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香港特辑(下):创业“老兵”谈香港真实创业环境

香港特辑(下):创业“老兵”谈香港真实创业环境

2022/11/8
logo of podcast 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

AI Chapters Transcript
Chapters
本节分享了 Kelvin 雷老师在香港的创业经历,从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开始,历经“突飞猛进”和“痛苦而冷静成长”两个阶段。他介绍了公司 Aqumon 的发展历程、团队构成以及在量化投资领域的成就。
  • 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香港创业
  • Aqumon公司发展历程
  • 团队构成及量化投资成就

Shownotes Transcript

明晚就算颠沛流离明晚就算空气离奇明晚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未别流泪心酸更能应社稷我愿能一生永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新一期的文理两开花我们今天呢又是香港特辑的第二部分我们是专门为香港呢这次的新政做了两集特别的节目上一期的香港特辑我们和小乔律师一起聊了聊香港对于加密行业的新政以及财务局的这个

关于加密行业的政策宣言以及相关的监管政策分析但是现在呢大家可能都已经看到了现在对于这个政策的分析已经多得快成灾了已经有无数的文章和推特 space 的讨论

所以呢我们觉得如果要在当下这么杂乱的这个杂音中找到答案呢你听到最真实的香港创业的声音那肯定还是要需要在香港创业的一线的最前线的伙伴们的分享尤其是要找到那些伴随着香港已经经历过无数次就是这个地方到底是不是创业和创新的灵魂拷问的而且还经历过各种申请牌照和监管打过无数次交道的这种创业老炮

所以我想了半天真的是没有比今天的嘉宾更合适的人一起来讨论了就是我的老朋友在强烈谈中其实也出过几次镜的香港的明星 Fintech 公司 Occupy 的 CEOKelvin 雷老师雷老师先跟大家打个招呼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

嗨 大家好 我是 Calvin 非常开心又能够和小桃一起上这个节目之前我们也聊过几次关于香港的 Hintech 的创业那么今天我也是很开心能够再次跟两位包括 Will 老师一起可以再聊一下那么非常期待这次的这个节目 谢谢好的 好的 所以今天其实是个创业局

因为魏老师也很了解香港的市场环境因为魏老师之前也在香港做过项目也比较熟悉香港的环境所以呢其实魏老师作为在国内在海外项目都创国业的大咖也在正在经历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香港其实那么这个香港真实的创业环境到底怎么样然后 web3 相关的创新的发展是不是可以真的实现

那好我们现在就开始我们先简单听一下凯文雷老师在香港的创业心路历程然后我会请问魏老师和自己的创业环境大概做个对比凯文先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开始心酸的创业的哇

我还记得这个故事对对对我大概介绍一下我的这个背景还有这个创业的一个过程我是 2007 年的研究生毕业然后 08 年我就来到香港所以呢我当时是在上一个金融危机之前来到香港来到香港之后呢我是五月份到的结果这个九月份就来了这个第一次金融危机跟我这一次跟我今年的不像今年也是每年出快递假期

这个市场的这个压抑的气氛都是比较类似的

那么我可以说职业生涯的初期就是伴随的阶级而来的那么到了 2015 年我最后决定开 Inda 水之前一直在投行做 Fixing Comp 的 Sales and Trading 那么在固定收益这一块我觉得之前我是卖野生产品的卖 Derelicts 这一块的售务冲击是很大的包括当时中资美元战还是如火如荼但是我感觉它也是有些关键面子的问题所以就

这个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投行的这个生涯在 2016 年我就是跟我的合伙人黄耀东博士一起创立 ECMA 这个公司

我们这个公司很简单就是这个公司自如其名这个 Ekman 这个名字就是来自于 Quantum Monster 就是我们把自己这个比作一个这个量化的怪兽我们所有的做的事情就是用这个数据 Data 用这个 Algo 来去解决投资上面的问题那么这个公司就是有挺强的一个 research 的这个 background 所以在整个的创业的这个六年当中我还是分成前三年和后三年我觉得是两个

那么前三年呢是我称之为叫做突飞冷静就是在一个整体的一个这个环境都是相对不错的还有这个很强的量化宽松的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开始做自己的整个的这个平均图的我们背后的办法的这个体系的搭建

那么是从 2016 年到 2019 年那么这个几年当中呢我们几乎是每年融资两次的一个这个速度在不断地往前去推进那么团队是从两个人就增长到一百个人基本上就差不多这个三年多的时间

然后后面三年我称之为叫做痛苦而冷静的成长就是从 2019 年香港有一些问题之后那么又延续两年的 COVID 这一块对于香港是一个我们称之为叫做 one to punch 在圈鸡里面可能会是把人打 KO 的这种 one to punch 所以这几年我觉得对于我们这样的公司对于研发型的公司来说并不是太大的影响

我们因为做的事情不是这种靠烧钱的就把 marketing 为主的背后还是要靠工程化的体系去搭建大量的数据中心 灰色框架不同产品的优化器 交易下单这些很多东西其实是非常多的细节那么在这里其实团队的成长和定位也更加清楚这个几年的话我觉得整个的背后的量化的进步

我觉得是反而是提高的工作这个是我一个大概的一个创业的一个过程那么在这过程当中呢我觉得最自豪的是搭建了一个完整的一个这种量化的平台体系我们现在有 60 多个人从事这个方面的工作公司有 100 号人最近有 60%以上的这个 R&D 的成员有

差不多 15 位左右的 PhDSTEM 的 PhD 那么关于像这个 Crypto 我们一直也是关注一直也是参与因为他们是跟我们是 Nashly 这种数字化还有这个 Data 还有 Algo 是有天生的东西所以在这边我们公司也是投入蛮多资源的话也是希望可以跟两位请教一下对吧这个就是我的一个大概的介绍谢谢

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其实你分成了前三年后三年但是我记得前三年前还有三年就是你和黄博士黄博士其实也是金融工程的一个 PhD 也是非常厉害的一位研究人员你们两个在科技大学其实刚成立那三年我还记得也是在吃土埋头做研发所以

对所以这些年下来其实还是跟香港的金融科技创新的这个发展历程还是基本上这条曲线是一致的那魏老师对这个凯文的这个创业历程有什么感想呢你觉得这种创业历程是不是有香港特色还是其实在北京啊或者说在海外大家都是相同的曲线 OK

刚才听了 Telwan 说的这个创业历程先说一个感觉好像跟我的自己的这个创业的历程好像差不了太多因为我自己也是做传统金融和金融科技出身然后实际上是在 2014 年出来创业的那我刚才听小跑说的

如果是在 2016 年是第一个前三年的话那么再往前三年大概也就是 2013 年那就跟我这个 2014 年其实也差不多也就是说其实大家考虑从传统行业出来进入到新行业基本上时间好像还挺接近所以我自己的创业过程差不多也是这样也可以分这种怎么讲叫前三年后三年

就前三年是在互联网就是中国的互联网的体系下的在做这种典型的 web2 的创业那么后三年呢其实就是进入到 crypto 和 web3 来做这个相关的创业也是有点类似这个意思对但是我觉得呢从创业历程的角度讲其实这两种创业我觉得其实还有蛮大差异的

