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岭南大讲堂”第四期讲座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以“苏东坡的生命长卷:困厄与超然的对话”为主题开讲。 借彭玉平教授开讲岭南大讲堂之际,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彭教授。彭玉平表示:“苏轼和王国维都是几百年难得一见的一流人物。苏轼也生活在一个很‘卷’的时代,在如此‘卷’的时代如何突围?苏轼为我们提供了真切生动的个案。” 以下是部分对谈实录: 羊城晚报:王国维和苏轼都是公众熟悉的人物。公众可以怎样进一步了解这些中国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彭玉平:王国维和苏轼确实是公众熟悉的人物,但大家对他们的熟悉程度、熟悉范围并不一样。 苏轼被更多人所了解、所喜爱,而王国维的形象主要为知识界、文化界和学术界所熟知。他们都是一流的人物,或者说是几百年才能一见的人物,我们后代人能用这么多精力去关注他们、研究他们,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学者的荣幸。 但是我想王国维也好,苏轼也好,他们在具备广泛知名度的同时,可能呈现得并不完整,甚至并不深刻,因为深刻的东西也往往不好传播。尤其是一般百姓对于苏轼、王国维的了解可能还是不全面的,缺乏高度或深度的。 苏轼被民众所接受、欢迎的程度,更多体现在他的人格精神,他的处事态度和情怀之上。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卷”的时代,苏轼也生活在一个很“卷”的时代,那么在如此“卷”的时代如何突围?能否“不卷”或者将“卷”的方式更换为人生别样的追求方式?我觉得苏轼为我们提供了真切生动的个案。 我们从苏轼身上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而从王国维身上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学术上的精微与深刻。我们敬佩这两个人,但敬佩的方式不一样。对王国维来说,敬佩是要跟他保持距离;而对苏轼来说,敬佩是走近他,融入他的生活,跟他在一起感受他的人生风采。 文|记者 朱绍杰 梁善茵 何文涛 视频|记者 朱绍杰 梁善茵 何文涛 余梓涛 实习生 陈泓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