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77. 没有潮汕粽子包不下的馅儿

77. 没有潮汕粽子包不下的馅儿

2025/5/13
logo of podcast 厨此以外

厨此以外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陈思新
陈雨慧
Topics
陈雨慧:作为潮汕人,我认为粽子在潮汕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从栀粿到粽球,从简单的糯米到丰富的馅料,每一种粽子都承载着潮汕人对家乡的记忆和对美食的热爱。我发现,即使是同一种粽子,在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同的做法和口味,这正是潮汕小吃的魅力所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粽子的馅料也越来越丰富,甚至出现了燕窝、花椒等高级食材,这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对传统的颠覆。不过,我认为最能代表潮汕粽子特色的还是双拼粽,它将甜咸两种口味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潮汕人对味觉的包容和对美食的无限创意。 陈思新:我补充一下,潮汕粽子的多样性确实令人惊叹。从传统的栀粿到现代的豪华粽,每一种粽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我认为,潮汕粽子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过去,粽子是作为早餐或节庆食品存在的,制作相对简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的馅料也越来越丰富,制作也越来越精细。同时,网络和媒体的传播也促进了潮汕粽子的推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品尝。不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潮汕粽子始终保持着其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这才是它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作为美食撰稿人,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文字,将潮汕粽子的故事和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介绍了潮汕地区的端午节饮食文化,重点讲述了栀粿和粽子在潮汕地区的不同地位和意义。栀粿是潮汕地区端午节重要的祭祀食品,而粽子则更偏向日常饮食。节目还比较了不同地区粽子的差异,以及媒体宣传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 潮汕端午节传统食物是栀粿而非粽子
  • 栀粿是用糯米粉和草木灰制作,需蘸糖食用
  • 粽子在潮汕地区是日常早餐食物,而非端午节专属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欢迎收听新一期的《除此以外》我是陈雨慧今天又回到了我的潮汕老家

然后这次回来其实有两个契机一是我发现我回潮汕这么多次没有在五六月这个季节回来过然后我觉得我可以看一看不同的时节有什么不同的特产而且这一次是临近端午节就可能距离端午节大概有还有两三周吧我不知道此时是不是有一些什么特别的物产或者是小吃之类的

另外还有一个契机就是上一次潮汕特辑的嘉宾陈思新老师他出了一本新的书叫做《潮菜里的香愁》

去年他给我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我手边有很多和潮汕菜潮汕文化有关的书籍但他这一本的视角和一些关于食物的解读仍然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这一次又特别邀请了他再来跟我们聊一期这个除此以外的内容哈喽大家好我是陈诗欣

很高兴又跟大家在这里见面这次我想到的内容的切入点呢就是一是因为靠近端午节嘛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可以聊聊粽子呀或者是聊聊平时可能大家来潮汕会吃到的一些小吃啊比如说蚝烙 果条 肠粉都是一些非常容易入口的容易吃到的小吃本来想得很好就是

动物节来之前可以聊聊粽子结果思心老师书里有一句话戳中我就是他说粽子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很日常的食物对在潮汕这边粽子的话它跟肉包子油条一样就是早上很多那个早餐吃个豆浆然后配了一个主食所以它其实蛮日常的

在我自己的成长经验就是在端午节这个节点一般人家他祭拜的东西呢粽子它不是一个必需品它反而不是必需品反而我记得在我小时候其实可能得等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家里才第一次拿粽子去祭拜

因为刚好那一年呢中学有一位同学家里在做这个所以我那次我就跟我妈妈就申请我们能不能买个粽子来祭拜一下那其他时间呢其实我们有一种更加重要的一个结束节品叫做知果嗯

这个汁呢就是那个枝子花的汁在潮汕本地还有两种叫法比如说偏近揭阳一带他们的口音问题他们会叫碱果碱水的碱然后呢像我家乡城海这边我也不知道是因为说食材的

使用还是因为口音问题因为在潮汕话里面简跟滋这两个字的读音有点接近但是读成滋指的滋的话它有点是丢失了一个鼻音啊

那读简的话还保留那个鼻音所以都行吧反正我们习惯的就是汁果那汁果这个东西呢它其实是用糯米粉做的之所以叫简果就是因为加入了草莫灰那做的过程中呢由于那个汁之果它其实是有一个染色功能也有一个药用的功能所以呢有可能是语音的秘密有可能是因为用了这种食材的原因

那这个东西吃起来其实不大好吃就是它没什么特别的味道然后它必须蘸个糖对白糖也行红糖也行甚至是加一个芝麻花生糖都可以我发现这个倒是跟很多地方的日常认知中的粽子有一点点像我们小时候也会吃那种草木灰做的碱水粽子

就是它比现在常见的大的肉粽或者大的什么里面有很多东西的粽子要显得纤细很多但吃的时候它会也像你说的它没有太浓重的味道它就需要一边吃而且很多时候是凉着吃的就一边吃一边蘸一点点白糖对对对因为这个东西其实在朝鲜还是

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一个果品就是它相对那种糯米种子来说它是会更重要一点对 在节暑的应用会更多另外也要看就是乡村还是城市吧城市可能会习惯买种子这种可能会早一点在乡村可能还是那个枝果比较重要

但像来到现在的话你即便城市的人他到了这个节点还是会买点芝果去祭拜所以他芝果其实更接近我们说的那种粽子就是有节庆意义的粽子没错那粽子吃得多因为本地粽子其实我们叫粽球球状的球对但是其实写字未必是写这个字因为有一种解释说粽球解释为什么叫球呢因为

在朝上的一个方言里面就是很多东西一整串我们会说是一球它是一个量尺它是一个量尺因为种子这边卖的话它会用那个草绳的绑着然后捆在一起就好像一串一样所以就叫种球就据我的观察它其实是跟后来的一个媒体或者网络的宣传有关系它才会慢慢的普遍化

就以前有但是以前更多作为日常的早餐吃的东西这个就有点像我回湖南老家的时候我妈就跟我说冬至是不是要吃饺子我说什么我们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冬至吃过饺子但是媒体宣传就是可能北方语境下她认为冬至应该吃饺子你就好像说本地本来有的这种节庆食品可能是个糯米饭是个什么东西反而被这种媒体语境下的节庆食品所替代了

对我也发现了就像六七十岁的这个年代的一些老人家他们其实已经开始被网络短视频之类的已经被洗脑洗得差不多已经觉得有点分不清反倒可能现在要更加保留传统得到八九岁的人他们才会比较纯粹的坚持这种相对稳图一点的做法