因为在不管是中国的互联网还是美国的相对比较早期的互联网创业它算是一个比较新的一个产业或者一个行业的诞生出现那么随着这种新的行业出现大家去到新行业里去想各种各样的说能够做什么事对吧有些人可能做了

電商就是 Amazon Alibaba 有人可能做了社交網絡就像 Facebook QQ 微信各種各樣的行業我覺得這種模式是一種

就跟现在 web3 有点差不多就是属于那种比较混乱的夹杂着技术创新商业创新甚至是营销创新的那种模型对我觉得这是一种然后另一种我觉得有点类似于 Kelvin 的这种就是说其实是一种在某个已经存在的行业当中去通过一些科研

算法技术的力量去进行比较好的提升或者改进这种创业范畴一直也是存在的对就是像凯文做的这种当然我个人觉得从纯商业的角度讲这个就是看一个风险偏好就这两种风险偏好差别蛮大

前面那种就是混乱的对吧天下大乱各显神通而后一种其实是比较坚实的依赖于科技算法研究的力量去提升一个产业的效率性能的这种创业我觉得这两种主要还是风险偏好不同甚至从我本人

我想包括你们两位就是觉得可能后一种创业其实心里更踏实一点或者更坚实一点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这么理解对吧因为它第一是有比较强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会有很快速能够印证的商业模式这种创业我觉得是相对而言可能不管从理工男的角度还是从做金融的人的角度来讲其实是比较可靠或者比较容易选择的道路

但是像今天的 web3 以及早期的互联网就是那种比较混乱的那种创业模式我觉得这两种创业的路径

它确实差异蛮大而且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差异也蛮大就像刚才小泡老师问的就也许前者更适合于美国或者中国这种就是有个阶段性比较混乱的高速变化的那种社会形态而后者确实有可能更适合于香港的那种

环境和商业地位对我自己的感觉是这样嗯对那么问题马上就来了其实也呼应我们今天的扣题就是香港的这个 web3 的或者说加密资产行业的新政因为就是像我特别同意刚才魏老师讲的就是

它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创业模式或者创新模式一种是全颠覆然后另外一种就是革新所以它是一个革命和革新的可能这个简单粗暴的来分类就是一个革命一个革新就是在原有的技术上革新的区别

但是我下面就很想问的一个问题是大家也都知道现在香港似乎想在这个混乱无序的 web3 货加密资产行业也分一杯羹或者说在这边培育出一个市场来其实我们看这两天的新政有一个最典型的就特别香港的一个风格就是说牌照那么他所谓的对于这个 web3 和相关创新的一个具体的政策支持就是他会把这个牌照这件事明确下来

那当然了它的具体是哪些业务分牌照并不是所有的 web3 相关的行业它都会要牌照但是基本上如果是被证监会认为证券的呢它会尽快的落实牌照这件事

所以呢我就很想问问两位老师就是想先从 Kelvin 开始因为我知道你有一个非常刻骨铭心的牌照申请和监管沟通的心路历程那这个在 web3 的小伙伴们其实也很想知道如果大家都想来香港的话那么我想先请问问你自己申请牌照和跟监管打交道沟通的心路历程那么以及你觉得香港的这个 web3 的牌照如果他牌照已经明确下来你们有没有想计划申请

好,谢谢小宝。我是这么想的,也是分成几个看法。首先香港的这个 CRYPTO 的这个世界的一个定位的一个问题,其实最早在 2017 年 18 年,那时候香港是非常火的,

当时最厉害的这个高一所像 BIMax 或者是 FTX 都是在香港记得当时的这个消息就是 BIMax 租了长江中心几层楼对吧就是大张旗鼓

然后那个 FTX 那个 SPF 已经是香港的富豪榜当中好像最年轻的富豪是排前十名第六名第七名对对就是香港曾经是一个这个非常非常厉害的地方就是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为什么有这样的一个基础呢是因为就为什么有这么多 crypto 的 exchange 在山上是因为香港本身他是有港交所的一个基础

就是我们我希望大家都把这个事情都有一个我相信万物都是有这个有联系的首先它有港交所的一个基础

然后它本身就有很多的 exchange 的人才包括刚才 Will 老师的什么前线的 marketing 什么再到 sales 然后再到后台的像做 exchange 的这些基础设施的因为它自然而然你要支持一个这么大的交易所就有这样的人才在这边那么在之后其实监管的脸色它就是跟北京的监管是同步的北京这边就是宣布大陆这边

就是没有办法去做 crypto 了那么香港一下子就 cool down 因为证监会呢他就开始就是有一些这个明确的放风对吧对于这些加密货币的监管有一些这个看法那么这个看法呢也导致了很多创业者给的出走那么最可惜的就是这个 SBS 去那个 Mahama

那么这个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当时的一个句号就是当时那一个时代的一个句号因为走的世界很快嘛就是一个时代的过去那

那么他现在这个香港又回来我是觉得就好像这个人已经休克了他马上就遇上了一个这个 ICU 给你来个电击我看见你给我活回来这种感觉赶紧去卡了 OK 对对对赶紧去习惯不做是蹦迪我是有这个感觉因为我经历过当时那一波热潮就是非常的像像光速一样是像像昙花一现一样就是最厉害的人

都是在当时都是在香港来去来去起家的新加坡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起步就是在 2007 年 2007 年的时候那么这一次我回来呢我觉得因为我我也是在这个 sfc 的 fintechadvisor group 上面的成员全球只有 10 个人在里面

那么我现在的感觉呢其实每一年都会跟政治人会的高层开会开挺多次会就是咨询这个香港的军科技的发展我说实话每一次开会我们是两个小时的这个会议可能要大家隆重发言那么 80%的时间都是讲分头所以我背后觉得港府现在做的事情是很多人和很多人的对

不停的在去讲这个事情就不停的说我们香港要去做这个事情不是说突然之间我们一个龙恩浩荡对吧就是说你可以去做这个事情因为是他们真的是一直在从我这个角度来看就是一直有人在这个英文就是叫做游说吧就是像那个游说团对吧就是像那个白宫旁边那些人就是一直在有人去讲这些事情然后

然后他们也 learn from the mistakes 就是今年年初的这些几个都报了都是在新加坡报他们的 Luna 那个三件都是在新加坡报的他们已经在这个方面学到一些东西然后呢另外一个我想到的事情就是这些稳定币对吧就是所谓挂美元的稳定币其实港币就是最早最先最大的稳定币嗯

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嗯

大家已经想好了包括尤其是监管层面他们想好了应该是怎么去做那么再到一个层面接下来要去就是到我们这些创业者的执行和跟监管的关系我自己觉得分成两块因为 web3 它有一个门的门广你如果是做金融比如说做这种证券的交易类似的像币的交易或者是延伸签证的交易

那我觉得大概的女士逃不了了可能就需要接受他的监管他肯定会出台一系列的细节包括大的银行的托管中型的券商的交易然后再到底下的投资人每一层都会监管起来

但是 web suite 的另外一些就是非金融属性的而且有一些东西创新特别快的它肯定是跟不上的比如说一些 tokenomics 的一些事情有一些其他的一些 web suite 的一些技术上面的比如说我设供链之间的转移的速度更快这些东西它直接监管不了

