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星球研究所的背后:探索和好奇是人类的永恒需求

星球研究所的背后:探索和好奇是人类的永恒需求

2025/1/11
logo of podcast 美好生意

美好生意

AI Chapters Transcript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我是 CK 我是 Jessica 欢迎来到美好生意与我们一起探索商业之美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咯哈喽,大家好今天这期节目组稿太艰难了录的也蛮艰难的我们刚刚崩溃了一遍

听众朋友可能不知道我们本来已经都录好准备剪辑了发现蛮有问题然后现在临时换成手机来录发现手机录的效果比买还好哎呀真的是人生真是太艰难了

哎呀这么艰难的一期但是我们却讲的是一个我们都很喜欢的品牌是可能这是这个品牌对我们的考验看我们的热爱独不独立对先来说说组稿的艰难吧就真的组了蛮久的稿子了组了得有四个礼拜了也是我们开天窗开的最久的一期是的一点头绪都没有

甚至包括怎么开场白都没有想好但是上天的确给了我们一个意外的开场白就是双双鱼崩溃开场说回组稿吧就上周六我就又一次的坐在电脑前要开始组这个稿子我心想无论如何这周一定要把这期节目给录了

然后就搜集资料其实过往组稿的艰难来自于资料太少嘛但这次呢我就还搜到了一些我觉得对我们这期的内容比较有价值的资料找着找着呢我就开始顺着里面的线索去发散去梳理就发现把整个自己的青春回忆给捡回来了因为在梳理这个故事的过程里我找到了比如说像荒野求生啊像 Discovery 探索频道呀

中国国家地理等等然后我就想起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当时我还给自己列了几个感兴趣的工作方向其中之一就是去中国国家地理去当编辑不愧是文青 CK 的选择当年还是蛮感想的不是其实我主要是觉得在这个地方工作就是可以去到各个地方去玩去旅游然后感觉好像拿着这些蛮有钱的样子

然后我又想到就是工作的头几年那个时候在租的房子里面每周末最放松的时刻就是用电脑看《欢也求生》看贝爷在各种奇奇怪怪的对 吃猴子

对吧然后还挺想尝试一下的所以一下子就回想起了当年自己那个还没有什么积蓄没有什么钱但是呢又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向往和好奇然后很热血的这么一段时光还是挺怀念的我跟你也差不多但可能我觉得到现在我还在

坚持对抗成为一个死气沉沉的中年人刚才你提到说看中国国家地理我倒是这几年还一直有在去订阅了一年一年的订然后也会去参加它的科考旅行活动你知道吧国家地理它现在出了一个专门的板块就是做科考旅行的它有科考的部分科考探险的部分它会以中国的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来做这种探索主题还有一部分就是做星之旅行

你没有觉得这是你的 dream work 吗

我其实参加他们的旅行的时候问过说怎么样能够成为你们的领队是通过我丰富的地理文化知识吗还是通过什么他们说最关键的是你要做好保姆到底是怎么回事对其实是一个非常现实性的一个问题他们每天去要处理的都是一些日常的鸡零狗碎然后这个团里面的人每天的衣食住行其实都是在跟这件事情打交道的

对然后说回到这个科考团就因为我自己参加过三回吧反正也去了一些我心里非常想去的一些地方然后比如说西藏去他那个到阿里的那个中北的大环线啊然后新疆的话就是去之前玄奘系型的西域 36 国啊就这些

一直在对抗着生活的无聊刚才你还说那个 Discovery 看的比较多嘛那我主要是看 BBC 比较多比如说像地球脉动啊蓝色星球啊美丽中国什么的还有就是以前就早年比较喜欢潜水吧那个时候看

海洋类型的纪录片也比较多我记得当时就是 BBC 里的像地球脉动的时候好像他有一个拍那种极地的什么然后好像就有一个摄影师就蹲在一个冰窟窿里面然后就守着那个摄像机就守了好久好久然后拍到了一个景色我就一直觉得这样的工作特别有意思你现在还这么觉得吗我现在比较需要舒适

