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多人开始离开 VC 的时候你回来了对 是的我觉得大家很多人第一个反应就你在干嘛我觉得这可能就很像我
我去美国的时候三岁半然后我父母把我放到幼儿园里面的时候我是不会说英文的然后等到我六岁回国的时候我是不会说中文的回到美国读高中的时候我会说英语而且我因为小时候的原因所以我英语是没有口音大家以为是我在当地长大但是我词汇量是跟中国的小孩是一样的我也没有学那么多词汇所以我是带着文曲星去参加考试又是一个特别困难的过程
我作为一个统计估值在一亿美金以上的非资源型的公司就是前科技公司了天使在一亿美金以上好像还没有很成功的案例 Hello 大家好欢迎收听张小军商业访谈录我是小军这是一档提供一手高密度信息的商业访谈节目我们的节目正在推出新系列从蒸汽机到无人驾驶今天是第五集
因为在我自己学习自动驾驶的过程中呢,就觉得这个行业的知识壁垒很高,信息不对称也很严重,所以邀请了五元资本合伙人钱滴滴自动驾驶 CEO 孟醒来做一个自动驾驶的深度科普。
在之前的两集节目中,他分别以 L2 和 L4 自动驾驶为主要线索,分别聊了聊特斯拉 FST 进化史和低调的 VIMO 以及它的对手们,大家可以在商业访谈录的第 72 集和 74 集收听。
今天这集呢更偏梦醒个人这次聊天发生在他刚离开滴滴即将加入五元资本的短暂间隔期之中我们聊了聊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逃离风头而他却选择在此刻回归以及他所亲历的自动驾驶创投这八年建议大家可以把 72 74 和 77 这三期节目连起来收听
我们刚才其实没有聊完聊到你的经历你创业完以后你后来就去了顺维对吧对我在 116 年的时候去加入到顺维顺维是雷军雷总的创办的风险投资机构吧
我在 16 年去加入顺维的时候顺维是它的可能第一个或者第二个阶段那会还投比较传统的移动互联网然后当时顺维还有一个比较额外醒目的主题叫农村互联网那个时候然后我因为一直做这种 AI 或者说这个方向的背景所以我去了以后希望能够把这种前沿科技带到我们的一个投资主题里面
也比較幸運吧,我覺得 16 年之前其實這些領域不太被人關注或者只有非常小眾的人可能才關注這些領域但 16 年之後恰恰趕上了一波前沿科技技術的公司比較受到關注也藉這個機會投了一些公司吧而且裡面也有很多自動駕駛公司像某門他、小彭、執行者也有很多跟著產業鏈相關的像北星光子、激光雷達這樣的公司
还有很多 general AI 的这种公司我觉得算是一种对我原来的对 AI 的热爱或者说工作经历的一个继承然后当然我觉得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当时投资行业里像我这样背景人不多在这个行业里先创业回来做投资一般都是年纪特别大的这样的人回来做 winter partner 很少有相对比较年轻的人过来直接做全职的投资人我在顺梅做了
三年然后投了大概二十家前科企的公司而且以 AI 自动驾驶很多都是 AI 自动驾驶这类公司 AI 自动驾驶是比较多的然后也有机器人商业航天医疗器械等等我觉得在我投资这个阶段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它的科技本身的这样的公司因为很多公司其实包括今天的 AI 公司其实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其实科技就是它的其中一个竞争力了其实它更重要的可能是它产品能力可能是它的渠道能力等等
也有的公司可能一辈子它都是科技最重要但不管是哪类这些我不排斥我都会去投但是核心是经过我手的时候我去投资它的时候我会遇到它的时候我希望它是科技竞争力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我会选择这样的公司来去投资然后我会选择一些看似没有那么醒目或者说
其实我觉得那几年投科技的基金其实不多
那时候还是在投移动互联网项目很多是我觉得移动互联网的尾巴还有很多项目在投然后电商还有很多项目在投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很大的方向在那个时候点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方向等等吧就这些其实互联网家那会儿其实还是在渗透着各种各样的行业然后大家在这里面找很多机会
对我记得我第一次在顺为讲说那个时候最早的时候其实 16 年的时候是 AR VR 这段时间会比较多然后当时再回来给大家分享这个领域的交互范式改革在一个这样的一个话题之下我觉得大家都觉得你在干嘛对吧我们这有什么好投资不是个技术大家觉得好像这不符合 VC 投资的一个方向或甚至于不是 VC 该考虑的事情但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事我觉得恰恰就是那个阶段上特别
特别小众还挺不是共识的一个时代吧然后从顺威走离后呢你在顺威多久顺威三年从 16 年到 19 年顺威走的时候就我自己有一个感受就是我觉得做 VC 有点像什么有点像当小学老师
這些創意項目就像你的學生一樣在他年紀輕的時候然後碰到了你,跟你相遇然後你可能借助你的平臺的能力去幫助個人或者平臺的能力去幫助他們一把然後他們畢業了他們進入到中學、大學工作成家辦了自己的企業等等
然后他也许很多年后会想着说教师节的时候回来看一下老师对吧然后你跟他的关系就这样但是并不因为他是考上了很好的大学或者他专门来企业你就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老师对吧在这个过程中或者没有必然联系可能有一点关系我会觉得我的成长速度好像没有我投的最优秀的创业者快
我觉得我不希望这样我希望能够跟他们成长的一样快我希望我也成为更好的创业者或者说投资人不管是哪个其实心里还是痒痒希望能够更上手然后能更在创投的节奏里面能沾染到更多成长的浪潮以及我自己能够更深入的去做一件事所以在 19 年的时候赶上一个非常巧的机会滴滴在分拆
无人驾驶的业务作为一个独立的子公司然后加入了滴滴作为首席运营官吧早期的时候可能从战略投资商务合作等等后续可能包括产品硬件研发车辆研发等等各个方向吧去推动这个公司从一个实验室走向一个商业化的实体的一个过程对我来讲是个非常非常激动和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虽然创了两次业但是
我给我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我从来没有管过超过一百人的团队我也没有融到过超过一亿美金的钱然后我也没有把一件事推动过一个到一个非常大的商业化的一个过程中所以这个到滴滴除了最后一件事还没有完全实现的剩下的事情可能都已经很快就实现到了在滴滴管道上
整个增价的团队大概 1000 人吧然后其中直接给我汇报的或者在我体系里汇报的大概可能有两到三百人吧这也是我第一份在大公司里其实大公司我是做过的我第一份工作在 JP Morgan 那是一个很大的公司然后但是我没有作为一个管理者进入过一个大公司尤其是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吧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经历和挑战你现在是不是有一些新的变化
对 是的 很巧然后最近我刚刚从滴滴出来然后我会去回到投资的行业我一直感觉创业和投资创投创投是一个旋转文从一个里头一推一推出来可能就进到另外一里面然后再推一把可能又回到了这个领域里面
我会回到投资但是可能会扮演一个稍微不一样的身份去推动早期公司的创造和孵化吧是我理想然后希望在这里面能够探索出一些适配于这个时代的可能跟上一个我做 VC 时代不一样的无论是打法业务方向也好还是模式也好我觉得本质上
不管是做创业还是做投资我最希望做到的事情就是因为我的存在有可能这件事情本来也许是五年才发生可能因为我存在可能变成了四年零八个月或者四年零六个月或者甚至于快点变成两个月能看到你的存在使得街上更早的发生一点这就是我做的所有这件事的意义吧你从产业回到 VC 你觉得你比第一次有种不一样的变化
相对第一次来说多了五年的管理者的经验其实我在第一次做 VC 的时候大家就在问我说你从一个创业者变成 VC 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你跟其他的 VC 不一样我觉得当时我是有一定创业经验
我可以从一个创业者视角第一个是能更好地跟创业者去沟通但第二个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增加了多了一个判断维度因为我创业我可以以自己代入的身份来去判断这个创业者是比我强还是比我弱在做同一个方向上他哪些地方是我一定实现不了的这是我一个很重要的判断维度今天我又多了一层是我知道大概一个千人团队一个大百人的团队大概怎么去管理在公司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更多的问题我觉得回过头来去看
