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128. 在历史的变局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128. 在历史的变局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2025/1/23
logo of podcast 问题青年

问题青年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张畅
杨绍
袁长庚
Topics
张畅:我经历了失业的痛苦,在一次次面试中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迷失,意识到社会环境和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割。社会转型时期,个体面临身份的重构和对自身价值的质疑,这种迷茫和焦虑是真实而具体的。 在面对历史变革时,我们常常会陷入对答案的追寻,而忽略了问题本身。成长是一个不断揭开秘密的过程,我们对过去理解的事件与真实发生的情况可能存在巨大差距。 当下流行的个体回忆录写作,是一种忠于自身有限性的写作方式,呈现的是生活切片和状态的模糊性。我已不再追求共识,能把事件说清楚已经变得非常困难。诚实是写作中非常稀缺的品质,需要诚实和清醒地面向自我。向内书写有很大潜力,其核心在于诚实,意识到自身有限性,才能走得更远。 袁长庚:面对历史变迁,个体感受的真实疼痛感远比宏大叙事更重要。理解个人在社会转型中的处境,需要追溯自身经历的历史变化,并明确情绪的源头。我们对自身成长历史中与‘落后过去’绑定在一起的部分,长期存在羞耻感,难以启齿。 当意识到自己身处历史洪流中时,往往已经经历了那段历史,无法同时拥有自觉性和当时的感受。不要幻想历史有什么宏大规律或智慧,历史的琐碎和细小会带来真实的疼痛感。在面对历史时,要保持作为亲历者的严肃性,不要轻忽个体感受的真实性。 当下非虚构写作中‘聪明人’太多,缺乏愿意‘干脏活’的作者,真正进入经验世界并呈现其要素。我们应该关注‘短历史’,即短时间内发生巨变并冲击生活完整性的历史,它更能体现历史的紧张感。越是在非虚构这个层面他越考验你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和记录者你做这件事你真的认为他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杨绍:这本书提醒我们,谈论历史的方式至关重要,即使看似盖棺定论的事情,也可能存在松动的可能性。作者莱亚·乌皮的回忆录写作,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其叙事本身也在不断变化。莱亚·乌皮能够剥离开自身身份和认知,展现出高超的写作技巧。 当下社会缺乏能够引发广泛共鸣的力量,我们可能需要与琐碎和零散的东西共存。当下流行的个体回忆录写作,是一种忠于自身有限性的写作方式,呈现的是生活切片和状态的模糊性。诚实是写作中非常稀缺的品质,需要诚实和清醒地面向自我。向内书写有很大潜力,其核心在于诚实,意识到自身有限性,才能走得更远。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期介绍】 近年来,个体回忆录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写作范式,从社交媒体上的个人故事分享,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再到电影和电视剧里的“个人史诗”与“私影像”创作。个体的声音从未如此重要,也从未如此复杂。 在这股风潮中,由后浪文学出版并引进的《在阿尔巴尼亚长大》成了去年备受关注的一本书。作者莱亚·乌皮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政治学教授,研究马克思主义,她在这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于阿尔巴尼亚度过的童年与青少年。几乎一夜之间,国家从一个可乐都是稀缺物的乌托邦,变成了可以自由投票、人们能穿自己喜欢的衣服的社会。与此同时,工厂关闭,失业潮来临。在政府卷入“庞氏骗局”后,举国将近70%的人口濒临破产,旋即陷入内战。 尽管我们和莱亚·乌皮身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但个体在面对社会转型时的困惑、挣扎与成长,却是跨越时空的共鸣。社会环境与个人命运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二者始终交织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唯一能被确认的是个体感受。 在本期播客里,我们和人类学学者袁长庚、写作者张畅一起,从《在阿尔巴尼亚长大》出发,探讨了个人在社会转型中该如何自处,个体回忆录在当下流行的原因,以及“短历史”视角的重要性。有时候,越接近当下的历史,反而越显得陌生。我们需要保持对自己作为历史亲历者的严肃性,不忽略日常生活里的紧张与疼痛。 【本期问题青年】 袁长庚,人类学学者,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张畅,写作者,前媒体人,豆瓣ID:赫恩曼尼。最新出版小说集《一个中年人决定出逃》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2:24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05:46 成长是一个缓慢揭开秘密的过程。 07:18 当人意识到自己处在历史洪流当中时,往往已经经过那段历史了。 14:40 从阿尔巴尼亚的下岗潮聊起。“失业”失去的不仅是工作,还意味着社会身份与家庭角色的瓦解与重构。 24:27 不要太轻佻地说“见证历史”,历史碾过每个人身上的疼痛感是具体而真实的。 30:26 身处“特权阶层”,莱亚·乌皮在书写回忆录时会有视角上的遮蔽性吗? 38:15 割裂的社会中,存在共通的困境吗? 48:32 相比于历史人物的自传,最近几年流行的个体回忆录,在写作范式和价值取向上有何区别? 52:56 今天,年轻人对于宏大叙事有着本能上的拒绝。 55:18 从文字到影像,如何看待国内的个体回忆录创作? 01:00:25 袁长庚认为,很多非虚构作者都太“聪明”了,缺少愿意干“脏活”的人。 01:05:43 我们为何需要「短历史」?越接近当下,历史反而越显得陌生 【本期音乐】 Salento - René Aubry Amnésie - René Aubry 【后期制作】竹官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