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又到了两周一次的文理新闻联播我现在觉得我们这个 AMA 其实可以当成新闻联播家这个焦点访谈就是会把最近发生的新闻用文理的大框解读一下因为上次已经跟大家解释了就是我们前期是个编框的过程但是这个框到底怎么用因为这个 web3 毕竟是发生的事情很多嘛每天都是进步非常快但是如果我们只看新闻的话它其实看不出什么所以然
有的时候这些新闻其实可以做一些深度的解读所以我们今天就聊一聊最近发生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吧包括聊一聊 web3 身份中的这个 status 这个概念然后还有 Tornado Cash 制裁就是美国财政部对它做了制裁以及它带来的一些的后果反正是终于引发了加密世界中的房店中的大象就是审查制裁终于触达到了加密世界
可能是昨天吧,这个 Vitalik 对此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回应这些里面呢,其实都有一些深入分析的点,其实是需要 Will 老师来帮忙解读的那我们就开始了,反正我慢慢唠第一件事呢,其实它不能算是个新闻,但是它是最近越来越明显的一个现象或者是我们喜欢用这个 narrative 来分析嘛就是发现它是在 webfile 的世界中,它是一个越来越显著的一个 narrative
也就是加密世界中的身份这件事就是 status 所以我们干脆今天就再把这个 narrative 煽风点火一下再讨论一下今天想跟魏老师讨论呢其实他是来自于 A16Z 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其实是我们群里有位小伙伴他分享的一个 twitter 然后我顺着那个 twitter 就找到了这篇文章就读了一下这篇文章是 status traps learning from web 2 social networks
就是身份陷阱 webto 社交网络的启示就可能会翻译成教训比较好因为读下来整篇文章就是在批判这个 status 这件事
所以这篇文章的作者呢之前是在 Twitter 工作现在是在 H2Z 应该是主攻是这个 web3 探索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之所以选这篇文章来讨论的是因为整篇文章的一个关键词就是 status 正好就是 Will 老师的 SBT 的整个分享中的一个关键的中心论点
如果大家是文理的中式听众应该知道 web3 或者是加密世界中的身份这件事其实是文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大框我们其实已经编了很久了也是我们觉得应该能够引领 web3 新发展的一个新的概念那
最近可能大家这个隐约意识到或者是没有意识到但是果不其然就是身份 DID 或者是 web3 中的 status 这几个关键词其实我看眼看就要变成一个新的模因了它的叙事呢我以前喜欢用叙事来分析它的叙事在我看来是越来越大的
大家其实也应该注意到最近对 DID 等等这些这个事情的讨论是非常热烈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赛道或者是能够帮助 web3 整体提升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的关键但是对身份呢 DID 这件事的理解其实还不是很到位最深的理解当然是来自于文理的身份与契约这个大框 Will 老师在上次的我们 Happy Hour 中的这个 SBT 的分享中其实提出了一个
很 breaking 的概念就是 contractual status 契约性身份和 relational status 关系性身份这两种身份加在一起可能才是 web3 和加密世界中对身份最佳的理解和最有可能实施的方向
所以说我的理解其实一直都是朝着很 rosy 很玫瑰色的方向发展我觉得如果说 web3 真的是解决了身份这件事或者是把 status 这个东西分层来专攻的话就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但是直到我看了这个 HUZ 这篇文章
我才忽然意识到这个 status 这个词其实还有一个含义它是地位就是 status 它有状态身份的含义但是还有一个含义是地位也就是说你在 Y3 世界中不管是 contractual 的还是 relational 的带来的 status 最后呢其实它都会累积也会叠加累积叠加成地位