所以那就是如果真的来潮汕要吃端午节的节庆食品其实是知古然后中秋其实是一个日常的小吃对反而就是说你要吃中秋的话

不要这个时节来平时来可能会更好一点更合理一点对大家知道就是因为硬洁的东西因为量产的话多多少少那个品质会有一些走样对对对而且我觉得这种纵球它放在早上吃跟我们第一次

尤其是如果说我们把那个时代拉久远一点的话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用煤气炉电磁炉这种现代的这种设备来做饭对不对但你回到一个大灶煤炉那个时代你如果早上家庭有个劳力要出去干活然后呢又起得特别早是很费劲尤其是起个大灶我们有句俗语就叫做那个亏来会撒来能

就是等于说你生一次火只煮一个鸡蛋这是很浪费的对很浪费的一件事所以像这种生意人或者说必须赶早去做工的人他们的选择最佳的选择其实就在外面吃一个早餐猪脚饭或者说豆浆跟那个粽子我觉得粽球跟猪脚饭还有一个异曲同工之处就是他们都很适合大锅煮多份就是一次做很多很多一定会比你家里煮

一个来的好吃对的对的而且它可以就一直煮在那里不怕煮过头它也有一个保温的效果是的挺有意思的我之前有一次看那个陈奕群老师的潮汕实话就是他里面还特别提出一句话我印象也很深他说潮汕小食之所以很丰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功能因为它要弥补正餐的不足就是让外出务工的人可以很早的就是

所以它的制作可能会相对粗放或者随意一点不能说是很精致的一个路线我觉得挺有道理的然后你刚刚提到这个汁果的话让我联想起就是说汁果它其实很特别可能外地人他也不会很喜欢这个东西因为它的味道

带点碱水味且没有很大的记忆点对又是糯米做的切割比较麻烦就是用刀基本上没法切为什么因为粘性太高了那也是得用棉线因为我们也用棉线一块块割下来割下来蘸糖吃这是之果

其实除了那个汁果的话在端午节这个节点啊炒上还有一些其他的小吃比如说那个另外一种叫做凉粉粽凉粉粽对它是用什么呢其实用豆粉是豌豆粉吗可能绿豆还是什么绿豆粉就是它那个粉之后也是做成浆完了之后是

通过一个工具或者双手搓的一条一条然后最终才粘成一块了那个吃起来很清凉的有点像凉粉的那种口感是不是有点像川渝地区的凉粉啊有点像这个东西也是在这个节气才会出现的它是入暑之后的一个东西对 但主要还是在端午可能过了这个节气就是

好像也没有延长到很久就是它会在市面上就消失了我之前就是刚刚知道潮汕种球的时候是有一次很多很多年前当时我有一个潮汕籍贯的朋友他建议我做生鲜电商的时候可以卖潮汕粽子

我说为什么这个卖点是啥他说一个粽子解决甜咸之症就是我后来才知道说朝善的粽子的馅料就粽球这个东西的馅料它是一头甜一头咸的对没错其实我离开朝善之前我一直以为全世界的粽子都是一半甜一半咸的

然后你说回刚才就说解决南北之争的这个问题我会想起我之前有一位朋友在广州开了一家面馆然后他也是卖朝善的这种食品然后他面馆里面就是有一款那个粽子这款粽子他命名叫做诺贝尔和平粽对对对很契合很契合对对对

这个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习俗但是在潮汕的食品里面咸甜凑在一起形成这种复合口感的其实还蛮多的就是你们本身就对咸甜焦汁这件事情有很大的包容性跟主动追求对还有一点就是跟潮汕这个地区就是历史上生产蔗糖可能多少有点关系就是凡事都可以放一点糖进去所以口感很丰富然后可能外地人看来会

会有点鬼畜是吗对我今天四星老师就是我下午刚到的时候他带我吃了一个非常基础款的甜咸焦脂的一个粽子就是我怎么描述这个馅料跟口感它整个这个嗯

糯米是非常有弹性有嚼劲而且是很融合的整体都有一点淡淡的五香粉的味道然后咸的那一头呢会有一点点几乎都是一小片一小片香菇一小块咸蛋黄还有一小块那个用南乳或者什么之类调料腌过的肉也就是偏肥的一块肉然后甜的那一头就是豆沙

我觉得跟我以前吃过的复杂版本的甜咸焦汁的纵球比起来这个就是很基础很日常就很像 20 年前就一直会存在的一个东西那我后来在其他的地方包括汕头也有那种老字号的点心铺我不知道你们叫什么就是卖很多小食的这种铺子它的里面的那个馅料就会非常的丰富最夸张的我就见过有什么小鲍鱼啊

还有我不记得有没有见过虾球之类的但是鲍鱼我一定见过然后可能还有一些什么类似海参啊什么的然后它的咸蛋黄也会是整颗的还有板栗肉啊还有那个绿豆沙呀或者绿豆颗粒啊等等你会觉得它的那个米的比例很小馅料非常非常的丰富就我以前认知中的粽子其实是那一种我不知道就是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或者在你的记忆里面就是简单快

这种辅杂的大概都是什么年代出现的简单版的就是像你今天吃的那种算是基础款的可能就是有史以来一直都是会这样子但它现在会越来越少吗也还不会就是我刚才说它作为早餐吃每天早上吃的其实日常的反而是这一种因为日常比如说我吃个早餐我没必要说吃那么豪华一定要有个包圆

在里面那后来就是确实也是跟那个经济上来了跟网络发达了也跟那个商家他想要赚钱这个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你要是包一个简单的猪肉包一个那个豆沙跟香菇什么的我觉得这个你再怎么卖也卖不到

就是卖不到 10 块钱以上你会感觉是没错所以商家都得想办法就是不断在里面去添加东西使得单子可以提升上去

像你刚才说的这些贸易种子它可能到现在也就有十来年吧起码有十年左右的一个时间那感觉跟汕头的作为一个饮食目的地城市的网红化的速度和起点有一点点重合可能有比如有些游客来了因为我觉得这个东西不太是本地人先开始吃的我觉得还是我们游客可能会先对这个东西有一个诉求

