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67 | SpringX 加速器上线:从亚太到北美、初创到成熟的 Web3 创业之路

E67 | SpringX 加速器上线:从亚太到北美、初创到成熟的 Web3 创业之路

2023/9/24
logo of podcast Buidler Talk|Web3 对谈

Buidler Talk|Web3 对谈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C
Charles
J
Jack
与Ramsey Network或Ramsey Solutions相关的个人,具体信息不详。
N
Nils
袁杰
Topics
Niels: 我认为在熊市中,创业者需要找到市场机会并脱颖而出。我们今天的这几个项目其实都处于不同的阶段而且大家在过程当中也都积累了不少经验,那本期的我们几个项目都有各自的一个特色就包括像这个攻链身份协议DID和道赛岛,然后其中有两个项目已经比较这个中后期了已经完成launch也有两个项目是才刚刚完成这个天使的融资,然后大家的base地点是这个东方西方都有的。 我们这次加速营也算是我们这个孵化和加速的一块一次结带。 我们从第一天开始从现在这个阶段开始我们先把这个全球的华人就是讲华语的这些用户这些builder们聚起来然后他们可能在美国在这个加拿大在澳洲在欧洲都有然后做成一个华语世界里面一个领先的这样一个道组织把这些builder聚到一起。 那很多华语的项目他们要出去那我们可以作为这样一个桥梁成为一个出口那包括现在也有很多一些这个美国那边的一些项目像Lens这些他们要进入华语生态他们也需要入口所以我们目前的计划还是说现在华语这个位置能够做到这个领先地位然后有了冲进之后我们也更容易也更有说服力去当我们去打开英文市场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的所以这是我们整体上一个策略。 香港其实只是我觉得只是一个过渡它确实有很多机会所以我们也是从上海原先我们在上海其实租个别墅大家可能知道先去香港那边这个先看看那边作为一个也算是一个下一个阶段然后接下来我们在这个背靠大陆我们再看一下东南亚以及这个欧美的这块市场我觉得这也不是终点这其实就是一个下一个阶段的。 Jack: Aspecta专注于为开发者构建AI驱动的数字身份,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技能、记录经验、获得融资和建立联系。 对于Anspector我们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其实为什么要Global from day one呢?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在于第一我们的用户在哪,第二就是我们想构建一个什么样的Community。对于我们来说开发者这件事情它一定是一个Globalize from day one的,因为你会发现这种开发者他们自己之间的这种交互他们跟生态的交互它就是一个很全球化的事情很难说我们从我们的角度我们会觉得你只关注一个Regional开发者很难把网络效应做到最大然后也很难把大家相互之间的这样一个network effects化学反应还有产品的这样一个scalability做到最好所以我们from day one我们就能希望能做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跟我们的用户直接相关跟我们产品形态是直接相关的。 我觉得可能华人创业者在做globalize项目的时候对于我们的团队来说我们会去想用产品驱动这个strategy来on board用户和构建我们的一个生态这也是我们在面对很多国外项目方可能相似赛道相似产品的挑战的时候我们喜欢用的一个approach。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怎么让我们的运营团队BD团队说这个技术团队或者产品团队听得懂的语言因为很多BD和marketingoperation团队他们在表达一些东西的时候这个做技术人理解起来是有一个gap的之前我们也出现过很多次就是说大家对一个东西的理解是不aligned的。 Global from day one means你的business是day one的你的产品是global的,那你的团队也要有能够适配全球化的这样一个能力这是我觉得我们遇到的一些挑战。 对于我来说globalize from day one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产品形态我们想build这样一个网络它需要是globalize的然后从产品形态用户来说是这个角度从社区来说我觉得web3的社区在我看来它可能数量没有那么庞大这个相比于web2n所以我觉得如果从社区的build来说from day one就更globalized的话你的这种consensus你的这种未来的这种潜能可能会更大一些但是其实对于Anspector来说我们现在更多的还是专注在这个产品和职业用户然后这个再是未来的Community这是我对Globalize的一个想法。 袁杰: 我利用自己在金融领域的背景和人脉,帮助Conflux项目在2018年熊市中完成了3300万美元的融资。 我对香港的看法其实还挺有这个啊就是跟可能市面上不一样因为我觉得现在香港的这个看法分歧是非常大的争议性非常大这种争议性呢在于比如说举个例子像2049的时候比他参与采访的时候呢他就说他对香港这个地方不抱有期待然后他认为香港啊一个是这个政策不稳定第二和中国大陆有着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个关系所以他认为不推荐大家去香港发展这个web3那其实在这种情况下香港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一个局面就是这个政府现在缺乏公信力。 在我看来就是说大家对香港的这种误解其实是充满着对立和争议而这种对立和争议当中蕴藏着巨大的机会而通过那一个是比如说我刚刚举的例子像JPEG OKX还有可能说合规的比如Hashkey Pro其实这样的一个光谱大家在里面这个光谱里面可以做事的范围和空间是非常非常大的。 我更觉得就是说要来web3这个领域要因为大家如果接触比如说一些金融的手段什么的对这个事情要有一个心理上的这个变化因为在web2里面你不会说一边要做用户一边要兼顾股价的变化一般来说你都是做到非常大的一个体量然后做到一个很大的规模你才会走向上市和金融化这个过程可web3很不一样的点在于大家都会觉得说我们就要用web3的这个growth hacking的这个路线然后很早就有可能进入到一个发币的过程但一旦pmf product market fee没有做好那这个Growth Hacking用Crypto Growth Hacking就会反噬那很多人就会骂你那很多时候这个很多创始人其实这波都已经扛不住了然后他们就消沉了。 大部分人其实对这个事情我觉得没有心理准备他们只是看到说我用crypto来做growth hacking然后用crypto来完成网络向上的扩张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个事情的一个副反应很多游戏器web2过来的创业者大部分人对这个东西没有感觉没有做过这种发币项目的人对web3都充满着美好的理想和理解认知的时候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真的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天一天自己在被消耗那怎么应对这样的事情。 Charles: Galaxy的产品专注于为Web3项目提供NFT发行和社区管理的SaaS平台,受到了很多Web3营销和社区人士的欢迎。 我进入Web3行业是因为想利用区块链技术做一些事情,并一直秉持着做用户和做产品的理念。 我觉得就是我刚刚说的其实那个product market fit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可能我跟Jack在在很多的conversation里面提到最最长最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product market fit本身而且这件事情是要在seed run的时候就要把它盖好因为seed run在我看来就是做这样一件事情就是你的产品证明了这个是有一个市场需求的我们不谈这个变现不谈这个profit但是可能在这个阶段你证明了你的产品是有一个巨大的用户需求的然后也证明了在你的团队在这个也证明了你的团队在竞争中是为什么是你们为什么是这个团队的一个也justify了这个这个这个这个这个angle然后另一头我们看到另一头就是更加落地理解是一些事情就在用户之后去认真的去把商业模式这件事情去提高提到一个非常高的一个优先级就是很多的项目rely on tokenrely on一些一些早期的crypto的一些go to market strategy这个是可能在现在就不那么work了而且尤其是在一个熊市所以商业模式的本身和product market fee和你的客户的需求这三件事情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对于一个早期项目而已然后另一头就是对于创业者的话那我觉得就是非常很早因为早期你的团队只有几个人对吧就是我相信大家都经历过这个可能最早就是你一个人你你每一个team每一个function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或者说以作为创始人这个人他有多个功能都在这一个人身上那自己要很难打然后另一头也要能够随着团队的变团团队的这个size的变大啊能够证明自己的leadership这个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也见到过很多创业者自己非常能打但是没有办法把公司管好然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融资这件事情大家的看法我觉得也不一样很多项目会觉得说我需要我对这件事情我要融个100万然后可以给我一个一年两年的runway但这件事情就一般来说可能思考这件事情的角度就不该是这样而是你随时作为创始人本身随时都要准备好公司的生死存亡以及扩张对吧然后需要你随时ready随时都有这么多的钱能够准备好随时可以干一场硬仗所以在我看来就是融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然后这个创始人的融资能力以及融资对融资节奏的把握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这就是我在我心目中定义的比较好的创始人或者比较好的项目是怎样的。

Deep Dive

Chapters
SpringX 加速器由14位项目创始人及3家投资机构联合发起,旨在为种子轮或天使轮的Web3创业者提供资金、课程、网络及资源支持。项目涵盖Web3各个主要赛道,地域遍布北美和亚太地区,发展阶段从天使轮到代币发行不等。
  • SpringX由14位创始人及3家投资机构发起
  • 专注于种子轮及天使轮Web3创业者
  • 提供资金、课程、网络及资源支持
  • 项目涵盖多个赛道及地域
  • 总投资2000万美元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收听新一期的 Builder Talk 这是一档聚焦 Web3 建设者有深度的对谈节目今天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四位 Web3 项目的 Founder 一起来聊聊他们的创业故事和最近一起发起的 Supreme Accelerator 也叫 Supreme X 加速器

他们分别是 Confluence 的 Co-Founder 袁杰 Galaxy Co-Founder Charles 老王 Spectre Co-Founder Jack 以及 Buildout 发起人 Nils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新一期的 Buildout Talk 然后我是今天的主持人 Nils 然后同时也欢迎本期的另一位主持人 JackHello 大家好 我是 Jack 感谢 Nils 邀请也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聊天

我跟 Jack 其实挺有缘分的咱俩有很多的这个渊源然后咱俩都是业务的校友而且是同一个专业正好 20 年的时候我刚毕业他刚进入这个读书然后同时我们之前也是在真格基金一起做过实习然后这次创业不一而同的进入 web3 进行创业然后也同时也拿到了像一些 web2 web3 的一些机构的投资然后今天我们会聊一聊在 web3 中持续 build 的创业者因为在这个熊市的大背景下来

我现在创业者怎么在市场中来找到机会并且能够脱养出其实是我们在一直聊的话题

我们今天的这几个项目其实都处于不同的阶段而且大家在过程当中也都积累了不少经验那本期的我们几个项目都有各自的一个特色就包括像这个攻链身份协议 DID 和道赛岛然后其中有两个项目已经比较这个中后期了已经完成 launch 也有两个项目是才刚刚完成这个天使的融资然后大家的 base 地点是这个东方西方都有的

