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22 青年学者访谈录 No. 2:钱岳【随机游走X学术聊养院】

Ep22 青年学者访谈录 No. 2:钱岳【随机游走X学术聊养院】

2022/3/4
logo of podcast 随机游走|RandomWalk Theory

随机游走|RandomWalk Theory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卢樱丹
徐老师
钱岳
Topics
钱岳老师分享了自身从研究生阶段就积极参与学术发表的经验,强调尽早熟悉发表流程的重要性,并建议学生主动与导师沟通,积极寻求多方支持,在与导师合作的过程中,要展现自身的独立研究能力,避免过度依赖导师。在与同行合作方面,钱老师强调选择合作者时需考虑工作方式和性格是否合拍,并建议在项目开始前就明确作者署名顺序,根据贡献进行调整。在期刊选择方面,钱老师建议从高水平期刊开始尝试,并积极寻求同行建议,不要低估自己的工作。 卢樱丹分享了自身在博士阶段的学术发表经验,强调充分利用课程学习,将课堂作业转化为发表文章,高效利用时间。她还建议博士生在与导师合作时,要主动沟通,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寻求多方支持。 徐老师则从另一个角度分享了与导师和同行合作的经验,强调选择合作者时要考虑其贡献是否能提升研究质量,并建议学生在与导师合作时,要更具策略性,在早期阶段,要尽可能地成为idea initiator。在期刊选择方面,徐老师建议权衡成本收益,考虑文章的时效性和竞争程度,并建议博士生在选择期刊时,要考虑自身学术身份和未来职业发展。 钱岳老师在心态调整方面,建议将拒稿视为学习机会,并调整策略。她还分享了自身在处理审稿人意见时的策略,建议采取“选择性对抗”策略,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坚持己见,但在其他方面尽量满足审稿人的要求。在时间管理方面,钱老师建议将任务细化,并列出清单,以便更好地管理时间和精力。 卢樱丹建议博士生在处理审稿人意见时,要保持积极心态,并学习从拒稿意见中改进。她还建议博士生在面对压力时,要学会detach,不要将拒稿视为对自身的否定。 徐老师建议青年教师在处理审稿意见时,要权衡利弊,在必要时坚持己见,但也要展现努力。他认为,在学术市场中,青年教师的地位相对卑微,需要保持谦逊的态度。

Deep Dive

Chapters
分享一位青年学者在博士期间高效利用时间进行学术发表的经验。她强调要尽早进入研究阶段,积极主动地与导师交流,将课堂学习转化为研究成果,并高效利用课堂作业和proposal,积极转化为论文发表。
  • 尽早进入研究阶段,越早开始熟悉学术发表流程越好
  • 积极主动地与导师交流,寻求指导和支持
  • 高效利用课堂学习,将课堂作业和proposal转化为研究成果
  • 积极思考,将阅读文献转化为可发表的研究

Shownotes Transcript

如果我们把读博士想成一个开车的旅程的话我觉得我们自己应该做那个 driver 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大胆的和老师去交流有人说你在研究生阶段的时候虽然有一个导师但是你应该至少找到能够三个 support 你的老师比如说有人可以给你提供精神知识有人可以给你提供技术知识有人可以给你提供理论上的 framing 的支持

我这里补充一句就是老师一定是要催的这个是必定的你千万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因为你要催到老师觉得不好意思你才是成功

我记得我当时刚开始做助理教授的时候就是投的几个稿子全都是被拒了当时我给我两个老师写了剧场的邮件就说我感觉我肯定拿不到探纽了我这怎么办我今年一篇文章都没发然后老师特别好给我写了特别长的信他说你不要着急这是你才第一个学期你去看一看你们系最近几年探纽的人大家都有 publication gap 你这个没关系的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今天学术疗养院然后以及徐老师的这个随机游走的联动节目我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是卢英丹我来自斯坦福大学传播系 现在是博士五年级那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英属多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副教授钱岳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关于发表的那些事那我们先请钱岳老师跟我们打一个招呼好不好

大家好 我是錢玉然後今天很高興可以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在發表的過程中流過的很多淚

对因为我也非常期待因为这个我觉得学术发表可能是这个整个学术生活里面大家都会经历的一个有笑有泪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像我作为一个学生我可能想要多多取取经我也希望就是说从提前老师的这些故事里面一个是能够帮助我自己在这个发表的过程中能让它更顺利然后另外一个是其实也是心态上面有更好的调整

那其实钱老师您在学生时代的时候其实就有很多期刊发表的经历那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就是您在学生时代自己的一些经历或者经验嗯

我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我比较幸运吧就是等我当了老师之后我才听到比我更 senior 的老师他说就是说学术发表的话要越早进入研究阶段就是越早开始熟悉这个过程其实学术的路会走得越顺利很多博士生可能到了很后面的时候才开始想着怎么样发表可能时间不够就很多人都退圈浪后来

然后我比较幸运的是我当时就是一进研究生院的时候就是除了我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就是硕士论文之外我当时在一个课程上面就是修一个课然后那个老师呢他就看了我的那个 proposal 然后他就说我觉得你这个文章你这个 proposal 就是如果写成全文的话是有发表的可能的他就说我愿意带着你一起写

然后其实那个时候我才上一年级吧可能然后利用暑假的时间我就把数据重新做了一下就现在回想起来就觉得这个过程非常的重要因为就是那个老师他也特别特别的有耐心就是常常暑假的时候和我坐在办公室里面

就是两三个小时就是大家一起解决怎么样做这个模型呀怎么样去 frame 呀虽然说我们第一次投的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期刊后来被拒了吧但是现在想起来就是一个受益很深的一个过程所以我觉得学术发表在就是研究生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可能就是越早开始有这个意识可能是越好的

不管是老师主动把你招到组里面或者愿意跟你合作或者是自己找老师就是能够有这种指导也是越早越好的我觉得

您刚才说的其实我也觉得你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是蛮早的包括像我们博士生其实一年级的时候会上很多课但是我自己的一个感觉就是我上了课然后之后转换成发表其实这个路径不是特别的通畅就我不知道比如说钱老师您觉得就是要怎么做然后才能让比如说自己一年级的时候比如说一些比较早期的一些想法然后课堂的一些小作业才能不断地就是去转化比如说跟老师合作可能是一种

然后包括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一些小建议对其实我博士阶段大概就是在我在找工作的时候我大概可能是一作可能发了五篇文章然后有一篇二作是和我的 peer 一起发的然后我就发现我的就是发表过的文章基本上每一个文章的 proposal 都是在我上课的时候 develop 出来的

因为我们博士生上课就是很多时候就是要写那个 proposal 嘛然后我发现我有一些比如说我的一些美国同学他们可能就是提前一个星期然后就开始改一个 proposal 最后交完了就像本科生一样交完了博士论文就算了嘛

但是我每次的时候就是很早就开始想然后和老师一起讨论我的 proposal 的想法等之后我又会进一步的就是说要么就找老师或者说是要是如果我觉得我有朋友是对这个方面感兴趣或者是这个方面的专家的话我跟他们聊就是在课程结束之后会尽量把我的 proposal 进一步的去展开我觉得一个其实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博士生在上每一门课的时候

因为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其实 GPA 根本就不重要有一个笑话就是说每一个博士生他的 GPA 都是 4.0 所以就是要把上课写的东西都要高效的利用起来包括我记得我有一年上了一个理论课其实我很不喜欢那个课但是我在那个课上面写了一个

小文章我都把它用来申请到了一个那个当时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个 workshop 然后那个想法也是从我那个上课的时候读的文献里面 develop 出来的所以总体来说就是我觉得要充分的利用上课的时间怎么说呢就是可能读博士是一个自己在吸收知识的过程的时候要把它转化出来因为