对那跟那个作为一个礼品的赠送啊什么的可能还是有这方面的考虑就是你送一个价值太低的东西好像不是不好看对不好看那可能又是一个过节那

也是在商家他也会经营可能会准备一些那个相对豪华版的对像你刚才说的有小鲍鱼还有海参其实我吃过的还有加入燕窝的加入花椒的对就是它不是还有甜的那一部分吗哦

但是燕窝的那个我记得应该不是闲甜版了应该是单独包的甜款因为它煮的时间不大好平衡吧对但是其实反而是那个燕窝的我觉得当时做的那个口感还不错

反正是那个花椒啊什么可能混合起来你也吃不出这个花椒的好有点浪费食材的感觉可能花椒跟糯米还是没有那么大有可能但是燕窝有可能是可以跟糯米燕窝我觉得它还挺好的还有一些加多那个比如说你刚才说栗子对那其实这个东西就是随个人爱怎么搭配就搭配栗子是一个基本的也有能用莲子也有能用

我吃过最奇怪的是用鹰嘴豆所以有点中产对就是它有一个淀粉质的东西肯定有一个然后栗子栗子跟莲子因为它会比较清香所以一般会取这两个东西而且莲子还有个奇怪就是莲子它是咸可甜的对你看你爱怎么做还有一个白果白果通常就是甜的啊

这几个都还蛮合理的就你下午吃到的那个我刚才听你说那个甜的就是豆沙对不对但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吃到里面的甜糯米我完全没有感觉到那有可能吃它这个基础版它就没有放甜糯米了它是糯米那一块也会跟咸的那一边不太一样是吗不一样就是通常真正的双拼种子它的糯米有一半是咸的一半是甜的

就是它糯米其实是分开调味的对的分开调味的然后甜的就跟那个豆沙什么混在一起而且呢就是用料的话除了我们刚才说这些比如说甜的它通常就是糯米豆沙加个白果或者莲子啊什么的然后还有一颗蛋甜的话有一些是会用甜的盐醇蛋有一些是有酸蛋的就是一颗甜的盐醇蛋还会加一颗咸的咸蛋黄

这个就有点多这个份量有点多甚至甜的我见过比较

比较少见的是什么呢会包一些那个冬瓜糖我们朝上这边的那个冬瓜糖包进去也有但那个不会有点厚吗会会比较厚所以呢它必须加一点东西加什么加一个干饼就是那个柑橘做的那种对的朝上柑橘做的那个蜜饯就是酸带点甜的那种它主要作用就是解腻那我有一个问题像冬瓜糖跟干饼这种东西它也可以跟糯米一起久煮

它是分开就是种者都是每一个每一个原材料它都是分开的然后包的时候再把它包在一起而已你的意思是说它糯米饭煮好了之后把它包到一起没错而不是就是把生糯米炒一炒或者处理一下之后再跟馅料包到一起再去煮

这个可能涉及到不同的店家他在生产的一个方法的问题其实按照最传统的生产方法应该是那个糯米浸泡之后呢咸的是单独是要去炒放鱼露啊然后加那个

香菇虾米之类的无香粉之类的去炒香炒得半熟这样的然后甜的那一半呢它可能就是直接就是包进去了包进去之后呢这个豆沙如果严格来讲豆沙其实朝上市边的豆沙它都是有用那个猪油炒过的就按照传统的做法猪油炒过之后又放白糖嘛又放了糖就很甜

所以严格来说这个肉沙都按照最老的做法它是必须用一个猪网油去包裹它猪网油就是很多老菜里面会用到的一个网状的猪油它一般在猪的内脏跟肌肉之间的一个风格吧对 然后这层猪网油它包裹的作用就是说你煮熟之后它其实已经融化你已经看不出它的存在了但它的好处就是说

如果你把一个甜的东西比如说豆沙糖分很高只要你跟一个生糯米放在一块的话那有可能糯米会被这个豆沙里面的糖分渗透进去导致的它的外层会形成一层包围膜

所以煮的时候呢你是煮不透它就会加深那现在的工艺呢为了防止这个问题呢其实很多它的糯米呢它都是事先已经蒸熟了包括那个

炒的这一部分也有很多不再用炒的而是把米放蒸熟然后把香料什么放进去搅拌混合在一块咸的就单独咸的甜的就放一边然后包的时候你再一边揪一块或者说事先所有都分开了在流水线作业这样子

感觉它所有的这种流程的简化都还是为了就是越来越方便然后因为它加的馅料有可能是越来越多的所以它不能在前期的处理步骤里面让这些馅料太混乱或者是需要每一个做单独太多流程的处理对对对而且像这个豆沙它其实跟月饼一样月饼这些年会有一些变化那豆沙也是跟着来变化就是说

我们以前的朝上的老饼呢它其实就是包这个豆沙是最多的那豆沙的话太厚甜了现在呢就是慢慢会出现什么了出现那个老乡园做的那个豆沙粽子也一样也有人这样去做而且呢也出现过用那个山葚啊用那个黄皮啊去做粽子这些其实我都还

还真的是前两年都品尝过很像星巴克跟喜茶会出的东西对所以这东西就是时代不同都是不断在推陈出新的但我觉得朝善给我一个很好的感觉还是它老的东西跟新的东西是同时存在的就它各有各的客群是而且我平时很喜欢关注一些本地然后做这些小吃美食的这种

微商性质的朋友圈是吧朋友圈我很喜欢看他们就是目的就是看他们隔几天要折腾出一个什么新的一个产品出来很有意思

对这个还蛮有意思的一个粽子因为它可能能填的馅料太多就是没有什么馅料是炒饭粽子包不进去的所以它的变化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变化但它有一个趋势是什么样的就是说过去的双拼粽子可能咸跟甜各占一半但现在的话那个甜的部分可能只剩到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糯米它本身就是能量很高的一个东西糖分也是能量很高

所以在过去你如果说体力劳动做的比较多吃粽子其实是你的身体是能把它消耗掉的但现在的人相对来讲体力劳动会少一些所以吃粽子糖分又更高的话那可能是一种压力了对身体来说都是跟着时代在变化然后现在我也发现了市面上其实会出现一些非常小的迷你粽子

哦懂就是你一个太大了吃下来压力有点大然后那种小小的有人叫一口粽那它小的这种迷你粽子还有米吗有啊而且它还是双拼我现在

还是有两种口味螺蛳壳里做粽子对确实是还保证说麻雀虽小然后武藏俱全就是一颗蛋黄包不下他就可能一颗蛋黄切成四块或者怎么样这样去包裹进去我就一直很佩服朝善这些卖家他能够花尽所有的心思就是为客群定制完全不同的需求的产品对而且像这种一口粽的话

特别适合那个下午茶时候你朝上能喝功夫茶喝多了肚子饿然后你要一整个又觉得太多太多啊是刚刚好对

挺好的总而言之粽子是一个可以来潮汕的时候尝试的如果是端午附近来就可以吃那个枝果如果是日常来就可以吃那个粽球粽球在蛮多地方都有卖的就是可以在菜市场或者在一些小食店找一找而且呢粽球的吃法的话