今天有两位特别的嘉宾一个是袁杰是 conflux 的联合创始人已经穿越了两轮熊市的这个 OG 袁杰老师也会在过往的这个经验当中不管是合规还是估计化都有些宝贵的经验然后另外一位是 CharlesCharles 呢是 Garland Seed Founder

LLC 也是这个华人 web3 的明星项目然后记得在最早进行业的时候也是用了这个平台用了很多在他们的这个增长赛道上也是做到了这个拖走了一个头部的位置也会这个跟我们分享一下在海外创业的一些经验

那现在我们就先开始进行这个自我介绍要不袁杰老师这边先来大家好我是袁杰很高兴有 bitterdoll 这个邀请我个人呢是金融背景在这个国内读完本科不但读完本科然后就是到 Boston Brandeis 读了这个

国际经济金融硕士后来就留在美国工作 4 年有在华尔街工作过也有在北卡的一个消费金工作过回国以后呢又从事了这个一级市场的这个基金的工作主要就是啊 VC 和 PE 的一个投资那后来呢结束了这些工作大概就 6 年的工作经验之后就加入到 Conflux 这个项目的

创办过程中那么也是利用了自己当时工作的一个背景主要是和 VCP 的一些关系吧帮助项目顺利完成了融资在当时 2018 年非常差的一个市场环境下吧当时做了大概 3300 万的一个第一轮的融资那么这个项目呢主要还是做一个公有链那么也是强调无需准入对吧然后工作量证明 POW 那围绕的团队呢主要是清华摇班加上上交大加上这个

微软亚洲研究院还有一些这个 top 的这些啊这个顶级的代码还有就是程序员和理论学家做做的这样的一个项目那么这个项目到现在呢也有 5 年的历史上线主网上线有三年那我完成融资以后呢就转到内部的一个管理工作现在也是主要做一个生态啊生态的一个发展工作所以对外呢我也戏称自己为 web3 招商主任啊这就是我的一个大概背景谢谢大家

好的谢谢袁介老师经常看到袁介老师分享每次看完之后都感觉到被振奋了一下非常正能量 Charles 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项目吧大家好我是 Charles 我是 Galaxy 的联合创始人我自己的一些背景是我之前 17 年从 Berkeley 本科毕业之后就一直有在做 web3 相关最早其实在学校就

有投资一些又炒币了然后之后 2017 年底的时候我们就有想过有出来创业做一个用区块链来做做来创业来做一些项目所以那会我们做了一个项目叫 DLive 我是 DLive 的 CEO 在从 17 年到 19 年 DLive 就是一个可能就是比较偏向 gamer 的一个在区块链上的一个直播平台

然后到 2019 年的时候 D-Lag 被收购了之后我在被收购的 Victoria 公司呆了一年半的时间然后在 2021 年的时候和我现在的 Co-Founder Harry 一起做了现在的 Galaxy 这是我们的一个 story 在过去的几年的时间然后从 2021 年开始

Galaxy 成立到现在其实我们做的我们的产品其实是一直很 focus 在一个领域就是医事服务 web3 的创业公司 web3 的项目方他们可以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来发行自己的这个

最简单的说法是发行 NFT 但是当一家公司或者一个项目方去发行 NFT 的时候通常它的用户会把它认为这是一个会员卡一个身份的一个凭证所以就是这样的一个产品我们让项目方可以很轻松的去连接他们的一些链上链下的数据并且提供一个 easy to use drag and drop 的一个 dashboard 大家可以很快的

launch 一个活动一个 campaign 一个 loyalty 的一个 program 用我们这套 SaaS 的这个 platform 然后另一头对于用户而言就是我可以以一个参与到其中的一个方式来成为这个项目的一个贡献者

然后在过去的两年这一整套这样的一套产品受到了很多 web3 做 marketing 做 community 同学的喜欢然后很多公司都在用 Galaxy 然后有很多用户现在也是

定期都会在 Galaxy 去发现一些新的项目它成为了一个大家去发现新的项目方发现新的公司的一个平台对大概就是这是我自己的介绍和 Galaxy 的介绍

好的谢谢 CharlesGalaxy 这个产品其实我很早也就接触了产品跟运营做得非常好我记得在去年年初的时候有一个银河女孩的活动当时应该是有 13 还是多少个任务只要做到十几个就能拿一个它的这个 AMT 我当时也我都完成了我觉得整个运营活动都做得很不错的应该都是很多项目方去做增长的一个标配那 Jack 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

Hello 大家好我是 Jack 其实刚刚 Niels 已经简单介绍过了我一些背景我是 Aspekta 的副总裁相比于前两位老师 Aspekta 其实是一个比较年轻的项目我们是从 2022 年开始参与到整个行业的建设当中来我们在做一个 AI 驱动的这个数字身份专注是帮开发者更好的去示范自己的这种技巧去记录自己的经验

帮助他们去更好的 get funded 更好的在 recruiting 的 scenario 里面去 stand out 帮助他们更好去 connect 其他 like-minded peers 我可以简单的总结来说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是专注开发者的这样一个 DJI identity

同时我们也现在在帮很多开发者社区攻链专注开发者的应用去做整个开发者生态的 identity infrastructure 让他们更好的去了解自己生态类开发者的一些 insight 无论是技能 insight 还有一些这种所有的跟生态交互的一种活跃频率以及他们这些开发者所有

所有项目的一些 insight 吧让这些开发这些生态和开发者社区那更好的去这个激励和增长和触火自己的开发者所以总的来说的话我觉得 Aspekta 现在在做的是基于这样一个专注开发者的数字身份 Aspekta ID 在构建一个开发者呃

这个项目方生态的一个这样一个网络我个人的话像 Nils 刚刚说的这个之前是在业务但其实在业务之前也做过第一次创业我第一次创业其实是在本科二年级的时候当时也是我和我现在的合伙人现在的核心团队本科二年级就是我们 drop out 的然后我们做了一个叫青事件社交平台那其实当时就是大家在

学校里面认为只认识身边比较 close 或者同班的同学想认识更多的人打破已有社交圈子的壁垒其实是一个挺麻烦的事所以当时我们就做这样一个线上平台让大家去约及时的线下事件然后去比较低成本的跟新的人接触尝试新的事物所以这个其实是我们当时做的第一个创业

后面我们这个创业高了一段落之后我们重新回到学校在这个毕业之后就开始专注的做 aspect 这件事当然在耶鲁期间的话 Neos 也知道发起了这个创办了耶鲁第一个创投俱乐部其实核心还是希望把所有的创业者

潜在创业者和对这个行星事物感兴趣的小伙伴大家传在一块所以这是我的经历和 aspect 现在在做的事

好的好的谢谢 Jack 这个你刚刚说完之后我发现咱俩又多了一个共同点了因为咱俩第一次创业项目都很像我第一次的创业是在这个 17 年从教导毕业之后我 gap 了一年嘛就 defer 了一年在在读书然后我当时做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帮助线下的这些同学去就是要基于 LBS 进行一个活动交友啊

因为当时狼人杀比较火然后我又是个狼人杀的死龙粉就会创造这个做一个小程序让大家去组聚约狼人杀对这是我第一次跟你那个还挺像的

然后后面我就去医药读书,在读书期间有一个叫 Tandem Language Cafe 的,是帮助大家去做语言交换,这是第二次。然后第三次就是我在医药毕业之前,我本身在求职物联网大厂,然后就做了一个类似于大学生版的在行,去帮助大家去从像一级入职的前辈进行一个 UV 的这个约聊,这个是我第三次。

然后我之前经历也是比较复杂然后像因为 gap year 期间像你一样这个也是在真格在一些咨询公司有做过我是在毕业之后先是进入阿里做产品经理的工作然后后面就做了一年之后也是觉得这个

大厂的这个我自己个人在里面的增长已经渐缓了所以当时加入了我之前在真哥老板头的一家公司叫雅哈哈夫的经济总策划然后也是因为这个奇迹关入到了区块链后面就开始去再个这个研究也是去年的时候这个拿到融资然后出来创业比如到其实是在去年 6 月份才开始创立的然后跟宗建这边跟 Jack 这边的也比较类似就是跟开发者是有关系的整体来讲我们也是在这个这一年过程当中不但在打磨我们的产品

第一块其实就做一个人才社区那不仅是开发者因为很多时候开发者他自己有很强的技术能力但是在方向判断和这个运营推广方面其实是欠缺的所以我们第一部分人来社区其实是想聚集开发者然后

这个研究员还有一些 operator 这三类比较核心的这个角色不断地去把这些 builder 吸引到社区里面这是第一部分第二个的话就是我们通过内容输出不管是音频视频还是文章来建立我们整体的在市场上的品牌大家会觉得我们的调性是比较硬核原创且深度的第三块就是我们自己会围绕这个道和创作者做一些 in-house 的产品的创新尝试那第四块就是项目服务和加速因为作为一个

浓度比较高的 Build 社区很多项目方都会希望来这边去获取优秀的人才包括自己的用户所以我们可以提供从这个产品到运营包括到对接融资一系列的这些知识所以这次加速营也算是我们这个孵化和加速的一块一次结带以上也基本上就是我们这个 Build 到整体一个介绍了

我觉得下一个就是在展开聊聊什么契机进 web3 刚刚我觉得 Charles 跟袁杰老师可能有讲过其实这个时候还是想听听大家展开讲一下关于自己进入 web3 契机或者说怎么选择 web3 创业的赛道等等看这一块要不请 Nils 先来打个样

其实刚刚有提到一些就是我是在在雅哈哈工作的时候因为他讲的是一个元宇宙的叙事所以当时有关注到就是因为我负责整个系统经济系统的设计所以就开始去研究游戏那除了像传统的像 EVE 然后 Mama XU 这种很经典的游戏之外我也去看了一些 GameFi 因为 GameFi 本身是非常重

