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一叶障目10 BOOKED香港艺术书展

一叶障目10 BOOKED香港艺术书展

2023/5/16
logo of podcast 一树闲谈

一树闲谈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V
Val
W
WOW
阿毛
Topics
WOW和阿毛认为香港大馆艺术书展与国内书展有所不同,更侧重于艺术家书,展现了书籍作为艺术创作媒介的可能性,并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他们认为书展的交流价值可能大于交易价值,香港本地参与度高。 Val 补充说明了书展的国际化程度,认为国际展商比例较高,并对书展的策展性表示肯定,认为其与当代艺术实践关联紧密,例如“声书相印”项目。她还提到书展的规模虽然比往年缩小,但内容依然丰富,并对书展的低碳办展方式表示赞赏。 阿毛详细介绍了大馆艺术书展的历史和特点,并将其与国内其他艺术书展进行了比较。他指出,大馆艺术书展更注重艺术家书,这与国内书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他还提到,大馆艺术书展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展商中国际展商的比例更大。 阿毛还分享了他对大馆艺术书展的整体印象,认为书展规模虽然比往年有所缩小,但内容依然丰富,策展性强,与当代艺术实践关联紧密。他特别提到了“声书相印”项目,认为该项目拓展了对“书”的认知边界,将声音艺术与书展结合。 Val 分享了她对大馆艺术书展的观展体验,并重点介绍了杨嘉辉的《家具曲》和《家具曲(视奏版)》两件作品。她认为这两件作品批判性地探讨了劳动,并以极简的形式呈现了人与人之间机械化的互动。她还提到了“声音掏腰包”机构,认为该机构通过出版物推广声音创作,并对香港本地参与度高表示肯定。 Val 还分享了她此次书展的购物体验,并详细介绍了她购买的几本书籍,包括Self-Publish Be Happy出版社的摄影论文集《To Be Determined: Photography and the Future》和《Lacuna Park: Essays and Other Adventures in Photography》,以及大馆出版的《图像,安息吧:印刷之后、工作与地球》。她对这些书籍的内容和设计风格进行了评价,并表达了她对这些书籍的喜爱之情。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回顾了在香港大馆举行的艺术书展。讨论了书展的整体印象,与国内其他艺术书展的异同,以及国际化程度。
  • 香港大馆艺术书展的国际化程度高于国内书展
  • 书展更侧重于艺术家书
  • 国内艺术书展发展迅速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收听新一期的一页账目我是 WOW 我是阿毛 大家好大家好 我们这一期又要讲香港对的 自从开放了之后几乎每周都可以去

不是是条件允许每周都可以去然后差不多同一时间我们在艺术仙台也会上一期就是最近我们刚结束就是第一次带了一个香港游学团观展团

对 去香港文化博物馆看了一个邀请了张希美老师带我们导演了一个刚开始的展览叫无中生有香港电影美术及服装造型展就里面虽然展厅的面积不是很大但挺信息量爆盆对 信箱它摆得挺丰富的都是一些我们可能比较熟知的或看过的一些香港人

电影的一些美术幕后的这种跟服装服装设计啊或者一系列的这种相关的这种巨大的信息量大家可以可能一页账目的听众

如果还不知道艺术闲谈但这个估计也但反正就大家可以转艺术闲谈那边可以听听那个张新美老师的导览然后有机会的朋友也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去文化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那边看一看同一时期反正他有很多关于香港文化的这一个不同的流行文化呀然后就是传统文化之类的一些

不同的这种展览金庸啊张国荣啊李小龙啊对所以这个博物馆其实断句不是叫香港文化博物馆而是叫香港文化博物馆我感觉是这样好的我们这次要聊香港的什么呢其实也是最近结束的一个比较大型的香港的活动是在大观的这个艺术书展是吧

叫 bootbootartbootfair 对它也是它也是中断了疫情因为疫情中断了以后重新再开始的一个项目吧可能就是就这几年国内这种书展呀什么的艺术书展这种东西也发展得非常迅猛就是感觉隔一个月就会在呃

某一个城市就会有一个艺术书展因为香港大馆艺术书展是五一假期的时候其实同一时期像武汉也有一个这种艺术书展艺术也其实参加了有几次这种

比如前段时间在雅昌举行的这种部署艺术书展就是在内地来说比较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像 ABC 艺术书展和安奉安奉好像六月份也要快上海新美术馆也要开始要不就阿毛先能不能先大概可以介绍一下大馆这个艺术书展是大概是一个什么时候开始或者是

有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吗还是你知道吗具体不一定说的很准确但是可能是五六年差不多五六年前做的第一届吧然后其实他的不知道 Val 同不同意就是我觉得他其实这个侧重点还是在更类似于像艺术家书

这样子就是因为我们国内好多个艺术书展其实可能都会有有一些不同的偏向虽然他们看上去可能差不多比如说布

不熟里面可能就是插画师和插画的衍生品会多一点啊然后如果我们像我们之前一起去广州的那个 brandy 做的吗是那个可能就会更偏像平面设计啊杂志啊当然就是有很多的这个参展商他可能不同类型的这种书展

都会去但是大管的这一个因为他这个 art book 或者说 artist book 这个类别他可能是可以追溯到像那个名字叫啥来着对好像说艺术家书大家都会说是 Ed Ruscha 那一本对对对

包括他一开始做这种图文的编排啊然后把把他编辑的这种一个以书为形式的但其实可以把它作为一种作品的就这样的一种创作然后包括他可能会收收藏很多同类型的这种就他可能是伴随着

印刷技术的普及不是不只是说可能大型的一些出版商可以去印就是个人也可以去印或者说有一些类似像这几年比较流行的 Rizzo 或者是死亡印的这种技术它可以被艺术家用来去做他自己的一些手工书他可能还会用到更多的这种手工的

技巧或者是之类的就把书变成一个对不是说非常典型的我们在书店里面会看到的这种书的形式就这个我觉得可能是大馆的这个 book 的这个

书展比较想要重点去 highlight 出来的这个部分就是书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它的这种可能性会在哪里比如说我们看到的欧柴林的那本书其实书展的面向都还蛮丰富的

我刚才还忘提了一个也是最近可能马上要结束的五月份我们艺术在上海参与的多轮美术馆的印出来就好的其实的展览也是关于自印本作为替代性的艺术实践正式名字正式名字比较长它也是囊括了一些包括我们在内艺术在内的一些

