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1年的一项调查,日本20到69岁年龄段的受访观众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有过倍速播放的经历,其中20到29岁的男性比例最高,达到54.6%。年轻人倍速看剧的原因包括影视作品过剩、追求性时比(Time Performance)以及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地依赖台词而非画面表达。他们希望通过倍速播放节省时间,同时避免错过热点和社交话题。
性时比(Time Performance)是指花同样的时间获得更多或更好的体验,类似于性价比,但分母是时间。日本的年轻人追求性时比,因为他们害怕浪费时间,尤其是在面对繁重的学业、兼职工作和求职压力时。他们希望通过高效利用时间,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成就感,以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社会学家罗萨认为,现代人感到时间不够用是因为社会加速的三个方面: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和生活步调加速。尽管科技加速理论上应增加自由支配时间,但竞争、消费主义和个体化导致人们需要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更多任务。这种加速使得人们感到时间短缺,甚至陷入时间贫困。
年轻人提前知道结局是为了规避情绪波动的风险。他们认为压力是一种风险,能避免就要尽量避免。通过提前知道结局,他们可以避免在剧情转折时产生负面情绪,同时确保自己投入的时间和情感不会落空。这种心态反映了他们对确定性和安全感的强烈需求。
短视频和短剧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的信息和情绪体验,符合现代人对高效利用时间的需求。例如,日本约50%的TikTok用户表示,视频长度超过一分钟就会感到压力。这种碎片化的内容消费方式反映了现代人希望榨干每一个碎片时间的价值,以应对快节奏的生活。
凯西·霍姆斯在《时间贫困》一书中建议,以更宽广的视角看待时间,将视野从几个小时、几天放大到几年甚至几十年,能够提高幸福感。此外,通过给自己写道词,明确个人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时间,减少焦虑和紧张感。
罗萨认为,现代社会的加速现象已经变成一个自我驱动的系统。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和生活步调加速三者环环相扣,相互驱动。例如,科技进步使得生活节奏更快,而生活节奏的变化又加速了社会变迁,进而为科技加速提供了新的需求和场景。这种循环使得人们必须不断加速,以避免落后。
各位好 欢迎收听本周的青刀快马本周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背速社会》副标题是《快电影 剧透与新消费文化》作者是日本作家道田峰史道田峰史在大学毕业之后做了很多年影视出版发行相关的工作后来在差不多 40 岁的时候才开始专职写作
这本书日文版的书名啊直译过来应该是人们在快进当中看电影或者说快进看电影的人们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翻译成背速社会我觉得是一个很妙的翻译因为大家很容易这样子就很容易能够理解这本书在讲什么以及会在潜意识里面把这本书跟过去看过的比如说什么下流社会比如说什么 M 型社会低欲望社会还有日本作家写过很多的少子社会不婚社会格差社会等等这些我们很熟悉的关于日本的社会诊断联系起来
这本书很新日文版是 2022 年出版的跟我们通常在国内看到的日本翻译过来的作品不太一样因为那些可能很多都是十多年前出版的所以我们在这本书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很晚近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关于奈飞跟亚马逊的讨论关于 TikTok 在日本的流行等等然后中文版是 2024 年也就是今年出版的
在做这一期节目之前我看了一下这本书的豆瓣评分不高然后底下有一个高赞的短评是说这本书名字叫做背速社会但这本书本身也很适合背速的去看作者有非常明显灌水的嫌疑
确实啊其实我也有这个感觉就是作者的两种身份在这本书当中呢是隐隐绰绰就是有的时候觉得他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社会观察家他在尝试对日本社会去做一个诊断去尝试讨论这种背诉社会背后更深层次的代际的生活机遇的变迁
但有的时候呢你又觉得他是在作为一个曾经的影视行业从业者在表达一种惋惜遗憾不理解等等这样的心情然后再加上这本书的主体部分很多最早都是专栏文章啊所以整本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会显得比较松散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我还要做这样的一期节目呢
当然首先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道田峰时所观察到的这个现象大家开始 1.5 倍速甚至 2 倍速快进的来去看剧看电影不仅仅是在日本很普遍在中国在美国都很普遍
但是过去呢我们会往往认为说看个剧看个电影看个综艺而已我开一个 1.5 倍速或者类似于那种我去看这种三分钟看完哈利波特全集这种现象是非常稀松平常的这个有什么好研究的呢而且我们也不会认为说这是一个值得被放置在更宏大的这种代际变迁的框架当中去做讨论的话题但是
但是很显然这本书试图告诉我们的是说背速社会可能是我们理解时下年轻人理解社会变迁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和切入点所以我觉得我们确实值得来说一说这本书其次呢所谓的背速社会其实牵扯到一个更重要的话题啊在我看来那就是时间很有意思你会发现如果我们从时间的角度去理解现代性
可以以一种很新的思路去串联起来我们过去一直以来在讨论的很多话题比如说教育内卷和学历的通货膨胀这个背后其实是年轻世代年轻的一代人在学校里面受教育做人力资本投资的时间变得更长了
比如说我们聊工作的内卷以及劳动过程的控制不管是困在系统里的外卖棋手还是我们被要求 7×24 小时看到工作消息要秒回这些也都是与时间有关的再比如说当我们在讨论恋爱婚姻生育等等这些话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是到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样的事你都这么大岁数了人家谁谁谁家的孩子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有俩娃了
类似这样的表述背后显然是一套基于社会时中的规训的逻辑它依然是跟时间紧密相关的所以我们会发现说在现代社会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里面时间很有可能是我们理解时下很多结构性困境的一个关键的维度