投资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事儿就是大家为什么看投资业绩来去判断你在投资行业里面分量的重要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你得见过最好的你才能知道它涨成最好的之前它可能是什么样
很多人其实很聪明但他因为没有足够多的出手机会或者他运气不好他可能没有见过最好的公司所以他对于整个这个行业的认知是在于他见过的这些公司里面但这可能你没见过 OpenAI 之前其实你是不知道这个行业还有这样的公司存在的
我觉得对我来讲是一样只是我见的那个工变得更深了一点我直接走入到一个公司里面参与他的创办过程参与他的成长和规模化的过程然后解决了他很多的问题也做了很多错误的决策可能有些正错的决策我觉得这些其实对于回过头来去判断什么样的公司早期成立什么东西合理他发展过程中以什么样的节奏往前去走我觉得是可能吧是一个更大的优势
我印象中这种旋转门走过两次的人好像不多好像我也不记得有谁是这样就参与过创业然后去 VC 的是有的但是从 VC 又去产业然后又回来了我没有想到对大多数人其实从产业出身进入到 VC 这个行业里面一般是功成名就了然后去当一个 Venture Partner 所谓叫投资合伙人其实是一个兼职的工作也有做全职比如戴宇森
对戴宇森已经算是比较少有的这个情况了当然他转得非常成功其实在他准备去进入到 VC 行业的时候我们聊过很多次我当时跟他也沟通了很多当时 VC 的转型的一些想法当然他确实做得很成功我觉得他是我很羡慕的能够实现这样的一个成功转型的一个人吧
我觉得对于很多人来讲他是一个职业生涯就是有时候会问你这个工作就是你到底是做什么的你是做投资人你还是一个 FA 你是卖方还是买方然后你还是创业者还是大公司就我有时候挺怕回答这种问题的就是你此时此刻这个时间切片上我可以说我是干这个的因为我有一个身份我有个头衔或者说我有个组织机构但你说我是一个到底我希望做什么或者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我不是以这样的身份来定义我自己我可能更希望说
我就是在中国在前一阶级交叉的这么一个节点上能够做一些事然后这个事的角色如果你以投资人身份来去推动它会额外更高或效率更高或体验更好的话那你就以投资人身份来做如果其实这件事不适合有人投资是适合你自己入场来去做才能推动这件事发生那你可能就是一个创业者
本质上我觉得这个差别没那么大或者说对我来讲可能我认为没那么大更多是从结果导向说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身份能使得这件事能变得更快可能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来去决定当然对我额外的一点就是我是一个非常重体验的人我还是很在意我能够在所有的视角上都能看过一遍我才敢说我能做出一个比较好的判断决策或者能够跟对应的人能进行沟通
很多人会觉得今天不是一个投资人的好时候你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回到 VC 的行业以及你会看什么方向我觉得这恰恰就是我觉得是一个好时候的时候就我 19 年加入自动驾驶的时候是一个自动驾驶刚刚由盛转衰不好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是我最舒服的时间点就是在行业里面没有形成共识或者说产生反共识的时候去做一件事情那这个时候这个行业里面其实最缺的就是一些变化
如果行业里面非常好那它没有变化的动力同时呢大家也做出的任何业绩其实本质上你很难分清到底你自己做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所以我觉得有一个机会来去参与到这么一个时代里面不是一件坏事同时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思考一下有什么样我以前还没有试过做过我能做的方式来去重新挑战这个时代的投资你有想到什么新方式
一个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能不能走到更早期沈渔去孵化去创造公司这么一个阶段
很多人会认为其实投资跟创业其实是两个不同的角色你是在主家室副家室非常不同的身份位置但我觉得当你同时做过这两个事情之后我觉得就像刚才讲的我觉得可能没有想象的差别那么大或者这个切换可能没有想象那么复杂我觉得在一些领域其实它背负着更长时间的反共识的方向上其实可能需要一些从时间维度上还是从
横向的多元維度上有機會看到更多事業的人來去挑頭來去做一個方向並且能堅持更長的時間
我希望能尝试做一些这样的事情走路要更早复化这个事情其实很早被非常多人说过也很多人尝试过当然这个复化定义也不是很完整早期的复化大家会看 YCE 会看 Techstars 这样的公司我很有幸的去在美国创业的时候走过整个流程我也拿去 YCE 走过去 Techstars 确实经历过整个 Techstars 整个流程我在国内的微软加速器里面去流程走过
我也看到国内现在很多很优秀的这种服务的机构但我自己可能希望的是再往前走一步有没有机会像 Michael Spicer, Jack Abrahams 甚至像 Flagship 一样去定义问题然后找到解决方案,分拆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并且团队组织起来然后真的去做点事而不是助推一个已经存在的解决方案把它变成公司
我觉得这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你到底是一个创业者身份要求自己还是一个投资人的角度来去要求自己即便我做投资我会以每件事上都会以创业者的身份来要求自己你刚才说你幼儿园在美国读的你为什么幼儿园会去美国
当时随着父母一块去我母亲是第一代的留学生吧然后去美国读博士刚才讲的这个 CMU 大学就是我母亲在那 CMU 读的博士所以我跟这个皮子宝跟 CMU 也有一定的渊源然后你就回国了高中就出去对
这个也很有意思,也是一个旋转的意义。我现在刚刚也有小朋友,我在设计他应该会走什么样的路径去成长起来,然后我就回想我当时小的时候,我记得我去美国的时候三岁半,然后我父母把我放到幼儿园里面的时候,我是不会说英文的,然后等到我六岁回国的时候,我是不会说中文的,也会说一点,但是不会在学校里说,然后等到我十四岁再去回到美国读高中的时候,我会说英语的,
而且我因为小时候的原因所以我英语是没有口音大家以为是我在当地长大但是我词汇量是跟中国的小孩是一样的我也没有学那么多词汇所以我是带着文曲星去参加考试又是一个特别困难的过程但是经历了多次这样的过程之后可能就习惯了就觉得好像每次重新切换从一个舒适变成一个不舒适的环境里面
还反而带来一点点兴奋的这种状态然后哪怕从绝对价值上它其实没有区别可能环境也是一样的好教育质量也一样好但我就喜欢变换一个视角也许很多年之后我做的这些选择可能也许跟小时候经历可能也许有关系哪怕它是一样好的机会哪怕一样好的身份但我觉得有个变化就是上回让我更兴奋一点所以现在又回到苦难另一种苦难里面
对今天行业面临的挑战大家都知道大家也看得见然后我觉得肉眼可及我也不知道没有人知道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什么但是它其实会让我蛮兴奋的如果这件事大家都觉得特别好那就不缺我一个了为什么中国的孵化器一直都没有做得特别好你进入过 YC 你觉得差别是什么我觉得孵化器这事有历史时代的机遇的 YC 也是有历史时代的机遇
什么样的人去过 YC?YC 早期的模式它是给你很少一笔钱占你 6%到 7%的股份当时最早的时候很少一笔钱意味着大概可能是 10 万美金更早的时候可能更少什么样的人会接受这样的条款然后企业还能做出很好的公司来我觉得是那种没有产业经验甚至于没有很多经验的年轻人主要以草根的产品经理为主有一个很好的点子并且他的点子可以在这个新的时代里面
有机会变成很大的公司基本上是在平台变革或者范式变革的周期里面能够去参与到创业过程中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我觉得有机会这样的人会选择去 YC 去接受一个条款然后接受 YC 的帮助然后走到这儿那 YC 经历了几次这样的变革一个是共享经济平台的变革所以出现了 Airbnb 像 Dropbox 那样
然后一个是移动互联网的变革所以他也参与了这些理念然后其实再反过来看像 YC 也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当进入到产业互联网的时代或者是其实 YC 这种模式并不是特别的有效因为出来创业的人大多数都是有产业经验的 30 岁 40 岁的人对吧然后带着资源其实他没必要接受 YC 的指导和创业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我记得当时跟 IDG 的