虽然魏老师的概念中其实也包含了地位这个含义但是大家也都清楚地位这件事一旦你有了地位和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出现这种分歧的话那这件事往往是会带来很多的阴暗面所以这篇文章其实就是重点讨论的这件事网络世界中一旦你形成了 status 形成了地位它会带来什么不好的后果所以它其实有几个主要的观点我简单列一下然后后面会请魏老师统一来回应一下或评论一下
就是他第一个主要的观点是说因为网络世界不管你是 web2 还是 web3 你都是基于网络的这个肯定没问题那网络世界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倾向于提升关注度所以他一定会有天然的这种激励特定行为的这种趋向
所以说大家都会趋向于积累比如说积累 followers 或者是做一些什么 verified 验证徽章等等这些事情那结果呢是大多数的这些社交网络它都会导致一个结果一个必然会产生的结果也就是高基尼系数就是基尼系数会比较高的这个结果也就是说会发生高度不平等的结果
那往往会发生的现象就是少数状态怎么讲怎么翻译这个 status rich 就是状态丰富就是很多状态很多地位你积累了很多很多的这个 status 的这些用户呢是集中于少数就像我们现在贫富分化 1%和 99%一样然后呢它会留下或者是分化出大量的这个 status poor 就是状态贫乏的用户这就是一个这个贫富分化这个不平等的现象会发生
他还有个观点其实是跟这个相互呼应的就是说人的天性就是试图来寻找游击规则他想研究他要弄懂这个游戏规则是怎么样的然后他会试图赢得这个游戏所以说当你得到一个很高的 status 的时候呢你就会一定会常常会试图阻止新来的人获得和你一样的 status 你当然你自己想当皇上你不想让大家都是皇上都是这个 king 的地位那更糟的是呢就
比如说获得高 status 的这些团体呢他还有可能会合谋就是大家一起就是所谓的这 elite 这个阶层他会阻止新来者或者是抱团牟利就比如说我们其实上次魏老师在这个 SBT 的分析中我记得是莫言老师提的一个问题就是 steam 这件事 steam 他当年发生的一个不太好的结果就是
团伙点赞团伙作案点赞就是说集中一系列的创作者大家集中给某个创作者点赞然后获得 Steam 的 token 所以这是一个问题
然后呢他还说这个引入,如果说我们一定要过度重视这个 status 这件事呢,引入 status 也许还会导致一些意外的不平等的情况发生,比如说推特上的这个 verified 就是这个大 V 验证的这个徽章,他最初可能只是某些名人他需要自己有一个徽章验证,就是我自己声明我就是某某某,我就是这个 Elon Musk。
就这么做这个对名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为了防骗子嘛不能说所有人都是 Elon Musk 但是后来这个 verify 呢就是这个是普及到其实它是没有限制的就是大家其实你愿意 claim 自己你都可以 verify 只要你愿意自己给自己做 kyc 然后把 kyc 呈现出来这个就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大家广泛的理解为只要有这个大 V 标志的人就是 verify 的人他就是名人所以他说的话一定是正确的
也就导致了现在的很多网络的认知的乱象的发生大家就觉得有这个 V 这个 verify 这个标签的人他因为有很高的 status 然后他会取得一些莫名其妙的信任然后他胡说八道就会被人认为是 truth 大概是这么几个观点吧他的结论呢就是没有怎么说结论但我感觉他其实是想说要淡化这个 status
因为他主要是用这个 web2 的这些例子来试图研究就是说我们发展 web3 的社交网络可能出现的状况那他的这个结论或者建议就是我们可能要淡化 status 这件事让大家关注实际的内容而不是这个身份地位那比如说像什么 instagram 他会把你这个点赞人数隐藏起来或者说 tiktok 他现在会淡化粉丝的数量就是让大家引导
大家关注内容他大概说的这么一件事这件事呢就是魏老师来评价一下就首先这个 Zetus 他解读位地位这件事他会出现的一些情况是不是真的会在 Wi-Fi 出现或者跟你的观点有什么出入吗好的好的这个话题确实还挺有意思我觉得这个是充分发挥大框的时刻吧
我先岔开一个小话题好吗先说一个无关的事就是我确实感觉到呢其实我们文理两开花的这个系列的大框呢其实大家都知道就听起来比较烧脑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前一段时间跟一些朋友也聊过就其实这里边的每一个话题啊比如说聊上 10 个小时甚至 20 个小时呢可能就能聊明白了