经济模型的一个东西开始研究这个之后就去了解区块链这个技术然后当我了解到它的技术底层是一个分布式账本怎么实现这个趋利化怎么实现这个可追溯这个点的时候当时我是非常震撼的也是为了之前几年没有真正去关注这个领域感到这个也是有点这个后悔因为确实这个技术感觉非常新然后觉得上面能够

诞生出很多新的物种出来于是我就开始在里面去进行探索其实我们去年开始创业的时候一开始倒是在跟 ft 工具和交易平台相关但是在做了几个月之后产品也做完了但是市场 mtft 市场整个这个呃

下降很多产品做完之后其实并没有上线而是我们选择这个但我们发现在道这个在我们社区这一块其实有了很大的一个变化就发现聚集了很多跟我们一样的这个不错的像学校和这个大厂背景的人于是就决定把这个用道的方式来去管理这个社区然后去激发大家的这个生产力我们当时也研究了很多海外非常知名的一些道组织

因为这样一个契机最后进入了到这个赛道这一年的迭代当中我们自己也在实践然后也在去深度研究其他道组织所以到现在为止也算是在这个领域比较完善的建立起了一套架构并且能够平衡去中外和高效的这种状态下能够把整个组织去运转起来对这是我大概一个启动经历感谢 Niels 那这个请袁杰老师也讲讲

我加入这个行业的时候这个行业大家还没有用 web3 这个词来美化这个行业那时候还是 ICU 盛行的一个末尾吧我加入这个行业说实话也对这个行业有了解但没有那么深的了解有了解是因为我做那个发布投资嘛然后

有那個基金的報告可以穿透看到一些背頭企業他們是和這個數字貨幣相關的比如像比如大陸或者一些交易所貨幣這些

叫做红杉的 portfolio 对但是说实话我当时自己是因为对过去的这个金融工作从事大概六年左右的工作吧各种从一级到二级主要是在买方做嘛然后后来也觉得有点有点无聊特别到国内以后当时有一些政策上的变化自管新规 18 年的时候这个金融行业的政策一下收紧我们那个工作就没特别多做的我就想

做一些新的挑战那我自己以前并不像大家一样从大学时候就开始折腾我更多想着说用我个人的一个就是成长经历然后社会关系工作经验然后能够帮助到一个创业团队做什么其实我当然定位很像 FA 了

但是我在想说我自己去创业肯定还不合适还没到那个时候然后当时我的好朋友马龙凡现在也是我们项目最主要创始人他现在是多伦多大学的教授我们在留学生的时候就认识那时候我们都认识七八年了

他当时就说袁姐你过来帮我们把这个项目做融资其实我当时还是比较犹豫的因为当时大家都知道区块链行业基本上就等于骗子今天我觉得我们也没有完全摆脱这个污名化的一个形象但现在好歹有各种各样的这些就是跑出来的一些赛道对吧大家不会说这些赛道是纯粹的庞氏那那个时候基本上就是对吧

那我当时一个是就是对吧自己从一个比较好的金融行业背景过来第二呢就是担心说这些事情有没有法律风险那当中反映跟我说他说一呢他不会说供电上线之前就发币因为当时大家知道有很多供电其实在主网没上线之前就通过在以太坊上先发个币

然后呢在最后把币映射到自己的主网上来就是启动了比如说像比较著名的 us 这些对吧都是经历过换币的啊大家如果回到过那个历史就知道嗯那

我聽然後龍凡又說他就是又邀請了像楊老師嘛就是當時中國的唯一的同名獎的得主做首席科學家那對此呢我才感覺到就是比較就是比較有把握這個有把握一方面就是說這個團隊本身他的這個底線是比較高的第二呢就是說就是說他們這個成功的概率也比較大因為

我如果以一个 FA 的角色来看这样的一个优秀的一个团队的背景他们融资成功肯定是问题不大的那所以我觉得我这次创业的这个尝试是一个 safe bet 虽然是个 bet 但是一个 safe bet 就是相对安全的一个尝试那我当时就加入到这个领域里面来

但是加入到这个行业之后对吧经过两三年的发展随着 DeFi 的崛起我才意识到我原来这个行业其实最先落地的就是金融场景而金融领域其实和我本身的这个所学更加的息息相关而且这个区块链领域的这个金融场景其实有些时候它非常接近金融的本质金融本身是有一些旁视在里面的对吧是有一些就是凭空创造资产的这个过程所以

这个反而让我过去的这个所学更理解的更加深刻对吧然后也能够互相印证这个对我来说还是蛮惊喜的一个过程所以这是我的一个一个加入到这个行业的一个过程吧但总体来说就是说这个和很多其他领域的创业就是我理解其他领域创业是很不像的是很不像的对所以那具体后面再展开吧但这就是我当时切入的一个环境对

OK 谢谢袁杰老师那请要不请 Charles 也聊聊什么样的戏剧进入 web3 选择 web3 创业的赛道怎么选择的对就像我刚刚说的我在加入 web3 的时候

怎么样的契机其实最早就是有几个同学好朋友一起当时也一直在有去一直在看 crypto 这个行业然后 blockchain 这个行业然后刚好那个时候的想法就比较简单就是想要说能不能这个东西这个区块链这个东西我们拿来做点东西

然后其实现在反观来看就那个时候其实去考虑做应用的项目跟现在去做应用的项目对比起来是少很多的现在可能现在在创业的同学们大概都会在想我要拿这个去做一个怎样的项目我怎么把用户做起来我怎么把这个如果是 DeFi 产品我怎么把一些核心的交易的数据做好

就是那会儿 17 年到没有说大家这么重视产品就像刚刚云杰说的大家都还是在 ICO 是一个非常热的一个点然后真正而且那个时候其实说实话也没有什么链可以用的

跟现在的体验也是完全没有办法比的但是就在那个情况下我们是那时候在玩一个链叫 steam 就是 stem 是一个做内容的一个链然后当时就在上面做了第一个直播的产品在 steam 上 dlive 其实是一开始做在 steam 上

然后从 steam 走出来因为 steam 本身的经济模型可能有问题就是它的代币的蒸发的经济模型设计的不太合理所以导致了虽然就早期我们积累了很多的种子用户从 steam 上但是觉得 long term 这不太 sustainable 于是我们当时就是

有另外一个 team 一起做了这个 Leno blockchainLeno blockchain 就是当时应该算是第一条 cosmos 的一个链然后当初的想法就是说我们自己来做一条链来服务这个直播平台当初的直播平台我们还在 19 年的时候签了美国的一个很大的一个 YouTuber 叫 PewDiePie 我们签了他们一年独家在 DLive 直播

就那时候就在一直在做因为我们其实我倒是一直我们一直是抱着一个去做用户的一个去做产品的一个心态在做区块链但其实现在反观来看对吧那个时候很多条件是不够成熟的来去做一个以市场用户为主导的一个产品一个区块链产品

对那时候就这就是进入的奇迹但一直在做后来被收购然后一直也在这个行业里一直到 2021 年开始做 Galaxy 我自己是一直是做运营出身的我从我一开始

就一直在做运营所以可能就是这也有帮助到 Galaxy 的这个产品的早期的规划和早期的一些 boost drop 从 0 到 1 因为我理解很多在区块链创业公司里的一些运营的一些问题或者说他们可能会需要的一些产品服务而那个时候的确是有很大空白的在 2011 年初的时候那个时候也是 DeFi 高火

对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历史感觉这个 Charles 跟袁继老师其实都是在上一个周期都经历过看过挺多东西的问一下 Jack 就是因为咱都是这个数据分析相关的专业然后你做 aspecta 这个跟当时你的这个专业是不是也有一些相关性就当时怎么一个契机觉得应该做这样一个事情的

对我觉得我的故事可能跟大家的还不太一样其实对于 aspect 而言我们 from day one 我们确实就专注开发者但在最早的时候就是大概是去年的 6 月份 6 7 月份我们当时的一个 angle 是啥呢当然还是用数据的 inside 用 ai 去理解这种

开发者的一些当时主要关注的是 get hub 数据的一些 inside 我们想去做招聘这样一个工具当时 Nils 也应该用过 Charles 也应该也知道当时我们第一个产品它其实是一个招聘工具然后招聘工具是帮这种很多 HR 去识别这个开发者有什么 skill proficiency 是怎么样

那个是我们的第一款产品那个产品的初心其实就是觉得这个开发者在云端包括还有链上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数据能够这个体现他们的 skill 和 impact 等等想去赋能从这个角度赋能这个开发者也从招聘的这个场景去切入这是我们第一个产品那为什么跟 web3 结合在一起呢因为我们当时这个产品 mvp 出来之后

我们发现这个 web3 的很多公司对这个产品非常的感兴趣我当时第一次参加 web3 的一个活动是 2022 年去年的 consensus

然后当时我在 consensus 我没有去任何 party 我就是在那个主会场不是有很多 boost 吗我基本上是聊完了所有在那个 boost 的所有的项目方当然会也有一些交易所 VC 啊这种等基本上让所有的这种项目方和 VC 都开始试用我们的产品然后当时我们那个活动 consensus 当时结束之后我们就拿下了两个付费用户

然后当时我们会发现 OK 就觉得开发者是整个 web3 行业的一个基石这个是无论周期怎么变化无论这个最新的 train 的是啥其实这个行业本质上我们是坚信是由开发者不断来驱动的同时那个时候我们坚定的继续我要的开发者去赋能我们也坚定的先从 web3 开始通过赋能开发者把这个行业给这个行业 contribute 往这个行业 contribute

同时当时我们也发现了第三个事情就是我们会发现我们这样一套这个数据能力无论是用 AI 去理解云端链上数据的这些能力还有我们处理大数据的能力我们觉得做 recruiting 这样一个非常垂直的赛道可能不是最好的一个 solution 我们觉得我们这样一个数据能力它更像是一个 computer layer 在处理这种很多大量的 identity data 的时候

招聘其实是整个数据生态里面的一个垂类同时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去做一个 user centric 的事情因为我们在整个 consensus 和项目方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很多开发者开发者他们本身是特别需要一个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 demonstrate 自己 skill 展示自己经历然后更好的去 get funded 这样一个工具

