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Slow Brand,我们通过分享有趣动人的故事,探寻如何建立与人、事物和世界的长久连结。大家好,我是盈盈。大家好,我是雨慈。今天我们节目的选题和灵感其实是来自最近我们自己的一些旅行的经历。至少我自己在这几年的旅行安排里会加入很多去博物馆、美术馆的行程。
其实像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这样的世界级的机构不仅有独家稀有的馆藏还有标志性的建筑这些地方本身就是一个景点一个目的地但除了这些目的地以外其实很多著名的城市还会有其他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和美术馆
如果正好碰上自己感兴趣的展览,其实会让一次旅行变得更加有收获。嗯,盈盈的这个习惯其实跟我也比较类似,我每次出去旅行的时候,也会把博物馆放在我的行程当中,因为我会觉得说去博物馆或者是美术馆,也是城市文化体验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嗯。
也有它非常独特的一些特殊性上次呢我去东京的时候呢就看了版本龙一的展览那首先吸引我去看它的一点呢也是因为它的稀缺性只有在东京有展出版本龙一作为一位日本的音乐家在本土的展出我觉得可能会更加本真的去还原一些它创作的初心以及另外可能我在展览当中看到的一些
一手的资讯也会更加的详实并且也能够更加完整地看到它的一些创作旅程那除了这个展览本身我觉得当时我选择去看这个展览也是把举办展览的这个东京现代美术馆所在的这个片区叫清城白河街区作为一个我旅行的一个目的地
因为这个片区也是日本人票选的比较适合居住的一个片区有 Tokyo Bike 的门店也有牧场公园还有很多的一些大大小小的社区门店我觉得作为一个介于游客跟居民之间的这个身份也挺有趣的我可以去体验半天虽然可能这个体验不是非常的全面但我觉得也是一个了解的这个城市的方式就不是以单纯的打卡为目的的
嗯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去看一个展就像你说的它不仅仅是这个展本身嘛还有它所在的街区然后很多其实博物馆美术馆它的建筑都非常的有特色比如说我这次在巴黎的时候去了皮诺美术馆它其实就是当时的巴黎的商品交易所然后它的建筑是安腾中雄改造的所以也非常值得去看仅仅是为了它的这个室内跟建筑然后
然后我那次去巴黎的时候就上个月嘛正好也是彭皮杜他闭馆整修前的那一周因为他们马上要进行一个大规模的翻修然后预计是今年会关关掉之后隔个五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我就想说那既然他要关门整修了是不是可以在他关闭之前去看一看所以我挑了一个晚上然后他那天晚上正好是他正式关闭前一天的晚上那天晚上很多巴黎本地人去那个
其实人多到就是超乎我的预期就还挺热闹的然后其实那几天它除了就是大家自发会去看以外博物馆本身还组织了一些比如说工作坊演出还有一些音乐的派对等等然后那天晚上其实看完展之后我自己感触还挺深的因为我觉得首先是被巴黎市民对于艺术的热情有点深
有点震撼到就感觉大家很随意吃完饭然后过来散个步看一看彭皮肚这样子然后还有一幕是因为就是马上九点要关门了然后大家在排队出去然后这个时候在出口就是我在好像三楼还是四楼的出口有一个类似于像就是一个留言本的地方
然后呢就有人排队在上面写字留言还有人在上面画画的你就能看到他们这些市民跟这个地方的一种情感的连接吧所以就还挺感人的
嗯,彭培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它那个建筑之前有一个很大的公共的一些公共空间,然后是可能凹凸不平的石子,我那时候去的时候还发现有很多人就背着画板在那边画它那个彭培度的那个建筑,然后广场上有很多人跳舞,就像你讲的,让我有一种可能在过艺术节的感觉。
这个印象还挺深刻的所以刚刚已经讲到说跟大家之间的一个连结我觉得共鸣感其实这一点在很多的现代美术馆其实也体现得比较明显因为这些美术馆很多的展品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是比较近的而且它所呈现的形式也是比较多元比较多样的它可以有展出也可以有音乐那和我们看到的很多传统的博物馆那种比较厚重的历史感
比较强烈的那些展品其实还是有很明显的差距的那前段时间我去看了上海那个博物馆非常火的那个埃及展好像都买不到票吧对就很早要预约然后我去之前呢我们一行人可能十几个约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讲解然后让我有一种可能去了那里就要上埃及文化课的感觉然后整整可能我看了有三个小时就从头讲解到尾
确实让我能够获得非常多的信息量但是总会让我有一种全副武装我要去学习的一个状态但是你让我说去浦东美术馆就会很轻松就没有那么多的负担感跟压力感
所以我会觉得说很多的现代美术馆它的展品是比较的轻盈的而且也比较贴合我们生活的场景也比较容易我们理解对 所以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一个让人感觉更轻松的不那么厚重的一个博物馆品牌也就是 MOMA 其实我觉得它是一个既先锋又大众然后它是公共的但同时呢它商业化又做得很好
那如果很具体的说去过纽约的大家可能都知道它是一栋非常通透的建筑它坐落在纽约的曼哈顿的第 53 街然后在里面你可以看到非常多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但都是现代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从草菅弥生到梵高从毕加索到 Andy Warhol 你都能看到真迹
但如果我们要抽象地说,我觉得 MOMA 的存在,你可以透过它看到艺术如何推动着社会议题的对话,以及艺术如何走进生活的日常。那今天我们就会展开讲讲 MOMA 的故事。那首先,其实很简单,MOMA 的这四个字母就是 Museum of Modern Art,那也就是现代艺术博物馆。
