實真的每一個人的角色都是很複雜而且 loading 其實很重那當然 AI 工具會協助我們一些重複的工作會 release 但是我們必須說設計師所賦予的
责任越来越多跟复杂化也越来越复杂那我会发现说去 sell 这个文化还有建立真的是上一题讲到的怎么样子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致力在把使用者中心放入团队去讨论发挥这个
使用者中心影响力的角色意思就是说不论大家在讨论哪一个节点或是你自己是负责动画或者是负责研究或者是负责前面在 QE 都比较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并且给大家持续有这样子的 input 的 insight 那我觉得这个事情是一直以来我都会努力的方向意思就是说不管是在 product 的 review 我也会问说那我们
这一段有没有让使用者更方便可能是针对评言文的然后呢如果是针对 sales 我就会说哦这样听起来我们好像这个 solution 是会蛮赚钱的那有让使用者获得更多的价值吗比较金钱以外的其他毕竟我们定价变贵了或是我们赚钱了那我们能不能用更多的价值所以在很多的对话当中我会很努力的扮演这个角色让
让大家换个角度去思考是不是在使用者端能够有更大的 benefit 这个是我长期来建立这个设计文化一个很重要的逻辑真的很重要尤其是我自己在职业后期就比较直升的时候也是都是在做这种事就是一直要去
Bush 大家去思考这个到底就像刚刚丽丽讲怎么样去提供给使用者价值这件事情就是不是说没有人在意使用者是说我们最在意使用者我们会比其他角色更在意所以我们就要有点一直讲一直讲一直洗脑这样子但是当然洗的过程你要也要理解他们所在意的事情比如说产品在意的这个开发的时程啊 Sales 在意的 Revenue 啊之类的就是你要从他的角度然后再去塞一点你这边的想法这样子那我觉得这个东西就
其实还蛮吃沟通能力的对然后就是软实际的东西对那我还蛮好奇就是说力量你是怎么培养这个对你一直要跟人家去呃你勾血也好啊或者是要去瞧事情啊拉拢关系这些都很吃沟通能力对你你怎么样去累积这样的能力这样
我觉得我确实很幸运感恩就是初期我就加入一个 Flyer Design 是比较从这个顾问设计公司的角度所以其实在很早期我在 Flyer 就学会很多工具就是说沟通工具所以包含了前面定义问题它就是类似
不能说 Warsha 就是算引导会议它有一个框架去带领大家怎么从比较大的宏观到细一点的围观去思考和定义问题那这个其实就是沟通的技法那我在很早就会知道这些工具说原来有这样子的沟通方式然后以及怎么样去跟大家 convince 研究是值得做的尤其是针对领导艺的专案你做一个研究其实是可以让你省很多后期的成本
你就把试错的成本在很前期透过研究就滤掉一些注定会比较难成功的一些方案和逻辑所以其实在很早期我就透过青蛙设计的各种框架让我知道说哦原来有这种不同的角度去沟通那包含了呃
後面就設計師可能比較知道我們怎麼樣做創意發想所以我有一堆創意發想的這個 ideation 的工具那就是怎麼樣大家來玩好像來聊天一樣但是又做一些小活動之後呢真的還產出一個自己都覺得好棒的一些話或是一些故事那所以工程師後期其實是非常喜歡來我的 workshop 對
那这些当然就是我早期在青蛙学到的一些东西还有提案工具像他有教我们很多的框架怎么样子针对不同的 audience 其实你提案有一些技巧换一下顺序对于 sales 跟对于产品的 head 的角度是完全不同这样子所以这些提案工具很多我在 inhouseYahoo 也做了很多年然后就自己转移了一些优化了一些工具就 inhouse 更适合的这样
所以我觉得这个算是幸运的奠定了这件事然后当然在职场当中不停的去检视我的沟通方式是不是可以更好更优化这样子
就问一下设计师这个角色长期来看的话是不是一个值得长期投资的职业甚至有人都还没进来他就想说现在有 AI 了会不会被取代对不对对那因为当然 Lilia 在业界很久了十几二十年那我自己也快十年了所以我们也都在思考这个事情对那从你的角度你会觉得设计师长期指甲规划可以怎么样去去思考尤其在这个新的一个一个时代里面这样子
我其实就非常的推荐大家要当设计师啊尤其是 Prada Design and UX Designer 我觉得我们会迎向新的 US 时代因为