但是我们每次那个文理大框的边框的时候呢也不过就是一到两个小时所以实际上讲的内容都特别的抽象包括身份与契约包括这个计算与信用这个小跑也是肯定印象特别深刻我是现场被烧脑的
对对说听不懂的时候呢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忽略了太多的东西因为没办法嘛一个小时之内要把从头到尾结论讲出来所以我现在确实深切感受到就是说其实以后的 AMA 不管做多少就是结合时事点评也好其实都是对前面的这些东西的一个补充
把这些东西全补充好了然后大家所有的期都听了可能才能够把这个全景建立起来确实是这样而且还包括特别典型的就是上次我在 SBT 分享当中所讲的内容就是其实有些东西的认知也是逐渐进步的嘛我也不是一开始就百分之百都讲清楚甚至是想明白了比如说最典型的 Web3 的这个概念
上次咱们聊的时候还是叫做不可能三角以及叫做价值诉求的差异性但是当时讲到的价值诉求往往可能只是两个点的价值诉求就是信息化的价值诉求与资产化的价值诉求然后等到分享 SBT 的时候其实我就已经感受到说其实还有一个身份化的价值诉求
也就是说这三个价值诉求的混杂可能才是 web3 更加有吸引力和更加有前途的地方所以后来我又画了一个三角就是说 web3 的三角相当于类似于双关语似的等于说对于 web3 的认知其实也在进化和迭代所以我想以后咱们真的是可以就是每次结合实时点评的时候其实都是对前面这个大框的补充可能才能真把这件事说明白
我这是纯粹岔开话题啊我觉得周浩老师应该也是很同意的你刚才说这个话题我听你讲的过程当中就觉得特别有意思恨不得这样一个话题可能得把我们所有的大筐都穿起来才能解决我觉得这是个挺好玩的越来越大对对你刚才其实在聊的过程当中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可能无意之中给出了答案其实就是两个字就是认知你
你看身份與契約這是我們一個大框然後曾經說的計算與認知其實是我們說的另一個大框我是覺得是這樣就是你提出來的 status 這個是叫身份還是叫地位這個問題確實我們在講的時候是講過說 status 這個詞在英文語境當中是既有身份的含義又有地位的含義然後在以往的甚至尤其是像梅因的古代社會的時候
这两个概念其实就是有点混同因为在英文当中是一个词你可见它其实是混同的中文反而清楚了一个叫身份一个叫地位只是可能以前我们古代的时候也把身份和地位混淆起来但实际上这两件事是完全不同的 status 这个词
它在英文当中的原始含义其实就是状态其实是从 state 这个词衍生过来的它就是个状态当你把它做状态理解的时候它是一个纯客观的东西它其实是不包含主观的因素在里面这件事实际上我们说的 contractual status 和 relational status 其实都是指的这个
所以我们其实叫做合约状态和关系状态就是说由合约决定的状态和由关系决定的状态只不过我们可以把它叫身份而已它本质上是状态它是个纯客观的比如说大学教授那你就是一个客观的东西你是当大学教授一天你就是大学教授你卸任之后
可能别人还管你叫张教授但其实那只是一个称谓你其实已经不是教授这是一个客观的东西所以我想说 status 这个词非常的准确他描述的是一个客观状态只不过这个客观状态可以分 contractual 的和 relational 的但它其实都是客观状态然后地位是什么地位其实是
人对这种状态的认知我想这么一说大家就明白了当然了这又是一种边框式的解释你理解吧别人说我们我看好像有好几次有人在小宇宙上留言就是你们好像总是喜欢用一个复杂的概念去解答复杂的问题对吧
我觉得是有这个问题因为没办法你要追求精确性你就得这样就其实我的总结很简单也是因这次的事聊起来的就是所谓的地位其实是对状态的一种认知比如说我们看包括像 SBT 这个文章我们举好几个例子比如第一你的地址上有 100 万 USDT 这其实是一个完全的 contractual status 它连 relational status 都不是
但是我可以认为你是一个有钱人然后我空投我的 token 的时候我当然想空投给有钱人
我空投给穷人有什么用呢我空投给有钱人有机会让他以后支持我或者买我更多的 token 所以其实有钱人这个概念以及后续所产生的一系列行为是我对 100 万美元余额这个状态的一种认知以及其后边的动作
这个其实是地位所以其实地位这件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对身份的认知或者对状态的认知你把它推广到一切位置都是这样比如你刚才还举了一个例子说
