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26 再无第二个周杰伦:是时势造英雄,还是才华大过天? | 信息茧房 | 算法 | 新媒体运营 | 大众舆论

#26 再无第二个周杰伦:是时势造英雄,还是才华大过天? | 信息茧房 | 算法 | 新媒体运营 | 大众舆论

2023/4/12
logo of podcast 做播可梦的橙子

做播可梦的橙子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橙子
Topics
橙子:我认为信息茧房现象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现在难以出现像周杰伦这样的国民巨星以及像《还珠格格》、《甄嬛传》那样的国民级作品。 首先,新媒体时代,大数据和算法主导了信息分发。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喜好等数据,为用户推送个性化内容,形成信息茧房。这使得用户只接触到与自身观点相符的信息,难以接触到不同观点,也限制了新作品的传播。 其次,信息茧房导致了大众审美的分裂。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口味越来越多样化,难以找到一个能打动所有人的作品。过去,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可以触及大众,更容易出现国民级作品。现在,新媒体平台众多,用户选择更多,但同时也导致了大众审美的分裂,难以出现全民皆知的巨星和作品。 最后,信息茧房也影响了内容创作。创作者为了迎合算法,更倾向于制作迎合特定群体口味的内容,而非大众化内容。这使得真正有才华的创作者,也可能因为信息茧房而难以被大众发现。 总而言之,我认为信息茧房是造成如今流行文化巨星消失和国民级作品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因素。时代背景、文化变迁等因素也起到了作用。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我是橙子开始之前我要声明没错,我是一个标题党这一期没有说周杰伦没有才华的意思也没有说运气比才华更重要的意思欢迎大家文明讨论,礼貌交流护甲展开

今年上半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网上忽然兴起一阵电视剧复古的潮流包括我自己的账号从三月份开始运营我一开始也是想蹭着甄嬛传在全网第二春的热度所以把甄嬛当案例解说了一些传媒学的理论

当时我还听说过一种论调我们的时代似乎很难再出现像《还珠格格》《五零外传》《甄嬛传》这样老少咸宜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孩子都爱看的电视剧了周杰伦今年七月发行新专辑之后我也看到一些公众号的标题为什么华语乐坛没有第二个周杰伦很多明星和偶像在微博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但说到他们哪一首歌特别好听似乎也没有真正做到打动全民的耳朵

无论是甄嬛还是周杰伦他们不仅仅是一时火爆的流行文化产品更是变成了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符号甚至说他们陪伴了一代听众和观众的成长也不过分

就连从大学开始陪伴我的《我是歌手》也早早结束那 2020 年的孩子长大之后让五湖四海的人都能回忆一个共同的童年除了雇佣者之外还有什么呢今天我们不谈作品我想从媒体的角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时代很难再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巨星或者国民作品不过这里仅提供一个视角并不代表这就是唯一的解释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见解

要回答这个问题本期视频会分成这几个部分信息时代的观众有什么特色多样化的社交媒体有什么后果信息减防是什么又对大众舆论有什么影响

上期视频里讲过电子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运营角度的区别电子媒体比传统媒体多了收集用户信息的功能这也使得广告商可以针对每一个用户的个人兴趣和需求来推送定制的广告 Datification 指的是个人信息被媒体公司汲取并储存这里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大数据

社交媒体的系统整理吸纳所有用户的个人信息储存在公司的数据库当中其中一部分信息会卖给广告商

而第二个关键词是算法微博和淘宝就是根据他们所掌握的用户资料推测用户的喜好并推送匹配的广告和产品给用户这期我会用网飞做例子具体说说跟传统电视或电台相比电子媒体的使用习惯有什么区别年轻的观众可能不了解在新媒体时代之前网飞还是一个出租碟片的公司

有点类似 00 年代国内的点播频道你在网飞的官网选中想看的电影电视剧他们会邮寄光盘给你等你看完之后再邮寄回去

这种精英模式放到现在可能会叫共享光盘或者共享剧院吧无论是那时候的网飞还是电视台他们都很难预测观众喜欢什么只能是尽可能选择观众可能会喜欢的剧集放在货架上这时候的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必须尽可能满足所有观众的口味电台播放的歌也经过层层筛选满足大部分听众的审美但新媒体与传统的电台电视的区别就在于私人化

自从有了大数据之后无论你是网飞 B 站小红书 Spotify 还是 QQ 音乐的用户你在这些平台上的发言和观看都会被记录在系统内变成你的账户上只有后台才能看到的一个小小的标签

比如我的标签可能就包括留学、传媒、宝可梦、甄嬛传、王心凌等等假设 B 站有人做了一条新视频讲解甄嬛传系统就会猜测我可能喜欢这个视频并且把它推送给我这就是听歌软件猜你喜欢小红书和 B 站首页更新的基本逻辑而我们作为用户再也不用坐在电视机前等新闻播完只需要打开这些软件首页上的每一个视频应该都正中我们的偏好

用户在新媒体上可以享受私人定制的服务而广告商则是可以将广告推送给可能需要自己产品的用户媒体也可以通过售卖用户的信息赚得易运营的费用这似乎是一个三方都有利可图的三角关系但是私人定制的媒体体验也带来很多问题一方面大数据和算法加剧了观众被操控的风险而另一方面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多样且分裂在

在传统媒体和电台为主的大众媒体平台上节目的制作方是生产者而观众是消费者到了新媒体平台人人都可以是生产者所以我们一般认为新媒体让观众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然而考虑到大数据和算法对用户不仅了如指掌还能预测并干涉用户所接受的信息新媒体能够一定程度上操控用户的视野从而达到控制用户的目的