你要成为一个死去沉沉的中年人我要躺在一个这个设施豪华的酒店里面然后看着美丽的冰川景色就像那个东在一样但反正我觉得就是这些凡书籍也好纪录片也好就给到曾经的我们吧包括现在的我们依然还是有很多对于一些未知的好奇心的满足一种探索的向往吧

所以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哪个品牌是哪个品牌在冥冥之中给了我们如此艰巨的考验这个品牌的名字就叫星球研究所那在讲星球研究所的故事之前呢按照我们节目的惯例要先看看大事选择永远大于努力就像我们选择了星陆星球选择了用麦用了一个不靠谱的设备

好来 CK 来分析一下好的我们来看看像星球研究所这样的以深度的科普常文为内容的

新媒体它是如何在当下信息的碎片化算法化和无脑化大家越来越沉迷于奶头乐习惯于不需要深度思考的东西的情况下进行破圈并且获得了一个应该说还是很好的商业表现的经历是的 是的星球研究所完全是现在新媒体的顶流毫无疑问翘楚 对吧然后呢其实我们会发现不光是星球我们今年看到的很多类似的现象比如说像

黑神话悟空火爆出圈在那一集里面我们探讨了为什么中国迟迟没有诞生出属于自己的 3A 游戏大作的原因其中的一个原因我们认为是说东亚的社会比较卷大家缺乏整块整块的时间来休闲和娱乐所以碎片化随时可上手的手游就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能够观察到对于深度的优质内容的需求不管是像《黑神话悟空》也好还是像《星球》这样的长内容深度内容也好包括说我们在综艺在影视剧等等方面也看到越来越多这种充斥着

不能说充实啊充满了人文的色彩和思辨度的这样的作品得到了市场的热捧包括我自己的话这几年买书都买的比以前多了其实也能够说明另外一件事就是消费者对于严肃深度的内容其实依然是有需求的或者对至少说明有一部分消费者是有需求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短视频和碎片化的信息所满足嗯

嗯 认同那么我们前面讲了这么多不管是从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少也好还是从整个社会的需求角度来分析也好其实就能够发现这个背后是有一条主线的任何时候人类都有着对于未知的好奇嗯

本来会想说这是不是一个消费升级的产物是不是大家吃饱穿暖了就开始有广义上的对外探索的这样的精神需求但其实仔细想想还不是因为比如说说回到 Discovery 的年代那可能是十年或者是二十年前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中国的物质条件就包括我们个人的物质条件可能都并不如现在但那个时候其实反倒是这种

对于探险对于这种比较热血的兴趣会更强一点我觉得会有种想要看世界的冲动是的跟荷尔蒙有关

也和那个时候看到的社会也在那个时期荷尔蒙爆发的那个时期对然后个人的话你当然这十年来我们大家肯定是都多少见过一些世面对吧所以就和很多因素有关但是另一方面呢我想起比如说回到中国的古代更早的时候对在明朝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就有了徐侠克对吧徐侠克游记一直到现在他可能都是一些地理方面的这种启蒙再到上古时期山海经嗯

对吧它也是我们的祖先对于未知领域的一些想象和探索所以好奇心是刻在人类骨子里的基因冲动对就像现在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能都会对恐龙会对外太空会对海底这些东西去感兴趣是的是的

所以说到这个好奇心的部分我就想到了 Discovery 探索频道它的创业故事的一个背景也是很有意思的那么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星球研究所也好 Discovery 探索频道或者是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 BBC 的纪录片部门现在叫做 BBC Earth 波斯星球它们算是同一个赛道

在 Discovery 创始人 John Hendricks 的自传中他就提到呢在 1982 年的美国那个时候的电视产业也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主要是有三大传媒的巨头分别是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这三大电视网络公司主要提供综合性的电视节目既包括新闻也包括肥皂剧当然也包括一些纪实类的其实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这个综合频道

纪录片在其中只占一个很小的部分并不是主流因为电视台通过分析得出纪录片的受众大概只占全部观众的四分之一所以在以卖广告为主要盈利模式的电视台来说一个只能服务于四分之一用户的产品显然是不应该占用太多频道资源的