一样就郭宇红他当时很在我 26 岁的时候然后跟我聊说当然给我一个建议说你去不去 YC 我当时 26 岁他说你 26 岁就不要去 YC 你 29 岁大学刚干了两年然后你想准备做这个全职职做你去做 YC 这个其实他是给更年轻的没有经验的人来去干的对吧你现在其实没必要去我当时还很 shock 因为我觉得 YC 多么大的光环怎么能够去不去做这个事情但现在想想是对的他有他历史的机遇
当时拿了 YCE 的 flyout 然后后来我们选择去另外一家孵化器叫 Techstars 徐家哥然后是当时跟 YCE 那个年代齐名今天可能越做越不好了当时去那儿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公司在他进了孵化器以后拿到投资的比率是最高的在所有的孵化器里面所以我们当时选择去那儿今天似乎创业的人也有很多是产业背景的人三四十岁的那是做孵化器的好时候吗
我觉得今天比如说在 AI 领域里面其实出现了一个新的平台变革的机会大家公示了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
这个时候我觉得又出现了一个我觉得算是一个平台变革那就有一批我觉得可能值得去做推动孵化的机会但这个机会其实不是专属我的我觉得很多人其实也许更适合或者甚至已经开始去做了我觉得我今天的想去做孵化其实并不是想去做 YC 这样的模式我认为 YC 不叫孵化我认为 YC 是个加速器本质上是一个三个月的指导加上后期的小游网络我觉得真实的孵化
是你自己亲自进去参与甚至于你就是最核心的创业团队之一然后来去你对这个事的完全的成功与失败负责而不是站在一个副驾驶的位置来去辅助创始人来去做件事你可能就是创始人或者你是创始人之一
这个话其实很重的听起来说你是创始人很多投资人其实也挂名创始人但我觉得你得真的持续到参与非常非常重的状态中你其实才能配得上创始人这个名号你才能负起这个责任
那我觉得美国其实有对应的更比 YC 更像伏瓦契的公司刚才提到像比如说 Saturn Hill 的 Michael Spicer 创造 Snowflake 的时候他就是 CEO 他三四年的时间其实就干了这一家公司可能有 20%的经历投了 003 投了一些公司但基本上 80%的经历都在做 CEO 这个角色
比如说 Jack Abrahams 就是做 atomic 比如说像 Flagship 这样做医药的复化器那他从医药的原理上游去拆分说有这么个病这个病可能需要三个药效原理才能解决三个原理上分别有哪些研究机构可以去针对它去提供一些可能解决方案然后我再有个团队把这些组织起来所以它是一个非常非常重的模式就是你要分析场景定义产品组织团队做产品最后的效果我觉得
我觉得今天这个场景回到你的问题今天场景是不是适合我不知道我觉得但今天因为传统的方式可能遇到了一些平行我觉得适合起码做一些新的尝试然后我觉得在中国或者在世界的 VC 发展历程中有一些关键的时间点需要做一些尝试的机会并不是那么多所以我觉得我可能也许是又赶上了一个幸运的时候来去站在这个时间点做一些可能有意义的尝试吧
这是很有意思当好多人开始离开 VC 的时候你回来了对 是的我觉得大家很多人第一个反应就是你在干嘛我觉得这可能就很像我你会觉得你上一段投资生涯成功吗我觉得我运气很好我觉得我得到了比我能力更好的回报你作为一个那么年轻的投资人在那个时期投了科小鹏
对 我觉得投小鹏汽车的时间点确实很早啊当然我也不敢说这个有特别大的功劳是我的因为毕竟何小鹏跟雷总的关系一直非常非常久远嘛他其实是一个顺为一定会看的项目只是说在那个时间点上其实我去看小鹏汽车的时候我去试驾小鹏汽车的时候何小鹏本人还没有正式加入小鹏
所以它其实并不是一个卖相特别特别好的公司它还面临着很多挑战然后这个市面上也有像蔚来这样卖相更好的公司的存在且说明已经投资了所以对比下来可能它会有一些挑战吧但我是在这个基金里面少数
特别力处依然要去投资小鹏的人所以我觉得可能我会不好意思的算作我一点点我的功绩在里面否则因为可能没有也许至少在最早那一轮可能我们会错过你当时为什么觉得应该投小鹏起床
我觉得小鹏汽车是一个我其实很喜欢最早的这个团队包括夏恒和涛然后和我接触到的这一批人其实我并不是因为一定要和小鹏加入才去参与到这里面我觉得他们对于什么样的车什么样的定位能够成功其实是想的比较透彻的而这件事情没有完全顺着投资人的心态来去讲这个故事
顺着投资人心态讲这个故事其实是越仿照特斯拉去讲或者说整个流程越仿照特斯拉去是容易的因为特斯拉是当时界里面唯一的成功案例但他们没有我觉得他们讲了一个非常本地化接地气的故事他们也不是最耀眼的背景或者造车的背景但我觉得他们交付的比如说实验结果或者是节奏速度是最快的
所以我觉得其实让我很大程度上想到了早期的小米虽然我没经历过小米最早创业的过程但因为毕竟在顺维而如无然天天去听这个里面的故事然后我看到了后来的小米我是 16 年去的我觉得 16 年其实小米经历了一个不好的一个阶段我觉得在那个时候以我对小米的理解和我对小鹏汽车当时的判断
我觉得它其实是个小米式的汽车产业公司我很佩服然后我很喜欢这样的团队我很喜欢成为他们的一员当然最大的 credit 我这肯定是雷总的不是我的能投到小峰汽车然后看今天好像昨天还是雷总还去了小峰汽车十年十周年的活动
我觉得这是个渊源犹长的关系有何小鹏这样优秀的非常非常强悍的创业者夸杰能力很强在他自己领域很强且学习能力很强而且愿意自己真金白银地把自己的身家投到这里面来我觉得这都是很好的信号对于我们来去看一个公司但我觉得最关键的我觉得还是这个团队我觉得接地气迭代速度快我希望成为他们的一员
因为徐东是我在创业的时候就认识的一个小伙伴吧然后我觉得一直很仰慕他然后我去创业的时候也曾经试图拉他加入过我的团队当时还在微软亚洲园艺院当时跟他还没那么熟但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很快就约到了他出来准备创业的时候我觉得徐东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是某门他
是当时 1617 年创业的所有自动驾驶公司里面唯一一个没有很快拿出车能跑起来 demo 的公司所有其他家基本上是成立之后大概两三个月就从 Automastar 买了一个灵感 MKZ 然后改装一下基本上车都能跑因为这是最容易给投资人证明说我的技术还行然后我能够给大家感知说这是什么样东西的 Momentum 我如果印象没错的话是快到第二年的时候成立第二年或者投资第二年的时候才拿出来第一辆 demo 车
我就当时跟徐东我觉得聊了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说他在很早的时候就趁你 Day1 的时候就讲数据飞轮那个概念
能把这些事跑通,核心是怎么把数据利用好把数据利用好的前提是怎么能收集足够多的数据然后从数据到数据的方式去决定你的商业模式这些事是非常连通的那在当时它既没有商业模式也没有很多数据的前提之下那是不是能够先把处理数据的 Pipeline infrastructure 就是基础设施能够打好先验证我们是一个对于数据有处理能力的人工智能或是机器学习公司
上车这件事其实反而是次要的因为很多人都能把车改好然后跑跑动起来对吧你说三个月能体现出你技术有多好可能也不能我觉得当时我还挺 bind 进件事情的然后我觉得他是有战略定力的一个团队
当然背景其他就不用说了我觉得我们这个之间都很认真很清楚当时的四个创始人其实我们都有聊过我觉得这个组合有非常优秀的少年天才科学家也有很实干型的这种英姿飒爽的这种年轻 leader 能够跑通所以我觉得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团队但我没想到他们
对吧就是这种战斗力会这么猛啊就干到有很多很多传说和故事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它是一个卖相好的公司吗它是个卖相中等的公司我觉得就是会有人因为它的背景来去投它但它一定不是行业里卖相最好的公司它是第一轮吗你们投的时候
我投的是接近于第一轮就是我当时投的时候他有九个人他在我那轮之前拿了一点点天使投资吧所以差不多两轮之间可能差两个月吧所以基本上可以算是第一轮从你做投资的经验来看卖相好的公司再早期卖相好的公司最后成功的概率大吗我做过一个统计估值在一亿美金以上的非资源型的公司就是前科技公司天使的在一亿美金以上好像还没有很成功的案例我觉得
这个可能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早期如果拉升估值很高呢意味着很早期其实就是一个很有共识的行业或者团队那么可能是靠共识高而不是靠他拿出来的业绩来去融的这些钱毕竟是天使轮
那团队就会有压力去把这些钱用在把它卖相过得更好因为后续可能还有更多的融资那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或者无法证伪最好的方式就是用高价去招很多很贵的人或者卖相更好的人进来然后做完这一轮之后可能再下一步可能就是我不知道我的探索的方向是哪个因为我开始起步太快了公式太快了所以我把所有的领域方向都试一遍然后这里面一定会有