其实要走向更多不同的族群 empower 所以今天跟 Simon 一起同台其实是最棒的例子就是说 Canvaempower 了很多本来不是设计工作者也能够做出很棒的东西那意思就是说其实过去我们其实在这个金字塔的底端啊做很多这些重复的工作就是设计刚刚讲到的有好多事情要做确实大家很辛苦了很多年我知道
但是 AI 会取代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所以它会帮助你 release 在金字塔底端的这些 daily job,就是说你会花比较少的时间就可以做到不错的 quality,然后呢我会看到说其实在业界有非常多的设计师,
很早期就在思考怎么让体验设计成为团队的文化那包含 Lydia 前面所讲的其实我觉得我很幸运就是说 Day One 就知道要去带领这一个文化还有体验设计怎么样去 communicate 怎么样去沟通然后去可以渐渐就塑造成一个文化你会发现很多的 design leader 其实他是
很早就会萌芽他在思考是怎么让这个 experience design 变成这个组织文化的一部分更少数的呢其实他当你已经让体验设计变成一种文化的时候你就可以去引领创新跟引力的模式像 Lydia 其实真的是蛮多专案都在
引导就是说跟着产品还有商业决策者一起共创这个创新的模式包含了商业模式产品功能模式然后以及体验的模式这样子所以
我会觉得这个是一个刚刚提到的说怎么样子给设计师长期的进来规划我觉得设计师是会越来越有余运可以去做创意的本质然后这些创意真的是很难在近期就被机器人取代那怎么去定义创意我觉得就是
其实洞察很多研究都会做出一堆洞察但是还是要有一个设计师的角色可以把这个洞察转移为创意的解方那其实这一件事情是真的我认为短期都不会是 TRACKGPT 或是这种机器人 AI 行为可以取代的所以这也是最美好的点就我刚刚讲到的呃
我会觉得很幸运自己作为一个设计师因为我们就是每天在思考这个洞察怎么样更好的去解决更美的去解决更方便的去解决那所以你其实会接触很多美的事物接触很多很 positive 的事物去做这件事情这样子所以我会还是蛮推荐大家
但这个要看自己的个性啦就是你喜欢这样子类型的事情以及你知道其实让设计体验导入团队文化是一件重要的而且你也愿意这样做那就会蛮适合再加入设计师这个行业我自己也是蛮乐观看待就是就像 Lydia 讲这个 AI 的出现帮助我们去
可以减少很多时间在处理这种所谓就是最底层这种重复性很高然后其实你不需要太花太多力气在上面的这些事情本来不需要但是以前是需要对那现在就可以更专注在发挥想象力发挥创意然后去挑战一些比较创新的东西然后解决更重要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还是蛮乐观的对那长期施压当然就是看自己的取向可以更专注在你自己有兴趣的地方
我们刚刚提到了非常多关于这个设计要怎么样落地啊产生价值对那我知道 Lydia 就是最近开了一个这个新的课程就是就是叫做 UX 价值的实现课那这东西就是真的我看名字就觉得感觉超实用的我们就是真的要去发挥 UX 的价值那我想说可以让 Lydia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课程
嗯好其实我最近就是算是转职然后也组建全新的团队那我有感受到就是大家对于这个不同阶段的迷惘那我看到一个算是我也是起心动念做这个课程最大的理由就是
我想要给大家一个全貌观就是原来有这么多的 processand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你更有效率就是不要再开那种很冗长的创意发想会议而是我们短小经验的集中火力的想一个问题思考一个解方然后呢再去做下一个部分然后怎么样子更有效率的低成本去做研究就是我觉得大家的困境是他并不知道原来有这些工具可以用
那知道有工具之后呢可以在对的时候想到然后去查阅我觉得这个会是我接下来想要组建跟就是帮助大家帮助我新的团队成员成长的一个最大的动能那刚好也把它变成一个课程我觉得就是时间还蛮凑巧的
那我会发现说 UX 的价值啊因为我现在到了完全不同的产业其实也帮助我成为跟商业人士交集的一个沟通的枢纽就是说我不太懂新的产业的商业模式也不太懂他们的作业流程说实在因为我就刚加入而已但是只要今天我用刚刚所讲到的换位思考的方式