从这个角度来言基于开发者做 user centric 去构建这样一个 identity ecosystem 赋能更多的应用这样一件事情在我们看来它有更大的一个潜能也能更好的 leverage 我们的这样一个数据能力去赋能整个行业所以在那个 consensus 结束之后我们其实是 aspect 就做了第一次 pivot

然后也是更加明确了我们会从这个 user centric 这个 identity 的角度来赋能开发者进而赋能整个 web3 行业所以这个其实是我们 aspecta 的一个故事吧

其实对于 aspecta 我们现在这样一个产品我们想去做的这样一个数据生态富人开发者的生态差不多快一年的时间了我们是在去年 10 月份的时候开了 waiting list

然后在今年二三月份这个三月份的时候开始了第一轮的这个用户测试到现在已经是迭代过三轮的用户测试我们提前预告一下我们今年十一月份会开始我们的公开发布就是 public launch 这个 expect id 会这个不会再有任何的限制到时候也会有一波活动也感谢这个大家到时候能够多支持

这个发展挺快的因为跟文绉基本上是差不多同时开始做然后很早时候就建立联系一路也看着一轮轮融资然后像产品也越做越好其实在咱们这个目前是属于熊市嘛也看到有很多这个一层做甚至更早做的这些创业者选择离开有可能是一些被动的也可能是选择因为当前 AI 比较火可能主动选择了去一个更火的赛道但依然有一部分人在坚持 build 就像咱们这几位一样

其实像 Conflux 跟 Giraldown 咱们其实都算是发起是在这个偏华语尤其是国内这边

然后但 Charles 跟 Jack 呢两位其实更多是本身从一开始就定位在全球非常 global 然后在海外去做也想这个请教一下两位你们在北美那边直接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有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或者说说过什么样的经验以咱们作为华人创业者来做事情的话是否有些不一样的东西对这个也想听 Charles 跟 Jack 分享一下 ok

我们从这个背景而言我觉得首先可能从背景本身而言因为我在美国已经 12 年了所以可能如果要我去做一个以华人社区为主的一个项目可能我还不会做得那么好我觉得因为可能

可能之前的经验都在硅谷这里为主然后我们在最早包括我们在最早创建团队的时候最早的团队就是从硅谷开始然后也是最早的同学和以前的一些同事们

然后慢慢这个可能这个这个可能跟团队的 DNA 比较有关我觉得这是第一点当然就是作为华人 builder 在北美的话呢就是本身我觉得 web3 本身就是一件比较需要从 day1 变得 global 的事情

而且可能从大环境的角度 2017 年 2018 年那个时候的 Crypto 和 Blockchain 就是华人和亚洲是占主导权的是最有话语权的对吧全世界都看亚洲但是就在过去尤其从 DeFi 开始就发现很多高质量的一些去做产品的一些项目都在

海外诞生的比较多一点然后再加上那段时间可能因为政策的原因海外的 VC 也特别 active 所以 overall 在过去两三年在过去两三年的这个我觉得在北美的这个 crypto 的创业环境是特别好的然后我们在团队建设上和从零到一的过程中应该有充分享受到这个红利包括我们自己的融资

然后我觉得也是运气比较好就是在过去一两年大家都在看一些国外的创业者的项目当然就是现在感觉又有一些变化了就是有很多包括像这次 2049 我们也看到很多的在北美的团队和 VC 都去新加坡都想要去了解一下亚洲市场所以我觉得一是团队 DNA 第二是可能是市场大环境 timing 等等的一些原因

当然挑战还是有的因为你想要 build 一个 global 的团队从 day one 包括不同种族的人我们可能对比很多公司来说是非常 diversified 我们从不同的人种到不同的国家再到不同的性别我们都有所以我们是非常的 diversified 的一个 team

这也导致我们在很多从零到一的过程中这都有给到我们很大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着一个华人的 angle 来思考在海外应该怎么样来创业

这对这个应该是经验,这不算是挑战,而挑战的话反而就是我们没有特别去重视这个华人的这个或者亚洲,我们在最早我们从一开始都没有,我们整个 business team 全部都是在北美的时区,就是几乎没有人来 focus 到亚洲的一些机会,我觉得如果有机会回到一两年前,我会去更重视一些的,

当然就是我觉得如果作为一个纯华人之前没有什么海外的工作经历的话在 Day1 想要做在 target global 社区的一个公司的话会有一些难度如果这个团队有很多钱那是另外一件事对吧但是对大部分的创业者来说都是有挑战的一是文化上的一个挑战因为我也见过很多团队在过去两年见过很多团队他们就把整个 team 搬到了

北美来想要来做海外社区想把海外社区做好但是很多都是可能待了一会就离开了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有的是因为可能签证的原因或者什么但我觉得北美跟亚洲是两个 topic 而不是说国内和海外我觉得国内跟海外而海外的概念太大了可能北美跟亚洲是一个两个完全不同的社区和用户形态

这个是大家要注意的对 是的听下来还感觉 Charles 其实在北美这边待了很多年另外从上一个周期就开始做一些像所以这个视角也是比较的这个我比较远深的然后 Jack 这边我听说是

就之前跟 Jack 有聊过他其实是一部分团队会在北美那边在硅谷那边一部分比如说研发可能放在国内这样子可以平衡好这个成本之类的 Jack 这边是怎么想的有遇到一些这个像 Charles 刚刚所提到的一些海外的挑战还有些经验吗

我可能跟大家分享就是这种挑战多一点因为还比较早期但是其实对于 Anspector 我们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其实为什么要 Global from day one 呢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在于第一我们的用户在哪

第二就是我们想构建一个什么样的 Community 对于我们来说开发者这件事情它一定是一个 Globalize from day one 的因为你会发现这种开发者他们自己之间的这种交互他们跟生态的交互它就是一个很全球化的事情很难说我们从我们的角度我们会觉得你只关注一个 Regional 开发者很难把网络效应做到最大然后也很难把

大家相互之间的这样一个 network effects 化学反应还有产品的这样一个 scalability 做最好所以我们 from day one 我们就希望能做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跟我们的用户直接相关跟我们产品形态是直接相关的

我很赞同 Charles 说的什么叫 globalize 而不仅是国内国外这个说法就比如说对于 Aspecla 我们看到了可能是北美这边的开发者的这样一个用户群体我们看到欧洲然后我们也看到亚洲比如说我觉得国内其实就是亚洲的一部分像我们现在关注比较多的亚洲的开发者包括有国内的开发者我们也看到泰国和越南现在也会比较 active

特别是印度我们跟印度的很多体调供电然后还有一些开发者社区都有比较深度的合作无论是他们在应用 aspect id 还是我们去做一些这种 operation wise 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对于我来说 globalize from day one 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产品形态我们想 build 这样一个网络它需要是 globalize 的然后从产品形态用户来说是这个角度从社区来说我觉得 web3 的社区在我看来

它可能数量没有那么庞这个相比于 web2n 所以我觉得如果从社区的 build 来说 from day one 就更 globalized 的话你的这种 consensus 你的这种未来的这种潜能可能会更大一些但是其实对于 Anspector 来说我们现在更多的还是专注在这个产品和职业用户然后这个

再是未来的 Community 这是我对 Globalize 的一个想法然后第二个就是有什么挑战我觉得其实对于 Xpector 来说的话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跟用户开发者还是我们这种很多生态在沟通的时候我觉得对于一个华人创业者来说至少对于我们团队来说我们觉得最舒适的就是给他们看产品

让他们直接用产品对于开发者来说我会发现我说再多这种形而上的东西或者说这种这个一些言语上的东西不如我直接让他们用产品那对于这种生态也是所以我觉得可能华人创业者在做 globalize 项目的时候对于我们的团队来说我们会去想用产品驱动这个 strategy 来

来 on board 用户和构建我们的一个生态这也是我们在面对很多国外项目方可能相似赛道相似产品的挑战的时候我们喜欢用的一个 approach 当然我知道可能有其他的一些项目方可能他们的这种 consensus 这种可能做得更好他们可能会用一些其他方法去 approach

用户 commitment 和这种建立自己的生态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喜欢用这个 data driven 的一个 product driven 的一个方式然后刚刚要是也问到了就是关于我们团队其实我们团我们技术和研发是在亚洲然后我们的 business 和 marketing 还有 operation 是主要在美国然后我们现在在欧洲也在拓展我们的一个团队我觉得这个事情确实从成本上来说能够有一些

相对来说能够有些相对来说比较低的成本与其在硅谷搭建一个完全完整的这样一个 engineering 团队但是宇芝带来的挑战其实就是如何去平衡或者说协调这个时区的差异保证运营团队和开发团队有足够多的沟通运营 BD 和这个 marketing 这边拿了很多用户的反馈

有很多这种用户的一些需求怎么准确的传达给这个生产或者说技术这边那大家要克服时区的一个问题要克服这个沟通成本上的一个问题这个沟通成本指的就是线上沟通肯定不如当面来的话

然后同时也要克服语言上的一些差异那比如说我们现在团队也在做更多的这种国际化有这种语言上的一些沟通上的理解的一些问题那其实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怎么让我们的

运营团队 BD 团队说这个技术团队或者产品团队听得懂的语言因为很多 BD 和 marketingoperation 团队他们在表达一些东西的时候这个做技术人理解起来是有一个 gap 的之前我们也出现过很多次就是说大家对一个东西的理解是不 aligned 的

那我们后面做了很多这种系统化的一些工作无论是把很多表达都落实到这种很规范的产品文档然后包括整个团队现在在推行纯英文化的这个办公等等我觉得这个可能就是对于大多数团队来说 from day one 要做 global 这个不是一个口号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 bd 和 marketing 的事情这是一个整个团队的事情

Global from day onemeans 你的 business 是 day one 的你的产品是 global 的那你的团队也要有能够适配全球化的这样一个能力这是我觉得我们遇到的一些挑战

然后其实刚刚大家聊了一些关于海外或者全球化的一些挑战其实我倒是蛮想听听袁杰老师和 Neos 关于亚洲的一些机会因为在我之前和 Neos 的交流和刚刚袁杰老师的表述当中我会觉得 Coflux 跟 Beard.org 其实是非常专注亚洲的特别是我看之前新闻也有提到大家都入驻了香港的数码港

