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85 起底英伟达并购之道|3万亿市值的秘密,藏在27笔收购里

vol.85 起底英伟达并购之道|3万亿市值的秘密,藏在27笔收购里

2024/12/5
logo of podcast 知本论

知本论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刘飞
一位活跃的主播,通过播客分享各种主题,包括商业故事和文化内容。
董世敏
Topics
@孙冰洁 :本期节目探讨英伟达的并购战略,以及其在公司发展中的作用。英伟达通过27笔重要收购,从一家濒临破产的显卡公司发展成为如今的AI巨头。 @刘飞 :英伟达早期产品战略存在问题,步子迈得太大,忽视了市场需求和技术标准的改变。但其长期战略方向正确,从显卡转向GPU,再到CUDA生态的建立,都体现了其对未来趋势的准确把握。 @董世敏 :英伟达的成功离不开其对人才和技术的重视,以及高效的资产整合能力。AMD收购ATI反而间接帮助英伟达,使其专注于GPU发展。CUDA生态的建立是英伟达长期战略的体现,其成功也受益于后来的AI浪潮。英伟达收购Mellanox是其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体现了其高效的资产整合能力。 刘飞:英伟达早期面临资金短缺和市场竞争激烈的问题,其产品战略存在问题,步子迈得太大,忽视了市场需求和技术标准的改变。但其长期战略方向正确,从显卡转向GPU,再到CUDA生态的建立,都体现了其对未来趋势的准确把握。英伟达的成功也受益于深度学习的兴起和其自身的长期技术积累。 董世敏:英伟达的成功与其商业模式、公司治理和人才激励机制有关。黄仁勋的个人管理能力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英伟达的收购战略并非盲目扩张,而是沿着自身核心能力逐步布局,并注重人才和技术的整合。 董世敏:英伟达的成功离不开其对人才和技术的重视,以及高效的资产整合能力。AMD收购ATI反而间接帮助英伟达,使其专注于GPU发展。CUDA生态的建立是英伟达长期战略的体现,其成功也受益于后来的AI浪潮。英伟达收购Mellanox是其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体现了其高效的资产整合能力。英伟达的收购战略并非盲目扩张,而是沿着自身核心能力逐步布局,并注重人才和技术的整合。英伟达的成功也与其商业模式、公司治理和人才激励机制有关。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英伟达在1999年上市后的25年里完成了27笔重要收购?

英伟达通过并购策略,补充了技术和人才,扩展了GPU的应用场景,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半导体行业中突出重围,成为市值逼近3.7万亿的商业巨头。

英伟达如何通过并购3dfx成为显卡王?

英伟达在1999年收购了3dfx,获得了大量工程师和技术,特别是2D向后兼容的设计能力,从而巩固了其在显卡市场的地位。

为什么英伟达的CUDA平台能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CUDA平台通过提供灵活的编程能力,支持各种计算场景,特别是AI应用,使其在GPU市场上具有独特优势。英伟达通过与高校合作,推广CUDA课程,建立了强大的生态系统。

2012年英伟达为何能抓住AI发展的机会?

2012年,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使英伟达的GPU成为AI计算的首选硬件。英伟达在此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GPU技术,通过推广CUDA平台,为AI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英伟达收购Mellanox为何被认为是其历史上最成功的收购之一?

英伟达在2020年收购Mellanox,获得了高性能网络技术,强化了其在数据中心市场的地位。Mellanox的产品与英伟达的GPU相结合,大幅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为AI计算提供了关键支持。

英特尔为何未能在英伟达早期通过收购控制对方?

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在公司文化和管理上的独特理念,以及英伟达在技术上的持续创新,使得英特尔难以通过收购控制英伟达。此外,英伟达的团队对加入大公司文化有所忌惮。

英伟达如何保持长期竞争力?

英伟达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并购策略和强大的企业文化,保持了在GPU和AI领域的领先地位。黄仁勋的管理能力和公司内部的高效沟通机制,确保了英伟达能够迅速抓住市场机会。

Chapters
1993年成立的英伟达,初期资金仅够维持30天运转。第一款芯片NV1因兼容性差,销售惨淡,险些破产。与世嘉的合作,为公司续命。
  • 英伟达初创时资金紧张,仅能维持30天运转
  • 首款芯片NV1因兼容性问题导致销售失败
  • 与世嘉合作获得资金支持,避免破产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觉得英伟达是不是它的核心的壁垒是台积电是不是它的核心壁垒是硬件制造其实也并不是包括 CUDA 英特尔能不能在英伟达成功地早期通过收购控制对方 3DFX 本来是可以收购英伟达的但是他们也很比较鸡贼就觉得英伟达肯定要倒闭了其实它的野心很大

英伟达这个公司挖人特别厉害不仅挖竞争对手的还挖自己合作伙伴的我先能活下来我能在牌桌上然后我等到下一个机会出现我又能把下一个机会抓住在每一个阶段他做的战略的方向都很类似 12 年其实才是英伟达真正抓住机会的那一年但是并不是说英伟达有多么提前的布局这是事后马浩炮的看法

嗨 朋友们好 欢迎收听日本论 我是冰姐本期节目我们聊聊英伟达作为一家网红公司其实此前已经有大量的文章视频包括播客解剖过英伟达但是我发现大多数的重点是集中在 GPU CPU CUDA 等技术上的东西这些东西当然很重要但是有一个视角一直是被忽略的就是我们本期想要聊的并购

从 1999 年上市以来的 25 年里呢英伟达完成了 27 场收购那作为当今的市值一个呢并购在其中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忽视的他怎么通过产品商战并购从被巨头垄断的半导体赛道中突出重围有了今天的地位今天节目请来了两位嘉宾一位是我们的老朋友刘飞老师刘飞老师是资深产品人

也是波克桑五环和半拿铁的主播我们请刘老师跟大家打个招呼吧 Hello 大家好我是刘飞另外一位是我们的新朋友董世民老师董老师有一个笔名叫董指导曾经担任远川研究所的所长具有十多年的投研经验我们也非常高兴在节目中和董老师一起聊聊英伟达之道大家好我是董世民我们今天主要是从这个并购从商业的角度来聊聊英伟达其实

其实英伟达的声明确切对于大众来说也就是从这几年 AI 崛起开始的对这个事我想首先先表达一下因为咱们聊英伟达嘛我先表达一下对英伟达的感谢就是我炒股 10 年英伟达现在是让我那个让你稳赚赚的最多的超过了特斯拉和拼多多已经是我现在赚钱最多的个股了要特别感谢黄老师

让我有一份重要的收入就你们俩都买英伟达的股票我没有买我没有美股我是属于这个行动的矮子刘飞老师是什么时候入股的今年初当时看到的时候

就感觉好像现在是不是股价有点偏低了就是他当时我记得就是 AI 整个火了行业里天翻地覆的在讨论的时候大量的朋友出去创业的那个时候我发现他的股票好像只涨了不到 10 个点我就觉得这不对啊就是他不可能这么低啊然后我就那个把空了一下特斯拉空了一下苹果然后对然后就把很多仓位放到上面了后来就涨了不少吧对

那你还是属于这个上车的晚期了有一些人可能早几年就持有他的股票但是很难拿得住因为英伟达的历史波动其实是非常大的早几年拿就其实哪怕今年拿的因为它波动也比较大或者说大家会觉得说我涨了这么多了我就赶快出掉了其实也不容易拿得住的我一般拿股票我都是奔着

五六年去拿的我现在手里的这几只股票已经好多年没动过了对我们那个时候国内金融圈其实在找的都是中国的英伟大然后选了好几个好几个公司不尽人意

对过山车非常猛烈但是在此前的 20 多年的时间里呢英伟达好像一直是默默无闻甚至有好几次是命悬一箭所以咱们就先来聊一聊他的几个发展的关键阶段对英伟达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公司就他整个成长经历跟我们常见的公司不是特别一样因为他这产品相对来说还是 2B 的嘛就哪怕我们说现在是 2C 很多人会买他的但是

