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urth wave of Hong Kong immigration to Canada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starting around 2015, following the Umbrella Movement in Hong Kong. This wave includes both Canadian citizens returning from Hong Kong and new immigrants seeking temporary status through programs like the 'lifeboat' scheme, which allows them to work or study in Canada while awaiting permanent residency.
Fourth-wave Hong Kong immigrants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adapting to a new environment, securing housing without a credit history, and finding jobs that match their previous careers. Many also struggle with the uncertainty of their temporary status while waiting for permanent residency, which can take several years.
Hong Kong immigrants in Canada, the UK, and Taiwan face similar challenges in settling, such as finding housing and schools. However, the UK's BNO visa offers a more stable status compared to Canada's temporary 'lifeboat' scheme. In Taiwan, frequent changes in investment immigration policies and weaker English education have led many to leave for other countries.
The term 'Hong Konger' gained prominence largely due to the 2019 anti-extradition protests, which heightened a sense of distinct identity among Hong Kongers. This identity was further reinforced by campaigns encouraging people to identify as 'Hong Konger' in official documents, reflecting a desire to differentiate themselves from mainland China.
Fourth-wave Hong Kong immigrants are advised to integrate into Canadian society while retaining their Hong Kong identity. This includes learning English,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being patient with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mselves. They are also encouraged to contribute to Canadian society and not isolate themselves within the Hong Kong community.
