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欢迎大家收听本周的青刀快马本周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心爱之物》副标题叫《热爱,如何连结并塑造我们》作者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市场营销学的教授叫阿伦·阿胡维亚
为什么聊这本书?于我而言主要是两个原因首先呢,首先当然是因为泡泡马特的热潮关注股票投资的听友大概都知道泡泡马特的股价在之前 14 个月的时间里面涨了 10 倍很多人如梦初醒,突然意识到所谓的新消费龙头,所谓的口红效应原来是泡泡马特几乎是一夜之间很多人猛然发现原来不是只有中国的年轻人对泡泡马特上头
就在前不久,拉布布发售的时候,在美国洛杉矶,英国伦敦,意大利米兰,日本东京,到处都是泡泡马特线下门店排队等待抢购的人群。所以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所有人明明都知道这个毛绒玩具,这个糖胶塑料的玩具从成本的角度上来说显然不值这么多钱。
却还是如此的上头我们听到过很多解释比如说投机炒作比如说社交炫耀比如说盲盒这种类似于赌博的心理机制但是好像这些解释都不能说明人们对于玩偶那种纯粹的爱当然泡泡马特只是一个案例除了泡泡马特旗下的各种 IP 还有 Jellycat 还有 Chicago 还有 Loopy 还有新带路还有林纳贝尔还有各种各样的棉花娃娃
年轻人带着他们去旅游去 city walk 去吃火锅给这些娃娃梳头发给他们换衣服当然你可以撇撇嘴说这些都是小孩子过家家现在的年轻人还是吃的太饱了你也可以翻个白眼说只有现实生活当中的 loser 才会把感情寄托在玩偶寄托在娃娃身上你当然可以这么理解事实上在更年长的世代中间很多人也都是这么理解的但是很遗憾
如果你只是把这种爱理解为小孩子过家家或者说理解为一种谈恋爱的代餐那么你大概永远不可能真的理解这种爱到底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所以这个是我想聊这本书的第一个原因其次也是我最近几年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之前我们在聊韩炳哲的《倦怠社会》《爱欲之死》《他者的消失》等等一系列书的时候其实都
明确的提出过这个问题在其他的很多期节目当中也或多或少的都涉及到了这个话题那就是说如果我们讲啊自恋是一种现代性的必然这种自我的解放啊制度性的拖欠啊社会风险的个体化等等如果说这种自恋是内生于现代性的逻辑当中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要足够自恋
足够爱自己才能够在现代社会当中回答我是谁这样的一个问题才能够度过身份认同危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一方面我们每个人对于自我的这种热爱会扩散会蔓延到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事物上面比如说我们爱玩偶我们爱宠物这些爱都可以看作是自我之爱的扩大化
与此同时这种对于自我的热爱也会反映在我们和他人的社会互动上于是乎我们就会越来越难接受某一个社会角色可以理所当然的闯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于是乎我们就越来越难也越来越没有动力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爱物是否意味着自我之爱的进一步膨胀呢如果是这样
那么留给他者的空间似乎是更小了我们又该如何建立和他者的亲密关系呢在一个自恋的世界当中在一个爱欲之死的世界当中人们是否必然走向孤独和疏离呢这是我想聊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当然上述两个问题只是我们聊这本书的引子或者说是背景显然
我们不可能指望一本书能够回答这么宏大的两个问题这本书本身也有它自己的写作逻辑但是我想在各位听这期节目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可以把这两个问题放在心里我们尝试去找找答案按照惯例我们仍然是用四个问题来重新串联这本书的内容第一个问题如何理解爱物爱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爱物爱物是消费主义的陷阱吗
一如既往我们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到底什么才算是爱物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比如说我买了一部新的手机或者是买了一对新的耳环或者新的耳钉我们也会觉得说爱不释手很喜欢很想要跟身边的人去炫耀想要时时刻刻都能够看到这显然是一种喜爱但是这种程度的喜爱跟我们带着棉花娃娃去旅游去打卡跟娇老对手办对模型的喜爱
好像又不是一回事或者说人类对于物品的喜爱这是一个古已有知的现象它肯定不是什么新现象或者新趋势那么作者在这里所谓的爱物到底是什么呢
作者在这本书里面是给出了我们一份包含 13 个问题的两表,一到五打分,按照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如果你是完全符合就打五分,完全不符合就打一分,一共 13 个问题,一共 65 分,如果你的总分超过了 60 分,那么你对这个物品的感情就符合作者所定义的爱物了。
13 个问题挺多的而且老外的这个两表翻译过来基本上都有非常明显的翻译腔所以我就先不说这 13 个问题我先来讲一个故事然后我们借着这个故事来理解作者所谓的爱物什么故事呢
之前有一个微博热搜是一位网友发帖说他带着自己的棉花娃娃到海底捞过生日注意是给棉花娃娃过生日不是让棉花娃娃陪自己过生日好这位网友到了海底捞之后就希望海底捞的服务员可以为他的棉花娃娃提供一个儿童座椅给他的娃娃坐都是娃
那这个服务员呢就是大为震惊他太震惊了以至于他把他的震惊在脸上表现了出来然后呢这个网友就觉得有点冒犯到后面网友又提出来说希望帮他的棉花娃娃过生日那我们在海底捞过生日嘛大家都可能在社交媒体上见过或者说自己亲身经历过他是有一套仪式的和所有的烦恼说拜拜和所有的快乐说嗨嗨那
服务员肯定就很为难嘛因为一想到要对着一个棉花娃娃唱歌跳舞所以最后呢就搞得不欢而散然后这位网友就很不高兴觉得自己被歧视了好就是这样的一个事情在社交媒体经过层层的发酵直到冲上热搜好了当然我知道很多人听到这里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觉得有点抽象啊本来是说讲道理比较抽象所以举个例子结果这个例子举完更抽象了
我其实无意在这里去讨论说这件事情到底谁对谁错因为餐厅属于公共场合餐厅里面的儿童座椅是有限的那给棉花娃娃坐了其他娃娃就没得坐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说因为我我个人我认为一个物是人我认为我的棉花娃娃应该享受和其他的
小娃娃一样的待遇可以享受跟其他的人一样的待遇那么我是否可以因此要求别人也这么觉得我是否可以因此要求别人做出相应的行为这件事情有很多可以延伸出去引发争议的点但如果我们姑且先搁置这些争议你会意识到说很显然在这位网友的视角当中他的棉花娃娃并不是一个物品
因为他在棉花娃娃身上寄托的情感显然是超越了我们通常理解的人对于一个人造物的情感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借助作者在这本书当中给出的这个两表这 13 个描述我们再来理解一下何谓作者定义的爱物第一优秀我对这个事物的总体感受和评价是非常正面和积极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东西它是我的心头好