读文献的话我们可以一直读但是如果我们读文献的时候不积极的思考不怎么样去想我怎么样能把文献为我所用的话其实我觉得可能它的那个效率就会稍微低一些

明白那其实您刚才也提到就是您的这个第一个文章然后是跟这个上课的老师然后一起和写的嘛但是我有时候会听说就是有一些同学他们可能跟自己的导师写比如说他会觉得有时候会觉得可能自己的写作训练不太足或者是说觉得不知道这个到底是怎么样跟导师商量这个文章的 framing 我想更多的听一听比如说您跟导师合作的这个经历然后以及您觉得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嗯

我觉得我的经历可能比较特殊的是就是因为当时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其实在博士阶段主要做的是中国研究但是我们系里面老师其实做中国研究的比较少嘛

所以我的每一篇文章和老师合作的我都是一做因为主要是我提出的想法然后我分析数据老师反而就是给我很大的帮助就是他们教我怎么样让美国人去 appreciate 我的研究就是这个其实是我在博士阶段学到的一个很多的就是怎么样能够把中国研究发在美国期刊上面

所以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自己的经验可能比较多的是我自己去提出一个研究想法导师可能觉得你这个想法挺好的我们可以一起做但是我比较少比如说导师有一个很大的项目然后他把我纳入进去让我帮他做 RA 或者二座这样的经验我稍微少一点我自己个人觉得就是如果我们把读博士想成一个

开车的旅程的话我觉得我们自己应该做那个 driver 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是什么

大胆的和老师去交流虽然我在读博士的时候英语也不是很好但是我甚至就敢去老师办公室我就说那这个文章我看不懂或者我觉得为什么我看文献这么慢我会把我的一些很困惑的地方主动的跟老师说然后他们也就是从来没有嘲笑我或者怎么样也给我很多的指导所以我觉得和导师就是有一个 transparent communication 非常的重要

我有什么就是学术上的困惑我都去找我导师他也总是给我很多的指导我觉得这个也是很有用的然后我个人感觉和导师合作一个比较好的可能就是因为一般来说就是导师肯定是名气比我们博士生肯定要大嘛所以文章发出来之后可能会有更多人去关注我觉得这个可能是跟导师合作一个即使是自己是一座的文章跟导师合作就是也能够相当于是增加自己文章的这个 visibility

另外一个方面我觉得作为一个就是 minority woman 的话有一个就是说如果总是跟导师合作

就很容易就找工作的时候大家会质疑就是说你这个文章你自己能不能有研究独立性就是你和老师合作这个里面多少是你自己的贡献多少是老师的贡献特别是如果老师是一个就是很有名的人然后发表的文章又刚好是非常他的领域的话就是有时候审材料的时候会有人提出质疑就是说

你是不是你这篇文章能够发表完全就是导师的那个起的作用你自己到底在里面有多少所以我觉得就是和导师合作的话很好但是也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体现自己的研究独立性来这一点在评职生的时候就是就更重要了就是毕业之后如果再发表就要尽量少和导师合作因为如果总是和导师合作的话就是评 time new 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

你离不开你的导师那样就可能不是很好

我觉得其实因为我自己因为我最近在跟几个在找工作的朋友然后经常会聊天然后他们就会经受刚才这个钱老师说的这种质疑就是其实我觉得这像是一个 trade off 一方面你跟导师当然是可以写出更高质量的文章但另外一方面你到这个工作单位他就会问你说那你的学术的 identity 在哪或者是说那你到底能不能就是你 solo 做一个东西正好我也想问问这个徐老师是什么看法对于这个

英丹好 钱老师好还没有跟你们说嗨我正好有几个问题就应该顺着这个英丹的问题问因为你给同学们的建议和我平时给同学们的建议其实是有点矛盾的就不太一样其实我倒是挺想听听你的意见

因为我发觉过去几年吧我碰到的同学如果说他给我提一个想法也许是我不够就不像你的导师那么的这个有权局观知道这个问题怎么能 frame 的更加重要怎么能把一个这个学生提出来的这个想法变成一个重要的贡献

我总是觉得就是很多时候尤其是第一第二篇文章跟着老师一起写其实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因为我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而且就是说

这个上次李连江老师也说过就如果他觉得这个文章对他的 research agenda 有帮助的话他会更加积极这个是人性对吧这个是激励那么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你就就推这个文章推的就更快如果这个文章对他来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文章那他可能就是在他的 priority 里面就会比较低一点

我自己承认啊就我自己也有跟学生一起的工作然后有些工作呢就是跟我的核心的这个 research agenda 直接相关我肯定就推动的更加主动一些有一些呢我就推动的没有那么主动一些或者说就是有时间了我去做但是你也知道就做老师的你总是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填满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给学生的

建议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在多大程度上是要自己是一个至少在前两年是一个这个 idea initiator 我不是很清楚因为我自己也在想这个问题就如果

我过去有很多就知道我自己的失败的经历和就知道同学做他们自己想做的项目的时候的失败的经历所谓失败就是说最后其实他没有 pan out 最后没有成为一个比较好的发表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窄的定义但是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就是我觉得其实这个想法在我看来没有那么好因为同学们很多时候是会感觉到这个问题可做但其实是个比较小的问题

对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对我觉得这个就联系到了我要说的另外一个点就是徐老师说的可能我觉得可能不同的领域对发表的想法也不太一样

比如说我知道比如说像商学院他们可能基本上就只认几个顶刊就是很多他们找工作的时候就只认那比如说三个顶刊我甚至看到有研究说如果比如说在商学院还是经济学院如果你发了非顶刊的话他们会把它认为是一个 negative signal 就觉得你没有 ambition 然后你就做一些不重要的工作来灌水

但是我觉得社会学相对来说就是说没有说只看顶看像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上的一门课当时也是在很就是很早期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就跟我们说他当时已经是那种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然后他就跟我们说 every paper has a happy home

所以相对来说就是说我们对于待会我们可能会讨论就是说怎么样就是文章应该发到什么地方去但是我就认为可能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想出比如说能够发表在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或者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上面的 idea

但是就是学生他如果比如说很早的就跟老师去讲他的 idea 然后老师可以为他的研究指一点点路的那种感觉比如说我一开始在做我的硕士论文的时候我也就是非常 general 的 idea 就是说我要做中国的圣女问题然后当时我就跟老师说那我要用这个方法去做这个东西后来老师就给我了几篇他发表的文章然后就说就说你去看看这些文章吧

然后后来结果等我文章写出来的用的最后的方法和研究的这个整个的思路和我最开始提出来的 proposal 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就觉得就是就是学生可能一方面也要根据老师的指导去积极的想但是至少在社会学里面感觉老师还是对学生的这个 idea 比较 receptive 就是我也是比较幸运嘛

我也有很多朋友他们是比如说在研究生阶段和老师合作比较多然后慢慢的自己才开始做一作或者做独立作者但是我可能就是刚好是属于那种我自己想法比较多然后去跟老师交流的时候他们也给我一些很积极的反馈

最后的这些想法的结果就是每篇文章也找到了一个 happy home 所以也算是一个不一样的经历吧我觉得想问你在社会学里面这个不是按照这个姓氏的 alphabetical 的 order 来排的吗一般来说

对 这个不是的就是我们是按照 authorship 就是一座二座就是谁做的贡献多就是一座然后就顺着排下来嘛然后其实徐老师刚才说到就是跟老师合作的时候如果不是老师的核心领域的话老师可能不是很就是可能没有很多时间

这个我就觉得作为学生来说可能需要比较 strategic 比如说我不知道就是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个有人说你在研究生阶段的时候虽然有一个导师但是你应该至少找到能够三个 support 你的老师就他们能够从比如说有人可以给你提供精神知识有人可以给你提供技术知识有人可以给你提供理论上的 frame 的支持像我在博士阶段的时候就跟好几个老师关系都非常的好