我们一基于身份我们就可以去攻击这个系统我就用攻击这个词因为系统当中有很多 rules 这些 rules 的意义在哪里呢其实这些 rules 就是固化下来的人们对某种状态的认知比如说 500 万以上的余额这个叫 VIP 然后我们可以给他一些什么各种各样的优惠对吧这是银行对于状态的一个认知
什么人才引进计划这个长青藤大学教授回国给一套房子类似这个意思长青藤大学教授就是个非常客观的状态就是个 status 但是我们赋予了他一种地位说这是我稀缺人才回来我奖励一套房
这是我们针对 status 的一种认知以及其后的我觉得叫 treatment 就是对待就是待遇就是认知及其待遇当然这个待遇就是来自于认知所以其实地位就是
关于身份的认知你刚才说的 A16Z 的这篇文章他所论述的事情很简单就跟 SBT 当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他说的是从 Lesson from Web 2 就是我们从 Web 2 当中得到的教训而 SBT 呢我们上次讲过了是反过来是 Lesson from Crypto
就是我们从 crypto 当中得到的教训也是我们不应该对这种 status 产生错误的认知所以其实 A16Z 这篇文章讲的是我们在 web2 时代基于这种中心化的身份产生错误认知所带来的危害而 SBT 那篇文章讲的是我们在一个纯 contractual 的环境里
对于这种 status 同样产生错误认知会带来同样的危害所以这两篇文章其实是完全一样而且也跟我们所谓的 status 的这套框架定义也是完全一致的是的很清楚对这就是我想说我们从框架从大框的角度来解释这件事其实非常清晰的
所以实际上矛盾点是一样的也就是说 Web 2 时代我们也是因为基于状态而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导致了错误的 rules 和 treatment 等等这些事 Web 3 时代因为没有 relational status 的话那么我们只能基于这些 contractual status 我们可能说不定还更容易产生错误认知
因为你连这人是谁都不知道嘛你还少了一个维度它无法根据仅仅一个余额就帮助你减少错误认知所以怎么办呢 SBT 的理念就是那我们把现实世界当中的 relational status 我们也引入到 crypto 引入到 web3 领域里然后呢它可以跟这个 contractual status 也就是一些余额呀一些地址啊你们合并起来你丰富化了你的 status 就像你刚才讲的
rich status 和 poor status 的概念所以我基于 rich status 我所能够做出的认知和判断和 treatment 它正确的可能性会更大这是我们普遍的一种想法
你说这种想法是不是一定对或者你的认知是不是就一定正确以及你后续的 treatment 是否就一定有效这其实是一个上帝视角的问题答不了了嘛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说 A16Z 这篇文章和 SBT 这篇文章非常鲜明的他们其实就是殊途同归他们讲的其实都是一件事只不过 A16Z 这篇文章
可能更悲观一点就已经说到了咱们刚才说的后续的也就是说你即使是 status 非常 rich 啊
然后非常丰富你也同样可以产生错误认知那很正常嘛因为真相只有上帝才知道就怎么做是对的只有上帝才知道只有几年以后你反过来观察今天的行为你可能才知道什么叫对什么叫错这件事其实是不在我们关于说你是否应该构建一个更丰富的 status 的体系当中的那完全有可能说就像你说这个人他可以去刷单
那就改变他的余额改变他的交易记录改变他的交易金额那让大家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实际上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恰恰是 SBT 里说的就是我不能光看你交易金额我不能光看余额我得有别人认识你
知道这是谁的地址我丰富了 status 我就一定可以有助于做出更好的判断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觉得 A16Z 这篇文章它本质上其实说的是一件事但它好像把这件事情扭转过来了是想更进一步论述好像是说 status 丰富了其实也没什么用或者其实你还会做出错误判断
那我觉得很正常谁说我能够获取所有的信息我就能不做出错误判断呢这个结论得出来之后我就想说一句恰恰它呼应了我们另外一个大框就是计算与信用也就是计算与认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债务是无法被计算刻画的