大多数可能是不适合去试一遍的如果你有为所发育的机会的话你可能很早就会把这个决策变得更加谨慎慎重一点点发展你的方向然后去迭代你的产品等你拿出来的时候可能是一个相对比较惊艳的东西
但是如果你跨过了一个阶段那所有的人的关注点就会在你身上而且你有很大的压力来去证明你自己所以你会尝试所有的行业然后失败很多行业这时候你会赶上资本的低潮也许是三年之后也许四年之后那么你就要收缩团队你要去重新这个新的资本市场的状况来去做调整这个基本上这个轮回已经出现了很多次了在很多前沿科技领域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起步太高的宿命我希望有人能跨过这个宿命啊
每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如果我有一天出来自己创业的话我肯定希望估值高一点大家认同感多一点这样我能吸引更多的人我有更多的股权来去分给大家去招更好的人这个我觉得是人之常情但客观的结果的话是这样其实是不好的它是带来的是中间的某种扭曲心态失缝看卖相好肯定是这个团队在最早期看上去它的条件最好但是它就不应该成为它的劣势对吧那过程中到底错在哪一环我觉得就是一个公司当它
的卖相被成为它最重要的价值点的时候我觉得它就会走向一个围绕着卖相去打造去不断提升卖相的一个循环过程中所以其实这个事我觉得人性很难逃避而且有时候不光是人性可能还有公司的机制包括前面进来的投资人也希望你保持这样的卖相能够吸引后面的人来走
那么对于前沿科技公司其实早期的时候你很难说你的前沿科技就意味着科技不是现成的是还需要一个时间去迭代过程中出来的所以你很难靠把科技本身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找对 PMF 然后就能开始迭代但你又很早期要去维持卖相的要求
那这件事其实你就只能用链路最短的方式来去保持脉象好链路最短的脉象方式是什么就是 PR 招人和做一些看似有用但其实可能并不是那么有用的事情这对于就是先天条件本身就特别好的创始人其实不太公平啊那还应该怎么做呢早期应该把自己固执也相对压低一点
投资人来多少我就见多少然后把估值一开始就虚高我觉得这个事有时候并不受创始人自己去控制这个事其实你毕竟大家生活在这个生态里面其实这个也不是一方意愿能决定的我甚至说件事不是说要责怪这些创始人本身做错误的决定的原因我觉得大家
如果你是一个百分百理性的人的话当然你可能也不会受到太多的影响但是没有人是百分百理性的所以我觉得只能尽量带着这个思路去想我觉得最好的状态是挑一个行业它是非常 promising 但同时又给了你为所发育的机会的方向这样你都不用对自己人性对太多的挑战你可以顺势而为的去做到比较好的一个发展机遇对吧比如说为所发育的是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你带着一个不错的团队然后呢
拿到比较好的估值或者说足够你发展的资金
然后来去做一段时间然后你真正拉起来你价值或为使人所知道或者为称道的时间点是你把第一代产品做出来可能不一定是马上有 PMF 但是起码是让人看到你你积累了一定时间的隐形壁垒之后然后你确立了自己的正循环的方向我觉得在被大家所知道再把固执拉起来可能是比较好的时候但你说在这之前人家就愿意把钱给你送上门你说你不要吗这不可能吧那
那只能靠我觉得你的自己的定力来去做点事我觉得其实今天你看一些海外的公司我觉得也有一些我觉得比较有意思比如像 Midjourney 就是这种一分钱都没要过然后我相信如果今天他开放融资的话会有无数人给他一个疯狂的估值然后去拿我觉得那他是怎么保护自己然后一直在垂直一个领域内做当然不公平的是他确实也有一个为所发育的时间市场给了他一个机会包括
openAI 其实都是但你说今天它可以重启然后又面临着同样的诱惑和挑战我觉得创始人还是了不起的能做到这样的事情一般的人做不到你是 16 年到 17 年期中在投一些自动驾驶类的公司为什么那个时间点这个行业开始火了
我们之前也聊到因为当时有一家公司卖给了大公司有 11 美金 Cruise 对 Cruise 是一个很大的刺激点大家觉得自动驾驶这个行业是有变现的可能性的而且像 GM 这样的公司全世界起码还有十几个吧大家如果多想做的话起码有 11 美金变现的机会这是第一第二是从技术演进上而言
2012 年我們開始講說有深度學習發展起來 2014、2015 年的時候深度學習進入到人臉識別進入到長領識別的這個領域
当时其实卡自动驾驶一个很大的卡点其实恰恰就是感知系统今天其实已经不是了感知已经不是这个行业里面的卡点了但是当时感知是一个非常大的卡点那么感知提升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把试用系统系统图像实验机的能力移植到感知体系来所以你看到早期很多都是坐计算机试验机的人进来去
恰恰就是 1617 年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事可以在自动驾驶上去做当然那时候还有 2D 感知和 3D 感知转换的问题后来可能也这都不是关键的问题能够去制约这个行业发展我觉得这是第二个深度学习正好发展到了一个可以跨界应用到自动驾驶解决自动驾驶问题的关键时刻第三个是
科技创业成为一个主流方向之后大家在寻找一个最适合科技创业的领域那早期大家看到像比如说 AI 做安防做人脸做什么这些其实当然也起步了很多有久的公司但是做的挺苦的大家还需要做商务做渠道做整个整体硬件交互
然后还要说服大家说这是一个很有用的东西但自动驾驶其实是一个不需要说服谁大家都知道这个事情有用只是觉得你做不出来只要你能做出来它是一个把整个公司链条缩短成一个接近于只有技术链条然后后续的商业链条很短的一个事情所以你只要证明你能把自动驾驶做出来那这对于创业者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一个土壤一个方向因为我就不用管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我觉得好好干我会的东西
所以很多技术创业者也都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方式直到今天我觉得都很少有像自动驾驶这么好的场景又大又不用证明它的价值然后技术就是以技术链条为主整体链条为短链条短是那个时候的思考今天回来看起来好像也没有那么短对吧尤其像做 L4 这种场景其实还是挺长的 L2 但是相对来讲会短一些
所以我觉得刚才这三个点加在一起可能是那个时候集中大家涌入创业一个阶段美国和中国其实都是类似大家基本上都是前后一两年里面创业出现的
刚刚提到做 AI 安防非常的苦为什么宗家是报复的 AI 安防好歹还是有商业场景的宗家连落地都没有落地是的 但安防的场景你想如果 16 年是宗家创业的原因的话那安防的原点是哪一年那可能是 12 年 13 年 14 年那时候就更加没有落地了安防可能连当时所谓雪亮工程平安城市的这种项目其实可能也就拨款到 AI 安防里面可能刚刚开始甚至还没有开始
其实安防的需求甚至于都是人脸时间做到一定程度之后相互切磋推动才发展出来的需求但自动驾驶我觉得都在人们脑海中已经想过你想这个行业我们科幻电影已经看过无数遍了其实我们都是向往着有自动驾驶的存在的然后没有一个车企的老板不向往说我要推一个这样的东西出来没有一个网络出公司的老板不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东西
但你说安防这件事情每个做摄像头的老板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事,maybe,我觉得有些人可能关注,但可能跟我说我把安防的模拟变成数字化的东西,然后能把所有的数据存储,然后清晰展示到一个地方,可能这些是平行重要,或者说甚至于没有这些东西重要的一个点吧。
然后同时我觉得大家对于安房的这个市场跟驾驶或汽车这个市场大小规模其实感觉汽车是一个跟房地产相媲美的工业之王的一个市场还有民族情怀还有民族情怀的一个方向所以我觉得那肯定是一个很多人都希望投入的领域的 16 到 17 年当时是自动驾驶融资最疯狂的时候吗就最疯狂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我从来没见过一个投资人,一个公司什么都没有,创始人出来振笔一呼估值可以到 7500 万美金到近 1 亿美金之间然后容 1500 万美金到 3000 万美金之间的钱,什么都没有这是一个很夸张的数字
不如今天的大模型今天看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对于当时来讲我觉得是一个根本就没法投的一个领域所以行业其实今天恒常看起来还是变化很多今天看起来我觉得是有但我觉得那个是对的就是确实在那个时间点上大多数创业是什么概念我觉得起步可能 1000 万美金的估值到 2000 万美金的估值然后而且可能都已经有 prototype 有 demo 甚至已经有一些业务数据了