它作为纽约的地标之一,每年能够接待超过 400 万名的游客,也是全球最知名的艺术机构之一。那它的藏品其实超过了 20 万件,涵盖了 19 世纪晚期到今天的绘画、雕塑、摄影、印刷作品、商业设计、电影、建筑、表演艺术等等各种各样的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作品,所以媒介跟形式上也是非常多元的。
但虽然说其实刚刚我们有提到像卢浮宫有 The Met 有大英博物馆其实那一类博物馆它更多的是以历史文化典藏为核心而且它们都是国家级的综合的博物馆所以 MOMA 在参观的人数和展品的数量上跟这些博物馆比可能并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今天其实我们把它拿出来讲的原因也是因为它更像是一个先驱是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标杆
那既然它是标杆嘛,那最重要的就是莫玛所展出的这些现代艺术作品,那我先做一下小的科普吧,那现代艺术作品其实通常会认为是从 19 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初期比较典型的艺术家,就是以莫奈、梵高、赛尚、高根他们为代表的印象派跟后印象派的艺术家们。
他们通过强调光影的变化强调主体情绪的表达去挑战传统的一个绘画方式那到了 20 世纪的初期这样的艺术反叛精神其实也进入到了一个巅峰的状态那野兽派的马蒂斯立体主义的毕加索他们彻底颠覆了传统去追求个性化的情感表达以及几何结构
他们还把现实与非理性的超现实主义相结合在一起那这个时候呢这个时代现代主义就进入了一个巅峰的一个状态新的艺术形态出现了那自然吸引了大量的收藏家跟名流去关注到这样的艺术作品
那这些私人的藏家就开始向公众展示他们的收藏那在巴黎跟在伦敦其实你都能够看到这样的公共的展示空间英国的 Tate Modern 它的前身其实是 Tate Bledier 博物馆当时其实称为泰特画廊那从 1917 年开始他就非常集中地去收藏本国的现代艺术作品并且逐渐地把这个收藏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世界的范围之内
法国本身作为现代艺术的一个发源地,它其实早期的艺术中心其实是在奥塞美术馆的,因为在 20 世纪的初期彭皮渡艺术馆还没有建成,直到 1977 年的时候,它的中心才转向了彭皮渡的美术馆。那同时呢,我们在巴黎也可以在很多的私人的画廊里看到现代艺术的作品。
那既然伦敦巴黎都有这样的公共的展示空间那纽约作为另外一个大读会却没有这样的现代艺术作品的公共空间其实是非常反常的于是在 1929 年来自纽约的三位上流人士就决定基于自己的爱好去发动他们身边的人一起创立一座属于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
虽然说刚刚与此提到了 Tate Modern 的前身 Tate Britton 也提到了法国的巴黎的奥赛但其实从世界范围内这种私人发起的非国家主导的现代博物馆虽然我们现在也能看到很多比如说像彭比杜比如说像东京的森美术馆但是从时间上摩玛的确还是最早的现代美术博物馆之一那因为是最早的所以当时创办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从我们现在创业成功学的角度来看,这三位女士所拥有的资源具有她的一个不可复制性。那 MOMA 的主要的发起人叫艾比·奥德里奇·洛克菲勒,那从她的这个名字的后缀来看,你就知道她是洛克菲勒家族。
她是洛克菲勒的儿媳妇也就是洛克菲勒的继承人约翰戴维斯洛克菲勒的妻子那显然她具有非常强的财力跟号召力那另外一位女士呢叫玛丽奎恩沙利文她是一位艺术教师具有非常好的艺术审美那最后一位女士叫莉莉布里斯那她在这方面就是具有大量的藏品并且在 1930 年的时候呢她把自己大量的藏品捐赠给了摩玛
那看似这三位创始人好像什么都有了但其实在 MOMA 的初期她的创立是比较艰难的因为艾比的老公就是她的富豪老公其实并不是特别支持她去创立这个美术馆那莉莉布里斯她现有的个人藏品其实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艾比就发动了她在艺术圈的人脉资源
聘用他认为非常认可的一位年轻学者叫阿尔弗雷德·巴尔去担任摩玛的首任馆长那为了筹办摩玛的第一场展览他在上任之后呢就开始四处地在欧洲进行借展并且将目标放在了那个时候还没有在美国名声大噪的那些艺术家们像是赛上高跟修拉跟梵高那这四位呢其实也是摩玛我们第一场展览的主角
那摩玛的第一场展览其实是非常具有反叛精神的因为它挑战了当时学院派非常保守的审美并且首次把这四位的现代艺术作品推向了当时的美国公众其实我可以理解摩玛的诞生它最早是让一些原本散落在私人藏家手中的现代艺术有了一个更加机构化的对于现代艺术的展示和普及的平台
对的那这场展览呢是在 1929 年 11 月 7 号开展的那也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那段时间那在短短的一个月的展期之内呢其实吸引了大概有四万七千名的观众参与到展览的
其实也是大大的超出了当时他们的预期那不同于学院派的反对从参观的数量上看其实公众对现代艺术的热情是非常的空前高涨的那也是因为这第一次展览的成功所以摩玛也开始逐渐地运用这个借展的形式去举办一些个人的画作展比如说有专门的梵高的回顾展等等
那这些展览非常积极的市场反馈其实也奠定了后续获得洛克菲勒家族支持的一个基础我们也可以看到从第一场展览莫玛当时是在一个临时租借的一个办公大楼到现在我们能够看到她的一个永久的现代艺术中心所以说艾比女士最后还是获得了家族的支持对的
十九世纪末期诞生的现代艺术其实是诞生于拒绝传统寻求创新实验的现代主义的社会背景下的但现代艺术不仅仅代表了现代主义它更像是一种媒介去表达当时的社会情绪和社会现实