其实说的就这个意思我们的债务我们给一个人的所谓信用评估其实就是我们对他的 status 的所有认知产生的一个结果所以其实呢 status 它是计算体系内的事情
所以你才会发现 Vitalik 他们 SBT 这篇文章第一个例子就是无抵押贷款其实例子就是说我们一个更丰富的 status 的系统有助于辅助我们做出更好的认知层面的判断仅此而已
刚才想说的是这个故事其实把我们两个大框交叉在一块既有身份与契约又有计算与认知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他们是接近的 status 不管是 contractual 还是 relational 的其实他们是客观世界的存在
然后你想把它体现在计算体系内是完全没问题的就是你给它发个 SBT 这个就是一个计算过程但是这个 SBT 有什么用我是不是因为你有 SBT 我就给你无抵押贷款或者我就尊重你或者我就给你空头那这是认知层面的事情是认知层面好不好对不对的问题大概就这样
对对对很清楚但是我觉得小伙伴是不是有的人肯定会觉得又有点烧脑我每次都是现场被烧脑所以我比较能理解魏老师的他的分析我觉得其实他的分析是很全面的概括了这个问题我还可以做一个简单可能更小白式的这个解读吧
我的理解呢就是 web2 和 web3 因为这篇文章它的点是落在社交网络上就是 social network 也就是说我们真实世界中的社会关系如果说反映到网络上那么它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或者它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这篇文章因为它是从 web2 得出来的教训但是根据我们刚才的两个大框其实大家可能也会意识到其实不管是 web2 还是 web3 如果说一旦是跟 social network 或者是网络相关的它一定会在一个地方会出问题就是这个地方就是身份
但是这个身份会出问题的点呢就是 web2 和 web3 不太一样就 web2 它出问题的点就在于它大部分都是 relational 的 status 在 web2 中大家可能更多是基于关系性的网络魏老师其实是在这个
SBT 中分享过就是你觉得你在 web2 中拥有的所有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基于大厂对你的关系的掌握比如说你的芝麻信用分其实是他对你之前的所有的融资的关系的一个数据的收集掌握他给你了这么多分然后你就拥有了这个芝麻信用分 500 的这么个地位但是呢在 web2 中他缺乏 Will 老师的这个 contractual status 区别性身份的这个概念这个我可能一会会问一个问题我衍生一下先 mark 一下
大家才会觉得他出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大厂拥有你所有的数据实际上是他拥有了你的关系性身份对这个魏老师讲的很清楚那么反过来呢在 web3 中呢到目前为止他也是出现很多问题其实也可以落到没有身份这个点上但是他出错了这个身份是另外一种身份是这个没有 relational status
因为 web3 呢他天然就具备了契约性身份大家都是用自己的 account address 来交易所以你没有你的 relation 关系性身份社会关系你是不得而知的在 web3 的世界中但是在 web3 的世界中你拥有的只有各种各样的契约各种各样的这个 smart contract 各种各样其他的这个 contract
所以呢就是这个 web2 和 3 它分别缺了某种身份但是我们现在想解决的方向就是试图把这两种身份用一个什么方式结合起来
那么现在就看大家立足点是在什么地方如果你是 web3 的这一 part 的或者是这一端的呢你可能就是想解决 relational status 这个问题就是怎么样又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把社会关系在 web3 中建立出来那如果你是 web2 的话呢你可能面对这个大厂天天的就是我们刚才整篇文章论述的这个内容你想找解决方案那可能你缺的是契约型身份
其实我刚才突然间衍生出一个问题就是说比如说像魏老师的这个 SBT 的整篇论述中其实你是试图在 web3 的世界中寻找这个社会关系类的身份把它叠加到这个契约性身份上然后建立一个更合理的身份系统
那如果说反过来呢,VIBE 2 的人因为我现在有的是关系性身份,但我缺契约性身份,我能不能用啥方法就是把契约性身份带入到 VIBE 2 中然后做的反而比你这个 VIBE 3 更好呢?