然后所以当我有不同的想法的时候我就会找就是和我那个研究想法研究兴趣最接近的那个老师去聊然后呢而且我在整个过程里面也表现比较积极就是说并不是老师推一下我去动一下而是我真的就是表现的就是很主动然后去找老师聊然后甚至是就是有老师真的就是很忙很忙然后那篇文章结果刚好我们两个人写了之后呢当时是被一个就是我们领域的那个一个非常 top 的期刊就玩拿了

然后后来结果那个 R 拿那个老师就是我们差不多等了一年就是还没 R 完因为就是我们一直没时间弄

然后后来我就不停的催老师我就把我的工作都做了然后我就说你有没有看呀有没有看呀有没有看呀然后后来那个文章刚好在等 R&R 就是我们在 R&R 虽然花的时间比较长吧但是刚好那个期间有一份非常重要的文章发表了然后就很有力的支持了我们 R&R 其中的一个步骤所以最后结果也很好吧然后我记得当时老师给我写邮件的时候他说谢谢你月月你总是 push 我要是没有你的话我们这篇文章可能就发不出来了

所以我就觉得其实很多时候如果老师真的很忙的话你可能要去想我怎么样能够把这个东西提到他的日程上面来可能我能够把事情做到九分我就只留一分给老师就是把最重要的那一部分就是非常明确地告诉他我都已经做了这些了现在我只需要你提供这个地方的指导

所以我就觉得可能自己在和老师合作的时候包括我们现在和 Synia 的老师合作也会就是承担的相对比较多一点因为他们的其他的事情比较多就是要有这种可能有这种主动性我这里补充一句就是老师一定是要催的这个是必定的你千万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因为你要催到老师觉得不好意思你才是成功这个我现在发觉确实是这样子而且有时候会

有时候真的就是忘了就是没有顾上学生多之后就想不起来那个 project 到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所以这个钱老师说的这个是非常有道理一定要催如果你催了几次之后都没有反应那你可能要换个导师我觉得还是要找一个跟你比较匹配的导师然后愿意在你的 research agenda 上面花精力的导师

对现在其实就是我也想补充一点因为我觉得就是有的时候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就是学生其实你主动的话不是说你什么事情都要导师给你解决我觉得你可能要换一种就是方式就是你不是去让导师给你解决问题的你是拿出几个 solution 然后让导师比如说让他看一下哪个更好或者给你一些指导的

就我自己而言我感觉我可能从博三之前我都觉得因为我很幸运我碰到了很好的导师那我的导师其实他是会带着我然后一步步做但是这样做的一个其实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会有一些惰性像我我自己后来就会觉得我有些惰性会觉得那我就有点依赖性或者是

我可能会想让导师就是帮我做决定什么东西都是导师帮我做决定然后我觉得到现在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方法就是你还是要 be creative 作为一个博士生也好包括作为研究者来讲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一个素质

对然后其实刚才钱老师也说了就是包括像这个除了导师可能你还会跟一些 peer 进行合作但是我发现其实跟 peer 合作会有一个相互筛选或者是说要不断磨合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我就不知道比如钱老师是怎么样跟自己的 peer 磨合然后以及比如说你有什么样的筛选的这样的标准嗯

我有时候和我的朋友开玩笑就说找到一个好的合作者不比找一个好老公要容易

所以就是大家如果找到很很合适的就是 peer 的合作者的话真的是一定要珍惜和 peer 合作的话就是相当于是一个两个人共同实现的过程吧我觉得比如说不像和导师合作或者和更 senior 的人可能是他带着你和 peer 的话就是两个人能够共同成长嘛然后而且因为大家是 peer 所以 career overlap 也会更长一些就是能够有很长很长的这种 publication career 一起

我个人觉得很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和那个人在工作方式上是合得来的比如说我可能是一个做事比较快的人我的合作者也可能都是做事比较快的人还有就是我就觉得和合作者之间大家能够有那种很

友好交流的氛围吧就像我和我的合作之间合作大家互相改对方的就是改的那个 writing 啊或者说是一起讨论研究啊都是非常 open 的然后我们每次一来一回的改就可以看到满篇的那个文档都是改动的痕迹但是大家都是很欢迎这种的所以这个也是挺重要的

对我个人觉得其实挺重要的一个就是两个人的性格要比较工作方式要比较合得来我觉得就是学术界里面一个很对我们来说我们很奢侈的一个地方就是我们能够选择我们愿意做什么工作或者和谁一起主要和谁一起工作嘛所以要找那些

你真的是挺喜欢的人一起合作我觉得我觉得这样还挺好的这样子自己也会觉得啊我现在我每次跟这个人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很开心啊什么的这个也是提高保持自己 mental health 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吧

对然后我其实有一个就是稍微有一点点就是敏感的问题就是因为我感觉跟 peer 合作其实 authorship 是有点就是难开口就我有的时候会不知道比如说大家什么时候讨论尤其是尤其是当 peer 是自己的朋友的时候就感觉稍微有一点点就是难讲所以我不知道就是钱老师包括像徐老师你们可能都跟很多 peer 合作过我不知道比如说对待 authorship 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样的建议

我觉得是我先插一句就是你什么时候把一个学生也好老师也好或者比你更 senior 的人也好或者是你的 peer 也好当成合作者就是看他的加入会不会让这个文章或让这个工作有实质性的进步让它变得更好

那就回到我刚刚说的就如果你这个合作者就长期的这个合作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者而且他你知道他的参与能够让这个研究变得更好我是等不及让他参与我觉得就是完全没问题当然这是在我现在的这个 AP 的这个位置上面就助理教授的这个位置上面但是我觉得对同学来说其实是

要更加 strategic 一点的就刚刚钱老师说的问题如果总是跟新建的老师合作的话会有一点问题就在你找工作的时候会有一点问题

然后如果你跟平辈的同学合作就是回到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不是确定他真的对这个项目能够有本质性的核心的贡献但如果你这个长期跟他一起工作了你应该是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的这是我的一点看法对其实刚刚英丹这个问题提醒我了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

就是你能不能和一个人合作的很开心也是两个人对 author shift 能不能达到共识的一个就是说如果两个人对于 author shift 很容易达到共识的话那么你们也会觉得合作非常的愉快如果总是因为 author shift 我觉得不 fair 你觉得不 fair 那两个人合作一次可能就没有下面的合作了嘛然后我和我的就是长期合作者来说一般在某个项目开始之前我们就会大概的会有一个人 lead 就说我们那这个项目里来 lead 那这个人就是一座

然后也发生过比如说有一个项目可能是我提出来的 idea 然后我我说我们来合作然后最后我发现我个人觉得我的合作者对这个项目的贡献反而更多然后我就说我觉得这个项目应该你了应该你是一座我觉得你的贡献已经超过我了

然后我的合作者就当了一座然后他后面的工作他就做的更多一些所以我觉得就是可能也是我从我导师那里学到的吧就是对于任何一个合作来说我们会事先讲好就是说到底谁是一座当然了在这个过程里面也会有也 open to change 就是如果这个项目突然比如说有人合作了之后这个人退出学术界了

那么这个二座可能就得 take over 然后就把这个项目给 push 到发表那么这个那原来的二座可能就变成一座了然后或者说是比如说项目到了某一个核心的节点的时候后面有一个人可能变得共识更多了那就是好的合作者对于这种 authorship 他的这种 ethics 有共识的话其实是很容易商量的我觉得就是如果你觉得很能够比较

公开的很舒服的跟这个人讨论这个事情就是能够达到比较好的一个共识我觉得这个也是大家能够成为好的长期的合作者的一个 foundation 那在我们专业就没这个问题对吧就因为我们没有这个顺序的问题至少在政治学里面除非有一个老师或者同学有一个作者他贡献特别大