那么我觉得两方面去看金融这一块就是可能是大家看一下它接下来的发牌的速度之前拿香港的这个 Coupo 牌照特别是做一号牌这个牌照至少有两年时间非常非常的漫长而且拿到之后只能给 PI 去做拿到牌照的这个公司就是后悔拿到这个牌照

那现在他既然要求做我觉得这个方面肯定是要放开包括给普通人这个普通市民可以去购买包括做投资的这些标的这个放开我觉得要等这个细节出来是美带但是我觉得肯定整个速度和这个效率会继续上来我先大概讲这么多吧我有很多东西想讲这个听一下大家的一个意见

嗯嗯没事我觉得我们今天都能聊到慢慢聊我想先听一下 Will 老师对这个 Kelvin 的这番话的一个评论 OKOK 其实这个确实能讲的东西非常多就是因为刚才 Kelvin 说的这个过程呢实际上覆盖了这个 crypto 的发展过程当中很多方方面面对我先讲几个简单的感想吧第一个就是说确实大家都知道就是

香港其实是在早期可以认为是一个 crypto 的中心对吧因为它比较活跃而且它我觉得它活跃的主要原因跟我们上次聊到过就是香港的地位其实有点关系就是它是一个自由港然后又是一个表面上还是海洋法系的这么一个地区吧我觉得这样的话其实它在很多新的东西的出现方面限制程度会相对而言

还是会小一些然后又因为 crypto 这个东西骨子里其实还是跟金融关系比较密切现在可能发展到慢慢有一些非金融的应用场景但是前些年金融的感觉还是比较强所以在香港这样一个金融中心去发展也是比较

比较快速对但是就像咱们上次聊到过的一个话题就是所谓监管叠加的这个问题其实全世界的监管政策永远都会叠加在一起在所有的地方生效对吧就像凯文刚才说的

那某一个大的地方出现了一堆监管政策之后香港必然会把这些监管政策叠加到自己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事可能就做不成了这就是变成了一个休克状态那么你说现在他突然又要恢复只能隐含的认为说那么别人同意你不把这个监管政策叠加到香港吗

是不是类似这个意思我们只能隐含的这样去猜测但是不管怎么说现在事实是形成了就是说香港又出了新的政策认为说我们可以再做可以再做这个事我是感觉说做这个事肯定不代表回到当初没有监管的状况对吧就是当初没有监管的状况带来了一波的兴旺发达但现在并不是回到没监管的状况而只不过是监管政策清晰

或者是部分局部的弱化所以我觉得对于下一波的发展来讲应该算是一个回到正常状态的那么个感觉所以既不可能是完全不存在但也不会回到当初最早像 USDT 这些东西诞生的时候的那个状况

所以总体上我觉得算是一个平衡吧算是一个平衡对大概总结一下刚才说的那个过程然后我觉得对未来来讲确实是需要分两部分看就是凡是金融的部分其实监管的政策现在应该已经相当明确了

那我个人觉得很可能就会走到我们刚才讲的就是在一个金融体系内大家比拼技术能力比拼对于比如效率的提升比如对于金融模型的理解那么创新出很多更好的不管是 Fed 还是半中心化的这样一种金融模式

这种提升我觉得在金融的体系上应该往这个方向发展我个人觉得就以现在香港的政策以及过去这些年发牌照的这些经验来讲这个方面的可能性在发生在香港的可能性我认为还是可能比较大的因为毕竟他政策好了而且他有这个环境对吧就像 Kelvin 过去这些年创业其实也是在这个方面发展就是我们刚才说的

在一个行业内做提升的这种角度然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更加泛 web3 化的这样子的一些比如非金融的创新不管是各种模式比如不管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在 web3 上做一些内容分发的平台或者身份的平台社交的平台还是一些公链基础设施的平台我觉得像这样子的一些方向的话

相对而言香港确实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这个也跟 web2 的时代有类似之处就是因为这些方向都是特别长久时间才能看到商业模式的然后并且在看到商业模式之前可能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投入目前我感觉这个方向上第一它其实也不需要什么监管政策的批准对吧因为它本来不是金融第二它又需要这种比较强的风险偏好

和長期的資金投入這方面我也同意就像 Kelvin 剛才說的我覺得香港目前暫時還看不到這些方面的優勢但是有一種可能性也是咱們上次聊過的如果因為香港這次的政策導致大量的科技人才湧入香港的話

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有可能的因为人你知道他如果都到了一个地方他的思想就会不断的碰撞天天就想做很多创新的事那么也许说是不是下一个时代因为人才的涌入会导致出现以前香港没出现过的这种非金融体系的创新我觉得这个倒是值得观察的一个视角只是现在可能暂时还没看出来这唯一的可能性就是

如果香港有大量的科技人才涌入我觉得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而且据说这个进程可能真的在推进对吧前一段时间我了解到就是目前香港的那个优才计划现在排队排着是三万人啊

那这 3 万人应该还是在香港这个新政出来之前是不是就只是 2 万多人了对吧然后估计这 3 万人可能明年都会被消化掉也就是明年可能就有 3 万科技精英进入香港然后然后明年又有申请说不定又是 3 万人或者 5 万人呢对吧我觉得这也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就是是不是香港还能在非金融领域有创新的机会啊

我觉得两位老师说的特别好其实这个也落到我今天特别想跟大家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香港的真实的创业环境谈其实我开始是想把这个问题分成三个部分就是从市场从监管和从资源三个角度就是看看香港这个地方到底有没有潜力或者它是不是适合所谓新一代的创业那么这三个角度其实刚才我们已经开始从监管这个角度在聊了

我想讲一个自己的想法就是两位老师可以指正就是正好是对我们这三个角度中的第一个监管这个角度我们做一个 wrap up 做一个总结或者怎么样我觉得刚才两位老师说的呢其实都围绕着我们

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就扣了题了就是说我们这个创新要我们要看它是颠覆的颠覆类还是还是改进类也就是革命类还是革新类那么其实这两个方面其实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并行的领域也可以看是一前一后的领域

但是香港呢这个就说到我记得之前跟凯文聊的时候我也问过你就是关于申请牌照的问题就是你为啥为什么 Alkman 在开始只有十几个人的时候你就要申牌照然后而且还是全牌照呢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因为我记得当时那个 1617 年的时候那个时候阿里巴巴发展就是根本就不管你什么

排照啊监管它就是就是那种激进式发展然后支付宝啊等等都占领了大部分的金融领域然后那个时候香港还广受诟病就是一切都得先看监管你为什么不能按照国内的那种才叫创新就是你都守规矩的就是按照现有的模式走那肯定不叫创新

所以我还记得问过你为什么那个时候叫沈海哨我还记得你说你的回答其实我觉得非常有逻辑就是说太强调科技不讲金融的话就是不讲武德就是你不讲金融因为你这个领域无论如何它其实是个金融领域不管你是做支付还是怎么样所以不讲金融的后果很严重那么我们其实之前也看到了无数的案例所以说如果呢大家的核心都是在金融这个行业的话其实规则就是无比重要的

所以这个我们曾经也讨论过就是对这两类的创新呢对于监管来讲创新和审慎它是一个能够并行的关系吗还是一个必须你两相取舍只能保留一个的关系因为创新它必然意味着要打破规则但是呢如果说我们你申请牌照这个动作其实就是把自己挤进现有的规则所以它看起来不太像是创新