理论上来说技术进步带来效率的提升人类应该越来越多的从这种重复性的劳动当中解放出来我们这里当然只是说一个最粗糙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面那么人类应该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去休闲去享受闲暇去无所事事但是很显然这并不是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现实现实甚至走到了理论的反面
我们总是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总是会觉得每天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我们从背速社会这本书出发做一点延伸从时间这个维度去理解当下生活的困境又可以得到哪些启发呢因此这一期节目除了介绍背速社会这本书的内容和观点之外我会做可能比较多的发散结合一些其他的数据和研究来聊聊有关时间的话题
按照惯例我们仍然是用四个问题串联这一期节目的内容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年轻人更习惯背速看剧习惯跳过那些与剧情推进无关的部分甚至是先看大结局再回过头来看前面的剧情
老规矩我们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一上来呢作者就给了我们一个数据他说现在啊全程 1.5 倍速观看毫不犹豫地将没有对话没有动作戏的场景 10 秒快进像这样的观众并不在少数根据 2021 年公布的一项数据在日本 20 到 69 岁年龄段的受访观众当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有过倍速播放的经历
大家可以在 show notes 找到一张图这张图展示了这项调查当中分不同年龄组以及性别的汇总统计的结果它分了几个年龄组你会看到说首先在 20 到 29 岁的男性中间倍速观看的比例是最高的超过了一半达到了 54.6%其次是 20 到 29 岁的女性这个比例也达到了 43.7%超过了四成
所以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很明显都是 20 到 29 岁这个年龄组最习惯倍速观看换句话说作者试图通过这样的一个数据结果告诉我们说确实年轻人更喜欢或者更习惯 1.5 倍速甚至 2 倍速地看剧看电影那么接下来我们一定会问下一个问题那这是为什么呢
我相信每个人听到这里自己心里可能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比如说有些剧它就是很水但是大家都在看我也就看一看但这种情况下我不开 1.5 倍速实在是看不下去再比如说我急着知道后面的剧情但是又不想错过中间一些精彩的片段所以就拉着进度条看等等有很多大家可能都会有自己心里的答案
那么作者道田丰史作为一个 70 后他也很好奇啊到底是为什么所以他就去做了一系列的访谈主要呢是访谈了很多的大学生比如说他访谈了一位 A 同学 A 同学是一个女生啊他最近看过的一部电影叫做《灰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他说我从最开始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就会用倍速来播放但如果我感觉到这个剧情快要发生转折的时候我就会重新调回一倍速
因为我只想知道这个开头跟结局只要知道最后是一个 happy ending 就可以了那然后作者就问他那你这样子看电影真的可以感受到电影的乐趣吗 A 同学说很有意思啊那作者又追问既然这个电影这么有意思那快进来看是不是太可惜了呢
在这本书里的原文是这样说的他瞬间否定了我的疑问如果我不用背诵而是花将近两个小时来看我一定会后悔而后悔带来的负面情绪还会远远多过看电影的乐趣因为明明不到一个小时我就可以看完这部电影作者还是不死心还在继续追问他说那如果为了省时间你完全可以选择不看啊
A 同学说那不行一定要看但只要稍微看看就行这样子在别人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可以说我也看了除了看电影 A 同学在看 YouTube 的视频的时候也会追求高效率如果评论区有人说几分几秒某一个画面很精彩他就会直接快进到那个画面之前然后再调到一倍速来观看这样的一个片段
除了看电影看 YouTube 之外 A 同学也看剧在访谈当中他提到自己在看一部剧叫做《失恋巧克力职人》在看这部剧的时候也是用背速来看的
他觉得男主角做巧克力的这个场景没啥意思所以就全部跳过了作者呢就是忍不住啊痛心疾首在这本书里面说要知道这部剧可是关于巧克力制作师的故事制作巧克力的场景其实跟故事的主题是紧密相关的然后 A 同学补充到说他不是把这个男主做巧克力的场景都跳过了吗他就说我看这部剧啊完全是因为女主角的颜值
这里面插一句这部剧的女主角是石原理美所以 A 同学说我看这部剧完全是因为女主角的颜值我觉得也很合理除了恋爱番 A 同学在看行政剧的时候只要出现了死者
他就会快进到真相大白的部分而且他不会觉得说这样子做乐趣会减少反而如果更早的知道了结局才会更有可能获得快感在这个过程当中再重新看前面铺垫的一些细节或者一些表演的部分这里面用了很大的篇幅引用了 A 同学的很多访谈原文这个是因为我觉得跟作者的总结比起来其实这些访谈原文会更有意思
类似像 A 同学这样的案例在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都很有趣那作者在听了这么多大学生的想法之后忍不住写了一句既像是在做总结又好像是无可奈何在发牢骚的话他说在听取大学生们的看法的时候我从他们好几个人的嘴里都听到了差不多的话我太心急了这句话特别有意思我们先按下不表待会再回来还会再回来聊这个事儿
我们先看一看作者总结的三个原因为什么年轻人习惯 1.5 倍速 2 倍速的看剧看电影为什么可以先看大结局先看谁是凶手然后再回过头来看剧情作者总结了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影视作品过剩现在的人们生活在有史以来能够以最便宜的价格观看海量影视作品的时代
现代人被海量的影视作品包围着所有的媒体和服务都在争夺用户的可支配时间而且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可怕的是竞争不仅仅存在在流媒体之间 Twitter Instagram Line 等等这些社交媒体也都是非常强劲的时间竞争者所有人都想跟上热点但是值得观看的作品和需要不时查看的社交网站实在是太多了
实在是没有时间一一顾及于是很多人便开始用倍速播放的方式来节省时间好这个没有什么好展开的这一点相信大家一听都非常容易能够理解就是白开水一样的结论所以我们继续往下说一共三个原因我们暂时跳过第二个原因我们先说第三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跟第一个我们刚才说白开水一样跟第一个原因总结比起来第三个原因就有点意思了我们按照有意思的程度从小往大说作者总结的第三个原因叫做用台词表达一切的影视作品多了起来作者说最近这些年的影视作品当中有很多都是用台词一字一句的讲出人物的喜怒哀乐身处怎样的境地已经完全省略了画面的表达