然后其他人是辅助型的但是这是比较少的情况所以我们就像我我的姓是 X 所以我都非常 comfortable 每次我找新的这个合作者我都非常开心因为我知道别人大概率会在我的前面所以就这层尴尬就没有了当然就是就要有这个做到不 care 其实是

你也要有别人认为可以为这个项目贡献的一些资源和能力对吧不然的话这也不能持久别人为什么要找你做合作者这个问题还是要思考一下有时候可能就是 by chance 但是这是个 repeat game 如果重复下去的话你是不是还是就能够维持这种合作关系

明白我觉得这两个都是特别好的建议因为我之前也经历过钱老师说的这种就是一开始这个 idea 是我提出来的但是做着做着我感觉就是对方的 contribution 比我多多了所以我就说那我们 shift 这个合作对因为我觉得这样其实是一个就帮助良性发展这样的话我们下一篇再合作的时候你也会觉得我是一个很 fair 的人我也觉得你是一个很 fair 的人

那我们刚才其实聊了很多关于合作者然后包括早期形成项目我其实还有一个困惑是因为我有时候会觉得我好像虽然有一些投稿经历然后虽然也有一些发表经历但是我每次都不太知道的是自己的文章到底是否合某个期刊就是我每次在选期刊的时候我都会觉得

很困惑我觉得这个的检验方法只有比如说当你收到了 RR 或者是说你被拒了才能够说觉得那可能这个文章不适合这样但是我觉得很多博士生可能没有这么多的经验积累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个钱老师包括徐老师你们对这个期刊的选择有没有什么的这样的一些建议

我自己觉得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可能不光是我吧就是好像有研究就发现就是说女性还有这种 racial minoritytend to underplace their work

比如说我有时候写了一篇文章我就会觉得我这个文章可能我根本就不应该不应该一开始根本就不应该就是投到顶端去试一试我就觉得没戏就是当分母的那种样子然后我记得我在读博士的时候然后当时我们 couple 有一个白人男同学然后因为我们一起上课什么的嘛他就跟我们说他说就是我要硕士论文投到 ASR 去就是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是我们最好的最好的期刊嘛然后呢就觉得

这个人的文章倒是写得有多好还就想投到 ASR 去嘛但是我从来就没有想过我会把我的文章去试一试 ASR 后来我就发现有时候我就还挺容易 undervalue my work 所以我现在有时候我就会就相当于是

就是当我知道了我自己这个思维陷阱的时候我有时候我就我现在我就会试一下就是说我觉得这个期刊可能是一个 long shot 我可能发不到那里去了但是我也会去试一试因为我在学术界待的时间越长我就越觉得这个 review process is very random

像我有朋友他们比如说他们的有一篇文章被一个差一点的期刊拒了然后他们就说那现在这个好的期刊马上要换 editor 了换了 editor 之后可能我们的 chance 就没有那么好了那我们现在试一试这个顶刊然后结果他们把文章投到顶刊之后反而反而被接收了

就是而拿之后被接收了还有朋友比如说发在 ASR 上面的文章他们第一个想投的其实是一个 open access 的一个根本就没有什么名气的一个期刊当然文章本身也是很好所以我就觉得就是从我作为女性然后作为我总是对自己不自信的这种角度来说我觉得我们要学着就是逆向思维就是一开始可能可以先从比较好一点的期刊去试一试

有时候可能被去了但是你可能你拿到的这个 review 的这个也是比较好的嘛所以我个人的一个感觉就是可以先试试自己领域比较好

general 的或者说是自己领域比较好的期刊然后被拒了之后再去看看其他合适的期刊然后被拒了几次之后再找期刊的话我感觉很有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和朋友聊就是有时候可能你自己没想到那个期刊他们说哎你这个文章挺适合可以试试那个期刊然后有时候投过去的时候反而就是被接受了什么的所以我也是觉得就是学术界反正也挺小的嘛有自己一个 social network 然后不要害怕 reach out

我的看法比较简单这件事情就是我是比较 calculative 会算一下什么意思呢就是算一算它的成本和收益所谓收益方就是你投到这个杂志被发表的概率你的主观概率是多少如果你的主观概率是零那就不要试了当然了就是因为很多专业包括我们专业现在都有些很多 random 的 factor 就是随机的因素

所以既然有随机的因素但大家就是抽签了是不是就是就抽个奖那抽奖被抽到了这个 reward 很大虽然 probability 比较低但这个成一成的话还是有 reward 那这是这 benefit 那边那然后就是成本了成本其实我觉得在不同的学术阶段成本是不一样的以及你的 pipeline 里面有几篇文章以及你现在做这个工作是多应景或者有没有 competitor

这个的成本都会不一样就等待的成本都会不一样如果你知道就你一个人在做这个东西而且没有人跟你竞争你这个东西今年出来还是五年后出来没什么关系那你可能等待的成本就很低那你就发在比如说 ASR 或者你们专业的顶刊就会收益特别大那你可以去试你转一圈的吧前五大前三大一圈一圈去试

是一个 by the way 就是一年啊就是半年一年的时间所以这就是很长的时间但如果这是个应景的题目比如说 covid 来了或者说一个什么 brexit 啊那这个你现在发出来的影响力和五年后发出来影响力完全不一样那你可能就要考虑你可能就试一下那个你最喜欢的期刊然后马上如果没有中的话就投到一个你觉得发表概率比较大的期刊让他发出来

然后后面再去做接下来做研究这也挺重要的就是应该我们那个私下也聊过就如果你觉得你在这个领域你想要就很快的留一个印记的话其实有时候不一定要追求那么高的杂志但最终还是要比较好的杂志然后先让它能够出来让你的声音能够被听到我觉得我是会做这样的计算的对徐老师说的提醒了我一点

就是特别是对于博士生阶段我觉得挺重要的一点其实也不是吧平台牛也挺重要的就是发表的这个期刊要和自己的学术矮单地体是要至少在北美还是要挺紧密的联系的因为在找工作的时候我不知道政治学和传播学怎么样比如说我们社会学他有时候说那我要招一个做监的的人那 300 个人申请这个职位他们怎么样筛选

我给谁来面试他们肯定会看有没有比如说发在 Gender Society 上面有没有一座的文章比如说我们要造一个 family 那他们可能会看有没有在 Gener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上面发过一座的文章特别是在博士生阶段因为大家就是 6 年嘛 5 年差不多就要上 job market 了那么要想的是你 5 年之后你要怎么样去

market yourself 如果你要主要是找一个做 family 比如说是某个领域的话那你就要努力的把自己文章发到那个领域上面因为人家最后找工作的时候其实很多就看简历就看这些 signal 嘛你有没有在顶开就在你的领域好的期刊上面发文章这样才能够为以后的找工作成为一个敲门砖然后包括品 tunnel 也是的就是因为品 tunnel 的时候有时候你要教你的那个我们叫 tunnel package 嘛

你可能比如说你在拼 time new 之前你可能发了 20 篇文章最后可能你就选 6 篇出来你的 time new writer 要给你写东西那 6 篇也是你自己要说我在我 pre time new 的这 6 年里面我自己的 identity 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我在这个领域做了哪些贡献发表了哪些文章所以我觉得就是这个发表的 outlet 也是要和自己的就是学术的 identity 应该是比较一致的

对就是我刚才其实在听这个徐老师包括钱老师说的时候我就在想就是你们在比如说博士阶段和你们就是 AP 阶段的期刊的选择的 strategy 上面有一个比如说明显的这个分界线还是说其实你们就是比如说有这个 pipeline 然后所以可能会用一些比较好的去冲好的然后就是一直是这样的 strategy

因为我现在有一些朋友然后他们就刚刚从这个选手身份变成清交这个身份他们就感觉就是现在开始给自己的这个发表谋划然后会有这种 dilemma 比如说我到底是要 aim high 还是说我要怎么样我在刚做 AP 的时候我跟我导师聊过他告诉我说 don't treat every paper equally