就像毕加索他所说的,对于他来讲,艺术中其实是不分过去和现在的,如果一件艺术作品不能永远地活在当下,那么它就根本不值得考虑。那我觉得这也和莫玛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因为莫玛希望尽可能多地去介绍现代艺术家和现代艺术作品,去证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其实不丝毫逊色于任何一个时代。
对所以在一个集合和陈列了这些现代艺术作品的博物馆里我觉得 MOMA 也在做一些很不一样的尝试因为如果我们去设想一个比较传统的博物馆
往往它会更像一个仓库它里面装着很多有着非常多历史和文明的藏品而且它是沿着一个历史的时间轴然后去按次序地安放着比如说从古埃及到文艺复兴的藏品当然你在里面能够找到民间的雕塑也有皇家的器具但是很多这些都代表着已经过去的已经完成的历史
而且这些博物馆我觉得更像一个很静态的一个殿堂的有着权威感的这样一个空间但是我觉得波马跟他们相比就像一个实验室一样就像刚刚说的这位阿尔弗莱德巴尔先生他说现在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实验室而公众是被邀请参与其中的
那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定位他们在早前的 20 年的时间里就开始尝试了一些非常不一样的非常打破传统的策展方式也就是颠覆了以往的这种线性叙事的方式而是在用一些议题来包他们做的不同的展览比如说在这些展览里面艺术作品它会作为一种对某个议题的回应
去抛出一些艺术家他们的想法或者作为一种工具来让人们围绕着这些议题进行对话那其实这种策展方式也就是不按时间不按线性的这种策展方式在当时是比较有颠覆性的而且也比较挑战当时一些观众他们的习惯和他们的预期
那除了策展方式以外其实在藏品上他们也算比较颠覆因为其实刚刚讲的现代艺术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它跳出了传统的创作媒介
绘画和雕塑然后有更多的创作的媒介比如说像摄影海报家具建筑这些其实都是新的创作的媒介跟艺术的载体所以说这些所有不同的新的可能被传统的艺术排除在外的形式在摩玛都得到了一个展示跟表达的空间
我觉得也是因为这两方面的突破性吧,所以当时出任的馆长艾弗雷德巴尔,他就把早期的摩玛形容成穿越时间的鱼雷,我觉得这个形容其实非常的形象生动,因为鱼雷感觉它是一个先锋嘛,
她不停地去运动然后就像莫玛她从健管开始其实都是在不断地去自我迭代她的藏品不断地去进行她的策展方式的革新但是她始终不变地有一个内核就是她要去关注当下那这也和于雷始终关注最后一个击打目标我觉得是一致的嗯
对,所以可以给大家一些比较具体的例子,在最早年的时候,比如说在 1933 年,他们就做了在美国可能当时最大规模的一个围绕着包豪斯和国际风格建筑的一个展览,然后在这个展览里面展示了很多建筑的模型跟图纸。
然后在 1934 年的时候他们做了一个叫 Machine Art 的展览然后在这个展览里面他们把打字机搅拌器钟表等等可能更多的是代表一些工业设计的美的对象放进了一个美术馆的空间里面所以他也在重新定义设计在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系统里面的地位
而且就像刚刚玉慈讲的她在前期其实挺依赖借来的一些展品因为其实很多博物馆他们是有自己的馆藏然后是用自己的馆藏来去补各种各样的展那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限制所以让 MOMA 更多的去探索说我可以引进什么样好玩的话题我可以用什么样的主题去做一些在展览上面的实验嗯
但其实他们的整体的藏品的规模其实也是在不断地扩大的那到了 1953 年的时候呢摩玛开始设立长设的一个展厅那现在我们能够看到大约有 75%的空间是用于展示永久的藏品的那剩余的空间呢则是一些特别的
展览那一般会选择聚焦在一些特定的艺术家主题或者地理区域或者是时间段上那这种形式其实也是从 MOMA 从第一场展览就沿用到至今的所以我觉得 MOMA 在做很多很有先驱性的很有创新性的事情那如果硬要把它进行一个归纳我就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打破另外一个是拓展那打破其实就体现在刚刚讲的它会把
从绘画到雕塑到工业设计到建筑这些不同的艺术媒介都放在一个展里面比如说他们曾经做过一个展叫 Timeless Aspects of Modern Art 然后在这个展里面你可以看到中国的古画也可以看到赛上的风景画那同时呢也会有一些建筑的素描其实把这些不同的展品放在一个空间去打破这个艺术的边界
那它的拓展呢体现在它如何把现代艺术带进到日常生活那它曾经做过一个展叫 Modern Art in Your Life 然后呢在这个展厅里面有一些先锋派的画有雕塑但同时呢你还可以看到比如说像
Clinics 的纸巾盒你还可以看到就是在美国大家把它叫成 Lazy Susan 的那种餐桌上的懒人的转盘这些都是非常日常的东西然后他把它放在一个地方那他想要表达的一个核心的理念其实虽然说现代艺术是艺术家们的表达
但是呢其实这些作品也在改变着人们对于美的认知然后对于我们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我们生活的家以及我们所用的商品的设计都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觉得刚刚已经讲到这两个展其实也一直在践行莫玛她当时的创馆的一个初衷就是去打破原有的一些策展秩序或者是传统吧因为当时巴尔先生他会认为说在 1929 年的时候那时候的博物馆他要不就是对现代艺术不感兴趣或者说他没有能力去处理这些现代艺术作品那莫玛就成为了这个去处理现代艺术作品的艺术馆
那摩玛的处理方式呢我觉得有两点嘛可能就一个是不去定义它一个是没有那么居高临下的去展示一些作品让参观者要举头仰望而是让参观者能够融入进来