这种丰富的刚刚阿毛提到的可能像艺术家书或者是它是一个有点类似于光谱吧就是你可以在这有一头是我们所谓的书店里看到的这样一种正规的也不是正规就比较 formal 正式一点的这样一个书的这种东西然后它是这样然后在另外一头可能

就是更随机更随性或者是更有艺术家的想法的编造的编写的一些东一些书然后这是个光谱里面可能在一个书展里面你可以在这一段光谱里面可以找到各种不同的落脚点关于 ABC 我们就艺术闲谈对照也是有和

就是参与过 ABC 前几年的时候有这种摆摊的人也大概聊过一些大概这种想法大家有兴趣的也可以去听然后我刚想说铺垫那么多国内的这个火热情报就是因为可能在早几年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大馆有个艺术书展可能会有更大家会比较好奇跟新奇可能这时候然后突然国内新写了这么多以后特别是这次大馆其实有蛮多所谓国内的这种

谈位在包括就一些我们其实在国内艺术书展也经常看到这种常客对就会是说是会不会有一种就说已经没什么新奇的感觉但是其实刚才阿毛也提到了一点他有些不同点还是在于可能艺术家书方面的这些东西他在大馆这次书展展示还是比较

或者是说它展现了这个东西能做到的一些天花板有的时候你可以做事然后就还是延续像上一次我们跟成绩波特串台的时候提到的香港这个城市的一个特质就是英特纳首那它还是更国际化我们看到的国际上的展商

的比例会高很多也就是它高一些对它有它可能三号就是有某种形式就是它有一些国际上的这个参与的可能国内你是比较难碰到或找到或者是真的现场遇到比如

对啊我们是我们是其实最后一天去的其实是错失很多比如我们刚来的时候就会被告知说你们怎么来这么晚然后都卖完了很多都卖完了比如说卖的最好那个 Neve's

对虽然他们好像是跟新疆语语师其实是有一些合作但你见到比如说这个他们这种工作室的本人本人这种参与者啊他们的能亲临现场有这种交易的机会其实对于很多死害就是这种追星成功的这种感觉对然后包括他们呃就刚才阿毛说这种艺术家书欧凯林这种呃然后还有

还有像他有个专门的展群那个展区是 3SAR 是吧然后那种非常高端精致他又不是就是就是有一种我不知道也你比如说国内我们想到高端精致的艺术家书会不会我脑海里第一个想的是大画册对超大开本 David Hockney 这种可能可能就被亚昌也有好像对也几万块一本对就是

这种哑娼印刷出来的就可能被哑娼他们接触多了有点洗脑了但是 Three Star 的书好像就不太一样具体上它好像更就是书作为一个 artist 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它不是作为出版它不是我们可能艺术在说一些 Zing 的时候它的理念我们只是它作为一个传播物

它是更流通的东西然后所谓再到艺术家书的时候可能这个书对艺术家来说它只是换了一种媒介来去做它创作的一个又变成一个作品可能不同艺术家对于这个有不同的态度所以这时候他们有时候比如说有些书会定版书有的书的价格其实

高的价格也有这种艺术家数号他们会对于这个东西所看待的角度是不太一样的我觉得这一点是在这个书展上就是你能看到很丰富是不是你能看到 local 一点香港的这些做小镜的这种集合体的这种东西就这种

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同僚或者是同伙这样一种摊位这样做这种实践然后也能看到非常再 high 再高一点这种东西在做很精致又不会让人觉得俗气的这样一种艺术书的这样一种

层级的东西就还蛮好的对比如说欧卡林那个他其实我觉得有一点点像是把因为我记得他是有一个比较老的那种竖竖牌有点像以前火镜刷的那种书的这种观感是吗然后但是他那个字其实下面的字又是

呃就是是根据一首不知道是哪一首相撞的歌然后他把这些字全部打乱然后在

在这个有限就有一点点像早期像法国物力波的这种文学实验啊或是打打早期就是在报纸上剪下来一些字然后去做拼贴诗啊就是好像是延续那个下来的对对文对文字的排列组合对书的这种

版式的一种一种探索就有点是在他的这个在他的这一本艺术家书的这种实践里面是有一点包含艺术家对这种书的历史啊或者说

影刷的历史啊包括就是当代艺术里面对文字的视觉化呈现的这样的一些线索的一个一个继续的探索就是我我我能感觉到的是这样但是同时在他的摊位上就一起摆摊的那位艺术家就是他当然也跟欧茶林合作但是更多是他自己的项目就是那种很好玩的打钩测评铅笔的那种他做了三测就是测评不

不同的铅笔的使用体验对用户体验调查文件对专门做了一个表格还蛮有意思的对然后我们跟他聊的时候他就说因为他就是很喜欢表格这些东西就是他设计了一个非常

精密的就有一点像如果我们是去申请签证然后就会有一个比较好像复杂比较那个而且所有而且就是那个表格填表用的笔就是那支铅笔现场他还把那些铅笔都带过来就是你还可以现场试用现场感受一下他的这个使用体验我觉得这还蛮就是这种就是 indie 这种 artist 就是大家

做的还蛮有意思的东西对我们要不先其实现在也是在处于就可以聊聊这个整个整个书展观展下来的这种大概的体验对因为我们其实确实时间也就这个书展其实说是好像比往年要规模小一点但感觉其实量也是挺丰富的如果要逛起来对主要是

我想想看主要是因为什么就是大馆本身的这个空间刚才那位做表格的艺术家叫 Vivian Poon 反正我们会把今天提到的一些信息都放在那个 show notes 里面因为大馆本身我们上一期节目聊神话制造者的时候也有提到就是它其实整个建筑面积不是说那么大

但我记得像往年可能会有一些摊位是还会在户会有一些在户外的部分吗然后在对他其实如果说从他也把他其实第三楼是没有没有就是他最顶上那层楼是没有用的他说

对因为对往年当然就是三楼肯定也是会像今年一样有内容只不过可能还是摊位的形式那今年是一个特别的策展项目就是我觉得这可能也是 boot 的另外的一个没有就是它顶上那层也是个展厅

但那层暂停是我们就上不去嘛它就完全没有使用对对对对就以前会使用我是我刚才的话头是想说像我们前面提到很多国内的书展它其实是一个巡展模式嘛就是说比如说这个主办方式类似香蕉鱼啊或是什么

就是然后他可能是寻到不同的场馆跟这个场馆本身的这种内容上的结合其实不会说很强然后 BOOT 的因为是由大馆里面的这个当代艺术馆来策划的就是我觉得他的这种策展性或者说跟当代艺术的这种实践之间的关联性会更强这个是蛮明显的比如说我们就是三楼看到的这个