但是反过来讲对 Discovery 的创始人他正是基于这一点他发现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四分之一的用户想要看纪录片并且他还发现这部分纪录片的用户和另外四分之三的用户不是一拨人虽然纪录片每一期的收视率都还挺不错的但是纪录片播放完之后的那个广告和紧随其后的肥皂剧的收视率却并不理想因为这些看完纪录片的观众

他们看完就直接关电视了他并不会去看后面的广告和那个肥皂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综合性的电视台他不愿意去服务这群人对但是反倒是受此启发呢那么 John Hendricks 他就想到说可不可以做一个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来专门服务这四分之一的人这也就是 Discovery 的一个创业的

基础对不对基础对对对引用另外一位博主的话来说我觉得还蛮对的每一个宿舍里面都会有一个爱学习的人

纪录片就是来服务这群爱学习的人而且当时美国法律其实也允许就只做某一类型节目的专业电视台它可以向用户收取订阅费对它也是有这个盈利的来源对对对所以呢就衍生出了很多专业的频道比如说除了我们说的 Discovery 探索之外还有直播新闻的 CNN 直播电影的 HBO 直播体育的 ESPN 等等没错没错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大电视台对吧是嗯

纪录片这个赛道或者是说像 Discovery 这样的一个创业故事它其实也蛮符合互联网所说的这个常委一些垂直的赛道里边你做到头部对服务一小撮人你就可以过得很好那么在有了用户基础之上呢我们还要来看看这些用户能够创造多少价值这部分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力够不够厚

这里就要讲到一个小的故事哈就星球研究所的早期天使投资人高章资本的范卫峰他在星球很早期的时候可能公众号订阅还也就刚刚几万人主创也只有所长耿华军一个人的时候就投资了星球这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活动旁边坐着的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社长李栓科先生那么出于职业的敏感性他们俩就聊起来

那么老范就问老李说你们杂志社多少人呢主营业务是什么呀营收规模是怎么样啊我觉得作为社长就也挺烦的吧哈哈哈哈

参加一个活动还要被问这些但是这件事对老范来讲就是收获颇丰啊对就一聊发现原来中国国家地理这么赚钱对吧很反直觉我靠你们居然这么赚钱对于是就赶紧让手下去查找中文互联网上最有可能成为新媒体版国家地理杂志的这个创业公司嗯这里要 cue 一下就是老范说的这个国家地理说的不是中国国家地理说的是最有可能成为美国的那个国家地理杂志的公司嗯

对 这里我们在后面要聊好呀那那个时候星球还没有广泛的出圈所以助理就通过查找关键字星球找到了还在初创期的星球研究所就这样高章资本就成为了星球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

所以我不知道大家听到现在有没有有一点点好奇就是说那能够让投资人听完数据立刻决定投资的中国国家地理到底有多赚钱呢是众所周知啊中国国家地理是一家带有官方色彩的杂志它的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于中国国家地理有多赚钱这件事呢老实说他没有披露很多详细的数据但是从社长本人在 2017 年的一篇演讲中我们可以初见端倪他是这么说的在纸媒全面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旗下的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和博物 2019 年的发行量分别增长了 4.2%31%和 36%

中国国家地理月发行量达到 80 万册博物突破 25 万册中华遗产杂志它的某些月份的刊物是会直接受罄并且市场上会出现加价销售的情况

在 2015 年年底推出的选美中国系列合集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历年来销售最火爆的五本十月号专辑重新编辑印刷组合成一套新的精装合集包括像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东北专辑内蒙古专辑等等这个合集目前是已经加印三次售出了十万余套

同时,中国国家地理广告公司长期与吉普、路虎、凯迪拉克、沃尔沃等国际知名品牌合作策划的活动都成为了经济、社会效益居佳的商业合作,提升了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价值和客户产品价值这里面提到了,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博物三本杂志的月发行量是合计突破 100 万册的

出品的相关图书的销量是突破了 10 万余套按照中国的标准图书发行量突破 2 万套就可以算作是畅销书了再加上它的广告用户主要是像好车啊摄影器材啊户外都是大金主这个商业成绩的确想想是非常可观的有人掺分过杂志的收入结构

每本杂志它的收入大概是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杂志发行本身的收入杂志的销售价格减掉各方面的成本另一方面就是广告的收入如果以一本杂志的售价 30 元