从展览的地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因为第一场展览是在一栋办公楼的 12 层那周边都是证券公司广告公司地产中介我觉得是非常商业化的它其实打破了原有传统空间非常肃穆非常权威的这样的一种形式而且这也非常纽约哈哈
非常的大都会我觉得是那在展览的形式上其实 MOMA 也在不断地创新吧就像刚刚盈盈讲的她会把展览跟生活的场域能够二合一那另外有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展览就是她展出了在家里我们能够用到的非常好用的好物但它同时又非常的廉价它低于五美金
而且在展览当中他其实也鼓励我们的参展人能够把这些东西带回家我觉得他这些做法就试图去建立与公众的很多的一个链接
但是如果要实现这样的一种策展的形式它就必然需要有很强的策展团队去支撑它那 MOMA 呢也是美国首个去设立电影摄影建筑与设计媒体与表演这些非传统领域的策展部门的一个博物馆那刚刚我们提到的像是传统的绘画雕塑绘画与版画它其实仅仅只是 MOMA 六个大的部门当中的其中两个
那从策展的地点策展的方式再到策展的部门我觉得 MOMA 的实验性和它的不断革新其实不仅体现在它艺术的本体当中其实也展现了它主动去跨越高文化与流行文化相结合艺术与教育审美与政治甚至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一些界限
对,所以其实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故事,它的标志性可能就在于这种策展方式和公众交互的方式被很多后来的一些当代艺术的机构都做了借鉴。
比如说 Tate Modern 比如说彭 P 度等等其实我们也越来越多看到其实到最后我们去看一个展我们不仅仅是看这些艺术品其实我们也在被策展人以及他们所抛出来的这些议题所带着去思考然后去对话
我觉得这个也是可能今天做了这一集的 research 之后我自己一个最大的感受吧可能以前会把艺术当作一个历史的标签一个历史的产物去看某把他的做法其实是让艺术来作为一种此时此地的介入然后把它作为一种工具让大家更加关注当下所正在发生的不管是政治也好不管是社会也好的一系列的议题
比如说在 17 年的时候其实当时美国政府他宣布说要去限制来自中东和非洲多个国家的人的入境的时候某马就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但是悄悄的把他其中的一个展厅里的一些比较经典的西方的作品替换成了来自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等等国家的艺术家的作品其实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非常直接的通过艺术的策展来对社会议题来进行回忆的方式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可能大家去体验一个艺术作品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了就是你不仅仅是看一幅画而且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用策展这个词嘛那可能以前策展只是一种陈列就把画挂出来但是当你有了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这种议题引导的这种策展方式的时候其实策展也是一种创作
那当你作为一个博物馆你也不仅仅是来保存和展示作品而是一种让文化的世界文化的对话发生的一个空间那这个就会延展到我们接下来想要分享的一个点其实我会觉得在 MOMA 你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情
对就不仅仅是看展对吧而且可能很多人也知道 MOMA 里面其实是有一家米其林餐厅的叫 The Modern 除此以外呢它还有两个可以吃减餐的 cafe 而且就很巧的是我上一次去纽约我的飞机是回来的飞机是那天晚上那我白天就没有事情做了嘛所以我就那天
白天我一整天我就泡在了 MOMA 在那边吃饭然后逛一逛我非常建议大家安排旅行的最后一天做这件事情因为你就行李可以寄存然后还不会淋雨就是很方便对但是我想要表达的是其实这种看展家吃饭或者吃饭在看展的这种场景越来越常见了因为即使是在上海嗯
普通美术馆的顶层也是有一个很好的餐厅的然后我上一次有一次是去 UCAA 的那家餐厅吃饭然后吃完饭那个餐厅给了我一张当时正在展的一个展览的票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行为也在被这些新型的博物馆
所驯化我们不再单纯的是去看一个展而是去到一个文化的目的地就可以在里面进行很多不同的一些活动我觉得 MOMA 的这种引入其他功能和空间的做法其实也启发了我们现代很多看到的一些商业体
像策展型的商业就比较典型的像是北京的乔福芳草地它在整体的商场里其实摆放了非常多的艺术作品然后也融入了很多其他的商业功能那还有我们之前讲过的百货特辑里面的勒普马歇它其实也是在中庭里做了非常多主题性的这些展览把艺术跟商业融合在一起
那这类型的我觉得策展型的商业其实对于商场的运营要求是比较高的它需要根据不同的艺术家去策划场地去展示那所以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从策展型的商业变成了把展览作为商业的一个部分就是把它作为其中商业的一个目的地像是去年刚刚开业的麻布台之秋的 TeamLab
以及我们刚刚提到的森美术馆它其实在六本木之丘的顶层那还有香港的这个 MOMA Design Store 其实也属于 K11 的一个部分所以其实我们举这些例子也是想要去探索的是它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看展的方式而且还重塑了人们跟艺术以及艺术机构的日常的关系那虽然说 MOMA 它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博物馆里设立餐厅的机构
