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拆迁重构了这些农民的生活,补偿的资产消散后,他们只能在城市里继续挣扎|战洋 一席

拆迁重构了这些农民的生活,补偿的资产消散后,他们只能在城市里继续挣扎|战洋 一席

2025/1/26
logo of podcast 一席

一席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战洋
Topics
战洋:我主要研究城市化进程中,那些为了城市发展让路的人们的生活变迁。我发现,在激进的城市化奇迹背后,总有一些地方和人群为了大型项目让路,形成了所谓的“过渡之地”。这些地方和人们,虽然为了城市发展做出了牺牲,但他们往往拼尽全力参与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却因为自身的弱势,承担了高风险的后果。我通过在北京城中村和重庆安置社区的田野调查,观察到这些群体在城市化浪潮中的挣扎与适应。

Deep Dive

Chapters
讲述了北京城中村农民在拆迁前的“种房子”行为,以及这种行为背后的无奈与挣扎。他们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积极参与房地产开发,试图在拆迁前获得最大利益,却又面临着不确定性和风险。
  • 北京城中村农民在拆迁前进行房地产开发,被称为“种房子”。
  • “种房子”的特点是投资低、速度快、风险高,以家庭为单位进行。
  • 城中村出租屋经历了三代更迭,反映了投资策略的变化和居住空间的分化。
  • 农民的努力工作和收入与他们对家乡购房的渴望形成矛盾,导致他们推迟消费,节省开支。

Shownotes Transcript

战洋,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 北京郊区的农民们,以及重庆的安置社区里的人们,慢慢地变成了为发展让路的人。让路并不意味着他们跟城市化无关,他们往往会拼尽全力参与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但最终会发现,因为自己的弱势,他们很容易成为承担高风险后果的那群人。 过去十五六年间,战洋的研究一直围绕中国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流动人群,关注他们为什么来,又为什么走,还有在来和走之间如何生活。

2013年,战洋开始在北京的一个城中村做长期的田野调查。这里居住着数万名外来工人,他们都知道村子终将被拆除,因此明显地意识到自己活在借来的时间中。他们必须直面这种暂时性,不断地更换工作,走一步看一步,不做过于长远的打算。

在重庆,战洋关注了另一群被城市化裹挟的人——因开发计划失去土地的安置农民。成为新城市人并不能给他们稳定的生活,他们被排除在技术型工作之外,一些年轻人试图利用安置房从金融市场获利,最后却成为风险的受害者。

虽然同处于高速的城市发展进程中,但人们对时间和未来的感知有很大不同。在城中村里闯荡的打工者依然相信,努力工作时间最终会转化为金钱。对于安置社区中的年轻人来说,时间则是机会性的,他们要做的就是选准时机跳入市场。

城市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和经济事件,它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事件。城市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参照系,也塑造了我们对自我、欲望和未来的想象。

【时间轴】

00:07 为城市化让路的人和地方

02:54 在等待拆迁的村庄“种房子”

09:34 城中村里的三代出租房

12:29 越买房越回不去

16:28 搬进安置社区的农民

20:12 激进的投资与烂尾的承诺

24:03 从积累性时间到机会性时间

26:02 城市奇迹中的农民故事

👇这张照片拍摄于10年前的北京,照片中就是我们说的农民房,也就是农民开发的房地产。

👇大家都很焦急,不知道什么时候拆迁就要来了,在那天到来之前,大家要好好利用这个时机。所以村里会出现建设的热潮,就像这张图片所呈现的那样。

👇2019年,村庄被拆除了一半,但是人们还是在废墟上做着生意。当时是下午5点左右,天色还很亮,被拆除的空地上,阳光照着沙土闪出了金光。我深刻地感觉到,他们在此时直面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2022年的冬天我又回到这里,村庄已经被完全拆除了。大雪覆盖了地面,掩埋了人们生活过的所有痕迹,以及关于这里的记忆。

👇2023年的秋天,那个大家都在等待的项目还没有发生,但是为这个巨型项目让路的人们却已经没有了踪影。我走在这里惊奇地发现,经过了18年,我可能反而成了这个村庄里待得最长的人。

👇重庆的一个安置社区。这个区域从2009年开始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大量的农地变成了工业用地,农民被搬迁进了安置社区,这张图就是安置社区的样子。

👇很多老年人都在社区里种菜,甚至有些老年人会把多余的蔬菜拿到社区里销售,补贴家用。

👇参与投资的不只是年轻人,也有老人。这张图片中有三个建筑物,最新最高的是售楼处,旁边还没有完成的砖楼是已经烂尾的商品房,最前面的简易帐篷是曾阿姨的居所。曾阿姨把自己和老伴攒了多年的30万积蓄,交给了一个亲戚。亲戚告诉她因为房地产开发有时候需要资金周转,所以这样的借贷很普遍,这30万过两年回到她手里,可能就变成了40万甚至50万。

显然房子烂尾之后,事情就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了。这个房子烂尾了七年,曾阿姨和老伴也就在这个工地上的帐篷里居住了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