其实我们一般蒸熟或者煮熟直接打开吃就行了但在潮汕这边有些日常的粽子店的话他会给你淋个糖浆我们叫红酱油或者甜酱油其实就是糖熬制出来的

就本来已经双拼了他还是在上面加一层甜对这个问题今天下午我在那个小吃街跟思心老师逛吃的时候我也跟他提出了我觉得潮汕人很喜欢在所有的小吃或者是就是各种菜上桌之前再给他一个 topping 有可能有一些固定的搭配比如这个某某食物一定要淋一个什么某某食物要淋一个什么

但淋的这些东西你会发现它真的五花八门就有些是酱类的有些是油类的比如葱油有些是可能喷一点点就是那种提香的那种东西甚至是滴几滴鱼露就它很强调这种符合的味道跟潮汕的纵球给我的感觉是一样就是潮汕人在味道的叠加和符合这个事上他是可以接受很多很多层的是

聊到这个我突然想起我下午带你去吃那家粽子的时候我有一个重大的失误就是他们家的粽子其实是撒胡椒粉吃的

他可以撒胡椒粉对我忘记了白胡椒粉对忘记提醒你做这个事也不是因为我也吃得太快因为我是那个糯米脑袋就是粽子一上桌我就思心老师都没有吃我就自己搜搜的把一整个吃完了但撒胡椒粉是他们家独创的还是说可能是他们家比较独特的一种吃法当然是你自愿撒不会强迫你明白这个也很特别是

这个我可能回头会找再试一下我可能会我也不一定在这边吃我就是家里找一个咸粽子的那种蒸熟了之后我可能在上面撒一点点白胡椒粉嗯

我想想应该还蛮提香的对然后我觉得还是如果说潮汕的种子的话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聊全面一点就是其实除了双拼种子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的种子比如说靠近山区的像潮州的凤凰山包括义溪文池这些地方它靠山里面他们习惯的其实还是做另外一种叫做枝种

汁还是刚才说的那个汁果的那个汁所以汁粽跟汁果是两个东西对但是在城海这边也有人把那个汁果就直接叫汁粽也有但是其实严格来说汁粽应该就是类似我说的凤凰山他们做的东西他们做的包的跟一个枕头似的就特别大然后长方形的一个块状

里面就是纯粹的糯米没有放特别的调料然后蒸的时间非常的久蒸到那个米粒基本上看不出就是化开了对化开了已经糊成一团了跟那个汁果的感觉有点接近了因为汁果是用的糯米粉对对对汁粽是用的就是整颗的糯米对那它吃起来就是减水位也蛮重但是有一个

有一股清香味在山上里面吃这个清香味然后它最好还是蘸糖吃日常就是还是蘸着糖吃这是一种另外一种呢就是在潮汕的普宁街洋一带他们有一些种子其实就是没有双冰它整个就是咸的还有一种很特别的种子是

应该是在接阳会来一代普宁可能也有它不是说你的原材料是什么而是包裹的这东西就是朝上比较多的用的是什么呢用的是烛烛业对用的大片的烛烛业而他们用的是什么呢他们用的是那个鹿兜业

什么东西鹿刀是一种生长在海边野生的那种像菠萝一样的那种植物是那种比较大片的吗长片的那个叶片有点像芦荟或者像龙舌兰的那种状态的那种叶子然后那种叶子呢它有刺

两边都是很锋利的刺然后你要把这些刺去掉然后取中间的这个叶片那这个叶片又很细那怎么办呢他们其实不是用叶片整片去包裹而是像编织一样这样去把它编织成一个

一个包装的内网盒然后再把那个米放进去这样去做一个种子这个比较因地制宜了感觉对但是就是觉得很费人工那包出来那个感觉觉得还蛮时尚的感觉就像 Bubbly 或者那个 Bubbly 那种感觉那个 BB 那个天资的那个带子对对对那种面子感很强啊

那它也有特殊的香味对因为粽子很大一部分香气都来自于包它的那个叶子还有那猪头粽也算是你们的特殊的粽子吗猪头粽它其实应该不在粽子的行列但是它有个粽子它有个粽子粽子其实是来源于早期它也是用竹叶包裹的猪头粽先跟大家解释一下就是它是像是一种

肉丁的混合体被压扁成长方体的一个小零食吧这么理解其实已经压成的一个块状是很大一块就比普通的砖头还要大很多那早期的包裹其实很简单就是用竹叶然后裹在上面当然它的外层有一层那个抚膜

就是用那个豆腐做的那个豆腐膜豆腐膜外面呢再夹制一层硬的稍微硬一点的竹叶竹壳这样子所以它其实借鉴了粽子的这个形态其实借鉴了只是包装吧由于也包装用竹叶包装了所以早期它叫这个粽的名字还是一直那个流传下来嗯

但现在好像我感觉猪头粽因为我除了在纪录片跟偶尔来朝善街边有一些店面写着猪头粽其他地方我好像就没太见人提过感觉是一个蛮冷门的一个食物猪头粽它其实在朝善的局限于成海这一带去到汕头市区其实还是会有人知道也有人接受啊

潮州有一部分但其实说一个激昂的一个普宁人没有听说过猪头粽很正常还比较地域性对然后呢这个东西其实我早年在外地读书工作带出去其实还是很受欢迎但是近年来发现这个东西好像在对外走的时候有一点点困难有可能是大家经济好了觉得说猪头粽好像不是很感冒也有关系

那嚼起来其实还蛮香的就是配茶或者下酒都是蛮好的一种小吃其实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猪油猪肉或者猪油渣做成的一种零食制品像青岛有那种纸渣也是有点像是油渣的那种我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处理也是可以作为伴手礼但是作为没有吃这些东西习惯的外地人我有一次收到类似这样的伴手礼我真的

就有点下不了嘴的感觉不敢吃对而且因为你没有那个味觉记忆你就会对他的那个感情非常的是恐惧战胜和好奇没错可能之前事先那个送你的人有跟你分享或者一起吃过你可能感觉会好

对就是如果说我现在某些地方看到过这个东西我有一个好奇心我想试试它是什么味道我再去网购这个路径可能比直接有人提了一包放到我面前的路径会让我觉得合理很多对

猪头粽它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长得不是很好看长得非常朴实对就是一个方块块的样子但其实它味道很浓香很香郁因为它加了各种五香调料然后也用了朝上的卤煮猪肉的这种手法所以其实它的香味其实是很浓郁的口感会有点韧偏弹因为