香港最近也在支持很多 web3 行业的发展所以也想听听袁杰和 Niels 首先是怎么看待香港的一波机会然后同时作为先专注于华语地区的项目方那之后有没有想过从你们自己的业务和发展角度去做 globalize 有没有什么样的一些挑战或者想法要不先请袁杰老师讲讲

我对香港的看法其实还挺有这个啊就是跟可能市面上不一样因为我觉得现在香港的这个看法分歧是非常大的争议性非常大这种争议性呢在于比如说举个例子像 2049 的时候比他参与采访的时候呢他就说他对香港这个地方不抱有期待然后他认为香港啊

一个是这个政策不稳定第二和中国大陆有着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个关系所以他认为不推荐大家去香港发展这个 web3 那其实在这种情况下香港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一个局面就是这个政府现在缺乏公信力

在他们缺乏公信力的情况下他们其实又非常的急于去完成就不管是说顶层的设计的一个 KPI 或者怎么样他们在这块其实有很强的动力和欲望你可以看到香港的这个官员都非常的积极对吧他可以说这个话马上就有意愿跳出来去评论他虽然他下面的评论你去看基本上都是一边倒的不相信他们

那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其实这反而是一个机会对吧因为危中有机这个时候凡是去香港去愿意去做一些事情的都会被香港政府他们去给予到一定的关注给予到一定的帮助然后甚至是有可能连接到当地的一些资源

那这个时候说白了其实特别适合是华人因为华人嘛大家都是同样的血脉特别同样的这个就是语言同样的文化那去连接当地这个资源其实是非常有利的那这种情况下说白了其他其实那个

西方他們不看好他們不去他們受意見領袖的影響他們不去這個機會這個空白就流出來其實就是給華人去做所以我認為香港這一塊的機會是有的而且在現在的一個局面下香港政府非常希望這個市場中有勇者有匹夫能夠一馬當先為他們把這個市場打開局面誰能夠打開局面我覺得香港政府就會重點的去關照扶持去支持他

其实说实话在以前香港没有政策的情况下 FTX Crypto.com 对吧然后包括 Tether 这些都是从香港起来的香港这样的一个环境的这个包容度和开放度还是有但是大家现在由于可能啊

对吧你去看比如说我们再举一个反例就比如说香港对于香港政府来说大家都说要有合规牌照才能在香港做交易所但是大家就会发现就是说其实 OK 也在香港 OK 在香港有 400 多人 OK 在香港算合规算合法吗没有啊那有去动 OK 没有那香港政府实际上动了什么交易所呢就是动了一个你提 1000 刀需要出 999 刀的手续费的一个交易所叫 JPEX

这才是香港政府已经不能忍的一个项目而且还只是说对吧发出了警告对吧说可能让大家来报案然后还要走一定的这个法律程序所以你看看香港政府的底线低到就这种程度那大家觉得香港有什么危险可言呢

所以在我看来就是说大家对香港的这种误解其实是充满着对立和争议而这种对立和争议当中蕴藏着巨大的机会而通过那一个是比如说我刚刚举的例子像 JPEG OKX 还有可能说合规的比如 Hashkey Pro 其实这样的一个光谱大家在里面这个光谱里面可以做事的范围和空间是非常非常大的

他们不允许的不能容忍的光谱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他们可能支持明面上支持说是合规的那个光谱可能又是很小段的很小的一段光谱但是这中间一个模糊地带的光谱是非常大的而这一代只要你是有一个秉着一个好的做业务的一个逻辑去而不是说秉着诈骗对吧或者说这个就是

就是这个纯粹的搞庞氏的这种心态去的话我觉得这基本上都是香港政府可以接受并且如果你做出了成绩都是香港政府会接纳你会去支持你的一个地方那所以在这种空间下我可以跟大家讲就是说为什么这样是一个机会就像我们康范斯

在中国一样中国这个市场没有人要做因为大家觉得 OKno crypto no web3 对吧如果不是 crypto native 就不是 web3 那我可能 argue 的是说 OK 那为什么说那我给大家发 NFT 在这个公链上有私钥猪记词也去给大家去去

去普及这一套东西那么可能降低门槛让手机号注册也能上来但至少我发了 NFT 大家购买 NFT 可能不是用 crypto 购买但是用法币购买大家一样可以转让一样可以使用智能合约 NFT 可以代表很多事情票务啊门票啊就是票比如说演唱会的门票啊酒店的这个会员卡呀或者说一些比如咖啡店的这种

折扣券呢那为什么这些没有人做呢那没有人做我就我们做了这个市场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任何一个公链跟我们竞争这个市场那这个市场所有愿意倾向于用公链因为倾向于有更开放的一个 web3 的这种业务有更开放的这种组合性的这种逻辑的时候其实基本上就 comfast 公链一家在做这件事情当然这个国内这个市场还有联盟链的竞争对吧还有联盟链竞争但是

除了联盟链以外基本上公链就我们一家而基于我们这个生态做业务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一个折达团队五个人没有一个人是毕业的全是在校生他们在微信里面做了一个钱包叫 anyweb 他们就靠着数藏那一波业务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发展了 100 万个用户他们一个市场营销都没做他们唯一做的就是和十几个收藏平台去跟他们做了商务的对接说那你用我们这个钱包来做你们的那个钱包页面来做那个我的页面那那些收藏平台说那我这样可以免去开发钱包的这个业务对吧那我就直接用它这个体系在这么简单的一个操作之下半年的时间就去年半年的时间就累积了超过 100 万多的用户那今年呢虽然是数堂不在火了

但是他們現在轉去做票 對吧轉去做明星粉絲的周邊 數據量仍然很大

那当然了就是说可能和 crypto 的这种金融化的业务来比他们的这种盈利并不高他们 tokenization 的机会可能比较小因为做的基本上都是合规业务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能够快速的落地一个产品并且有着百万级别用户的一个产品这就是我觉得微中有机的一个经典的一个代表而我们还在实践着这样的这个案例

那我觉得就是如果香港没有人做那这个时候就是大家去里面去绝尽的好时候而当一个地方都非常热的时候比如像新加坡这样的地方的时候可能那并不是一个

对于开发者来说非常好的地方那举个例子来说新加坡现在的成本那显著的肉眼可见的比几年前高很多他可能只能容忍一个团队的融资负责人在那边要不停的去做融资而其他之外你都不适合把更多的人员放在新加坡因为那个成本不是一个创业团队所能接受的而前店后厂的这个模式可能更适合大家所以这个就是一个我觉得此消彼长的一个过程我先说这些谢谢

谢谢袁杰老师然后 Nils 也讲讲我也是挺赞同袁杰老师说的机会就是在这些可能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地方就像在过去这个几年我也没有去认真研究区块链这个技术一样我在新加坡的时候我还跟 Jane 就是

Jack 的 co-founder 有聊过就说我还比较推荐你们去看看香港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拿到了数码港跟科技来的 offer 能感受到那边的补贴还是挺大的一方面那边确实有很多这种高校的资源都是一些名校而且学生包括一些教授都在大力的去做一些这个区块链的研究和尝试

政府那边也有很多支持不管从资金上还是政策上面还有场地一系列的都非常多的支持所以你们也可以考虑就是借给你们也可以考虑去数码港或者科技园那边看看应该能够给你们带来挺多帮助的我们自己这边的话因为我们自己是一个到从一开始的时候也是无意之中开始做社区然后把一些大厂还有高校的人聚到一起

到后面的时候就自然就发展壮大所以我们也是被动的在这个选择下从 DL1 开始从华为这边起步而且还有一个点就是因为我们也在尝试在早期的时候去进行国际化我们发现可能跟几位不太一样的是我们作为一个社区它不像是一个产品一样你这个产品可能有一个界面这个产品就能说明问题但对于我们社区而言

大家频繁的会有进行沟通所以语言就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我也我们也看过很多这个做一些做双语的社区发现其实是挺难做的所以我们目前的策略还是说我们从第一天开始从现在这个阶段开始我们先把这个全球的华人就是讲华语的这些用户这些 builder 们聚起来然后他们可能在美国在这个加拿大在澳洲在欧洲都有然后做成一个华语世界里面一个领先的这样一个道组织把这些 builder 聚到一起

那很多华语的项目他们要出去那我们可以作为这样一个桥梁成为一个出口那包括现在也有很多一些这个美国那边的一些项目像 Lens 这些他们要进入华语生态他们也需要入口所以我们目前的计划还是说现在华语这个位置能够做到这个领先地位然后有了冲进之后我们也更容易也更有说服力去当我们去打开英文市场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的所以这是我们整体上一个策略

所以香港其实只是我觉得只是一个过渡它确实有很多机会所以我们也是从上海原先我们在上海其实租个别墅大家可能知道先去香港那边这个先看看那边作为一个也算是一个下一个阶段然后接下来我们在这个背靠大陆我们再看一下东南亚以及这个欧美的这块市场我觉得这也不是终点这其实就是一个下一个阶段的

其实有点意思就是理解比如到现在想做的事情它本质上还是一个全球化的事情只是我们先传的是全球的这些波华人其实这些华人他们辐射的网络也是一个很全球化的网络对吧我们有海外的项目方有国内的项目方然后这些项目方他们的用户他们的 community 其实很 globalized

你刚提到第二点未来想做的很多海外的项目方跟华语区的不管是用户比如说交流其实比如说也会想尽力做成一个最 smooth 或者说最 friendly 的一个 channel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也是一件很 globalized 的事情只是可能节奏不一样切入点不一样我听起来今天我听起来是这个感觉

对对是的社区跟产品逻辑可能会有差异所以我们先在自己的主战场先展稳脚跟然后这样子也你有足够多的这个手上有足够多的筹码在对

其实咱们今天这几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关系就是 conflux 袁杰老师也投资了咱们 billow doll 然后 galaxy 也投资了 aspecta 其实我觉得是算是都算是在这个情势期间大家在互相抱团取暖以一些这个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合作然后也想问一下这个我还没有问过袁杰老师就当时其实袁杰老师是很果断的直接就投了咱们也想问一下袁杰老师当时是怎么看待咱们以及怎么样一个考虑对

