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然后他就特别特别害怕然后我们回到那家做体检的医院请医生再看了一下片子然后我先生那时候甚至他都已经联系好他的医生朋友说要不要去做微创手术但还好是虚惊一场因为医生发现他体检报告上的小数点标错安慰我们说哎呀肺结节检查出来很正常很多人都有就其实可以等次日就每年去拍个片再做复查就好
但是这件事情确实有让我们反思啦就我们平时对身体的关注其实非常不足就特别是对健康的风险缺乏意识你们两个有没有买健康保险我和我先生其实一直没有买
但我们一直想买但是因为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所以迟迟没有下手一个显种其实有很多公司都会出很多产品嘛很多人说要买重疾显啊但是重疾显只是其中一个显种嘛就不是某一款肢体的产品你要买
保险你要比对各个公司不同的产品就非常非常复杂所以我们就一直拖着没有做这件事情嗯我也差不多而且我做过跟你老公干的事情差不多的事我 20 年的时候当时看那个唐泽寿明江口杨介的经典日剧《白色巨塔》嗯
然后看完之后激发了巨大的这个健康焦虑而且那段时间抖音就开始疯狂地给我推各种各样的这种抗癌号什么的搞得我对自己的身体我自己给自己诊断认为我有可能患上了三种癌症所以我在那个夏天到秋天我花了好几万然后去给自己全身做了各种各样的一些检查包括肠胃镜包括去 B 超但是我后来发现确实也有一些健康问题
包括我有那个中度的脂肪肝但幸好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所以那之后的话我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个健康的一个关注跟更年轻的时候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20 多岁的时候你是完全不会考虑这种可能性的但是过了 30 岁就是我自己会觉得就死亡变成一个
很近的一件事所以我现在都开始买护肝片了所以刚才陈业良说的随着年纪的增长还有 Nally 说的就是先生的这种乌龙事件吧就是提醒着我们对保险的需要是出于一种对人生无常的认知和觉悟就是在这种觉悟之下你就会发现你有这样的需要给人生加固对的
所以前几天我赶紧通过小雨伞联系了一位保险顾问咨询了关于健康保险的一些问题然后发现这其实比我想象的确实要复杂很多然后我们聊了四十多分钟他给我详细地讲解了健康保险当中有四个不同的类型有意外险 重疾险 医疗险和受险然后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保障范围和配置的原则还帮我比对测评了很多款保险
保险产品然后定制了专属的保险方案我听下来还挺有收获的所以保险还是需要专业的人去普及我也打了一个电话我问的主要是关于小孩的包括小孩的意外重疾还有教育金还有我们自己的养老金因为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我妈就给我存过一个应该是教育险到我念大学的时候是可以取出来的
因为当时好像是有个焦虑就是要是存不够盛大学的钱该怎么办我也有真的你们都有啊因为我妈妈有个很好的朋友就是保险公司是对当时是这种代代相传吧
对,所以其实有些时候保险也会被当作资产配置的工具。那天我在做 EVE 的保险咨询的时候,小雨伞的顾问有提到,其实很多家庭都会把保险当作某种长期的存单,因为现在银行的利率也下降了嘛,
有时候其实保险反而更划算像我们今天一会儿要聊的商品房在前几年其实也常常会被当作一种家庭资产配置的工具来使用那保险其实也可以作为一种就是资产配置的一种补充嘛帮助家庭来抵御系统性的风险
从这个角度确实是这样就是大的趋势上不管是健康险还是财富险未来其实会变得越来越刚需尤其利率下行养老储备不足的这种大环境之下我其实是建议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相关的信息包括我们今天这期节目的赞助商也是我们三个都去试用了一轮的小雨伞
这是一家一对一的保险咨询和经纪公司小雨伞也会给我们这期股富而有的听众朋友准备专属的优惠活动预约咨询只需要一分钱你没有听错啊还会送大家一份女性防癌险那详细的预约信息可以参见置顶评论和 show notes 的信息部分
那我们接下来就开始我们这一期的节目吧前段时间我回杭州做就亚运会的报道嘛然后我顺便就回家吃了个饭然后呢就在饭桌上就我妈跟我聊到说就是今年杭州的二手房的房价在往下走然后房子很二手房很难买出去
然后他讲完这个叹的口气,扭头又问我说你打算什么时候在上海买房,然后我当时的内心 OS 就是,哇妈你对我长期还贷的信心也太强了吧,然后今年早些的时候我其实写了一篇回顾 98 年房地产改革的一篇长报道,就虽然这是一篇其实我拖了好几年的稿子,但是放在今年发表我觉得这个时机也挺好的,
挺妙的就因为房市不振其实在今年是个特别吸引观众的话题嘛那新一轮的旧市的政策其实最近也在密集的推出那从 98 房改一直到今年其实已经差不多 25 年的时间了我们要理解当下就判断未来房市的走向其实回顾一下历史也挺好的所以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其实就是商品房太
太激动人心了我就特别好奇 Nelly 在做这个采访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颠覆性的认知啊就是这个采访给你带来了些什么你还记得我们领导当时布置这个系列选题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吗 18 年应该对对对
当时我就拿到了这个选题然后我其实特别特别抗拒嗯因为我觉得这个题目实在太复杂了嗯就房地产本来这个产业就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然后我又没有经济学的背景而且
房地产相关的政策其实每年都在变化所以我当时的一个感觉就是我觉得我好像做不来因为我觉得这个就是你要把这段历史梳理得非常清楚好像是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就我们在谈房地产的时候就我们很容易情绪非常激动就我觉得大家关注的焦点都在于房价是不是太高了就我们要到底现在还要不要去大城市买房之类之类的
但就今年我真的在左手做这个选题的时候我其实意识到就是说回溯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历史就特别是 98 年的商品房改革的这段历史就它其实在揭示当
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就它揭示了我们的观念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怎么样在一个非常非常剧烈的经济转型的这个过程当中被改变的就我觉得这个好像是我这次在做这个报道的时候一个最大的体会当我首先去回顾了一下就是房地产改革之前中国人的住房到底是怎么样的