比如说在鬼灭之刃 TV 版第一季的第一集大家不知道这个漫画没关系这个完全不影响理解在这个漫画的第一季的第一集里面主人公在雪地里面一边奔跑一边气喘吁吁的说呼吸好困难冰冷的空气让我的肺感到很疼然后主人公从悬崖上掉下来掉到积雪里面主人公又说多亏这雪得救了
这个时候一下子就看出来作者之前从事影视行业很多年啊就是他会带着一种我们以前可不是这样啊这样的一种心态一下子就上来了他说这些这些真的有必要用台词来表达吗这种生动的场景和人物急促的呼吸声不是已经非常清楚地说明主人公的状态了吗但是那些开倍速看电影的人似乎坚信了解故事所需要的信息一定是台词或者旁白给的
但是问题在于影视的表现手法本不该如此作者在这里举了很多例子他说如果镜头里面是空无一人的房间桌子上有一杯还没喝完的威士忌杯子里的冰还没有完全融化那么这就表示说喝这杯酒的人刚刚离开没有多久如果说镜头里的丈夫回到家没有跟妻子打招呼妻子也没有任何反应那么这就说明这不是一对关系很和谐的夫妻如果镜头停留在某一个小的道具上面时间很长
那么这个道具在故事当中一定承载着某种意义这就是所谓的暗示这个点很有意思啊实际上国内一些影视创作者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我之前在知乎上面就看到过一个问题叫做为什么在写剧本的时候我们会提倡用动作代替对话那个问题下面的讨论都很有意思然后说回来这本书作者在这本书里面还采访了一位这个制片公司的董事长叫甄木先生
这穆先生说对故事的理解程度一定是因人而异的观众们都有解读作品的自由而且解读的自由度越高我们也就会认为说这个作品的内涵就越深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希望用台词说明一切的观众他们并不打算享受这种解读的自由他们并不认为这种自由度代表了作品的深度看不懂不开心他们就会把心中的怒火发泄出来
他说我并不是要以偏概全但是我确实觉得观众越来越幼稚了越来越想省事了我想全世界的观众都有这样的倾向希望有人能够一五一十地把剧情解释给自己听自己不愿意动脑子去思考而且还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愚蠢一旦理解不了就认为是作品的问题
如果我们从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来看用对话或者说旁白来代替动作神态灯光布景人物位置关系等等这些所谓更有解读自由度的元素为什么会这样
表层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更大多数的受众他更能够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表达方式而且说社交媒体的普及让评价一部作品的话语权变得前所未有的民主化创作者很显然他需要在更大程度上去考虑最大多数的受众的理解成本
和接受程度甚至有很多作品最初它是一个漫画或者小说连载的这样的形式刊载的所以需要用对话和旁白来快速地推进剧情给到用户更大的爽感这些都是表层呈现出来的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在我看来是因为在今天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了我花钱我最大
这样的一种消费主义的思潮显然是重塑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在很多领域都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比如说在教育领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理解为说教育服务的生产者和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呢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一个模式去理解的话那学生听不懂当然是老师的问题
类似的在医疗领域在医患之间的关系上面我们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把这个理解为医疗服务的生产者和医疗服务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呢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方式去理解那医生的专业度当然就很容易遭到质疑我是消费者嘛我最大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我们其实可以顺着这里聊很多但是今天这个篇幅所限再加上我们的主题其实不是聊这个所以我们就不做太多的展开作者在这本书当中是引用了另外一个采访对象易同学易同学说
如果我觉得很啰嗦的话那不就正好说明作者没有能够准确地传达他的意图没有能够让我明白吗那我既然接收不到作者的意思我当然就只好跳过了所以反过来说内容生产者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的背景之下其实就需要最大程度让消费者打引号正确地理解剧情的发展让用户得到他想要得到的爽感
作者说这样一来用户就又有了背速播放的理由因为开了背速也能听清台词再不行你就看字幕因为所有的整个剧情的推进其实都已经用台词用旁白用字幕的方式来体现出来了所以开背速完全不影响我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这是第三个原因用台词表达一切的影视作品多了起来很有趣
前面我们跳过了第二个原因这个显然是因为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有最多可以展开讲讲的部分我们接下来就说第二个原因作者总结的第二个原因叫做追求性时比的人增加了啥意思我们都知道性价比所谓性价比就是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之间的比值我们花一样的钱我们希望得到更好的产品的性能类似的性时比就是把分母换成时间
我们希望花一样的时间获得到更多更好的体验让时间更加有效率的利用作者说日本的年轻人将其简称为 TP 就是英文 Time Performance 的首字母的缩写好到这里了我们终于聊到了时间这个关键词大家如果还记得作者在前面说在听取大学生们的看法的时候我从他们好几个人的嘴里都听到了差不多的话我太心急了
那么日本的年轻人到底在急什么呢这样追求性识比的背后又是为什么呢由此我们也就来到了本期节目的第二个问题怕错过怕状况外又怕错付怕一片真心为了狗透过 1.5 倍速看剧这样的一个小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大不同
大家如果还记得前面关于 A 同学的访谈当中作者问 A 同学如果你担心浪费时间如果觉得说用两个小时看一部电影可能带来的后悔的情绪会多过看电影的乐趣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看呢如果是为了省时间你可以选择不看然后 A 同学说不行一定要看这样别人讨论的时候我就可以说我也看了