其实第一个好像是 B&A 是最早在博物馆里面有餐厅的但它的确是系统化的将文化设计教育休闲然后以及我们后面会讲到的消费把这些所有不同的事情打通的一个更加整体的场域
在传统意义上艺术博物馆其实被认为是文化和知识的权威保管人和解释者但是近两年来其实我们也能够看到博物馆的角色其实它是在逐渐发生转变的从一个专家控制的权威逐渐地让渡了权威转向由观众主导和观众的控制那在这个权威转变的过程当中我觉得博物馆和艺术馆它分别是
非常注重用户体验的这个过程那我觉得这个变化其实是跟他的使命跟定位的变化也是有关的就是我很喜欢看所有品牌他官网上写什么嘛那某码的官网上他写的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致力于将世界各地的人们与当代艺术连接起来我们希望成为激发实验学习与创造力的催化器成为所有人汇聚的场所
也成为艺术家及思想的家园所以你会看到他就像你说他服务的不是艺术家他可能会服务艺术家但是他更重要的是去连接人们然后让大家能够对于现代艺术能够产生好奇心然后同时也能够在这边学习跟创造
所以我觉得他想要强调的一种关系就像你刚刚讲他不是自上而下的一个权威控制的我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值得看的他其实想要做的是一种有参与感的一种体验而且他非常重视说你不是来看艺术而是我们一起来探索艺术跟生活的关系嗯
因为让所有人参与到艺术当中是摩玛非常看重的,因为这样他就可以创造链接,所以在 2018 年的时候呢,摩玛就特地的针对他的参观者进行了一个调研,去看一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参与到其中了。调查结果显示,来摩玛参观的这些人并没有改变我们遗忘对传统艺术馆那种观众刻板的印象,
比如说他们都是高收入的群体,而且他们年龄都偏大,并且教育程度都比较高。莫玛的访客平均年收入在 10.6 万美元,那其实那个时候是远高于美国 6.3 万美元的这样的一个收入的中位数的。
并且在这些访客当中你也能看到有 77%其实是来自于全球跟美国其他地方的游客纽约当地的居民其实只有 23%而且并且这 23%当中有大部分的人其实来自于曼哈顿岛也就是最核心的地方它其实缺少了非常多少数族裔跟年龄阶层的广泛性跟多样性并且与纽约本地的生活其实是有一些断层的它并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所以这也促使了 MOMA 在 2018 年发表了自己的一个使命的宣言 MOMA 声称说我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所以她希望对学者到儿童都能够向各类的广大公众能够开放他们的博物馆那为了实现这样的一个愿景呢我觉得 MOMA 在 2018 年之后的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她在 2019 年进行了一个她的改扩建的一个工程
历史上呢 MOMA 对展馆其实有经过多次的改造那最为有名的两次呢分别是在 2004 年跟 2019 年那 2019 年的这次改造其实是最受好评的我觉得它首先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它充分考虑了我们这个参观者或者说居民使用者的这个感受让顾客或者让游客在展馆当中能更温馨的更舒适的去看展或者去体验
那在这个改造的过程当中我认为最为典型的部分就是摩玛的这个大厅因为 2004 年的改造其实它把重点其实也放在大厅嘛但是当时的设计师叫谷口吉生他扩大了展厅的面积设计的非常的现代化但会发现他在后期的使用过程当中展厅的设计动线是非常不合理的
尤其是那个半自动扶梯的那个设计我记得我 17 年去的时候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所有的游客都扎堆在那几个特殊的展区然后大厅非常的拥挤我看很多游客在网上写的吐槽就是感觉像是在黑色星期五的商场一样就感觉走进的不是一个艺术馆的展区
当你在描述这个画面的时候我就突然想起了我最早那个时候去看 MOMA 的体验好像就是房间到了最后几个的时候里面因为越到当代就越有那些声光电的东西嘛然后我就记得我当时就感觉很不舒服就晕眩然后还感觉有点喘不过气来我觉得可能就是因为有特别多的人扎堆到了某些展厅而且很多展厅的导师他其实并没有非常的清楚
那在 2019 年的改造和扩建过程当中其实就充分地考虑了这一点那在新建的吸管大厅其实我们能够看到说它现在的大厅是一个双层高度的一个空间之前的空间我觉得会相对地比较压抑跟逼则而且新建的这个大厅它会把电子的这个售票处跟我们衣帽寄存处
放在了一个大厅的侧边那这样的话呢整个大厅就是开场的人流就不会拥挤在特定的这个区域就能够分散到两边那大厅自然而然的你的人流就能够有足够流动的空间那也因为这个大厅它足够的宽敞
所以现在吸管的一层它其实也是可以摆放一些艺术装置的变成一个免费的展览像纽约的市民开放那这个改造项目它其实花了挺多钱的花了差不多 4.5 亿的美金但是它同时也给某码增加了 30%的面积
而且其实像刚刚玉慈讲的在做这个空间改造的时候还是回到最早他们想要实现的一种观展的体验那就是没有墙的画廊就是 Gallery without walls 这种更加开放的空间更加流动的空间其实也在帮助他们去实现他们想要去做的这种非线性的叙事让更多跨媒介跨领域的作品能够在同一个空间里面去很多元的呈现
而且在具体做的一些展览上面就是可能虽然以前他们已经做了很多很创新的策展的方式但是也曾经被诟病过说他们的策展的角度过于 focus 在西方的艺术大师上而且没有足够多的女性和非西方国家或者是一些更边缘的国家的艺术家的这些展现所以他们也希望在打破空间的同时也能够打破这种单一视角的边界
