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炜[美国] 2021年12月26日,在耶鲁教师的小型聚会上,我们还提到退休后的史景迁——乔纳森,回到家就听闻他当天凌晨去世的噩耗! 如今浮现在眼前的是任教耶鲁25年生涯中,许许多多与史景迁——乔纳森老师有关的记忆断片。 电脑文档里有这样一帧名曰“张泰苏致史景迁”的帖子: 小镇春秋雨雾浓,风云半百笑谈中。 青衫磊落游学客,鹤发萧疏太史公。 紫禁天高多叹慨,陶庵梦远尽从容。 欲知千载兴亡事,三顾东篱采菊翁。 致吾师史公景迁 戊子年三月十八日,众助教于美利坚康州新港敬上 泰苏 诗 苏炜 书 “戊子年”,正是史景迁在耶鲁正式退休的2008年。张泰苏,则是当今耶鲁校园里一个炫目的名字——他今年应该不足40岁,却已是举世闻名的耶鲁法学院有史以来聘任的第一位最年轻的华人终身教授。 为了庆贺史景迁教授荣休,2008年春天的某个下午,时为耶鲁法学院学生同时兼任史景迁助教的张泰苏,敲开了我办公室的门,带着这首他写的古体律诗,请我以行草书法写到宣纸上,作为学生助教送给老师的礼物。 研讨会之后,有一场校方为史景迁荣休举办的盛大晚宴,地点在纽黑文最高档的一个法国餐厅。因为我和史景迁的耶鲁老师——在耶鲁社区德高望重的张充和先生是忘年交,早几天前就被分派晚宴当晚负责开车接送充和老人赴宴。 当天研讨会后,匆匆赶到充和老人的北港家中,看见老人家已经衣装端整、妆容雅致地准备好出门,却在为一件事情焦虑忧心——她准备送给史景迁做荣退纪念礼物的一个书法扇面,尚未最后收拾妥当,是否赶得及当晚带到晚宴现场去当众呈送? 我意识到此事的意义不凡,看见那个未完成的扇面,此时正摊放在老人家平日写字的大书案上。便仔细掐了掐钟点时间,安慰老人说:不用急,时间还有些许余裕,您可以安心把扇面写完再走。 我扶老人家回到桌前,请她从容提笔蘸墨,最后把扇面上尚未完成的文字补全,再盖上印章,才把老人家扶送到车子上。 那天,我陪着九旬过半的充和老人,确实是在晚宴正式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抵达的现场。带着笔墨馨香的这件张充和墨宝在当天晚宴上的展示,成为了宴席的最高潮。张充和与史景迁——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举着书法扇面深情相拥,成为晚宴上最动人的一幕。 当晚,还有令人惊喜的另一个故事上演:史景迁在耶鲁教学生涯中的第一位博士生——时任香港城市大学文化中心主任的郑培凯教授,也万里迢迢赶来出席了祝贺老师荣退的盛会;而他的夫人嫣秀,正是张充和从小的玩伴和至亲好友——她的失联几十年的小舅舅韦布的外孙女。 在当晚宴席上,她和张充和惊喜相逢相认:“张先生,您是我的四姨妈,我是韦布的外孙女啊!”此时冠盖云集,灯花璀璨,张充和的洋弟子史景迁和他的夫人金安平(《合肥四姐妹》一书作者),与张充和连同他的学生故旧跨越世纪风云的人生故事,就这样相映交织在一起。 在耶鲁校园,“史景迁”的中文名字会显得陌生,但“乔纳森·斯班赛教授的课”,却是如雷贯耳而风靡全校。我25年前受聘任教耶鲁之始,甫一抵校,就听闻了“乔纳森·斯班赛教授的课”的非同小可: 每年他给本科生开的中国历史课,修读的学生动辄就过三四百人,人数最高时可达七八百而近千人。每年耶鲁校园要为史景迁配备最大最全的大课室,史景迁一门课的助教队伍,常浩浩荡荡十数人甚至数十人,比一个小系的专职教员还多。 以至这门本来选题颇边缘的“中国明清史或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多少年来成为耶鲁校园的神奇传说之一。我当时就听闻:耶鲁所有东亚专业的教授讲师都有一个不成文的“避课”约定——你教的课,最好避开史景迁讲授的“中国历史课”的那个时段。否则,“想修你课的学生,都会被乔纳森的课抢走。” 我任教耶鲁一两年后的某天,在我的办公室和东亚系语言部所在的红砖小楼,我刚在楼下的102大课室上完课,随着学生走出课堂,却见史老师兴冲冲地推开楼门进来。 见到我,马上用英文说道:我刚好路过,想到一件重要的事情,要找你说一说。我大惊:是什么事呢?他马上用夹带着中文的英文说道:繁体字,关于繁体字。我知道现在美国各个大学的汉语教学,都是在教简体字了,这也是大势所趋;但繁体字的教学,我们耶鲁一定不能丢!至少要教会学生认识繁体字,可以读繁写简。不然,将来耶鲁学过中文的学生要读研究生,他们若不懂繁体字,就无法进入中文的研究领域! 他正色道:苏炜,我知道你现在就是负责教耶鲁的高年级中文课,所以刚好路过这里,就想进来专门找你说一说。我连连点头说:放心放心,史老师,我一定按您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加重读繁写简的训练! 史老师说完便匆匆离去。但与史景迁老师这一言一诺,却就此贯穿了我在耶鲁二十多年的汉语教学生涯。 大概还因为我的老友邻居薛涌当时正是史景迁博士生的缘故,以往每年过感恩节、圣诞节,薛涌无车,都是史老师夫妇亲自开车接送他们夫妇俩到家里过节;如今,我便借有车之便,“蹭”着薛涌,常常到史景迁在西黑文的家“蹭”节和“蹭”饭。 金安平老师的厨艺远近闻名,每顿饭她都会变出不同花样的菜式让大家惊喜赞叹。印象深的有“西班牙海鲜饭”,用独特香料烹制的鲜嫩三文鱼,还有每次花样翻新的各色甜点。而史景迁老师家更有名的故事,则是他这座占地3英亩(18亩)的庭院背靠一座公家的野林子,竟有史老师的学生饭后在后院散步,最后迷失在野林子里回不来,需要报警求助寻人的奇闻。 史景迁史著以“说故事”见长,老一辈史学家赖文森生前曾赞史景迁有“天使般”的书写能力。真想再听他说故事……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