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每周日推出“七杯茶”专版,特约海内外六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专栏文章。此外,还有面向广 大读者征稿的“随手拍”专栏。 文章虽短小,七杯茶有韵。请诸位慢慢品—— ·有感于思· 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鲁迅杂文的抒情性 鲁迅在世时,关于他为什么要写杂文的话题曾经讨论过,准确地说是争论过:这是一种文学才华的浪费还是现实斗争的需要?杂文算不算文学、有没有艺术性?鲁迅自己也参与到这种论争中。当然,他是这一文体的辩护者,包括对杂文艺术性的辩护。 事实上,鲁迅杂文在战斗锋芒得以彰显,充分展现匕首投枪作用的同时,其艺术性也常常让人赞叹不已。许多名篇,如《夏三虫》《夜颂》这样的精短文章,即使放到《野草》里也是完全可以成为恰切文体,读来十分过瘾。 很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并总结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尽管这些评说使用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研究者都注意到鲁迅杂文的抒情成分及抒情特征。 战斗的杂文又是抒情的,甚至是充满诗意的,这大概是只有鲁迅才能做得到、做得好。激烈的对抗中体现出艺术,就像当代人欣赏最好的足球比赛时的感受一样,既看到大无畏的对抗,又看到美妙的舞蹈,二者合一。战斗激发了艺术的美感,艺术展现出战斗者的力之美。 鲁迅杂文的艺术性,既包括描写的精微、叙述的生动、类型化的栩栩如生,具体人事的典型化特征,也包括语言的丰富,叙述中展现的诗意。 艺术性可以说是鲁迅杂文的整体特征,而非某几篇文章的特点。在战斗性、思想性、艺术性上,通常都具有融合一体的特征。这种融合性,也是鲁迅杂文恒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梅川随感· 陈子善[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从纪念比才想到的 今年值得纪念的中国现代作家很多。其实,今年值得纪念的外国古典音乐作曲家也不少。单是法国,脍炙人口的《波莱罗舞曲》的作者拉威尔今年诞辰150周年,同样脍炙人口的歌剧《卡门》作者比才今年逝世150周年,都应隆重纪念。 果然,法国ERATO公司今年5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包含16张CD的纪念比才套装,较为全面地收入了囊括东西方众多著名艺术家对比才作品的经典演绎。其中,不但有卡拉斯1964年演唱的《卡门》和拉特尔2012年指挥的《卡门》,还有我们很少听到的歌剧《采珠人》《珀斯丽姝》和《伊凡四世》;不但有比才唯一的C大调交响曲和小泽征尔指挥的《祖国》序曲,以及帕尔曼演奏的小提琴《卡门幻想曲》,甚至还有早在1927年录音的单声道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这就让我想起了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我这个“逍遥派”常去一位学拉小提琴的好同学家里“偷听”古典音乐。那时CD还未发明,听的是七十八转的黑胶唱片,装在又大又重的唱片匣里。记得我通过堂弟好不容易借到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的交响曲黑胶唱片,偷偷背到这位同学家里,三四位同好聚在一起,闭门关窗倾听,如醉如痴。这些黑胶唱片中,就包括了比才的代表作《卡门》。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听《卡门》了,仍然百听不厌。 由此又想到,今年6月13日是天才作曲家冼星海诞辰120周年。然而,好像一点动静也没有。