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图/邓迪 3月31日,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代表媒体访谈会在广州举行。 访谈会上,自由舞蹈编导、一级导演王舸,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新快报》社副总编辑、主任记者李洁军,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一级演员魏葆华分享了他们的从艺生涯和艺术创作故事。 这三位文艺工作者的祖籍都不是广东,但他们来到广东这片土壤上进行生活、工作和创作,体现了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展示了当代文艺新气象。 李洁军:向人民群众学习 在访谈会上,李洁军分享了自己对广东中山南朗镇一个麻风病康复村长达20多年的拍摄记录故事,这也是他获得中国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作品之一。 “在这次‘德艺双馨’表彰过程中,组织上对我的评价:用影像记录弱势群体,并帮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的生活问题。”李洁军说,“作为一位摄影家、摄影师,仅仅从艺术层面和摄影的层面,或者是新闻报道的层面来拍摄,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但要怎么做一名真正的摄影师、从感情上进行投射,我觉得我们是在向人民群众学习。” 李洁军还分享了当年去采访长江三峡截流的往事。他们开着一辆车身喷着“三峡截流新闻采访车”的汽车,在采访途中偶遇一群放学的孩子。其中有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向他们致敬,行少先队队礼。 “当时我心里很受震动,作为做一名摄影记者,在穷山僻壤里竟这么受孩子们的尊重。我就想,自己应该为这个社会多做贡献,要弘扬正道、弘扬正义。”李洁军说,“过去也好、现在也好,我想作为一名职业的新闻人,要致力于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到社会每一个角落。” 王舸:用艺术书写人民史诗 王舸分享了自己从11岁开始学舞蹈表演,后来又转到舞蹈编导的从艺故事,还特别谈到在广州创排芭蕾舞剧《旗帜》的经过,当中饱含对艺术的热爱,对广州红色文化的敬仰。 今年3月28日,在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王舸以线上形式作了大会交流发言。 他说,“20多年的舞蹈艺术实践让我明白,‘德艺双馨’不是口号,而是自我要求。‘德艺双馨’既是我母校北京舞蹈学院的校训,也是指引我艺术方向的重要旗帜。在我看来,这意味着应当以道德为人文根基,去探求永无止境的艺术。” 王舸还表示,“‘德艺双馨’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捧在手上,让我有了更多的使命和责任。培养更多年轻的创作力量,是我当下更重要的任务。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时代留下更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将坚守人民立场,创作出更多可歌可泣、触及人心、情感共鸣的文艺作品,用艺术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魏葆华:“德艺双馨”在路上 魏葆华13岁进入体校学习技巧,获得过技巧世界青年锦标赛的冠军。退役之后,他进入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当演员,立下了一定要站在杂技最高舞台上争得荣誉的决心。 1998年,他与搭档吴正丹开始尝试肩上芭蕾、头顶芭蕾。“肩上旋转对我们来讲是最难突破的,肩膀的面积很小,而且又是弧形,肌肉又是软的,平衡很难掌控,一转就倒……后来通过不断训练,成功率越来越高。” 魏葆华讲述,后来,《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接连获得全国杂技最高奖“金狮奖”、国际杂技最高奖“金小丑奖”。 2004年,魏葆华的妻子吴正丹获得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18年后,魏葆华也实现了理想,获得“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在谈到获奖感言时,魏葆华说,“‘德艺双馨’在路上,是我永远要追求的目标。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会在艺术修养上、艺德上不断追求和努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