还是 B 端的客户会更多先聊第一个阶段就 1993 年英伟达刚成立的时候它还是一家专做显卡的公司当时的市场格局是已经有 200 多个竞争对手了而且还包括 IBM 索尼富士通东芝这样的巨头

据说英伟达当时他一步运营资金只能维持 30 天运转所以当时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好那我先分享一下英伟达是怎么把自己做到只有 30 天运转的这种状况的英伟达当时的时候他开发了自己的第一款的一个芯片叫 NV1 那这款芯片的话在当时英伟达认知里他觉得这是一款非常牛的一款芯片首先他的视频技术采用的是这个 3D 图形加速技术

而当时市场普遍采用的是 2D 的标准那他们会觉得说我这个芯片技术是比较领先的但是呢因为他这款芯片的向后的兼容性并不好也就是他对 2D 标准的支持并不高因为他们当时的工程师预测市场会很快从 2D 转向 3D 所以他们觉得 2D 这个市场就不需要去关注了但是呢

没想到的是呢当时最火爆的一款游戏就是毁灭战士它就是一个和 2D 标准是非常适配的一款游戏所以这就导致英伟达的芯片在玩这款最火爆的游戏的时候呢效果非常的差这是在图形处理方面的第二个是当时的芯片的设计工程师呢还为这个芯片增加了音频的功能但是这个音频呢也是独具一格和市场上当时业界非常标准的升霸的这个升卡升霸升卡呢也不兼容

所以就导致英伟达的芯片虽然很牛但是和市场上主流的游戏都不太适配所以他当时的销售就比较惨淡而且当时有一个比较大的一个订单的客户后来看到这种情况以后也取消了订单

呃他当时的时候就是因为打去推荐他们的芯片的时候呢客户都会说哇很不错你们的 3D 图形技术真的很厉害但是如果你们什么时候把这个音频技术取消了那你们再来找我就是说你们所以用他们当时的联合创始人嗯马拉科夫斯基他的话说就是我们以为我们打造了一款伟大的技术和伟大的产品结果发现呢只打造了伟大的技术而不是伟大的产品后来黄仁勋自己总结就是说呃

我们开发了很多自嗨的功能但是呢客户却不会为此买单所以这笔钱呢当时的时候花了将近 1500 万美金也几乎是公司的全部资产了所以当时的时候呢公司基本上就是到了只能维持 30 多天啊它是 30 多天运转的状况

后来因为他能够渡过难关是因为他当时和世嘉这个游戏公司有一个合作那公司就按照当时的合同开发出了所需要的这个产品后来呢世嘉就支付了 100 万美元那算上这 100 万美元的话公司账上大概有 300 万美元

基本上就可以喘一口气了他当时又是怎么通过完成对这个竞争对手 3DFX 的收购从而成为这个显卡王的丁伟达可以渡过难关是因为之前和世嘉有个合作那后来公司就开发出了合同要求的这个原型机所以世嘉就支付了 100 万美元那算上这笔钱呢丁伟达账上有 300 万美元可以喘口气了

而 3dfx 呢当时呢它是本来是可以收购英伟达的但是呢他们也比较鸡贼就觉得英伟达肯定要倒闭了那我再晚一段时间去收购的话价格可能会更低所以呢他们就在等等这个英伟达继续犯更大的错误

但是呢没有想到的是呢英伟达前期的员工包括黄仁勋和他的联合创始人以及他们早期的这批员工都非常的能打就是能力还是很强的他们很快意识到产品出了定位的问题之后呢就做了调整他们就重新设计了一款芯片也就是 Riva 128 而且呢这款芯片和 2D 呢实现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向后的一个兼容

而且因为他还从 VGA 也就是 2D 内核的一个设计公司挖来了一个很牛的一个设计师这个设计师进来了以后这个设计师呢就叫戈帕尔被黄仁勋称赞是拯救了公司的人所以就后来就 Riva R28 这个芯片呢就非常的惊艳惊艳到一个地步就是当时他们在会展上去做这个产品展示的时候有另外一家小一点的竞争对手

那个竞争对手的首席架构师他们就来看这个芯片然后就看了这个芯片的展示效果以后他就立刻就惊讶了然后就马上就问当时的英伟达的员工就问说我怎么可以加入你们公司所以就是凭着 Riva 128 的这个芯片英伟达就又拿到了融资也获得了大的一个订单基本上就相当于是从这个压力很大然后开始复苏了而 3dfx 呢

他虽然说是想等因为答案的问题结果没有等到反而呢自己就开始慌了他倒闭的故事其实跟很多公司都比较类似主要就是激进扩张和管理不善当时 3dfx 就想了说因为他有个大客户叫 stb 那他就觉得说我把你的大客户收购过来变成我的子公司那你不就没有客户了吗你是不是就活不下去了然后他就把这个公司收过来了

结果他收过来了以后呢其他的下游工程师就会发现说哎你 3dfx 就是你又当上游又是下游就是又是裁判又是运动员那我就不跟你玩了反而是更多的客户开始涌向了一件伟大

所以就是 3dfx 呢就是只拿了一个 stp 却丢掉了其他的所有的客户啊所以嗯这是市场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就是他收购过来这个公司以后呢其实他的管理是非常难的啊就是这两个团队的融合一直很差结果就导致他的芯片原有的主页芯片设计也被拖累了所以在 2000 年的时候呢整个 3dfx 的资金呢就耗尽了啊

后来呢就反而被英伟达就收购了 3dfx 的公司呢他这个员工呢后来就到了英伟达以后呢他们很渴望想看看英伟达到底有什么秘籍能够从当时要被我们干死要被我们收购的这种地步反过来去收购我们他们就到处去找这个公司的秘籍的时候结果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秘籍就是管理好效率高然后呢也比较专注对

当时 3DAPP 是它最核心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它的芯片但是呢问题就在于他们看到英伟达设计的芯片比较超前的时候原本他们应该是集中所有的资源去开发另一款更高级别的芯片的但是呢他们当时的战略就比较分散了

他们觉得说我是不是通过我的下游的延伸我的下游对吧我原来只是做芯片设计现在我可以去买一个显卡的公司然后呢去和这个消费者能够更加直接的接触从而提高我的这个品牌

他当时就做了很多的这种资源的更加的分散的去布局那就导致他的芯片设计就开始和英伟达就拉开差距了所以英伟达他收购他的主要的那个思路就是我想借此收购 3DFX 他是想拿到他的什么比如说收购基本上基于这么几种

目的吧我要么是要拿你的技术那么就是拿到你的核心产品线或者是收购你的这个人才他当时的那个主要是人才和技术因为在早期的时候虽然我们看到说有这个几十家做这个图形设计的公司但是当时整个产业其实比较小的那时候还没有 GPU 这个名字所以当时的人才也还是比较稀缺的所以英伟达当时的收购主要是收购了他们的大部分的工程师

聊到英伟达当时那个资金只剩 30 天运转的时候那个龙老师提到一点是说英伟达当时的做出来那个产品好多时候是在满足自己自嗨但是产品就是他推到市场上之后呢

商家并不是特别的买单所以就这个点上就涉及到了这个产品战略产品思维我想问问刘飞老师你是怎么看他第一阶段的就是那个命悬一线的时候他的那个怎么评价他的那个产品战略是他的那个思维或者是他做错了吗刚才那个董老师讲了好多他第一阶段的重要的一些决策尤其并购我想补充几个侧面就是我们从用户也好从市场也好有几个侧面第一个就是刚才其实董老师提到了

世嘉为什么世嘉给的那个订单特别重要就是我们今天可能不是特别熟悉这家公司可能世嘉对于很多朋友来说是一个童年记忆就是童年的时候可能大家玩过世嘉的游戏记忆但是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在当年其实游戏行业就只有三大天王