关于 Sound as Print 这样的一个策展项目它的中文标题叫声书相应其实是跟声音有关系的一些所谓的印刷品或者说光盘或者说

黑胶的包装封面这些的一些收藏的展示以及相关的一些书籍的呈现所以它更像是一个更像是一个展览对国内书展也会像 ABC 去年应该是有比如说游牧主题有一些特别单元对他们都会有主题然后

我觉得书展都是密度挺高的就是如果你要一个个逛的话所以就只能有时候只能是挑选就是你自走法观花看一些想逛的摊位然后再慢慢看然后再选一些书去要说拥挤程度的话我觉得如果是跟我觉得我们最后一天去还是

我能想象到前就是因为我们是特意选了最后一天才去但是其实人也还是蛮多的所以其实能不能想象到前几天如果特别是那种五一假期刚开始的这种前几天可能人流会更多

对因为我想起来我去明当代看今年 ABC 的时候就是真的是人山人海真的是挤来挤去的看就其实体验不是很舒服对然后我们在最后说一个我最后说一个整个关于这个书展的印象的地方就是他在重新利用我们上一个看的展览的各种各种素材

对比如就是对比如就原来神话制造者的对他的那个第二幕的那个展厅他其实是围了围了一中在展厅中围了一圈分为内外两部分然后他整个这个展墙就还是没有没有拆掉继续继续沿用还蛮有意思包括我们在

这个到底是三楼还是二楼我觉得应该是二楼因为按照香港的计算的话是 G12Ground floor 123 不知道关它就是在中间那咖啡那层楼的刚刚阿毛提到了这个声音测感的项目它旁边也有一个这个就我们上一期提到过的关键词这种教育的那一个

那个版然后重新也是利用起来作为这个展览的补充文献展示相关的一些东西就是一些相关声音研究的这种书籍然后去摆摆在这呈现什么都还蛮有意思的就整个都有一种

某种程度的低碳办展的感觉我想补充一个小观点就是虽然 Val 可能觉得这也没有什么可能每个书展都是这样就是我会看到因为我们是认识大馆的就是这个书展的策展就整体的策划人 Daniel Ho 和 Sian 然后

就是我觉得这样的交流也挺好因为我我是觉得因为这些东西你说就像之前就像之前

就是 Val 和现存的私下讨论的时候说这些客单价都很低对吧就是而且量其实也不多就是一个斤能卖多少份呢然后每个就是你卖顶了一两百块钱啊什么的可能国内更多的还是几十块钱十几块钱就是这样的一些东西但是如果说有一些 Network 就是我觉得它的交流的

交流的价值可能大于所谓的交易的价值

试试的就是去书展摊位互相互相进货是一个常态的这种事情我们我们就即使在我们在这个前前段时间亚昌的这个艺术书展的时候也是后面也是会有一些这种互相进货互相这种讨论的一些东西 anyway 就反正对啊就是鼓励艺术可以把东西卖去纽约卖去伦敦哈哈哈哈

我们其实艺术也是在这期有参加但对这个板块也是一个好像国内书展没有太看到的这个摊位主办方自己自己做的一个这种

类似于公共售卖的这样一种东西等于说等于说就那边就是真的主办方帮你代卖的这些参与者他会集中在一起变成一个这种共同的这个大书桌也不知道他其实是个乒乓球猪了我观察了一下对面积够大但他就

就有点不太一样因为我不知道其他我们参加部署的时候的这个参与的形式是每个主办方还是每个参与者还是有个摊位但摊位就是让你这个志愿者帮你代授形式那他这个是等于说大家都会聚在一起然后他没有说就是他可能更强调说一定要是你的人这个参与参与的人要去看你的摊位然后剩下的我们就聚在一起

因为我跟现经常有时候也会谈确实就是摆摊的时候别人帮你看跟你们自己去参与的这种体验是不太一样或者这种售卖感是不一样的嗯怎么说就就就毕竟别人不了解你的实践他只能帮你就摆着对摆着但是但是像大馆这样大家一起摆着又还蛮就有一种

真的是这种奇怪蛮蛮有意思的感觉那个上面其实我觉得有很多都是大管自己的出版物啦对但它也有一些像我们像可能插画比较熟知像谭阿里或者一些其他这种就相当像其实也就是一个更方便的渠道吧

有时候我们想参加书展对于展上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它包括你的差旅费 租书然后整个运费之类的如果是有这种相当于这种形式可能会更便捷的帮一些这种独立创作者他有一些露出的机会也还蛮好

还有就是其实你会不会有感觉就是香港本地的不管是独立书店还是像艺术家 studio 像我们刚才说的就是这两个艺术家组合还是说 Vivian 和欧产林的组合还是说

就是一些类似 publishing house 或者说艺术家小组或者说就反正香港本地的这个参与度也是非常非常高的就可能我刚才很快翻了一下他们的展商目录大概有将近一半其实都是本地参与者本地的这个东西还蛮丰富的其实对因为我我们其实我这次

对我这次看的时候特意会稍微跳过一些国内的参展商因为觉得反正因为国内都看了太多了或者怎样所以这次还是主要来看一些平时看不到的或者了解一些不一样的这种生态嗯

还有一个一会儿可能有时间的话也可以聊一下就是他在这个期间就像很多的书展一样他也会有很多的像讲座啊然后活动啊然后表演类的活动这一次因为他刚才提到的这个申书相应的这样的一个策展的规划然后他们有请到一位其实在当代艺术或者说声音

艺术领域还蛮出名的艺术家 Samson Young 杨嘉辉正好就是我们去的那一天有一个长达七个小时的表演然后现场也有一个他的声音的艺术的装置其实两件作品都蛮批判性的其实也蛮复杂的就是一会儿有时间的话也可以讲你可以现在就说我

我可以先简单描述一下两张作品分别大概是什么样子就是一件是就是刚才说可能是二楼上三楼转角的那个还是一楼上二楼转角的那个位置然后有一组家具可能有柜子啊有椅子啊什么的有桌子什么的

然后呢每一个其实都放了这个麦克风然后这个它其实是呼应了声音艺术史上有一个叫 Furniture Music 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最早提出的时候其实是有一点像 Brian Eno 啊或者说

很多现在做 ambient music 就是做氛围音乐的一个前身就是他说音乐其实是可以像家具一样的因为像再早就是我们说贝多芬啊这些就是当时大家都是去现场听的比如说去教堂听

