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4 #和杨早聊天 1937年的青年们如何治疗精神内耗

Vol.4 #和杨早聊天 1937年的青年们如何治疗精神内耗

2023/4/22
logo of podcast 历史学人

历史学人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杨早
Topics
杨早:西南联大西迁是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也是对中国边疆的挖掘,丰富了中国的图谱。联大在蒙自建分校是偶然事件,因滇越铁路通车后蒙自衰落,空置房屋得以利用。联大在战乱中坚持下来很不容易,这与学校的韧性、蒋梦麟的领导和清华的经费支持有关。联大对当地生活方式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体现在饮食卫生习惯、招收女生的中学出现以及男女同校等方面。联大时期,学生经历了艰苦的条件,展现了他们的毅力和韧性,也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大的老师和学生在学术中投入了很多个人体验和志向,这使得学术有魅力和生命力,也具有疗愈精神内耗的作用。 杨早:西南联大的学生,经过长途跋涉和层层筛选,最终留下来的都是身体素质较好的人。他们经历了艰苦的条件,展现了他们的毅力和韧性。联大时期,学生们面临着经济上的压力和各种困难,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杨早:西南联大的回忆中,往往会加入滤镜,美化当时的经历。但我们不能只看到美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当时的困难和挑战。联大的坚持和成功,正是因为它克服了这些困难。联大对青年人的意义在于,他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坚持了下来。他们对文化有信心,对未来有信心,他们的理想是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的,不是空中楼阁。 庄秋水:本期节目邀请杨早分享重走西南联大关键地点的见闻,探讨西南联大西迁的历史意义和对青年人的影响。 许志远:西南联大西迁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对中国的边疆或者是偏僻地方的一个挖掘史,他们对这些地方的挖掘调查研究其实就是丰富了整个中国的图谱。

Deep Dive

Chapters
本节探讨了西南联大在蒙自建立分校的偶然性,以及蒙自因滇越铁路的修建而衰落,反而促成了联大分校建立的有趣现象。同时,也比较了昆明和成都的洋气程度,并探讨了联大对当地生活方式的影响。
  •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建立纯属偶然,源于蒋梦麟与一位教授朋友的谈话。
  • 滇越铁路的修建导致蒙自衰落,反而为联大提供了空置的房屋。
  • 联大的存在对蒙自当地生活方式,特别是女性着装和卫生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
  • 昆明因滇越铁路的修建,比成都更加开放和西方化。

Shownotes Transcript

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是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是神话般的存在,是中国的边疆挖掘史,不仅仅是政治史革命史,同时也是知识史、青年史。杨早前段时间去了蒙自和长沙,本期节目他将分享重走当时西南联大那些关键地点的有趣见闻。

「流亡大学」西南联大从长沙到昆明,颠越铁路通行后蒙自开始衰落,反而成就了联大在蒙自建分校,那么对当地人影响最深的冲击是什么?在当地人生活中留下什么印记呢?那一代青年人所经历的是此前此后的年轻人所没有经历过的,分担了中国的命运。

严谨南开、自由北大、个性清华那么多学子凑在一起建学校,面对艰难,坚持下来便是意义所在。不管是老师还是学子,在学术上投入很多个人体验和志向,这也是学术有魅力和长久生命力的地方。

“我们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一个人既往内走又往外走,获得一种稳定的平衡感,长久的信心确实非常重要,希望对大家的生命有一点借鉴,治疗一下精神内耗,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联大的各种书。 03:00 为什么选择了蒙自?

04:51 为什么联大是清华作主?

06:21 “联大能够维持下来很不容易”

11:25 本地人难以接受女学生穿旗袍

12:50 “昆明比成都要洋气”

14:14 当地出现了招收女生的中学

15:45 联大设了师范学院

21:58 能吃上牛肉,才可以读研究生

23:05 大学内迁与边疆挖掘

25:19 他们是战后第一代年轻人

27:25 给回忆加上了滤镜

29:07 为什么到联大去?

32:49 年轻人对纯粹的向往

38:05 老师之间互相听课

39:21 正因为难,它坚持下来了,便是意义所在

42:03 “文学知识化了,我就不喜欢了”

42:20 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传递

44:52 在学术中,投入很多个人的体验

45:05 在和历史的对话中,找到自己的存在

45:44 读书有一个好处,是获得优越感

46:00 “信心很难给你证明,但你要有”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周伯斋(生卒年不详),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协理、富滇银行创始人之一、副总经理

蒋梦麟(1886年-1964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曾任北大校长。

梅贻琦(1889年-1962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曾任清华校长。

冯友兰(1895年-1990年),哲学家、思想家。曾任教西南联大。

钱穆(1895年-1990年),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曾任教西南联大。

杨振声(1890年-1956年),现代教育家、作家、教授。曾任教西南联大。

闻一多(1899年-1946年),诗人、学者。曾任教西南联大。

刘文典(1889年-1958年),学者。长于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曾任教西南联大。

吴宓(1894年-1978年),学者、诗人。曾任教西南联大。

冯至(1905年-1993年),诗人、学者。曾任教西南联大。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小说家、文物专家。曾任教西南联大。

燕卜荪(William Empson,1906年-1984年),诗人、文学批评家。曾任教西南联大。

汪曾祺(1920年-1997年),小说家。曾就读西南联大。

朱德熙(1920年-1992年),语言学家。曾就读西南联大。

李荣(1920年-2002年),语言学家。曾就读西南联大。

施松卿(1918年-1998年),新华社对外部特稿组高级记者。曾就读西南联大。

赵瑞蕻(1915年-1999年),翻译家。著有回忆录《离乱弦歌忆旧游》。曾就读西南联大。

鹿桥(1919年-2002年),著名华裔作家、学者,本名吴讷孙。著有《未央歌》。曾就读西南联大。

穆旦(1918年-1977年),诗人、翻译家。曾就读西南联大。

吴宏聪(1918年-2011年),教育家、现代文学研究家。曾就读西南联大。

董易(1919年-2003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室研究员。曾就读西南联大。著有《流星群》。

易社强 (John Israel,1935年- ),西南联大荣誉校友,著有《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于坚(1954年-),诗人。

杨潇,记者、作家、背包客,著有《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本期音乐|(按照播放顺序)

云南师范大学森林合唱团 - 西南联大校歌

范宗沛/苏子茵 - 纪录片《西南联大》原声音乐

冯硕 - 无问西东印象集

王菲 - 无问西东

罗大佑 - 闪亮的日子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与主播互动。

|关于「历史学人」|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制作人:庄秋水

编辑:白水

后期:Bitcheese Brew

协调:邓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