来算的话销售杂志的毛利大概在 35%前面提到像中国国家地理博物中华遗产每月的合计发行量突破 100 万册来测算的话这个部分的发行毛利每个月是 1050 万很可观再来看看广告的收入

中国国家地理和中华遗产的页码数差不多每期在 180 到 200 页左右吧以这样的一个版面来测算以及呢像中国国家地理这样级别的这种大刊它的封面加上封底封三封四的广告差不多一期可以有 50 万左右而这个数字其实相对来说会偏保守对对对统共算下来每一期的广告差不多能有 150 万的一个数据嗯

那么再加上前面我们说的发行毛利每个月差不多有 1200 万的毛利润毛利再刨掉编辑团队的工资场地的办公费然后给外部合作版权方的版权费用剩下的就是杂志的净利润而且今天他的产品矩阵已经不局限于杂志发行了他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文化 IP 了对吧那他作为一个传统媒体很早就开始拥抱新媒体和互联网了所以他自己孵化出来的博物军啊

胡主任藏狐胡主任这都是非常火出圈的一些 IP 然后另外的话他也会去做图书的发行出版对吧因为他的内容本身是非常优质和原创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虽然我们没有得到很具体的一些盈利数据但是作为一个他的消费者一个用户来讲他的面向 C 端用户的科考旅行团

我觉得应该是有很好的盈利来源的因为它的团期非常的多每期基本上都能发满而且它面向不同的受众然后推出不同的这些路线我感觉这部分的生意很好是吧而且中国国家地理还开了一家酒店你可能都不知道

不管是它的盈利情况还是业务的延展性其实都有很多令人兴奋的想象空间的说完了中国国家地理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老大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 Discovery 频道的收入和利润情况对吧投资人说我要投的是下一个能够在中国的新媒体领域成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这么一个公司好那么说到这里呢就比较尴尬了

国家地理杂志和 Discovery 探索频道的残暴表现都不太好所以我觉得应该改变一下就是成为新媒体版的中国国家地理不要成为新媒体版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首先说一下国家地理杂志吧这个真的是有点令人唏嘘的作为一个创刊于 1888 年已经超过百年历史的大刊巅峰时期月发行量达到了 650 万册

对比一下前面说到的 100 万册好几个量级全球读者高达 3000 万人的顶流大刊如今正在走向没落国家地理杂志是最初由非盈利性质的科教组织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于 1888 年创办但是到了 2015 年由于纸媒的示威连年的业绩下滑终于使得这一家百年大刊被卖身给了传媒大亨莫多克从

从非盈利组织的手里到了资本家的手里当年这笔交易的价格是 7.3 亿美元由福克斯获得国家地理杂志 73%的股权当时国家地理杂志的管理层还表示交易所获得的 7.5 亿美元将被用于科研项目同时建立一个面向高中生的教育中心和一个制图新文学和摄影中心

在福克斯收购了国家地理之后,上任了一位新主编,在谈到杂志的变革时他强调,要在内容上尽力寻求差异化以及独家化,同时要积极参与到热点事件当中。在这次的收购之后,虽然国家地理也启动了一轮裁员,裁了大概 180 人左右,但是整个公司还有 2000 多人的一个团队在运作。

然而就在转手福克斯不到 4 年国家地理的控制权再度发生了变化 2019 年迪士尼收购了国家地理的股权

在被迪士尼收购之后国家地理又开启了一轮新的裁员并且在 2023 年把旗下最后一批专职撰稿人给裁撤掉了全部转为了外部作者加内部编辑的模式同时宣布呢将在 2024 年停止纸质版的出版就当时这个消息出来的时候是引发了呃

所有国家地理粉丝的滔天声讨因为大家把它理解为了是国家地理要停刊了但是其实不是只是说不再出版纸质版还有就是把它的这个内容创作模式

把它变一变不是说不再生产内容了而是以前养砖人去写稿子现在我不养这些人了我从外部采购了但虽然不是停摊但它的整个的运营模式和组织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错如果是从模式上来说其实像后者这种用内部的编辑加上外部的采购的方式会更有效的去节省成本因为比如说我们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例其实