刚刚已经讲到了增加了 30%的面积它其实是基于在把原来的纽约的民间博物馆拆除的基础上去新建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西馆的这一侧我们也可以看到说在西馆有非常多颠覆原来传统画廊风格的一些展厅那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它四楼有一个新的展厅它的整个展览的空间布置是深色的
地板是深色的然后墙面也是深色的但它在有一侧设置了一面非常巨大的墙面式的窗户能够俯视到纽约的大楼跟纽约的街道那这个展馆其实就是为了刚刚所说到的一些实验性的展品所设置的包括音乐包括电影以及包括很多的艺术装置的空间那
那除了在提升摩玛作为公共空间它的公共性跟它实验性的展览空间之外呢其实摩玛也希望通过这次改造能够把博物馆作为一个跟纽约互动的一个很好的一个桥梁这次的新建的西馆呢其实它的入口是在 53 街嘛我们所说它大厅其实是没有任何遮挡的所以从视线上你一进入到这个展厅你其实就能看到 54 街的一个景色
那这样的话 54 街跟 53 街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另外一个互动了其实很多文章你去看它在描写这个建筑的时候都会强调 MOMA 是在 street level 所以这也是一种没有门槛的体现而且在没有门槛的这个点上我其实很喜欢很多国外的博物馆它的夜晚开放的这个环节而且它会特别强调说你是不是应该买一个博物馆的会员这件事情
就是他会在各个地方宣传他的会员的权益因为你可以付一个年费付完这个年费之后你就可以就是经常来看展或者说有特展的时候你会有这种提前预览的优先权我觉得这些都是他想要去做一种民主化更加大众化的努力刚刚其实盈盈所说的这个夜间开放活动在 MOMA 其实也有
这个活动的名字叫 Unico New York City Nights,是 MOMA 跟 Unico 一起合作的一个企划。从每周五的下午,但凡是预约过的游客就可以在闭馆之后进入到 MOMA。除了看展之外,我们还可以参与很多的即兴绘画的活动。同时你也可以享受一杯咖啡,因为这个时候商店跟咖啡厅都是会为你延长开放的。
那从 2013 年开始有超过大概 200 万的游客是参与到了这个企划活动中那除了这个活动之外呢其实 MOMA 还跟 UNIQLO 合作了另外一个活动叫做艺术讲述那这两个活动其实都属于 MOMA 和 UNIQLO 合作的 Arts for All 为所有人的艺术整个大的活动的 campaign 之下的
那这个 campaign 的宗旨呢其实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艺术那艺术讲述这个活动呢莫玛其实邀请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些特邀的嘉宾去分享他们最喜爱的艺术作品也让观众能够通过他们的讲述更加了解莫玛幕后的一些故事那这一系列的短片其实我们都可以在网上能够免费地观看到嗯
那说了这么多关于摩玛的一些事实也好或者说它的创新性也好那其实我想回归到一些很个人的问题就是你应在去博物馆的时候你会最喜欢去什么地方呢并且它为什么吸引你呢其实我这几年每次逛博物馆我都会留下很多时间去逛博物馆商店
因为我觉得其实博物馆的商店是非常适合买伴手礼的地方,因为就是有一些它的周边,而且还有一些很有设计感的东西,而且你会发现其实这几年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它非常注重自己的那一套品牌 VI 视觉体系的打造,
以及他自己品牌的打造因为其实这些设计都会应用在他的各种官方的周边上好的设计可以促进这些周边的销售而且你会看到其实最近几年大家有很多会去背着像 MOMAVNA 或者是
我自己有一个非常喜欢路易斯安那的帆布包就是你背这些博物馆的周边帆布包出去的时候你就觉得也是一种文化身份的体现吧我觉得这个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商店现在生意都还挺好的对的因为在 2022 年的时候 MOMA Design Store 的销售是到了一个顶峰并且他们的这一大部分的销售其实是支撑他们现在运营好 MOMA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经济来源
对但是我觉得 MOMA 的 design store 跟其他的博物馆商店是非常非常不同的因为他没有叫自己 museum shop 他也没有叫自己 gift shop 他叫自己 design shop 就是他的定位是一个设计商店而并不是一个博物馆商店我觉得这个也是为什么他值得拿来讲一讲的一个原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在设计界他算是最好的一个零售买手店之一就是多品牌零售店之一
而且除了在纽约的这个博物馆里面有这家商店在全球范围内日本也有香港也有而且纽约之前在 SOHO 也有家很大的店而且他自己也会做网上的销售还会把自己的一些独家的产品去经销给不同的批发商去进行售卖
而且刚刚提到的海外的这三家商店其实都是在这城市的最核心的商业区因为我记得京都的那家店应该就在 unico 旗舰店的一层那边的人流是非常大的所以就更加的能够从选址当中看出 MOMA 它对于这个 design store 的定位就是它就是一个商店它就应该在商业区对因为我觉得它最终的目的也是希望它能够独立于这个博物馆去运作嘛
它本身是有它的吸引力的而且本身也能够成为一个目的地然后也希望说大家在这边能够找到一些新的有趣的一些产品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周边
那如果说它是一家设计买手电的话那它选货就有它的标准那其实他们内部也会有一系列的筛选的标准选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品牌可以在 MOMA Design Store 里面进行卖比如说它的这些筛选的标准里面有八个问题那这些问题里面包括了比如说这个产品是不是实用的这个产品是不是解决了某个问题或者说它有没有用创新的方式去使用新的材料或者是技术