讲说我们的使用者我们的消费者好像是这样想透过研究透过数据这样这样我觉得大家其实眼睛会为之以亮因为一个好的企业其实都会很在意自己的使用者和消费者的所以反而 UX 的这个角度的沟通变成我们的交集我觉得很有趣跟大家分享这样所以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我课程的内容也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好非常感谢分享内容到这边那所以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 Q&A 的部分好那想问一下说请问在面试跟评估的时候啊会期待这个 Junior 的 UX Designer 有哪些硬实力对有没有什么比较让你惊艳的这个求职者他做什么准备跟特色嗯嗯嗯
這邊還特別 highlight 硬實力好我在思考什麼硬實力包含了哪些那我覺得確實第一的 first impression UI 的完整度至少漂亮的程度當然是會比較 eye catching 但是我講漂亮確實太膚淺就是這個畫面上面的布局視覺布局是不是合乎一個該有的作品集的樣子這樣所以
UI 的呈现应该是一个基础分数要先有然后呢讲到了 UX 的这个 designer 尤其 junior level 的话其实我们确实不太我已经就是不会期待说有一个很 total solution 很完美这样讲一个我最近觉得最惊艳的因为最近的那个求职者的履历确实很多就是他探究了一个我还真的蛮不熟的一个议题
然后呢他就是很明确的定义了一个痛点在前面一点的章节然后呢他就利用这个痛点他没有讲太多中间怎么过程的细节我猜他可能也没有就他有做一个简单的研究跟分析但是我想就是不是太有 structure 这种可是呢
他很明确的有一个完整的 design solution 非常 tie in 他刚刚讲到的痛点而且这个痛点因为我不熟我想应该就是学生族群或者是他的这个年龄区间会一直面临的问题然后他用一个很可爱和童趣的视觉去呈现这一个 UI 然后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我觉得哦
这个方式好聪明哦对所以我就约他来面试那确实谈论完的结果也会觉得他很清楚的知道怎么样子把洞察跟设计解方
就是太联在一起这确实就是有呼应彼此而且他用了一个麻明却很有风格感的视觉手法去呈现所以就会让我印象深刻的确就算这个观众是写就是 UX designer 啦但是现在基本上视觉能力就是所有设计师都要
具备不用说到很很花很很 fancy 但基本上要干净啊然后基本视觉成绩就是就是所谓最基本的硬实力这样子没错嗯嗯没错好那这边就是有另外问题是关于说想请问两位就是公司常常把功能摆最前面 UIEX 摆最后面然后导致工程师跟皮业没那么注重 UIEX
那怎么样提升设计影响力应该这样说我觉得这个分两个阶段第一就是说我们确实应该要把功能至少 end to end 要有一定程度的完整度如果说现在功能都还没有办法做得很到位的前提下
其实 Lydia 我个人也会希望功能的完整度更高我们再来探究 UX UI 可以进步的幅度所以意思就是说连 Lydia 的 priority 都会有差异那我觉得我的解法就是给这题的回答就是说
你要先思考今天功能完整度有没有是好的体验了如果没有就要思考原因是因为技术力还不够还是时间不够还是你的设计可以再 improve 那我其实就很常会问我自己的设计师说功能有完整吗他就说大概还好我说那是不是你的 UI 太复杂
就是有没有机会我在 UI 上面用更简单的方式去呈现或是更简单的逻辑去做就能够让功能完整度加成对所以这个取舍其实是非常困难那这个也看你的产品属性所以其实 DDI 会非常鼓励大家真的还是要玩 AI 的工具因为其实一旦导入了 AI 它会让你一下子就可以到大概 60 分
然后你在这个 60 分的基础点上这边讲到的可能是视觉或是 flow 的 AI 工具都能够让你一下子有到一定的基础分数之后你再往上叠加一样的我们现在新团队的工程师他也有用一些 AI solution
所以他就没有这么辛苦的在做这个很基础的页面的建设他就可以把我们想要的客制化的 UI 或者是 UX 做更多的精修对所以我会觉得这一题就是两个层面第一先思考功能是不是已经完整毕竟我们要有一个 functionable 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再来再思考 UI 是不是可以导入新的工具能够让这件事情可以
不要花时间在基础工程上简单补充一下关于最后一句就是影响力这东西我之前在一些其他的地方也有回答过就是通常影响力这件事情它的前提是你有在团队有足够的信任对就是说你在没有信任之前你是不用谈影响力因为你讲什么大家都没有人会理你也不会听对所以这个又呼应到刚刚那个 Lydia 讲的就是说