作曲家本人演奏当然是很早的时候后来就是有所谓的演奏家去演奏音乐家作曲家的作品那大家也都是去现场然后直到录音技术普及这个更发展然后普及了之后大家可以用留声机或者说在后面就是技术继续进步然后就所有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听音乐的时候这个听音乐就不用把音乐

就是用你百分之百的注意力或者说精力去把它当做一件事情要去做就是它可以放在背景里面就像我们在家里面的时候家具就摆在那里然后是这样的一种存在感就是最早期的 Furniture Music 就家具音乐提出这概念提出的时候其实是这个意思就是说

不用去创作一些音乐这些音乐大家是不需要花百分之百的精力去听的就是当做一种背景就像大家可能听这个播客也是一样的就它可能是一种大家在收纳时间或者是什么的时候它作为一个背景不用百分之百的精力去听

那但是 Samson Young 在借用了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他做的一个创作其实是他用了一位艺术史学家的一个采访台的录音然后在他比如说他如果是聊了两个小时那他聊的过程当中就像我们现在讲话一样中间可能会嗯啊啊有一些过渡词有一些这种语气词就是他把所有他有信息量的内容的部分都拿掉了就只保留下这些嗯啊啊啊

的部分然后在现场这样去放意思是说艺术史当中其实有很多很多的空隙有很多很多其实没有被所谓载入史册没有被目前的这些史学家研究者关注的可以通俗的来说冷门的或者说因为一些资源不平等权力不对等信息不透明等等的一些原因而被

被认识被了解被写入历史的艺术家反而被忽略了就是他就简单来说可能想要表达的是这个那我们就先聊聊这个好了对他他其实剩下来的对于如果对就是我们经常播客会剪掉的这些内容对就是会这种嗯啊啊呀或者这种人自然的停顿他我觉得他还有一层是所谓的就我刚想我可能我觉得我想的里面可能有一种自然就是说

它保留这个其实是我们平常说话是这样的然后包括你这个演讲或者是怎样他们都会有一个这样的自然的 flow 跟多余的信息我觉得有点有点像类似于多余的信息的

这样一种层面可能也会有这我自己想就比如说有一种是认为机械规划是就我们经常会讲比如讲到比如城市规划这种有一种是规划性质就是非常做得很整齐做得非常理性非常合理的这样东西但它其实会有一些边边角角或者是多余的居民互动产生自发它其实有这些嗯啊啊的东西就相当于我们相当于我们说话过程中的一些自发元素

就是它会在我们交流过程中不定时就会冒出来我觉得它可以保留这个也有一些这个的东西在里面这是我刚才想到的就是就是

也有一个这样的东西在里面就是他会就这不仅是一些就是被忽视的空白也是就这样一种观这样一种视角他可能他从他用声音的角度帮我们提供了一种这样一种思考或者是看东西观察了解不管是他他以后是回顾历史嘛然后他这样一种视角啊或者是这样就提供了一个切入切入空白的这样一种观察的角度吧

对我等就很搞笑就我记得有一次我录婉盈的节目然后反正我这个就讲旧事这个毛病是很多我记得有一次婉盈说她剪掉了七八十个旧事还是什么对对对我我也数过一次反正后面也差不多不想放戏了就是

对它有一种这样的感觉但是你当时比如说在一个书展里面看到这样一组装置的时候你会我觉得这个实际是它其实是和我们刚刚说到的这个生书相应的展览它是一个 set 一个一套的东西所以

比如说整个这层楼都是一些声音东西就这样体验过来你是没有觉得非常有割裂的而且那个可能是相当于是一个

Welcome 进入用这种家具欢迎你来到声音的世界的这样一种感觉是的所以当我们就是在现场转过这个转角然后真的上到声速相应的这一层展区的时候就是我们会就听到钢琴的

演奏声但是这个明显是一个不是很流畅的说好像有一个 melody 有一个旋律然后动听的就是那种我们去餐厅然后有人在那边演奏一个伴奏它不是这样子的就是一些

也说不上很不好听但是反正就是听在我们的耳朵听起来就在我的耳朵听起来是非常无序非常就是它其实是断断续续的然后它时有时没有然后它有一种就是它其实是可以形成某就是一段一段旋律但它不够作为就感因为它它这样一种这样一种声音断续或者是

这种感觉没有让你形成一种乐章的这样一种感受我感觉是我觉得是这样对然后我们后来就跟整个这个区域的策展人之一 Edward Sanderson 李海德他也是张张读完在香港经济大学张张读完那个哲学博士然后也是专门研究中国的这个独立独立声音演奏和线上直播啊等等就这样的一些议题那他

他就介绍了一下这作品我们才知道其实他这个钢琴旁边首先就是弹钢琴的人是演奏家然后杨家辉自己就有一个小就他坐在这个钢琴演奏家的背后

然后穿着非常正式其实对钢琴是对着整个这个空间的所以然后杨家辉手上呢就是他拿着一本书他一直在就是用手指指读就是他比如说一直一行一行的读下来然后手指就跟随着一行一行这样指下来然后他比如说读到哪里很明显就是他可能

有一个什么样的规则但这规则我们不知道然后他就会用他的手指去点一下前面的这个钢琴演奏家那这个演奏家的演奏就会相应的停止或继续但是在这个这一点上可能是跟刚才说那件作品是有呼应的就好像也是一种空白但是又是继续的状态就是在乐谱上

演奏家的这个乐谱上在他停止的这段时间他还是继续的在空手弹奏就是他他仍然是在弹奏只是并没有接触键盘没有弹出声音就是这个时间线还是一直在走就是假如就是乐谱还是在继续这个就跟留跟着时间在留的他比如说所以说他如果要恢复的时候不是恢复到他之前停的段而是恢复到

supposed 就理应那个在这个这么段时间以后的那个音符嗯对然后后来我们就意识到就是钢琴前面有一个小圆桌小圆桌上有好几本就是像把我前面说就印刷很精美的那种大的金装的书

这些书我们是不能就是观众是不能去翻的但是 Senderson 就告诉我们其实这里面就是他们正在弹奏的这乐谱这乐谱呢又是 AI 生成的就我当时听到的时候我其实有一点好吧又是 AI 然后但是就因为那一天又是五一劳动节嘛就是

当代艺术可能比较喜欢就是在这种时间搞一搞就是他可能这件作品本身也是关于劳动的一种 critique 就是劳动在就从马克思的 1844 年手稿叫整个这个脉络嗯

关于这个劳动的这种批判性讨论的这样的一个脉络下来的所以它有一点像是 AI 作曲当中的这种劳动然后就像一个传递带传输带一样然后现在我们现场看到就是它以这个乐谱的形式传输到了演奏者这里然后演奏者的表现又是非常非常的

