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那些在二二八辦音樂節的年輕人(台北見) ft. 共生音樂節 2025負責人家芃

那些在二二八辦音樂節的年輕人(台北見) ft. 共生音樂節 2025負責人家芃

2025/2/23
logo of podcast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家芃
志鑫
Topics
志鑫: 我作為節目主持人,主要想了解共生音樂節的緣起、理念、活動內容以及年輕人參與其中的意義。 家芃: 共生音樂節以紀念二二八事件為核心,透過音樂、展覽、短講等多元形式,吸引年輕人參與,並傳達『無息的傷痛』核心概念,讓過去被壓抑的聲音與多元的觀點被看見。我們希望藉由活動,讓更多人認識二二八事件,並反思歷史與當代社會的關聯。 芝心: 作為節目協同主持人,我協助訪談流程,並補充相關資訊。 家芃: 我參與共生音樂節的契機源於對反送中事件的關注,進而反思台灣自身的歷史與社會議題。在籌備過程中,我學習到許多關於二二八事件的知識,也體會到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人們對此事件的理解與感受。面對網路上的負面評論,我選擇將其轉化為動力,持續推動活動。而活動現場的積極氛圍與參與者的熱情,則成為我持續投入的能量來源。 我認為,年輕人作為社會中流動且富有能量的個體,在二二八紀念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連結角色。我們可以透過多元的活動形式,連結不同世代、不同立場的人們,促進對話與理解,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共生音樂節的命名,融合了二二八的符碼與南非祖魯語『ubuntu』(待人以仁)的精神,希望促進族群理解與共生。 志鑫: 作為節目主持人,我透過提問引導訪談,並總結訪談內容,讓聽眾更深入了解共生音樂節的理念與實踐。 我認為,共生音樂節成功地將歷史記憶與當代社會議題連結,並透過年輕人的創意與行動,為二二八紀念活動帶來新的活力與意義。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12年前,一群年輕人一起吃了火鍋,然後決定開始在二二八那天,辦音樂節。

「共生音樂節之所以命名為共生,除了『共』字本身隱藏著二二八的符碼外,還有一個重點,在於沿用南非族語「待人以仁」(ubuntu)的意義,希望可以透過記憶過去的衝突與仇恨,反思其中的正義問題,以促成各族群的理解共生。」

12年後,一群又一群年輕人接棒,在二二八那天,辦音樂節、展覽、短講、市集、真人圖書館。

棒子今年交到了21歲的家芃和其他三十多位年輕人手上。家芃告訴我,她是怎麼開始「在意」二二八的?她如何看待,年輕人們與二二八之間的關係呢?那答案是我從來沒想過的。

▎第13屆共生音樂節 ▎日期:2025/02/28 ▎地點:凱達格蘭大道 #免費入場) ▎募資連結: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36024) ▎舞台短講:鄭志鵬、李尚喬 x 廖品硯、陳俊宏 ▎樂團演出:P!SCO、一點生 x KE柯蕭、水蜜桃偵探社、凹與山

— ⚡ 抖內Donate:單筆支持) | 定期定額) ✋ 追蹤IG: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午營咖啡) 💌 合作邀約、投稿、悄悄話:[email protected] ☕ be 午營咖啡宅配訂閱會員) ⛵ 節目剪輯製作:韁河媒體工作室 (王伯維、孫聖峰、沈致嘉) 🎨 節目封面公版設計:王凌) 📢 社群協力:哈利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