按照传统来说它必须加入猪头皮的肉但现在很少人这样做因为你要去剔那个猪头皮的肉的会耗费太多人工因为它现在很多工厂化了对 工厂化他们基本上是用猪皮替代所以呢猪皮放进去它就会有这种 Q 弹的那种口感嗯

你这么说我都觉得有点好吃的感觉就如果听到这里觉得很好奇我觉得像淘宝或者那个小龙书上面应该能搜到一些卖家就是越冷门的东西越容易搜到这种专卖店对对对

好别人那我们粽子其实洋洋洒洒聊了半个多小时其实思心老师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其他的小时比起粽子来讲可能对于游客来说他们可能是我们想尝试的频次更高的一些小时比如好烙这个东西

我其实在第一次了解到汕头的时候就是还没有看到那些三联的杂志之类的这种大面积的美食文章和对汕头美食的详尽的分析的之前我就在电视台里面的旅游频道看到主持人记者带着去吃好了

你知道我们内陆人其实对于生蚝对于蚝仔这些东西是一个还蛮陌生的状态可是你小时候看什么我的叔叔娱乐又总觉得这是一个很鲜的一个东西然后那个蚝肉看起来又是煎得香香的又是弹弹的我就总对这个东西有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向往所以我当时第一次来汕头的时候我就要吃蚝肉可是吃的时候

我觉得它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吃就是首先它油比较大就我当时的感受啊就比较油腻然后蚝呢可能我吃那家不是非常的好就觉得它蚝跟那个粉浆就有点脱落就不是非常的粘合而且我也不知道应该要蘸这些鱼露胡椒粉之类的我觉得就一口下去

就是也没什么太多层次就觉得它是一个很油腻的小吃是当时的印象好老做法有很多种就是家庭的做法跟那个外面的这个卖的它其实是不一样然后呢它也历经了很长的一个历史的一个变化所以呢

你要说好烙这个东西在朝上第一个是它各个历史时间段它做法不一样第二个是在不同的区域它的做法也不一样就差很远差很远而且好不好吃其实个人喜欢的口味也还是不一样如果从它的溯源来讲我觉得它最早其实它不是现在这个烙的一个状态而是一个

类似粉团然后呢是有点有点黏糊然后又有一点软绵绵的这种口感这种状态是那种熟粉的那种质感对熟粉然后带一点焦香的这样的一个状态可能放的油也不像你先说的就是太油了那这个变化呢就是可能要起源于

大概清朝末期在汕头有一个会馆叫做汕张会馆张就是张州福建张州的张那这个会馆面前呢其实曾经有一个汤当在做这个东西然后据说就是这个汤当最早的

把这种原来就是半煮的状态改为那个用后油去煎烙所以呢它才有后来这种很焦香很脆的那种口感就它颠覆了这个审美没错而且它的名字呢也是因此呢是有产生改变因为在叫好烙之前呢它有个更为古早一点的叫法叫做好粉这个东西呢很有意思我前两年有一次我跟一帮那个泰国的学生给他们分享那个潮汕美食

完了之后我就跟他们交流我就说泰国吃不吃好酪然后我发现个别学生他听好酪不知道你在讲什么

他不知道这个词对然后我再后来跟他讲或者说对照图片跟他看他说我们叫好粉那他这正说明那个流传的时间所以我就意识到那有可能是他们这个流传过去的时候他还在汕头这边还叫好粉已经传到泰国去了对那当然就是因为现在互联网发达包括那些后来出了一些书跟那个网络的传播也有一部分人他也认为是好闹也叫好闹也有嗯

所以这个事我是觉得很惊讶就是包括我们过去有个故事就是叫做那个伐贼吃好粉这个你书里有写对对对现在也被改成伐贼吃好烙了这个其实就是因为时代不同然后人家总会去带入最新的这个东西

好有意思你这个你这个问到这个泰国学生的这个地方感觉他冥冥中解决了一个关于这个食物的一个时间点的问题对对对所以其实他真正形成到豪浪这种状态其实也就是一百年多一点点吧我估计就是清朝末期的话

而且有可能从那个时候开始油脂没有那么稀缺啊我不知道我瞎猜的因为有可能以前油还是比较昂贵的所以你没有办法用那么多的油脂去把它搞得那么喷香扑鼻对你说到这个呢我刚好我自己生活的那个村子里就有个很搞笑的故事就是有

五分钱烙三顶好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一个女孩子就是她买了五分钱的猪油然后用这个猪油去做那个好烙又做了三顶

所以这句话其实形容他怎么样呢特别的吝啬或者说勤俭持家勤俭对而且他这句话之后还有另外一句话就是闹完之后可能他的父亲在外面工作他还说我要留一点那个比较肥油的给我爸爸吃然后被我们村里面传成一个很吝啬的一个负面的一个案例哦

但我后来我就觉得很感动我觉得首先这个女孩子很贤惠很勤俭持家同时她又很照顾家人同时呢她又会闹好闹我觉得这不是很好吗这是一个正面例子我觉得她绝对是一个正面例子

那确实也说到了你刚才说的这个关于油或者说猪油它的使用的量的问题那我估计早期开创这个好料做法的它可能在当时有可能还是一种相对奢侈的做法然后再更后来可能三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以后就是市面上的一些好料它的做法已经开始跟家庭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一定是很舍得放猪油对因为好捞就是有个口诀就是后捞猛火跟那个香腥汤对但是你们朝鲜炒很多东西都是后捞猛火香腥汤对这是三板斧对对对方骚

香辛汤类似吧都是指的鱼露指同样的意思就是很香的鱼露那你这个油多肯定就是香跟滑嘴吃起来就是尤其是对以前那个相对来说那个人家吃的比较少的时代它可能更受重视

但是家庭的做法其实是偏向于说不会烙成一张饼它更像煎是不是更像煎而且煎的时候它还是那个含水分还是比较高的然后还有一个团状的一个状态但是它也有焦香焦香味道很多家庭他喜欢这样的一个状态

那再到外面店面它煎成一张饼状的那个形态这个其实是估计它也考究一个卖相另外一个是火足够大油足够多它那个锅那种锅肯定是平底锅它也是很厚的那种厚铁锅对很厚的而且就是煎好了我不知道就煎糕骨我听说过一个以前最出名的煎糕骨好像是我现在忘记那个名字就是