反正自动驾驶什么都没有那你们在评估一个自动驾驶团队的时候看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难回答我觉得可能或者说是看任何一个公司的时候我觉得它可能是一个整体系东西我觉得可以给你一些硬的指标或者说方向但我觉得硬指标可能并不是这里面占比特别特别重的一些东西硬指标我觉得当然会看团队是谁他过去做过什么他有没有成功过他这个领域有什么样的基点他提出的技术方向是不是 make sense 的
他对团队的号召力怎样他所推行的产品认知是不是一个成熟的产品认知还是一个技术狂的一个认知他对他的客户是否了解客户有没有最开始的反馈当然更多的可能在技术层面的判断这是早期技术公司一般的常态没有太多东西可以判断依据一个看人一个是看他方向一个看他的技术本身
但是我觉得这是硬的我觉得还有一块可能软的就是我如果是他我会怎么做我会不会做得比他好他有没有一些东西是我根本看不到的然后他很优秀去实现了的或者能做到或者说有没有他做的还不如我的我认为很初期应该做到的一些事情我觉得这是对我来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标准因为我参与过很多次类似的角色我觉得比我强是一个基础的标准就是做一个创业者所以我觉得这又是一块
然后当然另外一块就是很多后来投的人包括徐东还有一些其他同事都是我们可能认识不是因为他创业才认识因为他之前做的我就我们几点时间比较长了所以你在你还不光考一考他他自私创业的深点你还可以了解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同事或者作为一个男朋友或者作为一个这样的人他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周边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自从价值到现在就是整个创投在创投这里经历了几个周期它的波幅和波谷分别在什么时间我觉得第一次是 16 17 年 16 年底开始 17 年初吧然后是大家纷纷开始创业然后有了这种所谓很高的天数楼的估值的这个时刻
第一次波股应该是 18 年底 19 年初的时间点那个时候发现什么就是这些 16 年成立的初创公司都进入到了大概 5 亿美金左右的估值的阶段 3 亿到 5 亿美金 VC 投不动了 VC 一般能出一笔能出 3000 万到 5000 万美金已经是到头了对吧然后你一笔估值你一笔可能融 10%到 15%左右对所以就 3 到 5 亿美金的时候一笔融可能 3000 到 5000 万左右这基本上就是 VC 能投的上限
尤其是有单个领头的上线那到了这个阶段之后你就超出 BC 的设成了然后你就进入到一些后期成长期或者 PE 的设成但是 PE 或者说再往期的一些基金其实它对于公司的判断是有一套非常成型的模板和依据的比如说你的收入啊你用户量啊等等这些那自动驾驶公司可能什么都没有对吧只能给你继续看 demo 看技术技术你看不懂反正我给你讲然后那
可能他们第一个确实听不懂第二是能听懂可能也没兴趣听或者说他有兴趣但他说服不了头尾所以就到一个尴尬时期 19 年的时候
19 年的时候很多公司频率倒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期但也是我加入滴滴增价时的时期吧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观察行业第一线的一个时期 20 年的时间我觉得稍微转好一点点大家开始有些公司开始探索一些可以阶段性变现的商业化模式的机会虽然融资环境没有改善但是大家觉得有了一些希望也许我能找到一些收费的方式然后就来了 21 年整个行业历史的巅峰
资本市场的巅峰整个股票大家都好大家如果炒股的话肯定都是经历过这段时间尤其炒美股的话不是某个行业好是所有行业好然后自动驾驶又是在这个里面最好的一个行业之一为什么自动驾驶好我觉得那个执行点上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特斯拉在 20 年后半年的时候从 400 多亿美金一直涨到了可能 6000 亿美金或者是迷宫高涨到了十几倍的价值在一年里面是当时的所谓的妖股之一
而且又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妖股特斯拉溢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电动车和自动驾驶电动车已经有很多上市公司了自动驾驶其实就是另外一个领域这个其实带给了很多把目标转向二级市场的基金包括成长期基金包括甚至一些主权基金我们看到一些从来没主权基金一般不直接投项目的他们很多都是当 LP 来去投给一些基金
我看到一些主权基金会直接去投资东价式公司就是他们是有的时候是他们投的第一个直投的项目既没有数据又没有什么财务情况又不是上市公司然后他们会直接去投中东的钱很多都投还有好几笔都投了这个资东价式公司中东有一批钱投了然后省去一些像文莱的钱像欧洲的一些主权基金加拿大的主权基金等等其实都会有去投进来
所以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因为大家主要是看到了特斯拉的这个变化当然那会还有 Arkwood 木头杰等等这些 Catherine Wood 的基金各种唱胜唱红等等这些方向的组合使得这个行业到了历史制高点然后有一些公司像图森啊像这样的公司其实甚至在这个时间点能上市的我说甚至是因为我曾经是做投行的
当时专门帮助公司做 IPO 的然后我看了一下当时一些公司在那个时间点上市的特技师报告是用着未来五年也就是 60 个月之后的 PS Ratio 就是价格对失效率的比来去做这个简直就是一个科技公司今年收入可能是零或者一点点收入然后你用五年之后的预测
我觉得我之前干了这么多年投行最多用过 12 个月 forward 往前看 12 个月从来没用过往前看 60 个月的甚至于这东西我都想象不到能发明出来有这么一个做法然后同一个时间又出现了一个金融手的工具叫做 SPAC 然后这个 SPAC 又是一种逆向并购上市的一个方式所以又使得很多公司又可以通过这样手段上
就这些东西的组合使得我觉得非常疯狂我们一个书创公司产品还没出来怎么何德何能配得上这么多人的关注和追捧我觉得这是我的感受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是这样的感受觉得可能这就是应该的我们做了这么有价值的事情为什么不是我们站在这个世界上唱主角所以我觉得大概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时期这是行业的顶峰
到了二年整个资本转差然后总点行业可能是首当其冲会去在资本市场上去转差因为它没有稳定的收入它还是一个烧钱的行业所以基本上变下来到二三年的时候或者今年的时候慢慢会再站稳一些吧毕竟大家的已经对于资本市场环境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之后又调整了大家的业务形态重新调整了花钱的节奏之后的我觉得一个更健康的情况去面临后续的研发的投入和节奏吧
然后再加上二年二三年大家看到了一些微萌 Tesla 这些新的在技术上真实突破其实很有意思 21 年资本市场达到了顶峰 21 年这个行业没什么突破无论是特斯拉还是 L2 还是 L4 都没有什么突破就是突然之间大家看从工程上信息不对称也好还是突然的不理智也好就转型了
然后到 2022 年其实行业有一些突破但是没人开始加注了在这个上面大家觉得很亏为什么我们做的这么好没有去变化 23 年的时候这两个事情平衡了对吧资本也没那么疯狂也没那么悲观稍微转好了一些今年呢今年我觉得跟 23 年差不多我觉得整个的经济情况上市的几家公司图森退市了
Embark 退市了唯一留了上市的是 AuroreAurore 今年可能是最近 24 个月里面市值可能相对比较高的时间点吧我觉得可能代表了一定的基程度但可能比 21 年的最高峰还是差了五六倍的这个差距所以那肯定还离当年昌盛的时间还有非常远的距离所以自动驾驶是大模型之前
资本涌入最多的一个行业吗我觉得可能还有涌入更比如说芯片比如其他的这种我觉得估计也有非常非常大量的涌入但是对于这种特别标准的美元创业就是不是由政策支持不是由某一个资源导入来出现的这种前沿颠覆性的黑科技的领域我觉得应该是最吸金的行业如果
如果不是唯一一个也是之一它应该也是人才密度最高且薪水最高的行业这肯定是对吧应该是的
其实这个行业就是人工智能整个一般都是行业里面薪水最高待遇最好的行业之一那人工智能所能接触到的行业里面对吧做安防做机器人做增价室里面肯定发展最好或者说有能力付得起最多钱的要么就是增价室要么就是传统的大厂做推荐啊做这些搜索啊等等这些方向上那你选择稳定可能就去传统大厂选择创新可能就去了增价室至少是一个非常细腻的领域