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我们可以购买商品房之前其实都是福利分房对啊我们从小应该都差不多是住在各自父母的单位里面跟一群小朋友和一群叔叔阿姨们一起长大的其实是一种集体生活还挺美好的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的家是怎么样的吗我记得呀我记性可好我作为一个 1991 年出生的人我能记得一些 1992 年的事真的吗
真的但是那个非常非常的微弱但是到 93 年 94 年以后的事情我就能记得很多了我小的时候因为我父亲在银行系统他在一个储蓄所里面然后我就在那个储蓄所的那个小的一个职工的宿舍里面就
就出生当然我妈妈是在学校里面当老师所以后来我们又搬到他们学校给她分的房子里面所以我小时候就是接触的这些叔叔阿姨就是一半是那种银行的职工们还有一半是那种学校的老师们所以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
其实我小时候一直对这块的记忆是很美好的就我小时候我坐在婴儿车里面我现在还记得啊我被很多那种当时看起来是大姐姐现在想起来可能也就是五六岁六七岁的那种小女孩然后被他们楼上楼下到处推着我那个婴儿车带着我飙车你知道吧就是所以那种感觉特别美好它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生活然后当我更大了一点之后我父母是很早就去参与
参与到商品房的购买里面的人或者在当时可能最早一批离开那个这种单位的大院的人所以到我小学的时候我们就住出来了但是我还有很多小学同学都是我爸单位的这些子女嘛他们还住在比如说银行的大院里面
但我小时候我就非常羡慕他们因为每次比如说我爸有时候周末带我们去他朋友家玩啊很多就是同事们嘛那么就可以跟他们家的孩子一起出去在整个银行大院的那个宿舍区跟其他可能有几十个小朋友一起玩那种记忆是很美好的但是我一旦比如说我父母到了晚上十点钟他们要回家了我就觉得很孤独我要离开这个群体所以
所以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一直是觉得我住到商品房就离开这种福利房其实是一种比较痛苦的经验因为会让你的童年显得比较孤独你这么说我就想起来好像是就是我从我爸他们学校的分的那个房子搬家我们搬的比较晚我是高一的时候才搬走的那之前已经有很多那已经有很多小朋友都已经搬走了所以我那时候就是看着一家一家搬出去嗯
当时是很落寞的心情可能当时都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因为其实他们搬走了我们还可以去他们家玩但是那个集体的氛围没有了但是这个房子的变迁好像真的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就是因为 92 年的时候我们一家是从我爷爷的他们分的房子里分了出来就是分到了我爸爸他们的学校的房子里所以就是
小时候交集的那些一开始是我爷爷学校的人他们的小孩然后后来就变成我爸爸同事的小孩就是他也是一个不断的分离不断的迁徙直到你搬去了商品房那个时候就真的是一个非常陌生完全陌生的环境就你童年的玩伴也都消失了好像我们对于这个儿童之间的情谊没有很高的重视就是没有觉得因为你的小朋友生活在你们应该维持这个关系好像
他们就消失了就是它是个附属品我小时候的家的那个房子它格局有一点神奇就是一个公寓里面它分左右两亿然后每亿都有两户不同的人家
然后呢每一户的那个房子它是厨房和其他的部分是隔开的中间隔着一条走廊是像上海这种老公房这样是老公房就它是那种一室一厅的然后一长条的那种房子就是走进去左边先是客厅然后有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旁边有一个小小的卫生间然后最里面是一间卧室但是厨房是隔开的
中间隔了一条走廊等于说就是我的邻居要穿过我们家才能够到他们家我当时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小的时候我们家家门都是不会关的然后跟邻居的关系就非常非常紧密等于说我们家烧了什么菜邻居也知道嗯
然后有些时候会混着吃我强烈建议请回答 1988 这个节目之后每个人把他们自己第一个家的那个户型图画出来然后就是我的邻居家也有一个比我小一岁的一个小女孩然后我们俩就等于说是一同长大的
是这样子的对然后到了 2000 年的时候我们家先搬走了当时真的是非常非常不舍然后当时我爸妈其实也会觉得搬到新家他们会有一点点不习惯就不习惯于就是说为什么就是搬了新家好像邻居之间都开始不来往了因为你搬到就是那种公寓楼里面大家都要关着门了嘛真的我对门的那个男士好像是我的初女哈哈哈
我就一直暗恋他,但是就是因为他也成绩特别好,就比我高一级我就特别羡慕他们家有特别多的书我就天天去他们家玩,就是来往特别紧密因为他爸和我爸又是同事嘛,他爸也是在学校里面管图书馆的后来他们搬走了,我就真的是好难过爱人消失了关键是他还不知道
不你们后来有联系吗完全没有就是有一次回家我妈说她结婚了对挺好的别联系了你这现在重新见到你可能会对吧会修正儿时的那些记忆我跟我那小伙伴一直保持联系的是吗对对对他结婚了我还去参加他的婚礼
小孩子的那种友情或者感情好像很容易受到一些变化的影响你搬一次家有时候这个友情就要消失了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经历我自己身上是有的所以我长大之后我回想的时候我觉得挺可笑的就比如说我小学的时候非常要好的那种朋友尤其很要好的一些女生朋友因为我经常住在我爷爷家的他也是在他们单位的一个房子里面
他隔壁然后他也有一个大概孙女或者外孙女然后他就是算是我一个小时候啊可能四五岁的时候青梅竹马一个玩伴就我们还会过家家因为他有个弟弟就说起来有点羞耻就会过家家扮演夫妻哈哈哈
后来他就搬走了搬走之后过了几年我又在小学见到他了我发现他居然跟我在一个小学里面但可能比如说我在四班他在一班但因为大家缺乏了邻居这个身份虽然我们还记得对方但是再也没有走近过了是吗对打到照面我们甚至会觉得好像也没法再去
说这些事情就是你今天会觉得这些都不叫问题但是你在小时候你会认为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就你和他之间已经有了一堵墙然后你们的联系被切断了你没办法再去和他重新回到对一起玩蟋蟀的那种场景里面去
对这些都是商品房改革带来的对这是之前的故事前史前史对其实 2000 年我们家搬的新家它其实还是我妈单位分的房子但是那已经是她从工作到退休这段时间最后一次享受到所谓的嗯
福利分房了而且我记得当时他们的单位其实也不能说是福利分房就是他你还是要花钱买的嗯但是你的就是那个购买的价格就是肯定要低于市场的价格然后等于说一次性把它买断了是因为福利分房它其实指的是这个房子还是公家的嘛嗯名义上付一笔房租然后你可以住在那里对但是就是那次我们拿到那个房子就是是有产权的然后那个时候我妈的职级也往上走了嗯
所以他那个时候能够拿到的房子也大了好几倍刚刚我说我小时候住的房子可能一室一厅然后到 2000 年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了三室一厅这也是福利分房时期的一个非常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是要根据不同的人的政治地位
