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生息之地》柏林首映分享

《生息之地》柏林首映分享

2025/2/26
logo of podcast  波米和朋友们

波米和朋友们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胤祥
Topics
我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员,对《生息之地》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有以下几点看法:首先,该奖项并非偶然,柏林电影节组委会通常会通过首映影片的安排来暗示获奖结果。其次,霍猛导演之前的作品《过昭关》曾被First青年电影节淘汰,而《生息之地》的获奖是对其坚持和自信的肯定,也为其他导演提供了借鉴,即要追求更大的舞台。再次,该奖项结束了华语片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多年获奖荒,并打破了中国电影长期以来由不同代际导演垄断奖项的局面,这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生息之地》的成功也并非没有争议。影片的炫技镜头语言是其获得奖项的关键因素,但这种炫技也存在好坏参半的问题。影片的剧情围绕五个葬礼和一个婚礼展开,每个仪式都是长镜头拍摄,展现了丰富的细节和场面调度,营造出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然而,这种炫技并非影史上的创新,其新意在于对现有农村题材电影的背反。 与王小帅、李睿珺等导演的作品相比,《生息之地》对保守观念的立场有所不同。王小帅和李睿珺的作品对传统文化和农村题材进行了美化和合理化处理,而《生息之地》则反驳了这种合理化,批判了保守观念的本质。影片通过颠倒红白喜事的拍摄方式,以及对闹洞房、拜天地等场景的刻画,揭示了传统陋习的本质,并对女性和弱势群体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生息之地》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对保守观念的批判,以及对传统农村题材电影的突破。然而,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梦境的加入稀释了主要人物的戏份,一些情节也略显不合理。此外,影片在对历史和时代的呈现上也存在一些硬伤,例如对九二南巡和血浆经济的描写不够准确。 总而言之,《生息之地》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既是对其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一次反思与突破。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对保守观念的批判,以及对传统农村题材电影的突破。然而,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事件回顾:

北京时间2月23日凌晨,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75.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 2025)公布获奖名单,内地80后导演霍猛(《过昭关》《我的“狐朋狗友”》)凭国产片《生息之地》获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银熊奖”,这也是首位获得柏林该奖项的内地导演,第三位获得该奖项的华语片导演。

此外,挪威导演达格·约翰·豪格鲁德(Dag Johan Haugerud)凭“性梦爱三部曲”终章《梦》(Drømmer)拿到金熊奖,巴西科幻片《天空的另一面》(O Último Azul)与西班牙奇幻片《讯息》(El Mensaje)分获评审团大奖与评审团奖;主配角奖则由两部英语片演员罗丝·伯恩(Rose Byrne)与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获得。

《生息之地》由霍猛自编自导,汪尚、张楚文、张彦荣主演,柏林主竞赛场刊评分2.5,最终在19部竞赛片中并列第11位。

(本期节目感谢嘉宾“胤祥”。信息整理:立柍;后期音频协助: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