但是确实是又回到这一点就是刚才回到魏老师刚开始的一个点评就是香港的这个地方呢其实还是比较适合改进式创新

尤其是在金融科技行业金融领域因为它有一个非常庞大的金融产业而且已经是甚至我可以说上百年形成的这么一个金融行业的深度和它的结构那么在这种行业里或者在这种以这种行业为主的一个经济体里那么你如果说想做创新的话你肯定

传统的金融行业肯定不太可能你不可能再造一个汇丰你说我要隔了汇丰了你不太可能那么你反而是金融科技呢你把科技再加上金融反而是更有可能做创新的而且香港的这个地方它的监管的一个特点呢我觉得我自己一句话概括可能不太对就是

如果说从创业的角度那它是一个除了明确的法律法规之外呢你怎么做都是自己的事其实没人来管但是没有人来管呢也没有强大的扶植而且像香港这样中规中矩的政府有时候有可能会为了保全自己的规矩或者说严谨性他宁可不做他也不想出错可能有这么一种心态那不会像当年的内地的市场就是

政府鼓励的时候就根本就是保姆式的扶持就是你吃喝拉撒我都帮你搞定但是不鼓励的时候就直接就把你灭了你前面做的一切事情都可能前功尽弃非常同意两位讲的就是说当然现在香港有了一个新的态度但是呢我们可能还要看具体他的这个态度最后会落在什么地方

我也是非常同意他可能会更加落在跟传统现有的金融结构比较契合的地方而对于那些更前一步的往前一步走的创新也许他目前还 cover 不到就像我那天跟魏老师聊的我们看到新加坡这个香港金融科技周之后新加坡马上就他们也是在召开科技周然后第一天就放出个消息说这个 SBI 就软银

和社会新展吧好像是完成了一笔就是 tokenize 的外汇这个 deFi 的交易所以它其实用的是非常简单的 uni swap 的模式

所以说这就相当于是传统金融我如果看懂了那么我也有一些监管的措施的话那么我就会引入我的现有监管体系但是现在殊不知 DeFi 领域其实还可能有更前沿的一些创新但是可能目前还没有看懂也就无从监管等等对这个是从监管的角度看香港的真实的创业环境那对监管这块 Kelvin 和 Villa 要补充吗你们的想法

对现在都可以讲出来嗯对我觉得是这样的就是我觉得是监管他是黑与白的但是呢这个港府还有这些什么财经数据的这些所谓的宣言我觉得呢可能有一些 gray area 嗯

嗯就是你如果要去做这个事情对吧他现在明显呢他用的词汇呢就是很非隐性的一些词汇什么要做成什么回口之都啊什么就是 web3 的一些什么一些整个的一些大的一些 project

这些呢我觉得就是他是想把这个东西真正的变成一个整个的一个链条就不光只是金融对吧因为金融这个东西你一旦这个上了牌照大家也知道可以说上了牌照没什么钱赚嗯我我我可以先把这个把这个东西讲的比较清楚一点对吧那

这个东西的活力在于它的创新性特别强就是刚才这个 Royal 总说的它有一些科技的一些这个方面的东西这一方面的东西呢如果你跟 Tokenomics 合作在一起也想赚钱的话它其实是一个灰色的一个地带但是这个地带呢可能监管一开始是不懂或者是看不到的但是你可以快速的成长

我自己经常这么想其实一般就像这个澳门的赌场一样赌场这个东西也是非常非常 special 的但是一开始它就存在在澳门这个地方就存在然后后来又收归周边

周边之后呢它这里面的利益线条也是非常复杂的非常非常大一个地方这个我们记得澳门的这个规模比拉斯维加斯大上好几倍对吧但是呢就是在这种无序和有牌照然后也有这个灰色的这个情况下来这个成长就是它需要一个成长过程我觉得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大的这个政策性的改变它就

我不再支持了或者怎么样如果他还是支持那我觉得他就是想要整热生态的一个成长包括白的黑的这个灰的都有机会成长他要把这个东西给做大这个是前期的一个想法我觉得大家不用太拘泥于这个监管怎么看我或者是我这个能不能做那个能够因为他只要有这样的一个态度对吧他就是想把这个人才吸引过来刚才

大家都说的这个什么这个科技的这个人才包括什么金融的人才包括各种各样的奇才对吧这个科技世界很多偏财奇才都想让他们过来就把这个东西先比先做大没有饼对吧我监管再松再严对他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先把这个比就做大把这个东西

把大家的税收了把大家跌下去的房价给撑起来把人才的流失给堵上这个是目前我觉得比较更宏观的一个想法具体监管怎么做自然就得朝大方向的指引他可能发海照发的更快你之前跟他讲通电话他不理你现在他可能理你速度快一点就是这个样子但是有很多

灰色的东西 Grey 的一些东西特别创新的东西也可以做了之前大家觉得你这边政策不明朗或者是害怕这个关系那个关系那现在可能又回来了所以就是我做一点补充吧对对我觉得你提到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灰色就是说现在的逻辑其实已经很清楚了我们讨论了很多就是说那么香港的监管的态度一旦是认可的这个我其实这两天跟很多从业者都聊过就是

就是我觉得这个乐观的态度是占大头的大家基本上就是比较了解香港这个市场的 style 就是如果说监管没有明令禁止的话它所谓的灰色部分就是自下而上的部分它都会有很多活力起来那么

那么这个其实就引到了一个我很想问的问题就是其实也呼应刚才魏老师已经说过的就是说所谓的人才和非金融行业的创新其实我把它归结为香港正式创业环境的资源这一块我就很想从人才和资本

这两个角度我们来判断一下就是今后的香港它在这两方面的资源这个足不足够支撑这个你灰色也得自家而上下面的活水要都有

那么从这个人才和这个资本嘛这两个方面大家都各自觉得是怎么样呢要不先请魏老师点评一下 OK OK 说到创新这个话题呢其实我还挺有感触想要说一个我自己的逻辑不过等会如果有机会再说吧先说回到你刚才问的问题就是关于人才和资本我觉得先说人才吧人才这个东西其实

如果大而华之的讲其实就是比如说人口的总量然后匹配它的教育程度以及风险偏好

这些宏观的层面这个层面你会看到一个没法改变的规律那就是人口大国就是人才多对吧就是就是技术大对这个没有办法因为比如说过去这个 20 年的这个互联网时代其实就是中国和美国比较强那就是这个规律那印度其实都差一点其实主要是因为它的基础教育这块其实还没能匹配上中国和美国嗯

所以你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我们就简单的说香港

他的人才的唯一的渠道本质上应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应该采取的一个方向对吧就你不能指望说香港本地人他的人才就算他基础教育的程度很高但他归根结底人才基础小而且在普遍老龄化的社会就不可能说突然出现大量的人才一定是一个对外来移民的这么一个最大的作用是在这所以我觉得从人才的角度来讲香港

现在突然就在这次的这个政策当中不是也是同时宣布了关于优财计划说没有配额对吧我记得是同时宣布的吧反正差不多先宣布优财计划先宣布了一点点对对对其实就是我觉得这个算是一个正常的一个策略对就是你只有引入人才才可以