Many Hong Kong immigrants in Canada view their identity as a blend of being both Hong Konger and Canadian. This dual identity is seen as a strength, allowing them to maintain cultural ties to Hong Kong while integrating into Canadian society. The process of identity formation is influenced by political events and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both places.
好,歡迎大家來到社會觀察小說今集繼續有我魚仔和波兒為你做主持亦都很榮幸繼續邀請到 Miu 做我們的分享嘉賓我們上集講到有三波的移民潮由香港來到加拿大的香港人
也提及過一些歷史的問題和狀況我們今集主要會講第四波移民潮以及在加拿大的香港人身份上我們應該要怎樣自處先問一下 Mill,我們之前就講過三波移民在第四波移民上我們是從第幾年開始或者怎樣去界定這個第四波移民呢?
其實這個定義是有很大的爭議的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定義我自己就傾向於用 2015 做一個開始直至到現在如果大家記得的話 2014 年尾 2015 年就是香港的雨殺運動
在 2015 年,其實在 2014 年開始雨傘運動差不多年尾了,去到 2015 年開始我們已經發覺陸陸續續有些在香港的加拿大香港人比較複雜一點,開始看到他們有些人已經回來探路了,有些差不多在那年的開學,我已經發覺在大學的 campus 裏面,都很多香港來的
小朋友讀書開始我們留意身邊的朋友都說有些朋友就把家人帶回來有些就送兒子過來就算在我們主流傳媒都在這麼近一段時間都開始報導說
在香港的加拿大人回到香港你的意思是以前在香港來加拿大的人再回到香港現在想再回到加拿大我們再回流這批所以我覺得如果我們純粹用 2019 舊申艇之後其實我們就忘記了這一批很重要的事情
因為我們簡單的說法就是因為有 30 萬的加拿大人在香港其中有 90%多是香港人只有 20%回來 換言之 2015 到現在我們說的是差不多有 6 萬多人回來這 6 萬多人慢慢分散的話其實也不少的再加上每年都有千多個香港人移民過來
所以我們覺得準確一點,可能用 2015 年會比較包括到這班人在裡面你覺得這班第四波的移民跟前面三波的移民有什麼不同?我想這第四波的移民跟之前三波很大不同第一個身份問題,我們現在說的是兩撮人一撮本身已經是加拿大人,拿著加拿大護照只不過在香港住,現在回來了
但很多時人們誤會這班人已經是加拿大人所以他們回來都沒有問題好像回家一樣但是在我們的研究裏面因為我在 2020 年左右 2021 年左右也做了研究訪問了一些回流的其實他們也說了他們回流其實面對的問題跟新移民差不多
因為很多根本是小小的跟家人來這裡甚至在這裡出生之後嬰兒那麼大已經抱回香港他們也算是在外流對他們來說其實加拿大也是一個陌生地方有些可能十幾年沒有回來探望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實他們就是一個公民的身份帶走一個新移民這樣的情況這是第一第二部分就是其實大家都想像到最大的一批的移民
其實我盡量不想用移民這個字因為在現在這個情況裏舊生艇並不是令到他立即變成移民舊生艇是有很多的欄杆他們要跳過我想大家近日都看到因為那個申請 Permit Residence 這件事是移民了所以其實在很大程度嚴格地說他們不是移民他們只是一個臨時的身份在這裡
所以這跟前三波很不同因為前三波來的全部都是拿著我們叫 PR 身份來的所以現在在第三波裡面大多數如果是透過救生艇來的其實他是用一個我們叫臨時的身份過來
第四波移民似乎是加拿大暫時是一個中轉站在未有身份之前是否中轉很難說我相信他最終都會留在這裡只不過在他臨時的身份正式成為 PR 的身份裏面就有一段時間要等我想問如果之前的人是拿著 PR 來的話為什麼他們一開始就這麼快有 PR 其實