一个是任天堂一个是世嘉还有一个是索尼而且索尼是算比较新的天王那个时候还没有茶 box 也没有现在这么繁荣的游戏市场所以

他就能拿到世家的订单来说对他特别重要还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你看现在大家觉得说显卡芯片 GPU 好像是一个挺大的市场挺成熟的市场为什么只靠游戏厂商活着那其实是因为在当年 3D 芯片这件事就是一个特别特别新的事情在这之前其实刚才东老师也说了他更多的是 2D 的芯片或者 2D 的技术游戏也都是 2D 的

3D 游戏是刚刚出现另外还有一个行业也是刚刚出现的叫 3D 影视 3D 图形开发这个行业其实包括当时出现的那个侏罗纪公园啊包括

那个后来的玩具总动员啊等等这些行业才催生了有 3D 芯片这个机会但这个机会在当年看非常小虽然它是个热点行业里都在讨论但是有点像今天的 AI 一样赚到钱的公司也不多对吧大家都在讨论是一个热点但是你决定做这个事很容易步子就迈大了

所以刚才说的那个英伟达在第一阶段面临的问题其实就是他步子迈得比较大他觉得他要做其实他的野心很大你看他的名字 InvidiaInvidia 把 i 去掉就是英伟达嘛 Invidia 的意思是嫉妒就他要做一个让人嫉妒的公司然后他自己第一代芯片叫 NV 第一代芯片 NV 的意思就是 Next Version

next version 就是下一个版本下一代我要做的就是行业里的下一代的东西但是他这个方向是没问题的因为他认为他刚开始做的时候其实身边很多朋友

不建议就觉得说你做一个这么小的市场这就是小孩市场就是玩游戏本身是一个当时看很小众的市场然后给小孩做东西有什么前途呢但是今天我们知道游戏行业已经变得特别大了所以他这个眼光没有问题他也认为未来 3D 芯片不应该是呃

呃那个一个小众的可能未来每个电脑每个游戏机都要装一个可编程可开发的这种 3D 芯片这个大方向是没问题的但是就像我刚才说的你你还得面临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当前愿意给你钱的愿意下订单的就那么几家如果施加不愿意给你这个钱你没有这个订单就就完了这是一个当时做的呃

可能有点着急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其实看的有点远对吧就是步子迈得有点大还有一个点就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微软突然横空出世 DirectX 团队他们做出来了 Direct3D 这个新的标准这个新的标准其实就是刚才东老师说的他重新定义了 3D 开发标准然后他决定以后 Windows 只支持这一种

啊 标准这一种 3D 的标准这一下就把那个英伟达的这个路子给堵死了因为他们的这个技术标准不一样他根本没法使用就是那 PC 市场本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他要看重的一个市场结果这个市场就没有了包括后来 DirectX 团队自己也做出来了 Xbox

自己也变成了那个游戏天王之一所以这一件事也是在当年创业的时候风险很大的一件事就是其实巨头他是有办法能够因为自己占有的这个市场去影响整个行业的标准的但是因为你当时做一个小公司你不是跟随你刚上来就举一个大旗我要改变行业这其实是一件非常非常危险的事

因为就还是刚才说的我们说产品思维可能有的时候你能够吸引消费者你的技术真的足够牛逼你有 2C 的渠道是没问题的但是你做的其实是一个更接近 2B 的市场你其实做的是一个更技术支持的市场但是你又跟现在行业里大家更倾向的技术路径不一样那这其实反而是非常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嗯

我后来就看他比如说到第二阶段就是开始那个做 GPU 这一块的时候其实跟他前期就是你讲的这个思维方式或者他做产品的那个战略其实也有点相似因为从他完成了对这个 3DFX 的收购之后他到 99 年的时候就上市了然后他的那个在显卡这个领域已经做到显卡王了

然后到第二个阶段大概是 1999 年到 2006 年的这样的一个时间段这个时间一般被认为是它快速成长的一个 GPU 时期它当时又是怎么从这个显卡这个领域转向 GPU 的因为据说它在做第一个 GPU 产品的时候也是挺冒险的因为做的前提调查也是没有客户说要这个东西

还是跟前面他做显卡产品的时候是一样冒险对就是像刚才说的其实他的大的方向未来肯定是大家公认如果 3D 整个行业起来了如果游戏产业变大了你像今天我们都知道游戏产业非常大可能很多朋友不太玩游戏不太了解就是游戏产业现在已经早就不是小孩自己的那种打打闹闹的那种小的市场了

现在游戏产业我之前看的数据是二三年游戏产业有 2400 亿的市场影视行业是 2800 亿也就是说它接近影视行业这么大巨大的一个市场就所有影视啊就包括那个电影啊影视剧啊综艺啊等等这些所以它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了它的长期的规划长期的选择其实从来没有出错只不过就是当下该怎么走对英伟达也好对于黄尘勋也好

他也没办法去做非常精确的分析和研究因为还是刚才说的产品思维在他做的这个行业和市场里很容易受到一些意外的影响因为当时那个行业很小那个产业很小

像刚才说的这种技术方案其实是 DirectX 团队这个团队做出来了这个团队的成立本身在微软内部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意外的一件事情因为本来公司的游戏的项目不是准备交给他们做的因为他们是个很极客的又特别小的团队

创始团队只有四个人这四个年轻人说我们想要在微软内部做游戏其实面临了很多意外他们最后是因为各种传奇的故事这个因为是 Xbox 的故事就不展开说了他们想办法说服了比尔盖茨最后把这个项目拿到手又去怎么做自己的 3D

技术去怎么做自己的游戏机这些这些就是很意外的因为在这之前不光外部对微软会不会做游戏会不会深入去甚至做自己第一个硬件 Xbox 它的第一个硬件大家都是存疑的包括内部他们自己也没有特别有信心去做这个事但是最后他就做出来了而且做出来之后他确实成了行业里应该是除了 OpenGL 之外

最重要的图形标准 Direct 3D 这个标准所以这些意外让英伟达就很难受所以对于黄仁鑫来说他能做的就是所谓的顺势而为像刚才说的这个 GPU 其实在英伟达刚成立的时候他对 3D 芯片的认知他对 3D 芯片的这个未来的规划就是要做可编程的这儿要稍微解释一下就是 CPU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英特尔嘛

英特尔为什么提这个概念是因为过去的芯片是写死的它是不能编程适应于各种场景的那之前的这些芯片它就会五花八门很复杂所以英伟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说未来一块芯片就是一个可编程的电脑

这里面你可以在硬件这个基础上做一层编程而不是在软件上编程那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后来影响了计算机产业就是它卖的只要是通用的芯片就行了能解决各种行业的问题那黄仁逊认为未来的

显卡芯片未来的 3D 芯片也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他提出 GPU 这个概念实际上说实话 GPU 的从概念上来说跟显卡差别不是特别大只不过它跟 CPU 很像大家一听 GPU 感觉它就是跟 CPU 一样高级的东西

今天我们觉得好像都就是普通的硬件但是 GPU 在当年是一个可以说有点新潮的说法对然后另外就是其实在解决了刚才说的一个是资金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技术方案这个大的方向的问题他开始使用刚才说的行业里公认的这种技术方案之后他

它在下一代做出来的产品就是 NV10 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比较熟悉的 JFORCE 型号做出芯片来之后其实也就又回到了它本来要做的路径上而且做的足够好包括前面说的它们步子迈得比较大它的技术比较成熟在这个时候其实就能体现出来它的优势了所以

最后还是说它一方面像刚才说的它可能确实不做用户调研因为用户调研这件事也确实比较难做它不是一个 2C 的市场你不可能发一个问卷去做调查所以它还是基于行业的判断

那这种行业的判断在刚才说的 99 年他发布了 JFORCE 这个型号之后肉眼可见的就越来越顺利了到后面他都跟 Xbox 直接合作了拿了一笔巨大的订单应该是 18 亿的一个订单

然后再到后面就是我们能看到的像 06 年的库达他让这个可编程这件事让他的灵活度又再次提升了一节所以一般说 99 年到 06 年是他的第二阶段对所以呃总结来说就还是他