那美国就不用说了对吧就是个移民国家它本土的那个教育状况对吧尤其是那个数学教育呢都是对吧咱们传维美谈的这样一个 level

就不用说了所以其实主要还是靠外来人才所以我觉得香港这个人才的引进我觉得还是最主要的以前的人才状况我不是太了解虽然很早以前去过香港这个等会你们两位其实可以补充然后我觉得同时人才引入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就是一个本地的人才他往往受到环境的限制他思维方式会比较接近

对吧比如香港它就是个金融中心那么本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从小的时候耳濡目染就会知道一些关于金融经济进出口贸易等等这样子的一些概念但是对于什么这个算法科技创新等等这些

或者内容分发等等这些跟日常经济活动关系比较小的这些个领域就很难说有新的 idea 或者新的想法但是你从国外从大陆从美国从周边国家引入的这些人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从小的背景不同

就有可能产生出一个新的一些 idea 然后那么多人那么多有创新想法的人在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密集的地方激烈碰撞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一个好的一个机会所以我觉得

如果是香港在引入人才这方面非常有效措施的话我觉得是挺好的但我同时也要提出一个质疑了就是因为你知道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它引入移民的时候它往往是会有一个条件你懂吧

就是比如说我看了香港的优才计划对吧你懂的就是哪一个行业 12345678910 这十个行业然后这十个行业的人有什么这个建树或者有什么资历有什么水平或者你的教育背景是硕士还是博士等等等等对吧引入人才一定都是这么个硬杠杠但是我认为这种引入人才的逻辑本质上是错误的

对吧因为第一你限定了一个人才的范围那其实这个社会就向你限定的这个方向发展嘛

那它跟创新的方向是一致吗或者它跟创新的底层逻辑是一致吗显然不一致对不对我相信这个大家都理解就是因为创新不是一个你限定范围的一个东西能够出现的这是第一第二你对人才的标准有什么限定比如说都是硕士或者都是博士那其实你也就规定了这个人才的结构但是你看一看我们国家的 20 年中国的 20 年互联网的发展

出来的是些什么人对吧然后你再看看美国一样的呀对吧 Google 的创始人是什么人对吧俄罗斯难民说句难听点的话对吧然后土匪对呀然后其他那些很多大公司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就是各种国家的一些包括这个像 Vitalik 对吧小时候也是俄罗斯人当然后来的本质上是加拿大人了对吧

就是人才的构成以及他创新的能力不是由一个政府限定一个范围内才是最佳策略

应该有一个我觉得本质上是一个无解的一个矛盾因为你不能说那我门户大开什么三角九流地皮流光都进来但好像也不行所以说我觉得移民这个事情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点但是应该去探索更丰富的一个结构或者一个政策的层次而不能完全是一个非常僵化的一个移民计划能够去解决的问题这我先说人才的问题吧

好那我们就先就这人才问题很想问 Kelvin 你刚才说你们一百多个人六十个人是博士做 R&D 的你是不是把全香港的这个高级人才全都跑你们公司去了或者你觉得香港的这个人才底子是不是足够支撑

对香港的因为我自己在这边从零开始创业我自己觉得香港的人才挺多的而且呢而挺深的啊因为我也是跟新加坡这边有很多这个关系我们股东当中有很多新加坡人然后我最近也去过新加坡好几次

说句实在话吧就是从金融市场的深度金融人才的这个土背上面呢香港绝对是在亚洲是非常非常领先这个跟它的历史跟这个城市的这个兴衰都是很有关系

所以我们在我们具体一点比如说我们在像科技大学这个几家的那么科大的数学系跟我们关系非常好黄博士就是数学系出来的数学系里面对数学系里面很多教授都是 crypto 的这个拥堵我觉得像这个王阳教授

陈老师陈教授他们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给政府有非常多好的建议对这边特别要给科大这个 blockchain lab 做广告确实里边全都是区块链和数学系的人才对对对所以我觉得人才这边因为这个大陆这边人员不断的输送这些硕士和博士到香港来读书所以这一块的这个人才我是不担心的

回答一下 Will 的一些关注,首先在过去两年他们引进人才的效率是很低的,这一点我是想提出一些批评

从美国招一些人才从中国大陆招一些人才过来签证要办很长很长时间当然可能是有课位的原因但是我当时都觉得并没有在支持创业你知道吗这个那出的这个效率那么他现在要说他要去找新人才我都不想

最近在办的这个签证也并没有加快我觉得还是要看一下他具体是怎么做新加坡非常快新加坡你要办一个 EP 对吧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我们 X 码去新加坡可能两周他就把高管可以办下来这个效率是天上和地下的这个效率这一点他嘴上说的好但是他具体怎么做我还是要去看一下嗯

嗯他每次都说没人没资源对啊人不够人不够 sorry didn't receive the 疫苗呢这个这个我觉得是我自己亲身经历一直在 deal 为这个事情我是知道他们的这个效率的这个方面的问题嗯

另外一个就是香港本身的城市结构也是限制了人才的远近光谱如果像美国当然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过去你在车库里也可以创业但是香港本身就是一个物价全球最高的地方所以他天生对于那种白头起家创业是

一个比较难的地方对吧你在中国大陆你创业你在比较低的成本上面你可以去做得起来但是在香港的话如果不是依托于高校像我们公司就是依托于高校起来的我们公司的

这个十几位的博士也都是从各个高校里面去面试自己去面试自己去选拔出来的然后自己在培养过去的六年当中啊很多的这个一些博士就成长成这个 team head 都是有自己的一个成长的一个轨迹啊

但是如果你是白手起家想要在香港大肆翻拳脚他有这样的限制对于人才有这样的限制不是他刻意去限制因为确实这个城市是很贵的城市我不是说你别人一个人过来他就可以在这边就很容易的生活很多里面的生活是比较尖尖的这个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经济是很高的

所以在这个方面我甚至觉得可能新加坡会当然新加坡现在也是经历香港曾经过的一段痛苦就是过去的期待也长得非常快房租涨得提高那它底层的人民因为有祖屋的保障生活还是比较舒服的

但是我觉得香港如果做这个事情肯定不止依赖于香港一定是越港而大 NC 这个结合就像我们公司一样我们公司的 IT 人才也是在深圳对吧在香港想组建一个全 IT 的一个这个团队几乎是很难

对对非常对因为你刚才讲到一个挺心塞的点这个我们后面有时间再聊就是说底层的问题因为新加坡毕竟我们知道他现在虽然说这个贫富差距有点扩大或者他现在的物价也在上涨

创业成本也在涨高但是我们这边可能有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对你对底层它有没有一个保护垫或者说大家这个底层的这个底层的这个高度还是不太一样那么香港确实是有这个算是硬伤吧这个必须得扩大外部的能量来源才可以

那么这个我就想拐到这个另外一个资源的另外一个所谓的香港的创业资源就是资本资本这件事我觉得这个因为香港呢因为它的资源其实有很多大家都经常聊的比如说什么这个重商业的文化呀税制简单啦税率低呀等等这个商业技术说是顶级呀等等的但是我觉得香港最大的排面还是这个源头活水就是

资本市场而且是一个能让大家看得清楚规则的资本市场当然了这个具体细节或者现在的变化我们可以再聊但是无论如何它依然是一个资本能够自由进出的市场而且资本市场其实就像一个机器润滑油呢其实就是非常透明的规则