不是很快有 PR 的其實在 2020 年之後每年都有 2000 多個人透過我們的正規移民途徑申請過來所以當他來的時候他已經拿著 Permanent Residence
只不过他的申请已经在香港处理了所以再过来的原因而我们当时也是这样的当时我们申请过来第三波申请过来的全部都是在香港已经申请了所谓的 Permanent Residence 批了拿着一张很大的纸过来的现在叫封二卡我们当时拿了
所以是很不同的身份跟我們有點不同我們現在第四波我們來到是要工作或者讀書之後我們才去申請 PR 申請完 PR 還要再等才是 Citizen 其實我們現在還要延誤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 PR 其實救生艇的目的在某個程度不是立即給 PR 的救生艇的目的只是給罪犯的方法來到加拿大在加拿大的移民制度裡面你還是要經過過程
也要經過申請做 PR 坐三年牢 什麼都好然後再申請入籍
只不過他給了一個快一點的途徑你可以在未拿到所謂的 P.L 身份已經來到加拿大可以讀書可以工作在第四波的移民我記得 Mew 很好在去年和今年都出了一個去訪問這一班新來到加拿大的香港人的問卷調查在那個問卷調查裏面他們有沒有分享到其實
他們面對的是什麼挑戰在生活上或者在身份上會不會令到他們都很混亂呢?在我們第一波的問卷調查中
我們剛才提到 出了兩份報告其實很大的程度 他們的我們叫安頓的情況是不太差的首先我要講清楚 因為我們是用一個自願上吊的方法我們不是透過隨機抽樣所以答得我們問卷的人某個程度他都可能覺得自己都可以的可以講一下自己的事情
所以在我们的 660 个成功的个案里面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在做事的也觉得找工作不是太难但是当然他们找不到自己本行或者找回以前在香港来之前的职位这个就多数都不行就算找到自己本行也好也不是做回以前的而在其他的安顿问题上面比如找屋住 找医生 找学校其实都不是有太大的困难
有困難的不是沒有例如新來沒有信用歷史很多人未必肯租地方給他們第二不熟門路可能想住在 Richmond 多些香港人誰知最後工作在 Cooker Lim 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了
但整體來說,如果我們用過去的移民不僅是跟華人移民,跟其他族裔移民比較其實這一波香港來的朋友,其實他們在安頓上是尚算順利的
再加上很多都是帶了少許的資產過來所以我們問他夠不夠錢在未來六個月或者是來之前有沒有預備一些資金大多數都有的當然這件事看到越年輕越沒有
不然越大越多我記得你之前有提過除了在加拿大跟香港人做事你也對於由香港去英國台灣的人都有研究你覺得他們這一批移民了去英國台灣的人和移民來加拿大的人有沒有什麼相同或不相同的地方其實很剛好有寫報告我也在想如何寫這份報告其實很大的程度來說
在安定的过程是接近的因为其实大家想到就是任何一个地方你都要搞定衣食住行有小孩的就找个学校所以这几方面其实大家面对的都是类似的不是很大分别但是最大的分别在哪里呢几个地方第一个分别就是因为他入境的方法不同
大家知道進入台灣很多時候是透過投資移民過去的而去英國主要 BNO 來這裡主要是救生艇其實如果看回去的人當然在加拿大來這一批特別高學歷在英語的掌握和學歷上都是高的因為你的選擇就是這樣選擇了那批人過來但是 BNO 跟台灣的教育程度或者年齡的分層是比較大的
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這方面的要求所以在英國從中學畢業甚至小學畢業到拿博士都有的而年齡方面由很年輕到年紀很大都有的而在台灣方面都有類似的情況
但是很不同的地方就是因為大家拿著那個入境的身份不同他們面對的有些問題是有很大的而且有些分別的比如台灣大家也知道在台灣的香港人就經常投訴台灣政府不斷搬農門在我訪問的人裡面其實我們要訪問有小朋友的人最初我去台灣就是臨去之前到我去到嘗試去找一些有小朋友的父母是極困難的
所有人包括台灣本土的人也好在香港的香港人也好或者台灣香港的朋友也好有小孩都走了走了去哪裡都去英國也去有些來加拿大也來了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台灣政府經常改變原有的投資移民計劃令到很多人跟足規矩做都不行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覺得在燒銀紙,要再燒多久也不知道會怎樣,看不到未來有些人拿到身份也走,因為覺得台灣的教育在外語方面特別弱他們希望子女,因為始終香港人有個心態就是你不懂英文就是不懂字所以很多都覺得因為要教育的原因決定要離開