或者说这个产品它跟现在博物馆的一些馆藏有没有关系但是我觉得其实作为一个设计商店它另外一层筛选的标准就是它的审美跟设计如果让其他的博物馆或者艺术馆去做这件事情会有一点困难因为什么是好的设计这件事情本身就非常带有很强的主观的见解或者色彩但是
但是这件事情对 MOMA 来讲可能会更简单一些因为它被靠着博物馆并且有非常多的策展人去帮他们做这个判断判断完之后我们现在看到的 MOMA Design Store 里的产品主要我觉得有两类吧
第一类是它产品的本身是展馆的藏品同时这些藏品又跟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说我们能够看到的博朗的这个计算器它其实就是包豪斯设计非常典型的一个代表作并且我们能在生活当中频繁地去使用它
那另外一类呢我觉得是跟展馆的收藏本身有一些关联但它可能具有一些衍生的意义它不是藏品就比如说我那天在 MOMA 的 online store 看到有一个 NASA 标志的一个手表那这个手表中心是一个 NASA 的标志那这个标志是 1974 年 NASA 的一个蠕虫标志
虽然这个手表本身不是摩玛现在展馆的一个藏品但它非常具有未来感的这个标志其实跟它的视觉标准手册其实是一起纳入到了摩玛的收藏当中所以它其实是一个馆藏的延伸的一个产品
但是 MOMA Design Store 它作为一个设计买手店它肯定不可能跟博物馆一样它只会去选择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去进行售卖所以我觉得它是只卖精它不卖全的刚刚你提到那个蠕虫的手表就是 NASA 的蠕虫 logo 的手表其实我们在 NASA 那集也有提到嘛对的当时就说那个时候的那个 VI 手册就是一个值得收藏的东西你看 MOMA 都藏了它对吧
所以我觉得刚刚那两个例子不管是博朗的计算器和 NASA 的手表其实都是从它本身的展览和内容延伸出来的但是我觉得它的产品其实非常的商业化就是这个商店里面卖的产品非常的商业化但它的商业化体现在两个维度一种是艺术化的商品或者是就是设计的很好的商品还有一种是把艺术品本身进行商业化
那怎么去理解这两个概念就是说具有艺术性的商品我觉得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在 MOMA 的店里面会看到很多伊西米亚奇的那个褶皱的包那个就是一个商业化的产品嘛但是它中间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然后它设计非常有艺术性所以它就可以在 MOMA 店里面卖所以这个是艺术化的商品那
商业化的艺术品是什么呢在 MOMA 的店里面你还可以花 325 美金你可以买到一个草间迷生的小南瓜或者是你可以买到一个 Kate Herring 就是美国博物艺术家 Kate Herring 她的作品衍生出来的霓虹灯那这些我认为都是艺术品的商业化
那跟刚刚的那种就是设计很好又很有艺术感的商品其实是不同的那这两类都可以在罗马的店里面去找到
但我觉得它卖这种艺术衍生品也好卖好设计也好都不稀奇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家买手电你最核心的能力是你怎么样去挖掘到小众的新的别人不知道的设计那我觉得某马其实在这么多年做得最好的就是这件事情其中有一个是它发掘的好产品我相信很多人在前几年都买过
就是那个打开一本书的那个灯书本灯它的英文名叫 Lumio 那其实这个书本的台灯是某码团队在 2013 年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而且当时他们是在 Kickstarter 就是一个众筹的平台上面发现的
然后呢当时他们内部就在讨论说我们要不要去代理这个产品因为毕竟 Kickstarter 当时不是一个特别主流的产品发布的平台或者说他们可能也会担心说在这个 Kickstarter 上面的这些产品它太
小了太新了没有办法去支持一个更加规模化的生产或者是它的可能交付的周期会有问题但是我觉得 MOMA 的商品团队就还是非常有这个敏锐的 sense 的他们就决定冒这个险而且他们不仅仅引进了这个书本的台灯把它给卖爆了他们同时还跟 Kickstarter 有更深入的合作还选了很多其他的一些比较小众的但是又非常新颖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
我觉得就是摩玛这种非常独到的一些设计标准跟选择吧以及它团队整体的一个洞察力我觉得其实给了很多小众品牌一个展示的空间跟平台吧因为很多设计师品牌在最早创立初期它的销售其实比较困难
那也就因为 MOMA 有这样的渠道跟平台所以很多的设计师品牌在初期也会把 MOMA 作为他们主要的一个销售渠道我知道的是意大利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家居跟厨房的用品叫艾列西叫 Alice 那它最有名的一个蜘蛛腿一样的柠檬榨汁器其实就可以通过 MOMA 来进行销售而且我觉得不仅仅是 MOMA 吧
我觉得其实现在博物馆商店的渠道对于很多小众有设计感的品牌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说最近几年因为去了挺多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然后在各种各样的商店里面我都会看到有两个品牌我就是看到的频率非常高
一个是叫 Easy Peasy 的眼镜品牌它其实是一个法国的牌子如果大家看到它的产品你应该就马上就能认出来因为它的颜色很丰富然后它的造型是圆圆的而且价格非常亲民对所以它最早就是把老花镜就是 Reading Glass 这种比较功能的不是那么 sexy 的产品就做得比较时髦那最早其实是在博物馆商店里面被很多人认知的