机械化因为就是像我们说的其实它并不是一种好像表现人的情感就是很表演性的那种弹奏就是它弹奏因为这个乐谱的关系可能所以就是它的弹奏又是

我的听觉就是毫无感情就是刻意的去克制了感情然后他后面就是这传书带继续往前就是又有杨家辉和这个演奏者之间的这样一层关系然后他又以这个点一下的这种就我们看上去其实很不舒服的一种人和人之间的这种

这个互动的方式来去控制这个演奏家庭或者结束就像你在一个机械结构里面去按动一个按钮或者说再按一下就或者我们点现在点手机点一下点一下就是是以这样的方式去控制另外一个人的一个劳动一个一个行动然后这个整个过程又是非常非常消耗精力的但是它表现出来是一种

极为克制非常 minimal 的就极简的这样的一种一种形式然后也是因为很累所以中间还有两个演奏者在切换然后后来我们还知道里面还有一些小插曲比如说要每隔多长时间去喂就是有人去拿一个什么巧克力巧克力 buffet 要拿着去喂这个杨家慧吃就是等等这样的一些过程吧就反正

它的设定就比较复杂对反正就是它的这种在场让整个就是这个深处相应展区的这样的一个楼层也我觉得即便说它并不是那种氛围氛围音乐就是但是我觉得它的在场还是会

有一点声音本身还是很有力量的嘛就它还是会有一点像封印感觉有一点点像封印住了整个楼层就是让整个这个区域又完全就是其实还是相当有别于下面那种就大家很轻松逛逛书展买买书的这样的一种氛围然后对整个这个展览有什么

感觉吗因为我们也是最后一天到了那边所以它其实本来有一整面墙的关于城市身景所谓 soundscaperecordingfieldrecording 天眼录音的这个部分它有互动就是可以扯下来让大家带回家然后甚至还可以装订成一个完整的本子就这个我们就没有收集到我们就拿到了一张但是它上面的这些

就是对声音的一些表现视觉上的或者说触觉上的一些表现比如说它以凹凸版的形式也是现场我有提到就是让我想到另外一位当代艺术家就是 Christine Zamtim 她的这个作品

反正但是因为那个不直接跟这些书展相关我们可以之后放在 show notes 里面大家有兴趣的话再去看他的作品就好了就可以先掺掺对现场的这个展览本身有就包括可能相关的一些书啊什么有没有一些想说的其实如果听众听下来会感觉就这样一个东西好像跟书展没啥关系对但恰恰也可能

就是他也没有涉及到就比如杨家辉这个也不是很涉及到所谓可能他那些书算是出版也怎么样就他坐在那里看了一本书对但是这恰巧也是我感觉也是一种但它是跟当代艺术有关系然后这个书展也是跟当代艺术有关系那么它其实是某种这样的联系在里面相当于一个补充面向或了解

其实我要想到我们在深圳参加的这个亚昌的部署书展的时候它的策展项目也是城市神景的一些东西那它就比较简单的就是一些录音给你听然后这样一种直接的一些方式然后大馆这个城市神景的就是它会有一种声音的转换或者是就是刚刚就是这种通感或者是这样这种方式的一些东西

对因为其实如果比如说尤其是像 Edward 的那个区域他很多是中国的尤其是大陆的当然也有像香港 Expert 这些就但是他这些声音我就比如说我们可能听过的就很少就可能听过一点严峻听过一点赵俊远那可能很多来的人他也可能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尤其是大陆的独立的声音艺术家创作那现场你又听不到

就其实你是听不到这些声音的就说是说了解声音艺术丹牛听不到那怎么办呢就是我觉得他在策策展上面他也就是他必然也是考虑过就是这样的一种转换然后我们去的这一天有这样的一个声音在这里就好像大家会有一点点就最起码你听觉上有点感觉说大概这些东西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对然后因为这也不是一个就是所谓所谓如果他

真的是一个展览或者就独立的展览他可能会有声音会放所以他选择形式是就声音不只是声音对这种感觉就是他中间桌子上放的就是一些 material 就是他

关于声音包比如印刷品这种包包装声音的材质或关于声音的这样一种材质啊或者是材料或者是呈现方式啊呈现的东西啊怎样怎样的然后周边周围有一圈就是相关的有些 CD 有些书啊或者这种它就是展现了就是比如说重要的一些书就是展现了

当我们聊声音的时候它其实也有广泛的指向或者它广泛涉及到的其他的一些东西对因为这个我就想最后就回到我们还是聊书的这种话题你有什么还想再讲展览的吗我是又联想到比如说我们在现场会看到很多乐谱对吧然后遮挤然后刚才提到一些黑胶封面然后包装吧啦啦啦

就是我会想到以前我们如果去逛书城啊去逛那种大的书店啊其实这些跟音乐相关的印刷品或者说出版物就是它其实都是属于出版物的范围就是文字语言是主要的一部分但同时永远也都会有所谓的音像

音像出版的这个部分我只是想到其实在实际的日常的经验里面这两个是很关联就是会在一起的我觉得就可能比较比如说艺术书展拓展了我们对书以为书就是文字书的这样一种边认识边界以外然后可能声音就可能像刚刚阿毛讲的就更拓展到音像制品也是

也是出版的这样一种东西确实也是可能在就这个东西在法律层面上或者是在 formal 层面上其实是这样但是公众的认知上可能就不太就是

还是不是就常识中是慢慢在去拓宽的对我们现场其实有都到有一个展商是叫声音套腰包 Sound Pocket 然后他其实是很长期一直在支持有一点像探索声音创作这样的一个一个实践的一个非营利的机构那他有跟就是 Edward Sanderson 这次这个策展人一起合作过

其实他就是帮忙校对了但是是一本很可爱的小的插画书后来我们没有买但是我们现场看的时候很喜欢这作品也跟我前面提到 Christine Sam Kim 她的一些作品很相似因为她自己也是一个听障人士然后她的母语就是美国手语就是在这本小的插画书里面她就会用非常可爱的插画的形式然后用一些线条用我们这些

就是可能因为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完整的然后在这个情况下视觉往往是比听觉更 dominant 的一个媒介那通过视觉的转移去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听障人士或者说手语表达者当他的就是他的母语或者说他的主要的语言他的文字他的表达的媒介主要是手语的时候在