之前我讲过媒体的培养理论有兴趣可以复习一下在新媒体的算法控制下你以为自己看什么电影看什么音乐是自己的选择但这种自主性有可能是一种错觉举例来说某些音乐软件不仅仅能够监控我们所听的音乐内容还监控我们收听的习惯和收听方式什么时候听在哪听用什么品牌的什么平台听等等这些信息都尽在他们的掌握

随着用户渐渐习惯由这些软件推荐的歌曲和歌单现在会购买整张专辑的人应该比以前要少得多了音乐人无法靠创作整张专辑赚钱只能选择其他的盈利方式比如注重单曲或者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音乐之外的领域而专辑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似乎不再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去追求的事情同样地

同样的道理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很多用户不会完整地看剧而是听别人解说或者片段式地追完某部剧所以这些平台都在影响大众的消费习惯也挑战了传统电视剧或者专辑的生产模式在互联网初期我们常见的另外一个观点是互联网让每个用户都有更多自由的选择可以随意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我们可以创建多个社交媒体账号我今天可以是个橙子明天换个头像改个名字我就是西瓜

大家好,我是鸡耳兽的西瓜

如果这一期我画一个新头像改一个用户名简直可以说是行为艺术了但是我有点懒可是既然大数据记录我们所有的过往之前提到的那个由一大堆标签所构成的虚拟形象便已经固定成为我们的网络身份算法也只会根据数据推送更多符合这个身份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巩固我们对这个身份的认同感 3 月初开这个账号的时候我的首页还都是新闻时事学术研究语言学习的推送

现在打开我的手一眼满屏幕都是宝可梦所以说学者认为新媒体会迎合用户的潜在需求在把用户标签化的同时又进一步固化这些用户的喜好和现存的价值观念

作为私人企业媒体的运作自然是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算法的陷阱使得用户沉浸在固定的领域内这样一来用户在媒体上才会花更多的时间所以我们会在 B 站或者某音一刷就是一下午自己的时间不知不觉地消失这些平台却赚得盆满钵满媒体未必有什么善良或者邪恶的本意但是他们一定是利润驱使的

私人定制所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大众的分裂审美与全民都爱的天王相对的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每个人或者说每个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偶像如果说二次元文化在 2010 年左右还是一个只有宅男宅女喜欢的文化现在的二次元已经变成万千个小众文化之一

而最近几年网飞的剧集也可以看得出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剧集以少数族裔为主角或是聚焦美国有色人种的生活或是聚焦性别的话题这些作品的出现既是对社会边缘人群的肯定也有帮助他们寻找和表达自我的功能不过因此带来的问题则是越来越难以找到代表大众的声音这也就是分裂的品味

就好比同样是喜欢华语流行音乐可能有人喜欢大陆的民谣有人喜欢电子乐有人喜欢嘻哈有人喜欢抒情有人喜欢摇滚当新媒体把之前所有难以接触的选择交到大家的手里算法又进一步强化我们每个人喜欢的口味众口难调这个词应该最适合形容现在的流行文化

所以无论是电视剧还是流行音乐尽管艺人有很多制作精良的作品他们在更多时候服务的是自己的潜在目标群众而非是针对一个更加广阔的大众铺垫了这么多总算要回到主题了信息减防这个词相信很多观众应该已经听过了它的英语是 information cocoon 不过最近更常见的一个词叫做 filter bubble 形容新媒体上看不见的过滤型气泡

这两个词形容的都是同一个东西新媒体的算法制造出一个过滤器让我们每一个用户只看得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观点要注意这个减防或者是过滤气泡是包围在每一个人的周围我们就像鱼缸里的观赏鱼会有一个气泵把空气中跟自己无关的东西过滤出去只留下氧气前面我说算法在操控用户就是因为这个同温层让我们太过习惯

我认为自己主观选择了宝可梦但到底是我的选择还是算法给我的诱导呢随着大家渐渐适应了信息检访我们每天只看到自己认同的人发表的意见久而久之我们对这些观点和标准也更加深信不疑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现在网上的争吵越来越多从信息检访的理论来讲我们都被固化在自己的圈层内导致每次跟意见不同的人交流都变成激烈的冲突

讽刺的是互联网曾经被认为是一个可以实现所有人自由民主讨论的公共空间现在却自带了加剧冲突和极端化的特性

当我们把这些内容套用到流行文化上现在的平台越来越多样观众的口味也随之多变和分裂做出一个能打动所有观众的产品本就困难而制作方的创作标准往往也跟着变成制作给一个特定的群体而非所谓的大众比起电视和电台把内容传播给所有大众即便一个新人有周杰伦的才华他也或许会被算法的检访给过滤掉所以也不会出现在你的视野之内

您认为信息减防可以解释流行文化中巨星的消失吗您有哪些不同的见解呢

前面三期连续解说了广告的前世和今生二十五期落脚在电子广告和消费主义对自然的影响这一期本来我打算做之前承诺的媒体和工业革命的话题不过信息解放这个话题和信息时代的广告一脉相承加上刚好跟朋友聊起周杰伦当年的歌所以我临时起意蹭一蹭周董的热度请大家海涵关于信息解放今天就先聊到这儿接下来想听什么呢请在弹幕和评论打出你感兴趣的话题吧

我是何欣让和主目前在加拿大读传媒学的博士项目我计划在这个频道里做一系列传媒学技术理论的解读视频如果你去传媒学新生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你适应我们这个专业如果有什么你们想要我解读的作者或者理论请通过评论和弹幕留言分享因为我在预计时间做这个账号而目前主要做大一的理论所以能够做的内容比较有限请大家见谅喜欢这期视频请不要吝啬你的关注点赞和收藏我们下期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