他自己很相信这个未来,他坚持这个未来,但是过程当中怎么走到那个未来,其实是确实磕磕绊绊的,他很难通过一个简单的办法就能解决这个市场里的这些各种意外,因为毕竟还是一个草创的阶段。同一时期就是在他做这个 GPU 这个业务的时候,其实芯片领域除了这个 GPU,CPU 它同时还是在发展的。

然后 CPU 领域呢英特尔和 AMD 在这个 CPU 战场上可以说是对垒然后英伟达当时还是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叫 ATI 然后他们两个应该是双雄并进对抗了七年之久最后的结局是 ATI 被 AMD 收购了

然后我看到有种说法是说为了收购 ATI AMD 当时几乎是用光了这个账面的现金而且产生 25 亿美元的债务因为这个债务危机所以两者的合并没有出现这种最初一加一大于二的这种

目的或者成效反而是让英伟达侥幸捡到了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所以现在怎么评价这一场收购对英伟达的影响我觉得就是其实我们说除了 AMD 啊就是比如说英特尔它其实一直做 CPU 之外的话它其实也做过一段时间 GPU 因为大家都觉得说嗯

我的客户他可能比如说我都是一个笔记本上面对吧我放了 CPU 放了 GPU 那我一个客户我可以卖两个我就可以一加一大于二实现这个渠道的附用但其实这里边是有难度的首先是这两个 CPU 和 GPU 这两个芯片的工程师的团队他并不一样而且他们的架构设计他们的理念其实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就是在人才和管理方面的附用性其实并不高

第二个来讲的话我觉得是在当时那个时期就是 CPU 和 GPU 都是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那每一个领域其实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和精力而这些领域其实每一个玩家都非常能打就是不管是 AMD 英特尔和 GP 和英伟达其实每一个都是很角色他就是当对手稍微弱一点点可能就是得势就猛锤对手的那种感觉所以当 AMD 收了 ATI 之后呢他其实就面临的是两个领域然后呢

就相当于开了两条都非常难打的都非常激烈的战线一条要对抗英特尔一条要对抗英伟达那相对来讲的话反而更专注的英伟达的话他其实就是能够把更多的资源一直投在这个 GPU 上面那我们可以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一个优势但是呢

问题就在于 CPU 也好和 GPU 也好它都是要不断去烧钱不断去投入资源的那你在这个时候去合并的话其实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英特尔其实做了一段时间 GPU 之后大概就两三年那个业务也停掉了另外也是因为这次合并就是这个强有力的这个对手被暂时的打下之后呢然后也是可以

可以说是把英伟达暂时的从这个对垒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因为在此之前英伟达他差不多是被锁死在这个 GPU 的赛道而且他没有什么经历或者是才能

财力啊去进行这个横向扩张然后在此之后呢英伟达他的这个扩张的步伐就加速了有一个代表性的动作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被提起的就是他的这个库达的生态然后他就是从那开始打造这个库达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时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首先库达这个技术他

是一种架构它是让硬件软件中间再加了一层这个比较复杂的一种能力那这种能力其实它更多的还是围绕着黄仁勋在公司一成立就你看我刚才反复在说的长期的愿景就是他要让这个整个显卡也好 GPU 也好

尽可能灵活然后未来能支持各种各样的计算的场景那这也是后面为什么 AI 能够在库达这个平台上能非常好的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说你只有一个硬件芯片的支持你不够那么灵活的话你没法做这么多可编程的话

其实他不会像今天这么有影响力但是这件事跟他之前做事情的这个方式也很像就是他依然是用一个我现在不是很明确不是很确定但我相信未来就是这么一个市场的方式去做这件事所以这件事他变得在当时来看不管是行业内还是说他们自己的投资人大家都不是特别理解因为

财报实在特别难看大家就会觉得你这是又在瞎折腾什么东西因为库达在前期刚开始做的它就是一个成本部门这个成本部门每年还耗掉大量的公司的利润

所以当时他花了很长时间去一直坚持推动这个事其实是面临很多困难的而且也有很大的风险可能当时他不一定自己想到 AI 这个行业他可能想到的还是游戏行业未来会变得特别大但是游戏行业到底是两年之后变成能够跟库达

能够让库达有用武之地还是说 10 年之后还是说 30 年之后不知道你如果真的是 30 年之后那这个事就变得没有意义了你这么着急的花这么多成本去推动那最后面临的可能是很很危险的结果所以我感觉在每一个阶段他做的战略的方向都很类似只不过这次

它的机会更好一些 CUDA 平台做好之后它其实面临了一些真实的需求并且跟随着游戏行业到后来的 AI 行业发展起来了所以大家今天会把它叫成哭成河但是我们这是事后马浩炮的看法是说你看它第一代产品失败了它的 CUDA 就成功了但实际上我觉得它的战略策略方向跟以前是差不多的嗯

而且他这个东西现在之所以评价他成功也是因为跟他后期时代的红利时代运气加成有关对库达当时因为他的时机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好因为他推出来大概 06 年开始做然后呢结果到 07 年 08 年的时候就赶上这个金融危机然后呢英伟达呢当时毛利率也下降了很多所以他当时的时候从 2007 年 10 月开始的时候其实股价是

非常难看就是暴跌了 80%一个分析师他就回忆当时 07 年的时候参加英伟达的那个投资者见面会然后呢就是所有分析师都不停的就是围着英伟达就问老黄就是哎你们下个月业绩怎么样你们下个季度业绩怎么样那老黄就一直想跟他们讲的是我这个东西对我未来十几年几十年都非常的重要结果就没有人听大家都只关心的是短期的所以

当时的时候那个分析师就回忆说老黄就非常的落寞但是我觉得就像刘飞老师刚才讲的就是因为老黄的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认定的东西他是能够坚持的

所以就是因为他当时的时候在酷大方面的话他就是还是要继续投入但是呢他的思路还是比较巧妙的他首先搞定的是学术界就是他当时跟高校去合作把芯片免费送给他们用但是呢就要求这些教授呢要开一个讲酷大的课就是告诉更多的学生未来是怎么去用这个产品那这个课的后来就是一下子就火了

像今年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物智能大牛辛顿教授他其实当时在 06 年的时候他就也开始接触到库达了到 2008 年的时候他又开始去再次被人推荐然后他就开始去用就发现太好用了就是解决了他们很多这种编程的效率问题

所以后来他也就开始用这个 GPU 然后也有了他后来发布的这个 Alexa NET 这个图像识别的这个算法就开启了这个现在的人工智能这个浪潮而且差一个话题就是黄仁勋这个人他其实是非常具备这个他反思能力学习能力非常强就是我们说他第一款芯片的时候是自嗨不照顾这个用户但是在他后面的产品推出的时候

他其实都非常关注用户比如说他的库大的推广前期的时候他会邀请所有用库大的这些教授啊知识分子啊这个研发人员啊大家在一起去交流就是你们只要提出需求哎可能一个月以后这个功能就已经在库大里面集成了所以当时大家都非常的开心就是踊跃的去帮他去做这种各种各样的功能设计提需求然后也帮他们去做各种各样的推广

包括在这个 GPU 的时候也是就是当时为什么他们命名叫 GPU 就是当时的整个产品他觉得图像处理或者是起一个非常学术的名字觉得消费者感受不到这个产品的厉害那他就觉得说那我就直接对标你叫 CPU 我就叫 GPU 大家一下子就看清楚了这也是他们从第一次失败的那种经验里面提取的

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之后呢这个网络效应就形成了所以现在就成为了一个比较强的一个护城河了所以其实这个聊起来大家就会觉得英伟达是不是它的核心的壁垒是台积电是不是它的核心壁垒是这个硬件制造其实也并不是包括刚才说的酷达我跟很多身边的朋友聊尤其是行业内的朋友我之前跟 OpenAI 出来的一个朋友聊

就是他们都会觉得酷大这个事你要追他真的就不是现在我们看到大模型大家感觉一两年能追得上

CUDA 是人家做了十几年的这么一个技术平台它远比大家想象的复杂的多就有点像说大家总会觉得光刻机确实很重要但是你从阿斯曼想尽办法你用各种办法跟其他的友好国家去想办法水下买一些机器来你也没法用因为没有人会帮你调试你根本开不起来就这个机器非常复杂