第二强烈的愿望我感觉自己非常想要拥有它第三资源投入的意愿我愿意为它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个我们前面提到你拥有一个娃娃不算完你还要为它换不同的衣服换不同的发型等等第四过往关系我以前就和这个事物有关系就我从小可能就喜欢或者我有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第五直觉上契合我感觉跟它有一种天然的匹配我可能第一眼看到
我就在很多不同款式的娃娃当中挑中了它我觉得这个就是我的本命第六积极感受我发现自己很享受这个事物带它去 city walk 带它去吃火锅带它去旅行打卡我觉得我自己乐在其中第七情感依恋我能够感觉到和它的情感连接那在刚才这个带棉花娃娃去海底捞过生日的案例当中其实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情感连接
好 前面七条描述到这里为止其实还是相对比较常规的我们说一个新手机或者一件新衣服我们对于一样物品的喜爱大概率也能够符合前面这七条的描述那么从第八条开始我们就会看到有更多关于身份认同关于意义建构的部分第八 期望的身份认同
我和这个事物的关系表明了我作为一个人某些真实而深刻的东西什么叫做真实而深刻的东西我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和其他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第九当前的身份认同这个事物有助于我成为想要成为的人那么这样的一个物我之所以会爱它是因为它让我找到我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同时让我正在朝着那个方向在一天一天变得更好
第十,生活意义和内在奖赏,这个事物真的让我的生活更有意义,什么叫意义,我们经常说意义对吧,那我们通俗的说所谓的意义就是说我为什么而活着,或者我们更直白的说我到底是为了什么来忍受每天这种做牛马的生活,我忍受这样的痛苦,忍受日常的这些琐碎,我到底是为了什么。
很多人会说我为了我的宠物比如说像我自己也养狗那我可能工作到很累的时候我就想一想说我今天为什么来挣这个窝囊费呢对吧为什么要忍受这个工作的痛苦我为了给我们家的狗买狗粮这就是所谓的生活意义和内在奖赏
11. 频繁思考,我发现自己经常想起这个事物,比如说工作到一半,我要掏出手机来看看照片。12. 长期关系,这个事物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13. 丧失的悲痛,如果这个事物消失了,我会有很强的丧失感。
好,实际上在这本书里面作者是把宠物也纳入到了爱物的这个范畴之内加以讨论如果你把自己跟宠物的关系带入到上面的 13 个描述当中你会发现大概率其实是符合的那么除了宠物在英文的语境下面其实从事某一项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物 Playing something or doing something
诸如此类的所以如果你喜欢某一项活动比如说健身你把健身带入到上面的 13 个描述当中比如说让你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让你的生活更有意义表明了你作为一个人某些真实而深刻的东西等等可能也是符合的所以不管是我们开头提到的微博热搜给棉花娃娃过生日这样的一个故事还是人和宠物之间的情感
我想大家听到这里可能应该都意识到了作者所讨论的这个爱物并不仅仅是我们收到一个新手机收到一件新衣服时候的那种喜爱显然这其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过去曾经被认为只有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或者被认为说只有当客体当这个情感投射的客体对象是人的时候
才是成立的比如我们说什么让你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是某一种社会关系是这个社会关系连接到的人这是我们过往在谈论到生活的意义的时候经常给到的一个答案但是在今天不一样了今天这样的一个情感这样的一种体验却发生在了人和物之间
那么聊到这里你可能还是会说这个现象很重要吗像你说的这种案例是不是太极端了一点真的有普遍性吗这个我们当然要承认像这个热搜当中的案例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是类似的现象和情感模式其实并不罕见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爱物的色彩比如说以女游戏只骗人谈恋爱
这个我们在后面会重点有一个展开稍微多说一句对我来说我是把这本书当做一本社会学的书来读所以我看到的可能都是一些社会现象趋势洞察但对你来说你也可以把这本书当做是一本市场营销的书来读那么如果当做是一本市场营销的书来读作者列出的这 13 个问题以及后面关于人们之所以会爱上一个物的三个原因
其实就是在教你做品牌做营销教你怎么跟用户去建立这种情感连结如何让用户把你的产品当成是一个伙伴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好了到这里我们大致理解了作者在这本书当中试图讨论的现象这个现象在今天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从商业的角度上来说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说那么接下来
你一定想问为什么对吧为什么人们明知道这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人造物却仍然愿意把那些原本专属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投射到这个物品上投射到这个对象上由此也就来到了本期节目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爱物呢人真的有可能爱上一个物吗我们爱上的到底是一个特定的物品还是当我们拥有这样物品时候的感觉
作者说在三种情况下大脑会推翻它对于事物的默认思考模式以它通常对待人的方式来思考物我把这三种情况称为关系的升温器因为它会给人与事物之间原本冷静的实用的关系带来情感上的温暖哪三种呢第一种关系升温器就是拟人化
就是当这个物品的外观啊声音啊或者说它的行为像个人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么结果就是你的大脑会把这些物品当成是人在这里
作者呢是引用了一个心理学的研究这个研究是什么这个研究也很有趣啊这个研究是发现说人们会根据汽车的前部特征来判断一辆车的性格这个说的有点玄妙但其实很好理解我们有的时候啊也会把一辆车的这个正前方这个部分叫做前脸啊就是当一个物品有了自己的脸之后反而
那么自然而然的我们在潜意识里面就更有可能把那些专属于人的情感移情到这辆车上作者说不同汽车的前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的汽车会给人一种霸气傲慢愤怒甚至是敌意的感觉而另外的一些汽车则会显得比较的亲切甚至是可爱
这个大家其实一下子脑海当中会有很多具体的案例出现那么最典型的一个可能就是 mini cooper 我们看到 mini cooper 会觉得他很萌很可爱那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源自于他的前脸设计看起来就会更像是一张小孩子的脸这就是作者所谓的擬人化在起作用好这个很好理解我们不做太多的展开那么第二种关系升温器作者称之为人际纽带
