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爱上名著,从选好译本开始”阅读分享会在北京首都图书馆举办。 首都师范大学燕京讲席教授刘文飞,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许小凡,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从《小王子》《动物农场》《老人与海》《佛兰德斯的狗》《小毛驴之歌》这五部经典世界名著出发,解析经典译作的文学价值,以及优质译本对阅读的重要性,分别阐述如何挑选好译本的心得经验。 活动现场,刘文飞首先深情回忆了与《老人与海》译者李文俊,《小王子》译者郭宏安这两位先生共事的往事,他感慨于前辈翻译家们对翻译事业的热忱和纯粹,“这些出自名家之手的译本,是值得读者反复阅读的。”刘文飞说。 谈到如何选择好译本,刘文飞认为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考量。第一,选择高水平的译者。站在专业译者的角度,他认为优秀译者的翻译风格应该就是原作的风格;而对读者来说,挑选好的译者是一件“功夫活”,需要大量阅读积累,才能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和审美偏好。 其次,需要了解不同语种的风格差异。读者可以了解各语种的翻译风格,并将此作为选择译本的标准之一。最后要在旧译、新译和重译本中审慎挑选。 刘文飞认为,不一定非要选取最新的译本,但文学名著的重译有一定的必要性,“一个好的新译本一定会有译者所注入的时代性”。 对于挑选好译本的方法,许小凡表示,首先考虑值得信赖的出版社。其次,她很赞同出版社将原文附于译文后的做法,“这对译者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但对译文质量的把控是有益的”。 许小凡认为,译作的副文本也能为译本添色:“对读者来说,译者的译序和译后记非常重要,一方面能让我们更快地进入世界文学经典的语境,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些文字,观照译者作为共同创造者的心灵质地。在这些译作副文本中,我们可以了解译者真正的水平。” 韩敬群则从读者和出版人的双重身份出发探讨了这一问题。作为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出身的读者,他在挑选读物时会更注重书籍的版本,例如,读杜甫的诗,便可着重考虑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杜诗镜铨》、中华书局的《杜诗详注》;选本则可考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萧涤非《杜甫诗选注》。 作为出版人,韩敬群分享道,译本选择可以从较简单的法则开始逐步深入:“说到底,译事三难‘信’‘达’‘雅’,翻译第一要准确,第二要通达,第三要文辞优美,这个准则大体上是不过时的。” 文字|记者 何晶 通讯员 王若凡 肖媛龄 图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