相信大多数人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答案也都是差不多的叫做从众心理因为别人看所以我也看但我又觉得没那么好看所以我想快进看一方面我们希望跟别人有话题聊我们不想错过热点我们不想在别人聊这部剧的时候插不上话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又不想浪费那么多时间或者更准确地说我可能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时间
作者说性使笔至上主义的背后其实是对于浪费时间的恐惧而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除了没有时间除了害怕浪费时间之外他们可能也没有钱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他说在采访的过程当中我们听到了一位大四学生的心声
他说和我父母那一辈的大学生相比今天的大学对于学生的出勤要求的更加的严格但是因为经济的原因做兼职的学生也多了还有不少因为毕业之后要偿还助学贷款所以早早地开始实习他们在求职上面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这应该是当下的普遍现象
现在的年轻人要做的事情比以前的年轻人多得多没有时间慢慢看电影看电视可以自由分配的时间很少我想这也是造成他们有倍速播放习惯的原因之一作者总结到说每天花大量的精力带孩子或者照顾老人的夫妻加班到深夜的工薪阶层在上学和做功课之外不得不打工的大学生
对他们来说几时间一口气看完两个小时的电影简直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更不用说十几集甚至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了关于年轻人的自由支配时间这个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无论是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来说现在的大学生和打工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显然是变少了今天的大学正在变得高三化我们说大学高三化的时候我们指的不仅仅是高校管理模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
原来我们会讲说应试教育嘛应试教育是在高考之前的那个阶段统治了我们整个教育体系的这样的一种思潮应试教育告诉我们说要多考一分你就能挤掉多少多少人这样的一种极端的幽济主义的理念在今天其实已经开始在大学慢慢变成了一种主流变成了一种常态
你会不断地被告诉说如果这门课你拿到 A 那么在同等情况下可能就会少一个人拿 A 那这一门课的学分机最后反映到保研反映到求职上面可能就是上或者不上的区别除此之外也包括各种各样的求职社团在大学校园里面的风靡然后也包括越来越早分数越来越多的这样的实习的要求这些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关于时间分配的紧张感我总的来说
我总是在紧张在焦虑我今天是不是又浪费了很多时间你看人家多自律你看看人家严格遵守番茄工作法你看看人家每天睡觉之前说看半个小时剧就看半个小时不像我一个没忍住就刷到了三点半这种紧张感显然从大学校园在今天一直延续到职场我在很多期节目当中都提到过一篇论文叫做《进取与迷失》
程序员实习生的职业生活是王成伟杨坤韵 2019 年发表在社会杂志上面的这篇文章看起来是在写实习生在回答说为什么实习生又不会给你晋升然后又不会给你发更多的加班费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实习生自愿加班自愿 996 表面上看是在写实习生但实际上这里面有一段话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在谈 35 岁危机
作者说从这个角度来讲程序员作为一种职业甚至和类似模特这样的行业没有什么区别从进入这个职业开始他们的那扇机遇之窗就在被缓慢的关闭直到他们走出那道旋转门一个个新鲜的面孔又走进来换句话说从程序员进入职场的第一天 35 岁危机这个巨大的危机就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样高悬在每一个打工人的头顶
再加上今天学历的通货膨胀高等教育时间的延长年轻人进入职场的时间它越来越晚了以前本科毕业就可以做的工作现在卷啊现在需要研究生学历甚至还要看你的第一学历是什么样的学校那延迟进入劳动力市场就意味着说从走出校园到面临 35 岁危机这中间间隔的时间变得更短了
这也就意味着说打工人需要更加有效率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才有可能在危机到来之前找到出路而这件事显然它也不仅仅存在在程序员它存在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各个行业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面所以这种紧张感如果我们回归到一种日常的口语表达的层面其实就是作者在访谈当中反复提到的反复听到的那句话我太急了
作者说倘若我们回顾一下 Z 世代成长的经历或许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想法了 2008 年雷曼兄弟倒闭美国次贷危机 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 2020 年开始的新冠疫情每当有大事发生都会有曾经蓬勃发展的行业瞬间陷入低谷人们的生活也会被打乱明明没有做错什么一直以来也都很努力可是一眨眼
整个世界都变了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谁也说不准哪天自己从事的行业就会受到冲击曾经提高业绩的必杀剂到了明年可能就完全用不上了所以必须抓住现在必须从社会脱颖而出越快越好越早越好
这段话虽然是在写日本自己时代的成长的经历但是你读下来你就会觉得如果我们盖住前面的作者的这个铺陈他真的非常适合我们当下适合我们去理解今天当下正在发生的很多东西接下来呢作者写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分析他在试图告诉我们说
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难以摆脱的紧张感年轻人的急不仅仅体现在 1.5 倍速 2 倍速上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总是急着知道结果那为什么要提前知道结果呢
作者说在年轻人看来压力是一种风险能避免就要尽量避免如果事先知道了悬疑片当中的凶手那么在剧情发生陡然转变的时候就能够避免自己情绪的波动这就是风险规避我们可以再回忆一下前面 A 同学的访谈啊他说对他来讲一部恋爱番是不是 happy ending 这很重要这甚至可能比剧情本身更重要啊
一部行真劇一部犯罪劇只要出現了死者我就要很快的看到真相大白我就要看看到底誰才是罪犯好 問題來了不就是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嗎為什麼要這麼執著於結果呢實際上在前面我們在講這期節目的第二個問題的表述當中我自己是做了一個小小的總結叫做怕錯過 怕狀況外又怕錯負 怕一片真心餵了狗
