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项目通常由政府主导,企业配合落地,缺乏对居民视角和需求的深入考虑,导致改造后的空间虽然美观,但失去了原有的社区记忆和居民的生活痕迹。
南头古城的居民中,90%是流动人口,这意味着社区的营造需要特别关注邻里关系的重塑、多元群体的沟通以及地方文化的构建。
团队改造了街区里的一所老宅,命名为「奇庙」,并开展了“小巷点亮计划”、“主街温度释放行动”、“社区议题主理人行动”等活动,帮助居民从在地问题和需求出发,参与社区建设。
廖阿姨的店铺自1988年开业以来,一直是新老居民交汇的地方,新居民通过她了解古城的历史,老街坊则在这里聚会聊天,形成了强烈的社区归属感。
团队设计了一个小册子,记录了廖阿姨的生活故事,并将其布置在她的冰箱上,供新居民了解。此外,他们还用廖阿姨家的啤酒箱制作了展示台,既实用又富有创意。
团队发起了“社区议题主理人培育计划”,收到了18个议题,分为四个维度:社区未来、流动人口、社区友好和城中村公益发展,旨在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南头古城有大量流动家庭,家长忙于生计,孩子缺乏足够的照顾和活动空间。改造后的古城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因此社区营造需要特别关注儿童友好的场所和活动。
团队通过社区内有号召力的老街坊华都,组建了“好运来”搬运队,帮助新租户和商家解决货运问题,同时也让货运师傅们感受到社区的关照,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社区生态。
华都自2010年起在南头古城经营文具店,并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租房难题,积累了丰富的社区资源和信任,因此被选为搬运队的队长,负责协调社区内的货运需求。
城中村的温情和互助是社区凝聚力的核心,长辈对后辈的支持和帮助使得居民能够快速回应问题,重建信任和联系,这对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林大海,社区营造团队“未来奇遇FATURE”创始人。 不管是我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老校长的帮助,还是华都作为一个外来务工者在古城得到了房东的照顾,为什么我们的问题能够很快得到回应,是因为城中村中的温情一直存在,长辈对于后辈的支持一直存在。当我们打开了彼此联系的通道之后,温情的力量就能重新生成。
有着1700年历史的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是一片城中村。2019年,南头古城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成为南山区“三大战役”之一。2020年重新开放后,主街变成一条创意街区,其他地方则依然保留着城中村的生态。
2022年4月,「未来奇遇 FATURE」城中村营造小组入驻南头古城,开启属于这片土地的社区营造陪伴之旅。
在南头古城,居民中有90%的流动人口。因此,社区的营造需要考虑如何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去关注潜在的社会问题,如邻里关系的重塑、多元群体的沟通、社区议题的参与、地方文化的构建。
林大海的团队改造了街区里的一所老宅,将其命名为「奇庙」,这一临街的公共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交流、讨论、娱乐的场所。通过开展“小巷点亮计划”“主街温度释放行动”“社区议题主理人行动”等,团队组织社区居民从在地问题和需求出发,发现、讨论各类议题,在参与中形成社区的力量。
在这两年的营造过程中,弥合、再造、改变,在南头古城发生着,大海也逐渐收获了属于深圳这个快节奏城市下的答案。
【时间轴】
00:28 城中村改造原本是一件造福于民的行动,为什么在项目落地的时候,大多只能给大家提供一个看上去很好看的硬件空间,却丢失了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留下的痕迹和故事?
02:57 古城改造带来的隔阂
04:22 开展社区营造: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很多故事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13:19 “我可以成为你们中的一员吗?”:社区议题主理人培育计划
20:08 打开了彼此联系的通道之后,温情的力量就能重新生长
👇改造前的南头古城主街
👇改造后的南头古城主街
👇位于古城东街的临街空间,有时候可以做共创展览,有时候可以变成街坊的社区客厅,有时候可以变成快闪空间。
👇有街坊提到,在改造过程中,社区中的很多记忆和痕迹消失了。于是,我们发起了“家在古城”影像共创计划。我们鼓励大家通过手机,将他们在意的社区痕迹、社区记忆拍下来,分享给新来的居民,或者作为礼物送给老街坊。
👇我们发起了“小巷点亮计划”,选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店铺,帮助他们进行空间改造和店面设计。
👇老的街坊,像照片里的这些奶奶,有空的话,也会相约下午3点,一起坐在便利店门口,聊一聊最近的身体状态。
👇团队的设计师收集了关于廖阿姨的故事,和她在古城的生活脉络,做成了一个小册子,布置在她的冰箱上。新居民来的时候,可以通过这本小册子,了解廖阿姨的故事。
👇我们还用廖阿姨家的啤酒箱做了很多展示台,既可以给奶奶们当作凳子,也可以把杂货堆放在上面。
👇廖阿姨的旧店面
👇团队给廖阿姨做了一个新的侧招
👇2023年,团队发起了“社区议题主理人培育计划”,并收到了18个议题。我们将这18个议题分成四个维度,贯穿着整个社区营造的行动逻辑。
👇古城货运难题和“好运来”搬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