就 CUDA 也是一样的,就是你买了这个芯片,你如果没法配套用它的 CUDA,你的整个这个 AI 也是很难用的,所以说你国产的芯片也要面临这样一个挑战,那这种挑战你会发现它在很多很多年前就开始埋下这种伏笔了,你包括跟那个张忠谋跟台积电的合作也都是很早很早之前了。

已经合作二三十年了所以这种不举早真的是黄仁勋做的跟其他很多公司很不一样的一个地方国内现在的话就是针对这一块的话有两个趋势在做一个是针对超级大客户的话我可以帮你做酷大的就是我上很多人帮你做这个迁移解决客户的这个难点但是这必须针对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客户因为这个成本很高第二个的话就是现在也有一些公司开始去也是通过高校

然后去把自己的一些一些就是类似于库大的这样一些程序啊也是做成一个课程然后呢从现在这一代开始去培养

但我觉得这个路会需要很漫长的一个时间对我们之前聊过一期是围绕着芯片来聊的然后其中呢监获提到一点关于这个英伟达的情况就是说其实国内大大小小的企业他确实也是想试图的去按照这个英伟达的这个模式来做一些发展但是你会发现复制就更别说了就模仿起来就很难具备那个条件就你们觉得

因为大家现在他的这个发展他之所以能够市值这么高是因为撞上了时代的这个大运或者说运气的成分要更多一点因为就像刘老师提到的他最早

其实包括他搭建这个库达生态包括他做这个 GPU 他最开始的那个战略他瞄准的可能还是在游戏的这个领域只不过是后来没有想到这个生成式 AI 大模型他需要这么大的一个算力底座对对所以我们经常说有

时代机遇你得抓住机遇但是这个抓不是说机遇来了今天你知道机遇明天开始抓对吧我们小时候就经常听到一句话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嘛我们之前觉得是鸡汤但是你想要就是怎么说就知一行难啊你真的想要知心合一的去做好这个准备真的当机会来的时候能抓住其实非常难你像这两年哎呀其实不是这两年了应该是 12 年就刚才董老师说的

12 年的时候 AI 的那一次发展其实才是英伟达真正抓住机会的那一年但是并不是说英伟达有多么

提前的布局黄仁勋在 12 年之前也没怎么提 AI 他知道有些人会用他跑各种模型或者学术圈或者有一些做那个人工智能的团队在用但是他并不是特别大的重点他也是在 12 年那个分水岭就是刚才提到的杰弗金顿带着他两个学生做出了那个非常震惊世界的那个程序

然后深度学习横空出世杰弗辛顿算是 AI 新的 AI 的教父他自己给自己的技术起了个名字他把神经网络改名改名叫深度学习今天我们所有人提到 AI 都是提深度学习不管是你刷淘宝用的猜你喜欢或者抖音的推荐算法或者说我们平时用的人脸识别包括现在 OpenAI 的 ChadGBT 我们用的大模型这所有的 AI 的东西背后都是

深度学习然后深度学习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以前的神经网络其实没有几层就可能一百层不得了了但是现在的层数已经非常非常多它是一个非常大的黑盒然后这个黑盒的运算我们也不知道里面的原理但是

但是它对机器的要求它对数据的要求都特别高那数据的要求信息的要求是通过互联网解决的以前人工智能科学家只能靠输入啊给我把那些所有的可能 AI 用到的这些信息一点一点打进去所以之前效率非常低但现在互联网有这些语料了你像

不管是拆的 GPT 还是我们现在国内用的这些大模型它其实是用公开的这些语料直接做训练的像图书馆里这些数字化的语料都很快能做训练这是数据怎么解决然后硬件的解决最后大家挑选出来就发现解决的最好的就是 GPU 那 GPU 为什么解决的好就是跟之前这些你可以说它有巧了的成分但是同时它也是确实天然的适合这种高性能的并行运算的

几乎唯一可选的硬件这个不管是杰弗辛顿带着他的学生选择了 GPU 还是说后来 Google

Google 其实在一二年之前就花了很多时间去做它的算法那个时候没有深度学习的概念但是他们做很多算法的时候就发现 GPU 效果很好也采购了大量的 GPU 所以这个时候这个时间点的时候黄仁勋才发现这件事所以你看他也并不是说提前说在 00 年十年之前就说我一定要 all in AI 他是在 13 年说的他在 13 年在公司内部说深度学习特别重要大家一定要关注

所以你看这就是还是刚才说的你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部分是你认为你自己做的这个芯片你做的这个技术哪怕像酷大这种短期内没有收益的事情它是有价值的我不知道未来哪年会火但是我知道它一定有用

那碰到 AI 这个机会立马开始去转型顺势而为的去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把自己之前的经验和积累都用得上这也是英伟达很厉害的一个点所以这波 AI 的机遇就是还是刚才说的这两个条件必不可少一个就是确实要仰赖杰弗辛顿这种科学家他真的把深度学习

给推出来了另外就是他自己过去长时间的技术硬件技术上的积累在这个架构库大这种技术上的积累对就是在聊的时候我就想起来以前我们玩过一款游戏就是那个刘凡老师玩过吧就是那个打那个乒乓球一样的就是那个弹珠往上去削那个削方块的

那个胖对那个叫胖对那他不是到其实我感觉就是老黄在经营公司的时候他也有这样一个理念就是能够那个球能够变成一个两个三个能不能打到那个色块我不知道但是我能够做的是尽可能的把我那个板子延长我的板子够长的时候那下面真的有突然有好多球掉下来的时候我至少能够接住的

其实这个就是回到公司的战略和它的组织架构来看的话我觉得首先是因为呢它当时的大方向的选择是非常好的就是他们后来选择的说这个图形处理嘛他就说图像其实是人类的一个刚需嘛我们的视觉信息对吧是我们占我们获取整个信息的可能 80%90%但是呢我们的机器呢是永远没有办法完完全全的模拟到真实的效果了这就会意味着

你所有的技术它一直有提升的空间那就也意味着你一直都有新产品能够发布然后发一个新产品你的价格还都能够比之前上涨黄仁勋就在回顾他的发展的时候就讲到了这点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产品能够和摩尔定律去进行一个对抗就是我的价格产品能够保持一个还不错的毛利率

那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上来讲刚才刘飞老师也说到了就是因为他其实是很顺势而为的这个确实是这样子就是在因为他的内部他所有的员工其实是跟着项目去走的如果说有一个新的项目来了那你可能就要从这个题目要转到另一个题目这个团队的之间的切换其实是非常的多

那怎么去保证大家有一个这样这么强的一个统一性或者是执行力一个是老黄自己是一个非常还算是比较坦诚的一个人他每次在做一些大的决策的时候他会跟公司跟他的这些高管大家充分去聊就是你有什么不同观点你可以说服我但是我有什么观点我可以说服你那大部分情况下最后大家都会被老黄去说服掉

因为他可能拿到的信息或者他的这个思维确实是比较前瞻一些的第二个来讲他就是会给这些优秀的人才足够多的激励那能够让大家去愿意去创造一个新的一个机遇然后通过这种高薪呀或者这种期权去留这些人才

所以当因为他看到一个新的趋势的时候他的那个反应速度是其实是会比进入对手要快很多的就像咱们前面提到的三 dfx 的他员工去的时候就很诧异的发现这公司好像没有什么很独特的也不是说能够先看到一个趋势但是当他看清楚以后他一旦确定我要做了我就会砸入很多的这个因素进去其实我们如果以英伟达的历史股价来看的话就是他暴跌在 80%以上的都有至少有三四次

但他每次暴跌之后其实公司并没有去做这个花了几很喜欢的这种比如说我砍点成本我这个制造一些比较好的这个盈利数据他其实雷打不动的还是做引发然后呢

一直等到一个个应用浪潮来了包括后来的 AI 其实并不是他们一早就能够想到的但是他能够做的是我尽量的把我的这个板子延长延长到有球掉下来的时候尽可能能够多接一点点除了两位谈到的技术还有产品包括人才管理的这一块的