這是台灣的處境 再加上他們在台灣面對的困難是很特別的舉例 台灣人開餐廳什麼牌都不用申請有店舖就開了 但如果你是香港人去你就什麼都跟足到你跟足的時候 你會發現規例多到整本電話簿那麼多所以這對他們來說是有困難和吃虧的
但在英國方面是另一個世界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們需要給自己的醫療保險五年或三年或五年但除此之外他們也享有英國大多數的保障例如教育不一定像加拿大一樣要上班、讀書相對上是容易的所以很多人去到都是退休或半退休但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英國因為拿著 BNO 去投票
所以在某程度上我的觀察是他們受政府重視多一點主要原因是他有一票這件事情在加拿大就不是了其實最初很多人來加拿大是想快一點的一年就可以解決了當然現在大家知道會比一年還要長但是加拿大最大的問題就是
其實好地方是你來到之後你的醫療保險你的小朋友讀書都是保障了但是問題是你的身份是半天吊不知道吊到什麼時候在英國起碼你拿著 BNO 你覺得你穩定一點
所以在三個地方裏面在英國的朋友相對上覺得自己是安定一點的加拿大方面就覺得未知拿不到 PR 在台灣方面留得低的都可以的留不低的都知道他不好信所以就走了
我刚刚听了 Mill 分享她的研究结果,其实我很同意的因为我在来加拿大之前,其实也有考虑过会不会去台湾或者英国考虑台湾的时候,就觉得她的投资移民的门槛不断更改甚至我最后发现其实她是提高了那个投资移民的门槛
我又想不如讀書移民但讀書移民是很複雜的當時我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改變當時我去看台灣的讀書移民其實你要讀書讀完之後你要回到原生地即是出生的地方去做兩年事然後才可以申請一個台灣的身份我假設大部分人去是讀大學才算讀大學四年四年之後我要回到原生地即是回去兩年
相隔六年了,我還要等,不知道要等多久其實跟我去英國和加拿大差不多,我已經沒有考慮台灣了然後去英國,其實當時我有些擇工志的狀態為什麼我會來呢?因為我發現在英國申請的 visa 比申請加拿大 visa 貴很多,好像一般
在價錢上超過一半我就想 其實我兩個地方都沒有去過不如去加拿大吧 又便宜一點然後文化氣候上又好像比較近香港所以最後就不如先來加拿大吧而且又好像 Mill 剛剛說的 又覺得快一點我覺得英國的文化氣候上又未必那麼適合
所以剛剛聽 Mill 說的時候我覺得其實我們作為第四波的移民去考慮移民的時候也很視乎國家怎樣定他的政策
我也同意英国是多些年长的人因为最快有移民政策出现所以比较有资本的人会第一波先去英国因为救生艇之后才出现所以就算有资本的人之后过来或者觉得容易申请家人就会来加拿大救生艇出的时候基本上对年纪大的人很不利
是啊那是後期才慢慢改沒錯 明顯政策上你會看到英國比較想吸取資本多的人加拿大就想吸取年輕人過來多一點我記得前陣子去英國旅行的時候遇到一個開了民宿的人他是香港人
他本身也是說如果不是在加拿大才開的條件是這樣我就早就去了加拿大跟香港近很多 香港人比較多他那邊一開始也很 struggle 的後來他 ok 了的時候加拿大才開的算了 已經不會再搞了選擇了
我自己也是在加拿大開政策之前已經在這裡我是第三點五波的
移民啦那时候其实我来读书的读完之后呢也是和大家一样要做一两年东西才可以申请但是那时候我申请是 Ee Express Entry 的嘛那时候是你又要达到不知道什么数字的分数啦哇 很努力的要上班然后考那些英文试考到哇 九啊 追九是不是要存分数啊
是啊,就是你说你考英文高分一点,又高分一点,然后你有学历,又有高分一点,然后你的岁数又高分一点。记得阿 Mee 说有十分,她之前来的时候,加分有十分。当年写的,加了十分。现在好像有点不同的那个,
但是最後呢我是因為等了 EE 太久了然後呢直到 Stream AB 都出來了的時候呢我都還沒申請到那我妹妹她剛剛那時候剛剛很畢業哦嘩試試申請一下一個月拿到剛剛一出一個月拿到一個 Citizen?PR?PR 沒那麼急的沒那麼急的初初申請開的時候也是這樣是啊是啊是啊然後我就喂她一個月拿到已經搞了三年了