他将我们和其他人联系在一起那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现在此刻录音正在使用的这支麦克风是我上一次离职的时候我的同事们送给我的离职礼物
做播客嘛就是我认识的主播很多都有很多支麦克风我也有那么两三支但是这一支对我来说它就很特别那不是因为它的性能有多好或者说价格有多高而是因为说你每次在用这个话筒的时候你会想到
大家以前在一起工作的时候虽然工作本身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破事各种各样的 bushy 但是我在工作当中认识了一群还不错的朋友所以你看到这个麦克风你就会想到他们你就会觉得还是很温暖好到这里我们回顾了作者给出的关于爱物的两个理由哪两个理由第一个是因为他像个人也就是拟人化
第二个是因为连接人就是让我们想到其他人那么无论是像个人还是连接人在这两点理由下面我们之所以爱物说到底还是因为爱人那么这两点或许可以部分的解释我们前面提到了棉花娃娃的案例比如说为什么我们会爱上这个娃娃呢因为这个娃娃做得很逼真栩栩如生
或者说为什么我们会喜欢这个棉花娃娃因为我们大家都喜欢这个东西然后有了一个圈子所以我们会喜欢这两个解释呢当然可以部分的解释但是你听下来也会觉得好像差了点意思对吧好像没有说到点子上这个呢就来到了作者提出关于爱物的第三个理由成为人
从这里开始就很有社会学的味道了也正式的进入到我的手背范围了作者说第三种关系升温器叫做自我感知终其一生我们都在致力于一项伟大的人生工程那就是弄清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浪漫主义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真实自我 authentic self
我们应该找出那个自我过上一种忠于内在自我的生活即使这样的一个过程需要挑战我们的父母社区或者是社会习俗讲到这里这个表述有点熟悉对吧只是说大家使用的概念不完全一样作者在这里使用的浪漫主义这个概念在我们之前的很多期节目当中其实我们更经常使用的是个体化这样的一个概念但其实意思是差不多的然后作者继续说
想想那些对于我们的身份认同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吧比如说我们住在哪里我们的朋友是谁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宗教信仰我们的性别我们爱谁以及我们和谁结婚在浪漫主义时期之前这些因素上面提到那些对身份认同有重大影响的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不受个人的控制绝大多数人都遵循着狭隘的性别角色居住在出生地的附近
在宗教饮食音乐服饰等等方面遵循着社区的传统从事着家族祖传的职业和父母认可甚至是为他们选择的人结婚但是在今天我们生活中的所有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可以也必须自主做出的选择人们的生活应该遵循内在的真实自我这样的一种观点日益流行总体而言这是一件好事但是
按照内在自我生活的自由对于人来说事实上是一个工程巨大的人生项目决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已经很不容易了但这只是这个项目的第一步接下来你必须将这样的一个理想变成现实把你的内在自我变成现实自我换句话说你必须实现自我这将成为一个人一生的核心努力一个自我实现的项目
类似的意思我们在韩炳哲的《倦怠社会》在丹尼尔·马格维茨的《精英陷阱》等等很多本书里面其实我们都听到过很有趣你会发现说一旦你有了自己的问题意识一旦你试图用理论去解释自己当下遭遇的困境之后你就突然可以读懂以前看不懂的那些书了然后你突然就会很确定原来他说的他说的还有他说的其实都是一码事儿
回到这本书《心爱之物》作者继续说在当代的个人主义文化当中我们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为了表达内在自我即使是像买一件衬衫这样普通的事情你不仅要问它是否适合你的身材还要问它是否符合你的身份
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去买一个格子衬衫对吧那么我除了考虑说我要穿什么尺码之外我可能还会去考虑说我又不是一个程序员我穿这样一件格子衬衫会不会显得非常的很书呆子显得很 nerd 或者说我是一个程序员然后我穿了一件格子衬衫这样是不是会加深大家对程序员的刻板印象
这就是作者所谓的在当代的个人主义文化当中我们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为了表达内在自我所以为什么爱物除了像个人除了连接人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成为人
那么如果换一种更通俗的表达方式来讲那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找一个理由来面对日复一日的琐碎日复一日的无聊来度过生活带来的倦怠和无意义来回答自己在内心里反复追问自己的那些问题我是谁我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呢
在过去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诉诸某种传统比如说我们如果拿着这个问题去问我们的上一代人我是谁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那么你可能得到的答案是说老百姓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普通人的生活历来如此我们也可能会得到一种嵌入在社会关系当中的道德规范或者是责任这样的一些类似的回答比如说
对家庭的责任那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因为要养家或者是某种社会角色的要求一个负责任的人他就应该每天努力地工作但是问题在于在今天你会发现说这样的说法越来越难说服年轻人我经常会听到一些人批评年轻人大家可能也听到过类似的说法就认为今天的年轻人没有责任感只追求自己的享乐但你要知道说
我们前面之所以讲个体化是现代性的必然这个必然是从何而来这种所谓的必然是蕴藏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中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有一个足够个体化的现代人才能够为了一份工作背井离乡远离家乡一个人跑到大城市住一间十平米的小单间因为只有一个足够个体化的现代人
才能够坦然地接受裁员然后默默投简历找下一份工作而不是认为自己把青春都献给了企业献给了国家所以企业所以国家有义务保证自己的生计
因为只有一个足够个体化的现代人才会小心翼翼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一刻也不敢放松不敢有空窗期生怕自己的简历花掉用一种个体化的方式来面对整个社会和时代的不确定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个体化是现代性的必然这种所谓的必然是蕴藏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中的
个人从既有的社会关系当中脱离出来这件事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不可能期待说一个人在工作领域是个体化的他是一个优秀的打工人你裁掉他他就去找工作然后他会小心翼翼的规划自己的简历你不能期待一个人在工作领域当中是个体化但是在生活领域当中又是稳定的嵌入在既有的社会关系和道德伦理当中的