冼星海不但创作了家喻户晓的伟大的《黄河大合唱》,还创作了两部交响曲和绝笔《中国狂想曲》,还为徐志摩、卞之琳等著名诗人的新诗谱过曲,为许多电影写过插曲……对这样一位20世纪中国音乐和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难道不应该有专门的纪念音乐会、出版他的CD纪念特辑吗? ·拒绝流行· 曹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多一点善意 今年值得纪念的中国现代作家很多。其实,今年值得纪念的外国古典音乐作曲家也不少。单是法国,脍炙人口的《波莱罗舞曲》的作者拉威尔今年诞辰150周年,同样脍炙人口的歌剧《卡门》作者比才今年逝世150周年,都应隆重纪念。 果然,法国ERATO公司今年5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包含16张CD的纪念比才套装,较为全面地收入了囊括东西方众多著名艺术家对比才作品的经典演绎。其中,不但有卡拉斯1964年演唱的《卡门》和拉特尔2012年指挥的《卡门》,还有我们很少听到的歌剧《采珠人》《珀斯丽姝》和《伊凡四世》;不但有比才唯一的C大调交响曲和小泽征尔指挥的《祖国》序曲,以及帕尔曼演奏的小提琴《卡门幻想曲》,甚至还有早在1927年录音的单声道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这就让我想起了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我这个“逍遥派”常去一位学拉小提琴的好同学家里“偷听”古典音乐。那时CD还未发明,听的是七十八转的黑胶唱片,装在又大又重的唱片匣里。记得我通过堂弟好不容易借到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的交响曲黑胶唱片,偷偷背到这位同学家里,三四位同好聚在一起,闭门关窗倾听,如醉如痴。这些黑胶唱片中,就包括了比才的代表作《卡门》。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听《卡门》了,仍然百听不厌。 由此又想到,今年6月13日是天才作曲家冼星海诞辰120周年。然而,好像一点动静也没有。冼星海不但创作了家喻户晓的伟大的《黄河大合唱》,还创作了两部交响曲和绝笔《中国狂想曲》,还为徐志摩、卞之琳等著名诗人的新诗谱过曲,为许多电影写过插曲……对这样一位20世纪中国音乐和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难道不应该有专门的纪念音乐会、出版他的CD纪念特辑吗? ·夕花朝拾·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东莞就是这么富起来的 从广州去深圳的路上有个东莞。改革开放前,人们说东莞在珠江三角洲二十多个县里很有代表性。代表什么?代表穷。许多东莞人在家乡活不下去,只得外出谋生。当时500多万香港居民中,东莞去的人占十分之一。现在,东莞代表富,代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过去,东莞县也是以农为主,以粮为纲。改革开放后,全县的农村劳动力有一半转到工商业。1978年前,全县大小工厂才120家,五年后光是县区两级的工厂就有574家,乡办的工厂还没算在内。东莞县的商品生产已经全面发展起来。 “要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那还叫什么商品?”当时的东莞县委书记李近维说出了这个关键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统”字缩小,把“活”字放大。 从1979年起,东莞县几百家工厂的产品,除按国家计划包购的外,允许工厂设门市部销售,允许卖给集体或个体商户。农产品中,粮、油、糖、猪、鱼这五种在完成国家任务以后,全都自由上市。县里还拨出专款兴建集镇市场,使市场由66个增加到169个。东莞县是珠江三角洲的主要香蕉产地,1983年东莞县的麻涌区产香蕉52万担,可是收购运输结束后一算账,竟然多出18万担。为什么?就因为这里购销渠道多,买得快,卖得快,把邻近地方的一部分香蕉也吸引来了。 东莞距香港、澳门近,港澳同胞常回来探亲旅游,办工厂、买东西,所以港澳市场需要什么鱼什么菜,畅销什么服装,东莞人很熟悉。