你也提到其实自动驾驶是没有这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的那这个行业的人都是从哪些行业来的其实最早创业就比 16 17 年更早其实也有些创业者存在那他们其实学汽车的很多人在做进化就是汽车系体系里面其实你看以前说自动驾驶研究自动驾驶做自动驾驶很多人其实都是做汽车这个体系里面的一个小分支然后后来
有一段时间是自动化器出身的研究机械自动化然后有些算法主导的人出来去干然后到了 16 年 17 年之后其实很多都是做计算机系的人出来做的因为本质上最大改变的是感知改变的是这些东西
所以对应的可能最早是要把汽车的控制能调好然后一些简单的感知然后走起来汽车系统感然后后来是可能有一些这种对于行业的预测还有一些自动化的这些就是装开机装开预测的能力然后可能是自动化的后来出来是感知能力是平行然后出来旋机系的人去做所以我觉得早期你说有积累我觉得确实有一些有一些时间积累的人但是其实他可能跟我们后来说的做增加人就不是一类人了他的技能也不是一块儿
所以真正从元年比如 1617 年之后大多数人都是从那个之后去积累今天大多数的这些创业者除了其实国内因为百度做的稍微早一点吧就 2014 年应该是做所以他有早期的一两年的身位的优势所以有一批早期参与到百度做的可以算是有一些早期的经验所以加入到其他公司里面或者说创立了一些其他公司除此以外大量的人才要么就是从头开始学夸杰学的然后
对吧然后如果你是做算法的那你基本上就是因为做感知可能确实还是挺相通的做规控和预测的有些从机器人领域来的有些可能压根就是转行过来的这个是一些然后做中后台的仿生系统啊或者做这个基础设施啊对吧就是做训练平台的这些那它其实跟互联网的很多场景是相通的所以可能也没差那么多所以这样然后另外一个人才的输入就是毕竟 vimo 从 09 年开始做 Cruise 从 14 年 5 年做美国还是有很多人才过来的所以它
很多公司在美国开了分支然后去吸引这些人才也是一个对于早期专业人才的补充吧你从 16 年 17 年就开始工作的行业大概到今天就是这些创业者还在牌桌上的大概是百分之多少吧有多少公司倒闭了一半吧或者相当于倒闭我觉得加快可能一半什么一半以上
这个获胜率很高还是说到今天它其实没有因为这里面是这样这里面有很多是做辅助价值辅助价值今天活着的还很多做 L4 的活着已经非常少了或者已经转型了然后辅助价值毕竟你还有生意你能接单然后能去做它是个 2B 而且它需要一个过程它的周期淘汰周期不是完全由投资资本来决定的因为它也自己能生成一些业务美国基本上没有辅助价值公司出现只有早期的非常大的以色列的 Mobileye
然后就没什么了就是基本上美国就没有能够替代 FSD 的这样的出现所以基本全是 L4 的创业公司然后就倒的就成了这是为什么我觉得因为电动车也有个公司不多智能所谓智能车就不多然后迭代速度也比较慢再加上车厂很多自己在去建这样的业务而且能力还
或者可能相信自己能力行吧我们看了一下行业有些他自己固有的执着或者大家想去做这块的时候先想的是做最复杂的事情然后慢慢退每家车企基本上都参与了某些 L4 的项目但其实很少有车企说我收购了一家 L3 的业务或者我用了一家 L3 的业务的这个公司反过来讲其实你看也就 Momenta 其实做了很多 Momenta 和定平线吧出国做了一些这种辅助驾驶的业务大多数
人其实也没有接过国外的订单然后国外订单也没找过供应商来去做这些事情除了自己内部做他都默认自己是能做的这是一个部门事情事实上做的也不好吧这个认知也在改变事实上一般也都做不出来但是早期大家都是这么认知的行业发展到今天你觉得有什么预料之外
我觉得第一个是自动驾驶发展的周期经历了这样一个曲线我没有想到会这么波折我想过说这个东西肯定不会一直很好粉会看好然后会下来然后可能就会进入一个平缓期我没想到 21 年就会有重新上到一个高峰期让那些瀕临灭绝的公司或者说一些我们觉得已经变得很理性的公司突然又变得不理性了给了大家一个二次变得不理性的机会
我觉得这是一吧第二是我觉得当时的预判其实包括投资 Momenta 投资包括看 Cruise 的时候其实确实觉得我们有很多把公司卖给主义场的机会而且价值不菲因为觉得自动驾驶会成为如果早期汽车的动力汽车的舒适度
坐椅等等这些舒适度是汽车的灵魂的话很快自动驾驶会成为一个车里面价值百分之七八十这个阶段也就是提供机里面的供应商可能会占一个汽车里面非常强的话语权但这件事其实并没有发生至少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发生也就是 Cruise 是一个独一份的一个案例没有通过的 Cruise
应该还没有出现过甚至没有世界上第二个所以我觉得是反而行业里面出现了收购是卖给 Amazon 卖给什么对就是其他的这些公司而不是卖给了其他的车企车企逐步在从 L4 在退出大家能力编辑是非常非常不一样我觉得大家在有时候会把 L4 的能力跟辅助驾驶混起来就是 L4 往往大家做的其实用一个很高的成本去解决出行服务这件事情
但大家觉得 L4 代表了自动驾驶领域的最高水平所以做 L4 是为了改善自动辅助驾驶这件事我觉得相当长一段时间大家是有这个误解的但做着做着就发现其实 L4 就是适合至少在现在的情况就是适合做出行服务如果你出行服务在有人驾驶的时候都没做好的话
或者你也没打算做的话那你做这件事为什么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道理然后这是第一第二是 L4 本身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发展是低于预期的然后直到非常最近的这个阶段对吧所以你看像福特和大众投资的 Argo 这个现代投资的 Motional 等等这样的投资的行为其实后面都大家会有些回撤吧然后以后呢
然后以及早期大家都融了太多的钱在里面投了做了过多的保证就花钱花得过于不像创业公司了我觉得这个是跟之前想象的不一样的就是确实没出现第二个 cruise 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再有我觉得确实这个行业的交付比想象的要是慢我觉得我们当时想了五年之后五年觉得足够长你们希望五年达到什么五年觉得能够开始去在商业化开始闭环的一个过程吧
投的第一年你看团队第二年看团队检视 demo 第三年可能去看技术的进展第四年可能就看具体落地的进展第五年可能就是商业化扩张的速度了大概可能这么一个合理的周期然后五年其实已经挺长对互联网来讲这五年都是已经变天了可能下一个范式都出现了但是增加时我觉得好像五年好像你看一看跟
最开始对于航外人来看好像你自己都没什么变化你坐的不就是一个单轴车你创两个月的时候也有个单轴车我坐着跑一跑你今天无非就是跑的场景更复杂一点甚至于有的时候还没有之前场景那么复杂我觉得好多是任务系无声的小变化但并没有表现出来的这种场景然后确实整体玩家会比想象的慢一些实际这个周期是怎么样的
实际周期你看从 16 年 17 年大家成立可能 17 年的时候大家陆陆续续有些单贸车能跑一些车能动起来能自动驾驶的
停车转弯还来做这些事儿这是早期然后 maybe 到了 19 年可能上了一些新方法跑的场景会多一点但是依然有人在车上 19 年 20 年开始逐步开放给公众进行测试但从公众测试就是安全度再往上一点然后可以邀请外部的人来去体验了但其实从外部体验上来讲我觉得可能对吧 18 19 20 年有些变化但不是那么大
然后这些更多体现在稳定性上我觉得有一个话讲的很对 Chris Emerson 讲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就讲其实人类自动驾驶在经历几个阶段从英文叫 never works 到 sometimes works 到 most times works 到 all times works 有可能四个阶段但是人其实不太容易分得清这几个阶段人能分得清从来不 work 到有的时候 work
但不太容易分清有的时候 work 到大多时候的 work 更加分不清大多时候 work 到永远的 work 之间的区别所以有时候你看到的感觉说一过了从不 work 到有时候 work 你就认为它 work 了你会甚至假设它为 all times work 我就听了太多这样的观点了但
如果你能看到一家公司大数据的后台的话你会发现这个不是你看到一个 demo 它 work to work 了可能只是 100 次里面出现比如说 30 次问题 10 次问题跟 3 次问题可能对于你简单测试来讲你都看不出来区别但是它中间可能差非常非常多倍而且这可能只是安全问题还有其他问题的调整和规划
所以 18 年到 20 年的时候我觉得其实是在做这种潜移动画调整但没有停车而一年的时候是大家上更多的车然后可能有些公司开始去做一些更大规模的测试然后 22 年的时候上这种无人化的测试开始发展起来
大概就是这么个节奏吧,所以就是介于展示跟运营之间,再来回来回切换,但真正的我觉得所谓的 breakthrough,其实我觉得只有一个,就是从无人到无人,就这一个,然后能够无人的长电话,就是无人的第一次你敢上,然后到无人的长电话运营,可能就这么几个,剩下其实我觉得都不是算什么特别重要的茅塞。无人自动驾驶这个领域有很多的 player,他们分别在产业的哪个角色?