又是在生活当中按照社会时钟的期待按时结婚按时生娃这是不匹配的我们不能把这种不匹配简单的归结为不负责任如果我们把这种不匹配都说成不负责任那才是真的不负责任在和年轻人访谈的过程当中我其实不止一次听到过类似的表述比如说我不觉得结婚是人生的必选项虽然我不是一个坚定的不婚主义者但是我可能需要一个理由
来说服自己来说服自己为什么要结婚这是一个这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表述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当中每一件事从大学毕业以后出路在哪里到今天晚上吃什么其实都需要我们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后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突然突然有这么几件事跟你说你是必须接受的你不能自主决定但是你仍然要自己承担后果
那么很显然那所有的人都会下意识地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呢所以我经常会说如果我们不理解个体化那么我们可能大概率也没有办法理解年轻人在工作生活恋爱消费等等各个领域的现象我们可能都没有办法理解但是问题在于个体化的困境恰恰就蕴含在个体化自身的这个逻辑当中
我们今天我们身处在一个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这样的一个个体化时代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外部的声音可以一锤定音地告诉你说你是谁,你为什么而活,你应该过怎样的生活,就算有这样的一个声音,你可能也会在将来漫长的岁月当中不断地去怀疑,真的是这样吗?
所以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人们的生活应该遵循内在的真实自我这样的一种观点日益流行总体而言这是一件好事总体而言注意这个总体而言
你要意识到说这个时代最高明的那些商业广告往往都是诉诸个体化的,往往都是个体化最好的注脚,但是拥有按照内在自我生活的自由,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工程巨大的人生项目,决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已经很不容易了,但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你还需要实现自我。
好 我忍不住把这段话又读了一遍是因为在我看来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所谓的身份认同危机在个体化时代啊 自我是需要去寻找的如果你找不到 你就会陷入迷茫这种迷茫 这种寻找其实可以解释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现象比如说 我们简单举个例子比如说为什么这届年轻人更容易受困于职场的 PUA
很多解释,比如说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内卷等等,除了这些,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说当我们一路从应试教育的体系当中走过来,你会下意识地把工作看作是你的意义来源,就像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面你会不断地被告知那个分数,那个考试的成绩就是你的意义来源一样的。
所以年轻人会拼了命的想要把工作做好为什么因为一旦做不好你会很容易就遭遇到异议危机啊我怎么这么差呀我这辈子是不是完了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说今天年轻人很脆弱在工作上面遇到一点挫折就要死要活的经常我会听到一些类似的说法我们那个时候每天下了班什么都不想啊根本没有你们这么多事等等诸如此类
我还是那个观点就是这是一整套围绕在个体化周围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工作也好恋爱也好这都不是单个的孤立的现象年轻人的这种异议焦虑他不是矫情也不是自作多情这个就是一种现代性的困境但是问题在于
学业也好工作也好都有竞争也都会有人在竞争当中落后甚至说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竞争当中成为打引号的落败者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大概两年前吧那个时候我跟金榜提名之后的作者也就是我的同学郑亚军
我们当时聊了一期节目然后在那期节目的最后我们就聊起来就是接下来一段时间亚军的这个研究计划我大概我印象当中他大概是说他的这个研究问题啊往大了说就是在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会被迫成为失败者的社会当中人们究竟应该如何自处我实话实说我当时并没有完全理解他在说什么但是两年后的今天我应该比那个时候理解的稍微多了一点
我们说学业只有不到 5%的人考得上 985 211 我们说工作只有不到 5%的人能够月薪过万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会说在优季主义的逻辑下绝大多数人都会被迫成为失败者那怎么办呢那何以自处如何能够找到我的价值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当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受困于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抑郁焦虑甚至是自杀倾向大学生也是一样的打工人也是一样的那怎么办呢何以自处当我们再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我们再去看作者在这本书里面所讨论的爱恶以及人之所以会爱恶的第三个理由也就是
成为人我们再来看这些观点你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感触也会更加理解作者到底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语境下面到底在说什么对于宠物的爱也好对棉花娃娃的爱也好这种爱让我成为了一个特别的人
也就是前面作者提到的 13 个描述当中涉及到的期望的身份认同当前的身份认同与此同时也是这种爱让我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我们说生活的意义就是我为什么要忍受我的老板我为什么要忍受这个无聊的工作因为我要挣钱我为什么要挣钱因为我要养我的毛孩子对吧我家里有我的狗我的猫这就是所谓的意义啊
那么推而广之按照作者的定义这里的物是一种广义的非人的东西比如说手办模型这个当然是物那么宠物也是作者定义的物你热爱的这种运动项目也是作者定义的物我们如果按照作者的观点延伸出去年轻人喜欢棉花娃娃喜欢宠物跟中年男人爱钓鱼跟老年人爱跳广场舞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你会发现他都是为了度过身份认同危机啊中年男人为什么爱钓鱼因为中年危机嘛老年人为什么要跳广场舞因为退休了之后失去了社会身份啊那么年轻人爱棉花娃娃爱宠物其实是一样的这都代表了某种关于生活意义的回答
当然我们刚刚说的这段话似乎在暗示说每一代人没有什么不同大家只是年龄段不一样所以爱物的对象有差别但你知道代际差异是我的研究课题所以我一定不会讲一个每一代人都没有什么区别的故事当我们在谈论 Z 世代的爱物的时候一定仍然有一些独属于这个世代的特殊性是我们必须要提到的