就是它的平底锅据说它很严格就每一次都要把那个底锅的很干净就是为了怎么样就保证它受热均匀

我可以 get 到就是它这种因为烙算是朝鲜这边一个很多烹饪很多菜式的通用的一个烹饪技法比如秋瓜烙豆腐鱼烙蚝烙它都是那种有面糊然后有油脂的有这个主食材的一个东西然后油都比较厚

我感觉可能外面餐厅它更容易做成烙家庭就会容易把它做成一个煎的一个小吃是而且家庭的话尤其是在过去的话很多家庭它没有专门的平底锅对它跟那个店铺卖的还是不一样对对对所以就是好烙它更像是一个外面某一个专门店做的单一品类的小吃对嗯

聊完这个我想讲讲就是区域的豪老的做法对我也想问因为你书里也有提到这个而且感觉好像潮汕的每个地方它有不同品种的豪是大家对于这个酱料或者口味也有不同的偏好对主要的是汕头汕头其实之前在汕张会馆之后呢另外一个比较出名的就是西天巷的这个豪老嗯

那西天巷其实不是指某一家它其实是一开始有一家然后其实形成了一个整条巷子就是还有好几家的豪老都做的比较出名美食街但是专门是豪老美食街那它的基础的一个配比其实就是一个番薯粉生蚝生蚝按照传统来讲就是用小的这种猪蚝豪仔

指头大的越小越好但现在其实反而小的不好弄不好找为什么呢因为一来就是小的生蚝它意味着它就是野生的这种石头上敲下来的这种石蚝第二个呢敲下来需要人工把它撬开也需要人工所以撬开越小个越难撬开

所以猪豪会慢慢的就是会少了然后后来人家也会用一些养殖的这种生蚝去用那总体来说以豪浪来讲的话生蚝还是小哥会好一点这是一个统一的审美标准是吧对

然后番薯粉这个就是普遍的那你这个番薯粉它本来的质地好那烙起来可能就会好吃一点但是呢就是现在的一些做生意的烙的话它可能不仅仅是番薯粉有些可能会加一些别的炸粉啊对这个我吃过所以你吃起来会很酥脆的那种口感

除此之外还会加入那个鸡蛋或者鸭蛋这个也有争议有人说一定说鸭蛋才更香有人说因为鸭蛋便宜没错就是过去有一段时间就是鸡蛋大家觉得好一点鸭蛋更便宜所以做法也会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呢他认为不应该放鸡蛋或者鸭蛋只有纯粹的蚝跟粉才是正宗的蚝脑这是另外一些地方的认识

还有很奇怪如果你去到了上尾的海丰利区他们的蚝烙根本就没有番薯粉只有生蚝跟鸡蛋那不是变成了生蚝炒鸡蛋吗对但是他也用烙的这个方法去做但他没有加入番薯粉那要怎么成型呢鸡蛋可以成型那就得大量的蛋液是吗对对对

五条人是海风的吗对一个是海风一个是上雨他们整体来说是上雨他们应该是就是吃这一种的对所以区域的区别很大还有就是烙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配料比如说用葱花还是用蒜苗比如说南澳岛他们很喜欢用蒜苗而你去到福建他们的欧瓦江他们很喜欢放韭菜所以这个各个区域它其实区别蛮大

然后具体到像我现在所在的那个成海的话它不同地区放的料不一样除了番薯粉之外还会有一些地方放面条咸面馅比如说在成海的盐黄区

在我们今天下午去到的连夏区他们会放那些米粉段那有些地方他就干脆就是这些都没有放米粉段他往往还会放一些粥碎之类的东西进去甚至有一些店他还会放海鲜比如说车白就是一种蛤蜊或者那个花甲之类的进去甚至小虾也可以

我感觉这种就是一个很大面积的因地制宜然后可能在自己多发挥一下对我在南澳岛知道的那个蚝佬他甚至会放一些萝卜丝还加上一些小鱿鱼跟青稞啊之类的东西所以各地区确实是因地制宜啊

再有一个就是蘸酱或者说那个配料我们基础款呢一般就是鱼露跟那个白胡椒粉对 白胡椒粉但是我还真的见识过有些人是蘸那个朝上这边一款叫做焗油的哦

就酸甜口味的只有它这样炸物倒是也合理就是作为酱料来讲的话因为它比较解密但是我第一次见的时候就觉得颠覆了三观的那种感觉你这么说起来我想起来我在上海某些高端炒菜馆吃的他就是完全把这种小吃做成 fine dining 里面的一款嘛他做的就是把那个法国生蚝挂脆浆嗯

炸得非常的酥脆不太好烙

然后我记得它蘸的好像是给了椒盐跟菊油两种我印象中你说过的这个我好像前段时间吃过就是我们本来好酪就是一盘好酪里面有 N 颗豪宅在里面的对不对对然后我吃那个就是一颗生蚝然后裹一点粉对对对然后你还要咬两口才能把它吞下去没错没错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串心吧对对对也挺有意思的

是那你们就是作为潮汕人会跟福建人争论蚝烙跟科仔煎哪个好吃吗我觉得不会如果用福建的科仔煎让潮汕人吃应该吃不惯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放的一个是蔬菜比较多另外一个就是蘸酱的问题就是他们还是很喜欢用那个酸甜酱对对对酸甜酱这个在潮汕这边基本上就是很少很少有人会去这样去吃明白所以它其实看起来像是很同类的东西实际上它在这个小的地方做一个很绝对的一个划分对的嗯

其实跟豪浪有一个有点类似的就是长粉因为我在很多社交媒体基本上都能随时看到广东人广府人

广州地区的人跟潮汕人吵起来就是哪的肠粉比较好吃因为它也是典型的两种派别可是我印象中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记错好像潮汕的肠粉是从广州那边传过来的没错就是的的确确就是广州传过来就是潮汕的肠粉它开始的时间并不长大概是上个世纪的估计是 80 年代

然后我自己亲眼看到的应该是 90 年代初才开始在村头靠近那个国道的地方开始有一些汤档写着长粉两个字就那个时候才刚刚出现刚刚出现然后很懵就不知道什么叫长粉因为很惊奇很

差异于说这两个字的搭配它到底是构成的它意味着什么对 它构成一个什么意思它是一个外来博来的语对对对所以那个时间段大概是我自己上小学快到上初中的时候开始出现了这个东西了那以前是没有的可能就去到广州珠三角那一带生活然后学习之后带回来的

