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26 张汇泉、Yiqin Fu:学术音乐人

Ep26 张汇泉、Yiqin Fu:学术音乐人

2022/6/22
logo of podcast 随机游走|RandomWalk Theory

随机游走|RandomWalk Theory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傅亦沁
卢樱丹
张汇泉
Topics
张汇泉老师分享了他作为一名社会学助理教授,如何平衡学术研究和业余歌词创作。他详细描述了音乐作品创作流程,包括投稿、修改、与作曲人合作等环节,并指出华语歌曲创作通常是先有曲后有词。他还谈到了自己创作风格的形成,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歌手和歌曲类型调整创作方向。他认为音乐创作可以作为学术生活之外的补充,提供积极的情绪和正反馈,但建议不要将其作为主业。 傅亦沁同学分享了她作为斯坦福大学在读博士生,如何将音乐创作作为业余爱好。她谈到了创作的灵感来源、创作过程以及创作与学术生活的关系。她认为音乐创作可以作为一种情绪的出口,帮助她缓解学术压力,并提供积极的情绪反馈。她还探讨了音乐创作的自由度,以及如何平衡创作与学术研究。 卢樱丹同学作为主持人,引导嘉宾分享了音乐创作的经验和心得,并对音乐创作与学术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她还分享了自己作为音乐爱好者的经验,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爱好。 张汇泉老师详细阐述了音乐创作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包括与制作方合作、歌曲版权归属等问题。他指出,大型制作通常会直接邀请业内顶尖的词曲作者,而中小型制作则会广撒网寻找合适的作者。他还谈到了歌曲创作的成功率、与作曲人的合作模式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歌手和歌曲类型调整创作方向。他认为,大多数基层创作人无法从歌曲的流量中获得分红,音乐创作更适合作为副业。 傅亦沁同学分享了她个人的音乐创作经验,包括创作灵感、创作过程以及创作风格的形成。她认为音乐创作可以作为一种情绪的出口,帮助她缓解学术压力,并提供积极的情绪反馈。她还探讨了音乐创作的自由度,以及如何平衡创作与学术研究。 卢樱丹同学作为主持人,引导嘉宾分享了音乐创作的经验和心得,并对音乐创作与学术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她还分享了自己作为音乐爱好者的经验,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爱好,并建议博士生选择创作型和外向型的爱好来缓解压力。

Deep Dive

Chapters
本节探讨了歌曲创作流程,特别是《天问》的创作过程。从投标、与作曲人合作,到歌词创作中与曲风的磨合,以及最终作品的呈现,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 歌曲创作流程类似于学术论文的投稿流程
  • 通常先有曲后有词,汉语的声调会限制旋律走向
  • 与作曲人的默契合作至关重要
  • 歌词创作并非主业,难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Shownotes Transcript

很高兴又和樱丹的“学术聊养院”串台了。今天我们请来了澳门大学的张汇泉老师和斯坦福大学的Yiqin Fu同学来和大家聊一聊学术人怎么样写歌作词、做音乐,欢迎大家收听。

【嘉宾】

张汇泉 澳门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傅亦沁 斯坦福大学在读博士生 卢樱丹 斯坦福大学传播系博士候选人

【主要话题】

01:01 开场 04:46 《天问》《风的距离》片段欣赏 06:29 张汇泉老师的歌词创作经历 23:18 创作风格如何形成 40:28 Yiqin的创作经历 47:13 音乐创作与个人的关系 51:53 创作与学术生活的关系

--

如果您想围观更多像这样的线上讨论,可以关注我们的微博号@随机游走RandomWalkTheory或微信公众号“randomwalktheory”。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randomwalktheory/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