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74 #对话高林:1914年,繁盛的世界何以堕入战争深渊?

Vol.74 #对话高林:1914年,繁盛的世界何以堕入战争深渊?

2025/3/16
logo of podcast 历史学人

历史学人

Transcript

Shownotes Transcript

过去与未来一样崭新我是许志远欢迎收听历史学人播客我们将探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以及生活在历史中的个体的无穷的可能性欢迎收听由单向街基金会出品的播客历史学人

今年是 2025 年,从这个时间点往前追溯 80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再往前推 30 多年,一战爆发。可以说这是上个世纪最重大的两件事了,而且今天我们世界上的格局和秩序很大程度也是这两场战争奠定的。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整体上处在一个相对和平有序的状态虽然局部的战争也是时断时续但是至少没有再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那样大国或者大国集团之间的直接战争让我们这种战后的二代三代四代人已经习惯这种状态了感觉战争离我们很遥远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能已经跟一战之前的那一代人差不多了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我们再回溯到上个世纪的历史当中复盘一下当年世界是怎样滑向战争的这或许也能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稳固之心了

所以本期我们邀请了历史学人的好朋友历史作家高林老师一起来回顾这段历史历史学人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高林很多研究一战爆发原因的书像《骄傲之塔》《春之际》他们都给人一种感觉就是一战是一个偶发事件在欧洲鼎盛时期本来不应该发生的时候发生了咱们就从这个话题开始说欧洲为什么在文明鼎盛的时期它突然就爆发战争了呢

怎么说呢就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讨论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总让人有一种感觉就是某种隐喻对吧但我觉得历史这个东西它和科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没有规律可循历史这种现象不会重复所以就无所谓规律也就是说过去发生过的今天不会发生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不管你的兴趣从哪来一旦你去了解它你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么热衷于向大家安利各种各样的历史事实的原因就是历史本身其实是非常有趣的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么爆发的如果我们单纯的用一种年表的方式去看那么一战爆发的过程其实就很简单而且非常清楚那就是 1914 年的 6 月 28 日

奥匈帝国的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奥匈帝国认为自己受到了冒犯和侮辱然后就要采取武力报复但是奥匈帝国很清楚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同时对抗塞尔维亚和他背后的俄国

俄国是关键对如果要惩罚塞尔维亚或者说如果塞尔维亚是一个孤立的国家那奥匈帝国随时都可以对付他甚至根本不用等到 1914 年但是正因为塞尔维亚背后站着杀荒俄国或者说站着俄国杀黄所以奥匈帝国就不能草率的对塞尔维亚采取武力于是奥匈帝国把希望寄托在他背后的德意志帝国身上

于是就有了那个奥匈帝国的特使访问柏林然后奥匈帝国的大使拜会了威廉二世皇帝然后威廉二世就发表了那番著名的讲话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这个空白支票你们尽管去做早做比晚做要好

然后奥匈帝国认为自己受到了鼓励于是就向塞尔维亚递交了最后通牒在递交最后通牒的过程里面沙皇俄国就已经了解到了最后通牒的存在于是沙皇俄国就警告奥匈帝国不得采取武力也不得递交这样的最后通牒为了提高自己这种警告的说服力于是沙皇俄国就宣布进入战争准备状态在几个指定的军区进入到战争准备状态但是他的这个

局部的动员或者说叫做战争准备不仅仅是在面向奥匈帝国的比如奥德萨这样的军区他在华沙也进行了这样的准备于是德国的外交机构当然也有德意志帝国的情报机构就发现在面向德意志帝国的方向上面沙皇俄国也在准备战争物资召回休假的士兵甚至召回一部分的

预备役的士兵这种情况下德意志帝国就认为沙皇俄国在进行战争动员当然如果我们从文字上讲沙皇俄国这个时候还没有进入战争动员但是奥匈帝国认为自己背后有德意志帝国的支持所以他依然递交了他的最后通牒在最后通牒没有得到回答的情况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然后沙皇俄国为了震慑奥匈帝国就宣布进行总动员

德意志帝国就向法国和俄国同时递交了最后通牒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奥匈帝国很清楚如果没有德意志帝国的帮助他就无法同时对付塞尔维亚和沙皇而德意志帝国则很清楚一旦他站在奥匈帝国背后去威胁沙皇那么在他的后面还有法兰西共和国于是德意志帝国是同时向法国和俄国递交最后通牒

这个最后通牒的内容就是你们要立刻停止你们的动员否则我就要对你们宣战结果沙洪没有解除他的动员于是德意志帝国就向俄国宣战然后向法国发动进攻在德国跨过比利时卢森堡边界的时候英国就认为他在一百多年前所签署的那个保障比利时领土的条约生效了

于是他为了捍卫比利时的领土完整和中立决定对德意志帝国宣战这就是从 1914 年的 6 月 28 号到 1914 年的 8 月 4 号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是很多国家出于条约义务也好出于自己的判断也好以各种各样不同的理由投入到了一场欧洲大战里去当然一战爆发的这个连锁反应