前半句很好理解前面说过了后半句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要提前确认答案呢其实是希望自己投射的那些感情不要落空了自己以为是坏人的那个角色最后别反转了吧自己磕的 CP 最后别不是官配吧别逼了吧看了前几集我专门发了一个朋友圈发了一个小红书来吹这部剧最后别烂尾了吧
你会发现这种紧张感不仅仅是说我本来计划今天看一个小时的剧我不能看两个小时而且是说我这段时间在追这个剧我投入的这些感情最后可别竹篮打水一场空啊这种状态其实像极了我们之前的节目不谈恋爱的年轻人当中关于日本人日本年轻人恋爱心态的那个描述就是每个人都很紧张紧张自己付出的时间和情感能不能收到预期当中的反馈
如果不确定那我宁可选择不投入和一个三次元的人谈恋爱我们永远没有办法提前看答案对吧我们永远没办法快进到最后一集看是不是 happy ending 因为你到死之前你都不知道这个 ending 是什么那与其这样受煎熬就不如选择其他更有确定性的选项所以作者说在年轻人看来压力是一种风险能避免就要尽量避免
他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啊也是一个很很有意思的洞察他说在日本呢今天呢还在收看体育赛事直播的年轻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少为什么呢他觉得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说年轻人觉得啊他只有看到自己支持的队伍赢了才能够缓解压力但是问题就在于这是体育比赛嘛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他们支持的队伍也不一定总是能赢啊
所以他们更愿意去找那些获胜极锦或者是精彩进球的极锦的视频来看或者有些人干脆就不支持某一个特定的球队只看那些打得很精彩又亮点的比赛
好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怕错过怕状况外又怕错付怕一片真心为了狗我们通过 1.5 倍速看剧这样的一个看起来很小很小的现象但实际上背后依然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关于整个代际价值观和他们生存状况的这样的一个变迁
我们关于这个问题已经聊的差不多了你会发现表面上看起来这就很小非常小的一个现象但是确实我们可以把这个现象跟很多当下的社会情绪以及更深层次的这种结构性的困境联系起来比如说我们反复提到关于这种时间的紧张感那这个紧张感它的反面它的反义词其实就是松弛感
就是最近两年大家都在羡慕都想要去拥有的东西为什么松弛感可以流行松弛感的流行背后又代表了一种怎样的社会情绪这些问题其实在我们刚刚讨论当中都已经涉及到了那么到这里关于倍速社会这本书所讨论的议题我们从内容生产的层面聊过了从代际生活机遇从代际情绪等等这些层面都聊过了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聊得更宏观一点呢
如果我们说时间这个纬度对于我们理解这个时代的困境是如此的重要那时间为什么这么重要呢由此我们也就来到了本期节目的第三个问题加速加速再加速为什么说关于时间的困境是我们理解时代与自我的关键词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讨论电影和剧集就是电视剧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相对于倍速相对于快进更加量大 管饱更能够在短时间里面提供足够的信实比提供足够的这种情绪上的体验的是什么肯定是短视频作者在这本书当中也提到 TikTok
TikTok 是 2016 年在中国推出在 2018 年左右开始火遍日本特别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尽管 TikTok 不是像电影那样的叙事媒介但是它是短视频在年轻人当中流行一个很好的例子有大约 50%的日本的 TikTok 用户表示视频的长度如果超过一分钟就会感觉到有压力
除了短视频我们又在不断的进化现在我们最流行的是每集不超过三分钟的这种竖屏的短剧我们好像正在把时间切割的越来越碎片化而且我们希望榨干每一个碎片时间的价值把我们自己的时间表排的满满当当的而这种碎片化的背后好像是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快以前需要坐下来用电脑做的事情现在在地铁上用手机就可以做
以前可能要几个月才能走完的这种股票的行情现在只需要几天为什么当然后半句是开玩笑的后半句跟我们今天主题没有关系为什么为什么一切似乎都在变得越来越快
在接下来的这个部分我会主要引用社会学家罗萨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这本书当中提出来的观点这个背诉社会已经回答不了前面这些问题了罗萨是谁呢罗萨是一位长期关注时间而且是从时间的角度来出发理解现代性的这样的一个社会学家他的代表理论就是社会加速理论
那么社会加速理论要回答一个什么问题呢罗萨在新意化的诞生这本书开篇的时候他就说他说在这本书里面我想要回到一个对我们人类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以及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不美好
因为我们都知道关于什么是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我们几乎不太可能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从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不美好这个问题来着手讨论会更有可能一点那么事实上我相信这个问题是所有版本与所有世代的批判理论的核心问题它是阿多诺的问题是本亚明的问题是马尔库塞哈贝马斯霍奈特的问题它也激发了撰写巴黎早期手稿的青年马克思
所以很显然他为什么要写这个为什么要提出社会加速理论他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理论对现代性做出自己的诊断来告诉我们说为什么我们觉得不快乐不幸福
好 那么什么是所谓的社会加速呢罗萨认为这个加速就时间越来越不够用然后整个节奏越来越快它会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最明显也最能够测量的加速的形式就是关于运输 传播和生产这样的一些非常明确的目标导向的过程这些过程才变得越来越快他把这个称之为科技加速
这个我们说的更直白一点其实就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迭代我们可以在一天之内抵达千里之外的某一个地方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新闻人的传输信息的传输在变得越来越快这个背后是科技在加速这个很好理解我们不展开了其次是社会变迁的加速也就是说社会变迁本身的速率变快了
