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在北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疲惫:计划出门觅食,却先被路线规划、晚高峰、交通管制等琐事消耗殆尽。即使预订了心仪的餐厅,菜品也未必如预期般惊艳,饱腹之余,内心却难免空虚。这似乎是这座城市餐饮业的缩影,它与这座城市本身的气质有着某种微妙的关联。
就餐成本与空间布局:效率与体验的博弈
在北京吃饭,单程交通时间可能就需要一个小时。高端餐饮扎堆在国贸、三里屯等商圈,导致餐厅风格趋同,缺乏新鲜感。这种空间布局的集中性,源于北京城市规划的特性——重要城市功能往往集中于特定区域,这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也造成了交通拥堵和就餐成本的居高不下。 这种高昂的“决策成本”,让我不得不重新衡量每一次外出就餐的价值。
本土化改造与味觉差异:正宗与创新的平衡
北京对地方菜的本土化改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为了迎合本地口味或规避风险,许多餐厅对菜品进行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菜品的原汁原味。例如,白切鸡为了避免顾客投诉,往往会做成全熟,这便失去了其精髓。 这种本土化改造,并非全然是负面,它也体现了北京餐饮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但如何平衡正宗与创新,仍需谨慎考量。 我曾多次发现,一些餐厅会区别对待熟客和普通顾客,这在菜品用料和烹饪工艺上都能体现出来。
餐饮业的“快消”现象:流行与消亡的循环
北京餐饮业的流行速度惊人,但衰落也同样迅速。许多餐厅难以长期生存,这与北京人对餐饮的随和态度有关。我们对新餐厅充满好奇,但一旦餐厅不再流行,便会迅速被遗忘。 这种“快消”现象,也体现在小吃行业。北京小吃种类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大型连锁店占据主导地位,小型独立经营的特色小店却少之又少。 许多小吃被过度商业化和刻板印象化,其品质也因此下降。 豆汁、卤煮等传统小吃,更是经历了从原汁原味到过度加工的转变。
小吃:规模与历史的错位
北京小吃并非如其他城市般随处可见,其规模普遍较大,这与北京小吃的历史渊源有关。历史上,北京小吃并非大众日常饮食,而是特定阶层享用的食物。 如今,小吃与零食的界限日益模糊,其发展土壤也并不丰厚。 我甚至认为,北京小吃更像是一种“氛围”的营造,而非单纯的味觉体验。
结语:多元与品质的未来
北京餐饮业的现状,是城市气质、发展历史、经济环境、政策以及外来人口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卖平台的兴起,也对传统餐饮业态造成冲击。 北京餐饮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在保持多样性的同时,注重菜品质量和服务体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或许,在追求流行的同时,更应关注那些能够长期生存,并真正融入城市肌理的餐饮文化。 毕竟,一座城市的味觉记忆,远比昙花一现的流行更值得珍视。
因为北京的交通拥堵严重,通常单程吃饭可能需要一个小时,尤其是在晚高峰期间。此外,餐厅往往集中在东三环等特定区域,导致人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增加了吃饭的决策成本。
北京的城市规划使得许多重要的城市功能集中在特定区域,如使馆区和国贸商圈。这种集中导致了餐饮业也扎堆在这些区域,尤其是高端餐饮和商务宴请的餐厅,使得其他区域的餐饮选择相对较少。
北京的主要餐饮聚集区包括国贸、三里屯和金融街附近。国贸和三里屯主要集中了高端餐饮和时尚餐厅,而金融街则更多服务于商务需求,餐厅风格和服务也与东边的有所不同。
北京的餐饮业对新餐厅和流行趋势有很高的接受度,但一旦某个菜系或餐厅不再流行,消费者会迅速抛弃它。这种现象与北京人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有关,但也导致了餐饮业的快速更替。
北京的本土小吃并不像其他城市那样随处可见,很多小吃现在主要存在于连锁店或大店中。此外,北京的小吃往往被游客和导游加深了刻板印象,如豆汁、卤煮等,导致它们在本地人中的受欢迎程度并不高。
北京的餐饮业流行趋势变化快,很多餐厅一旦不再流行就会被消费者迅速抛弃。这种现象与北京人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和餐饮业的快速更替有关,导致没有一道菜能在北京真正永远地生存下去。
人在北京,在打算出门觅食的那一刹那,内心就会涌起一阵疲惫感。查好路线是必须的,一定要避开晚高峰和可能的交通管制,坐在餐厅里把手机玩到发烫,等候因为加班和交通状况参差到达的饭搭子们。
虽然是事先确认好的餐厅,也确实有感兴趣的菜式,但也说不清是因为已经在路上被提前消耗了体力,还是饭菜多少有些不如预期,吃完之后肚子是饱的,内心还是很空虚。饭前饭后也不大可能有其他安排,只要再次打开地图丈量各个目的地之间的距离,疲惫感马上又多了那么一点点。
这座城市的餐饮有着和城市本身相近的气质,如果我想重新理解城市里餐厅和菜系的风格,从理解城市本身开始,是不是能反客为主、更进一步?
【时间轴】
0:08 在北京吃饭,可能单程就得花一个小时
6:28 北京的城市规划,让餐厅更扎堆更趋同
12:17 藏在犄角旮旯里的地方菜都是什么风格
19:27 北京是怎么对地方菜进行本土化改造的
25:36 这里的人一直对新餐厅怀抱好感
29:22 不过一旦餐厅不再流行,就会弃如敝屣
36:42 北京小吃从各个途径被加深了刻板印象
45:53 北京小吃不「小」,并不随处可见
53:28 「没有一道菜能在北京真正永远地生存下去」
【本期鸣谢嘉宾】
黑麦:美食爱好者,《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本期配乐】
Johannes Brahms String Quartet No.3 In B Flat Op.67: 1. Vivace
.
**「厨此以外」是我在写了很多菜谱之后决定再往前踏出的一步,希望可以从菜场、从餐厅、从书里、从种种地方都能了解食物更多一些。烹饪并不是食物的终点,「和食物做朋友」**才是想重新构建生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以在这些社交平台找到我,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田螺姑娘hhha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