你在单位里面的你的工龄然后你的职位的高低然后来决定你分到的房子比如说你房子地段怎么样面积怎么样是户型怎么样那么朝南还是朝北朝东朝西对对对就这个是有非常严格的一个规定的
我当时在查福利分房 17 段历史然后看到上海 1956 年按照行政级别将各个级别的干部住房划分成十几种不同的待遇标准特别特别夸张我给你们念一下就最高等级的叫做特价
它可以享受的是 200 平方米以上的大花园精致住宅然后再稍微降一级可能就是 190 到 195 平方米然后它的那个标签是大花园精美住宅
我刚来上海的时候我就听到就是一些都市传说嘛就是横幅街区那边的很多那种花园别墅可能都是老干部门住的房子就可能就是那个时候筵席下来的嗯就是我后来看一些当时的一些人的回忆录然后一些报道其实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个是一个很不自由的一种制度当然了你
你没有办法选择而且从 50 年代开始中国不光是分房了你的工资就是那个叫什么 30 级工资制你是可以通过你的工资知道你在这个国家社会当中你处的一个地位的前提是你是个体制内的人当然那个年代可能大部分人都被囊括到这个体制里面去了前提是你是城镇居民
对对对然后你是体制内的对对对农村户籍那是另一套了就你得被纳入到所谓的就是干部体系里面去然后你再被划分出 30 个等级然后每个等级都有非常强制对应的比如说你的收入你的各种各样的福利你的一个配给的多少包括你的这个住房刚才说的花园洋房就是干部住的房子然后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工人新村嘛其实现在就是
就比如说上海的曹阳新村其实很有名嘛现在也还在的也是我们国家最早的一批就是面向工人阶级的福利分房它是 1952 年的时候竣工的当时是分配给了户西各个工厂的 1002 名先进工人注意啊那时候也不是所有的工人都能够分配到房子就只有工厂里面表现最好的那种工人才有
其实上海有很长一段时间属于住房非常非常精确的时候大多数人其实是住棚户区的对而且你看 90 年代那部很有名的电视剧《涅寨》它反映的就是知青回城其实里面探讨的很多的一个元素就是回城之后的住房安置问题我印象中应该是《新民晚报》还是哪里它做过一个有点趣味性的这样的一个报道
就是通过《孽寨》里面呈现出来的各个不同家庭的住房来看这些小孩的那个父母在那个年代的背景因为那里面就有住在那种亭子间的住在工人信村的还有那种住在比如说横幅一带的那种老洋房当然也是老洋房隔出来的那种小房间里面的是
是他里面的主角他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他是一个在杂志社工作的一个编辑就算是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他的他和他妻子梅云青他们分道的一套房子就很明确的说是在浦东的一套两居室 33 平就是电视剧里面都已经说得很明确了但是他镜头一转就转到这个妻子梅云青他们自己家就是在乌中路乌中路的那个
就是有个很大阳台的你记不记得有那样一幢楼就是在乌中路和那个就是在伊朗领馆的斜对面对斜对面就是那栋楼非常的有标志性是不是那是历史建筑对所以在电视剧里面我一眼就看到就是这个娘家她是住在这栋楼上的然后从乌中路如果要到浦东那还是一个挺大的落差的因为那 90 年代浦东才刚刚开发对对对但是
那个房子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比较宽敞的了所以他才能顺利地接纳他云南的女儿像梁曼城他们家住的那种一室户像是造披荆还是什么那个就很难容纳下他自己现在的女儿和一个已经长成了的儿子就是这个
小孩从西双版纳过来找你来投奔自己的亲爷娘亲父母有的时候接待不了他们不是因为没有感情而是因为没有地方住真的是没有地方住那些小孩也会有时候抱怨说在西双版纳那地方非常宽阔就在这个地方脚都伸展不开我觉得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
时代的映射吧而且当时是已经有一个女知青她后来嫁了一个大老板他们是住在一个别墅里面就洋房里面就当时已经是有住别墅但刚刚小李说的就是亲戚来家里都没有办法接待就我小时候也是有这个记忆的
就我们在聊进城的那期节目的时候就不是讲到我我爸是他们家第一个在杭州落脚的大学生嘛然后我爸的弟弟妹妹就是纷纷也到杭州来但是他们一开始没有住处肯定是住我们家嘛然后就在我们家只能打地铺是地铺也是个很常见的嗯
然后我查了一下商品房的历史其实 80 年代就有商品房了中国的最早的一个商品房小区在广州果然是就是广东就确实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谁能买呢好问题好问题
第一个商品房是在广州然后叫做东湖新村它是在 1979 年的年底开始开建的但是这个其实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商品房因为它的购买对象是那种国企的领导但真的是面向公众出售的是 1980 年的
深圳的一个商品房小区叫做东湖立院然后它最早的面向的客户群体其实是香港它就是外销房面向香港地区销售然后因为当时推出的那个房价比香港的房价要低一半以上而且你只要购买了这个房子你可以每户给三个落户的名额
所以第一批推出的那个房子就立刻就受请了因为其实有很多华侨其实是很想要买房子的包括当时很多香港人他过去就是从珠三角过去的一旦到了 80 年代初有这样的一些外销房存在的话很多人就是倾向于而且对他们来说这种购买力的差价他来买一套大陆的房子其实当时对于香港人来说很划算多少钱啊你给我看到
售价是 700 元每平方米在当时应该也算是挺贵的对于内地人应该是很贵对内地人真的很贵当然了所以你看 700 一平就算是个 30 平的房子那也得要一个两万了嗯
家里面一般人没有这个钱我做这篇稿子的时候我采访了那个同济大学的建筑系教授王伟强老师他在 80 年代的时候他自己还是同济大学的一个建筑系的学生就是当时你作为建筑系的学生你要学习怎么样设计住宅嘛但是就他跟我讲一个我觉得很有趣的一个点就是在于说他们这些学生谁都没住过
一家人独享的那种住宅所以谁都不知道商品房到底应该怎么样然后就他们的老师就带他们去参观上海的最早开始建设的一个外销房叫做爱建公寓它其实就在 00 路上现在还在那个房子徐惠对就他当时看了就大开眼界说哇塞原来住宅是这样的而且一个住宅里面居然有两个厕所
你想以前大家能见到的就是那种桶子楼对吧住在一起然后过道全是杂乱无章一个像大通铺一样的过道然后每家每户就贴着墙建设里面甚至连卫生间这种可能都要公用好一点的就是那种赫鲁晓夫楼只有在城市里面才有的但那个也很小啊两室一厅的可能也才什么四十平五十平那种你说的什么家里面带两个卫生间的商品房那绝对是闻所未闻当时
是而且他记得特别清楚那个房子的售价是 141 美元每平方米美元对好吧外销房嘛面对都是外国人然后他当时的每个月的生活费是 30 块然后他当时就觉得哎呀怎么可能呢就商品房这个事情离中国人现在太远了嗯