他就说你有些文章可能是你要用来建立你的学术 identity 的那篇文章你可能你要做两年三年最后发到一个顶摊上面去有的文章可能就是 just a paper 那你可能就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就是他能够发出来可能就挺好的了所以我导师的他当时给我的建议就是说

有些文章是你相当于是你的 signature paper 那就好好写争取能够发到好的文章上面去然后有的文章可能不是那么重要的就争取快点让它发出来因为很多时候就是平台妞的话也是有一个相当于是要

就是有些文章就是 represent the quality 的有些文章就是 represent quantity 的所以我觉得也是有一个策略的问题就是还是要冲顶开但是也有一些别的文章就是同时也手头一起做吧我觉得每个人的就 ideosyncrasy 很大就是每个人的情况

都很不一样像我早期的几篇就是刚在做在做博士生的时候的几篇文章都是往顶看头然后碰巧就中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个好的策略当然从结果上来看肯定是为我找工作加分的但是同样的另外一个 random draw 你可能就这么做就没有能够很快发出来在你找工作的时候发出来所以我不知道就是仅凭我自己的这个

很有限的精力是不是能够得到一个结论我是觉得确实好像是有一些变化我自己个人的想法上的变化是在读博士的时候因为文章比较少精力比较聚焦所以还是会想把自己的这个博士论文的成果和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文章尽量发在比较好的地方至少当时是这么想的

然后在做了这个老师之后因为你有一个 portfolio 的相当于或者你有一个 pipeline 了有时候有一些文章

你更希望它能够出来它能够被别人看到然后成为你的这个 research agenda 的一部分相当于你在垒就是砌一堵墙你要垒一块砖这文章不出来它是一个 working paper 也行但最好出来在一个 decent 的 journal 是最好的它是不是要在最好的 journal 不一定如果是当然也很好所以我可能会试一下如果不行的话那我就再

稍微差一些但也是比较好的 journal 发出来然后作为一个一块砖板就放在那然后再往上面再继续累但可能我觉得在学生阶段和在老师做老师之后这个 incentive 是不一样的因为在学生阶段你得到一个 top journaltop publication 的 reward 特别大 signaling effect 特别大因为你后面当然你的 signaling 的这 effect 就弱了你 margin return 就弱了所以你可能就没有那么在乎就是要 top 3 或者 top 5

但是这个还是差别很大像在 e-count 我知道对有些学校来说 top5 以外不 count 随便你发多少篇发 100 篇都没用当然就如果你是足够是 establish 了你也不 care 我不在 top5 发但我觉得这文章足够重要我就在其他杂志发

就是我觉得想要接着这个问一个稍微形式上一点的问题就刚才其实两位老师都提到这个学术的 identity 这个问题因为我有时候会觉得比如说我发了一个比较好的期刊我可能之后的工作都建立在这个东西上面

那是说明我已经找到自己的 identity 了吗还是说其实大家会觉得我跟我导师做得非常相似因为我们都是一起写的然后那我需要去写一个自己的 solo paper 然后证明我可以然后那个时候我才是有自己的 identity 就我不知道你们这个您两位是什么时候觉得我有这个东西的或者是说这个东西是怎么 build 起来的

我觉得就是比如说你在准备你的 job talk 的时候那个东西应该是你就是比较相对来说比较独立的吧然后其实真正的有一些我知道有老师他知道学生和他合作的时候人家会觉得学生没有做贡献嘛所以很多老师在写推荐信的时候其实他会写他就说我和他的合作我这个学生贡献了 70%如果没有他的话这个工作根本就完成不了什么什么的就是如果一个真正为学生考虑的老师他是会把这些写到他的推荐信里面去的

至少我看过一些推荐信就是比如说有一个这种

racial minority 的 applicant 女性的 applicant 他的导师是一个白人男性然后那个老师反而就是会说这个工作其实都是他的 idea 然后主要工作也是他做的他贡献了什么什么什么相当于是就是 make it clear 所以我觉得作为学生的角度来说第一就是可能至少是自己的 job talk 应该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一个独立的作品然后感觉就是如果老师不是特意坑你的话应该

就是在写信的时候还是会比较支持的我来从另外一个侧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这个钱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因为我给学生写信的时候也会专门注意这一点

我也给合作者写过信比我稍微 junior 一些的然后我们有合作的东西然后发表出来或者在 R&R 我会说它的贡献是什么为什么这是 unique independent 这很重要我觉得就另外一个角度回答你的问题是什么呢其实你的问题就是说你有合作者

做出了一篇重要的工作那其实意味着你们两个有一个交集就是你们俩的这个学术轨迹上有一个重要的交集是一个点对吧这个点可能是是一个 star 是非常 shiny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那我理解所谓的就有没有学术 identity 是说如果把每个人的这个发表或者工作连成一条线把它认为是学术轨迹的话你是不是是一根平行线呢

还是交叉了之后然后分叉出去的就是你自己的独立的轨迹比如说我跟我的一个合作者叫 Chad Heslett 他在 UCLA 做现在副教授了我们是师兄弟他比我高一级我们也做一个 panel data 的工作其实是两部分一部分他的工作一部分我的工作然后我们正好交在那了但是我们又各自有自己的轨迹那就很清楚大家也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篇文章其实是因为这个关系

那跟导师的关系我觉得就可能更复杂一些因为一开始你没有什么导师有一个轨迹了你只是那个轨迹你的轨迹的起点那如果你的导师是一个

像你导师或者是你导师的导师像 Garrett King 这样的人物他们的那根线非常粗非常粗你看一个大的光束所以你要偏离它走变成一个自己独立的一条线一开始是有点难的但是长期之后角度有些不同然后就走出一条自己的轨迹了另外一个可能性是什么呢就是

你就在一个问题上 double down 比如说你导师会说像 Gary 这样的有点祖师爷级别的老师他什么都研究你不可能就很难作为他的学生很难完全跳出他的研究的范围

像我说像 Jan 和你的导师和 Molly 他们一起做这个 sensorship 其实他们俩都是很好的例子像 Molly 他们的工作就是 sensorship 大家都知道这是三个人一起做的工作那 Molly 就会说我就在这个上面我 double down 我再 double down 我再 double down 就是

Gary 他不可能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研究中国的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你特别感兴趣你就往这个就继续研究研究的更深入然后变成了一个你的 specialty 那大家就很清楚这个就是你的品牌

所以也是有可能你虽然在一个非常强的一个光束或探照灯的这个下面你很难你的自己的这个小激光很难被别人看到但是如果你就是非常聚焦有一天他就会被看到我觉得是这样但如果是 Pierce 其实就像我说的可能是交叉的但是不同角度的线那个比较被大家理解比较容易被大家理解

明白明白我觉得非常说因为我其实自己现在也想说我到底跟我的导师有什么样的区别就其实后来我认真想了一下我觉得我们还是区别很大的就是做的东西包括 focus 的性据点上其实还是有一些不一样我其实除了这个 identity 这个问题就是有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就是比如说这个

文章修改的过程中,您两位觉得跟审稿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所以我也很好奇这个钱老师是什么样的,比如说审稿过程中你是什么样的一个态度?我自己,包括我和我的比较长期的合作者,我们的一个,我们叫做 pick your battle,就是我们的原则是尽量服从,如果是有些东西我们不太同意,但是改了也无伤大雅的,那我们就改。

但是如果比如说有一个东西我们觉得我们改不了或者说我们觉得不应该改那么我们就会就是在说了那个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不改那个之后在其他的部分说我们怎么样怎么样的满足了你其他的要求所以后来我跟我美国朋友聊天我们就说有点像 partner 之间吵架

也不吵架吧相处吧 pick your battle 就是你要是说了一次 no 的时候其他的地方你就尽量说 yes 对我可能自己还是觉得属于那种比较服从型的吧就是尽量的能够满足的就尽量满足当然了如果神港人说的是不对的

