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与未来一样崭新我是许志远欢迎收听历史学人播客我们将探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以及生活在历史中的个体的无穷的可能性当时他跟我说了一句话特别让我震撼他说咱们上次见面是在家里这次见面是在医院他说下次见面是不是还在人间
丢掉就完了某种程度上讲自己那段生活那一段生命就给丢掉了我们最后这个工作最后留下来的就是这几张旧报纸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由单向基金会跟历史学人共同出品的播客我是戴维娜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著名的学者同时也是编辑家祝晓峰老师来和大家聊一聊那些编辑部的往事各位听众大家好我叫祝晓峰
朱老师在五报六刊都做过主编跟编辑工作包括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的读书杂志《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社会科学》还包括像现在的《随笔》然后来的时候朱老师这次带来了好几张差不多二三十年前的报纸我现在拿在手里觉得特别的有历史感是这样就是翻这些旧报纸呢总是有一些感慨我
我觉得做报刊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报纸把自己的这些工作人生它是一个天然的记录就把自己记录下来了我觉得这也是做这个工作的一个额外的回报
我记得前几年有一部很火的书卷系很浓的电影叫《天才捕手》它讲述的是天才的编辑 Max Perkins 跟美国的小说家 Thomas Wolff 之间的传奇性的友谊还有他们之间那种充满了张力跟创造力的关系里面有一段特别激动人心就是 Perkins 拿到了 Thomas Wolff 的新的小说手稿《时间与河流》是一部长达五千多页的大故图
然后他就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跟自己的作者在一起大刀阔斧地把这个小说进行了删减最终是伯乐跟千里马一起共同打磨出了一个杰作好像很少会有电影愿意把镜头和高光对准编辑这个群体他们很多时候都是隐身在作者的背后的一群默默付出的人
我们好像也总是会听到编辑去讲作者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去讲他们的故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前两年还有一个日本的一个片子就是拍编那个日本大百合词典的一个片子也是在大荧幕上演的那个片子也很好就好像是那个什么大和词典的什么的我倒是愿意跟大家聊聊什么的我自己觉得我自己的事情倒没有什么可聊的
倒是愿意跟大家聊一聊有几位老编辑我比较熟悉的前年三连的沈昌文先生过世当时反响比较大当天我们原来读书报的同事就约我写篇文章赶了两三天时间赶出来了我跟沈先生的交往其实并不多沈先生过世的时候是已经 90 岁了当时我那个文章的题目叫沈公的幸福
我为什么写这么一个题目呢我是想因为凡是这些老先生前辈的学者去世吧大家都感伤的比较多但是我觉得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他自己也说他是比较幸运的首先是 50 年代进了人民出版社之后
遇上好多前辈的学人然后他一步一步走然后中间这几十年当然也有一些波折坎坷但是相对来讲没有受特别大的苦然后改革开放之后很快
到 80 年代《读书》杂志创刊到了 86 年三联恢复独立建制他任总经理然后又兼《读书》杂志主编因为他有这样的一个平台所以他把他的个人的才情和一些才能
和三联收店读书杂志结合之后起到了其他人可能起不到的一些作用主要是他这个人比较有意思应该说是有一定人格魅力的这么一个人三联人都叫他沈公沈公其实还是有点官方其实三联的一些稍微年岁大点跟他比较熟的都叫他老沈老沈所以我在文章里写我就说他是一个
爱开玩笑喜欢美食这么一个老头没有架子所以我觉得真正自信的人他是对这些什么外在的东西他是无所谓的因为他按学历来说就是小学毕业可是沈先生七年代就翻译学术著作了我觉得这个比我们一般的现在所谓播导比什么那不是水平要高很多吗就很多的大编辑家都是咋家都是咋家包括像唐涛也没有学历唐涛原来就也是个学徒
后来就是自己自学什么的所以我觉得现在进入这种时代之后就把这个学历看得过重然后吴斌的说的话对我也很有触动就是说沈先生的无能无为无我你想人类到了无我的这种境界他有些事情他做下来那肯定是有点出众超凡的是吧就在旁人看来
所以吳斌說沈先生的智可及其餘不可及我特別引了這句話我說什麼叫其餘不可及呢像在中國的傳統這種裡頭
普食、本真、像這個爆鋪、建塑這個是中國傳統的我覺得這好像也都是前互聯網時代一些珍貴的品質就是像是中國傳統那個審美裡頭美學裡邊的一個追求楊將說三年不關不上有書香
有书香,当然出版社都有书香,是吧?但是这个不官不商呢,我觉得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一个很难得的这么一个风格,不论是这个出版机构的这种风格,还是出版机构的领导人的这个风格,我觉得这都是很难得的,我觉得这样呢,你才能贴近这个文化的这个本真。你要是过于的商业气,文化有些东西它就会受到抑制或者说异化,