我们还是一种生态投资的逻辑吧投资金额并不大但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是对华人开发者的一种支持像之前 CDAO 我们也做过这样的支持然后到 BeaterDAO 因为 CDAO 更偏向于理念对吧然后它吸引的是很多偏我觉得就 CDAO 吸引的一大批就是偏叙事偏营销然后偏运营的侧的人他们有很多 4A 公司的人进来也确实有一批人

然后通过 C-DOW 跟我们产生互动进到我们这个社区待过一段时间然后产生了一些反应虽然效果不算特别好但是这些人都是通过 C-DOW 的组织的成立然后进到这个行业来的

那在我看来 BuilderDAO 更偏重是开发者侧所以我们也非常希望说能够通过 BuilderDAO 吸引到一批开发者然后进入我们和 BuilderDAO 的一个互动能够进入到我们整个区块链的开发生态当中来我们也没有希望说一定说跟 Convice 会产生必然的联系因为我觉得生态之间都是竞争的大家一定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态然后生存下去

那至少我们愿意支持这样的一个通道就把大家从这个可能其他领域的这个开发开源开发环境里面吸引到我们这个领域里面来然后我们在这里面有站位我们就能保持和大家产生联系的这种可能性我们做到这个地步就足够了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到大家帮助对吧然后并且产生这种生态之间的这种啊就是协作那就更棒了这就是我们的一个一个小的心愿吧

好的,谢谢云杰老师 Charles 这边呢,当时投 aspecta 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我觉得投 aspecta 最主要是因为 Jack 同学因为我觉得

类似的 idea 之前有听过一些其他创业者的 pitch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执行因为有的时候执行就会很难尤其是做一个产品的执行和一个社区的执行两个都要兼顾的时候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然后我是觉得 Jack 同学这个人非常非常的靠谱所以我们支持了一下我记得 Jack 同学第一次

有一次在 conference 在哪一个 conference 然后那个时候应该是那个时候应该是在第一次出去参加活动背着一个书包一个人就是感觉还是就是需要这样的创业者才能就是团队团队比团队我觉得比事情本身还要重要尤其是在 web3 在这个行业里有画面感了给这个同学点个赞到住学校

对其实我也想问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其实刚刚讲的更多可能是从袁杰和 Charles 的角度对于这个项目方或者说一个团队的支持我们也知道这个比如到发起的加速营马上就要开始了其实想直接问问 Nils 为什么想在熊市做加速营同时我们也知道其实有很多之前有很多人也做过加速营这一次加速营的差异化在哪就期待这一次加速营给大家带来的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

好的其实加速银这个想法在去年就开始策划了我们在刚开始做到的时候发展也挺快的也是有很多项目过来寻求合作比如说他们需要找互补的合伙人需要寻求经济模型等方面的一些帮助或者是要找种子的用户而也有制的种子用户需要对接资源比如说投资人向方的然后后面合作逐渐深入了就逐渐形成了富豪关系毕竟这个也消耗了不少设计资源

同时我们也发现尽管我们社区已经有了各种技能的人才各种类型的项目但彼此的互动性还是不够的然后我们也看到像 C-ClubLineStar 这些海外比较头部的社区在用这种科后的方式去进行加速也就是一个批次每个批次有这个十多个项目来集中性的去提供服务这样的效益其实是更高的

同样也因为我们是红杉加速器月铃印象嘛我们这个我自己经历下来也是深深感受到这个真实的小网络的这个价值怎么说呢在参与下来对我们最大的收获第一个肯定是获得红杉的投资第二个是我们和同期的其他 11 个 founder 建立了比较深的情谊我们一起在线下待过十几天就是加起来的话

然后大家一起学习聚餐喝酒唱 K 游戏所以大家形成了非常 close 和非常信任的关系在这之前呢我相信很多 founder 可能和我一样就是在这个情况下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并不方便跟投资人讲也不方便跟团队说家人的话也没法理解但是这个呢让我收获了是一个不管你遇到啥都可以直接一个电话打过去嘿兄弟我遇到点事帮我想想办法咋解决呗就这种

创始人确实是挺孤独的然后有的时候确实只有这个 Founder 才能理解 Founder 像我在黑山的时候我跟点 Bit 的 Founder Team 才开始就是聊了很多真的是可以摸着膝盖聊一直晚那种然后在新加坡的时候遇到了 QuestN 也就是现在这个 GM Labs 的 Founder Chase 短短一聊大家都觉得这个彼此同频共振也是比较相近很晚的

所以我们就找了几个比较熟的还不错的机构项目方的一起聊发现大家其实都有这样的初心于是一拍即合就决定一起发起然后三家投资机构呢也是我们比较熟的调性比较一致然后画出 2000 万美金用于这个加速项目的投资然后项目方之间呢大家互相推荐然后最后也超出了原先计划的十个发起者这个数字然后具体差异化的话我觉得有几点

总的来说就像此个人说的一样这个 by founders for founders 所以这是一个 founder 视角发起的加速器从大家切身的体会来给后面的 founder 来提供知识一起把好的项目给做起来

第一点就是这里的双引号导师主要是以发起程为主而且不同于很多像很多加速器它讲完即走我们是和大家约定了需要累计足够长的限压时间的因为建立深度连接和信任这个东西时间是需要对上去的而且大家需要的支持者其实不用很多深度联系的有几个就很足够了对还是这个深度比较重要

然后第二的话就是每一期我们会控制在十个左右就是我们看到有很多加速器就是有每期几十个的有十个的我觉得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模式十来个人的话正好为一桌我相信这个大家经过几个月的相处累计加起来线下一共十几天彼此可以成为非常亲近的伙伴

然后在后续几年的道路上是可以相互支持的然后为了加强大家联系我们每一期的项目也会提供这个代币形成一个代币室由当期的学员和整个社区持有然后对于项目而言的话相当于你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代币互换那这个你是受启发于我们的一个投资方当时除了投资优之外还拿了他们的代币和我们进行置换这个投资方也是我们这一期的发起人之一

对然后第三个的话就是国际化嗯因为在这个行业要把事做大的话嗯是从第一天就要开始想国际化的事情的在全球各地有多个关键城市然后方地是需要去那边看一看的不管是当地的资源政策还是生态情况有哪些项目方

我们这次的发起人其实有一半以上的主战场是在海外加起来的话基本覆盖这个全球所有的重点区域所以我们也是希望能够带着这些入选的项目去把这些当地的资源当地的项目方都打通然后呢再看看说这个以后发展做什么选择对第四个的话就是我觉得一个真正的网络它是非常流畅和互通的

这个行业发展很快其实没有谁可以说有着最领先的认知都是在相互学习和迭代所以基于前面几点在这个网络里面彼此这些项目他们比较熟他们会提供自己的能力给到彼此比如说千倍他们可以提供 API 服务像 Charles 的 Galaxy 可以帮助项目房区做增长等等

然后 Buildout 作为一个人才网络有广泛的比如说像这个开发者研究员市场运营等各种类型的人才然后也在建设全球各个关键城市的节点还有各渠道媒体也有很多的这些流量其实都可以支持到每一个项目然后这些项目呢也会去获得 Buildout 代币来成为社区的重要力部分对我觉得主要是这几点差异化

OK 谢谢 Nils 我觉得算是你整个 Build 到就是初心的一个解释其实我觉得 Aspekta 或者我自己愿意参与

参与到这件事情里面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也算是我的一个初心无论是当时在耶鲁做这个这个 Venture Club 把这个在耶鲁对创业投资感兴趣的小伙伴凑在一块就是我一直是很相信人和人之间邦邻这件事情的因为我 personally 也很 benefit 这件事情无论是 Charles 一直对

一直来对我的 carry 然后这点我会相信人和人之间的这种 bonding 能够真正的帮助到大家共同成长我觉得项目方跟项目方之间生态和生态之间如果能有一个这种

正面的一个网络或者说这个能让大家真正的深度的去沟通和交流我觉得是一件对项目方或者创始人来说这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还是回到其实大家今天都在说的这个很多事情的本质是人吗如果我们能把一群人团在一起很紧密正向的发挥大家这个人和人之间的这种化学反应的话我觉得这个是很有想象力的一件事情所以这是我

希望能够加入到加速银的原因其实也想问另外两位老师自己关于加速银加入加速银的一个原因和想法那还是先请袁杰老师聊一聊为什么愿意一起发起加速银有什么期待对因为我自己是个创业者然后我平常因为做招商工作经常有很多生态企业或者就算不在我们这做生态企业都来去找我聊一聊说他们最近有个项目

然后想做点什么问问我的意见我就会给他们喝杯咖啡其实也很 careful 然后就跟大家聊一聊说这个有没有可能我们顺畅产生合作如果就算没有合作那就听听他自己在这个创业方向上的一些思考以及结合我个人在行业里的一些

感受和体验然后给他一些 feedback 有些人就会一直跟我产生很多的互动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像 NFT scan 这个项目这个项目的名字都是我起的因为有一天就十二他跑到我办公室说袁杰我打算做一个 crypto art 的线上的画廊

然后当时 CryptoR 比较火什么 SuperRare 然后什么 RaribleFoundation 都刚出来西方那边就出来好多然后我当时就跟 Sher 说我说你别做这个大家都在做这些人如果说可能想要或者说将来用 NFT 来做搜索这些可能对 NFT 本身这个 Database 有很大的一个需求 NFT Database 当时维护比较好的就是 OpenSea 我说 OpenSea 它因为自己还要支持自己上层 OpenSea 本身这个应用

他会不会用自己的数据库去支持别的或者是优先响应其他的用到 NFT database 的项目可能就会有矛盾我说那你们不如专门做一个就 specialize 做 NFT database 然后你们的前端产品很简单就是一个 NFT scan 对吧可以就是 search 然后他们就他们的团队也确实很厉害

