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建平 文艺学教授出身的广东作家罗宏的小说《骡子和金子》用马夫骡子只身还红军黄金的传奇,演绎了一个人的长征壮歌。 当“骡子”这个被革命洪流裹挟的边缘人物成为叙事主体,当“归还黄金”的朴素契约精神成为驱动力,传统革命叙事的天平被悄然重置。 罗宏的深刻在于揭示中国革命的精神底座,不仅由主义信仰浇筑,也有诚信、仁义等人性基石支撑。这种“革命觉悟与优良人格双向奔赴”的创作观,为主旋律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温度。马夫独行千里的身影,是对“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文学具象——英雄史观红色叙事的补充。 还须注意到罗宏的家族史写作。当罗宏转身以《湖湘世家》《先人的湖湘》等著作展现出更宏阔的历史视野。他将鼓磉洲罗氏的族规与善化贺氏的家训,淬炼成解读中国近代化的密码本。 私史与公史的边界在此消融:族谱里的婚丧嫁娶映照着洋务运动的波澜,祠堂中的祖宗训示折射出戊戌变法的曙光。这种“小处入笔,宕开气象”的笔法,使民间记忆升华为国家叙事的注脚。 值得注意的是,其家族写作始终延续《骡子和金子》的底层视角——当他把佃农账本与士绅诗稿并置案头时,湖湘文化的刚毅血性才有了完整肌理。 罗宏最近又完成了对红土地解码——重写革命发生的文化逻辑。其新作《湖南为什么这样红》的创作,标志着罗宏叙事美学的成熟。这部被党史专家誉为“理论深度与文采斐然兼具”的著作,以三重突破重构地域革命史: 其一是基因破译。从屈原“九死未悔”到王夫之“躬行实践”,揭示湖湘文化中“破釜沉舟”的基因如何孕育革命决断; 其二是祛魅书写,展现革命进程中现实的血肉博弈;其三是内因驱动论。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程锚定于文化根脉,将湖湘文化对湖南革命者的滋养,看成是催生湖南革命者拥抱革命的内生动力。 当下主旋律创作正面临代际转换的考验,罗宏的启示振聋发聩:当某些创作沉迷于炮火连天的场景复刻时,他深耕精神地貌;当部分写作困守安全区时,他勇闯深水区。 从骡子背上的黄金到湖湘血脉中的革命密码,这位广东作家始终在证明:最动人的主旋律,永远在庙堂与江湖的共鸣处,在历史洪流与个体命运的咬合点上蓬勃生长,其在主旋律创作方面的成果不啻为广东文艺攀登新高峰的文学的坚实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