所谓的这声音缺失的时候声音又是如何在场的表达和语言又是如何在场的就是是非常可爱的一个小说我觉得把像像 Pocket 这样的这个机构他们的一些出版物他们借由出版借由艺术家书借由书籍这样的一个传播的媒介去让大家感受到就当然就这也是很天然的就是书籍自己的一个能力吧

对他们那本书也是最近出了一套

这个系列中的一本他们就是 Pocketbook of Sound2021 年推出的三册书目那本书是叫手嗡嗡声音及聆听片其实就是用一些很形象的这种绘图的图画的方式然后讲了一些关于很简单的一些手语的这种教学但还蛮有意思的

然后对他们会出了很多除了他们会出比较正常的比如说出 CD 然后也会出一些关于声音的文集以外其实好像那个就刚才讲这种城市风景变成叫什么视觉化

就刚刚阿毛提到的是它变成一种盲文性质的东西会把不同的音符是有不同的大小的块然后长度然后触摸感的这样的方式有些字母比如说阿波皮拉就是有一些我们可以联系到声音发音的

但又是很断续的就好像很就是他把乐谱给变成了某一种形象化的东西然后他们好像也他们还有也有一本这种把这种声音给做了一些不同的类似于设计或者怎样的更视觉化这种牵丝的波纹或者是怎样的形式来去做了一本这种书好像是叫

插一身吧除了那个声音汤包自己摊位以外然后也有一些就也是呈现在这个展区里面的这种可以阅读的这个书架上面都还是蛮有意思的好的好的我们回来回来说书你要你要开始说这个了吗没有就可以你先说嘛我说我们在这书展上可以我们自己买了些什么书看

我买的书我觉得你多讲讲这本吧就是 ok 我很快讲一下我我我买的没有 Valdo 了呃两本吧一个是这讲一下快一点就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英国的插画师叫 Quentin Blake 然后我在上一届

没有我其实是在上海提书店买的我买了他这个系列插画的有另外一本就是叫 The Art of Compositions 就是两个两个人那种对话就他其实看上去是一个比较传统的那种插画但反正我就很喜欢他的画风来的然后也是这一次在香港买到就这个单本只要 50 块最后一本了

而且我们在现场其实本来有一本想买的后来因为想说背着比较重回来再拿然后结果回来的时候又已经卖完了就是给大家的建议是如果逛书展看到喜欢的书就马上放到包包里不要犹豫然后这一次买的这本叫 Riders by Night 就夜间骑士之类的就是如果看第一章会感觉有点像讲唐吉克德那种

就反正是非常可爱的啦这个图画我也没办法用语言形容就这样吧然后我们会反正会把名字放在修诺词里面然后还有一本是

因为我正在写一个小书是关于艺术然后关于独立艺术空间实践和它的这种生存环境之类的议题然后现场我就正好看到有一本是比较早 1315 年就是当时其实我在外台美术馆工作的时候也有了解

也有了解到这个乡长的肌肉叫活化厅他也是比较早去做所谓的社区艺术行动这个也是这本书的他们自己出版这个叫驻场计划的一个

一个标题就是讨论所谓的这种艺术创作然后包括一种 collective 的实践像近几年因为卡西尔新一届卡西尔软骨盘作为一个艺术小组去策划然后大家对这种所谓的社区啊艺术集体啊

行动啊就这些都更关注但其实活化厅是我了解的这个在香港比较早做这个的一个非营利的机构然后他们的一个出版物然后我就很开心收到了而且也正好就是在波罗河的那个展位上买的在展销厂的展位上买的对对对好了讲完了

刚才阿毛提到就是所谓就是我们想买然后就被卖光的然后增加重量这个东西其实也没有

没有增加多少包包重量那本书其实是一个蛮小的书这个原因是因为可能真的是低估了这个艺术书展的客流量跟销售这个真正的销售量因为根据我们我感觉就是可能在国内逛一些书展的时候就没有没有感觉到这样一种非常快就卖光的只是逛了一个下午还没有完全逛完就这个书就没有了的这样一种状况

我们可以先那个摊位那个摊位是叫 self-publish be happy 是一个英国的这个自出版的这种机构

对我也很久没有见到他们了最早的时候我当时还在伦敦念书的时候就已经大概知道他们就是专注于可能更多的在一些摄影的这种自出版跟这种方向的一些实践包括那时候他们刚好也出了一本就以他们名字做的这种一本

叫 guidebook 吧就是 DIY photo book manual and manifesto 就是教你如何做一些当时的这种独立出版的摄影相关的这种书籍的呈现跟展示跟收集而且他们的风格就是

就里面所有这种翻拍的图片都非常翻拍就是他不会给你假装有一个白色背景啊什么的他就真的是他他的背景是一个这种木质的桌面还蛮好玩就非常神奇我当时是一度想买但也没有当时回国前没有买这本书就这次就看到他们有他们摊位然后蛮开心的就看到英国厂商

而且我很喜欢他们摊位上那个摊摊的女孩子因为他有主动夸我的眼镜还是我的假发我忘了对然后然后他们然后我们看上的是他们最新有出一套可能好像是叫 assay 系列吧对他们可能他们有出一套他们就是所谓有点像口袋本就其实开本很小的非常一个手掌那么大的然后

是一些就是单独的这种文字论文集的这样一种东西就每一本是涉及到一些不同的主题而且大部分都是跟摄影有关然后终于是有一个比较可能自己感兴趣又是一些比较新的文集就可能是一些比较新的探索或什么的当时然后最后我买的一本是

关于 to be determined 就是经常在日程表上会写那个 TBD 这样的东西他其实就是讲述的我看他描述就比较感兴趣就是他讲述就是说我还没看完但当时我翻书的时候就看到他可能就是想探讨一些我们不一样对于摄影的观念的态度我就那个想法因为他说我们经常聊摄影的时候总是

总是在说摄影是记录了过去指向了过去记录了某种东西是关于过去的东西然后他想开拓另外一面摄影跟未来的关系摄影如何去展示未来就不要去总览那种罗兰巴特民事次典这样一种怀旧不要总这样一种怀旧的学纠纷来弥漫的摄影的研究讨论中这点就我看起来蛮喜欢的就买了这本然后另外一本

也和罗兰巴特有点关系就这个本书跟罗兰巴特著名的那本 Image Music Text 是很像的这本叫 Image Text Music 也是一种新兴的关于讨论就是图像还有声音跟文字之间关系的书对当时本来就是看到两本然后想时间还早吗我们可以逛一逛然后等我们逛回了摊位的时候这个 Image Text Music 就已经没了

