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岭南考古工作有自身的特色和气派!广州举办访谈会倾听一线考古专家的心声

岭南考古工作有自身的特色和气派!广州举办访谈会倾听一线考古专家的心声

2022/4/19
logo of podcast 羊晚·花地·文化

羊晚·花地·文化

Shownotes Transcript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 艺 黄宙辉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后的第一天,一群资深的优秀考古人齐聚广州国际媒体港,围绕“考古趣事、现状、愿景”三个关键词,线上线下同步分享。 工作中发生的最难忘的事是什么?如何看待当下的岭南考古工作?如果有一个梦想,你想实现什么?在广州地区文物考古专家媒体访谈会上,来自广东考古一线的声音分外珍贵。 令人着迷的工作瞬间 “5年前,我在泰国为诗琳通公主讲解中式建筑,建筑上有一些戏文故事和古诗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回忆,“当我念起‘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时,她马上拿出本子开始记录。” 原来,诗琳通公主能够听懂中文,她们接下来的对话也直接改成了中文,建筑上的每一首诗、每一个故事都被诗琳通公主悉数记录。曹劲说,那一刻她真正为中国传统文化感到自豪,这也是她从事建筑遗产活化利用工作三十余年里印象颇为深刻的事。 前不久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南石头监狱遗址,其发掘工作让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印象深刻。 中国考古界有句话叫“古不考三代以下”,说的是考古不考夏商周三代之后的历史。“虽然南石头监狱遗址年代并不久远,但深处其中就会让我有一种穿越之感,萧楚女、刘尔崧、熊雄、李森、邓培等烈士被关押迫害的场景在我眼前变得鲜活起来。”易西兵认为,一些年代距离现在比较近的重要遗址,同样也需要考古工作的关注。 岭南考古工作有自身的特色和气派 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的田野实习项目和科研工作在全国都有铺开,这样一来,轻易就能感受出广东当地考古的不同。“广东考古有自己的特色,水下考古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大亮点。”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郑君雷说到。 “刚来广东工作的时候,有的同学就问我去广东干什么,‘文化沙漠’有什么好挖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田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锁强谈起刚来广东工作时同辈对自己的质疑。 自2007年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刘锁强一直在广东工作,他主持的郁南磨刀山遗址与英德青塘遗址分别入选2014、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郁南磨刀山遗址将岭南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了60万年。 刘锁强坦言,相比于长江流域及中原地区,岭南地区的已发掘的文物数量和精彩程度确实稍显逊色。但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就决定了广东历史文化发展的独特路径。 “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广东不是置身于外、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做出独特贡献的。这也是通过我们的考古发现得出的结论。”刘锁强说到。 诚然,广东考古工作还有提升的空间。“虽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刚刚完成了扩编,但队伍建设力度依然不够。其次,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也有待完善。”曹劲补充道。 她认为,“一个行业要想健康发展,依靠少数人的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让考古文博行业成为一个年轻人都特别想来的行业。” 别对考古工作抱有太浪漫的想象 “希望公众不要戴着‘有色眼镜’打量考古学科和考古人。”郑君雷在提及愿景时谈到,日常生活里和很多外行朋友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大家对考古工作往往带有一种浪漫的想象,认为考古就是挖宝,就是探险。另一方面,社会上还存在一种刻板印象,很多人认为考古就是挖坟。 “这些都不是考古学,考古学应该是一个文理交叉而又欣欣向荣的知识体系,而且是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兼具的一个学科体系,希望大家客观地看待我们的学科。”他说到,一些对考古学不了解的高校工作者甚至也对考古存在误解。 刘锁强对刻板印象一说也有相同的感受。“很多人对考古工作抱有猎奇心态,包括社会上流行的鉴宝。”他呼吁:“希望有更多宣传手段正面宣传考核工作,让社会公众更贴近考古工作,真正理解考古成果背后的意义和历史故事。” 由于广东特殊的气候环境,遗址保护工作的难度较大。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全洪的愿景与此相关,他说:“我们在对遗址制定保护方案时,通常需要北京的专家协助,并且还要进行招标程序。所以我特别期待广东本土可以成立一个专门从事文物保护的研究院或机构,构筑一个有广东气派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希望接下来的5到8年,我能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多年积累下来的考古资料和考古发掘成果的研究上,用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和考古材料讲好广州故事。”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强禄更期望个人能有新的成绩。 会上,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市文物局局长刘晓明对广州考古工作进行了展望。他表示,接下来广州将继续严格落实“考古前置”制度,加快考古资料整理及加强对考古成果的研究和阐释,加强考古成果的转化,并建设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高素质考古人才梯队。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