其实过去跟现在的肠粉它区别还是蛮大的就早期的肠粉的话里面有一个经常见的东西就是那个腊肠腊肠会把肠粉怎么样以前就是一个标配腊肠香菇还有虾仁

这些以前是标配来的我从来没有出过腊肠版本对然后慢慢的就是这个腊肠它就悄悄地淡出了各个地区也是跟那个刚才说的好老一样就是因例制于加入各自所在地区的一些那个食材再加不同的酱对加不同的酱因为

因为我现在吃到的大部分版本就是如果是简单版的话它就是有肉碎然后可能是牛肉跟猪肉两种然后一般会有鸡蛋可能会有两片生菜这样子然后一般会有虾仁或者有一个贝类偶尔会有蚝就是这样混合一个肉跟海鲜的一个搭配

然后再复杂一点的就是感觉里面又是回到那个种球的状态就是里面什么东西都能加对这问题就是说它的传播有一个过程如果你这个地区盛产的海鲜那你可能海鲜会加的多比如说你去南澳岛吃它的那个肠粉它会给你加一个小虾仁啊各种小小贝类啊小鱿鱼啊什么都加进去

如果你去到类似于普宁的流沙或者西洋一带它有一些可能会加多什么呢加多腐皮加多那个我记得我吃过最奇怪的是什么是油条还是什么东西但是加油条我感觉 OK 啊对对对因为现在后来不是有一种那个红肠粉包那个油条对对对

我上次是听谁说还会加龙虾这是后来为了制作噱头这一听就是汕头市区为了迎合某些特殊的这种营销需求其实还不一定汕头市区就是我们今天去了我工作室附近其实就开过一家就是前年还是什么时候就真的有龙虾而且很搞笑就是有高蟹就是大青蟹这包得进去吗

然后呢我很奇怪我很好奇但我绝对不会去点那个东西吃的因为我从他的食物制作的这个道理我就觉得这个东西不合理不靠谱对但是我也会点他一款那个基础款就是可能三十几块钱的去试一下比较搞笑的就是说那个用青蟹做的就被人家投诉为什么他做一份肠粉做了四十多分钟没做出来所以我觉得就有些商家是没征熟是吗

他要活泻然后从那个泻嘴上落碎然后再到配合这个茶粉去做但我觉得这个是不靠谱所以他确实没有撑过三个月就关掉了太好笑对所以其实就是各种东西他都可以增茶粉可以增一切但是就是看你价格多少

但是这个东西我就觉得反正不在我认知方面我是觉得不值得去阐释其实我觉得长粉包括去年我来就是你新书发布会那一次那天晚上我们就去找了一个长粉店去吃就是小贤跟阿彤

带我们去一个说是比较古朴的原汁原味的长粉店就是他们推荐的理由就是没有加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是感觉长粉不加太多这种审美好像现在已经比较示威了也不是不加任何就是少少肉碎那样子肉碎鸡蛋这样子对对对这种其实就是最古朴了

广州的长粉它其实的一个基础标配也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还是得说回这个东西它从广州传过来首先这个名字它就是广州地区产生的名字长粉是后来的一个简称它的全称应该叫猪肠粉猪肠粉是源于广州地区或者说广府地区原来另外的一种那个粉状的一个食品就是卷成一条

它是更像那种小肠的那种一个卷对小肠卷所以它的状态呢有点像猪的肠子所以才会叫做猪肠粉那后来这个状态的话就是偶然发现就是说不卷起来其实吃起来也 OK 而且卷起来里面容易没味道对卷起来的话它可能就会加一点牛腩汁或者加牛腩猪肠粉或者说排骨猪肠粉这样排骨用酱油之类的卤煮一下

然后就开始有这种改良的做法不卷的不卷的做成的就是因为太卷了被抛弃了那不卷的话如果单独这个粉皮吃还是广蛋那可能就会加一个肉水鸡蛋甚至我自己在广州上学的时候

其实很多时候那时候学生没什么钱其实就是早餐吃个斋肠斋肠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饭就是顶多这两片青菜然后就是给你淋个酱汁这样子吃

其实还蛮好吃我觉得各有风味吧就要说肠粉的口味就是从广州传进来广府他们的口感跟潮汕这边我觉得最大的地方在于说广府的肠粉他会更在意这个粉皮做得好不好就是它的柔韧性它的

透明程度够不够滑等等他们在意的是这一块那潮汕可能更加注重的是它的馅料丰不丰富适不适口就确实不是越多越好或者说越高级的食材包了就越好吃对上次阿彤跟小贤带我们去吃了肠粉就是说这个肠粉相对来讲他看不到里面的馅料是什么他更在乎这个肠粉皮有点原教旨主义对对对有点这种感觉但是

但是现在就是会觉得这种只吃原味的东西好像还是像刚刚说到的粽子同样的问题嘛就是你商家会希望说我在同样的单位劳动时间里面我能够获取的价值更高

这个东西也不是说谁好谁坏可能大家要多找一下看看哪一种是更符合自己的饮食偏好的因为现在很多网上推荐的网红长粉店它都是因为看得到里面有很丰富的馅料而走红的所以我觉得这种趋势我也完全可以理解

对但是有些朋友如果觉得说那种吃起来到底吃了个什么我觉得很迷茫那我觉得你也可以去试一试那种就是以肠粉皮为主的肠粉对

反而就是哪怕你包了馅料然后有相同的比如说标配像我们刚才说的那个肉碎加鸡蛋加一点点小海鲜这种标配这样的肠粉它在潮汕地区其实已经有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流派那你比如说汕头这边就是喜欢加一个菜脯配一个豆芽这个是可能是汕头肠粉的一个明显的一个区分然后酱汁用的是那个

自己调的一个卤汁嗯陈海跟上头还有一点点区别的陈海他家的这个菜脯他可能会用油稍微炒一下过一下油把它炒香炒香一点是叫菜脯麸是吧菜脯麸对菜脯麸其实菜脯麸不一定是炒过才叫菜脯麸就是你把它剁成这么碎就已经叫做那个菜脯麸了就跟南疆麸的原理一样对对对

然后呢除了扇头之外呢再去到那个普宁的普宁肠粉特点呢就是酱汁特别多它装的盘子通常都是要有一个边的那个盘子就是有个高度的对所以它的肠粉是可以喝汤的可以给勺子给你喝汤的那么更接近果角和果汁之类的了吗可能还不一样但是就是它的汤汁的话可能有一点点那个勾芡的一个效果啊

然后它的汤有可能也是有特定的用高汤熬煮过再去到那个潮州的肠粉它相对干一点然后它会淋上花生芝麻酱厚重的花生芝麻酱这个是我在小红书上有一次亲眼看到有两个人炒起来就是一个潮州人一个汕头人争论说两边的谁的肠粉比较好吃这个也难说就潮州的话