内容之外他这一时期其实还有一个从商业战略上来看他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购就是 2020 年英特尔和英伟达竞标麦洛斯公司我在看这个董老师翻译的因为他知道这本书的时候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提到说在英伟达的内部他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场收购

而且据说当时收购麦勒斯黄仁勋并没有意识到说他的这个

成效或者他的这个收益会这么好是当时我在没有坦率来讲就是在没有翻译这本书之前我看到这个收购我也很诧异就是我也不理解为什么在那个时点英特尔会拿不下这个标就是当时的虽然说到 2020 年英特尔的这个没有那么强的这个就是他这个挤牙膏的这个这个效果没有那么明显了嘛但是毕竟还是一个老牌的一个玩家嘛那钱也有的

但是为什么这个收购能够落到呃英伟达这边这里面提到了一家基金叫呃 starboard value 中文就叫右弦基金那这家基金公司呢他就很喜欢找到这种短期表现不佳的但是呢他觉得价值是被低估的通过治理结构的改善可以提升价值的这种公司那这个右弦公司呢他之前买过一段时间英伟达就是他觉得呃英伟达呃

这样差的一个表现在库达上的投资是不应该的他觉得他可以通过代理这个投票权然后呢迫使英伟达做出一些改变然后呢去获取盈利那他买入之后呢就是华人区就很紧张因为这家公司在资本上上很有名吗大家都很担心进来以后就改选这个这个董事会啊或者对公司业务做出改变啊等等的所以当时就跟优贤基金有一个沟通之后呢就是优贤基金的就是也理解了老黄的做法然后来也把

股票卖掉了那这个公司呢后来呢还买过麦洛斯因为他觉得麦洛斯这个公司价值很大他做这个数据中心和超级计算机之间的那个高速网络产品就对所有数据量需求比较大的领域啊比如像人工智能啊他的高速传输就很重要对吧麦洛斯这个产品呢其实当时被大家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但是这个公司的管理能力呢确实也是

不是说那么强所以右线基金后来就买了麦洛斯而且在 2018 年 6 月的时候就进了董事会了拿到三个董事席位然后在三个月之后麦洛斯呢就接到了一个收购邀约那麦洛斯一看呢反正

有人要买我卖给一个人是卖卖给几个人也是卖那不如多找几个这个买家啊大家还能够竞标提提价格那当时呢他就找了投行去帮他做这个竞标的邀约因为老黄当时确实是没想着去但是应该是右线基金的人跟黄仁勋有一个非常深度的一个交流黄仁勋呢也看到了这个资产的重要性而且我觉得他也看到了英特尔去买了吗从竞争战略上来讲他也需要去做这样一个布局

所以当时英伟达就决定去参与竞标了最后的时候他就竞标成功了其实那个竞标价格差的很小但是呢这里面其实呃右衔基金在里面起的作用还是比较强的呃所以

就英伟达就把这个东西拿到之后呢后面的故事就比较清晰了就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一个点金术就是麦洛斯叠加着英伟达的 GPU 对吧在整个数据中心就是横扫一切就是包括马斯克自己虽然也有研发这个 dojo 但是呢他发现这个在传输这一块呢还是需要通过麦洛斯的这个产品才能够实现那么高速的一个传输然后呢麦洛斯呢就是一年就能超产生将近 120 亿美金的这个收入那当时他买的时候也就 70 美金

所以呢就是在内部被他称之为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交易除了划算之外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他卡在了一个数据传输的这个节点上那如果说黄龙星只有这个 GPU 你的运算速度是很快你的处理能力很强但是在你的传输这一块的话比如说我们说呃

我的内存 HBM 这个芯片如果说三星或者是海力士这些也开始和英伟达去去这个 battle 或者是去这个互相的卡脖子的话那可能他的这个普及上来讲也会有这个影响

所以这个收购呢其实也被他们称之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英伟大的模式就是起初也没有想好要参与但是后来呢经过深度思考呢发现了这个价值然后呢就以一个势在必得的一个状态去竞争然后再以一个高效率的方式去发挥这个资产的一个价值

它这个框架其实抽离出来的话就是之前刘飞老师也已经提到了就是它其实就是我不是最早的但是我一旦看的话我能够看得很深而且我行动是最快最坚定然后最后呢我的判断能够被验证因为说过麦洛斯它的主要的竞标方是英伟达和英特尔我有一个好奇的问题我也想听听两位的看法你们觉得英特尔能不能在英伟达成功的早期通过收购或者是投资的方式控制对方对我觉得

在英偉達前面兩次芯片發布失敗的時候

其实英特尔是有机会的但是当英伟达的芯片 Ziva 的 128 的这个芯片已经成功以后其实是比较有难度的因为黄仁勋他没有创业之前其实他是很甘愿在公司里边做一个很稳定的这种生活的就是当时他的联合创始人去把他叫出来要创业的时候他其实很纠结他就是他老婆也不太同意所以当初的时候黄仁勋其实不是那种就是说一定要当一把手的这种心态但是

当他创业出来之后呢他开始喜欢去掌握这种发展的方向的趋势另外一个呢就是黄仁勋是非常喜欢工作的即使他财务自由了他每天工作就是他自己讲就是 9 点到 10 点然后呢假期就是换一个地方来工作那

那他既不想给别人打工那又想工作那他其实结局只能是当一把手了对我觉得企业文化上确实也有很大的差别就英特尔当然他刚开始的时候其实是有一些更强的这种创始人精神或者气质的但是大家也知道他创始人比较早就去世了然后后来很长时间也都是职业经理人去

打理和运营然后他整个的战略方向也没有说是那种我们看到的所谓的强人政治的方式去做管理那这种公司他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刚才说的那个水土不服的问题你说酷大团队在公司内部大家在作为打工人肯定是有体会的我怎么汇报对吧

我今年只能汇报我亏了多少钱我今年只能汇报说我的那个 KPI 没做好对吧所以这件事你除非是所谓老板项目就是真的是贯彻意志的创始人还不能是现在名义上的老板

哪怕说现在你说阿里最后真的有这种能贯彻所有意志的大家指哪打哪的意志的也只有一个人对吧但是如果他回不来只能大家是用更间接的方法最后请来

最早的也是合伙人什么 18 罗汉的一些重要角色重新再操盘所以他这个逻辑就是在具体的实践上就不管是方向上英特尔他可能董事会也很强大他的财力他的团队资源各方面都很强但是合并真不见得是一个好的事情收购之后他有没有可能就是因为我们还是事后看说英伟达现在做成这样的收购之后有没有可能就完全出不来了会不会有一个

小英伟达啊就在早期被英特尔收购了现在没有了对吧我们也不知道嗯对因为他们的创始人啊普利姆和马拉库夫斯基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在呃原来的公司里面是被办公室政治斗下去的就是所以他们就是非常厌烦这种啊

官僚体系所以就在英特尔作为大公司的那个发展阶段过程中的话这种大公司并很难避免所以他去想收购英伟达的话其实英伟达的几个创始人他是会非常忌惮一下这个文化的这个问题的我们前面这一部分基本上是顺着这个英伟达他关键的几个发展阶段他每一个时期的重要的产品战略和他完成的几笔重要的并购来

串联起它的这个发展的历史了虽然只是讲了几笔重要的收购其实黄仁勋的这个收购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而且他今年几乎上市活力全开势不可挡的在这个并购市场进行这个大规模的扫货然后我就看到不少文章就把这个英伟达称为这个并购狂魔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他完成了至少有四笔的这种重磅的

交易其实因为大家收购了这么多的公司的话肯定是跟他的整体的战略他的打法有关他确实是扩展了他的全战能力但是呢也不是说都有好处比如说收购这么多不同的复杂的产品线让他的自

自己的这个产品线变得非常的复杂而且你要整合协调这么多的技术包括人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咱们来总结一下的话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的话