其实每期的内容也是蛮多的但是中国国家地理的文字编辑可能一共也就十来个然后图片编辑三到四个人左右其实你看编辑团队非常的小和干练但是像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之前一直是采用专职作者然后包括专职摄影记者的模式支出简直就是几何级的增长

各种费用包括比如说体验生活啊然后采访啊然后交通住宿餐饮保险甚至是包括实验室的经费等等每一次都是几万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的费用据说当年为了去采访在非洲进行黑猩猩研究的珍妮古道尔国家地理杂志是专门派了一个记者去和珍妮共同生活了几个月才把这一篇采访稿给写好

那这个成本当然不是一般的杂志社能够负担得起的没错确实是非常的高对并且这只是国家地理一篇文章对它每一期都有十几篇这样的文章除了专制作者的高扬成本之外呢

国家地理杂志还有一个成本很高的地方其实这也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它的地图部门国家地理的地图一直是以制作金粮来著称的这背后当然也就意味着昂贵的人员成本和经费即使后期国家地理已经把制图部门专门拆分出来成立了一个专业的制图公司在给杂志画图的同时也会接外部的项目来养活自己但当国家地理的订阅量逐渐下滑的时候它依然支撑不起如此庞大的支出

其实我们看到虽然后来国家地理的订阅量在下滑但是它的绝对订阅水平依然保持在 170 到 180 万的水平这放在国内依然是一本顶流大刊但是无奈相比它成本对这点订阅带来的广告收入和销售收入是杯水车薪的所以不得不几斤倒手尾声于资本家然后还解散了原有的专职作者团队所以你看这样的一份 dream work

但是他也百年了我觉得一个企业曾经在巅峰时期有那么好的销量那么好的收入但也 OK 啊会还过那当然了对就是唏嘘一下看完了美国国家地理这也是星球的前前前辈了我们再来看看 discovery 探索频道

话说时隔这么多年我才知道原来荒野求生是 discovery 下面的一档节目对那我们来看看 discovery 对吧创业了这么多年他的财务表现如何嗯很遗憾啊近年来也不咋地也不咋地就是为什么发生了什么嗯

传统媒体的示威是没错前面我们有简单提到过 Discovery 的创业史就是早期的 Discovery 它是抓住了美国电视业开放专业频道的契机以及科学类纪录片的独特受众这个群体然后一炮打响

之后 Discovery 逐渐发展成了包含多个媒体平台的这样的一个大的媒体集团它旗下的频道包括像 TLC 学习频道动物星球旅游频道 BBC American 等等同时呢还涉猎出版行业成立了 Discovery 出版社也进军了户外领域成立了 Discovery Expedition 推出了一系列的户外服装和用品那么进入到 21 世纪呢

随着传统媒体的日益面临挑战比如说像用户逐渐取消有线电视服务等等 Discovery 也陷入了增长和盈利的瓶颈到了 2022 年的 4 月 Discovery 探索与华纳传媒合并组建了新的华纳兄弟探索

然而合并后的华纳兄弟探索财报表现依然是不太乐观 2022 年全年亏损 73 亿美元 2023 年亏损降低至 31 亿美元但是呢 2024 年的前三个季度累计亏损又达到了 108 亿美元我怎么感觉比国家地理还惨啊时代的眼泪

所以无论是享誉百年的国家地理杂志还是 90 年代一直独秀的 Discover 探索频道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下都遭遇了市场和财务上的大幅下滑反倒是像中国国家地理这样的凭借精简的编辑团队和外包作者与摄影师的方式反倒在中国就生活得很好然后业务版图逐渐的扩张

那这里面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曾经 Discovery 的王牌栏目《荒野求生》里面的贝耶对吧被誉为食物链顶端的那个男人他其实这几年也在和中国的媒体合作过我记得应该是在 15 年 16 年左右跟

具体是哪个制作公司我不太清楚但是播放的媒体是东方卫视然后叫做跟着贝爷去探险还是去旅行来着应该是探险吧去旅行好违和然后是贝爷带着一帮中国明星然后在贵州的大山里面但是这档节目我有看到他的宣传但说实话我都没有看就没兴趣了没什么热度有热度吗应该也有吧毕竟是贝爷嘛