社会变迁包括什么呢包括说人们的态度价值观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理解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彼此之间的义务每个人属于哪个团体哪个阶级哪种环境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流行语等等这些都在以一种持续增加的速率发生改变比如说作者举了一些例子我们很难再指望说一份工作干到退休越是年轻的世代在自己整个职业生涯换工作的次数也就越多
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换工作越来越频繁本身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针非常重要的信号代表了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的速率变快了而我们对于工作的理解我们原来会觉得工作代表了我自己很重要的身份的一部分代表了我对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认同到今天我们觉得说世界是个草台班子我们觉得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别的你都不要跟我谈
人们对于工作的理解本身又代表了一个价值观的变迁所以罗萨认为说社会加速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社会变迁的加速最后第三个方面还有哪些维度在体现加速呢叫做生活步调的加速这样的一种加速可以定义为说在单位的时间里面我们要做的事或者我们体验到的事在增加
因为想要或者说觉得必须要在更少的时间里面做更多的事所以我们的生活节奏和步调正在变得越来越快比如说罗萨在这本书里面举到的一个例子是跟我们的上一辈人比起来我们吃饭吃得更快睡觉睡得更少但同时也更少的跟家人去聊天谈心好这三个方面其实都比较好理解是一些相对比较浅层次的社会观察的总结但是吊诡之处在哪里呢
作者说理论上来讲科技加速我们前面提到最早的第一个维度科技加速应该是会增加我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的也就是说应该会让我们生活的步调变慢可以消除或者至少是减轻这种时间短缺时间匮乏的状态因为科技加速意味着我们应该是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任务所以我们的时间应该变得更充裕才对但是如果与之相反
如果人们在现代社会当中越来越觉得时间很短缺并因此感到恐慌那么这样的一种矛盾的效果就需要社会学的解释
好到这里呢大家一定就听明白了为什么我要引入罗萨的社会加速理论来进一步讨论在背速社会这本书当中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年轻人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甚至是感觉到一种时间贫困为什么关于时间的分配总是给人一种难以摆脱的紧张感这不合理吗我们不是应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才对吗罗萨认为
前面提到这三个方面的加速本质上都是由现代性所内生的时间短缺来驱动的也就是说换句话来讲不管是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还是生活步调的加速这些都是现代社会里面时间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结果科技加速不是为了让生活步调慢下来也不是为了让社会变迁快起来这些都是时间短缺的结果
那为什么现代社会必然会指向时间的短缺罗斯
罗萨同样给了我们三个方面的解释首先是竞争罗萨认为由于工作时间是生产当中的一个根本要素因此节省时间就是节省成本和获得竞争优势那么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手段除了在生产环节之外在消费在投资的环节竞争会迫使投资者想办法提高人们手里的工资报酬以及在金融系统里面资本循环的速度
这个说的有点抽象我们稍微解释一下这个其实很好理解一方面在生产环节要加速要 996 嘛用一年时间干出人家三年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消费也要加速
所以需要消费主义要创造更多的需求把耐用品变成一号品以前我们可能是修修补补洗洗涮涮反复用的东西今天消费主义会反反复复地告诉你这个是不对的你应该几个月就换一套新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手里的钱才会更快地流转起来
那么除了消费的环节投资的环节在金融系统里面的钱也要加速如果我们前些年对房地产行业的高周转大家有所了解你也很容易能够理解所以罗萨说如此一来所加速的就不仅仅是生产本身还有循环还有消费于是逻辑上来看一般的社会加速特别是科技加速事实上是充满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必然结果
好 这点当然说的很对但是我觉得这一点其实大家听下来也会觉得这个是一个意料之内的一个原因一个洞察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整个逻辑其实没有太多惊喜的感觉那罗萨关于现代社会必然指向时间短缺的第二点原因是我觉得特别特别惊艳的一个观点罗萨说在现代的世俗社会当中加速
为什么我们要加速啊加速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一种宗教的应许这个就很有意思了他的意思就是说加速变成了一种宗教提供了一种超越性的意义他会觉得说根据西方现代性的主要的这种文化的逻辑生活的富裕满足和质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些都是由一生当中所拥有的体验的总和和深度来测量的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生命观当中好的生活就是丰富的生活也就是丰富的体验和能够充分自我实现的生活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观念的驱使之下我们就不会再去期待说死后会有一个彼岸有一个彼岸的极乐世界而是说我要在此世我要在当下的诸多可能性当中尽可能地去实现各种各样的选择去体验人生各种复杂的高低起伏
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主要抱负但是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整个社会变迁也在加速所以这种新鲜的东西新鲜的体验层出不穷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够实现的东西它远远比不上这个世界所能够提供的选项数量增长的速度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倍速的生活就是如果我们只用别人一半的时间来去行动来去体验我们就可以让体验的总和翻倍这也就意味着生活的总量翻倍了在这样的思路当中如果我们持续提升生活的速度我们也许就可以在只有一次的人生当中实现所有可以实现的选项让生活过得更加的多样化甚至可以让生活过得无穷尽