那个文章我说沈公的幸福就是说他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我觉得这个人一辈子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个就非常幸福了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而且从自己喜欢做的事里面还能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甚至能谈心思思地让他们做好的出版商像三联商务这些他们通过做的好的出版物还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不是人生的很好的吗
不分说风格及人其实一个时代风貌的变化它到最后映射在每一个人身上是人性底色的那种变化我们现在特别怀念在纸媒文化上权盛的那个时代其实也是在怀念那个时代那些活色生香的人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跟此时此刻完全不同的一些品质跟光彩
也不能说现在就完全没有现在还有很多好的编辑好的书这就是很尴尬的地方一说到这些报纸纸媒就有那么一点老古董的感觉但是它又还没有成为古董如果它真的是古董了那就又虚寒了但是
尴尬的是它現在依然存在但是呢卻似乎越來越邊緣越來越變成一個小眾的一個很小的群體的他們的互相閱讀的狀態
所以这种既还没有成为真古董但是又似乎跟这个事开始发生了断裂作为一个老的编辑老的报人会不会因此心里也会有一些感伤跟失落呀有是有但是作为我个人来讲因为我现在不是还在编着刊嘛所以那种失落感倒还不是特别强我手上现在拿着的这张报纸是
2000 年的中华读书报上面有一整个版面标题是 1999 永远的怀念这整个的版面上面全都是那一年去世的文化名人他们的介绍那今天看是一个前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完全是人力搜索的结果第一年我们做的时候是 98 年就是这个报纸我也带了
98 年年底做年终专稿当时我们就想到说这一年有一些老一辈的很知名的学者过世我们想把它拢在一块登一个专版那一年像钱中书先生还有邓广明先生单诗元还有你们外文所罗大刚吕书香刘乃和先生还有张清长张清长先生是西南联大校歌的图曲者
当年他在新南联大是最年轻的文科教授也当过我们南开中文系的系主任还有搞文心雕龙王立气还有顾听龙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就拢了一个板按照他们去世的时间第一位是赵乐瑞这里边有两三位我直接见过面
比如像张庆长张先生 97 年我采访过他也请他给我们报纸写过文章就关于北京胡同的邓广明邓先生他生前我见过两面我印象还特别深第一面我是替叶先生给他送一个东西好像我记得送本书当时在叶先生家里就在茶叶胡同叶先生说你帮我给邓先生送本书他给写了封短信
写信的时候,业生笑着说,邓先生不应该写名字,应该写他的字。他字叫什么来着,他一下想不起来了,我当时也因为不熟,回来,因为邓先生的字叫邓龚三,邓广名邓龚三。写了一封信,他说你要不要给我带回去,我当然很乐意,我就跑了一个腿。那次是 95 年的 5 月份,去邓先生家。
见了一面第二面是 97 年的 10 月份他已经住院住在友谊院了也是叶先生给我打电话他说邓先生住院了你帮我去看看他我就去买了树花因为友谊院和我们官媒日报非常近步行就是 5 分钟四五百米
我印象特别深医院里面当时是下午探视的时间 4 点多他女儿邓小楠扶着他他把病床摇起来就是斜靠着
他拿本书也要回赠叶先生但是手抖的已经写不了字了后来我就替邓先生写上去写赠叶佳莹教授然后他签个名他签名那个字都抖的不行了他也给我签名赠了一本就是抖得像锯齿一样的当时他跟我说了句话特别让我震撼他说咱们上次见面是在家里这次见面是在医院
他说下次见面是不是还在人间我当时心里就我不知道是什么感觉他是 07 年生人 97 年时候正好 90 岁了虚岁 91 了转年 98 年初就过世了邓先生第三面果然就是去八宝山果然就这三面然后邓先生过世之后我就写了个短文数了个笔名后来第二年
邓先生纪念集叫杨纸集收了所有关于纪念他的文章最后一篇就把我这篇文章收进去了所以 98 年的去世这些学者还有刘乃和刘先生我也有一面之缘总之 98 年这个是全国所有的媒体里边第一家把去世的这些学者专门做一个专题来做的这是在全国媒体里边首开先河
然后 98 年 99 年连续做了两年我现在又翻到一张是 1996 年的报纸我觉得这个版也非常震撼这版是纪念鲁迅逝世 60 周年特约专稿然后上面的三个作者黄元 肖勤 李继野三位当年都是曾经给鲁迅抬过关的
像这样的版面基本上也是空前绝后了因为三位老人现在都已经去世了是过世很多年了当时鲁迅去世 60 年我策划了两个版这个是第一个第二个是两周之后就 10 月 30 号
还有一个专版是我采访汪辉那个是理论性偏强的当然这两个版的价值不太一样测重点也不太一样现在看这个版当然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比方说画这个版从视觉上不是很完美但是内容上我觉得还是有一定价值
黄元先生当时是请我们光明日报的同事在杭州找到黄元先生黄元先生一听非常激动他说我一定要亲自写新稿子所以他手写了一个四五千字的稿子然后肖前是我请我们同事洪娟去采访的
陆中秋拍摄陆中秋是新华社的记者李继野先生是我的朋友侯怡冰在这之前两个月他说要去天津采访我说你顺路采访一下李继野先生让他谈谈当年回忆鲁迅去世的前后那段事所以这样三个版它有过共同的点
就是三位先生当年都见过鲁迅而且当年鲁迅去世的时候他们都被鲁迅守灵这个主意我记得也是张晓鼎先生我们一起聊天聊出来的张晓鼎张先生去年也刚过世也是我们长辈这个版我觉得就作为我一个编辑来讲我当时 20 多岁我觉得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我这份报纸是 98 年 12 月的叫《读书人心中的 20 年》