反正就是整个八十年代各个地方就开始在探索吧就是把房子当成一种商品来卖的这种做法然后整个改革的脚步其实到了九十年代就立刻就加快了你们知道在九二年九三年的时候其实中国就有过一波房地产热嘛然后
我知道你知道我那时候踩周梅森他说他就和他好朋友矫健他们俩去深圳想要盖楼他们就自己挖地啊自己盖后来果然他们就失败了嘛但是他这个事情让我很深的印象就是他真的是身体力行因为他觉得这个事情有伤机海南也是呀他又去做了你看那个当年潘石屹冯伦这批人不就是在海南当时淘金主要就是搞房地产嘛嗯
但当时是 92 年发生过一波很大的泡沫那时候也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出台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就是要控制房地产过热然后立刻海南的房产泡沫就破了然后就到了 98 年的商品房的改革所以大部分看到的商品房都是 98 年以后的吗对
这么想来好像是的因为我妈喜欢看户型图喜欢去看那种新的楼盘但是她只是去看看只是去看看对她就是去向往一下不远因为我们家住的地方都非常偏了是在大学城旁边就是在安财旁边非常非常偏当时旁边就是农地后来就没过几年那边就开始盖房子嘛
嗯你就这么偏的地方他盖的小区我还记得多少钱好像是 800 块钱一平不算贵但也不便宜嗯这个价钱应该就是 98 99 年那你们家什么时候真的买房 03 年我住上了商品房因为 02 年买的哦就是你说就高中的时候搬家对对对对对 03 年的时候就搬走了因为是 02 年买
而且当时也不是所有人都直接从福利房出来就直接进入到商品房市场这个可能常见于很多比如说三四五六线城市当时很多城市都在开发嘛所以有很多比如说有点像后来看到的城中村这样的地方所以当时有一批职工他们在离开单位分配的住房之后自己会去建一些所谓的小产权房就是不是由开发商开发而是自己可能就有点像那种
乡镇或者郊区的农民自建房一样但是实际上是一批城市的自建房这个在当时其实有过很大的一批人是这么来解决当时自己的住房的我们当时出来也是有一年过渡因为我们家当时要换房子并不是要投资房地产而是离我上学的地方太远了每天坐公交很累
中间过渡的一年是租到了一个非常老的市委大院的楼上我还记得那个顶楼是可以上去的长满了草拨开一看上面写的就是造反有理革命无罪我还觉得这个地方真的很有趣但那个房子特别特别老就是会有老鼠啊蟑螂啊环境非常差所以就搬到新房子就感觉
特别幸福但是住在龙湖就是我爸的那个房子里面我住在那段时间最长所以我现在经常会做梦
就会梦到我回到那个单元楼嗯就是我会梦到又重新走上了那个一梯四户就是又重新走到那个点字楼上每次梦到心情都会有点奇怪我非常向往这一刻就是我非常向往回去但是同时又很怀疑就是又很犹豫我就在想是不是就可能扯得很扯远就是就是不管你的童年就是你住的那个条件是好或者是简陋这个
可以滋养你后面的人生就是它可以变成一个还挺不错的回忆就是因为在我的梦里它已经经过了几重抒情就变成了一个像诗一样的地方但是现在你想想都距离现在已经有 20 年了但我还是会经常做梦回去我每次做梦就是梦到自己回到高中的班上要么再上地理课要么再上数学课然后面对公事已经忘光了然后老师这时候提问我
就是那种我靠我已经三十多岁了为什么还要丢这种脸我也会做这样子的梦数学考试面对一张空白的考卷数学也是给带了好多焦虑
我记得我们家在搬家之前那其实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属于我们家自己的房子嘛然后我爸妈那个时候非常非常兴奋的他们甚至亲力亲为整个装修的过程当时我妈就会开一辆面包车经常去装修市场去买地板买瓷砖买灯柱然后要经常去现场盯着装修施工队对
就是它这也是一个调动你积极性 DIY 就是你可以充分想象你居住的这个潮它不再是别人任意专断地丢给你的而是你可以自己去挥洒你自己的想象是的我记得那个时候我爸妈找了一个他们的朋友来做房屋的设计师然后所有的东西就全部都是木工现场打做出那些柜子什么的
我就记得我对他们家装潢风格特别特别就是它是全包的你们去过这种家吗就是它是全木包嗯我知道就是你看不到那种裸露的墙壁要不然就是墙纸要不然就是木头全给包起来了变得非常精致但是同时也会显得房子有点小嘛这种装潢我都没有见过我就觉得对他们家产生了非常大的好奇就很崇拜你要说到这个我小时候嗯
可能当时才 2000 年或者可能都不到我应该还是在小学第一年级反正我有一次我的感受跟你那种有点像就我去到一个同学家里然后当时一下子就感受到一种区别嗯
就是我进去之后我感觉我进入了一个电视里面的那种文明社会里面的一个家庭就夏天的时候他们开了非常足的空调就那种感觉所以不仅是对自己家这种体验去到同学家里面会有生活跟你不一样就是现在我们家是有空调的
我觉得那是因为我妈那个时候因为工作关系她时不时会去广东然后我记得她跟我讲就是我们家的那台空调是她有一次去香港出差人肉背回来的那个年代是我小时候她改善家庭的这个愿望是这么强烈非常强烈我爷爷家有一台电视然后那个电视反正她一直用到零几年我小时候经常在那拨弄那个电视那个电视还按键式的
就是他每次都非常得意说这个是什么 1970 几年然后日本松下在哪里产的我们家也是最早是那种案件我妈也曾经说这是三阳牌的说这个可高级了我们家最早那台空调我们一直用到 2010 年之后就是从原来那个家拆掉放到我们的那个新家制冷效果一直非常好松下牌的你行了月子给他打广告
就还挺有意思的吧说回到商品房就我梳理这个商品房历史的时候我还发现个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就是房价太高这个事情从 80 年代末大家就开始说了就是我去那个人民日报的这个 database 里面去
搜商品房这个关键词然后发现第一次出现关于商品房价格暴涨这个相关报道是在 1987 年的 12 月 24 日当时人民日报的第二版刊登了一篇题为为商品房价暴涨忧虑的文章然后那个文章上写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成都武汉等大城市的商品房价格上涨幅度过大
积高的商品房价格使大批急需得到住房的普通群众望房心叹然后到了 1989 年的 2 月 20 日同样也是人民日报的第二版的一个新闻评论当时评论的是北京市的房价和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过大然后当时他做了一个测算说一名大学生从参加工作起日日节衣缩食每月
存 50 块已经是极限了那要 100 年才能买上一套两居室的房子他还算了这个账呢对那会儿他没有把这个贷款考虑进去但那个时候没有贷款普通人你拿不到贷款这个选项所以你要买房你肯定是全款买但当时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你要一口气拿出几万块就还是很困难嘛然后整一个 90 年代
其实商品房价格太高了大家一直在吵这件事那 98 年以后呢 98 年之后就还是在说啊因为房价上涨的速度就变得更快了因为当时出现了一个东西叫做土地财政就是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土地是一个生财之道各个城市开始成立他们的土地储备中心然后开始进行土地拍卖