那时候已经出生了我很生气我再扔多一筆钱出去申请我最后也拿到了一个月但我十多年了十多年了
最后是我今年才拿到 citizenship 的但是你虽然是早来好像是迟了但你应该早过现在来的那批人的时间不过我可以跟你比一下我的青春十几年但是如果用现在人的心态一两年很久 四年很久我想我四年了那时候人们不停叫我做多一阵东西才走
的心態呢 那我就其實就用多了很多時間你提的那個點很重要的其實我很明白 大家都很心急有時大家過來最初的說法好像就是你儲夠
讀了學位一年就能申請不超過一年我應該可以取得身份尤其是早期的好像你說的一個月兩幾個月就能申請突然間又說這麼慢又不處理當然我覺得加拿大政府有責任值得同情
但同時我想大家都要思考一下這個問題說回我們剛才第三波或者之前來的那些其實都好像你這樣譬如我們在香港申請因為當時因為其實加拿大政府某種程度在 80 年代 90 年代給第三波是個特別優待
所以在很快的處理之下香港的申請很快就通過了但是在正常的情況之下其實移民部處理一個降溫是要講幾年的時間其他種族都是會這麼久的全部大家都是要經過這麼久的除非你真的是在很特別特別的情況之下當然我覺得這件事是公不公平我們可以有待商榷但是我想有一樣很重要的就是心態問題
我想大家知道我們當時來的決定留下不回香港的人其實都是掙扎的因為想想失業率十幾個百分比我也上來是幸運的我還要在看報紙找到工作我告訴別人沒有人相信的看什麼報紙呀
那份工作只有這麼大我們香港找工作時寄報紙的我來買報紙就圈了我沒有想過可以的 但我認識的朋友很多都是三四年都在工作有些決定都要繼續留下
到現在看來很多當時找不到工作的 被男人找到工作的最後他現在的生活都是很好到現在退休 其實大家都是很安樂地開始慢慢重新建立事業重新積累了一些退休資本和錢所以是要給點時間如果你說我拿了護照 我馬上要回香港我去走人 那幫不了你
但是如果來加拿大是一個長遠的話,那我也覺得這個是未來大家要想的那這裡回到當然就是大家怎樣看自己在加拿大的將來如果你覺得將來是你沒有信心的,那可能你根本不應該浪費時間在這裡
如果你覺得我對這個地方有信心的話可能就要考慮一下真的要投資這個投資是痛苦的絕對不是在香港的時候那麼舒服的但問題是給點時間的話起碼在過去的經驗看到其實大多數人最後都是成功的
我覺得 Mill 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點其實現在我們最新來到加拿大香港人是怎樣看這個移民的決定我們的心態是怎樣呢?剛剛 Mill 說如果我們都想在這裡安居樂業繼續建立我們所有的事業、家庭在這裡的話其實我們等 PR 的時間長一點
影響有多大呢?但我聽過有些人因為計劃讀書如果你沒有 PR 就要給一個國際學生身份的時候其實是貴的不是雙倍的可能是全部的所以我知道有些讀書計劃的朋友可能有影響但如果是一般家庭或個人來是已經想著發展其實等那個時間可能也是痛苦的但會不會是一個可以有盼望的等待的心態
但如果我們以為加拿大是中轉站拿了身份回香港繼續賺錢其實裡面反映了我們覺得香港是最後才會回去的地方無論是經濟上也好或是香港人怎樣都會回去
這可能反映了部分人對於自己身份上的心態我可否這樣形容?我想這個牽涉到當然自己對原居地也好或者現在來到一個新的地方
對自己未來的想法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你自己怎麼看自己的將來所以在我們的質性研究裡面譬如我們就算問卷調查也好我們都問你覺得自己是什麼人在問卷調查裡面大部分人告訴我們都是覺得自己是香港人但是我覺得有些鼓舞性就是其實在第一波的問卷調查裡面都有 20%多覺得自己是加拿大人
你可想像到這 20%除了一部分已經拿著加拿大護照回流之外有些根本還是救生艇還在過程中我覺得這些看法是好的證明你對這個地方是有信心的我們看到大多數我們在問卷調查裡面問他覺得自己會不會貢獻到加拿大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貢獻
當然我這樣說 你覺得自己貢獻加拿大不要你貢獻當然不是很好或者你覺得你可以貢獻 你會不會選擇在這裡貢獻也是你一個我想這些就回到你自己怎樣看長遠這個就回到剛才那個問題 就是那個身份問題這裡就回到剛才你也問了什麼叫做離散我們知道現在很多人都說我們香港人是離散港人