所以这个无论如何至少在目前为止我觉得还是香港的一个优势因为大家都知道资本其实就像一只鸟一样而且特别胆小的鸟它可以到处飞全球资本自由流动但是如果你吓到它它就是扑啷啷那种大进大出所以资本受到惊吓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你不仅要有一个非常

深度极高的资本市场而且你还有一个极透明的法律法规的这个资本市场那么所以说你的资本市场这个资源是不是足够我觉得很大程度上要看外面的金主是怎么想的就是一个成型的资本市场的

规矩和规则大家如果觉得值得相信它是很多年才能练就出来的所以说一个所谓的这个金融中心全球金融中心它的使命其实就是要捍卫两件事一个是你能保证人家的资产是人家的然后第二个是人家这个资产可以转换就是有一天他要卖掉的时候他要退出他走的时候他能走所以这两件事他要能够捍卫住这个是一个靠

那么对于这个资本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凯文和威尔老师你们的看法怎么样要不先从雷老师一开始你觉得资本这个资源

对香港是有一个挺大的一个 exchange 就是这个港交所但是港交所跟创业者没什么关系我说句老实话这个他上次说的变现可能有点关系对变现未来未来五年可能有点关系但你早期的话香港并不是一个特别活跃的一个 VC 的一个东西因为它本身的这个市场的局限还是没有那么活跃就是如果你看整个的这个投资的热力图

最近幾年香港的微稅環境並沒有變得更好當然你如果是從關於資本的進出包括商業的環境是一個不錯的地方

挺成熟的无论是这个会计啊法务啊然后还是这个 transaction 啊这个方面我觉得我们在这边人做过很多次我觉得还是挺辛苦的但是至于你这个资本到底喜不喜欢你这个跟创业者的努力是可能是占到 90%的关系吧你自己如果做得好的吧

要么早期你牛皮追的好然后你的产品这个做的好要么你的然后就上的特别快你总有一点要打动他对吧那他

像你说的一样资本它是不分国籍尤其是在香港你做得好他也会看得上你但是你做得不好你的你可能你的关注也没有那么大因为最近的这个这个这是一个小外人口的一个城市嘛做金融科技可以做起来因为它是跟钱挂钩的它是一个呃

香港的整体的财富规模也是够大但是如果你是跟一些人头挂钩的这个 business 因为我们在香港这么多年我们看到一些就是偏社会类的或者是偏其他方面的这个创业他们一般都会去大陆或者是去东南亚要开辟不要战场找第二个地方去现才能够活下来嗯

这个是我觉得一个自己的一些粗心的看法但是我觉得香港的资本市场特别是早期投资这一块呢我觉得还是有待于加强那么当然更有待于各个创业者自己的努力就是把真正要把这一块做起来就像刚才我说的就是无论是 web3 还是其他的这个 think tank 一定要把这个蛋糕做大大家都有钱赚这个才会吸引人对对讲得非常好魏老师呢

你觉得我换个角度首先我当然很同意刚才 Kelvin 说的就是咱们上面聊的就是如果是金融科技我认为可能从资本的角度来讲他还应该还是会比较喜欢的因为香港是金融中心而且跟全球的金融体系结合的比较紧你只要有真正的金融科技的底子背景比如好的算法高效的系统就像 Kelvin 他们做的这种

我觉得应该还是资本偏好比较喜欢的因为刚才听 Kelvin 说他基本上三年前三年也是保持着这个一年融资两次的这个模式那么其实这跟我们现在以及跟早期的互联网的创业其实很类似所以我听到这个的时候我还一瞬间可能觉得比较惊讶就是说好像融资速度还比较快但后来想想其实我觉得确实应该跟金融科技有关

有点关系因为如果要是你是不管是一些纯技术的创新或者是以人口基数为基础的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很难在香港这一个地方独立完成相对而言金融科技是非常清晰的一个逻辑所以我觉得这点我是蛮同意的然后我换个角度借此机会说一个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也算是观察其实跟文理的跟我们文理两开花的一些基础框架关系还是蛮大的

就其实我个人一直认为说香港的这种资本市场金融结构其实是不太有利于这种所谓长期的

商业模式创新或者是特别基础的科技创新的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货币体系其实不支持这个模式就我们原来聊过聊货币灵魂三文聊货币体系的时候说到过这个问题就是其实货币它在社会当中有两个角度起作用一个是总的货币量一个是货币的流转速度那实际上香港呢

他的货币体系啊我想小胖老师肯定很熟就是他是一个标准的缺一个角的这个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因为就大家都知道这个所谓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就是所谓这个资本自由流动然后这个

会联系固定汇率以及央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东西只能得到两个嘛对吧第三个一定没有对其他国家而言呢其实这三个角还多多少少有一些模糊的程度对吧比如说汇率的浮动在什么尺度内叫做联系汇率呢比如说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多大程度叫独立呢对吧这是往往还有一些模糊尺度但是你看香港它

它是超级标准的两个角就是第一是资本自由流动第二是联系汇率对吧这个刚才小胖老师有提到过那么这就意味着一件事情就是它完全不存在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概念那这件事情在香港政府表现的特别清楚你别看它金管局可能权力很大但是它在货币量的这个政策方面其实能做的事基本等于零

对吧就是如果国际炒家来卖港元了那么反正他就接盘呗用美元去接盘呗对吧就是这么一个模式所以才会有所谓索罗斯的这个什么狙击 97 年狙击港元这样的事情出现就基本上

采用联系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的一个地区它就是这样所以我觉得从本质上观察来讲其实香港整个社会的货币量的调节能力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或者失灵的那就意味着它一定处于一个相对通缩的一个状态

我不知道这个概念应该好理解就是一个具有独立货币政策的一个央行它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市场上钱少的时候它去多投放钱然后市场上钱多的时候它通过升息通过缩表来减少钱

这就是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实际上香港金管局是没这个能力的它只能被动地根据国际市场的资本状况来维持固定汇率和保证资本的自由流通也就是包括美元和港元的自由兑换在这种情况下其实香港的长期的货币供应量是不支持那种特别长期的低

底层技术创新或者商业模式创新你会发现过去这些年真正做到这两件事的国家其实主要也就是中国和美国美国就不用说了因为美联储就是世界联储它有绝对的货币控制权所以它有绝对的货币独立性而中国呢是走了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的另外两个角对吧就是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

加上一个就是资本半自由流动以及汇率半联系机制所以你知道在这个情况下其实中国就也可以出现几十年的大水漫灌的情况其实这个情况某种意义上来讲就催生了中国过去的这些互联网巨头的这个出现这件事咱们在那个被通胀扭曲的商业逻辑也讲过

所以我觉得香港其实从资本的角度来讲包括刚才 Kelvin 说的对吧你有一个很好的港交所但是这跟初创公司初始创业者没啥关系将来套现的时候你也要看天吃饭对吧因为比如说现在港交所流动性这么差你想上上市到线估计也不可能所以我是觉得其实从深层次的分析香港的这个

状况他确实还是偏重于支撑金融科技创新这样一种比较有实际价值增值的这样一些创新机制就我们前面说的这种改进型或者改良型的这种创新而不太容易出现那种

长期催生底层商业模式或者底层科技创新就是像马斯克老师这种对吧折腾了几十年各种 PayPal 电动车火箭这种东西的创新我觉得其实很难的所以我个人是从公关环境讲我是一直有这么一个想法就今天也分享出来

