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不拘陈说,勇于立言:《十三行史稿》新书首发

不拘陈说,勇于立言:《十三行史稿》新书首发

2022/3/15
logo of podcast 羊晚·花地·文化

羊晚·花地·文化

Shownotes Transcript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 磊 3月15日,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的最新成果《十三行史稿》(三卷本)新书发布会在广州召开。 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的重点项目,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十三行行商后裔谭元亨。 《十三行史稿》三卷本上百万字,全方位展开有关十三行历史的各个层面。 从物质、制度到文化精神,从皇帝、海关监督到行商,从美英法等国官员到夷商(西洋商人),包括银元的流入到逆转等,对大量中外史料进行钩沉、考证,在前人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学术创见。 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张磊称许作者“既有纵考,又有横览;不拘陈说,勇于立言”,全书史论结合,编年史与专题研究相得益彰,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 广州十三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产物,也是清代中期外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16世纪的国际性海洋贸易应运而生,并推动了18世纪的海洋商业的扩张,其存在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阶段。 “明清300年期间,开放与闭关锁国两种理念反复斗争,直到清朝康熙开海,重立十三行,中国行商才一步步‘走出去’,下南洋,远赴欧美,中国商人足迹遍及三大洋,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风靡一时。” 谭元亨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行商大规模参与全球贸易、金融网络构建,而且是最主要的成员——当时中国GDP占全世界三分之一。 “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十三行的研究颇多,但一直没有一部完整的十三行史。”谭元亨称,已有的只写及与东印度公司贸易一段,或者与某个国家一百年间的贸易,关于中国十三行的真实状况则较少完整呈现。 “很多对十三行的研究偏重于‘一口通商’之后,而忽略了之前更重要的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逐步开放的历史进程。” 《十三行史稿》则从1557年中国与西洋贸易的澳门——广州二元中心的确立写起,到1857年被第二次鸦片战争炮火彻底焚毁。 该书全面梳理了广州十三行在古代中国与世界大航海时代接轨的300年历程,呈现其从禁海到开海、从禁洋到开洋、从一口通商到鸦片战争、从万邦来朝的朝贡贸易走向全球化市场贸易的历史变迁。 在此期间,银钱堆满的广州十三行成为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子银行”,推动世界经济的飞跃发展,谱写海上丝绸之路的华彩乐章。 “十三行长达300年的经济史,波谲云诡、大起大落,为中国步入现代做了艰难的铺垫,十三行的历史价值就在这里。” 谭元亨表示,十三行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史,更是一部文化史、思想史,它的当代容量、对后世深远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