那我觉得是可以指出来的很多时候大家也是比较 reasonable 因为这个也是一个学术的过程但是如果就是如果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这种改动的话我觉得能改就尽量改吧这个是我的一个想法徐老师要不要补充一下我觉得现实的讲其实我们的作为 junior 在学术市场里面尤其在审稿人面前是非常卑微的这个毫无疑问就是这样子

他有时候的审稿人的意见是非常没道理的或者说他的态度也是有问题的但是你走到那一步已经被 R&R 了已经是成功了一大半对吧我觉得应该说是 70%成功了吧因为第一轮的筛选是最难的就从 death rejection 到第一轮被几个审稿人都认为这有改的余地这已经是成功了一大半了我认为肯定超过 50%了所以在这一步

我说你只能做的卑微一点我觉得很少有这种所谓的本质性的问题有这种非常离谱的要求但是如果它只是十个点里的一个点你说我这个实在是没办法做因为这个原因我觉得他也不会再 push 一般来说正常的人都不会再 push 他们其实这个也是一个你如果把它想象成一个 game 的话

他的计算是什么他会有时候也是会想这 editor 怎么看他的信除非他是特别牛的一个人他就是我就是这样我从来就这样我就对人特别命我不在乎然后你要么就找过去 review 要么就不要找过 review

但大部分人 reviewer 还是会考虑一下他的 reputation 至少在 editor 眼中的 reputation 如果你 totally ridiculous 就是完全是不讲理的那 editor 他第一个 editor 他有权利去 override 你的要求第二个呢即使在有些学科像我们政治学就 editor 基本上他不 override 除了一些小一些杂志啊

他几个三大期刊他基本上都直接就像是一个 vetal game 就是只要有一个 reviewer 说不行那就不行基本上是这样我们现在是这样像 PA 就是我们方法论的文章那个 editor 他比较的强势所以他还会 override 那这种情况下面你的 incentive 就自然就是说

你是大爷我就听你的然后就是你要十样东西我给你九样然后那样我不给你然后我再额外多给你三样算买一送一或怎么样然后他就行吧很多时候都是

首先我不觉得这是个好事我觉得都是 signal your effort 就是你是向你的 editor 表明我已经花了这么大功夫了如果你再不让我过实在是没有天理了很多时候是这样子的但是这个文章完全可以在只花十分之一的功夫它得到的对学术界正面的影响是几乎是没有变化的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样子

但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解决我只是观察到这个现象我其实从我个人的血泪经验上面因为我有一篇文章就是在五个期刊然后转了七次 RR 刚发出来然后我的血泪经验就是前三次 RR 里面我可能说 no 的太多了就是我的一做会说这个我们做不了就是不做了然后到最后我们就是行都做都可以做对

所以我觉得确实是可能可能我有 personal bias 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一些学类经验对但是我觉得就是其实也跟这个我刚才说这个 paper 有关因为毕竟发表这个事情是一辈子都会跟着我们的事情我就不知道比如说两位老师在这个心态上面有没有什么样的建议可能更 general 一点就比如说这个博士生也好青年教师也好然后怎么样保持一个心理健康在学术界上

我觉得这个就说到就是早期的 socialization 有多么的重要了当时我们在 graduate school 的时候我们一个老师他就说 the most successful academicsget the most rejections 就是你在学术界里面你拿到的巨星越多表示你一直在 keep trying

然后我以前在推特上面看到我一个我喜欢我很喜欢的一个学者 Paul England 他说过一句话他说他说 if you get a rejectionthat means you are in the game 所以我个人觉得就是当第一次收据信的时候特别是自己的第一篇文章

可能做了很多很多然后被拒了然后那个时候的第一次的拒信真的就是就是觉得非常的难受就是觉得我把我的这个心血都投进去了为什么你觉得是就是 piece of garbage

但是当时老师就说他说没关系的我们再投另外一个就是非常的明淡风轻然后我就觉得慢慢的我就自己也就知道了这个就是很正常的一个过程然后我自己觉得对我来说比较有帮助的就是我学会了叫 detach 就是我不把收到巨信作为对我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一个质疑或者一种否定

可能我一个比较大的一个思维的转变就是现在我收到剧信我会觉得 not a good fit 就是我觉得这个期刊可能就觉得不是一个很好的 fit 那我就再投另外一个总会有一个好的 fit 那种样子当然了就是我会根据我看到的剧信稍微改一下我的文章就是能够就是比较有共性的一些点我会稍微改一下然后再投到下一个期刊去

这样子的话我就把剧情看成一个比较客观的一个东西就不会想到说是我自己是一个费力非常的失败我觉得可能也是我在收到了很多很多的剧情之后我的思维就突然有了一个转变然后从那之后我就觉得剧情对我的打击要小很多了

对就是其实我也想问就是钱老师就是你觉得你最难的一篇文章出来的这个过程是就是是怎么样的然后以及就是你是怎么 survive 的因为我现在有我现在感觉我 survive 完那篇文章之后我就有时候觉得很不真实就是我觉得真的结束了吗对我的每一篇文章都很难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已经麻木了就是啊

就真的就是就是我包括五零合作者聊天我们我们俩还说

我们基本上我们的文章从来没有在第一次投的里面就是就被 R&R 过每一个都被拒过除了最近我们俩我们三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合作者一起的一篇文章被一个很好的一个就是一个领域的第一的那个期刊第一轮就 R&R 被接受了但是那一轮的 R&R 的时候那个 editor 还给我们写信他说你们这个 R&R 是一个比较难的 R&R 能够被接受的那个 likelihood 是比较小的你们可以自己决定你们要不要 R&R 然后我合作者说 R&R

而哪了为什么不弄当然要弄所以就是真的就是每一篇文章我跟我合作者的我们长期合作者的都是被拒过好多轮的有一次比如说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就是真的就是我们俩结合的一个领域他做 house 我做那个 marriage 我们就做一个 family change 和 house disparity 的一个结合的一个文章然后我们俩觉得那个 idea 非常的好

然后投了投了几个期刊都被拒了而且我们每一轮投的时候就是被拒了之后都进行了很大的改动然后再投到下一个期刊然后后来等我们投到第三个期刊的时候那一个期刊突然一下子来了五个五个 reviewer 当时就崩溃了后来我们我还跟我的合作者开玩笑就说这证明我们的研究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他们一下招到了五个 reviewer 都愿意省省我们的文章

然后我们也是后来我们改了之后同事满足了 5 个 reviewer 的需求然后我们的文章被接受了然后还有另外一篇文章我和一个老师还有另外一个 peer 的合作者我们投了几轮之后呃被好多地方去了然后后来我们投到一个期刊当时我已经刚刚好我已经博士毕业然后我现在又跨国搬家什么什么的然后投到一个期刊之后结果那个期刊后来跟我们说的是叫做 rewrite and resubmit

就是不是 re-write and resubmit 他就说你这个就要 re-write 但是我 invite 你 resubmit 然后我的合作者就他就说弄不弄但是我当时一做我已经投投了很多的时间我说要弄一定要弄然后然后我们又 re-write 了就是整个都改了什么什么的然后结果又投回去了之后又来了五个还是三个 reviewer 我们又改了一轮

改了两轮吧然后后来那篇文章后来过了五六年才接收反正就是类似那种样子的所以我们有时候好像我看到有学术界有人说他们说我们应该搞一个 CV of rejections 就是把每一个文章被哪里剧热的都列在底下我就觉得就是大家可能看到很多很 productive 的人就觉得他们是不是都不收剧性的其实可能那些 productive 的收的剧性更多反正