然后沿着这个话题我觉得再深入一步还真的有可能香港会在 Web3 的时代也许能有一些新的机会其实刚才 Kelvin 也聊到就是早期 Crypto 出现的时候其实那些创新者和富豪们在香港那是因为 Crypto 这个东西它天然是个全球化的

一个基于区块链的这么一个模型所以你在香港做任何关于 blockchain 的创业的话如果你做得够好其实你天然就享受全球资本流动的增值带来的这个溢价而不是受限于香港本地

这个其实就跟香港在做金融科技创新的时候是一样因为它面对的其实是全球资本市场的一个流动那么它就算是比如说你做一些基础的科技创新比如像钱包比如像公链比如像一些内容平台那在这种情况下你也不会受制于香港的本地人口基数的限制因为它一定是一个天然全球化的而且它没有那么多的监管国别

相反可能还有一些语言的优势因为香港也是一个英语是母语的这么一个地区所以我倒是觉得在 web3 的时代如果香港真的有一些好的政策以及有一些创新者的话说不定能突破香港以往的资本市场其实并不利于底层创新的这么一个局面但是

但我觉得这其实最终还是看人才对就是看你的这些人才的这些想法在全球范围内的接受度这样的话才能吸引这种全球资本的这个进入嘛它不会受到香港本地这个货币供应量不足的这么一种限制啊

我不知道这个逻辑是不是 OK 也是我自己以来的一直想法魏老师直接把这个上升到货币零分三分的高度这个我要想想我这个同意我再跟魏老师来讨论一下但是我其实明白魏老师的底层逻辑因为他是把一切的就是我们现在是分析现象但是他一定会找到一个底层深层的逻辑比如说所谓的货币供应

他有没有一个对网络效用的直接的影响的能力等等他其实就会反过来潜移默化的反作用于这个香港这个地方的他一个创新的模式嗯我觉得这个我再想想然后仔细跟魏老师回头这个讨论一下

但我觉得这个可能也是一个所谓的 narrative 的问题就是一个叙事的问题其实香港他自身或者他自己我不知道他自己有没有喊过这个口号说我要跟某某国家相比我要跟某某这个国家相比那么我不记得因为我觉得香港他一直对自身的定位还是挺明白的就是他其实就是一个港口城市一个自由港

他不会跟美国或者说其他国家去这种集深就是有巨大深度以及完整经济体系的国家去相比那他自己也经常说我是一个流量之地所谓流量就是我是服务大家就是钱流资金流人流进出的这么一个地方那么

这种流量之地它一定是就跟它的金融创新这些年的发展方向是一样的它一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虽然说它曾经也是想我支持一些就是底层的一些科学技术比如说生物科技但是这个可能是另外一种

方向但我觉得生物科技香港还是挺有机会的但是他曾经想把自己建成一个类似于就是底层技术和底层科技的一个中心但是并没有非常重大的进展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那个数码港和中药港失败案例最后都成了房地产项目其实也是从侧面呼应了魏老师的那个观点

所以说从这个方面来看呢我觉得香港的自身定位还是要清楚而且要把这个自己的叙事讲清楚就是你要真的是想成为一个科技大地区还是当然这个跟粤港澳连起来有可能还是说我要保持自己自由港的一个特点那么重点支持金融科技类和金融类的创新

这个还是挺重要的那我们就进入一个最重要的话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说 web3 这件事和 crypto 就是它到底是 crypto 和 web3 的就是将来的发展以及它的创新是怎么样会在香港发生

或者大家其实可以分别从 builder 从这个创业者的角度来自己谈一下我觉得这个我们可以从 Kelvin 最近有没有计划就是对 crypto 和 web3 的计划这个角度来问起就是说你们现在是有什么想法想和自己的量化的这个这一块业务怎么想和 web3 和 crypto 对接起来呢这个 Will 老师可以给你很好非常专业的意见

对这块我们其实也做了蛮久的这个策划团队从 2008 年就开始研究这个

各种各样的这个策略然后呢我们公司小跑应该知道就是我们是在最早在去年年初的时候我们也是这个香港第一个把这个 Bitcoin ETF 放到我们的投资组合当中给到香港的普通的市民去进行这个组合投资的公司这个也是 SFCP 的唯一一家所以我们在这个领域上面其实一直在探索

那么至于叫这个 web3 我问了 100 个人那么每个人跟我讲的都不一样都没有对 web3 有一个这个标准的一个定义那么基本上

有的人说就是这个 web2 再加这个 tokenomics 就是把这个之前的这个互联网的这个东西都往这个 blockchain 都往这个 token 上面去挪然后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一些金融上面的这个建设我们公司在去年年底成立的这个专门的一个分支就是我们公司叫 Aqama 我们成立一个叫 AQM3 就是在 M3 这边想去做的

那跟我们公司本身的能力结合的呢我们也就是从事偏金融这一块如果去做一些大型的底层的建设对我们来说也不是特别的现实但是在这个领域呢我自己观察 Crypto 这个世界这个你叫他 Web3 叫他 Metaversewhatever 任何的名字一定是金融先行今年的这个市况不好

为什么不好因为比特币没有涨这个非常简单它有一个很大的一个杠杆性的一个东西因为它比较单纬它没有其他的用处它不像这个 commodities 你真正这些锂电池什么这些链都可以做电动车的它是有真正用途的或者是股票

背后这些 Scarrys 它代表一个公司但是有些币比如说这些马克思的那些衍生币的衍生币的衍生币这些东西你很难去琢磨但是它一定是 based 在一个强大的金融的一个体系上面来去发展的一个世界它为什么交易所一开始那么赚钱就是因为它把这个钱都吸进来它通过一个巨大的财富的效应一个币的上涨

来去带动其他的币再去带动其他的这个特论的一些小币所以我们自己觉得在金融这边是有机会的这个就是我的一个第一个大的前提我觉得金融上面是非常有机会的而且是未来如果要去构建这个世界当中的一个最基础的一个设施就是这个金融的这个体系那么在这个体系当中要去做的事情其实就挺多了你可以有不同的角色你可以有交易所

非常赚钱可以去做资管现在一级的资管做的是蛮好的你可以从一个 PE 去投这些 token 那么二级的这些策略目前来说做的都不大都比较小因为这个东西都很看 crypto 的走势因为像今年就很难做因为市场没有 volatility

在其他的这个角色比如像 Custodian 像 Settlement 或者是其他的整个的这个体系都是有待于建设的那就看大家的这个切入点是在哪个方面由于海照的这个介入可能有一些更有资本的这个公司它可能在这个设施的建立上面会更快希望在接下来一段时间之内你会看到一些全新的景象对就是我的一些着见吧

魏老师点评一下以及给凯文点意见意见称不上因为我其实蛮同意的其实就是咱们一开始探讨的这个话题就是基于金融科技的这种不管是效率提升还是

风险控制的这种改进我觉得是一个特别切实存在的这么一个行业那对于 crypto 而言尤其如此因为未来的 web3 发展成什么样我觉得真的是一千个人心中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 crypto 的 trading 那就是从比特币开始就存在了那它的 trading 的逻辑其实跟传统金融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对吧你在上面可以做量化你在上面可以做基础的交易包括你可以开一个中心化的交易所完全都是一致的那在这个上面比拼一些科技实力和一些算法的能力我觉得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一个模式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比如说香港这次的政策它其实就是立好这个方向对吧因为就像凯文说的他们可能是早期已经做了第一个监管批准的 ETF 这一次实际上监管明确提出来就是说会把这 ETF 的这种牌照可以更加稍微宽松一点