因此罗萨做了一个总结他说加速是我们在面对有限与死亡的问题的时候所做出的现代性的回答我很喜欢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在谈论超越性但是这个观点本身又带有一种难以挣脱的宿命感
个体化了以后的现代人要怎么才能够持续不断地直面自己内心的问题呢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度过这一生我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个体化之前的时代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自己嵌入到一张更大的社会之网和意义之网上面我是某一个家族的成员然后我是某一个集体的成员所以上述这些问题在那个时候都不是问题但是在今天
我们会下意识的反思我们会下意识的排斥这不是我想要的超越我的那个大的集体告诉我的那些东西不是我想要的这是一种规训当然我们不是在否定个体化个体化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我想
我想说的是当我们拒绝了一种现成的社会叙事社会制度的安排之后随之而来我们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不断的自我审视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在这样的审视和追问之下体验更多看起来就是一个最不错的答案
是一个最不会背叛自我内心的答案所以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我们在小的时候在年轻的时候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说我要去看外面的世界我要去远方这个就是我生活的意义而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说社交媒体的沉迷会让人们陷入到一种自我否定自我矮化这样的一个消极的态度当中
因为我们会在社交媒体上面不断的去看到说那么多勇敢的人已经在享受世界了而我却还在过着这样的一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是这么的单调这么的乏味我们当然不是说拥抱事件体验更多这个是错的但是在罗萨看来如果我们把体验更多作为一种提供意义的解法那么我们可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总是希望在单位时间内体验更多
我们总是在想还能不能更多如果我们只用别人一半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是不是就能体验更多而当我们没有办法用一种持续不断的强烈的刺激去维持这种关于体验更多的这样的一种巅峰的情绪体验的时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走向了彻底的失败和无意义
这个呢当然是罗萨的一家之言啊但是我觉得这个观点确实有一种非常强的宿命感就是我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出路找到了一个出口但是事实上这所谓的出路所谓的出口可能会又变成另外一种在不断的去给你带来压力给你带来焦虑的东西这个这种宿命感其实是让我回想起来我当时第一次看天龙八部时候那个感觉就是众生皆苦
那么除了资本主义体系的这样的一个竞争的逻辑除了加速本身能够给我们一种超越性的意义在罗萨看来导致时间短缺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在今天加速这个事在晚期现代社会已经变成了一种不再需要外力来去驱动的变成了一种自我驱动的系统
也就是说我们前面提到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以及生活步调的加速这三者之间环环相扣一环扣一环各自的加速都驱动了其他环节的加速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因为科技进步了科技加速了所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更快
以前下了班就不用回消息了也不用看邮件了那现在呢现在是必须要 24 小时在线还可以居家办公而这些生活步调的变化又会使得变迁使得社会变迁加速因为整个人们工作对生活的无休止的入侵所以家庭社区公司等等各种各样的组织形态也在加速的变化这些反过来
又为科技加速提供了新的需求和场景等等等等诸如此类所以在这样一个生活所有领域的社会变迁都加速了的竞争社会当中人们总会觉得自己站在一个很滑的陡坡上面人们的经验知识穿着甚至是生活方式日常用语只要你稍稍喘口气只要你稍微有一段时间不在网上去冲浪
马上就会变得落后过时最后罗萨总结到说我们必须在原地起舞而且舞得越来越快很有意思在做这期节目之前我也没有想到可以从 1.5 倍速 2 倍速看剧看电影这样的一个很小的现象我们一路扯到这种现代性的时间短缺的这种困境当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思维发散的过程我们在去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当中
也让我们有可能看到自己内心里面一些底层的逻辑这些逻辑我们平时可能是根本意识不到的但是它跟我们每天的日常的日复一日的这些行为实际上是息息相关的最后就像我们的大多数节目一样尽管我们不太可能给出真正意义上适合每一个人的解法但是我们一定还是想知道在我们听了这么多理论听了这么多洞察之后这些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或者说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呢由此我们也就来到了本期节目的最后一个问题面对普遍存在的时间贫困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时间我们如何看待每一天每一年
今天这一期节目看起来是在讲稻田风史的背速社会但其实我们引用了很多远远超过这本书的材料和观点比如说罗萨的社会加速理论在这个部分其实我们已经反复在 cue 时间贫困这个概念所以我们肯定会引出凯西霍姆斯的时间贫困这本书
关于时间贫困这本书 Melody 在纵横四海的第 38 期节目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见的在这期节目当中她已经讲得很好了很充分了我在这里就不做太多的引述了我只讲一点在时间贫困的最后一章叫做鸟看时间增加人生的幸福感在这一章里面
作者写了这样的一段话他说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时间能够提高幸福感如果我们把视野从几个小时几个礼拜放大到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你会意识到你只是处于更大的整体的一小部分糟糕的一年会过去糟糕的几年也会过去一段艰难的关系一段关系当中糟糕的阶段一份错误的工作失去爱的人一场全球性的疫情等等等等