然后土地拍卖以后就会发现这个土地的价格开始暴涨那土地价格上涨房价就上涨嘛然后所以在 2000 年之后的第一个十年就我所在的杭州市
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典型的就是房价暴涨的一个城市一度它的房价就是和一线城市差不多是齐平的状态因为北京的房价是从 07 年开始涨的然后上海应该差不多就是 08 年吧然后你去看 09 年不是出了那个很著名的窝居其实里面的那些数字基本就是 07 08 年左右上海的数字当时看是很离谱但后来你看今天就是一些就是完全毛毛雨吧毛毛雨就是这样
剧中人无比焦虑的 40 万对 事情在我们看来显得我们更可悲了吧这个事情我有个朋友他好像是前年买的房然后我问他你那房子买了多少他说 1200 万我不知道他贷了多少但是他贷了 30 年每个月要还 4 万块
我当时很震惊我就说你这个是不是有点激进了大哥他就用很平淡的语气跟我讲但后来你知道就是在上海贷款最激进的就是这批新上海人就是通常一般上海家庭是不愿意去激进贷款的就是他们对负债还是有一些保守的这样的倾向好像应该是中国所有城市的这种
本地人口都比较偏保守一点你不用不必但天然的他们也就不太愿意去背负这些债务但是对于那些想融入这个城市的人而且他们可能还有一部分不错的工作的时候在经济繁荣期比如说新进入北京的人或者上海这批新上海人他们是这个城市里面贷款额度最多的人群就非常的夸张
就是你要想你每个月得赚多少才能但他怎么能批得下来呢说明他收入还是高所以他只能待在一家区块链的公司因为只有那个公司能给他每个月
很高的薪水但你明显看到他作为一个可能跟我年龄一样的人他的生活就被锁定了然后他也不能轻易的离职他会担心他这个行业受到打击他如果丢了工作会怎么办你想他如果丢了一份工作他当然可以找到别的工作但有可能他的收入就要巨幅的减少他这个对未来的预期还是挺乐观的而且你想你要持续的还 20 年或者 30 年是啊这个枷锁太沉重了
我觉得贷款作为一种习惯它的行程真的是我觉得至少要到 80 后反正我爸妈他们
非常非常风险厌恶的对啊他们很讨厌贷款因为我中学是一个特别喜欢看报的人所以我还清楚地记得在 2005 年前后讨论的话题就是中国人太不爱去贷款了就是中国人买房的偏好就是我一定要全款买房但当时的批评的一个点就觉得傻嘛你这个全款听上去很有面子但实际上你把你的现金全都花出去了
然后你没有去利用到这些信贷工具金融工具其实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但是你如果能利用金融工具你就是先进文明接近西方世界对当时主流论调是这样子的结果没想到对吧短短五六年
五六年可能以后债务产生了中国就变成了一个激进贷款的国家全民都觉得我贷个几百万不是个事啊没有说贷个几百万都不是事这还是压力很重吧好吧没有主要是因为但大家默认房子会涨对所以你不会认为之前房市一直往上走对这个其实是你的杠杆嘛对对你不上车你今后
而且有那种理论认为代际之间的这种差距会随着一波波的财富的浪你必须踏中前一波浪你才能踏中后一波浪你必须在 06 07 年实现自己的第一波换房你才能够有本钱
在比如说 15 16 年实现第二波换房对很多人确实是这样子他可能他们的家庭从 03 年到 10 年之间没有参与到那一波的房地产的投机当中或者那一波没有买房那马上到了 15 16 年之后他就买不起房子了这种在北京上还有大量的能够买得起的就一定是因为我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套我能够去置换这
这十几年的经验就塑造了一部分人他对这个房价市场的那种信心是非常坚挺的我前几天还看到一个播客当然我没听啊我看到一些人在评论他说里面那个嘉宾的一个观点就认为此时此刻以后北京的房价还能翻三倍哇这个非常激进的乐天主义还能翻三倍哈哈哈哈
难以想象是啊有一次我有一个长辈来上海他算是中国第一批买商品房的那拨人因为他在 90 年代就在一个大外企里面做高管所以那会儿他有点收入双轨制就是外企的工资是那种不成比例的高当时他每个月就能拿到六位数的薪水所以在北京买房他买得很早当时在上海见他我就说你又没有遗憾一件事情就是中国的房子你买少了
他说那确实就是没有想到嘛然后他就说他的一些朋友有一个人在上海可能买了 30 套房就是在马路上走着被一个比如说当时的一个房产经纪销售从街边的一个小店里面出来拉进那个店里面然后出来的时候就在里面买了两套房那么疯狂的一个时期嗯
但是你说到今天的话我觉得就这个周期可能大家也逐渐能够感受到他在走向一种我觉得这个问题他连带到的人心的变化在蜗居里面就能看得到了怎么说就是年轻的大学生
海平和海藻包括海平的丈夫他们都是应该是复旦大学毕业的就是因为他们已经结婚了但是没有买房所以他们又要攒钱买房所以他们就租在一个造坯间吧还是一个亭子间就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一个
是楼梯下面的小房间而且是搭出来的因为里面有个老奶奶说当年搭这个平台的时候她就在所以她知道这个工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豆腐渣工程所以她就说当心哪天会掉下来后来不是那个奶奶自己就在里面因为要拆迁的时候被砸死了那个房子电视剧就说他们要拆迁可能会花多少平方多少钱它里面有一个特别尴尬的设定就是他们两个人他们
他妹妹来了他们两个人没有办法亲热就是有这种尴尬的细节还有就是他们有没有小孩这个事情也是经过很慎重的考虑的后来他有了小孩但是也是空间容纳不了他把小孩送回家我记得有一个细节就是他回老家他女儿不认他
他就大受打击他就从此就坚定了一定要买房对因为买房跟他的这个亲情跟他这个繁衍就是生命的真正的繁衍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他就一定要让他的女儿跟着他就不能在老家他要让这个这一切都变得有意义嗯
所以才就一步一步走上了后面的道路是不是海平他们夫妻在那个电视剧里面如果抛开李念演的海藻的那个角色她是当情妇了嘛其实海平那个家庭最终她还是一个确实靠自己的
实力真正最后买到了房子融入了这个城市的这样的一个故事对他是这样但是我就是特别被那个海平他的这个自我表述打动他就是特别坚决地跟他妹妹说我一定要留在这个城市里我一定要怎么怎么样我就觉得他的这种意愿就能看到很多人的影子吧那个应该是第一次在电视上这么赤裸裸地展现商品房问题那如何让
让人的命运都产生了扭转那几个人的年轻女性的她的爱情格局都发生了改变吗她贴近了一个很大的痛点其实刚刚说她们都是
好学校的毕业生对就是刚刚进城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想要在一个新的大城市里面安家落户其实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心愿他也不是说我一定要抽人头地也不是说我要干嘛干嘛呀我就想要在这里有个家他想的不是什么永乐大中千古名对吧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但是在那个时候就是有一个家这个愿望可能已经好像有点
就是遥不可及了对这个已经影响到他们夫妻互相的这种心态了就非常微妙但我倒不知道他这个是不是一种关怀那整个电视剧呈现也让人觉得有点接受起来有点困难但我还是能比较欣赏这种处理的方式的就是这些电视剧就该让你看得不舒服