这里面有比如车企那它是有些是车的供应商有些是这里面的买家对吧辅助驾驶那它可能是最主要的客户这里面有硬件供应商比如说激光雷达比如说贯导传感器比如说芯片公司那它们是自动驾驶的一个供应商去提供套件吧使得自动驾驶能做起来这里面自动驾驶的软件供应商比如说像蒙文擦像华为等等这样的公司它们是
是提供自动加速软件算法加上对应的硬件然后能够提供给车企然后这里面有 L4 的系统供应商其实 L4 一般都不是技术供应商一般 L4 是业务自己闭环的像滴滴 像百度 像这些公司他们其实是自己提供服务所以技术 硬件 软件最后都在他的体系里面最后交付的是一个服务然后通过服务挣钱
类似的其实除了 Robotex 以外一样的 L4 服务运营商有干线五流的卡车供应商有最后一公里的业务营商京东美团也有像在港口码头等等这些地方来去做服务的业务运营商然后在他们背后还有一些软件服务商比如说专门做仿真引擎的然后做数据处理的甚至数据标注的公司他们辅助迭代算法来去服务一些这样的工作
然后当然这是大体系然后当然外边还有监管还有地方政府的推动然后还有资本还有其他的参与者经过这么多年的淘气最后这些公司变得头部化了吗现在公司已经非常明显的头部化了我觉得在 L4 这个领域其实剩下来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头部公司了非头部公司已经要么转型要么已经不在了
今天在 L4 这个领域其实还是比较头部的就是滴滴百度小马还有一个可能已经转型了比较多声位的文远辅助驾驶我觉得比较头部的国际上当然以特斯拉为主了然后国内像微小李其实都做的不错华为 MOMENTA 这样的供应商做的也都非常的突出 L4 自动驾驶在海外就适合 VIMO 大概对 L4 自动驾驶在海外主要是 VIMO 残缺的 Kruze 然后佛系的 Zooks
和转行做卡车的 Aurora 当然还有像 Neuro 这样的做最后一公里交付的公司比较小众一点从自动驾驶这个创投爆发到今天有八年时间它的这个周期能给大模型产业有什么警示和借鉴
我觉得起步太像了大家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更大规模的资本投入但是整个的趋势很像就是这个早期形成了一种模式的共识海外有一家公司提前在为所发育的阶段先把早期的这个成果先跑出来然后
让中国一众的创业者突然发现这件事可以做且认为追的速度不会太慢然后大家就开始去做了企业起步估值都很高都是一些最优秀的行业天才去实现唯一不同的区别就是这里面的大公司更多大模型里面对吧做自动驾驶毕竟像阿里腾讯这样的公司没有职业去下场参与然后这个主要是创业公司除了百度和滴滴以外其实其他
华为以外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公司在街里面去做主动创业大家没觉得这是一个对大多数公司来讲这是一个新业务这不是一个安身立命之本但是大模型对于大公司来讲这是一个很多人认为是一个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投入的非常大创业者心态我觉得很类似招聘的人才都是行业里面最好的甚至很多都是相通的人才对吧我们这个自动价值这个行业其实跟大模型一直在抢人这个也打了很长时间然后
我觉得差不多相当于今天大模型走到了自动驾驶的 18 年大概这个状况吧所以还没有经历一个特别不好的阶段但是
很有可能 按周期来说的话我觉得可能会经历过一个资本收缩的阶段我现在感觉那样 有点冷对 现在这点我觉得大家还能拿到钱这都不算冷大家没穷到说可能要谈并购的国内就是美国已经开始进入到这个状态了国内还没有穷到这块我觉得都还不能算冷而且对吧就毕竟你看阿里又出手做了这么多大的动作去让大家又多了一层希望我觉得这个还是一个我觉得比较乐观的周期吧 现在
大家还在业务扩展的时期从做价值身上大模型产业能学到什么呢有哪些警示我觉得就是
这个资本的周期跟业务周期还有人才的周期这三个是环环相扣的然后我觉得其实需要自动驾驶这个是一个标准的发展节奏在前面在 21 年之前都是非常标准的 21 年其实得到一次续命这次续命我觉得不一定是在每个行业里面一定会发生的我觉得我们是运气是好的但是
大模型我觉得今天其实从 1617 年的这个过程一直走到 19 年不好的一个过程我觉得一定会经历那我觉得做最好的身份准备就是不会出现一次 21 年的这样的状况也就是你在行业下行的过程中或者到底之前其实你已经能把自己的业务闭环或者小闭环吧起码能走通然后能够进入到一个正循环的模式状态或者说如果还进不了的话就是提前要去做资本层面的控制
无论是业务发展路径上的控制还是说你的人员财务上的调整所以这些我觉得都是非常直接可直接借鉴甚至于都不需要再抽象一层的经验和教训甚至于很多人都是一样的人在进行了二次创业所带来的事情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第二个就是
我从心态上技术这个突破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浪漫主义的事情我觉得所有做这个专业的人得到关注得到关怀然后并且可以关注这件事情我觉得是很容易因为跟一般的技术开发者他到这一刻所过去的人生都是很不一样的所以能够有一个佛系的认知或者知道自己在社会中所
处得相互节奏和关系然后特别好的管理成自己的预期和公司节奏以及自己人生的节奏我觉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我觉得很多人盛极而衰可能还不如最后没有哪个盛刚才第一趴说的是公司现在说的是个人的
我觉得这里面的创始人也好而且同样就是参与到这里面的人也好其实心态得能够把握好因为好多人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打击的就感觉不能接受我其实也经历过一个上到顶峰然后又下到谷底的可能两次吧上到顶峰下到谷底的一个过程你为什么上到顶峰为什么落到谷底的
我觉得也是跟着这个行业走的比如说 21 年的时候上到非常非常高的顶峰阶段无论是面对合作伙伴面对投资人面对市场媒体到谷底其实也是对上同样的人还加上一些我们的已有的股东或者说团队大家会问说到底会怎么样其实有些问题是回答不了的上一次创业的时候对在上一次创业的时候我觉得也会有吧就是你起步的时候总是会很好就是这种就是无法证伪的事情其实
起步的时候只要你起步了你起步的时候可能大概率会很好为什么因为大家愿意相信你能成功就是内心里面其实都希望每个人都是屠龙少年然后你带着一个前沿科技技术我希望我祝福你每个人都是带着祝福的心态来去走的直到他们开始面临压力或者你已经融了太多钱或者你估计太高了你需要理由证明自己了
早期的时候要么你就是压根就是没人信你这事能做你压根就不值得我们去关注那是只要你值得我关注我就希望你是屠龙少年能跑起来就是这样然后到了一个阶段之后你就不能再指着同学你屠龙呢这个带刀逛了半天你的龙没出来一直在磨刀我觉得不行吧所以就是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我觉得这是正常的阶段每个人都会经历不要存侥幸心理认为你这个行业不会出现太多太多次的周期和教训
那应该在好的周期的时候怎么做好的周期里面我觉得最好不要有特别好的周期我觉得最好是平稳的周期如果有特好的周期往往是中国讲阴阳的这个过程我觉得确实是一个
要为不好的做大地准备其实在最好的周期里面想着其实明天就会不好然后你该怎么去控制团队控制方向在有限的方向上我觉得可能要去花集中突破其实就是相当于你在你最好的时候按照你最坏的方式花钱和建团队和做业务然后最坏的方式最差的时候当然也没法按照最好的方式来去做可能就是比你最差的稍微好一点点的方式来去调整去做这个事儿