但是肯定无法与那个荒野求生相比嘛对就是第一个是不够硬核嗯第二个呢可能就是像我们的话也过了那个那个年纪了现在只想在豪华酒店里躺着然后第三个就是我觉得还是跟也跟中国的怎么说环境会有些关系吧因为那帮中国明星就是不专业他不是专不专业的问题他就是感觉就是娇生惯养嘛然后你要去吃个秋衣

站在那边坐半天就感觉就是秀的成分比较多我根本就不相信他在那吃吃球也就虽然说贝爷拍欢眼求生的时候后来我们也知道是有一个设置组然后是有一个所谓的就是野外的一整个团队去以及我想我想贝爷可能也不光就吃那两个虫子吧但人家贝爷是真吃啊真吃以及还是还是就整个秀给人的感受还是很真实的啊但是中国的这个节目就他

他吃了一个蚯蚓然后旁边就去吃大餐去了不知道这是我的猜测但是我觉得可能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会有这样的一些心理在所以就不太想看秀的成分过多对但是也可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就是这种

户外的硬核什么的可能对他的兴趣也在削减嗯有这种可能嗯削减我倒不觉得就是因为今年有一个很出圈的节目嘛其实刚好也是 discovery 和王一博去合作的一个户外探险的一个节目那我觉得王一博在这里边所展现出来的我们写不说专不专业啊但其实还相对还是专业的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他对这个事本身是 respect 他是尊重他的观众并且拿出了自己的

诚意和投入度在做这个节目的所以我觉得最后的效果其实不错它的收视率也很高那我想问问比如说你在看花眼求生或者是在看王一博的这节目的时候你想看的到底是什么是里面给你输出的知识还是什么

那不太一样荒野求生明显贝爷是一个超级专家对吧你看的是这种最极致的呈现就是你达不到的那种境界让王一博看到的呢我觉得这里面毫无疑问是有明星的流量效应的但是这个明星他不是在作秀他也是像一个嗯至少在户外这件事情上他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人但是这个普通人付出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学习嗯然后他去挑战了很多嗯

嗯如果你不去做这些事情你不会去挑战的一些风险嗯而这件事情会让你有一些共鸣感再加上他作为一个流量明星本身的那种光环和效应嗯你会觉得这是一个诚意满满的节目 ok ok 嗯

所以推荐你看一看好的 没问题然后另外以及自媒体平台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其实不少素人博主他们自制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对原有的电视节目去发起冲击国外的 YouTube 就不说了那么我们拿国内的 B 站来举例比如说像李子柒这样的传统文化的大 IP 对吧 她的节目制作的精良程度完全不亚于专业的纪录片

再比如曾经也是 B 站的大号啊但是现在他就不怎么更就主要在油管上更的这个徐云我不知道你你有没有关注过他听过这个人对他是一个骑行博主然后呢就是一个人一辆车骑行了整个中国还骑到国外去了

每天就是在各种郊外露营啊然后有的时候也是在一些生存环境相对恶劣一些的地区那么像这种内容它综合了公路户外旅游探险生活等多种内容其实某种程度上它和荒野求生这样的节目也是有一定的啊

相似之处的并且相较于欢也求生呢它更加具有真实性更加能够贴近我们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被炎量丰富的经验嘛强壮的体格以及无敌的胃酸对吧所以所以这又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位户外生存的大神啊就曾经也是 discovery

频道里面的另一档节目也是一档户外生存节目的主播叫做德言是这位我没有怎么太看过他的节目对就据说他最近几年也来过中国但是呢是出现在网红的直播间里面可能是在代言某个这种方便类的食品啊之类的然后你就会看到在齐刷刷的上链接的吼声中然后德言估计他也听不懂啊他就他就坐在主播的后面在默默的吃着这个东西就是

怎么说就是一种时代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事会不会有点心酸会就曾经这些人不管是备业也好得业也好他们都是对吧代表着那样的一种户外的精神或者是怎么样的然后如今你就会看见他们一个人在带着一群交际地的中国明星然后另外一个人在在卖货对总之这可能也是 discovery 的一个缩影是的