是当年的比较活跃的 20 位读书人
当然有一些是电视媒体的有一些是学者有一些是出版人当年为什么要做这个是因为 98 年的时候是改革开放 20 年所以大家就想到了做这么一个题目也是我们媒体当时读书类的媒体的一些朋友一起策划一起做的上面我引了黄继伟的一段话把它做摘录因为当初主要策划是黄继伟现在看这些人你看有周国平
有作家黃愛河有現在的媒體人吳博凡就現在做《東吳相對論》的吳博凡還有當時《三聯生活》周刊的苗偉秋花痛這都是
芷安 杨东平杨东平当年也是非常有影响的学者还有像李辉像刘苏礼 谢喜章就这些现在活跃的也有这么一批人但是明显的已经不是一代了当时的这个标题 98 年的标题是从贫困到丰富从禁锢到开放好感慨是这两句话是我想的
我前面还写了几句话的导语因为我们亲历了这一段时间我上小学是 70 年代 98 年的时候我已经工作了就正好自己从少年到成人到工作所以这 20 年我像是跟大家这里面的这些学者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有的比我年长比我高但也有我同龄人我们都对这个时代就还是有比较深刻的感受我觉得这个概括是比较主要的两个条是吧从贫困到丰富当时
从 77 年 78 年当时不论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贫困的那会儿谁能想象能随便出国 98 年之后我还没出过国我第一次出国是 99 年还不是去国外还是去澳门澳门 99 年才就回归所以那会儿根本没有想到说这辈子能开上车这辈子能出国根本不能想象
但是 20 年的变化多么巨大,从那 20 年到现在又 20 年。然后就到了 2000 年,我们报纸第一期是 5 号出刊,因为 2000 年是千禧年,千禧年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我记得当时是非常大的,19 几几年到 2000 年,四位数的数字全部都变了,所以给人的心理冲击很大,当时各个报也都做年终总结,我印象里很深。
99 年底各个报都做那么我们报纸我们自己编自己的版我就想我这个版做一个有历史深度的当然了也是限于我的条件了我当时也不可能那么大量的采访什么的也来不及我就想了日记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正好我手头家里有几本日记像鲁迅圈记我家里就有
杨渡日记是 98 年刚出版杨念群送我的另外胡适日记还有谭继强日记谭继强日记是葛先生送我的无谜日记吴斌送我的我都有我想正好可以凑一个版包括像郭小川郭小川等于是现代性人物了他比鲁迅他又晚了一辈这样我找了这么八九位学者作家的日记我都摘录但是摘录的时段不一样有 20 年代的有三年代的
40 年代 5 年代一直到 70 年代我觉得这样可以对 20 世纪留一个见证留一个记录因为这是文字文字我觉得是最留团之久远的这么一个载体了中国人的历史观就是存在文字的容器里面特别是日记因为我们的建筑都是木制的建筑所以
唐以前的建筑到现在都没有超过五座中国人的这种历史观就是把它放在一个一直可以更新的文字这样的容器所以这会儿翻这些旧报纸我觉得特别有感觉就好像在翻一个巨大的历史的日历一样现在这些都已经变成了历史的素材我也很佩服您这么多报纸都还收得这么好都已经二三十年的旧报纸都还没有丢掉
丢掉就完了某种程度上讲自己那段生活那一段生命就给丢掉了我们最后这个工作最后留下来的就是这几张旧报纸那作为一个老编辑是不是特别怀念那个只为全盛的时代应该说 80 年代一直到 90 年代嘛那会是报纸的全盛期怀念当然是某种程度上是怀念因为那个时候就跟自己年轻时代它是结合在一起的跟青春交织在一起对对
对,但是那个时候也确实是报纸相对发展比较好的一个时段,大概有十几年二十年吧,年轻人在那样的一个时候相对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工作也比较有激情。我觉得这是特别美好的一件事,就是个人的青春跟一个行业的青春,跟一个时代的青春,它正好都碰在了一起,这是一个很大的幸运。
那此刻再去回望再去回望只能翻这些旧报纸了就翻旧报纸好在还留着这些旧报纸
I've looked at clouds that weaveBut now they only block the sunThey rain and snow on everyoneSo many things I would have doneBut clouds got in my way
I've looked at clouds from both sides nowForever up and downAnd still somehowWe're just cloud illusionsI recallI really don't knowCloudsAt all
I've looked at love that we But now it's just another showYou leave them laughing
I really don't know love
I love youI don't loveDreams and schemes
中文字幕提供
i really don't know lifei really don't know life
i really don't know that at alli really don't know that at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