你觉得大模型会落地比自动驾驶更快还是更慢?普世意义上来讲更快,意思是说大模型今天其实拿出一个技术产品来讲直接就可以落地,大家就可以用,自动驾驶得跨过很多很多门槛之后才可以用但是从大模型大成用到那种大家觉得 API 或者电腐人那个可能会比自动驾驶更慢商业模式呢?商业模式更好
我觉得今天看起来不相伯仲吧我觉得就是自动驾驶本身上它是一个很大的行业然后它的价值我觉得也很能体现但它就是慢周期很长而且有很多政策的限制或者说有很多障碍要去跨过大模型或者说所对应的这种所谓 AGI 的这种模式我觉得最终极模式我觉得其实可能是比自动驾驶更好但是更慢但在过程中所创造的这些价值我觉得是更快且有实际的意义的而且能收割
但是呢都好像比大家想的少一点就是好像我们投大模型不是为了做你这些中间过程这些小事的而是在想一件更大的事情或者你配得上你的故事配得上这么多资本可能需要做一件更大的事
我觉得自动驾驶给了大家可能更长时间探索的机会吧毕竟这个行业宽容了大概七八年的时间我觉得一直存在大模型因为共识来得太快所以我觉得可能反而给大家更多的压力是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出东西但也许这个因为时间设得太短所以这个东西做出来的可能反而并不是最就是全局最优的一个结果未来十年你觉得在初线行业我们能看到什么样有什么样大的变局吗
我觉得 10 年这个周期可以看到比较广泛的 L4 的落地比较广泛的 L4 落地是指我刚才定义的就是万辆级规模以上的车能够在一些多个城市里面能够跑通然后用户把它当作常态化的产品不会当科技体验常新的产品而是把它当常态化的产品来去使用这是第一这是我们已经可预期到的东西当然同样在干线在欧洲
我觉得估计在干线上也会同样的实现在钢坑码头这个部分说了可能更快然后第二个是在一些我们今天可能还没有觉得应该用自动驾驶的场景里面可能自动驾驶会开始去做更多渗透举个例子比如分时租赁汽车分时租赁或者说这些都不是自动驾驶的第一战线
比如说人身租赁是不是你在不用车你用车的时候他自己车把它开到了你能方便直接拿到地方你不用车的时候自己还回去等等这样的甚至于你私家车的自己的充电在晚上假如说你家里没有充电桩他会不会开到一个充电桩自己去做这些我觉得会更加变成叫衍生渗透
然后第三个是我觉得自动驾驶所产生的行业带来的这些比如说机器人的自主移动更大范围的自主移动比如自动轮椅然后一些其他形式小车甚至于一些比如说轻型的外骨骼我自己特别兴奋的一个方向我不知道在我有生之年会不会实现就是某种形式的
折叠外骨骼可以使得你在不用开车的情况下能跑到跟车的速度一样快但同时你不会经历跟车一样的风险就是你撞之前其实增加时解决你的主动安全问题你可以在路上跑到 60 公里一小时但是
一旦有车会撞向你的时候它就会提前减速然后找到这个方向然后你不用开一个车你只要穿一点衣服或者你骑一个很简单的折叠车就可以实现这件事情我觉得这些可能会推动下一步的轻便出行然后自动驾驶在这里面起到一个更大的作用我们看到的可能机器人或者某种形式机器人或者外国人会更快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里面来因为最近很多自动驾驶公司都在上市你对他们有什么预期吗
道路很艰辛希望大家成功这里面都是好朋友对我希望能看到大家七八年前种下的种子能开出一个好果子虽然上市也不是最终的结果吧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对于每一个公司每个创始人来讲都非常重要的一个中间的节点希望大家有机会能成功我知道这里面其实不容易而且大家甚至有点在逆势在做这件事情但
但我觉得就是其实 21 年 20 年时候大家做了很多逆势的时候可能就迎来了这样的机会吧所以我觉得我希望看到他们的突破为什么现在会有一波上市场哎呀这就不能细讲了我觉得一个是在政策上允许备案去出国上市是一个可能性第二个是因为七八年了所以有些的这个赎回期其实已经到了公司可能需要更加努力去寻找这样的合适的窗口
然后第三个是有些在这里面上市的公司确实也找到了商业化变现的模式或者说短暂的至少一段时间变现的模式那这段时间需要这个窗口需要抓住这个机会最后关于自动驾驶也好大模型也好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好你当下最关心的问题我其实最关心的是能
能不能在这么优秀的前线科技领域大家能走出一个所谓 Gartner 曲线也好或者说我刚才描述的这样由升到衰到上的这样一个曲线也好能走出这个怪圈如果有人能走出来他是靠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去打破是靠完全跟现有的行业在资本层面走了完全一条不同的道路还是在产品上逆势而行还是在地域上去做的差异化我相信一定有
它如果走出来一定做了一些特别不一样的事情那它大概会长成什么样然后进入模式科普系统性的去学习和复制到下一次出现这样达周期的国家动员这是我最关心的事我们在说前沿科技创业的时候跟我们当时在讲互联网创业跟互联网创业区别是什么
我觉得在一个层面上它没什么区别就是比如说曾经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可能也是一个潜艇科技在某个时间点但在另外一个维度上它有区别比如说它可能是一个比如互联网可能是一个它是一个杠杆与现有已经它是一个生产关系的链接某种程度上是它杠杆已经存在的生产力然后使得它变得了所以它是一个这样但我们今天看到的更多潜艇科技基本上都是生产力的链接
所以在生产力层面上它需要推动一件事情的发生所以它可能不是把你的生产关系摆对了以后它生产效率自然就上来它可能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的产品
我觉得可能比较好的案例更像是像比如大疆或者说像石头像这样的公司它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然后它做出来的时候就以从超强的地点所以这些东西它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的原因它很自洽它不是靠着夸张的人的自然来决定的它走的每一步其实相对来讲是扎实的我觉得这样的公司其实走路先更冷或者更容易成功但这有的时候是奢望的就是你没有人那么多钱是不是也能得到他这样的成功的状态我觉得也不好说的
他那样的公司一般投资人可能也参与不进去如果他早期为所发展我觉得他的好多时候不是投资人参与不进是投资人不看好或者说那个是投资人给了他的一个机会就是没有那么看好吧就不像今天共识这么强确实是早期不进去东西能干嘛呀说的那些东西感觉都挺好照相这能有多大经历看看照相机市场有多大有没有大公司出来
我觉得其实说服大家是很难的它不是一个这么容易共识的一件事情所以经历了早期的共识然后最后有很成功的公司有谁啊滴滴但他不是前沿科技创业我觉得前沿科技没有因为共识就会造成估值特别高估值特别高就会过我刚才说的一级的线然后我开脑想我没有想到特别好的案例也许存在的我没有编辑所我做这个调研是几年前去做的调研而且成功的定义也不一样吧有些公司其实做的可能还行包括今天
像很多大的机器人公司可能也还活着对吧但是可能并不是这个活在我定义里面可能不算成名吧像迪迪美团其实它早期融资最早期的融资不多是是就是第一轮都不行但共识拉得很快很快就到了站在了十一年的顶端然后来去在资本层面上的十一年的顶端来去做一个社会打开的大家的闪门的
中文字幕提供
好了这期节目就是这样如果你喜欢我的节目欢迎前往苹果 podcast 腾讯新闻小宇宙喜马拉雅区评音乐订阅张小俊商业访谈录如果你有其他想邀请的嘉宾想听的内容或者你有任何想探讨的话题都欢迎各位听众朋友们在评论区里留言那我们下集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