就蛮伤心的就是我刚才听着我都有一点伤感了因为我觉得上一次在艺术聊这种跟摄影相关的书的讨论还是森山大道是吗

感觉住了好久对感觉就是因为我看然后我这次然后回头就就买了一本他们关于另外一个人的这种关于摄影的一个论文合集的书也是他们出的就是觉得是该补充一点自己关于摄影方面的新的知识跟拓宽自己的理解了就感觉这几年在国内然后一直也没有接触到太多

没有以前那么接触到非常多的更新的一些讨论或什么的就感觉自己有点封闭所以想通过看这些东西而且我不知道就我有种这个正好就是这些这个因为它是一个英国出版社嘛总感觉内容非常合口味我觉得它有个它比如在纽约的对标可能是 print matter 这种感觉的东西都是关注于自出版的这种研究的东西

但他好像在外面就还蛮少看到我也不知道特别是这套这套书我也是第一次看到真的蛮神奇的而且而且就是他自己的这个介绍里面也讲了就是专注就在这种当代摄影领域的这样一种自出版还蛮就是让人觉得就很亲切哎不

就是有种在当代艺术圈做久了然后有种故乡这种有种故乡的感觉但其实它里面 Photography as homeland 但其实这里面的比如说他这本书这个小书里面讲到一些摄影他其实也不是他其实也是很当代的摄影更多是关于 visual studies 关于图像也有一些就是因为他这边也不叫 photographer 也是统称为 artist 嘛

然后也还蛮有意思只是它有一种新鲜感新的感觉带来一种新的思考最后就来了要来了 OK 我是在那个 Classic Table 上面就大管子出版这里我就因为那时候其实我们已经

逛的差不多了就是我们等于说又回到了 Classic Table 这里有个前传其实就是刚才阿毛说他看到 Daniel 在给那个对我们就那时候正好是在 Print Matter 这个摊位面前碰到了 Daniel 然后他就在发给给给那个 Print Matter 他们的那个摊位上发这个眼镜布送书嘛然后我就看到其中那我不知道是之前就送过来反正反正就看到

有本就是有本书然后封面是黑白然后全是全是文字然后里面还有关键词是讲图像讲印刷然后觉得嗯这本书在哪里然后就在就稍微记了一下嗯然后呢我们回到这个 table 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有点累了嘛就是已经接近尾声了嘛然后就又已经一万多步了然后但是我就觉得这个封面好熟悉啊

我觉得哇跟我们以前燃点因为我以前是燃点编辑跟燃点的那个纸穿的风格好像啊然后就是那个设计师做的结果拿起来一看果然是 Joe Pan 果然是那个设计师然后我就开始在那边翻翻翻然后我就被他吸引凑了过来不是吧我觉得我怎么记得是我拿起来了是我先拿的好吧

但反正我看起来感觉就是我也觉得这个封面很熟悉因为它就是国内可能现在开始不流行了吧但前几年就非常流行这种黑体流制制风可能你可以这样觉得有种利路禁止的感觉那它就也是这种纯用字体然后拍然后给你一个这种用字拍摆的这样一种风格

然后他讲了图像讲什么然后我就开始翻然后主要就是翻到了一些很熟悉的场景就移了一下对就阿毛是先开始翻我想起来了他开始翻然后跟我说跟我说就是这个字是从大到小就因为这个书的排版就是一开始是一页一个字一页一个大字这种岛岩岛都还是什么的 IN7

然后它又是中英混排的对然后就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然后到一页几百个字这种样子字超小

但是他翻着翻着好像我就看到一些关键词比如说什么华侨城什么雅昌对然后就突然作为就是这种熟都不能再熟的地方就突然感兴趣然后包括他里面有一些配图然后配图一看就感觉非常熟就一看原来就是雅昌的印刷车间的一些照片然后就突然有兴趣开始

翻了一下那个一开始是翻他前面嘛因为前面图还非常字非常大一页一页翻就特别有成就感然后就是讲到一些就是这个设计师 Jeff Han 他跟国内这种印刷特别是特质就是他包含了好多文他其实是本文集来着主要有一部分我有部分就是这个编者跟设计师本人他和亚昌

印刷打交道的一些经历以及他对国内这种印刷产业的一种思考然后他后面还有一些其实后面还有别的比如说一些独立印刷或者是关于某种这种方面的一些文集我还没有看到后面字比较小就需要一页看比较长时间对这本书叫 Image RIP 就是图像安息吧印刷之后工作于地球

而且这本书他讲到亚昌然后又是在亚昌印的我就觉得非常神奇他其实当时是拿了一个研究项目然后就是在亚昌有点像驻地研究没有没有没有他没有在亚昌驻地研究他在深圳驻地研究没有没有你不要搞混就是安娃现在有点混就跟我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点搞混他看到的就是

就是前面的导读是另外一个人写的那另外一个人就跟着这个因为这书写到亚昌的一些东西就这个作者跟亚昌因为在深圳的一些经历然后这个导读的作者就开始回想起自己在深圳的一些经历然后把这种串起来所以他不是一个人但是在导读里面他提到了这几个关键字所以就还蛮有就当时就

很感兴趣但这本书好像正式正式的发布新书发布会还是还会在对在大馆之后之前这个播出大家能听到的话就可以顺带宣传一下预兆一下大家可以一起去也不太对所以这本书其实它的内容不是特别

方便现在透露吗也没啥也没啥也没啥没什么特别好就是所谓透露的东西大家可以本身有兴趣翻翻就这本书特别的地方大约它的插图也不是插图好像它插图看起来是用字拼起来或者怎么样它其实感觉像是一个个字

数字化徐滨的处理成马赛克拼存的一种这种图像的东西其实我觉得他的这个视觉风格就很像因为他看上去模模糊糊的但其实你细看这模糊的边缘都是一个个字我知道的就是我想说的是这几年嘛就反正 AI 图像处理啊什么这种 generative image 这种特别多嘛我们之前做林辞展览的时候有一个用算法做这个视觉艺术的叫 Red

就是这种自生成图像这图就在那边画就是像融化一样的扭来扭去什么就是我觉得它乍一看上去这图像风格有点像这个但它其实所有都是 base 于一些照片是不是然后通过什么软件处理程式像王我说的就它其实是一字一字字但其实你也看不清楚这些字就是

就它前面有些插图比如说世界之窗那个就可以看到它是用世界之窗这个字拼起来的之类的就还蛮有就是这种处理风格还蛮神奇的我超爱这种图文混合分不清图和文的这种东西

所以他其实当跟亚商合作的时候主要也就是在讲他一些比如说有 Randon 的这种杂志他有些公益的这种东西怎么做之类的所以后面我们就我最近就跟 ChatGPT 合作翻译了他早在 18 年的一次这种访谈了