但香港人這個 terms 呢其實我以前就不是很經常覺得因為我在香港土生土長我又不覺得以前一開始在香港大家都是覺得我好是香港人似乎這個概念是不是最近才出現叫做我是自我身份認同為香港人這個 terms 我自己也有一點點看法因為我是來讀書的時候有些人會問你在哪裡來的
不斷地說我是香港來的但是你以前在香港的時候你不會跟別人說我是香港人但是到你去到不同的地方的時候到你要去喘息自己的身份的時候你就會哦 是的原來我這個身份是重點
這是我其中一個看法現在這個時代會不會更加重了這個說法其實剛才我們說了三波移民即香港移民包括我們第三波也好其實有一段很長很短的時間應該怎樣說呢應該這樣說其實很長的時間都沒有人告訴別人一出來就說我是香港人即是很少這樣說
如果真的跟主流溝通或者跟其他族羊一起通常你都會說 I'm Chinese from Hong KongOK 那很少說 I'm Hong Konger 就是 Hong Kong 這個字基本上很少人用
香港人當然會用這些中文字眼作為一個與其他族要溝通而用的字眼甚少直至到 2018 年我回到香港 回到香港五個月我回到香港之前 這裡已經開始有很多支援問題
在坊间都在说香港发生什么事很多人支持香港运动但是那个时候没有人用 Hongkonger 去介绍自己八月之前我离开这里回香港之前我是在 2020 年 1 月回香港
開始發覺和我的朋友也好或者開始的訪問也好很多時候 Hong Konger 這個字就彈了出來的那換言之起碼我的觀察就是這個真的採取用 Hong Konger 去形容自己這個身份的代號其實很大的程度是因為反送中這個運動
再加上香港面對的處境令到很多人覺得一定要跟深圳和以北劃清界線而最好劃清的界線方法就是將自己重新定位就不要再說自己是華人了英文 Chinese 這個字就開始盡量 fail 大家不用了就開始 pick up 了 Hong Konger 這個 term 出來再加上在 2021 年有一個
我們的人口統計有些組織發起了一個運動叫大家如果你拿到一張長文要填的時候你就寫自己是香港人因為在 2021 年的人口統計開始有新的做法就是你自己說你自己的族裔政府就不規定你任你寫所以有一個運動出現的時候就叫大家你寫你的族裔的時候寫回香港這件事
得出的结果是很有趣的因为真的有很多人选了而在选的人里面甚至包括了第三代的移民就是说他爷爷阿嬷在香港来的就是他爸爸妈妈已经可能在这里出生了即是第一代都选自己是香港人我想这个某个程度
用 Hong Kong oil 這個字,其實我只覺得是一種政治的遠對抗
我為了要繼續支持某個運動為了要跟某些人說清界線我就用這個方法但是其實大家知道就算在香港也好所謂的本土香港人這個意識其實都是在 2008 年之後開始湧現出來的如果大家有留意香港有幾個民調中文大學有一個民調港大中庭也有一個民調他們都經常問一些人自己的身份其實在 2008 年之前
香港人的選擇不是特別高的說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是相對上高的到了 2008 年突然之間就向下跌了下去而自稱是香港人的數字就不斷向上這個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來的再加上後來很多的本土運動譬如保衛天聲 皇后 蔡元川這些一直積聚了這個所謂本土情懷出來
但這個本土情懷到最後變成一個身份我們在外地來自香港的人將他代入了自己這個身份其實也是很後期的事情
作為第四波的移民,我其實沒有太多思考什麼時候出現香港人的這個 terms 但是我來到加拿大,我覺得是當然我覺得我的身份認同就跟等待 PR 一樣就是半天調,我是香港人還是加拿大人呢?也會有這種這樣的 struggle
但是我覺得是去了一個新的地方的時候人家好像剛剛 Bowie 那樣問你來自哪裡譬如我去旅行前一陣子人家問我來自哪裡我都不會說是加拿大我都會說香港就是這樣一直說的時候或者我在加拿大人家問我在哪裡來呢我都會說我在 Hong Kong 我覺得有時候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去形成自己是一個這麼強烈覺得自己是香港人的身份
可能是很多的政治氣候社會運動或者是當你決定去異地的時候好像唯一我們能夠保衛自己的東西就是這個不會改變的身份就是我不會無緣無故在別的地方出生所以我是在香港出生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時候它是一個我最熟悉的地方最有歸屬感最有感情的地方的時候我都會叫我就是那個原生地的一個身份