那实际上整个这个行业就会扩大当然了这可能也会带来说对凯文他们有更多的竞争对手但也可能也会有更多的客户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方向我觉得是完全

客观存在而且永久存在的对吧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就是这样而且这个方向我觉得监管其实是一个比较有利于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个地方因为最后的监管的这种审查一定就会更多的关心你的效率你的风控这些东西而不是早期那种野蛮生长比如说带着拔电源什么之类的这种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个蛮好的事儿

然后就回到刚才说的话题,我是觉得也许 web3 能让香港走出一个新的路,就是它超出了整个受到香港地区,比如说不管是资金量还是人口数量的这么一个限制,成为一个更加全球化的这么一个体系的受益者的情况。

当然不考虑现在的这种去全球化和脱钩的问题另外再讲但是总体上讲我觉得如果香港把自己的

金融科技的长处发展起来我觉得是应该说是能够可能能够让香港改变在 web2 时代无所作为的这么一个情况我不知道这么说准不准但我觉得这是大家的共同的一种认知就是感觉说为什么香港在整个 web2 时代没有诞生出这种不管是像中国还是像美国的这种互联网巨头呢

确实有可能受到的是一些人口基数或者一些风险偏好的一个影响但是在 web3 时代真的有可能会出现这么一个情况

就是能够让香港做的好的话能够叫弯道超车或者叫发挥自己的优势对然后之所以会这么想呢其实就回到刚才我们说的关于创新的理论啊我想多说两句就是我觉得核心还是要把这个创新的领域分成金融的和非金融的

我觉得这点差异非常大也是我自己作为 crypto 圈的人就是最经常唠叨但是最经常不被人认同的这么一个观点总有人泛泛的去讲创新的这个概念而不去区分金融领域和非金融领域我觉得这个一定是会产生比较大的误区现在的 crypto 的那些乱象对

对吧比如包括最近的 Terraluna 也好三剑也好这就不用说了就是大家如果不把创新分成非金融和金融的话就会产生一个误区就是认为非金融领域的那些创新同样适合于金融领域

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一个误区非金融领域过去这些年就是以互联网 web2 为代表的领域它其实就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所谓效率提升的问题对吧但是金融领域的创新我认为恰恰相反

它不完全是单纯效率提升能够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金融领域本来就是一个效率跟风险平衡的这么一个领域甚至有可能风险控制领域的创新比效率

提升领域的创新更重要呢这完全有可能对吧你如果通过 AI 通过大数据的识别及早的发现风险或者提前发现风险能够去规避的话那这种创新其实也是蛮重要的但是在整个 web2 的话语体系下或者说就是我们说的 narrative 叙事体系下大家全都强调的是所谓的网络效应对吧双边平台平方级的增长

效率提升这样的一个逻辑那它在金融领域当中并不一定真的使用所以我倒还真是觉得蛮有意思的就是金融领域的一些监管措施说不定会倒逼着这些创新者们把更多的经历经验放到一些风控这样的一些方向上就像我们说的可能

区块链智能合约这样的计算性体系可能是天然适合于金融体系的运转的,因为它本来就是通过代码,通过透明性来解决不管是操作风险还是信用风险的这样的一个模式,当然解决市场风险可能性不大,但是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其实都是可以得到有效的一些处理的。

所以我倒一直认为说在 web3 时代的创新它是有可能走出自己的独特的路径的也就是我们聊过很多次的这个计算性和信用性的分离的这样一个新的模型那在这个情况下

香港这么多年的一种金融科技的这种博弈就像刚才小豹老师说的就一方面创新者在那不断的创新然后另一方面监管者在这各种发牌照这种平衡的这种博弈说不定是 web3 时代的一种新型的创新模式的一个体现我觉得如果是走到这条路上的话还真的有可能是说类似于香港这样的模式

产生一条新路呢因为大家看到说新加坡在这方面虽然走得早但是这个三剑什么这那的它也是在新加坡爆雷导致大家整个市场的下行我觉得都有关系相反有可能更加做一些科技的和监管方面的平衡

也许真的是新时代的或者 web3 时代的一个至少是在金融领域的一个创新之路吧我觉得这个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嗯魏老师点评的非常好我最后再小小的总结一下我觉得我自己觉得 Calvin 你们的春天应该来了呀

因为关于 web3 的定义这个我们另找时间再讨论其实我们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总结就是所谓的 web3 的一个支撑 web3 的三根柱子三角也是 Will 老师的一个总结这个回头把那个文章发给你看看

我觉得现在香港这个情况其实是非常有利于你们的因为首先第一如果说监管清晰的话大哥会起来大哥是谁我们心里都有数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 crypto 这个世界中大哥还不是真大哥所谓的真大哥是那些机构就是大的机构那么他们眼看着就要站起来了那如果说大哥起来的话他肯定需要一个

就是像你们这样就是这个算法还有 AI 就是这种能力非常强的公司其实是可以帮他们不是小弟是算是他们的大脑吧他们毕竟这些年你说他们离这个 crypto 圈有多近其实也没多近还是要像你们这些就是有很强的这个 R&D 的能力你帮大哥做他们以前没做的事嘛对吧就不管是你帮他们做 risk book 也好或者是帮他们做 U enhancement 也好就这些

就跟 90 年代股市是一样的嘛那个时候大家之前你是什么样的土匪都能赚钱但是后面这个规矩明确了之后还是曾规军来赚钱那么曾规军他一定是以这个真正的金融技术为主的像这种情况下像这些资管资管的一切的加持一切的这个 value added 其实都是他们需要的我觉得你们应该拥抱大哥是时候拥抱大哥

那么这是从自身的就是能力来讲另外一个那香港不是要放开零售吗你们又有 14 号牌 149 号牌全都有你们完全可以在零售方面做创新呢对吧

对啊反正你们已经是第一个发这个 crypto 这个 bitcoin etf 的在香港第一个发的那么大家其实对于零售端已经对你们有认知了那么现在这不是正好顺其自然吗中间这几年只是暂时停顿耽误了点时间但我觉得现在你们可以完全接上你们现有的能力我是觉得很利好啊很利好你们嗯

好最后又强行灌了一碗鸡汤给大家嗯哈哈嗯

好啊那我们今天我觉得聊的也很开心今天我们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从创业真实的落地开始干活创业的角度露西秀的角度来聊一聊香港的机会所以总结来讲呢觉得在金融领域机会还是非常非常多的欢迎大家来香港来探索一下如果是跟金融相关的嗯好啊那我们今天的

节目就到这里后面其实魏老师可以就是凯文可以仔细和魏老师聊了我觉得你们两个的创新就是两位的创新领域其实还是有相似之处的可以有很多的交叉的地方好的好的对很高兴今天好谢谢魏老师谢谢凯文老师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小宝谢谢凯文好谢谢谢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拜拜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