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 4月7日,本土年轻艺术家李景湖个展“无处安放的”和彭文彪&一米(卤味高清频道成员)展览“线上线下”在顺德巽美术馆开幕,分别由巽美术馆策展团队“巽实验小组”和刘子瑗策划。 据介绍,巽美术馆关注珠三角生态与岭南文化,尤其是以地方与“附近”为出发点的时代下人的生存状态。此前展览《大地之脸》中,象征着工业与现代化进程的“工厂”作为一组珠三角“文化DNA”被提取出来,成为巽美术馆观察与研究的对象。 珠三角工厂的在地创作 展览《无处安放的》大部分为新作,以东莞当代艺术家李景湖惯常使用的诗意方法探讨时代背景下人们“无处安放”的心理状态。新作大部分取材于顺德当地,以一种在地的创作方式构造具体的创作语境。 李景湖关注珠三角工厂与工业化问题。李景湖曾以“时间就是金钱”与“效率就是生命”分别作为两场个展的主题以探讨珠三角工业环境下人的生存境况。在这次展览的创作过程中,他也探访了数家顺德的工厂,这让他更加确认了对工厂的认知。 当“闪烁”与“飘摇”成为基本状态,喷涌的水流则一种无声的态度。在录像作品《没有名字的灵魂》中,他拍摄了三组虽日常却难被察觉的景象:第一组是随着风的方向自由飘动的气球,第二组是夜风中闪烁着的路灯,第三组是水管因重压爆裂而不断向上喷涌着的水流。而作品《没有一样的灵魂》则用一组高低大小和闪烁频率都各不相同的台灯隐喻生活中不同形态的个体。 对李景湖而言,生活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艺术。展厅中各处摆放的家具营造了现代人生活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鸟鸣声格外清晰,正如每个个体在相互应和。《数星星》中,老房子倒塌后碎裂的瓦片被剪裁成星星形状,来留住那些慢慢流逝的过往,而《不要说出来》里的那颗玉兰树,在展览的每一天都生长在土壤之中。 沉浸式的观展游戏 展览《线上线下》对美术馆空间进行了改造,使展厅变身成为一个沉浸式的观展游戏。艺术家团队延续了诙谐幽默的创作风格,通过对顺德工厂的深入观察和工厂中女工生活的探访,创作出“阿云”这一角色,并借助多重媒体形式,尝试在展现阿云生活日常的同时,呈现与时代下个体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症结。 进入展厅,观众即开始解密阿云的爱情和生活走向。作品讲述的是顺德一家制衣厂女工阿云的一段无疾而终的恋爱故事。阿云的生活片段分布在展厅的各个位置,等待人们发现她生活在“异乡”与“家乡”、“线上”与“线下”的交界之处,并不断期望获得认同的蛛丝马迹。 对阿云而言,互联网世界与流水线工作日常形成了生活的两个重心。刷短视频成为阿云消遣休闲的选择,不同于流水线上工作的枯燥乏味,短视频中有山有景有鸡汤。云端的生活让阿云获得认同,甚至产生些许飘渺的优越感。阿云精心塑造自己的“线上形象”,同时吸纳诸多杂乱的互联网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失却了对真实生活的关照。然而,乏味且重复的流水线工作仍旧要使她每天面对现实的“巨石”,这与那个近乎理想的线上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冲突。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阔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