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城中村不只是深漂的落脚点,更是千千万万人的家|林大海 一席

城中村不只是深漂的落脚点,更是千千万万人的家|林大海 一席

2024/12/15
logo of podcast 一席

一席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林大海
Topics
林大海:在深圳城中村改造项目中,我们发现单纯关注硬件设施建设往往忽略了居民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痕迹。许多项目在落地时,只提供了美观的硬件空间,却丢失了居民的记忆和故事,导致新老居民之间存在隔阂。 因此,我们的社区营造工作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通过日常的沟通和交流,建立信任,了解居民需求。我们开展了多个项目,例如“家在古城”影像共创计划,鼓励居民用手机记录社区记忆,分享给新居民,保留社区文化传承;“小巷点亮计划”,帮助小巷店铺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社区议题主理人行动”,培养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在与居民的互动中,我们发现城中村的温情和长辈对后辈的支持一直存在。通过打开沟通通道,重新连接这种温情,可以更好地促进社区发展。我们也关注到城中村居民的生计问题,例如通过“妈妈创生”行动帮助妈妈们学习新技能,增加收入;组建“好运来”搬运队,解决古城货运难题,并提升社区治理效率。 总而言之,城中村改造不应仅仅是推倒重建,更重要的是保留社区的温情和人际关系,让居民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让这里成为千千万万人的家。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深圳城中村的改造项目在落地时往往只提供硬件空间,而忽略了居民的痕迹和故事?

改造项目通常由政府主导,企业配合落地,缺乏对居民视角和需求的深入考虑,导致改造后的空间虽然美观,但失去了原有的社区记忆和居民的生活痕迹。

南头古城的居民构成是怎样的?

南头古城的居民中,90%是流动人口,这意味着社区的营造需要特别关注邻里关系的重塑、多元群体的沟通以及地方文化的构建。

林大海的团队在南头古城做了哪些社区营造工作?

团队改造了街区里的一所老宅,命名为「奇庙」,并开展了“小巷点亮计划”、“主街温度释放行动”、“社区议题主理人行动”等活动,帮助居民从在地问题和需求出发,参与社区建设。

为什么廖阿姨的店铺成为了社区的重要交汇点?

廖阿姨的店铺自1988年开业以来,一直是新老居民交汇的地方,新居民通过她了解古城的历史,老街坊则在这里聚会聊天,形成了强烈的社区归属感。

林大海的团队如何帮助廖阿姨的店铺进行改造?

团队设计了一个小册子,记录了廖阿姨的生活故事,并将其布置在她的冰箱上,供新居民了解。此外,他们还用廖阿姨家的啤酒箱制作了展示台,既实用又富有创意。

2023年,林大海的团队发起了什么社区议题主理人培育计划?

团队发起了“社区议题主理人培育计划”,收到了18个议题,分为四个维度:社区未来、流动人口、社区友好和城中村公益发展,旨在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南头古城的改造需要特别关注儿童友好?

南头古城有大量流动家庭,家长忙于生计,孩子缺乏足够的照顾和活动空间。改造后的古城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因此社区营造需要特别关注儿童友好的场所和活动。

林大海的团队如何解决南头古城的货运难题?

团队通过社区内有号召力的老街坊华都,组建了“好运来”搬运队,帮助新租户和商家解决货运问题,同时也让货运师傅们感受到社区的关照,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社区生态。

华都为什么被选为“好运来”搬运队的队长?

华都自2010年起在南头古城经营文具店,并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租房难题,积累了丰富的社区资源和信任,因此被选为搬运队的队长,负责协调社区内的货运需求。

为什么城中村的温情和互助在改造过程中如此重要?

城中村的温情和互助是社区凝聚力的核心,长辈对后辈的支持和帮助使得居民能够快速回应问题,重建信任和联系,这对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Chapters
本部分探讨了城中村改造项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忽视居民情感和生活痕迹,仅注重硬件建设。以深圳南头古城为例,展现了改造后既有现代化街区,也有保留原有城中村生态的景象,并由此引出改造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矛盾点。
  • 城中村改造项目多注重硬件空间建设,忽略居民情感和生活痕迹
  • 深圳南头古城改造后,主街成为创意街区,其他区域保留城中村生态
  • 改造带来新老居民间的隔阂

Shownotes Transcript

林大海,社区营造团队“未来奇遇FATURE”创始人。 不管是我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老校长的帮助,还是华都作为一个外来务工者在古城得到了房东的照顾,为什么我们的问题能够很快得到回应,是因为城中村中的温情一直存在,长辈对于后辈的支持一直存在。当我们打开了彼此联系的通道之后,温情的力量就能重新生成。

有着1700年历史的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是一片城中村。2019年,南头古城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成为南山区“三大战役”之一。2020年重新开放后,主街变成一条创意街区,其他地方则依然保留着城中村的生态。

2022年4月,「未来奇遇 FATURE」城中村营造小组入驻南头古城,开启属于这片土地的社区营造陪伴之旅。

在南头古城,居民中有90%的流动人口。因此,社区的营造需要考虑如何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去关注潜在的社会问题,如邻里关系的重塑、多元群体的沟通、社区议题的参与、地方文化的构建。

林大海的团队改造了街区里的一所老宅,将其命名为「奇庙」,这一临街的公共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交流、讨论、娱乐的场所。通过开展“小巷点亮计划”“主街温度释放行动”“社区议题主理人行动”等,团队组织社区居民从在地问题和需求出发,发现、讨论各类议题,在参与中形成社区的力量。

在这两年的营造过程中,弥合、再造、改变,在南头古城发生着,大海也逐渐收获了属于深圳这个快节奏城市下的答案。

【时间轴】

00:28 城中村改造原本是一件造福于民的行动,为什么在项目落地的时候,大多只能给大家提供一个看上去很好看的硬件空间,却丢失了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留下的痕迹和故事?

02:57 古城改造带来的隔阂

04:22 开展社区营造: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很多故事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13:19 “我可以成为你们中的一员吗?”:社区议题主理人培育计划

20:08 打开了彼此联系的通道之后,温情的力量就能重新生长

👇改造前的南头古城主街

👇改造后的南头古城主街

👇位于古城东街的临街空间,有时候可以做共创展览,有时候可以变成街坊的社区客厅,有时候可以变成快闪空间。

👇有街坊提到,在改造过程中,社区中的很多记忆和痕迹消失了。于是,我们发起了“家在古城”影像共创计划。我们鼓励大家通过手机,将他们在意的社区痕迹、社区记忆拍下来,分享给新来的居民,或者作为礼物送给老街坊。

👇我们发起了“小巷点亮计划”,选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店铺,帮助他们进行空间改造和店面设计。

👇老的街坊,像照片里的这些奶奶,有空的话,也会相约下午3点,一起坐在便利店门口,聊一聊最近的身体状态。

👇团队的设计师收集了关于廖阿姨的故事,和她在古城的生活脉络,做成了一个小册子,布置在她的冰箱上。新居民来的时候,可以通过这本小册子,了解廖阿姨的故事。

👇我们还用廖阿姨家的啤酒箱做了很多展示台,既可以给奶奶们当作凳子,也可以把杂货堆放在上面。

👇廖阿姨的旧店面

👇团队给廖阿姨做了一个新的侧招

👇2023年,团队发起了“社区议题主理人培育计划”,并收到了18个议题。我们将这18个议题分成四个维度,贯穿着整个社区营造的行动逻辑。

👇古城货运难题和“好运来”搬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