对其实里面讲到有些内容跟这本书里面是很相似只不过他把那个访谈里面有些内容给再继续延展了一下如果大家想先了解一下这个设计师或者他感觉什么可以去找到那边访谈因为这个设计师比较著名的有一点就是他是个没有个人网站的设计师非常低调的一个设计师其实我蛮喜欢这种低调的

是不是一种一种反常的东西然后他我后面其实发现他三号也是有某种联系的是他好像也是 ICP 就摄影国际国际摄影中心的一个设计他也会给他们做设计对我我其实是在其实就是哪怕在微信里面收他的名字其实出来的资料也不多对然后其实有然后我就也是看到有正好有有一个 ICP

聊 ICP 刚出了一本书然后就提到了他的一个访谈然后我发现那本书跟这本书风格也是蛮像的就是黑体字举级的这样一种设计风格

其实就是当时他给燃点做那个杂志设计的时候因为我还比较小嘛年少无知他不是经常会有就是大片像油墨就是错误的刷过去然后结果就盖掉了文字或者说盖掉了图像盖掉了信息嘛就有一种遮挡然后有好多层这种感觉然后在排的时候

家里其实是有燃点杂志就是你有时候会读很不舒服就是你不像说真的是一本文字书它就是给你读顺畅地读下去的就我觉得他当时还是有一点要去通过这个设计刻意地去挑战所谓的可读性这件事情

我不知道你其实在就跟合作翻译完了他的访谈然后又就是翻了这个书之后就是你觉得对你来说他之所以有意思就是除了跟亚昌跟深圳跟这些的关联之外你觉得他作为一个设计师最有意思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其实在那个访谈他也讲到了自己的东西然后我也觉得这点非常好

通过拍摄风格也可以看出来就是他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用简单偷懒的方式来做出有意思的东西这不就是你吗哈哈哈哈

对他自己讲了他就很喜欢比较用一种 Ladies 就偷懒点的方式跟在简单有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去做一些好玩的设计出来所以其实我们刚才讲了就是基本上就可能就一两句话我们就刚才讲完这本书的设计的一个整体的答题内容然后包括像燃点燃点他提到就是每一本其实是想要用某一种方式来去

探讨这种印刷工艺的一种极限或什么样的东西有一期你刚讲的有一期第二期吧就是油墨加油墨他想形成就是油墨附在另一层油墨这样一种感觉的东西这样一种物理感觉上的东西而不是一般的印刷就是一次过它就是形成在一个面上然后他也会就是他的东西就是他讲完以后觉得他东西就是一个技术把它用的很巧妙

一个简单的东西用的很巧妙这样一种感觉然后他又会不断的用就是他自己讲到有个挑战就是他很偷懒就是以前做的这种方式他就喜欢再用一次然后怎么把它用的更好一点对这次大馆这次书展其实就我们买的不去不太多就是蛮多是

就是在想买然后想买与不买之间然后反正就这样就没有买这东西就我觉得逛书展就是一种这样的体验不是说就是有一种低成本做收藏家的体验对但他就是说你怎么去规划你的购买力对购买力跟哪本想买哪本不想买或者是你觉得

我自己有个思考点是比如说这些书可能我只能在这里买那我可能想赶紧买有些书比如说我可以想象再买然后或者是等比如说我这次预算可能不够买但我知道可以再拿来可以再买到

我可以再缓一缓我再去买那么我不可以有些东西就不会在现场下单有的时候就会向现场买我觉得这也是书展有时候大家购买一种体验上的这种不一样的感觉比如说我觉得可能对于香港的观众来说国内一些出版的东西国内这些参展商的东西可能他们就会很感兴趣可能有些就难得机会可以去买然后对我们这种国内来的就可能稀缺性法则对

都是一些蛮有意思的交流经验我们这期也差不多就这样

对反正逛书展还是蛮开心的啦就好歹这期也是三号 relay 跟书有一点关系嘛我们就很久没有做读书节目对希望下一期就可以 resume 自己的一些读书的经验最近也读了几本书嘛反正上一次读书录完以后

读的那些书我基本都有点忘了是哪些书了虽然读了好多书等把这批什么 sell publish be happy 的这些小书读一读你感觉这说话起来是蛮有难度的哈哈哈哈

最近阿毛在读什么书哎呀我前面想我前面已经就是记得有哪些哪些然后现在一时又像你刚才说的就是读了很多现在又数不出又数不出来了的感觉就现在进入挖坑环节阿毛请请挖一个坑就或者你觉得你最近正在读的书感觉可以

读案可以分享的不过就是我可以说一个有一点相关性吧就是虽然说以前已经读过的就是如何写当代艺术的那本工具书就是我以前是读过的但是因为最近要去做一个艺术写作的工作坊然后我的这个教章的内容是跟就是会跟这个书相关所以我可能会重新读一下那个书然后我也会我也根据这个

因为是讲艺术写作所以就又列了一个跟艺术写作有关系的一个书单就这个可以我们下一次聊一下那本是红色封面的如何写如何书写当代艺术吧应该目前只有繁体中文吧对 Val 呢我在书展前面其实在慢慢读一本蛮有意思的书但也读得很慢因为是英文版就是 David Graeber 的

合著的那本万物黎明吧 The Dawn of Everything 据说好像蛮厚也蛮慢就是读的超慢这个作者就是写那个狗屁工作的那个对对毫无意义的工作的那个作者但这本也是只有目前只有英文版不知道毫无意义的工作就是我他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本书然后我也我也下了然后英文版就一直一直没有读一直等到他中文版出来我也没有读我

我希望这本书不会有这样的经历但简白有意思它就是来叫什么反叙事有种就是反驳一些传统的关于人类起源古早历史农业这种东西的这种思考的一个书籍一开头就开始批判两大主流思想什么就是左批卢梭右批霍布斯

就蛮有意思的就怼天怼地希望我能读完吧反正就这样因为之前在我们的这个播客空白期里面我读了好几本这个 James Scott 的书有时候觉得有点觉得 James Scott 有点太重复了这种感觉就是讲那些东西所以想换一点别的无政府主义的风格来看一看

那我们就差不多这样了好的说不定下期的时候又去香港我们这次还去了香港美和楼每次都可以去一点香港不一样的地方那就这样咯祝大家也读书可以在留言区跟我们分享你最近的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