今天当然公司想把功能摆在前面这就是公司的需求对那你有没有满足他的需求再去谈你的需求对毕竟今天就的确是在公司服务嘛对所以当他的需求都被满足的时候已经无话可说了功能都做出出来那下一步才会去去提说你可以在设计上做什么样更好的改善那做越多的时候你的影响力自然就会提高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都是有关系环环相扣的事情这样子
这边也提点一下其实不是公司把功能摆前面而已我认为大部分的 user 也是
就举例来说你用一个银行 APP 如果转账功能都还没有很完整你会 care 那个 UI 漂不漂亮或者是 user flow 有没有很流畅吗其实真的不会所以连 user 都会把功能摆前面所以前提就是怎么让功能的体验完整度先达到一定的分数那我们才会去争取更多的设计影响力应该是说就算是功能的体验也是设计影响力的一部分我们不用分彼此嘛
嗯没错好那下一个跟课程是有关的问题就是说里面有很多工具那这位观众可能是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那他比较想知道说课程是简单介绍这些工具而已还是会其实就深入探讨这样子嗯嗯嗯好了解应该是说 Lydia 这一次以研究来说啊我精选十颗工具这可能就是蛮多就确实是这些
那大部分都会讲这个实际案例的操作因为就是我真的有用过而且我觉得相对算
真的很实用的才会被收录就其实我们这个整个工具包七十几种吧 Lydia 做过的研究类型有超多种对但我今天选了十个原因是因为我比较常用然后以及会直接讲过去实际操作过的案例那框架也还是会介绍然后不会只是简单带过会有实际案例以及呃
操作的核心重点吧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做这件事情起心动念以及你怎么去沟通然后怎么操作然后做完之后的那个报告该怎么写以及这件事情的报告怎么后续发挥影响力持续让这个发酵大概会是我课程的重点所以每一个工具的前面和后面的发酵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啊
算是建议好那下一题就是我已经确认我有对 UX 有热情而且我想进入国际大公司那这不就是力量取得相关的学历是不是比较直接的投资因为学历可能可以证明研究能力啊校友之力或实习管道校友之力好像什么那种巨人之力好 OK 嗯我觉得这个我的回答比较不能够
代表所有的設計 Head 或 Lead 啦但是我其實沒有真的很看學歷我第一步啦就是最近真的是收到蠻多履歷我一定是點開作品集看就是但是我看完作品集覺得喜歡之後我會回來看一下基本資料所以我之前在 SIR 分享確實這是真實案例就是我有一場發了一個人來面試就發通告來
然后呢就有一位是应该是五十几六十的设计师我说年纪对我有点惊讶因为反正我因为我没有看那么细就是说他实际的年龄这样子对那总之我的意思是说其实 Lydia 个人没有到真的非常的在意学历还有年纪年资这些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是
超级年轻的新秀但你做出来的设计非常的 mature 其实我也可能会发你自身设计师的 offer 这样子对所以我比较在意实战力跟实际作品级呈现的结果我同意我也没有念什么名校然后就私立大学虽然是平面设计但是也是有转过但是我现在也在外商嘛然后外商面试也没在考你英文成绩啊他也没跟你要英文成绩或者是
只要你就看里面是能不能讲嘛对不对然后你的作品能不能为你自己的能力背书嘛对所以我觉得其实就像丽丽来讲我自己在看人也都是看
能力线然后其实也都不会看他的学历对那你说有学历我觉得可能当然有些学术上研究的经验可以累积啦但是就是要自己评估每个人追求不一样你看你要如果你今天是去海外的公司你可能去念个书也许落地会落得比较顺畅一点
就不会说直接突然过去那是不一样的衔接对那是一个文化的衔接对没错所以如果你想要在海外工作的话确实会蛮推荐念一个学位但原因不是因为那个学位很加分而是因为你去念那个学位的同时你的语言还有文化的累积会变高所以你的作品集就能够呈现出对方比较看得懂的内涵
理解所以就是这个念书的加分加值在这一点那刚刚我想到一个有趣的如果你真的是来自于名校的话会有一个节点上确实有效就是你的作品集如果打不开但是你是很知名的学校的我就会跟 HR 说这个学历还不错请你帮我跟他要 password 或者是确保一下他的作品集可以打开我会多给你一点机会看到作品集我再放下这样子