把以太网啃下来然后一条一条链子去扩张一条一条链子去扩张然后就做到今天然后他都能够去 charge 他们的上面的一些就调用他们数据库的一些人的费用虽然不多但是够盈亏平衡然后也是一个实实在在赚钱的一个就真的有正向收入因为其他的亏损项目尤其是调用 NFT 的效应给他们的支付所以这个项目就算是当时我

给当事人他们讲就是说你做这个事不如做这个对吧他们后来去落地虽然这个事情早期当时邀请我投资的时候我当时也没钱所以也没投但是我今天我都是很愿意拿出来讲就是说这个对吧这个项目的诞生到后面还执行落地它有我思想贡献一部分当然我觉得贡献一个 idea 其实是非常恢复主道的因为 idea 大家都会有真正还是要靠企业家这种对吧执行的理论然后但我觉得

给大家一些反馈就像这种我就是很愿意去做然后如果我觉得从我家人的角度这样一个化影的形式给大家更多这样的机会然后去交流我本身也比较 enjoy 做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是一个很顺其自然的事情

然后也希望能够这个过程中见证到有更多人做出更多更新各地的这些产品然后能够整体上来一个最伟大就这样一个很朴素的项目谢谢 OK 谢谢连级老师 Charles 我觉得首先在这个行业的

创业者的确都还挺需要帮助的尤其是对于一些从传统行业从传统互联网或者其他行业转型加入 web3 的行业的创业者其实都挺不容易的然后 web3 有一些自己的一些特点都挺需要大家抱团取暖的

所以我觉得不管是加速银还是孵化器我其实都有去支持因为这个也推动着这个行业的创新然后另一头我们可能 Galaxy 本身的业务也是一个能够帮助到开发者能够帮助到创业者的一个工具我们也希望这个也可以希望通过这个工具能够给这些创业者能够带来一些 benefit

然后以及在除了这个之外另一头我们看到大家很容易被一些这个 web3 行业里的一些表象所迷惑

但实际上真正在发生的尤其是这两年是真正的落地的产品应用就像刚刚 NFT scan 的例子也好真正能够有 product market fit 真正能够产生商业价值的一些产品才能够做得持久才能够活下去所以

这个已经跟以前不一样所以而在这点上我感觉我仍然觉得现在这部分是有非常大的一个机会的然后尤其是对于从传统会往转型过来的创业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因为这里面不管是 2B 还是 2C 都是有很多的想象空间让这个让我们创业者可以好好发挥的那 BuilderDAO 刚好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平台一个机会就像 Nils 刚刚说这个线下的这个氛围这个 Builder 的这个 culture 然后以 DAO 的形式来干这个事情这个就特别适合特别适合 web3 这个行业所以我觉得所以问我当时的

我们聊的时候我也没有这么多想就答应了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且我们的行业需要更多这样的平台是的特别感谢两位我算是创业前辈了然后算是创业前辈的分享我觉得就特别好我觉得这个事情就越开放可以就是越去拥抱这些东西它能这个事情能聚越多能量能做得越大特别感谢大家

能够愿意去为这个更多后来的这些创业者能够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

对我也想问一下大家两位也提到了就是遇到过一些帮助一些人你们就是假设咱们后面有什么项目进来了因为我也会去全球的宣发你们会希望选中的那些理想的创业者有一个画像吗你或者你心目中的好项目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刚刚这个其实差点提到了其实主要是人对这我觉得是非常认可的我会跟那些方的说你们一定要背着个书包啊去查尔斯面前换一换

对开玩笑这个具体的一个画像你们觉得会是怎么样的 Charles 连杰老师对我觉得就是我刚刚说的其实那个 product market fit 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可能我跟 Jack 在在很多的 conversation 里面提到最最长最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 product market fit 本身而且这件事情是要在 seed run 的时候就要把它盖好因为

CDRUN 在我看来就是做这样一件事情就是你的产品证明了这个是有一个市场需求的我们不谈这个变现不谈这个 profit 但是可能在这个阶段你证明了你的产品是有一个巨大的用户需求的然后也证明了在

你的团队在这个也证明了你的团队在竞争中是为什么是你们为什么是这个团队的一个也 justify 了这个这个这个这个这个 angle 然后另一头我们看到另一头就是更加落地理解是一些事情就在用户之后去认真的去把商业模式这件事情去提高提到一个非常高的一个优先级就是

很多的项目 rely on tokenrely on 一些一些早期的 crypto 的一些 go to market strategy 这个是可能在现在就不那么 work 了而且尤其是在一个熊市所以商业模式的本身和 product market fee 和你的客户的需求这三件事情我觉得

是最重要的对于一个早期项目而已然后另一头就是对于创业者的话那我觉得

就是非常很早因为早期你的团队只有几个人对吧就是我相信大家都经历过这个可能最早就是你一个人你你每一个 team 每一个 function 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或者说以作为创始人这个人他有多个功能都在这一个人身上那自己要很难打然后另一头也要能够随着团队的变团团队的这个 size 的变大啊

能够证明自己的 leadership 这个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也见到过很多创业者自己非常能打但是没有办法把公司管好然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对于融资这件事情大家的看法我觉得也不一样很多项目会觉得说我需要我对这件事情我要融个 100 万然后可以给我一个一年两年的 runway 但这件事情就一般来说可能思考这件事情的角度就不该是这样而是你随时作为创始人本身随时都要准备好公司的生死存亡以及扩张对吧

然后需要你随时 ready 随时都有这么多的钱能够准备好随时可以干一场硬仗所以在我看来就是融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然后这个创始人的融资能力以及融资对融资节奏的把握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这就是我在我心目中定义的

比较好的创始人或者比较好的项目是怎样好的谢谢我觉得是非常走心的一个分享然后你能感受到 Charles 在做项目的时候非常的专注和认真我觉得难怪是这个能做出 Galaxy 这么好的一个产品袁杰老师这边在看人看团队方面有什么样的心得我更觉得就是说要来 web3 这个领域要因为大家如果接触比如说一些金融的手段什么的

对这个事情要有一个心理上的这个变化因为在 web2 里面你不会说一边要做用户一边要兼顾股价的变化一般来说你都是做到非常大的一个体量然后做到一个很大的规模你才会走向上市和金融化这个过程可 web3 很不一样的点在于大家都会觉得说我们就要用 web3 的这个 growth hacking 的这个路线然后很早就有可能进入到一个发币的过程但一旦 pmf product market fee 没有做好那这个

Growth Hacking 用 Crypto Growth Hacking 就会反噬那很多人就会骂你那很多时候这个很多创始人其实这波都已经扛不住了然后他们就消沉了

基本上就进入一个 softrack 或者下一波我见到很多其实因为 DeFi 那一波我们也尝试去向以太坊的生态去对标去竞争我孵化了很多一些项目然后他们也是对标比如说 Uniswap 对标 compound 对标 curve

我发现很多创始人在面对他们因为做 DeFi 产品你说你不发币基本上很难除非你很创新对吧你可以用积分来然后很有很高的这种 VC 来背书你你可以能够就是说去用积分来给一个就是刷空头 IPOA 的一个过程来维护用户的一个热度但最终你都要面临发币一个过程但一旦发币比如说这个价格下跌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很多用户跑来骂你因为很多人是买币的其实这些人不能叫用户他应该叫做你的投资人很多投资人骂你我维权什么的对吧然后可能这个时候还有比如说包括 crypto 投资人对吧还有交易所这些东西都等等成为你一个困扰那这个时候你不能专注在产品上如果你一旦不能专注在产品上或者在为产品找资找这些方案的时候你很有可能连你个人的心理你都保护不好那这个时候你就会进入一个很困窘的一个状态

大部分人其实对这个事情我觉得没有心理准备他们只是看到说我用 crypto 来做 growth hacking 然后用 crypto 来完成网络向上的扩张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个事情的一个副反应很多游戏器 web2 过来的创业者大部分人对这个东西没有感觉没有做过这种发币项目的人对 web3 都充满着美好的理想和理解认知的时候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真的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天一天自己在被消耗那怎么应对这样的事情

你有沒有好的解決方法如果遇到這樣的低谷能不能挺得過去其實我這樣大部分人都沒有大部分人會一種就是說 softragsoftrag 以後然後慢慢的走向一個流派就是說其實這個就是玩 Ponzi 的其實這個就是玩龐氏的下一個項目我不要再站出來了下一個項目我就轉匿名項目然後我做一個項目發個幣然後轉一波給我跑

然后还有一些人就是说可能这项目赚钱了他商案后面就变成一个很投机的人沉迷于比如炒期炒合约或者内幕消息交易等等对然后还有极少数极少数的人能够从这种挫败中走出来面对币价的这种波动不为所动不停地迭代产品

最后慢慢的把这个产品做得越来越好用户越来越多最后能够完成就是基本上所有的交易所都上了既有用户的口碑也有交易所的这个就是流动性这种创业者真的比较少

特别是那种刚开始没有什么背景就一点一点做起来了我觉得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像 Pando 这种项目做这种利息差分其实我觉得他这 PMF 找了非常的一个小非常 niche 的一个用户的角度可能有需求但真的小

但是他們一度他們的價格也非常的差我跟這個團隊不認識那我覺得他們其實還蠻堅持的一直在想辦法包括做什麼 Pandle War 這些可能我覺得需求也很小但是我覺得他們就是真實的在落地他們這個產品在不停的努力嘗試然後在想辦法然後即使這個待遇價格下跌還是怎麼樣虧讓不同可能背後的故事很多我不瞭解但我覺得就是說要有這樣的心態很多新來這個領域創意的人然後沒有發過幣

或者发病以后遭受这种困扰最后会怎么去抉择这个我觉得是一个很关键的事情而这个事情其实说实话在刚开始去碰撞的时候很难看出这个人对这种事情的一个心态的反应因为这个东西的这个折磨其实相当大的因为你就会感觉到对吧千夫所指口水淹没的那种感觉这个我觉得大部分人没遭遇过没有真的把它放在那个环境中你不知道它的这个变化是怎么样所以我会给大家一个忠告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心理对吧