都会过去之后你的画布上仍然留有空间留给新的开始新的图案更精彩的人生如果我们以年为单位去思考人生就会让你意识到说不必如此匆忙地度过每一天从大学毕业到退休你有 40 多年的时间而千禧一代美国的千禧一代就差不多是 80 后平均的跳槽时间是 4 年
这意味着现在大多数人在职业生涯当中会从事大概十份不同的工作这样的一个提示对于我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毕业之后找第一份工作的压力他们不需要一开始就做出最最正确的选择
这是这个作者来去试图告诉我们说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视野放得更宽广把时间拉长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我们当下面临的困境跟焦虑那这个呢还是一个理论层面上的部分在这一章的练习的部分作者布置了一个作业叫做写道词就是我们假设我今天离世了我们要给自己来写一份道词我们会怎么写呢
他说你将如何被回忆你会给这个世界和你爱的人带来什么影响你实现了什么目标创造了什么贡献了什么用什么词来形容你比较恰当一个人去世之后会有人写一段演讲词来怀念他这就是道词为自己写道词看起来好像有点晦气但其实它是一个发人深省鼓舞人心的过程它会让你明白自己最看重的个人品质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儿
这将指导你与世界交手的方式在哪些事情上付出努力以及如何利用你的时间除了给自己写一份道词之外完成这个练习还需要另一个步骤每位学生的道词都有另外一位学生大声地朗读虽然这有些让人紧张但是有很多原因都能解释它的价值所在首先呢同时聆听自己和其他人的道词能够凸显出你所追求的这个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会有助于你建立衡量个人成功的标准你应该仅仅基于这些维度而不是其他人的抱负去评估你的人生表现当你发现你所处的位置与向往的位置之间有差距的时候你应该仅仅是用自己的戒指去鞭策自己改变或者付出更多而除了揭示你的价值观和同龄人之间的区别这样做还能够让你看到同龄人的价值观在哪些方面是趋同的
识别价值观的共性可以帮助你建立更大的社群和归属感正如我们所知这种联系感是增加幸福的必经之路最后听别人读你的道词会提醒你别人脑海当中和心目当中你的样子你正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你想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你可以根据这些来决定做些什么
我最近确实我最近几年确实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我不知道是因为年岁渐长还是因为整个时代的气氛在变化我会觉得说需要做一些减脂所谓的减脂当然首先字面意义上是修剪这个花木的枝丫让它可以生长得更茂盛啊
其次呢减支也是一种算法优化的思想啊就是一种降低运算复杂度的方法我们确定说哪些支条应该减掉哪些支条应该保留来通过这种方式来避免不必要的这种算法上面便利的过程
或者我们再换一种表达方式就是我会觉得呢在今天我们在战术层面上面去优化每一天的时间管理并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这样的一种时间短缺的困境我以前很喜欢斜杠的状态有几年斜杠青年这个词也火了一段时间但是现在我觉得我越来越觉得就我自己而言斜杠
或者说斜杠青年这个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是我在试图去回避做简知的决定或者说我在试图把简知的这个时间点往后拖希望用这种方式让时间帮我来做出这样的一个选择但是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显然是一种偷懒的行为因为我们都知道时间不会帮助任何人做选择
所以我自己在看《时间贫困》这本书的时候对于最后一章的印象是最深的对我自己来说也是最有借鉴意义的一章推荐给大家通过给大家写道词这样一种很特别的方式说不定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眼下一些难以抉择的判断最后呢我们还是回到《背速社会》这本书很显然我们后面讨论了讨论了很多很多很多这些已经远远超过了《背速社会》这本书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当然实际上这本书里面还聊了很多比如说
为什么日本的年轻人现在都很崇拜御宅族为什么他们希望通过背速看剧很快速地把这些剧都看了都刷了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他们希望让自己也成为一个速成版的御宅族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他们都想当御宅族从什么时候开始御宅族变成了一种有个性有特长有钻研精神的代名词而这种对于御宅族的追捧又体现出日本社会怎样的变化
这些内容其实都很有意思但是因为篇幅所限包括我整个的这个故事线在设计的时候其实没有办法把这部分放进到节目当中来了
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还是可以找来这本书看一看很薄的一本书如果你愿意两倍速跳着看估计一两个小时就能看完最后的最后在这本书里面作者道田峰史专门提到了一部剧最后的最后作者道田峰史在这本书里面专门提到了一部剧是 2021 年上映的一部日剧叫做《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
编剧呢是《百元玉二》是《四重奏》的编剧也是《东京爱情故事》的编剧主演呢是松龙子相信大家如果看过《悠长假期》《恋爱时机》这个一定就非常非常熟悉然后这部剧
大豆田永久子和他的三个前夫这个就很直白了这个剧情就在剧的名字里面讲的呢就是松龙子饰演的永久子和他的三个前夫之间的故事这故事不沉重很轻松而且很温暖最好笑的是我看到有个 up 主在解读这部剧的时候他的视频标题叫做前夫们太爱我了怎么办这个基本上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概括这部剧
然后就是这样一部剧作者道田丰史在这本书里面是好好的吹了一波包括剧情的结构人物的关系场景切换肢体语言的运用等等等等说这些都很好但是我最喜欢的其实是这部剧里面的一段台词当然这个台词也是来自被称为金句制造机的编剧《版源育儿》那段台词是这样说的他说人生不是一部小说或者一场电影不存在结局好坏
也不存在没有做完的事情有的只是一个人怎样的活着所以人生有两条规则第一不要觉得死去的人可怜第二人活着就一定要追求幸福虽然人有时会孤独寂寞但是你要享受人生开心就好我很喜欢这段台词的第一句人生不是一部小说或者一场电影不存在结局好坏也不存在没有做完的事情
所以推荐这部剧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推荐给大家希望这部剧呢大家即便是开一倍速也能看得下去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