但這些身份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地方有時候可能是有一種比較強烈的看法但有時候可能是一種對於在這裡的一個叫做融入的一個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叫做阻礙
阻礙的意思就是我好像作為一個香港人我就好像是不可以做什麼可以做什麼好像因為我代表一個在香港的族群裡面的一個香港人其實有時候會有一點壓力對我來說然後我自己也會去思考我作為一個來到加拿大的人其實我有什麼可以在這裡發展或者我有什麼可以在加拿大做或者是可以
就是去給加拿大就是叫加拿大給我這個身份我其實又可以給什麼呢在這裡作為一個香港人我不會說作為魚仔我會覺得作為香港人可能我覺得是幾樣東西就是你本身自己然後我自己認同的身份我在這裡現在一個新的地方那個新的身份這幾樣東西好像是共存的裡面有很多的
其實身份這個問題學術上是討論了很多年當然每一個人可以有多重身份
以往我們的想法是你來到一個新地方就會同化同化你就沒有了你只有現在新的身份這種說法早已在學術上被人剷除了沒有人再這樣想這個問題反而會覺得多重身份是正常的情形不要說別的身份 例如性別就算是說逐裕性的身份其實也可以多重
而這種多重的身份是同時間可以很有功能地發揮的很簡單的大家知道就是你作為一個加拿大加拿大是一個很特別的國家因為承認雙重國籍甚至多重國籍
既然他承認了你的多重國籍的話換言之他是不介意你多過加拿大的身份我想這個很重要雖然這樣說但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剛才說的什麼叫離散為什麼我們會用猶太人和亞美尼亞人當他們去到一個新的地方的時候第一他當然會保留自己的身份大家知道猶太人是很虔誠他們很多事情都跟隨猶太的文化規矩這麼多年都是一直做
另一方面 如果大家看 很多猶太人其實他們的社會融入得很好甚至在社會中成為很重要的領袖位置所以你千萬不要欺負猶太人你欺負一個猶太人 只能欺負一群猶太人你會很不妙的我覺得這件事是我們香港來的朋友值得思考的我固然要緊守香港人的身份我想大家都不想放棄
而在我的訪談中包括在我們的研討中都看到大家對香港人的身份是很緊張很想保留但同時我們也要開始學會做一個加拿大人或者在英國你學會做英國人台灣也學會做台灣人因為你唯一你真的可以成為一個離散的人簡單來說就是你起碼兩個文化都可以捉到如果兩個文化都捉不到你基本上什麼人都沒有我想這個很重要
當然你說要抓到這裏的文化那你不就要 即是這裏的身份你不就要開始抓這裏的文化包括你真的要學會一些起碼英文你可以溝通到你不要想著我穿 Richmond 不用學英文即是不要這樣想或者是一些生活的習慣或者這裏發生甚麼事你要留心回事參與社會的活動 政治我覺得這些都是一個正正式式離散的人應該是有的
即是說你可以兩邊都這麼碰人我才算是一個成功的離散人士但是我剛剛記得 Mill 也提到前面那三波移民似乎在加拿大其實都是建構了在他們那一代的一些關於香港文化帶來溫哥華可能是一些文化娛樂的產業或者是一些建構了一個香港人社群的圈子工作經驗 服務等等
你覺得在我們現在最新第四波的人中你有沒有什麼建議給我們或者你有沒有觀察到什麼很想跟我們分享我想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學第三波那些不好意思 因為第三波很多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第三波很多人來其實他就算留在這裡也好他對香港的感情是多於對這邊的感情
有些人真的不看英文,到今天只是在中文台看東西我覺得這些是不成功的例子,在我的角度是不成功的,當然他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作為一個加拿大的一份子,從這個角度我覺得是有傷割的地方,譬如香港人的投票率特別低
這是大家心中有數的還有你看出來競選的有多少個真的來自香港背景的人出來競選很低的我想這件事是值得我們引以為鑑的
我覺得在社區可以發聲的人一定要在兩邊都融入因為如果不是的話你兩邊都知道一點也不是知道很多那些你不可能有影響力他不夠全面思考的或者你就是自己有港人社區裏面你就可以困在自己的社區那就慘了 你就唐水滾唐魚接著就圍爐取暖一路我覺得這個是初期移民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長遠在這個地方生活這樣就變成不太好