由此也就来到了本期节目的第三个问题讨论 Z 世代对于物的热爱有什么特别的时代背景吗如果说每一代人都在面对不确定性为什么这一届年轻人有起的艰难今天当我们在谈论时代背景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说时代的不确定性也都会说年轻人现在进入了一个越级消费情绪消费的时代
这样的一些说法呢貌似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其中有很多在我看来似是而非的东西比如说时代的不确定性事实上任何一个时代它都有不确定性如果我们穿越我们今天穿越了我们回到 80 年代初我们回到 80 年代初会看到什么呢我们可能会在当时的中国青年杂志上看到那封著名的潘晓来信
潘晓来信可能有的听友听说过有的年轻的听友是第一次听说潘晓来信但我相信大部分人即便你听说过可能也没有完整的看过潘晓的这封信
这是一封落款叫潘晓的读者写给中国青年杂志的读者来信我挑几段很快速地来给大家念一念潘晓说我今年 23 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经不复存在我似乎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
我请教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初出茅庐的青年兢兢业业的师傅起早摸黑的社员可是没有一个答案让我满意如果说为了革命显得太空不着边际况且我对于那些说教再也不想听了如果说为了名那么未免离一般人也太遥远了如果说为了人类又和现实联系不起来
为了几个公分打破了头为了一点小事骂碎了街何谈为了人类呢如果说为了吃喝玩乐可生出来光着身子死去带着一副皮囊不过到这世上来走了一遭也没什么意思有很多人劝我何必苦思冥想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不是照样活得挺好吗可我不行人生意义这些字眼
不时地在我的脑海当中翻腾仿佛脖子上套着绞索逼我立刻选择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有人说这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视野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可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仿佛只要松一口气就意味着彻底灭亡
这里面当然我想可能很多人听过结尾的这句话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但你想想看这是一封 1980 年 1980 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的读者来信这其中所描述的这种感受这种状态和 45 年后的今天又是何其相似呢所以 80 年代同样充满了迷茫充满了不确定性
那是不是 90 年代会好一点如果我们穿越回到 90 年代末或者说迁徙年初的时候我想扑面而来的感受可能大概率仍然是不确定性 1999 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当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1999 年全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新增 564 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 492 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到年末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 650 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了 40 万人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很突出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今天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总是不可避免地给过去加上一个玫瑰色的滤镜好像说过去总是生机勃勃总是充满朝气的但事实上
任何一个时代总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我一直会觉得说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哪个时代的不确定性会更大一点或者说哪个时代是确定的哪个时代是不确定的而是在于说当个体不得不直面时代的不确定性的时候除了靠自己
我们还需要社会的支持体系你需要家人需要朋友需要稳定的社会关系但是在今天当我们在使用比如说越级消费情绪消费等等这些概念的时候这个背后其实是有一种潜台词的
这种潜台词是说年轻人把自己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年轻人选择为自己的情绪买单这样的一种潜台词会给我们一种错觉就是年轻人在做一种自主的选择就像个体化时代所有其他的事情一样是年轻人自己选择了一种
更加自我中心的同时也是更孤独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去看你就会意识到说其实并不是年轻人自己选择了一种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而是说我们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大概率会是更孤独的大概率更难交到朋友大概率要练习和习惯一个人生活
过去的节目里面我们讲过很多故事比如说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故事第一代大学生的故事比如说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时代叙事的一部分我们今天再讲一个故事我们讲一个从乡土中国到迁徙中国的故事下面的这个段落是来自于我之前写的一本书的书稿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截止到 2020 年我们国家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了 3.76 亿人人口流动的参与率达到了 26.6%如果我们对比 1990 年和 2020 年相隔 30 年的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和人口流动的参与率在 30 年的时间里面分别增长了 16.9 倍和 13.0 倍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说在差不多一代人的时间里面 30 年人口流动从每 50 个中国人当中才有一个人的稀罕事变成了每 4 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人的寻常事当然这还只是看总体如果我们单独看年轻人这种人口流动的参与率只会更高