然后还有一个品牌在博物馆商店里面经常看到叫 BAGGU 对它其实就是手提袋嘛但是它可以折叠起来很容易携带然后也正是因为它是一个很简单的一个尼龙的袋子所以它可以跟不同的博物馆或者是跟一些艺术作品去做跨界所以你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小众的很有设计感的商品其实能够借由博物馆商店这个渠道去让更多的人发现它
那我觉得其实做这样的商店它还有一层意义就是又回到我们最前面讲的某马他的使命之一就是怎么样能够让艺术和设计走进人们的生活因为其实他在商店里面卖的都是我们日常会用的东西那他更有设计感或者是他是某一个艺术家作品衍生出来的产品其实都是让这些艺术走进人们生活的方式
那他的一个商品负责人也说过他说其实对于他们来说 Design Store 的目标是尽可能让更多的受众能够接触到设计他同时呢也能够为博物馆去进行更多的创收但是他归根结底的目标是能够让优质的设计尽可能触及到更多的人
那它其实最重要的一个点是有的人他可能会对于博物馆本身觉得没有兴趣或者是觉得它是有距离的走到门口望而却步的但是作为商店本身它能够成为让大家进入到博物馆世界的一个切入点因为
刚刚也说到了 MOMA Design Store 它很多的产品其实是能够真的被我们在生活当中频繁地使用的不是一个只是摆在那里供我们欣赏的一个摆件那另外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 Design Store 它所售卖的东西它的价格其实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平易近人
因为我在猫猫买的东西跟我其他在商店里买的东西同类型的东西可能产品的价格我差不多或者说我就加一点价格我可以就拥有更好的设计或者更好的使用体验
那这部分的合作的产品我觉得也源于 MOMA 它自有的这个审美标准和它的设计原则它有这样的底气与其他的品牌去做一些共创的作品而且 MOMA 它其实也有自己艺术家为核心的现代艺术的策展团队叫 PS1
我记得前几期在 Slow News 里其实我有推荐过一个 Bodum 跟 MOMA 合作的一个厨房系列的一个产品它从咖啡壶到搅拌器都有那在视觉上其实你一看就能知道这个就是 MOMA 的特有的在 MOMA 售卖的产品系列虽然可能在产品的功能上我觉得跟它传统的那一系列的产品是一样的但是
明快的色快的那个设计其实可以让我每次在使用它的时候或者说走进厨房的时候可能都会愉悦不少对我觉得一个机构或者是一个 entity 它是否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大家
在审美上在你的精神上在价值上有一定认知度的品牌最好的一个验证标准就是你能不能做联名对吧那其实刚刚你举的这个例子就是 MOMA 它已经有一个大家所认知的调性跟它的原则跟设计标准那当它去跟其他的我们生活当中所熟知的品牌在进行跨界的时候就能够碰撞出一些新的东西而且是有 MOMA 特色的东西
因为我最想买的一个 MOMA 的产品是它跟 Nike 合作的一个叫 Everyday Socks 的一系列彩色的袜子就上面有个勾然后有个 MOMA 的字但是它选的颜色非常的亮就很好看就非常 MOMA 对 所以我就觉得这样的跨界合作才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自己自带一套标准跟设计语言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今天的内容我觉得 MOMA 更像一个反叛的先驱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给到了一个展示空间让现代艺术有更多跟公众互动的地方同时呢它也重新去定义了文化空间本身的一种可能性而且影响了一整代博物馆的空间策展的理念
它让去博物馆不再是一次学习式的上课式的参观而是成为一种可以交流可以放松可以用餐还可以消费但同时也能够进行思考的完整的日常的体验那最后我们可以把今天的讨论落在这个 design store 上因为其实刚刚我们有提到很多我们喜欢的品牌跟 design store 都有合作
那其实我还挺好奇大家首先会觉得如果在中国要落地一家 design store 开在哪里最合适以及如果国内有品牌可以跟 MOMA design store 去合作你觉得你会期待看到什么样的跨界
我非常好奇大家会想到什么地方以及哪些品牌可以在留言里面告诉我们我先来回应像刚刚已经说的这两个问题可能脑袋当中跳出来的最合适开 MOMA Design Store 的城市其实就是上海
因为要够商业因为我觉得就是够商业这一点就足以让 Design Store 在这里开一家店并且我觉得上海有非常多有创意的设计人士而且他们有非常多自己孵化的小众品牌那 MOMA Design Store 也是一个非常合适他们去展示自己品牌的一个空间跟一个载体那说到品牌的话我其实想到的是 Pupu Pula
就是我们之前有采访过的一个儿童家居品牌我觉得这个品牌本身它也是一个相对来说起步比较晚并且处在比较初期的一个家居产品并且它的核心的受众其实是儿童嘛那这一点其实也比较符合 MOMA 所提倡的希望有所有人都能够参与到艺术的创作过程当中的这样的一个宗旨所以我觉得这个品牌会比较合适我很能想象他们的那个儿童的闹钟
就那个教小朋友读钟表的那个产品出现在罗马的 design store 里我觉得这个例子还特别棒
好呀那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边也欢迎大家在评论里面积极地留言给我们然后把你们的想法也分享给大家那同时呢也欢迎大家关注 Slowbrand 的微信小红书因为其实我们也在不断地在小红书上有发 Slownews 一些更新频率更快更加小体量的信息的分享非常期待大家在
这些不同的平台上跟我们的互动谢谢大家一路的支持吧好的那今天的节目就到这边好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