有这种可能性吗还是这是一个伪命题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我也非常同意然后我先补充一下关于 web2 实际上的现状 web2 当中呢实际上也有 contractual status 和 relational status 相反它在这方面其实短期之内倒比 web3 强一点因为 web3 其实还没有引入 relational status
比如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用两个大厂来举例就是微信和支付宝你会发现呢微信呢它是拥有非常强大的 relational status 的这个状况但实际上它 contractual 的部分少很多为什么呢因为微信一直没有它自己主打的比如说所谓电商平台这样的东西那它后来发展出来微信支付算是把
contractual status 也就是支付这个动作以及跟这个商家互动的这部分抓进来了而反过来呢支付宝呢其实它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以 contractual status 为主的这么一个平台因为它只有支付交易
然后把淘宝算上呢也是一样淘宝上呢它实际上也是 contractual status 就是你去购买你去购物你跟那个店家的关系其实不是什么社会关系你俩只是这个交易关系购物买家与卖家的交易关系所以说呢实际上 web2 呢它就有个特点是说他们也都有各自的 status 只是可能侧重点不同或者说覆盖范围不同所以你会发现为什么所有 web2 的巨头都一定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就是凡是有交易平台能力的巨头他一定会向关系方面发展社交想去做社交对社交的巨头他一定要向支付和电商发展就是因为他们想要把这两种 status 纳入一起来解决他们的这个 status 不够丰富容易导致认知错误的这么一个问题嗯
这是 web2 的现状所以我觉得其实 web2 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由于它应用形态的特征它的应用一定是某个具体功能而这个具体功能呢只能为它带来某一种具体的 status 而不可能覆盖全部所以它一定要扩张它的版图
所以 Web2 其实跟 Web3 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它也都是非常明确的要把两类 status 搞到一起
那么 web2 的问题在哪里呢其实就是我们天天喊的打倒巨头的这个问题就是他们各自隔绝他们并不是一个统一的 status 网络他们一定都是隔绝跟对方隔绝因为他其实就是所谓保护他所得到的那个数据绝对不会与第三方分享因为这其实就是他的生产力嘛
所以我们天天喊的就是说 Web2 的巨头拥有我的东西而我不拥有我的数据其实这个概念我在上次的分享当中特意强调了你其实不拥有你的身份那身份是你的身份而不是被你拥有的身份所以拥有这个概念不对其实核心是你的这些身份关系是被割裂在若干个巨头当中去记录的
而你却无法利用他们去完成你的目标或者说任何一个你希望别人用到你这些身份关系的人他用不到因为他没获得这些身份关系所以其实 web2 的问题就在于他们的割裂导致这些 status 无法融成一体或者无法互通就算是你某一类的 status 比如说你的交易
那你在支付宝上面花过 10 万块钱你在微信上花过 10 万块钱那实际上你一共花过 20 万块钱但是这两个平台各自记录了你 10 万块钱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是一种不够 rich 的一种状态所以导致他们可能会产生误判
同样的你的亲属关系你可能因为某件事在支付宝里体现了但在微信当中没体现那有些可能这个工作关系是在微信里体现了在支付宝里没体现所以这种隔绝就导致当你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知道你所有社会关系或者所有契约关系的地方来帮助他们来对你进行判断的时候其实你得不到这话有点拗口
其实是这么回事所谓我们不拥有自己的数据都被巨头拥有了这句话怎么理解对就是你身份信用分 500 你还是没办法像这个 Viddy 大爷这款对就是说所谓你不拥有你的数据巨头拥有你的数据这句话其实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你不拥有或者说你不想让这些数据被别人拿走恰恰相反