好呀其实前面铺垫这么多啊我们又在讲中国国家地理然后又讲到了美国国家地理又讲到了 discovery 就是节目过半我们还没有讲到星球这可能是星球要给我们就是这个考验的原因有可能不够虔诚诚意不够对那我们还是要收回到星球研究所的嗯

其实星球研究所的创业故事也比较简单对所以我相信如果对星球感兴趣的话朋友们也是早就了熟于心了那他创始人是耿华军早年就职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其实辞职后也是经历过创业失败的

那在他第二次创业之前他就想我要去做自己最擅长和最感兴趣的那依然是地理科普类所以就创办了星球研究所这样的一个公众号所以星球的故事一句话就讲完了那来说说吧你是什么时候入坑星球的其实挺早的他成立是 16 还是 17 年忘了但我看到他的文章应该是 17 年

我其实这你都记得啊对我记得是 17 年啊呃我不太记得是哪篇文章入的坑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你点开他的嗯公众号里边就老让你横屏观看啊是的什么动不动就横屏观看然后你就只能把手机给转过来然后就这样你可能看到一篇很长的一个全画幅的一个图片嗯一个照片对而且那个时候我估计还可能

团队估计就是所长自己一个人但是给我两点就印象很深刻第一个用的图都是高清大图就是没有那种从网上随便搜一下档下来的那种图嗯啊然后第二个呢就是每张图的下面都会标注出摄影师是谁谁谁就不太清楚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进行了版权上的合作但是我觉得这两个细节给我感受就还蛮不错的嗯嗯嗯好呀所以他实际上在整个全社会破圈的

是什么文章是什么他有好几个破圈的里程碑然后第一个的话就是登上珠峰你会看到什么我回想了一下我自己好像就是在这篇文章之后就是被圈粉了因为这篇文章也是在朋友圈里被另外的朋友给转发了确实你这么说我也想起来了就是这篇文章我有印象

因为他的那个文章的组织结构会比较特别他是从应该是从海拔的 4000 还是 5000 多开始他就开始慢慢写嘛就每几百米或者 1000 米的海拔的提升之后你会面临的新的

处境的考验对挑战然后包括你会看到的一些风景的一些变化然后就这么一直写写写写到 8848 然后继续往下写因为你还要下车他下车过程当中也非常的挑战就是这样的一个组织的这个形式然后我还记得就是到了 8848 的时候他文章是这么描述的应该是耿华军自己写的吧应该是当时还只有他一个人对吧我猜是反正他就写了一句话他就说

8848 米对吧地球上已经没有新高度供你挑战了但前提是你能活着下山对就是确实这种早期的文章里面然后我为什么是觉得会是所长自己写的就是你能从这种行文里面看到他又有一种人们的关怀然后同时又是

又是又是怎么说客观的嗯嗯而且他有他独特的风格对吧对是的是的而且我这几年反正莫名其妙的成了一个雪山爱好者吧所以也也也去了一些地方看到了很多世界级的雪山然后那现在这个时候再回过头去看嗯那么好几年前他们这篇出圈的文章就会有一种更强烈的这种穿越了时光的一种共鸣感吧 ok ok

对那么星球的破圈前面提到有几个主要的里程碑其中一个是登上珠峰你会看到什么那么另外两篇分别是什么是武汉和什么是成都所以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的长的深度内容和制作周期依然能够在当下强调短平快的时代去收获一众的用户也验证了 discovery 的逻辑对就任何时候总有一部分的受众是会对深度知识有需求的没错没错是的

哎呀那这个星球研究所的创业故事我们就一带而过了啊嗯但是其实我们要花点时间来聊的就是因为一开始就讲了中国国家地理对吧老范就说啊挺赚钱的但是呢美国的国家地理和 discovery 就陷入了一个用户下滑营收亏损的这个局面那么回过头来说我们的星球研究所那从商业的角度来讲它是不是一个好的生意呢嗯

通过各类的资料包括星球团队的访谈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目前星球的业务或者说它的盈利来源主要有下面三类

