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认为从东南亚进口的太阳能产品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在美国销售,此举本质上是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定点打击,旨在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增加本土就业机会并减少对外国光伏产品的依赖。
中国有很多光伏企业在东南亚投资建厂,主要通过东南亚转口贸易将光伏产品卖到美国。2023年,中国光伏电池对美出口额仅1.0585亿美元,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达到约435亿美元。
早在2012年,美国就对中国光伏产品开展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加征高额关税。这一举措促使中国企业绕道至东南亚设厂,美国进口光伏组件的主要来源从中国变为东南亚。此次调查是应美国太阳能制造商联盟的请愿书,该组织代表美国本土注册的公司。
国内光伏企业面临持续亏损,过剩产能出清成为活下去的唯一解。据东方证券研报,在越南有产能的中国光伏企业出材清销税率大多在50%以上。行业恶性竞争导致企业低于成本价投标,毛利率极低,几乎没有利润。
企业低于成本价投标是为了在恶性竞争中生存,试图通过低价策略逼退竞争对手或抓住最后一波市场机会。这种行为被认为是自杀式竞争,导致行业普遍失血。
产能过剩是导致行业恶性内卷的直接原因。2024年一季度,国内新增装机量和组件出口量均大幅增长,但光伏组件价格已连续下跌一年,导致企业利润大幅缩水。
兼并重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手段,通过提高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整合市场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行业盈利周期的改善。稳组件价格和控硅料能耗的政策也有望缓解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美国光伏产业链建不成体系,运行及配套成本较高,制造硅组件的成本比中国高出30%至40%。劳动力成本和供应链缺口是主要原因,美国制造总成本中劳动力占22%,而中国仅占8%。
中国光伏产业或许真的走到了不得不做抉择的时候。 近期,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从东南亚进口的太阳能产品以低于其生产成本的价格在美国不公平地销售,并提议对此征收高达271%的关税。 此举看似是打击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四个东南亚国家,但其本质仍是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做定点打击。作为全球光伏产品制造业的主导者,中国有很多光伏企业在东南亚投资建厂,它们生产的光伏产品主要通过东南亚转口贸易卖到美国。 事实上,自特朗普胜选以来,全球新能源产业就笼罩在“关税阴影”之下,此次美国商务部的裁定就像是一次“补刀”,让国内本来就处于持续亏损状态的光伏企业感受到了更大的“寒意”。 本期,一同聊聊中国光伏产业的生存困境。 【时间轴】 01:13 “靴子”加速下落 03:49 光伏产业“卷无可卷” 07:29 会是特朗普的一厢情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