建议还是不要让别人打不开啊对对对风险太高了提醒一下大家一定要记得可以打开哦真的至少十分之一一定会打不开请大家务必找别人测试一下好没错听不同讲师讲过这评估市场 TA 的时候透过调查不同族群的发展机会来选择支持我们的选择策略那这个方面要怎么调查课程你会不会讲到这些我看一下哦透过调查不同族群的发展机会商机大小
哦 會哦 對
对但是这一块应该说我们在整个算是研究的这个章节就有去了解大家怎么评估不同的 TA 那这个其实跟市场的 TA 的轮廓会不一样我会算是有一个简单的框架教大家说如果今天你是要追上市场或者是不同的专案类型可能有什么样子建议的这个 TA 的选择的逻辑这样子所以会有一个
算小单元有带到这一块会很明确有一个建议这样子这我们刚刚好像有在讲的过程中有大概提到就是没有预算做访谈就都靠感觉对有没有什么数据跟方法更客观测试产品看有没有要补充的部分
Lydia 在这一次的课程中也有教很多小数据的工具那简单也可以快速回答就是说 Data AI 就是以前的 App Any 其实现在都已经有很 general 的数据那不然的话像 Spout Social 就是刚刚讲到的社群声量的监测其实也可以很明确的有一个基础数据所以大家可以 Google 一下这两颗啊
就是小工具这样都可以有适用的版本那课程章节当中当然有一个 chapter 会是明确的讲数据该怎么去操作以及设计师到底该读什么数据这样子是好那这边有提到说公司产品希望让不太会使用手机的中高年龄的族群使用但同时又希望吸引年轻的族群要设计要做得很新颖那怎么样一个产品同时满足两个族群需求矛盾这样
那这个我觉得很有趣就是说其实他可能也知道这个需求很矛盾通常会有个主妇啦谁到底是年轻族群为主还是老人就是中高龄这样子那其实啊我觉得这个有个误区会不会中高龄族群就是只是自省变大就好了就是我们在 Yahoo 也有很多这样子的命题就是说其实中高龄的人他其实就在意自己要比较大
那不見得他是真的不會用他只是喜歡很大字所以其實應該是要去思考說這一個問題有沒有辦法更細分一下所謂想要中高族群會用大概有哪些層面是讓他會用到底是 flow 很簡單還是字放大就會用了那必須要說 Lydia 之前研究過這個主題很多次
就是说除非是在非常 niche 的一些功能面上不然以大众的 mass market 就大众的使用频率来说其实呢市场还是会追随着年轻和大众族群的年龄来做意思就是说你其实也很难想象十年前连你阿嬷都会用 LINE
那为什么呢因为阿嬷会跟孙子学会跟子女学所以这个市场的就说习惯还是会以那个中间的这个年龄区间为大众去不停的演化和改变这个使用习惯对所以如果你今天有这同时两个命题的话我们通常会先确定到底哪一个族群真正能够影响你的 revenue impact 最多那
所以这样看起来的话应该是本来是中高年龄族群比较多人那要思考怎么样子是带着这群中高族群的人学会年轻人使用的逻辑和习惯
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本种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一定要符合所有的年龄人的人那你一定会去想办法找一些交集也好或是一些通用的准则就像是可能丽丽还讲的我就整体界面或者是功能不变让我可能有一些让他字可以变大的功能就是这些无障碍设计等等可能还要再进一步厘清了对才可以比较好去去聚焦这样子
OK 好刚好看到这个问题好像蛮有趣的最后一题我的老板通常已经不是设计的就是可能是 sales 可能是 GM 然后或者有时候工程端的人那我最喜欢说就是如果他自认为自己懂的话其实对我是一个好处
那懂 US 的人怎么可以不做研究懂 US 的人怎么可以不重视设计那其实我可能会在对话自理行情里面挖这种坑给他挑所以他如果是自以为自己懂的话那我们就要借力使力我相信你一定懂因为你那么会 UX 所以你知道这个研究方法吧
那这当然是小招确实我会用这种方式去转移是是是高招高招这个学起来有懂哦有懂哦对所以尤其是针对于
我所面临的很多高层他其实跟我年龄区间也不太一个 generation 那他就会说很懂啊这个很好用啊什么那我就觉得哦太棒了你觉得好用那那我们要不要也研究一下什么别的族群他们也觉得好用吗这样就借力使力啊真的是这样 OK 今天就最后再次非常感谢 Lydia 参与好那我们就到这边结束非常感谢大家好谢谢好大家拜拜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