怎么来看他的这个策略呢我觉得可以先从两个角度去看第一个是从他的商业角度第二个是从刚才您提到就是他怎么去解决收购以后的问题就是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就是因为他前面发展前期的几个收购比如说收购 3dfx 他其实是冲着技术和人才的包括他后来收的这个 ex 的 luna

他其实是发布了一个影视行业的这种渲染器的他收购中国台湾的这个雨莉电子啊他提升的是这个芯片逻辑芯片的开发能力就是英伟达的收购其实他的大部分目标其实还是补充他 GPU 的这个能力的去拓展 GPU 的应用场景的

它并不是一个不太相干的一个收购那包括它今年收购的包括这个深度学习的这个平台呀 AI 的开发工具包括一些数据中心的这种故障自动化处理呀等等它整体来看也还是演绎它的就是如何把它的 GPU 卖得更好来做的它其实比如说它收购这种深度学习的这种开发平台它去推动一些 AI 的发展其实它也是为了卖自己的 GPU 它去做这种数据中心的这种管理呢也是为了卖自己的麦罗斯产品卖它的 GPU

呃而且他这些收购呢其实大部分的规模其实不是很大的主要就是其实主要还是为了做这种人才收购能够快速的获得一批技术尤其是一批被验证过的这种技术啊然后来补充到公司的产品里面去那他怎么去能够补充到就是说使得这么多的产品线能够集中起来然后呢不至于说那么混乱啊那我觉得这就是要提到英文达的这个呃

他的公司治理上面的一个特点就是黄仁勋是有非常强的一个管理能力的就是他的管理半径很广他并不是咱们传统以为上的这种 15 个人他要管的是 60 多人这 60 多人是直接向他汇报的这其实就可以确保一个高级人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华而不至于说被收购完以后呢就开始有这种山头的争斗啊有这种嫡系和这种非嫡系的这种争斗啊等等的

所以就是黄仁勋他通过这种管理的方式他这些收购虽然看起来是很多但其实到最后的时候都能够尽可能的整合到一起的当然他这期间其实也出现过一些失误像他当时收购 3DFX 的时候大批员工进来之后他就开始按照英伟达的文化去推动那么当时双方的合作其实就出问题了就是团队的配合其实非常差的

那当时导致他们当时那个产品呢就卖得很差所以这也是 3dfx 的那个收购呢其实就给黄仁勋也敲了警钟所以他后面就是很注重这样的一个方式刚才刘飞老师提到说打工人怎么去汇报问题其实因为达的内部的汇报也很有特点就是他们不鼓励用 ppt

他们鼓励的是用一个白板那在白板上你去写你是怎么去看这个事情你做到了什么你 PPT 的话你很容易汇报是我做的但是如果让你从白板上开始讲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那可能如果你不是亲力亲为的话或者是你没有深度了解的话其实很容易卡壳的

所以他这种方式呢也就确保了优秀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那他收购过来的这种公司里面的创始人并不会产生那种说被排挤啊或者说一定要当一哥对吧我可能被你收购来以后我不爽了我就跑掉我在自己的做而大部分收购过来的人才其实在英文达里面发展的都很不错啊有一些可能都待了二十几年

所以我觉得英伟达的收购呢它是有特点的就是它大部分是沿着自己的核心能力然后呢去一步一步去布局的它的后面的收购其实都没有说出现那种非常杂乱的比如说我去收购一个纯下游或者是收购一个 AI 的这个完全不相干的这种公司啊

而其实回看在美国的很多公司做大的时候其实也都是这个思路比如说我们说啊芯片里的做这种 EDA 的软件开发的公司那它的发展过程中也是一步一步的就是我收购这个 IP 我收购那个 IP 它就有点类似于说我要成为一家啊

装修公司那我可能一开始我可能只有图形设计我可能只设计内部但我可能今天我收了一个小工做这个铺地砖的那第二天我收一个做这个什么家具的做这些的他其实都还是沿着他那个主业去做的而并不是说我今天是做装修的但我觉得肯定房地产市场不太好了好吗我去收购一个卖菜的

那个菜不好了我再收购一个这个做芯片的它不是那种非常跨界的大部分还是沿着它的主线去做的但是英伟达的这个整个的收购的过程中它也不是每一笔都成功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就涉及到了被老黄黄仁勋称为很遗憾的一笔收购就是当年他想收购这个软银的 ARM

但这笔收购应该是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吧就是它失败了如果是说当时它成功收购的话觉得今天会对英伟达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因为英伟达呢一直想去拓展移动端的这个产品线包括它之前自己也在手机端也尝试过但是都失败掉了

那他想收购 ARM 的话其实也是想把这个移动端的这个产品做好但我觉得如果真的收购成功的话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挑战因为英伟达的独特的工作方式和文化并不是那么多大公司都可以去接受的所以他这种工作文化和方式其实要被 ARM 去接受或者说他要改变去改造 ARM 的话其实还是挺有难度的如果真的把 ARM 收购成功的话

对老黄来讲其实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商业上怎么去整合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公司治理公司文化上的一个整合对说到这个事儿其实我也想补充一个点就是现在对于这些巨头尤其刚才呃也提到了英伟达已经是现在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那

实在是太庞大了对于这种庞大的巨无霸来说接下来的收购它要面临的问题比以前要多特别多尤其是监管的问题而且在监管方面你看它之前的收购额度

大概是在 660 亿美元嘛那这种这种额度首先比较大另外就是监管方面其实现在在我们呃说的所谓的发达国家是是这包括一些很多这种到福利国家的地步的这些国家他们对于消费者的保护

对于这种科技公司的空间压缩的其实都是很小的你比如说像那个我们说在国内会给拼多多这种公司空间就拼多多确实还会觉得有一些砍一刀永远砍不到对吧或者说有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啊有盗版产品支持产权也不尊重什么

可能国内会相对来说给一些空间你可以后面慢慢调整除了事件大家去解决问题但是在海外是这个几乎是不会给太多空间的你来了之后你就要是一个非常干净的就是甚至要特别有洁癖的这么一个公司你在各方面都需要解决所有的监管的问题

包括大家也知道前些年这些巨头公司多多少少全都被欧盟罚款过而且一罚都是按照这个 GMV 你每年 GMV 或者收入的直接按百分比去扣款而且它是按集团的它不会说算你比如说你说 TEMO 在欧盟如果罚款它不会按 TEMO 赚的多少钱它会按整个拼多多集团就所有的业务你全球的业务加一块我给你算一个数来这个数额是非常庞大的

所以这些新的巨头会面临的问题困境它已经不是单纯的我们刚才说在产品上在用户这些需求价值上或者简单的说在团队组织管理上这些问题了它已经变得很复杂很大了那这个问题它其实是要再跟更多的呃这个

这个角色博弈你看马斯克为什么现在走的跟特朗普很近这些都是其实都是一些博弈的结果从商业思维来考量的话其实不管是收购还是产品的策略因为大家其实它本质上还是一个商业公司然后但是呢这家公司的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他们在把技术潜力转化为商业机遇上我们来看看黄尘勋的这个生意哲学我看

我其实受感染特别深的是他跟其他我了解到的一些硅谷或者科技的公司

老板很不一样的一个地方就是这个刚才说的他面临的不是一个纯 2C 的市场不是说我只服好消费者就行了他面临的其实是很多智者然后这些智者他是来自于大的企业来自于行业里其他的玩家来自于整个资本市场或者大的这个呃

每次需求的浪潮的变化所以他最后做的决策往往都是我们前面说的先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能现在先那个不死掉对吧我先能活下来我能在牌桌上然后我等到下一个机会出现我又能把下一个机会抓住其实每一次你看着都比较惊险但是背后他确实有很强的技术积累这是一方面再一个就是他刚才我们也反复提到的他抓机会都抓的还是

很准的他装完之后他就凹印进去把自己的技术能够跟这个市场重新匹配上然后我之前看到一个图是晚点他们做的英伟达数据中心与游戏产品线的这个营收变化

所谓数据中心你可以理解就是跟 AI 相关的那些跟游戏没有太大关系的就做这些计算的做运行的这些服务器芯片游戏就好理解它之前的主营的业务这个曲线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能体现第二曲线的这么一个图就这个图里你能看到