但它不能是那种你看了之后你就觉得这些人都非常自洽或者让你觉得很舒服的它一定得有一些让你觉得难受的东西或者让你觉得矛盾的东西我觉得他们不是很体面对啊我觉得就该让你感觉到不体面因为这种生活就是不体面的不是所有的人类生活都这么不体面你们为什么突然翻出这部剧看啊
就没事嘛疫情的时候嘛我看白色的巨塔你们看蜗居我关心我的内脏我们就开始关心房子我们应该都是差不多同一个时期从学生的身份转换成在职场里面的身份就其实买房这个问题从我觉得大学时代或者学生时代更多是一个父母的问题你不会觉得这是你的
但其实我当时是有意识只是我没有钱你大学的时候你就有意识了我大学的时候小李是一个我觉得他是一个挺能算计的人对不对我特别喜欢看你微博我特别喜欢看你微博上那些精打细算的我说啥呢
我没有什么计算我觉得我就是比较傻但是我还是有会算的一面然后我就是整体是比较懵懂我觉得你爱这个我会觉得我很爱经营只是我没有没有什么东西让我经营你最爱计算这些就是我就真的是觉得你看我还很敏锐的因为
因为我当时发现我们学校不是在蒲口吗南大蒲口校区我们那边就是特别特别荒凉但是我当时发现有非常多那种新的楼盘在建造我就挺好奇的我还拿了他们的广告我在看然后但是
他们就说这么偏的地方谁会买这里啊你就别想了我当时还想过就是南京火车站那边我觉得那边也挺好的又能看到玄武湖但是因为我没有钱嘛而且这取决于你毕业以后你会不会留在南京啊不是吗是啊当时我跟我摄友我们有个特别可笑的
想法就是我们以后长大了我们要把那个中国所有重要城市的房子都要有一套这个雄心壮志哇可惜没有实现就是那时候就就是想着这个觉得好像这个事情还蛮有希望的这要实现了那一收房产税你就完蛋了
我读书的时候浙大的紫禁港校区外面也是在建各种新的楼盘就是我记得我们校门口就有一个叫剑桥公寓然后当时我有一个学长在那里真的买了房但他买房的时候我们当时就想哇这里就因为当时紫禁港就属于杭州很交迟的地方就觉得哇这里都要卖什么一两万好贵啊没想到现在就已经涨得很高了
更加没有想到我们学校旁边的文鼎院会变成杭州房价最高的学区房对啊对它是全国有名的那你那个学长也太牛了很有远见而且他有这个资本我还给你们讲一个就是有一个特别特别短的经历我大三中间暑假时期就考到了南京日报但是他给我分配到了房地产专刊嗯
然后让我和我们那个同期一起去采访当时南京河西新建的商品房它的均价是 7000 让我们就是假扮购房者刺探一些情况我们就去了然后就发现那个大家都特别疯狂因为我觉得这 7000 好贵啊 09 年的时候就不太能理解所以我就很快的就不干了这个实习我就回家了哈哈哈哈
后来想想真的非常愚蠢你说这个我在界面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房地产新闻是吗是吗你没说过因为当时界面还是很小的团队就十几个人所以当时我跟的那位老大他过去就是做地产报道的因为我之前也没有在媒体实习的经验所以他等于是要丛林训练我
然后就让我去做地产报道所以我的记者生涯的第一个采访当时就是在打给那个万科的董密谭华杰他后来是万科的副总是关于那个房地产的一个新闻当时还采过什么孙宏斌什么但是因为我那会儿完全是个新人其实我对整个的房地产的了解其实今天回看的话当时就非常的肤浅我根本不知道这个行业是怎么在玩的但是
可能一开始见面的声量又很响所以从一开始你采访的就是这些业界最核心的这些大佬其实我现在想想那些完全是被我浪费掉了既没有写出什么很不错的稿子然后其实我自己也对这个行业缺乏那些但很快后来我就去做别的报道去了我是最后回想当时我看了房地产专刊这是一个特别特别边缘的
但是你现在想一想就是这个房地产是过去 20 年就所有中国人最关心的事情可能这里面有个偏移在学校里面的人不太会意识到那你比如说你工作了这么多年你这些年当中你对于中国房市的感受那肯定比你大学时代你作为一个纯粹的学生要更直接一点吧包括你是已经买房了对吧能讲讲吗就是在一线城市如果有买房医院的话一般就是毕业以后就会买
但是我比你们还早两三年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可能是刚刚涨起来就是因为 15 年又有一波大涨在 15 年之前会比较容易实现那会儿价格不太一样对对对现在上海的这个价格那挺夸张的以前我记得我那个 06 年我跟我爷爷奶奶来上海因为他们有一些老熟人吧当时在上海聚餐其中有一个
同济的一个大佬在那聊他就在那说上海的房价最近涨得很猛而且当时汤城一品刚刚开盘所以我爷爷当时非常吃惊说上海的房子能卖到 11 万一品那时候就那时候超级好债对那会是超级好债现在是这个变成了军架超级普债对所以你在 14 年之前跟在 17 年之后对入场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你算是从很早的时候就想好了我得参与进来我得去买一套房吗你们觉得就是中国人喜欢制田产这件事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爆发我采访过的经济学家都说这是个伪概念就是都说什么中国人从古至今就喜欢购买房产这个可能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被发明的传统特别是钢需房这个概念就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嗯
那这个意思是说没有所谓的刚续房吗
我对钢区房的理解是现在在城市里面房产的所有权和很多市民权利绑定的太紧了学区房吗对啊就我爸妈劝我买房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后你小孩上学怎么办那你是怎么想但我现在还没有孩子嘛然后就不睡觉了但是这个就是一个很现实很多的中国的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的父母
就是会考虑的问题呀如果将来松动了那以后会怎么样不好说但至少现在这个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痛点所以会显得购买房产是有一些必要我给你们讲一个经历吧就是我妈在小区里面带小孩就被一个人问过说你这个小孩有没有上海户口啊结果那个人是一个安徽老乡哈哈哈哈
这还被问过一次是我们楼上的一个大妈她就带着她的孙子和我们家小孩一起在楼下玩然后玩着玩着就说你们以后要做好朋友啊然后突然话锋一转说但是也不一定你们房子是租的还是买的什么对她就然后我妈说她到时候被问了一顿她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然后但是这个老太太她不太在意你说什么她就开始说她这个房子买的有多早就是我觉得这个买房早已经变成了她的个人的一个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就是一个迷狂的状态就是就是有一些会有些人就活在这种
对我觉得这个非常可悲我遇到过有一次因为有一年我当时弄了一辆车你还记得吗我经常骑到我们边境部去在家会的时候那辆车是当年韩寒拍那部电影首映的时候然后在上海的那个音乐厅做首映礼然后邀请了一堆记者我也去了去看那个电影然后看完之后他要搞个抽奖所以抽了三辆车我正好抽中了