收到了居信就休息一下吃点巧克力喝点酒然后过了后天之后再把文章改一改重新投出去这个就是我现在的策略

是的就是其实跟这个相关的一个问题我也想问钱老师因为钱老师现在也是 Tenure 然后上岸了对吧然后一清还是一个上岸的过程中然后我还 not even started 所以我也想问问钱老师就是你感觉就是您感觉从这个 AP 开始然后到上岸这个过程中你觉得最难的一段时间是哪个时间是比如说中期还是说一开始我个人觉得对我来说最开始因为

对我个人来说我就觉得从博士生到当当老师的一个转变还是比较大嘛因为博士生的时候比如说我可能最多也就是做一下助教然后很多时候比如说学生有了问题我可能就说那你去找老师去理论去但是等自己做了老师之后就是教课要花挺多时间的但我记得当时我在读博士的时候我有一个老师他给我们就说等你做了老师之后你就会突然发现你就需要开很多的会了

这个都会就是让你的研究时间大大的减少所以特别是刚刚开始做助理教授的时候怎么样能够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时间并且能够让自己不体力透支我觉得这个也是就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的吧然后包括我记得我当时刚开始做那个 assistant professor 的时候助理教授的时候就是投的几个稿子全都是被拒了

然后当时我给我两个老师写了剧场的邮件就说我感觉我肯定拿不到探纽了我这怎么办我今年一篇文章都没发怎么怎么样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是一个冬天我第一学期刚结束然后老师特别好给我写了特别长的信他说你不要着急这是你才第一个学期你去看一看你们系最近几年探纽的人

大家都有 publication gap 你这个没关系的怎么怎么样然后你手上还有这么多的 in the pipeline 然后我老师就花了就是写很长的信来告诉我怎么样去 change perspective 就是换一个角度去想然后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什么的所以我就觉得有时候真的是觉得其实在学术这条路上面能够走出来真的是和自己的

有很大的运气的成分就是你遇到的人他们是不是很支持你就是有时候都会觉得是无条件的来支持你因为刚去美国的时候英语也说的不好然后美国的文化也不知道也不知道怎么样交朋友就是甚至是社交也不太懂但是他们就一直就是在鼓励你然后相信你真的就是很幸运的一个部分吧

然后我自己发现对我来说一个挺有用的一个就是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工作的就是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会觉得非常的 overwhelmed 我自己觉得一个很有用的就是我会把我要需要做的事情我全部都列出来

就是我有一个 paper planner 我就把它全部都写下来就连比如说我今天要回个邮件或者说给妙思夫人改一篇稿子我都把它写下来就是我有时候真的就是觉得非常 overwhelmed 的时候比如说我可能一个 list 上面有 25 个 item

但是我写一个我就把它就是我做完一个我就把它画一下画一下画一下可能三天之后二十五个 item 就没有了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觉得就是让我觉得压力稍微小了一点甚至我就觉得我花一点点时间去把它写下来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个很 stress reducing 的一个过程我觉得这个对我挺有用的我不知道对你会不会有用

对我觉得我肯定是会尝试一下因为我现在就经常会觉得就是四面八方的事情就全 come over 然后就会觉得也是有点无从下手然后另外一个是其实我也想问问两位老师因为我其实跟很多博士生聊天的时候我感觉大家对于这个教职市场都比较悲观我不知道就是两位老师对于现在的一个教职市场大家是一个什么样的观察和感受然后以及你们觉得就是这种对于这种非升级走包括这种博

博士生之间内卷或者是说青年教师之间内卷你们是什么样的观察和感受我觉得找工作其实运气成分也有点大吧就是三百个人找一个工作可能里面五十个人都是 qualified 那最后谁哪三个人被邀请来面试最后 offer 给了哪一个人很多都是我们

不可控的因素所以我个人感觉能够控制的就是比如说多发文章或者发好文章或者说是申请工作的时候多深一些工作什么的不过我觉得这个也有 survival bias 我觉得一个比较有用的就是说真的就是 enjoy your everyday life

比如说我我就真的是很喜欢写文章改文章我可能我压力再大的时候我就我很大的压力我就争取让自己静下心来坐在电脑前面开始 type

那么我可能我就能够完全忘记我周围的事情比如说等我再回过神来的时候五个小时已经过去了那在这等我做完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可能我就觉得压力没那么大了或者至少这五个小时我是非常的就是说专注在现在的我就不去想其他的事情了我就觉得如果自己是本身很享受这个研究的过程的话

那么还是可以从内卷里面稍微解脱一点的因为即使是内卷你做的事情也是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比如说如果大家真的就是每天就是觉得我就是煎熬我一点都不想写文章我一点都不想分析数据我对我的研究访谈的对象我对他们的生活也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很感兴趣的东西那我就觉得真的是你需要问一问你自己了因为每个人能够读到博士都是非常的有才华的就是你真的要这样很

很苦逼的过一生吗还是你可以把你的才华用到更好的地方我觉得可能能不能享受享受当下就是能够真正的享受你做研究的过程可能能够帮我们化解一部分来自这种内卷的压力至少我自己是这样感觉的比如说我有时候我有有些人就会跟我说你怎么发这么多文章呀你休不休息呀你睡不睡觉呀什么什么的嘛

我就跟我同事说我并没有觉得我是 sacrifice my personal life 来发这些文章我就是很正常的该工作的时候工作我该度假的时候度假该运动的时候运动我发出来的东西有点像一个只是我的 buy product of my work

我们最后要不然再留十分钟的时间解决一下大家的这个问题我其实觉得有这么几个问题吧就是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一个是就是提高写作的能力尤其是其实英文写作的这个问题我刚开始就是我读博士的时候我特别是我和皮尔就是一起合作我们是找了那个 professional editor

也挺贵的就是一个小时当时好十年前了一个小时 40 美金然后一篇文章改下来怎么也得差不多 400 块钱然后我们俩就一人出 200 就是那种样子然后但是我们每次就比如说我们 professional editor 改的时候我们会仔细的看一下那个人为什么改呀然后我们那个 editor 也很好就是会跟我们解释

比如说我记得我刚开始我们刚开始找到改的时候我们两年那个 dash 和 n- m-我们都分不清楚

然后还是 professional editor 给我们解释了之后我们才知道然后还有包括比如说像我跟老师合作的时候老师告诉我说如果这个数字是 10 以下的你就把它应该是把它拼写出来如果是数字比较大的比如说 10 以上的你就把它写成数字这些东西可能都是作为就是非母英语非母语的人一开始都不知道的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面也是慢慢的积累然后我就觉得其实写作是一个

怎么说呢是一个非常的自省的过程就是我们自己平时在看文章的时候至少是我自己特别是刚开始积累的时候我会特别认真的看比如说我喜欢的作者他们是怎么样写的为什么我会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包括比如说老师帮我改

他可能老师就可能就改了一页那我就会仔细的看一下这一页他为什么要这样改争取比如说我下次我自己在写同样的文章的时候我就不犯同样的错误然后还有一点就是我就觉得其实英文写作对于我们这种非母语的人来说其实不一定要求写出什么 style 来

就是我比较看重的就是 clarity 而且我觉得这一点刚好和我后来我自己就开始很喜欢写一些这种 public sociology 的东西嘛然后我也写很多 op-ed 呀什么的就是英文的 op-eds 呀什么的也锻炼了我一部分的写作就是我开始会想如果我这个文章至少在社会学里面是这样就是说

我们的文章应该是让即使不是你这个专业不是你这个领域的人也能够比较容易看懂的那么我在写的时候我就会想我的文章是不是非常的通俗易懂是不是用了很长的句子比如说我会很有意识的看如果我的句子每一句话超过了五行或者三行我就会想我能不能把它分成两句话

我就觉得就是改文章的时候你自己必须得非常主动的去想我最近看的一本书好像叫 revision 我觉得那个书也挺好的他主要是告诉你就是说怎么样去思考你文章的这个 structure 然后那个人还给了一个建议他就说其实改文章的时候可以