然后在这种外部环境很操大下还能维持专注这真的才能才有可能成为有所成就的创业者在这个领域里一点小的一个建议远街老师的分享总是就是会让人感到就是怎么说就有点打鸡血一样还是有点心脏澎湃的我有非常认同就是因为这个行业确实现在熊市然后很多人是没有坚持下去的我也看到很多朋友的团队一开始起来的时候声音很大但是后面因为

不管是合伙人的问题还是融资的问题还是各种方面很可惜最后就结束了我也比较认可说这个韧性这个事情对于创业而言确实是比较重要的只有足够的韧性包括说对于这个行业有信仰在才能真正度过这个难关对所以这块我还是比较认可的

然后咱们这块其实我们这次设计项目的话因为我们机构加上项目方一共加起来应该有 167 个想写 167 个这个发起人所以最后我觉得大家在选的时候可能还是因为大家这个有各自比较擅长的领域所以可能不同领域还是

让不同擅长的人来去判断但是我觉得这个大到至简最终的原则都是一样的都是说在一个还不错的赛道里面选出一个最好的赛手而这个赛手可能是更加重要的因为这个行业确实变化很快一个好的团队他可以快速的去应对这个行业的变化然后调整方向然后最初并且能够渡过这些难关能够把产品做出来

大家提到已经非常全面了创业就是这个找一些先是找方向然后找人然后找钱我觉得在这个方向方面的话其实可能做一个发起人一开始想做创业肯定是有能有能有一个目标的我也想再问一个小问题就是大家在找人方面比如其实找这个合伙人方面大家有没有一些建议能够给到大家的然后想先问一下这个 Charles 这边

你的 co founder 就是在最早的时候找 co founder 一定是找要熟悉的人或者说和有合作过的人因为这一点还是挺重要的尤其是

就像吴方说的我觉得项目本身一个好的 idea 当然也是重要的但是对比起来早期的团队谁来做这件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尤其是在 crypto 现在 web3 非常卷的行业可能今天好的 idea 明天就会有另外一个团队去做所以在团队组建这方面一个好的 founding team 是团队的 fundamental

然后要能够互补合伙人之间最好是能够互补的然后另一头就是从 0 到 1 的阶段团队的 size 也要分整因为不断的去吸引人才加入这个势力的点但是也要根据自己的 runway 来在每一个不同阶段有不同的 team size

然后当团队大了的时候就如果说从一到一这件事情可能很多人都做过可能很多人都有去在创业公司有管理过十几二十人三十人的团队我觉得这个到三十人可能是一个分水岭在三十人之后就会发现对于创始人也好或者说一些核心成员的管理的 leadership skill 也会要求非常高

尤其是如果当你的 team 有 100 个人的时候或者 200 个人的时候这个是很多的一些草根创业者没有经历过的一个阶段然后在那个时候如何构建好一个团队内的一个矩阵在尤其还有在像这种 remote 这个工作的这个 culture 非常盛行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公司的效率

以及团队的沟通这个是这个都非常的非常有挑战所以我觉得扩张团队是一件需要谨慎思考的事情在最早的时候然后每一个人都是互补的每一个人都是来每一个加入的同学应该都有些技能别人做不到的

大家互补而不是说已经有人可以做得很好我来帮忙或者说我来做一个螺丝钉这样的思考肯定不太适合在创意团队所以我觉得总体来说从最早的 co-founding 的寻找再到后面当你的团队快速过程中这个节奏的把握我觉得这两点反而是比较重要的事情而真正到那个阶段

我觉得有素质的这个创始人都是可以都是可以 handle 好的只要不要过于着急也不要过于对很多一些冲动的想法受迷惑因为创始人有的时候是非常容易上头的对于自己有的时候公司的业务方面有的时候的决定不见得是最好的决定反而这个可以谨慎一点

好的听得出来还是查尔斯是经历过非常多的事情非常加值的分享袁介老师我对这个观点比较类似就是大家能力要互补其实性格上可能就是有不相容的地方我觉得大家学会成熟在这个去组建团队这个过程中

要 Ego 尤其是核心的装置团队的人 Ego 越来越小然后能力要越来越大能力越来越大不只是个人就是说大家加到一起互补性所以有些时候大家可能互相看不惯对方但没关系只要能力是互补的就要想尽其反而来团结

这个是我创业这几年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体验就是可能大家有很多时候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甚至在三观上的看法都可能有比较大的分歧但只要能力上是互补能够帮助整个项目向前走我觉得每个人都要减少自己的 ego 减少自己的 ego 是我觉得所有创业团队核心创始和管理团队的一个必修课吧

是的非常认同 ego 一定要小要理性因为最终咱们要把事情给做成了 Jack 这边因为我知道 Jane 其实是这件事想投你们但是最后他跟我说这个把这个投不过就加入 Jack 这边是有什么建议

我觉得刚才 Charles 跟袁继老师基本上 cover 了我所想说的话首先对于创始人来说因为其实我合伙人是我一个发小的我觉得对于在找合伙人的时候最关键的一点我觉得信任是很关键的有没有相同的 momentum 大家是不是真的一起想把这个事情做成然后有对彼此足够的信任我觉得在非常早期这是很关键的一件事情而且我觉得可能对我来说我比较幸运因为我的合伙人

他负责技术方面像刚刚两位老师说的他确实正好跟我互补然后他是我双同学高中同桌然后当时还住一块高中的时候然后我们第一次创业也是一起所以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很相信就是在最早期的时候创始人之间是要有绝对的信任相同的 momentum

当然 Jain 也是我们很早期的成员应该是 Jain 是我们整个 funding member 里面在非技术方向上的第一位小伙伴所以我觉得跟 Jain 的相处也是大家有同样的一个 moment 结果你会发现大家是真的在一起干一件大家共同的认可的一件事情就像 Charles 刚刚说的是大家真的是一起来做一番事业

而不是来打一份工我相信 Jane 也会觉得 Aspekta 是他的一个事业他是 part of it 而不是来完成一份工作所以我觉得在早期的时候这个团队的这些 momentum 彼此的信任会决定团队在最早期往后的一个发展

那么稍微靠后一点我个人的一个感觉是我会非常看重经验这件事情就比如说我们现在所有的技术和产品团队基本上所有每一个岗位上的人都是有三到五年工作经验的我觉得这个在团队要去 deliver 很多东西的时候经验是至少在产品和技术方面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关于团队我还有另外一点感想就是说其实也是我另外一个投资人给我讲过他说在招人之前要学会开人也会学会 fire people 我觉得这 somehow 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我觉得 fire 人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个可能就是确实不合适那不合适我觉得确实应该提早

的分手对双方负责另一方面团队在这个提升的过程中确实会发现有一些岗位需要优化那需要优化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 ok 这个人他没有跟上团队成长的一个脚步有可能是团队的业务发展有一些变有一些变化或者扩张之后原来这个岗位上的人跟不上了所以对于我来说开人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我觉得除了学会开人以外另一件事情我觉得也就是 leadership 层面的是怎么保证核心团队的稳定以及团队在迭代的时候整个团队的军心等等是也需要一直平衡的一件事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包括我自己现在也在摸索因为我们现在确实这个之前 Charles 也过来过很多团队的事情

我们团队确实在扩张在优化然后在之前也说过全球化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涉及到开人可见到新的人加入进来怎么在这个团队有变化的时候把这个团队军心稳定然后大家在团队变化的时候还能够持续不断稳定的输出产品上的发展和整个运营的进展我觉得这这也是方的需要关注的一件事情是一个动态不断调整的过程

是的我觉得非常感动深受就是我觉得能看出来其实方在做这个事情和跟人相处的时候其实在不断的在平衡不断的在平衡感性和理性的这些事情

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找到一个好的这个 balance 的地方我自己其实这边就是我觉得刚三位说的非常有道理我觉得要跟大家学习这个开人和招人其实都是一门学问我自己可能有一些这个其他的一个一点一点感受我觉得就像乔布说的一样我们我们很多时候是没法预测的我们应该去尽可能去 create dots 你可能不知道这个点在未来某一天的时候它会连接起来所以找和会这个事情

尤其是找到核心成员能够一起共事长期共事的人我觉得这个东西其实挺看缘分的所以那既然是缘分呢我们就创造更多可能创造更多连接可能在未来某一天的时候呢大家一起能够一起上路了对这是我的一点小的感想今天聊了挺久了最后我想这个收个尾就是说大家对于能不能就是我给给正在建设的和正在探索的这些人能不能大家就送一句简短的寄语

要不也是袁杰老师先来我记忆就是把自己创业的方向要和时代的浪潮结合在一起然后勇敢地去搏杀然后大家成熟一些好的 Charles 这边我觉得熊市是最好的建筑物的时间同时结合好时间然后尽早地找到项目的合适和自己的商业模式这个是最重要的

好的好的 这个这边我其实一直对于熊市和牛市这种周期的理解就是如果你做的一件事情是真的能够 capture value 特别是从 product market fit 来讲的话你的这样一个产品一个模式它一定是能够跨越牛熊的或者说是要从我的角度我希望能 build 的一个产品和一个 business model 它应该是能够跨越周期的

而并不是说这样一个你的一个 project 你的一个东西它是只能在这个牛市存在的所以我觉得就是沉下心来 build 然后多想想这个 product market fit 然后真正做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产品或者模式然后去穿越牛熊我觉得这个很关键好的这过这一年里面其实也经历了很多事情我也最后送一句可能跟大家共勉也是当时我们在这个宣布融资的时候比较感触一句话

这个创业其实是心力脑力体力的多重的考验我觉得最重要的其实刚才也提到其实心力这方面对所以我觉得就是大家还是可以多就是更加乐观保持韧性这个道足且长行则将止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今天咱们就聊到这非常感谢大家大家应该有的要吃饭有的要休息了好的谢谢大家

SupremeX 是一个真实的创始人网络由 14 位头部项目方创始人和三家顶级投资机构联合发起第一期注资 2000 万美金项目已于 9 月 20 日上线报名截止 10 月 19 日报名表的链接已经贴在本期播客的 show notes 中欢迎全球范围内的 Retri 华人创业者报名参与 BFFFBy Founders for Foun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