所以那辆车是个奖品所以那段时间我经常骑着车从我住的地方骑到徐家汇骑到办公室里面去但是那辆车它不是折叠的所以我回来之后那车我又不愿意停在下面因为停在下面那车特别轻可能只有
就几公斤吧就很容易就被人拎走真的太轻了所以我一定要把它推回家所以我会把它推到那个电梯里面去但通常就是我肯定会等那个电梯人少的时候啊但有一次就是一个老头在那他跟我在一个电梯里面然后我推着车进了这个电梯他就突然告诉我说你应该去旁边那辆货梯然后说你这车是不是货嘛然后我气死了反正我就说我偏不怎么逼吧然后那老头哈哈
那个老大爷就突然你知道开始讲吗他开始讲我在香港有房我在澳洲有房对呀就是你懂意思他把这个东西当成一种武器他试图来打压我但这个东西我是不是还是一种 qualification 一种资质就是但我觉得很奇怪就是那个老太太也是一个外地人我就觉得真的好奇怪而且他问了两次就是这件事过了以后他又来问了一次因为他不记得了就是挺奇怪的我妈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
你没事吧买房的人说了他们买房的
想法不买房的人也可以讲一讲我是 15 年开始来上海生活工作的嘛那个时候我印象中是上海的房价就已经很高了我对买房这件事情的观感一直就是好像很难很难而且那个时候我先生还没有回国所以就是我们也其实并不是很确定我们两个是不是会在
上海长期居住因为买房这个完全是关于你对于你在这座城市的未来有没有长期的规划吗嗯其实说白了就是那我觉得就我们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其实是没有嗯
所以其实一直拖着没有做这件事情然后我们两个 17 年的时候领了证就我跟小李是同一年结婚的然后当时我们两家都没有提出过好像一定要买房
根本提都没有提过那还蛮特殊的可能因为我们俩都是纯爱战士吧就没有想过结了婚就一定要立刻一起买一套房子毕竟上海的房价对就是很高嘛这样然后到了疫情的时候
就是你们记不记得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就 20 年时候当时有出现过一些新闻哦房东把人赶出去吗是不让外地的租户返回啊对对我当时印象很深有的是不让返回有的是那种就当场撕毁那个协议对对对就让你滚蛋对其实但这个涉及到一个产权和你人身安全的直接的绑定的关系
我觉得这个就是我刚才说的就是为什么会存在刚需这个概念就是我刚刚说就是拥有房产和就你的市民权利和你能够在这座城市里面享受到的公共服务绑定的实在太强了嗯
所以很多刚刚在这座城市试图立足的比如新杭州人或是新上海人就他们会有非常强烈的意愿说我一定要在这里买房是因为我想要享受到完整的作为一个上海人或是作为一个北京人或是作为一个杭州人的所有的权利这个好像是一种保障所以我觉得这个刚说的意义大概是在这里所以
就是那段时间确实对我的内心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就是 20 年最开始的时候就那年过年我们回杭州了嘛然后我们大概待到三月底回上海回之前我其实心里有点小忐忑就想哇就是我们在上海租的那个房子那个小区会不会管得很严会不会不让我们回去但好像还好就没有发生好像那一波也涨了是吧房价对当时也有一些人去买房
其实回顾商品房改革我得到了一个我之前没有想过的一个知识就是其实商品房的改革和户籍制度的松动以及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其实有很强的关系就在房子是一个政府提供的公共品的时候其实政府是很少有动力去提供充足的住房的就是
就是因为建新的住房意味着政府要有更多的支出政府是没有动力做这个事情的
与此同时一个相关联的一个事情就在于当时的大城市的政府一定是非常反对外地人口的因为一个外来人口进入到这个城市就意味着你要为他提供公共服务那就意味着政府又要就是扩大他的支出所以那个时候户籍的管控非常非常强就是因为政府想要控制他的支出那就是当
住房不再是政府的要承担的全部的责任然后它成为一种商品每个人可以用自己赚的钱去购买然后它成为一个市场的时候它就不再是政府的责任了而且政府可以从这个当中赚取到它的财政收入
那这个时候人口的流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是成为一个这么大的问题再叠加上中国在 2001 年以后加入了 WTO 所以城市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让外来人口的流动然后户籍制度的松动就进一步降低了这方面的障碍所以其实 98 年的商品房改革它的意义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了很多
就它对于中国的经济然后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就特别对于人口的自由流动其实都是有意义的刚才那里讲的这个那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商品房它有促进人口流动或者是跟这个同时是同时发生的有同时发生的事情我还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是就做那篇报道之后就是在住房刚刚开始成为一种
交易品从一种商品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就是对这个事情的出现其实是充满了希望就它给了很多人一种非常自由的感受就刚才我们讲了嘛福利分房阶段其实人是没有自由的你能够住什么样的房子很多时候不是你能决定的对
它取决于你的政治地位甚至取决于关系所以当我们可以用你有多少钱决定你能够住多好的房子的时候这对当事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解放意义所以当时的很多观察者像叶永烈老师这样的作家他们当时都提到就是说商品房的出现是带来了一种平等一种自由但是到 21 世纪到了现在
就我们又发现这个自由非常有限因为主商品房它依然在用另外一套规则来决定人的排序所以某种程度上我可以理解小李你的邻居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心态就是我觉得这一套价值观或是这套社会竞争的机制其实已经深深地进入了很多中国人的
激励对啊你想去享受整个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想去作为被需要的一方买房子是你能做到最现实的一种可能性你去买股票买什么都太不确定了对这个是普通人而且是比较简单的方式嘛对对看得到的嗯
所以你还没讲你自己呢对啊你没有买房的在你的人生规划中存在吗我觉得肯定存在但因为我觉得我可能真的是从很早就被灌输了一些想法我可能从很年轻做记者的时候身边就有一群人会经常在那发表一些他认为不动产其实是一种最不被推荐的投资方式因为他的并不方便交易嘛然后他有很多缺点而且