把文章读出来你读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句子好像写的不太顺或者说是这个地方我都没法喘气了你就知道这个地方可能需要改一改然后我最近写文章的时候就是改文章的时候也参照他的就是我在读了那本书之后的一些建议我也开始会读一下我的这个句子我就觉得这个好像读的有点不顺然后我就会稍微改一下然后根据那个书里面提一些那种 structure 的建议啊

比如说他里面有提一个建议就是说如果你的文章有一个很主要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应该是从头到尾比较贯穿的比如说你如果你这个概念你只在文章最后提了你前面都没有铺垫的话那么可能就很突兀这个就是一个 structure 的问题然后我就发现我最近的一篇文章就是我提出了一个概念但是我那个文章在最后 discussion 的时候才提出来然后我就觉得有点问题所以我在这一轮修改的时候我可能就在

比如说 literature review 的时候就开始铺垫我这个概念的原始是从哪里来的然后 results 的部分我要提出来为什么我会提出这个概念然后结尾的时候我要再把它总结了一下呀深化了一下呀所以我就觉得文章的这个写作真的是需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去想你要有把自己文章越改越好的这种决心

而且就是我自己本身是很享受这个过程就是我很喜欢把自己的文章就是越改越好就是能够从里面感到很大的乐趣吧

对还有一个其实问题也是跟写作相关的就是更可能更 broad 一点就是研究语境的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也经常会被人 challenge 比如说你这个东西为什么是中国语境下的包括因为我知道钱老师也做了很多这个跟中国和这个东亚相关的这个研究我不知道就是钱老师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就是被 reviewer 问这个语境的这个问题包括您是怎么样 address 这个中国语境中国研究语境这个问题的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根据不同的文章因文章而异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太宽泛了我不能没有一个 one size fits all 的这种解决方式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可能写文章的时候

中国只是提供一个 context 我们要想的是他这个东西能够有一些什么样至少就是如果想发好期刊的话应该是有一些什么样的理论上的贡献这个东西就是能够在非中国的人他他能不能也从里面得到一些启示

这个也是需要就是写文章的时候要不断的感觉是灵魂拷问很多改文章的时候都是真的就是不停的你要自己去想这个文章为什么就是怎么样能够 highlight 它的 contribution 对反正挺痛苦的我觉得这个真的是挺痛苦的嗯 OK

还有一个同学的问题是怎么处理这种小论文和博士论文之间的关系,包括后面也有同学问这个时间和精力上面怎么分配的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就是钱老师您在博士阶段,比如说因为我知道您有很多的发表嘛,然后但是它跟您的博士论文这个主论文这个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就是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就是一定要学会 prioritize 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比如说像我在做我在博士期间我可能一开始的时候做的是中国研究比如说我对一个我开始用一个数据了我对那个数据比较熟了我就从那个数据里面比如说发了三四篇文章

都是从那个数据里面然后文章和文章之间是有一些相当于是一篇建立在另一篇的基础上面这样子自己在发表的时候也不是说完全不相干就是每一篇都是要做一个新的东西嘛然后我看到这个同学也在问他就说比如说手头还有几篇书评约稿啊什么 term paper 呀什么什么的我觉得就是自己要学会

评估什么是对自己的就是说自己的职业生涯是最有用的嘛像我也收到过这种书评的这种约稿但是因为对我来说没什么用而且我自己也挺不喜欢写书评的所以找我约稿的我全部都拒绝掉了

然后比如说还有一些可能写 book chapters 的机会如果不是说我刚好有一篇文章或者说是刚好我的合作者非常想 contribute 的话我一般也不会去答应去写 book chapters 因为 book chapters 相对来说比 journal article 的回报要小一些嘛然后这个同学还提到了 term paper

我就觉得比如说 term paper 的话如果能够 divide up 成以后可以发表的 proposal 那其实也是一个挺好的一个投资了所以总结来说就是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就是你要想一想在现阶段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然后你怎么样分配你的时间才能够让你的这个目标达到最大化

我个人觉得读博士的期间就是其实也是一个很一个积累的过程有可能比如说前四年都没有发文章后面可能一年两年一下子发了四篇文章都但都是在你前四年前五年积累起来的嘛所以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我觉得也不要着急都会有一个后急不发的过程就是要把学术想成是一个好像是不是李莲江老师说过学术是一场马拉松对吧要把

战线拉的比较长要自己保存体力然后要有这种自己的精力策略去想一想怎么样能够把这个马拉松给完成就是说不要太被短期的给分散了精力我觉得是这个样子的

然后看到有一个问题可能是这个青年教师提出来的就是可以介绍一下做研究然后教课和一些 service 的占用精力的比例然后以及是怎么平衡的

我不知道斯坦福是什么样子的就是在至少在我工作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是听谁说的或者是 informally 大家就这样说就是我们平台牛比如说是 80%的 research20%的 teachingservice is appreciated

所以那这个时候就大概就知道就是说那我的时间分配我可能比如说 80%我要投入到我的 research 上面去 20%我要投入到我的 tg 上面去 service 就是如果是系里面就是说同事找我做的我要做一个

比较好的同事嘛我也不能就是关系搞得不好那能够做的我就尽量做一下然后我之前看过的一个 tip 我觉得很有用他就说你教课的时候你不要想着我这个一个半小时的 lecture 是什么样子的你要把你的 lecture 分成这种 15 分钟的 segment 然后呢这样子你这个 15 分钟其实是可以排列组合的不同的用到你不同的课里面去

然后我就发现这个挺有用的比如说我可能同时教两三门 family 的课那我有一个比如说是四年级的课有个三年级的课但是我四年级和三年级可能有一些 overlap 的材料那我就可以把我

被一门课的可以同时用到两门课里面去然后比如说我有时候做了一个比如说公开的演讲那其实这个演讲的东西也是从我教课的里面提取出来的或者说是发展出来的那我可能我现在做了这个演讲那我明年教课的时候我要可以把它融入进去就是我就觉得这个这个真的是我觉得一个挺有用的一个小 tip 就是要把自己的提醒想成

小的这种 segment 然后你怎么样能够让这些小的 segment 在不同的场合下都能够多用这样能够能够节省一部分的时间我觉得这个还挺有用的我可能觉得我还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吧所以大家在学习界的时候也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如果你真的是喜欢你正在做的事情的话其实中间的这种 rejection 什么的都其实都不太重要

因为你每天生活你每天早上起来你开始做的事情都是你真的很喜欢的你能够从这个里面本身体会到一种愉悦感的话那么其他的挫折都是能够去消解的我觉得

另外有朋友问之后后续的活动首先我给这个钱老师做了广告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公众号叫 Mills 夫人 Mills 就是那个 Mills 女神钱老师写的很勤快所以我是挺佩服他他能够

坚持下来另外我和英丹各自有一个播客我们有时候会这个串台就今天我们就串台做一次然后一般来说一两周之后会变成播客在播客的平台上放出来英丹你要不要说两句关于你的播客对因为我我感觉我跟徐老师的播客好像不是那个风格还挺不一样我的我的播客主要还是一个就是疗养因为他叫学术疗养员

所以就是希望和不同的博士们一起通过聊天一个是我能够了解到大家的生活轨迹然后另外一个是其实也是让大家破除一些对于博士的一些刻板印象因为可能大家都会觉得有的人会觉得博士比较的生活比较无趣或者是说大家都觉得博士比较的苦逼

但其实我疗养了几期下来之后发现大家其实都各有各自的这个精彩的地方然后有各自的生活包括其实今天像跟这个钱老师这样聊天我的最大的感觉就是钱老师真的是一个非常喜欢就是做科研非常重视这个事情的人然后以及钱老师有自己的服饰的这个哲学然后包括对科研的态度我觉得这些是我的播客就是非常想要展现给大家的那我们今天就到这儿吧

好谢谢大家拜拜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