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93 对话淡豹:为什么我们需要民族志的眼光

Vol.93 对话淡豹:为什么我们需要民族志的眼光

2024/11/27
logo of podcast 螺丝在拧紧

螺丝在拧紧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淡豹
Topics
淡豹: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学研究者,也未将自己明确定义为译者或某种类型的作家。我的写作和翻译经历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一直在探索不同的文体,虚构与非虚构对我而言并非绝对的界限,而只是方法上的差异。我更关注的是文本本身以及文本生产的过程,外部标签并不能完全定义我的写作。 我翻译《生活在写作之中》是因为对文本本身的兴趣,以及对契诃夫、纳拉扬等作者的共鸣。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写作指南,而是通过契诃夫的写作经验,探讨了民族志风格写作的技巧和意义,并对虚构和非虚构写作都有启发。 我追求的写作是分析性的,以论述性问题为核心,但并不排斥传统小说的叙述、描写和对话等手段。深入生活细节是为了发展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而非单纯追求真实感或戏剧性。 我关注的是‘处境’和‘故事’的区分,以及个人经验在共享经验模式中的位置。民族志写作强调的是转变和发展动力,关注个体之外的因素,并试图在个体经验与共享经验模式之间建立联系。 我反对写作的纯净,欢迎杂糅,认为在现有的文体分类中,我们应该主动赋予词语新的含义,并以自己的方式对文体进行创新。 我意识到对经验的描述本身可以是分析性的,并重视比较性的框架,这得益于我对人类学和民族志的学习和阅读。 吴琦:我与淡豹的对话,源于他对《生活在写作之中》的翻译,以及他对写作和生活的独特思考。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引发了我的思考:真的有人可以生活在写作之中吗? 我好奇的是写作与民族志、人类学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和认识。 我注意到很多人对社会问题的解释越来越依赖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视角,这与人们对具有民族志风格的作品的渴望有关。 我与淡豹探讨了‘分析性写作’的特征,以及如何区分不同文体,例如散文、随笔、非虚构写作等。 我们还讨论了安妮·埃尔诺等作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强调作品的非虚构性来表达文化政治立场。 最后,我们探讨了写作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让写作变得更有创造性和深度,从而提升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和理解。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围绕淡豹翻译《生活在写作之中:与契诃夫一同磨砺民族志技艺》展开,探讨了翻译契机、写作与民族志的关系以及淡豹对写作和生活的独特见解。节目从淡豹的翻译经历开始,逐步延伸到对写作、文体、民族志等方面的思考。
  • 淡豹并非人类学研究者,而是从读书时接触该专业开始转向写作;
  • 淡豹在写作中不区分虚构和非虚构,认为两者方法类似,只是编造与否的区别;
  • 淡豹的写作探索过程是寻找和探索文体,而非严格区分非虚构和虚构写作;
  • 淡豹对《生活在写作之中》的翻译源于对文本的兴趣和生产文本的愿望。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期声音|淡豹,作者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生活在写作之中”无疑是一个很美的题目。当围绕着鲍德温做翻译工作的主播吴琦,发现自己的朋友兼同行淡豹翻译了一本围绕契诃夫讲民族志写作的书,且这本书还有这样一个动人的书名时,一期「螺丝在拧紧」便开张了。 在这期意外地严肃的节目里,淡豹从翻译《生活在写作之中:与契诃夫一同磨砺民族志技艺》的冲动说起,联系起对詹姆斯·伍德、乔治·佩雷克、安妮·艾尔诺、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等作家的阅读(当然还有契诃夫),不仅表明了一位多线程文本生产者的志趣,也潜在地团结起多种文本的读者,描摹出某一种社科与文学之间的通道——《生活在写作之中》的作者纳拉扬称其为“具有民族志风格的写作”。 淡豹说,“我觉得深入生活的细节,还是为了发展人对问题的认识,可能文学读者会批评我,但我是这么追求的吧”。 有一点是确定的,不论你是听完这期节目还是读完这本书,你都不会再对契诃夫毫无兴趣,如果你在开始时是这样的话。在节目开始时,吴琦问,“真的有人可以生活在写作之中吗?”在节目结尾时,淡豹感叹,“要严肃地生活,很费力的,逆水行舟”。但契诃夫与他所实践的那种民族志式的写作,不论作为一份职业,还是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文本里,也许都能成为我们共同的向导,指向一种不放弃寻求意义的生活。 |时间线|02:58 淡豹:翻译《生活在写作之中》,并没有让我“成为一名译者”04:53 ——真的有人可以生活在写作之中吗?——人类学、民族志与写作是什么关系?11:49 社科写作背后的普世愿望:解开今日生活的难题13:45“读契诃夫让我对生活的面貌产生了更多感情,同时莫名其妙地有了更多忍耐”19:16“故事”与“处境”之分:对有民族志风格的写作者来说,个人生活在共享的经验模式之中34:01 为什么安妮·埃尔诺坚称自己是“非虚构”?“因为这些是真的,所以我要求你作为读者,也像我一样重视阶层关系的紧迫性”44:24 吴琦:翻译鲍德温的时候,我在想那些溢出了单一文体的写作,是不是更能搅动阅读的世界?淡豹:外部世界不重要,但我们应该非常有意识地去使用词语来定义自己,并主动地给词语含义50:08 我们在不自觉地渴望具有民族志风格的作品吗?(以及,契诃夫的《萨哈林旅行记》为什么是一本民族志?)1:03:11 反对纯净,欢迎杂糅:“去掉一个标签,怎么可能呢?多加一点,一团混战”1:06:48 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写作对你来说有多必要? |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书籍与文章《单读 28·明亮的时刻》,吴琦(主编) 《生活在写作之中:与契诃夫一同磨砺民族志技艺》, [美] 基伦·纳拉扬 《我的奋斗》, [挪威]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被遗弃的日子》,[意] 埃莱娜·费兰特 《漫游在雨中池塘》,[美] 乔治·桑德斯 《萨哈林旅行记》, [俄] 契诃夫 《忧郁的热带》,[法]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W 或童年回忆》,[法] 乔治·佩雷克 《物》,[法] 乔治·佩雷克 《人生拼图版》,[法] 乔治·佩雷克 《女儿》,淡豹,收录于《美满》 《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 [南非] J.M. 库切 《拉维尔斯坦》, [美] 索尔·贝娄 《蒙田随笔》, [法] 蒙田 《回归故里》, [法] 迪迪埃·埃里蓬 《云物如故乡》,张怡微 《去海拉尔》,王咸 《姚内奇》, [俄] 契诃夫 《海鸥》, [俄] 契诃夫 《三姐妹》, [俄] 契诃夫 《亲爱的》, [俄] 契诃夫 《什么是契诃夫所说的生活》,[英] 詹姆斯·伍德,收录于《真看》 《吻》, [俄] 契诃夫 |互动方式|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淡豹@静静的顿猴与主播和嘉宾互动。 |本期音乐|Talk Show Host (Explicit), Radiohead |本期封面|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菜市场剪辑:椋生视觉设计:李政坷 欧梦婷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