如果我们从人口流动的方向来看,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人口分布有一条著名的胡焕雍线,如果我们以胡焕雍线为界,你会发现人口流动呈现出东密西疏整个这样的一个大体上的格局。在胡焕雍线以东,年轻人向哪里聚集呢?年轻人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个主要的东部沿海城市群以及城市群当中的内部核心城市集中。
哪些核心城市也就是最常说的北上广深而在胡欢雍县以西年轻人的流动指向的是银川 西宁 乌鲁木齐 拉萨等等这些西部省份的一些省会城市所以我们总结一下
年轻人在如何流动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从边缘城市到中心城市这个就构成了我们理解中国人口流动的一个基本的框架而我们要知道这样的一个变化它恰好发生在一代人的时间跨度上
在 75 后这样的一代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开始进入了加速期也就差不多是 90 年代中期从那个时候流动人口的规模开始快速的增长而到 00 后一代等他们开始念大学的时候进入高等教育的时候中国已经完成了从乡土中国到迁徙中国的这样的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这个迁徙就是人口迁徙那个迁徙这样的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我们这个国家的城镇化率从不到 30%增长到了 65%以上每四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家乡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从边缘城市到中心城市学习工作打拼
我们之前在节目当中还分享过另外的一个数据也是 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那么在期谱当中我们会看到所谓的一人户也就是一个人独自居住的这样的一种家庭户的比例是达到了惊人的 25%对应了 1.25 亿人也就是说每四户家庭当中就有一户家庭是独自居住所谓的一人户
那么十年前,也就是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时候,这个一人户的比例只有 14%,再往前十年到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候,这个比例只有 8%,也就是说从 8%到 14%,再到 25%,一个人独居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增速是越来越快。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到 2030 年第八次人口普查八普的时候一人户大概率会成为占比最高的家庭和居住模式这个占比甚至可能会超过三分之一所以回到我们前面的问题真的是年轻人自己选择了一种更孤独的生活方式吗恐怕不完全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好大学就集中在那么几个地方好工作就集中在那么几个地方
如果你是通过高考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从边缘城市到了中心城市如果你想要在大学毕业之后留在北上广深那么其实你可以选择的行业并没有那么多因为你如果想要在大城市生活的不要那么捉襟见肘那么可供你选择的也就那么几个行业也就那么一些岗位一旦你进入了这些行业从事了这些工作那么你的生活方式大概率也就是差不多的样子
我当然不是说不好我不是说大城市的生活不好而是说作为第一代大学生作为迁徙的一代人看起来好像似乎一切都是个人的选择是年轻人自己选择的在大城市的生活方式
但其实个人的选择它并没有看起来那么自由并没有一个十字路口说你可以往左走往左走是比较孤独的生活你也可以往右走往右走是比较热闹的生活没有的真实生活当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一个十字路口很多年轻人是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说这么大的一个城市然后手机里面这么多的联系人有可以半夜约出来一起吃宵夜的人吗没有
有可以陪自己一起去看病的人吗也没有所以你说这是个人选择吗这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生活方式吗我觉得不是起码不全是所以同样是面对不确定性我们刚刚说每个时代都有不确定性但是这一届年轻人尤其艰难的点其实是在于
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他们都不得不求助于个人求助于自我去独自抗衡直面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比如说如果我们发现努力没有用如果我们发现在工作当中的很多付出看不到结果怎么办呢那就去找一件只要你掌控自我只要你超越自我就可以收获回报的事情
所以年轻人选择去健身去攀岩去从事那些独自跟身体极限对抗的运动因为只有肌肉不会背叛我如果说上岸第一舰总是先斩一中人如果说亲密关系总是让人失望那么就去创造一种自我恋爱去爱上一个自己创造和建构出来的恋爱对象
自我恋爱这个概念并不是我的原创啊而是出自沈亿斐和宁亚鑫两位作者 2025 年最新发表在《妇女研究论诵》上面的文章标题叫做《自我恋爱》《乙女游戏》中的新型爱情叙事和亲密关系转型过去几年讨论《乙女游戏》的文章其实不少啊但是你会发现大部分文章仍然是那一套老腔老调把《乙女游戏》以及《乙女游戏》的玩家对象化奇观化
用一种看似关注但实则嘲讽的语气去评价去做道德判断但是自我恋爱这篇文章不太一样我可以先来读几段给大家一个整体的感觉作者说 以女游戏为现代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无压力的情感替代模式玩家在无需面对现实情感风险的前提下能够从虚拟角色中获得情感的安慰和支持调节现实生活当中的压力和焦虑
但是以女游戏并不是单纯的逃避现实也并非现实爱情的复制或者是比拟对于很多女性玩家来说这也是一种新的情感实践我们把它称为自我恋爱
这种自我恋爱以消费为基础强调正向反馈平等自由和自我发展充分发挥主动性和主导性通过多重的互动重塑性别角色的理想爱情传统的爱情模式常常将女性置于被爱者的这样的一个位置强调她们通过依附男性角色来实现自我价值然而以女游戏通过其独特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爱情观当中对于女性角色的被动和依赖性的要求
女性不再需要依赖外在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情感价值 以女游戏中的玩家通过自我投射和角色扮演不再是被动接受情感的对象 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 他们通过与虚拟角色的互动获得了一种对于情感体验的确定性 而这种确定性在现实当中往往难以实现在现实的亲密关系当中 情感常常伴随着不确定性 复杂性和风险
这使得关系的维系需要付出大量的情感劳动而在以女游戏当中玩家能够通过自主的选择控制情感互动消除现实当中的不确定性获得稳定和可预测的情感反馈正如一位被访者提到的好像我没有办法去控制我人生当中的一些情感走向但是通过抓住这种虚拟的东西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稳定感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不端着,没有故弄玄虚,没有故意用一些急去熬牙的概念去包装,去包裹那些本来非常生动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在这篇文章当中你会看到,以女游戏的风靡和个体化的困境和时代的生活的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之间,呈现出了一种复杂的互相建构的关系。