你是希望有一个地方能够对你的所有 status 全部掌握并以此做出对你的正确认知与判断的时候你却做不到
这话听起来有点拗口啊但其实是这么回事所以我一直在强调说真正的 web3 是要把 status 这个概念引入你才能真正理解并不是你拥有不拥有数据的问题也不是巨头拥有不拥有你数据的问题而是这个数据其实并不准确没有人能够准确拿到的问题
就是你最大的好处是你希望谁能拿到他就能全部拿到你不希望人拿到他就一点都拿不到这是我们所谓的 web3 的诉求嘛其实是这么回事你不能片面强调说我不想让人拿到的时候他就都拿不到其实恰恰相反你其实是有那种希望一个人全部拿到的时候你没有意识到
或者说现在大家没有去宣传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 web2 的问题它是没法解决的因为这些巨头的利益是相互矛盾的没有人会把数据分享给他人而且其实恰恰个人数据隐私保护也不允许他们去做这件事这其实还是个蛮吊诡的事情
但这个我们就不说了就是回到我们说的 web3web3 其实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也就是说在 web3 的体系里或者在 blockchain 的体系里所有的 contractual status 已经是完全公开所有人能得到的了
所以才会有 SBT 这个概念出现也就是说他们希望让 Relational Status 也按照一种完全公开的一种模型呈现给整个全体那这样的话当然就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咱们刚才说的有人期望获得你的全部 Status 但却得不到的问题至于隐私这件事情其实在 Web3 根本不是问题
因为你的所有 status 是绑定在 crypto 的 identity 上而不是绑定在个人现实世界当中的 identity 上所以这件事情本来就不存在这就没有意思对你想建立这两者的关系那是另外的事情实际上我们说 web3 的这种模式当然就是急于一直开放到底
他只要把 relational status 纳入进来就一次性解决了然后你在 web 2 你想怎么解决你都解决不了大概是这么一个状况
非常清晰明了的而且我觉得后面可能就正好呼应了我们最后结个尾讲第二件事正好呼应了其实我们上次的节目我们上次聊的这个虚拟世界中的货币灵魂三问就是他其实就是在讨论一个元宇宙也好吧 blockchain 也好外汇世界也好这种虚拟世界中我们和魏老师开个脑洞就是他的这个货币体系应该是什么样子
其中我们提到了一个观点也就是说其实像元宇宙还是 web3 还是 blockchain 加密世界其实它是没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说它其实是一个更广阔的这么一个空间也好宇宙也好它是会容纳世间的一切问题的就是不管你是好也是坏
并不是说 web3 引入了所有的身份都引入进来它就一定是一个乌托邦式的世界它就一定比 web2 好它只不过是容纳了更广阔的东西那它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但它就是一个没有目的的东西真实的宇宙也是没有目的的这个有点岔开说到这个话题我再打个岔然后转入下一个
就是关于目的性的这个问题是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其实在区块链这个领域目的性这件事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一个议题有目的和没目的差别非常大这件事直接关系到哪个框呢就是又会关系到模因与结构那个框架
这件事看来我们这几个框大概都殊途同归吧所以我们也可以今天挖个坑要不然就是以后我们讨论一下从有目的和无目的的角度来分析其实看看 Web3 应该是怎么去做是的因为我们前几期这框的结构实际上这个 Hausen 结构和摩因这个框其实里边装的东西有点少了其实只是拿他分析过 Stefan
就挖空了我们再用他这个框来聊一下这个关于目的的问题就是看看用他来怎么帮我们分析一些现实的问题好的 OK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