数据中心和游戏从 21 年到 23 年之间它是一个都是线性往上涨的这么一个状态但是到了 23 年初游戏这个营收会一下就垮掉了一下就降到很低的这个地步就是因为

如果我们把那个蓝线去掉我们只看黑线上讲游戏的营收其实在二三年之前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方向啊现在走的也挺稳的呀如果说我们用职业经理人的这个角度评判可能这个职业经理人还拿了不少董事会发的这个奖奖励对吧他是一个有很好的成绩的表现出来但是实际上这个曲线这个网上的看起来协力也挺高的这个游戏

产品线的营收其实里面是暗藏危机的因为这里面有大量的是当时突然炒火的一些游戏就是上一个世代的游戏有很多很经典的游戏吸引很多玩家去买另外就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坑是很多人买了游戏显卡是挖矿的是因为比特币之前数字货币的兴起那这些它可能是隐藏在

这个你的表面的营收之下的就很多公司是看不到这个的可能就觉得我今年多赚了明年又比今年赚的多那我显然这个趋势是要持续下去等它跌了再说嘛但是英伟达就没有这样英伟达它还有另一个曲线然后这个曲线也在同步去涨然后等到游戏

这个产品的线它的营收开始往下跌的时候数据中心这条线就能撑得住整个公司的这个营收了所以说我觉得这个真的是非常非常厉害的对 刘飞老师讲到的就是

严有答案是怎么去找这种新的趋势的并不是说老黄的他的这个智商或者是这个视野很厉害而是他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这种机制能够使得自己时常去发现有新趋势比如他们有一个规定叫这个主题叫就是五大事项每一个员工呢都要写写啊就是自己目前的觉得这些比较重要的五件事情那一个是可能是对其目标第二个就是讲讲自己的新发现

就是而且是黄仁勋会很认真的看看到了他觉得有趣的地方呢他就会再跟大家去一起交流包括咱们前面提到的 2013 年他们这个就是要 all in 深度学习这个其实也不是黄仁勋一开始自己发现了这有个深度学习而是他们有员工开始去聊这些事情哎

那他就觉得这个挺有意思的他会组织内部去交流所以这就会确保说管理一线的管理层虽然肉身不在一线但是视野能够和一线人员是一致的另外的话就是黄仁勋自己他也会参加一些其他行业的一些会议当然大部分是跟人工智能是有关联的比如

比如说医学领域他会看看说大家现在怎么去用人工智能去做这种蛋白质的研究或者是一些疾病的这种研判等等的或者是看看哪些工作是可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所以他就会去参加这种行业会议而且除了去听听行业在做什么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他挖人

就是燕尾达这个公司挖人特别厉害就是不仅挖竞争对手的还挖自己合作伙伴的就是他只要觉得好的转身就要给你挖过来所以我觉得总结起来来讲的话就是他在寻找新方面就是新趋势这方面的话黄仁勋就是叫从一线人员中来到一线人员中去然后呢也能够借助这种优秀人才的这种智慧

然后刚才咱们提到的就是那个不平稳的公平嘛其实大概意思就是说合作双方啊就是大家的关系不可能是一直对等平稳发展的有时候呢你会占点上风有时候我会占点上风那偶尔吃点亏呢下次可能就赚了他就说虽然说大家每次都追求这个双赢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呢其实不可能每次都双赢的总会偶尔有一次会有人吃亏但是长期来看双方应该是彼此公平的

他说他这种理念其实就是来突出一种长期合作的这种理念吧比如说在他跟台积电去合作的时候那有时候台积电希望有更高的毛利率会觉得这条高端产线我可能给你的这个报价是高一点点的那下一次可能就会再调整下来所以我觉得这对于我们一个借鉴来讲就是首先来讲它是对现实商业的一种承认吧就是大家肯定不可能次次双赢的但是同时也这种提醒就是

你既不要说吃亏了

就安慰自己说吃亏是福啊就是不要把苦难变成一种祝福就是但是呢同时呢你心里边也不要总会想着说啊我这个竞争对手或者我的合作关系是被我压着的那我一定要长期占他便宜我觉得其实他突出的还是一种就是在长期的合作关系里边大家尽量去追求一种双赢我最后再问一个问题啊就是不管是通过他自己的这个产品线的研发也好还是通过收购的这个战略也好你会发现这个

英伟达他一直在不断的拓宽自己的业务范围他构建的不仅仅是说一个基于 GPU 的一个核心他的野心是要建一个 AI 工厂但是呢英伟达他也处于一个挺微妙的处境之中就是他既想把市场做大还想收高溢价所以

所以两位怎么看他的前景首先我感觉短期内他肯定是很难有竞争对手的因为刚才说的他的门槛不管是硬件的门槛还是说他像库达这种架构的门槛他是还是很难追赶的另外就是 AI 这波浪潮他跟科技领域前两年很多其他的浪潮不管是说元宇宙也好啊区块链也好啊他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他确实现在实实在在的应用在了呃

很多行业很多产业然后未来能产生的这个生产力未来能给现在的产品带来的变化都还是足够大的所以这个芯片当然可能没有说前面炒的一样说 H100 啊多少多少个芯片但

大家跟做什么这个违禁品交易一样到处在到处在打听价格就是它不会成为那样的一个特别就是有非常高溢价的市场但是依然说他们的芯片是有独特竞争力的所以这是短期来看那如果说长期来看

也没有什么东西是他自己真的有特别强的竞争力的而且我始终觉得作为一个更技术驱动的公司他们面临的问题也可能会比或者说风险吧会比 2C 的纯消费行业的公司

还是依然要大一些的因为你哪怕说那个他跟台积电有这么长期的合作但是芯片这个产业你说一年两年很难追赶但是十年二十年呢那长期来看一定还是会有就是他之前的做的这些事情一定会有后进者的而且这个正在变成现实你像游戏行业为什么他在前些年表现很差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 AMD 起来了

AMD 为什么能起来就它便宜啊它性价比高啊就一定是有好的平替能够替代你的你这个时候你的溢价它就变得没有那么有竞争力了人家就都去买 AMD 了前些年我身边的游戏呃玩家的朋友基本上都也都在买 AMD 了那这个时候就会有后进者那如果说 AI 这一波你确实跟上了但是过了十年二十年人家有也有更好的 AI 芯片比你便宜人家就是评价慢对吧

我就做小米年轻人的第一台 H100 就是其实是有很多很多后进者可以去追赶的所以接下来包括老黄他年纪也在这儿对吧这个公司的变化其实他都还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未来这个英伟达是不是能再抓住下一波机会这个

就得看当时具体发生什么了只不过我我说的这个短期可能是 10 年 20 年我还是很看好英伟达的当然不构成投资建议啊嗯刚刘沛老师其实讲的这个商业上的我觉得比较清晰了就是我补充一点就是黄人轩的这个因素因为

因为他的前景其实跟他的成功因素是比较相关的他的成功其实就在于黄仁勋有一个非常强的这种个人的这种管理能力公司是没有二号位的对吧你的接班其实是很有一个问题的就虽然他现在看起来还是非常能打的但是你早晚会退休的嘛那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一个因素吧就是

毕竟英伟达还没有接受过就是离开黄仁勋的这种挑战好的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非常感谢两位老师跟我们聊了这么多聊英伟达因为他可以扑的面很广但我们主要聚焦在并购这一块其实也跟这两年半导体整个芯片行业的大的趋势有关因为你会发现不管是从

还是国内的这些芯片的大小厂它都在进行一个并购重组的一个过程这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所以而英伟达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它又做的相对比较前瞻而且在整个业务方面又做的比较好的一位所以我们今天就以英伟达为例子来聊聊并购这件事同时也从并购串起英伟达它的整个发展

历程谢谢两位老师谢谢大家谢谢好也非常谢谢我们各位听众大家下期节目再见拜拜

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