我们讲了这么多例子不论是棉花娃娃还是毛孩子无论是健身攀岩还是以女游戏
如果我们回到《心爱之物》这本书作者关于物的定义你会发现这些年轻人投射爱的对象无一例外完美地契合了作者提出的关于爱物的 13 个描述比如说命中注定的感觉比如说时间精力金钱的投入比如说情感连结身份认同生活的意义感等等等等所以人为什么会爱上物
为什么这届年轻人看上去爱物远远超过了爱人在我看来这并不完全是年轻人自己的自主的选择当我们用一种消费主义的话语去阐释去包裹这样的一种爱物的行为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不自觉地认为这是一种自由选择由此带来的他者的消失由此带来的孤独感也是年轻人自我选择的结果这会使得我们轻而易举地走向一个结论叫做这届年轻人不行
这些年轻人都很乖这些年轻人不爱跟人说话但是问题在于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前面花了很多的篇幅在讲我们与其大而化之的讨论和比较哪个时代更不确定性一点更值得关注的在我看来或许是一些相对比较具体的社会变迁比如说人口流动的参与率多少人背井离乡一个人到大城市打拼
比如说一人户的比例多少人独居多少人一个人生活比如说每周工作的小时数每天下班的时间跟朋友一起度过的时间每周可以跟多少朋友保持沟通联系等等等等我始终会觉得并不是年轻人自己非要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而是说当我们按照所谓主流的社会期待一路走来的时候你会猛然发现
自己似乎已经不太知道到底该怎么和具体的人相处了当年轻人不得不越来越多地去扮演一个没有感情的物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只能把身边的物当作是自我感情投射的人我很喜欢《自我恋爱》这篇文章当中作者引用的那一句被访者的话我可以再读一遍他说的是好像我没有办法去控制我人生当中的一些情感的走向但是通过抓住这种虚拟的东西
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稳定感故事讲到这里其实并不意外似乎就又回到了我们 2025 年以来在很多期节目当中反复讨论的人机感反复讨论的他者的消失由此也就来到了本期节目的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说爱物的本质是爱己是自我热爱的放大那么在一个万物皆可爱的世界当中爱人还存在吗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爱物啊在《心爱之物》这本书里面作者提到爱物似乎看起来是一种进化的缺陷打引号的缺陷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在作者看来爱人是一种生物本能一个人的行为能够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跟自己基因相同或者相似的人那么这样的一个行为就是属于进化最优的比如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比如说我们对兄弟姐妹的爱
那这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基因能够延续下去这是符合进化最优的原则的对于那些跟我们没有相同的生物学基因的人我们为什么会爱他们呢这种潜台词是一种社会交换的契约这也就是为什么研究者会发现让我们爱别人我们为什么会爱别人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我们意识到别人也爱我们
但是在作者看来,爱物既不能够让我们的基因传播,也不能够让我们获得任何形式的社会资源,所以对于物的爱恰恰证明了今天的人类已经超越了进化最优的生物本能进入了一个万物皆可爱的新阶段。
作者最后总结道,关于爱如何发展的进化故事,可以让我们深入地了解我们为什么会以某种方式思考和行动,但是如果我们从来没有超越最大化延续基因库的局限,我们就会过着非常贫瘠的生活。
好这是作者的观点这个观点呢在我看来啊似乎是过于简单化也过于乐观了一点在作者看来爱人嘛是为了延续基因爱物不是所以爱物是超越生物本能爱物可以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有趣恰恰相反在我看来我会觉得爱物的本质仍然是爱人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变化的话以前我们之所以爱物是因为赌物私人
我们听过很多类似这样的故事比如说一件毛衣或者说一把雨伞我们看到这个物品我们会想到对应的人但是在今天我们之所以爱物不再是因为爱人而是因为爱己无论这个物是让我找到了忍受庸长的琐碎的生活的意义还是说这个物让我能够回答我是谁这种终极追问
我们都可以把这种爱物理解为爱己或者说韩炳哲意义上的自恋它的放大实际上不只是我一个人这么觉得在自我恋爱这篇文章的结尾有一段话我觉得写得很好作者说更值得关注的是当确定性成为自我恋爱的核心特征之一可能带来爱欲之死韩炳哲认为传统的爱情和亲密关系需要与他者建立深刻的情感连接
这种关系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不确定性风险以及对他者不可知的探索然而在当代社会个体越来越多地通过技术和消费手段来规避这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满足方式在这种关系当中他者不再是一个具有独立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存在而是完全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
而被设计和控制的对象。《乙女游戏》实际上是一种他者消失的典型的情感实践,这种对于他者的抹除,实际上消除了爱欲的根本动力,因为爱欲的本质在于面对他者带来的挑战不确定性和差异性。而《乙女游戏》中的情感体验通过技术手段消除了这一切时的所谓的爱,失去了深度和真正的激情。
爱情的目的似乎只有快乐了,那些起起伏伏,那些让人寝食难安,那些深刻思考的复杂情感,如今已经被排除在爱情之外。这种简单化的爱情叙事所产生的代价也许需要我们假以时日才能真正感受到。
我很喜欢这段话尤其喜欢最后的结尾那里提到那些起起伏伏让人寝食难安深刻思考的复杂情感如今已经被排除在了爱情之外这里就会涉及到一个更加本质也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物的舒适以及人的不舒适我们稍微展开解释一下当我们在去谈论爱物的时候物有很多特征比如说
它是确定的它就在那里它可以作为一个容器去承载你所有的爱你不用担心自己的爱被辜负你也不用担心它嫌你烦人在跟物互动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于物会给到人什么样的回应我们是有一个稳定的预期的我们还会通过一系列的方式让物更加了解我们人的喜好从而给出更加符合我们自己预期的回应
这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对 AI 推荐算法的这种调教,以女游戏也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刚刚在引用的那段话里面提到,在当代社会个体越来越多的通过技术和消费手段来规避这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情感满足方式,因为物是稳定的,是符合预期的,所以物是舒服的。