可能我内心也有很多侥幸的想法吧我可能从确实从大学时代就一直觉得房价是个随时会跌的人然后你从某种程度上对讲的但可能也是经常被打脸那一路你也看到这个房价越来越高可能到某一个点之后你就会觉得 OK 那我就暂时我就不会去因为本身我也没有那种就来自社会面的一些压力要让我逼迫我结婚对一定要去买个房什么的
还有一点在于你比如说我在做一个企业那其实我有另一个可以去你有一个资产对可以去反复投资的一个方向我不断地加码在这块而且它的成长速度可能比房价要更快我觉得很多时候是我的这方面的心理焦虑会少一些房价带来的更多是那种我被时代抛下了的那种焦虑就是我的财富是停滞不前的甚至是存在银行里也好在哪也好是被缩水的我必须要上车嘛
我都在长期看豆瓣的一个叫社畜买房小组里面最常说的就是我上车了我上车了今天不过这些所谓上车这套想法的核心还是这个房产市场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产市场还在不断的增长或者说它有增长空间就当你真的面临到有一天你买了一个房子之后结果 20 个月你的首付被跌掉了然后你还得
每个月不停地在还贷这个不是已经发生了烟焦就是啊对啊就很多地方已经发生了但它还没有大规模的发生如果真的这个社会当中有 30%的各方群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我想它对这一代人的冲击是那种从价值观层面从理财观念上的一个根本的冲击就像日本一样嗯
日本就有很多终身不买房的人那今年这个群组里面的主要的情绪是怎么样的呀就是很悲观
就是很悲观原来这个组里还会混一些中介就鼓吹大牙什么有新政啊今年新政很多但是这个组里面很多都是在说跌价了就是有人说上海好像还不错下面就是我家跌了多少就是有一些很具体的例子和回复还有地段就是大家今年的情绪还都是比较悲观很明显的能看出来所以对很多人来讲很难判断吧
持有的人也会觉得有点不安我不知道你自己怎么观察的就蹦步的这个房产市场那也是贼火热他的新增人群是就是周边的一些乡镇还有县区的人吧他对蹦步带来的支撑很明显吗因为据我观察我观察安静的生态但可能不太准确我觉得可能安徽有一个很重要的
现象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合肥它在 10 年之后的这种快速的城市化因为合肥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都很鄙视它说了把这个名字很蠢对非常鄙视它但现在人家不一样但后来就不得不服气了对吧就是那确实没办法那怎么办呢所以我感觉好像安徽有点
直接跨过了中间的这些地级市比如说安庆的那些郊县或者一些农村地区一些人如果他有钱能买房的话直接去省城买很多就会直接去到合肥就是合肥他能够抽水全省的这样的一些人口并且把全省的这些有购房采利的人群可以吸引过去我觉得应该每个省差不多郑州也是这样郑州也是是吧但因为合肥他的那个突飞猛进这几年他比较明显嘛
你看你如果跟江西相比南昌就真的灰溜溜的你们安庆的那个房地产今年就跌得很厉害我就跟我妈说你就想清楚安庆以后的房价不可能再回来了他可能对吧就是这些房产你没有在高位把一些房子卖掉的话
你就要接受他跟前几年那种普涨的情况可能就只会再过去因为他没有可以支撑的你说他能支撑的就是吸引那些更下一线的城市的劳动力
比如说吸引那些五六县城市或者乡村人群但是这些人他为什么一定要来安庆呢就算他是在安庆周边的他可以去合肥啊我采访过的一个经济学者他的看法就是 16 年不是有一波全国性的房价大涨吗就他觉得那一波里面就三四县城市的房产就有这种暴涨就是因为很多农村地区或者县城的家长
为了孩子的教育前途所以去那些城市买房然后好送他们的孩子去好的学校去读书所以你们对这个事情没有什么最终的态度吗买房吗就是对于房地产这个事情你们是我会觉得就是永远增长的时代应该是结束了对啊就核心就是你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债务问题啊
因为过去在增长的时代你这整套环节是互相嵌套的有一个不错的经济大环境支撑一批拿了很多钱的公司这些公司可以给你开出高薪能负担你每个月的月供然后你能够拿着这每个花着每个月的这样的月供来购买一套其实
给你带来非常庞大债务的这样的一个房子甚至有可能是个七房然后在这样的条件环境下你会默认这个七房可能在几年后或者说这个直接交易的二手房会在若干年之后对吧它通过它本身的溢价的增长房价的增长把你的这个负债给汤品掉这就是一个大家购房的一套逻辑它是一个横竖不窥的东西
但是到接下来的一个世代可能中间每个环节都会发生了变化首先市场上的钱没了高薪的职位可能会消失你是有可能会失业的你的还款能力在未来的 20 年 30 年未必有你想象那么稳定再其次你花了这么多钱背负了这么多债务买下来的房子它是有可能跌的而你的债务是不变的
就是最终我觉得大家还是要回到一个更理性的你要去审视自己的一个说白了就是你的赚钱能力能不能和这个房价相匹配因为过去大量的人赚钱能力和他购买的房子的房价并不匹配但他之所以能够把这事情吃下来的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他购买下来的这个资产本身在增值如果这个前提条件没有的话那房子到底对你意味着什么呢所以我觉得可能越来越多人需要去衡量这个事情
但不可否认啊你如果在比如说在 05 年到 15 年之间你买了房子的那多半你到现在你确实已经一只脚跨入了一个既得利益的阶层嗯
我前天在那个在哪在那个复兴公园晚上跟一个朋友在那随便聊天喝酒他跟我一样年龄他突然告诉我说他房贷还完了然后现在他不知道该干什么我当时一口啤酒吐出来我说你没搞错我说你三十出头你房贷还完了他房贷觉得人生就结束了是吗可能也没带多少但是也有个大几百万那好厉害啊
就我在想我靠那再买一套吧哈哈哈哈负重前行哈哈哈哈就是还还能怎么怎么样呢就
所以我觉得可能真正需要考虑的是那些可能就位置比较尴尬的一群就是你没有那么早的去进入到这个方式你比如说你是在最近的三年内卖的房的比如 20 年之后你卖房的然后你现在的这个工作前景可能也会受到一些挑战对吧某些行业可能也会随时面临一些问题因为它就是在发生这件事那这批人来说他可能是要格外小心的人
还有一批就是跟他们可能年龄接近同时拿了一部分现金是等着入场的人我是觉得到了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大家要去仔细思考一下就把拥有房产和你的作为比如说城市中产的身份认同就是成为一个强绑定关系这个事情本身有没有价值好像大家对于有产者这件事情的一个
他认为核心还是有产者你应该拥有的是一个不动产你才是一个有产者我觉得他带来了一整套的思维还包括就是刚才我说的这种优胜劣汰这种你在这个城市里面你能够享受多少多的权利然后
谁更有资格在一座城市里面留下来就是我觉得这一些观念我真的觉得就是大家都要去就是好好再重新思考一下嗯差不多了吧嗯好呀再一次感谢小雨伞保险经济特别支持从咨询规划荷宝到协助理赔都可以通过小雨伞在线完成
那很推荐那些职业稳定性不高家里爸妈还没有保险以及家里有小孩的朋友们都去了解一下商业保险预约咨询通道详情请见 show notes 和置顶的评论仅需一分钱还送免费的女性妨碍险那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了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