第一类就是媒体非常传统的收入来源广告了那么星球研究所作为地理科普类的头部大号其实它都不应该仅限于地理科普这个赛道了就放眼整个自媒体它肯定都是定流所以它的自媒体报价应该是非常可观的而且由于地理户外类的内容它天然是汽车呀户外品牌呀以及一些高端护肤品等等这样的

品牌非常理想的载体它的用户或者内容的受众也基本上是以城市里面具有消费能力的中产为主所以二者的匹配度是非常高的所以可想而知在这样的一些金主爸爸的支持下活得很滋润对广告收入应该是还蛮可观的对

那么第二类呢是基于星球研究所深度长文所出品的图书主要是这里是中国系列那么目前已经出了第一部和第二部了第三部也即将就要面试了在前面提到由于星球做的是这种长内容它对应的这个制作周期啊制作成本等等看似在新媒体的领域它不算是一个迭代速度特别快的这么一个其实算做其实可以算是一个劣势和短板但是

但是它对应的就是这部分的内容因为它足够深它可以以书籍这样的一个方式来承载根据中信出版社的最新数据这里是中国的前两部已经累计实现超过 220 万本的销量了

那么据星球研究所自己的披露,光靠这一部系列书籍的销量,其实就已经足够养活整个团队了。并且由于星球的内容也基本上是自演嘛,所以版权也在自己的手里。所以图书的业务可以看作是星球研究所的现金奶牛,解决整个公司的基本生存问题,同时为新业务的开展去提供资金。

第三类,这个其实也是星球研究所在运行过程中摸索出的新业务前面提到星球出圈的两篇文章什么是武汉,什么是成都,带火了两座城市的旅游以及星球后续也在陆续推出什么是某某的系列来打卡中国各具魅力的城市

那么他在带火相关城市旅游的同时也成功吸引到了当地文旅部门的注意比如说像成都市文旅局就在什么是成都火了之后由局长亲自带队来北京拜访了星球研究所的主创团队

那么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大搞文旅消费嘛包括其实有一些地方它也有写官方的地方制的需求那么这一部分其实就意外的成为了星球 2G 也就是面向政府的一类业务因为政府的相关部门它是有经费的需要在旅游和地方制上有所产出那么这样一来呢也正好与星球的内容有很好的匹配嗯

高章资本的范维峰自己其实是路过一期短视频他去讲他为什么要投星球研究所啊他里面就提到其实星球是一个很慢的生意所以以至于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看不懂就不知道为什么老范要去投他那他有多慢呢他会用 35 到 55 天的时间来写一篇文章用 55 到 65 天的时间来制作一条视频

它成立的 7 年里边它创作了 300 多篇的头条而每一篇的阅读量有 30 万架那它 47 只深度的 10 分钟的视频平均每只的播放量是 500 万架它的每篇报道平均要长达 5000 字 40 张图完全阅读完的话需要 30 分钟的时间就是这样一个

内容非常的有深度信息量极其的密集并且这种需要你去有所思考和理解的这样的一些内容在这样的一个吃快餐素食的时代依然是可以做到出圈和爆款的其实我觉得这里面比如说 35 到 55 天写一篇文章它是针对于

快就是快速消费品比如说你可能一两天就得出一篇文章是针对这个速度来讲的但是其实你想想以这样的内容的深度 35 天写篇文章就算快的了算快的呀没错是的一点都不慢对吧是的看跟什么比所以就是我觉得还说在这个时代里边你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做你的生意那范瑞峰自己就说他觉得星球就是慢到极致成就了快为什么这么说

他是目前广告费最贵的科普新媒体一条广告可以达到三四百万他出了两本书就是这里是中国嘛 220 万的销量对吧已经卖了几个亿了因为一本书就得 100 多对是的而且这本书会持续卖下去吗他不是用时效性很强的那种对吧对

所以像是我们上一期做的狐狸家也是一样啊漫到天天被催根对吧 CK 天天让催根但他每一次的出品就是可以让粉丝自来水必演入出多少买多少所以在这样一个到处都是看起来就快打败慢如打败哑有这样如许多商业故事的时代那我们观察和记录这样一些特立独行的慢公司我想也是我们的节目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