东莞人还十分注意内地的市场情况,采购推销员走遍全国。1983年春天,香蕉还没成熟,他们早已同19个省的51个城市签订了购销香蕉的合同。等到香蕉分批收下来,马上按合同往北方运,最远运到哈尔滨。 现在,东莞乡下荔枝刚开花,人们已经在作购销计划,还把外地商业部门的人请来洽谈业务,甚至把荔枝用飞机运往欧洲的计划也想好了。 ·昙花的话· 尤今[新加坡作家] 干净的人心 不丹这个拥有80万人口的弹丸小国,干净得令人赞叹——环境干净、屋子干净、空气干净,水质干净,即便公共厕所也十分干净。 去买水果,摊贩笃定地说:“不丹全国种植的瓜果蔬菜,都是零污染的。这些有机农产品,吃起来特别清甜可口哪!”说这话时,他的脸熠熠发亮,满是自豪。 一向喜欢荤食的我,在不丹旅行期间,改变了自己多荤少素的饮食习惯。西兰花、椰菜花、长豆、茄子、生菜、菜心、红萝卜、羊角豆、苦瓜、芥兰等等,全都隐藏着山泉般清纯澄净的甜味;有时,晚餐只点四五道蔬菜,没点肉食。几天下来,原本沉滞胀腻的肠胃骤然变得青春焕发,犹如重生。 不丹全境为郁郁葱葱森林所覆盖,碳负排放,不丹人骄傲地说:“你们在这儿吸进肺里的每一口空气,都是没有受过污染的纯粹氧气。” 不丹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人心的干净。 那天,不慎掉落了贴身的小皮包,内藏几百美金,一家小店的店员瞅见了,立马冲过来,捡起,紧追于后,还给我,不待我道谢,便转身离开。 一名不丹人告诉我,不管是谁,捡到失物,一定会想方设法归还原主或者交到警察局去,他说:“我们不会据为己有,倒不是害怕被人发现而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主要是担心失主因面对种种不便而变得焦虑不安。” 不丹,真是名副其实的童话王国啊! ·不知不觉· 钟红明[上海《收获》杂志执行主编] 胡志明市的咖啡 我的一位大学同班同学刚被派驻越南胡志明市时,热烈地提议我做一次旅行,他说,只有两个季节,雨季和旱季,挑雨季来吧。我则在想象里,拼贴着杜拉斯小说的杳渺气息。但不知为何耽搁下来,直到十年后,一个旱季衔接到雨季的节点,我终于站在胡志明市的街头,而同学已经离开。 坐在年轻作家阮刻银微家的院子里,暴雨紧密地冲刷着小院里植物壮阔的叶子,她是一个手冲咖啡的热爱者,因此这个下午,我们品尝了数杯漫溢着不同花香的咖啡。大雨一两个小时后停歇了。这里的雨就是这样,来势汹汹,转瞬消失。 我们住在市中心,越中心,建筑历史越悠久。时时刻刻,便有一种液体灵魂如影随形——咖啡。咖啡的香气飘逸在每个角落,从清晨到深夜,从小巷子深处,到高楼顶层。或许对这座城市来说,咖啡不只是一种饮品,还是一种存在方式。 胡志明市的咖啡文化始于法国殖民时期,但越南人将这种外来饮品彻底本土化,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咖啡语言。在这里,咖啡不是简单的黑与白、浓与淡的二元选择,而是一套复杂的味觉密码。同行的朋友对咖啡的选项一般只有一个:美式。但在这里,他的手指在两行英文之间游弋,最终点下去,上来的是黑咖啡。ca phe sua da甜腻浓烈,仿佛是热带气候的完美解药,而ca phe den则保留了咖啡某种原始的野性,但是,我怎么在杯底遇到了回甘?有次坐进静谧街区里的咖啡馆,后院是一个烘焙咖啡豆的作坊,老式唱机的唱针缓缓移动,看着小哥用铝制滤壶缓慢滴滤咖啡,一切都快,而咖啡很慢,很温柔。 有一天我们穿过唐人街,在我看来,那分明是一个嘈杂的小商品市场,没有一刻想停下脚步,但我们很快站在了“咖啡公寓”面前——一栋老旧公寓楼,外立面被闪烁的无数块霓虹灯招牌装点,那里有几十家微型咖啡馆。付一笔越南盾坐上电梯,每层楼、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咖啡主题,可以像逛博物馆一样逐层探索。 ·随手拍· 温馨社区 图/文 李敏清 5月26日早上,海珠区滨江街道益丰社区胡巷。一家自行车修理店的墙画抢眼了——画着老式百货店的场景,还有修车档口的门面。画中央那对父女,小女孩坐在自行车的大杠上,小手举着一面国旗,父亲在前面看着她。匆忙的上班路上,因为这一瞥变得温暖起来。 随手拍专用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