但是人不一样人会有自己的想法会欺骗会背叛会自私自利会阳奉阴违当我们试图以确定性作为评价标准去评价一个爱的对象的时候你会发现只骗人似乎比人更值得去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爱人实在是一件风险太大的事情了在爱人的故事脚本当中我们甚至想不出一个 happy ending 的可能性吵架分手出轨
或者是归于平淡甚至是变成路人所有这一切所有这些可能性都意味着说爱人的风险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任何一个理性人似乎都应该拒绝这种危险的情感以至于我们说智者不入爱河听起来真的很有道理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的确立其实是需要另外一个自我意识的承认这种承认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就是只有在冲突和否定当中只有在这种不舒适的状态下面我们才有可能意识到对方跟我一样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而不是一个可以完全同化的客体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发展出相互承认的关系
爱情当中必然包含着所谓的他者性爱情的对象我们亲密关系当中爱的那个人他并不是满足自我欲望的工具而是具有独立意志和视角的主体这种他者性意味着什么这种他者性必然会带来挑战分歧甚至冲突
但是在黑格尔看来正是通过这种否定性的互动关系中的双方才有可能超越自我中心实现真正的相互理解和承认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回避冲突回避不舒适就是回避对方的主体性也就回避了真正的爱情
实际上如果你听过我们最近的几期节目不管是讨论人机感还是和年轻的朋友们聊聊天这些系列
你都可以找到我们前面引述的这一段黑格尔关于承认关于他者性这些观点的影子只不过是在其他的节目当中我可能没有那么长的篇幅来铺垫来引出黑格尔的观点如果我们从黑格尔这个观点引申出去当我们在讨论主体性讨论自我意识讨论如何打破人机感如何拥有活人感等等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我们需要活的他者那么我们就必须首先意识到
其他的人也是活人是和我们一样的活人是和我们一样的主体
所以我完全反对那种说把一切试图理解他人共情他人的行为都归类为讨好甚至是说一旦你开始为其他人着想一旦你开始试图理解他人你就失去你的主体性了你就已经被 PUA 了我完全反对这种观点主体性这个概念从来不是这么用的甚至说恰恰相反如果我们永远把其他人当作是 NPC 那么我们自己大概率也永远走不出人机感
所以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我们刚刚引述的黑格尔的观点如果我们回避冲突我们回避不舒适就是在回避对方的主体性也就回避了真正的爱情当然围绕爱人爱物围绕黑格尔所谓的相互承认的关系我们还可以做很多很多延伸的讨论就不仅仅局限在亲密关系当中亲子关系家庭里面的亲子关系也是一样的
在我们之前的某一期节目当中具体哪期我有点忘了提到了一个词叫做行走的简历就是说父母啊只是把孩子当成一个会走路的简历孩子所做的一切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给这份简历增加更多的含金量然后在那期节目的评论区当中有很多听友对于行走的简历这个词就很有同感觉得是非常精确的形容到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份漂亮的简历上面应该有哪些东西更重要的是不应该有哪些东西很显然一份漂亮的简历上面不应该有那种滋意妄为的狂欢不应该有没有前途的恋爱不应该有间隔年不应该有所有一切所谓非主流的生活方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什么待机沟通如此困难为什么家庭关系总是这么的紧张如果
父母 社会始终把年轻人看作是一份行走的简历看作是物以一种爱物的方式去表达你的情感表达你的诉求不承认年轻人的自我意识不承认这种他者性必然带来的挑战分歧甚至是冲突不承认说存在在关系当中的否定性恰恰是相互承认的前提反而把这种否定性看作是一种冒犯
那么两代人之间就永远不可能真正的达成理解和互相承认那么也就无怪乎为什么年轻人一旦回了家就变成了人鸡这个背后的逻辑就是既然你觉得我是行走的简历那我就只能把你当成是开放世界的 NPC 了
好聊到这里这期节目其实聊的差不多了讲一个小故事在最后结尾的部分上个礼拜线下活动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听友他说他听青刀快马很久了然后发现我的节目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管前面再怎么丧我最后一定会硬拗一个正能量的结尾我大概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啊
我觉得可能按照他的标准这期又是硬拗了一个正能量的结尾但其实我觉得这个既不是硬拗也不是为了正能量而正能量因为我很清楚其实哪些道理是讲起来很轻松又很容易受人欢迎比如说我前面实名反对的那种你一旦开始为他人着想一旦开始试图理解他人你就要失去主体性了你就要被 PUA 了
我很清楚类似这些道理我可以讲起来很轻松而且也很容易受欢迎那反过来说我也很清楚哪些道理讲起来可能比较曲折然后一不小心就会让人觉得很说教或者是掉书袋
但是我会觉得呢难或者容易这个并不是我的评价标准我还是希望讲一些我自己真正相信的道理而不是所谓更受欢迎的观点因为我也把播客的听友当作是活人所以今天这期节目可能讲了一些听起来有点老古板或者是听起来不那么中听的一些道理我
我没有任何试图去说教的意思啊我只是很真诚的在去表达我自己对很多问题的观点最后我想分享一个小故事是我和心爱之物这本书的译者谭永峰老师我们在线下做新书分享会的时候发生的是一个很小的一个故事然后我当天发了一个朋友圈我就直接引用我在朋友圈里面对这个故事的一个技术了我是
我是这么说的我说今天线下活动聊心爱之物这本书然后我们有一个听众分享的环节有一位大叔括号其实看起来很年轻分享了他心爱的这个 walkman 的随身听很巧在去现场的路上呢我坐地铁去的嘛然后我就在路上一直在听那个许志远聊他的新书伯克利的魔山一本游记
这个括号里面的内容以及括号本身也是在我的朋友圈里面的
活动结束以后这个大叔听说我特别喜欢恐龙化石然后就专门跑过来跟我分享他最近去看的一个恐龙展一张一张照片翻给我看在给我看照片的过程当中大叔完全没有一丁点炫耀的意思他的眼神当中只有对于我们彼此这种卓越的审美趣味的肯定于我而言我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分享完毕我和大叔两个人都发自内心的感谢对方然后大叔很潇洒挥了挥手试了服衣去深藏深语明我想这样的一个故事大概就是心爱之物最好的注脚所以你看这种难以名状的意料之外的快乐大概只有在一个活人和另外一个活人之间才会有
最后的最后再次推荐一下心爱之物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呢可以自己搜索心爱之物或者是点击 show notes 你也可以看到这本书的介绍还有购买链接二维码另外呢出版社的伙伴还为大家准备了三本书作为本期节目的互动福利关于你的心爱之物关于你和你的心爱之物之间的故事或者是听完这期节目之后你有任何想说的想聊的
都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从所有参与互动的听友当中抽取三位分别赠送心爱之物一本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