好像花生酱这个东西就在潮州这个城市会日常用的比较多就它作为他们的一个这个调味的一个主基调对对对你出了潮州的话其实你去到潮汕的其他地区的家庭其实很多家庭日常没有备这个东西但是同样在属于潮州你要去到饶平地区的话它的肠粉流行的是甜的

就甜酱的可能是有点酸或者辣加一点点酸或者辣南澳岛也有个别这样子的产品

所以同样一款小吃它流行到不同地区的话真的是会变成什么样你就很难判断对这其实就是小吃本身的特点对就是我可能很因地制宜我在这个地方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然后如果说我这辈子或者是几十年没有去过另外一个地方我可能就觉得我这个地方是最正宗的

就难免会有这样的争执但是其实你看它发展到什么口味或者用什么样的调料都跟当地习惯和当地本身的物产有很大的关系我前段时间看到有个朋友他读了我的书之后他觉得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不再执着于正宗这个字

我发现你非常的打引号的端水就是你在很多讨论小吃或者是菜式的口味的时候你都会说这个没有对错之分就是没有高下之分一定是因为当地的饮食习惯跟看你个人的偏好对所以我觉得是你如果只作为正宗的话很可能是因为你吃的不够多或者说你接触的东西不够多才会形成这样的一个判断吃的越多

可能味觉越广对而且肠粉这个东西它除了地域的变化之外它还不断地推出新的东西

有人就会搞出这种五颜六色的肠粉出来对我见过我还见过那种黑的就是加紫菜的对黑加紫菜对然后红的是加那种红曲之类的有一些就加了乌米就是黑糯米做的它本身就是黑的那有一些会加鼠蛆草去做成鼠蛆肠粉就是它的粘性更高然后绿色的

那还有加菠菜汁的那种对 菠菜汁也可以还有一些加芒果做成芒果肠粉芒果肠粉对这个我不行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味道的还有现在不是很流行那种那种高级的餐厅或者一些种和菜它会用那个红酒肠粉皮去包裹那个耳干这种其实就是肠粉皮嘛对像广州他们茶点就是刚才说的那个

红肠油条这个东西也是变成一个现在去喝早茶的一个那红肠油条真的是我印象中某一年突然开始流行对对对应该是广州的点都得推出来了吧其实还是市场还是蛮大的大家还是接受度很高但是我上次在我上次到底在哪一家

在汕头这边好像是在一家酒店里面吃到了这个菜我第一次被惊讶到你说包油条的那个对对对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油条是现炸的

所以你咬下去的你知道里面还是热的然后那个脆跟这个软的感觉那个时间我才第一次 get 到了因为它有一种口感冲突对它这样的制作的一个原理跟那个理由是什么但是如果去茶餐厅吃到了它甚至有可能是预制吧我觉得起码油条有可能是预制的它已经没有那个温度了对所以爽脆的程度可能也降下来

重新评估一下点度的这个水平因为它一直在我印象中就是一个偏预知偏大众的一个可能某些时候不那么讲究这个精细度的一个茶茶亭不过我上个月去广州我还是有去吃了一下挺有意思

就是我们刚刚聊的这个小吃的品类非常的简单就是说吧就是粽子 蚝烙跟肠粉这三个东西但是不知不觉也聊了一个多小时我现在就是有两个很大的体会一个就是说

不管是以糯米还是以这种粉皮或者是以蚝烙的这个这个烙为主体它的承载力是很强的就是你好像可以往里面加很多很多东西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情和偏好跟你是否对这个东西有更强的欲望就是

这是一个很大的感觉另外一个感觉就是说家的东西越多其实意味着你的这个支配的能力要更强以及顾客对这个事情的审美是要能跟得上的其实就是像我刚刚最开始跟你说的为什么当年我朋友找我卖这个潮汕的双拼粽子我其实没有卖因为我给周围很多其他不是潮汕地区的朋友尝试了他们很多人觉得很怪

这个怪我也能够理解就是你如果只有一个味道我可以很明确的知道说它是好吃还是不好吃或者说合不合我的口味可是你如果有很多味道一股脑上来其实我的大脑是需要处理这个信息的我不是马上可以知道说我是不是喜欢这个东西是不是一下能戳中我但是我之所以很喜欢潮汕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觉得潮汕很多人他的味觉体系是非常非常广的对

就是它可能对于这种很丰富很复杂的调味是天然有这种接受能力所以我觉得像双拼粽子或者是很复杂的肠粉就是在这个地方生根是有它的道理的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我的主观的观察如果有冒犯一定是我的问题我觉得你说的确实挺有道理就是说你如果说你习惯了单一某种味道然后突然吃到一个两种你觉得很

有点冲突的东西在一块你说为什么会有咸甜之争就是因为可能我吃惯了咸的我就吃不了甜的那我如果只吃咸的那你给我双拼我可能还是吃不了对可能有个先驻为主的这种观念存在或者说碰到了一个更复杂的东西突然口味未了或者说 CPU 不够了就没法判断出我处理不了然后他这种处理不了很多时候在嘴上你会觉得

有点怪你也说不出来它哪里怪就是我觉得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对那在朝上本地人来说就是觉得日产本来就应该这样子对你们还在上面加拖品还加很多调料对上面还加胡椒粉或者加那个糖浆对吧更加符合了

对对对反正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体验就如果大家来潮汕吃这些因为我知道很多朋友来都会吃蚝烙跟肠粉粽子也许不一定啊但是你如果来的时候听了我们这期节目就带了一些这样的设定再去体会这样的食物我觉得可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嗯

就是我今天对这个朝善小吃这个小的门类的我内心想输出的东西一开始没有跟思信老师说但是我还是想夸这个朝善人民的味觉非常广嗯

然后这几个小小的主题是从思心老师书里摘了三趴很小的他其实写的很简单大概三四页因为这个书的篇幅包括他的整个的架构所限就是有一些这种小小的故事可能并没有在书里提及可是他的书里面还有很多关于潮汕食物和一些饮食文化的陈述我觉得大家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看一看如果

如果对哪一部分特别感兴趣也可以跟我说我下次再来找他录其他的内容对那这一期就是我们关于潮汕小时的节目再次感谢思心老师谢谢谢谢每一次都对这个除此以外的这个内容做出非常非常优秀的输出谢谢天狗啊也谢谢大家啊嗯好的那我们这期节目先到这里了我下期再见拜拜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