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北保定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暨新时代科普工作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正式获颁“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该馆成为广东第四家获颁这一称号的科普机构,同时也是广州首家。 “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中国科普领域的著名品牌,在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地球演变、生物与人类的起源与进化等知识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是推动科普工作以人民为中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推动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风尚的重要活动平台。 震撼!国内收藏美洲恐龙化石顶流博物馆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位于国家AAAA级景区广州正佳广场六楼东庭。资料显示,该馆于2018年5月1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广东首家自然科学主题博物馆、国内首家开设在大型购物中心的非国有博物馆,成为广州市社会力量填补公共文化服务空白的典型。 馆内收藏了8000余件珍稀化石、矿石、生物标本等,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尤其在美洲恐龙化石收藏展示方面,该馆于国内首屈一指:“镇馆之宝”为世界范围内发现的第三具、目前国内收藏展示的唯一一具梅杜莎角龙化石;正在清修、即将展出的超42米长超龙化石原件,则有望成为全世界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最长恐龙。 此外,馆内展示的埃德蒙顿龙、异特龙、翼龙、剑射鱼、猛犸象、洞熊、棕榈叶和大型沙漠玫瑰石等珍稀藏品,可让观众饱览46亿年地球生命演化的壮丽历程,同时也为地质学、古生物学、天文学研究和研学提供了难得的实证材料。 创新!“分享型博物馆”引领潮流 作为新生代的博物馆,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倡导“分享型博物馆”理念,积极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外脑”力量。 2022年,馆方与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课题组对馆藏异特龙化石进行研究,发现其身上的多处病变,它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只被科学记录患有脊椎关节病累迁至肩部的恐龙。 2023年,双方又合作对馆内一批蛋壳化石进行研究,发现广州市内在白垩纪晚期曾经也是恐龙生存过的地方。 此外,馆方还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广东省博物馆、南汉二陵博物馆、 华阳集团等多家单位展开合作。2024年,与清华附中湾区学校合作开发的“古生物、古环境科学研究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应用”馆校合作项目获评“广州地区科普高质量发展优秀科普案例”。2025年,被广东省博物馆协会评选为“广东省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记者了解到,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年均举办500余场科普教育活动,近3年服务超过17万名观众。通过互动、游戏、竞赛、体验等多种方式,开发了涵盖自然探索中心课程、科普穿梭机、儿童科普剧、分享会、线上互动和免费讲解六大板块的科普体系。 其中的自然探索中心课程已有6大系列80余门课程,摘得“广州科普创新奖科普成果奖一等奖”。 为深化科普实践,多年来,该馆与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团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打造 “云南恐龙研学营” 品牌项目。 馆内日常古生物科普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每到周末,“真化石清修师”主题课程便会开启。参与者手持专业清修工具,清理三叶虫、狼鳍鱼围岩,触摸时光的脉络,感受自然科学的神奇与奥秘。 “对公众特别是孩子们来说,古生物及遥远神秘,又因为化石等材料的存在而显得很‘形象’,从而成为吸引大家关注自然、关注科学一个很好的媒介,成为自然科学科普的最佳学科之一。”著名的“恐龙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徐星表示,古生物学科中蕴藏的那种关注大地的情感,对于年轻人未来走上科学之路,有着独特价值。 文| 记者 刘星彤 图|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