我覺得這是值得新來這一波香港的朋友要考慮加上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想拿了加拿大身份證回到香港因為現在的形勢跟以前不同
當年香港是繼續經濟繁榮的 政治上相對安定的現在未來是不是這樣呢 我有一個問號的如果是這樣的話 你在這裡真的拿到身份之後不像當年那樣 我拿了護照就上飛機走人未必可以了 既然是這樣的話你是不是應該投入多一點呢真的好像你說的 成為一個我們叫做雙文化 by cultural 的人就是我們兩邊都要 ok
但是有一點點大家誤會就是文化不是代表我沒有自己的一部分我是一個好例子我工作大家一定知道我一定是用英文工作的你上過我的課我沒理由說中文的我寫的文章都是多數英文文章我做研究都是用英文但是我回到家我跟我太太全部都是廣東話讀
吃的東西全部都是港式中餐很成功啊 很欣賞你我做的研究也是在香港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其實我是兩邊都能運作的是不是因為我是教授是這樣呢其實大家不要忘記我來的時候不是教授我也是和大家一樣的要給我們一些時間去投資另外我覺得這一波來的朋友在身份上香港發生的事每一天都速度
最近大家知道什麼事發生 721 那些配案大家都觸動到的有些東西我們要開始學習就是我們要關心我們不可以忘記但是我們要放下因為我們也知道很多這一波來的香港朋友情緒的困擾很嚴重
這跟我們第三波不同 第三波沒有情緒困擾不高兵回香港 又有甚麼情緒但這一波的情況 我們都要自己提醒自己因為現在在一個新的環境裏面過去不能夠忘記 絕對不能忘記但同時間也不應該影響我們每日的運作更加不應該影響我們在這個新的社會裏面建立自己第三件事就是不要心急
我初初移民的时候其实我未移民之前香港已经在某一间社会部门机构做到高层我来到之后是年薪四级的嗯 四级啊我一个月的工资一个月的工资是以前我在香港的工资的四分之一但是
這裡就是這樣我們不是一定需要這樣而問題是其實你不是唯一一個這樣你不是孤獨的你給自己時間慢慢再建立我覺得加拿大不是一個雖然我們經常說加拿大叫艱難大我聽過這個我經常聽過 Uncle 經常說但其實都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差的因為這裡大家不要忘記這裡有四千多萬人
而這四千多萬人裡面香港來的朋友其實成功的機會是很大的主要因為我們的訓練、背景只不過是你肯不肯下心去做這些我也覺得要跟我們的身份去考慮明白,對不起,可以停一下嗎?我想慢一點對不起我終於告訴你了
我覺得 Mill 是很好的,他看到我時常覺得我浮浮沉沉了很久,但是我想是很難的我初初來呢,我已經有碩士了,就是 LSE 拿了我碩士我來到,你知道我和我太太想什麼嗎?我是回去 Complete College 讀 Mathematics 因為我打算改行做 Mechanic 做 Payment 你可不可以找工作做?那不去了,可能現在正在修車
我剛剛聽了 Miu 說了很多我也有很多很感動的位置我想作為一個剛剛移民的香港人第四波的移民我想有很多東西作為香港人你是不會忘記的
但我亦都在移民的时候我相信这些的经验和画面会成为一个生命上的痕迹纵使我离开了香港这个家其实我去到另一个地方我怎样去建立我另一个家我想这个对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而我也很想和各位新移民分享
我明白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也好去到一個新的地方你是必須要經歷一個陣痛期的而我也是完全認同這個過程是絕對地非常痛苦的
但是這個痛苦的過程我覺得是令到我們更加知道我們要保衛著的那件事是什麼你是一個什麼的人你帶著什麼價值我覺得當這些東西你是很明確知道的時候其實你也是在影響你身邊的其他的香港人怎樣跟你保衛這個跟你有一樣的價值在一個新的地方
我想這種心態也是重要和如何支撐著這個作為移民的過程相當好好 那這集我們的時間差不多了多謝多一次我們 Amyl 給我們訪問好 謝謝我們下一集再見吧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