到 8 月 4 号还没结束在这之后还有比如说像奥斯曼帝国的参战像保加利亚的参战像意大利的参战这是一个多米诺骨牌式的甚至波及到日本后来又中国是的从这么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非常符合比较传统的历史观就是认为

欧洲在一战前存在着一种非常僵化的外交体系就是三国协约的存在和三国同盟的存在让整个欧洲的各个强国因为欧洲其实就那么几个强国而且苏伊士运河以东一共就四个独立国家也就是说当时整个世界的独立国家基本上都在欧洲美洲

亚洲就那么受国仅存的几个也就是说世界上最重要的几个国家他们控制着地球表面百分之多少的领土和人民然后这些国家又受制于一系列的外交条约体系比如说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他们在外交上面可选择的余地就变得越来越小

从 20 世纪初开始你就会发现一系列的外交危机在冲击着欧洲的这种异常僵化的外交格局不管是巴尔干战争还是后来的比如说德意志帝国要搞三臂铁路柏林拜占庭巴格达铁路建立这条铁路的一系列外交尝试里面就包括对奥斯曼帝国提供的军事和财政支持比如说李曼逢桑德斯帕夏事件就是 1913 年的事件

下半年德国的军事代表团访问军事产丁堡然后要加强奥斯曼帝国的武装沙皇俄国在 1914 年的年初其实就已经讨论过要对德国宣战来解决这个问题沙皇俄国认为德国对奥斯曼帝国的这种军事支持和在武装威胁到了沙皇俄国传统的巴尔干政策就是夺取海峡对吧就是夺取

达达尼尔海峡 波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玛拉海夺取黑海出海口是沙皇俄国的一个传统的理想那么如果德意志帝国用他的军事装备和技术武装了奥斯曼帝国那么就可能威胁到沙皇的这种安全所以沙皇认为他们有必要采取武力但是在 1914 年的年初的国务会议上面这种动武的计划就被否决了到了 1914 年的夏天

当萨拉罗实践发生的时候欧洲的这种外交秩序再一次受到挑战在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沙皇俄国没有再像 1914 年年初那样克制住自己采取一种退让的政策相反他认为自己被逼到了一个必须采取武力的状态于是沙皇俄国决定绝不退让那么如果我们用这种角度去观察你会发现 1912 年沙皇也遇到过这种问题

在巴尔干战争里面当塞尔维亚挑衅奥匈帝国的时候奥匈帝国就认为自己被逼到了一个必须采取武力的绝境必须强硬必须去惩罚塞尔维亚在这个时候沙皇俄国就支持过塞尔维亚一次然后在德意志帝国的威胁之下沙皇俄国又一次退让了也就是说在 1912 年的巴尔干战争里面沙皇俄国退让了

1914 年年初或者说 1913 年下半年的里曼冯桑的帕夏事件里面沙皇俄国又退让了但是到了 1914 年的夏天沙皇俄国决定自己不再退让的时候战争就爆发了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话其实我们讲到这就可以了对吧因为我们

既列出了基本的事实又给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外交体系的存在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存在让欧洲人别无选择俄国沙皇尼古拉尔是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面退让了两次到第三次他决定绝不退让一定要采取军事行动于是战争就爆发了但事实上真有这么简单吗就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观察

就是不从这种非常传统的角度去观察你就会发现这种传统的叙事其实是有一定的问题的你比如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它真的约束了欧洲的主要国家吗我们如果从三国同盟这个角度上讲就是我们从这

这种比较传统的历史观上讲如果真的外交体系约束了欧洲主要强国的选择你会发现有一个强国自治之中没有受到任何约束啊你想想是谁意大利对啊意大利从来没有受到过三国协约的其实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这个我个人觉得不是特别准确都应该是二加一是这样

在先约里边是俄法抱团比较紧密因为他们共同利益比较一致英国呢这个地位相对超然一点在三国同盟里边同样这个德奥是真正一家的意大利是拉近来凑数的其实是这样就是三国同盟它是一个持续时间非常漫长的同盟

一开始它是一个纯地缘性质的同盟在比斯迈的外交体系里面有两个不同的外交体系一个是基于地缘政治基础上的同盟体系这就是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真正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都担心俄国来威胁自己而且

而德国和意大利都担心法国来威胁自己那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那就是如果意大利受到了法国的威胁那么德国奥兄帝国就会站在意大利的一边而如果东北奥兄帝国和德国受到了俄国的威胁那么意大利就要帮助这两个国家它是这样一种同盟关系在防御的前提下建立一种同盟关系但事实上你会发现随着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就是意大利人为什么会认为法国是他的威胁

意大利王国和英国之间有着长时间的友谊他们之间从来没有什么矛盾英国虽然在地中海有那么强大的军事存在但英国和意大利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矛盾为什么他会认为法国威胁自己是因为法国随时可能实现波旁复辟意大利人的恐惧感并不是来自于第三共和国而是来自波旁复辟

就是如果一个波旁王朝的国王出现在巴黎重新统治法国那意大利就会受到法国的威胁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法国的保王党是教皇世俗权的坚定捍卫者而教皇国是被谁给吞并了的呢是被意大利王国给吞并了的

在 1870 年就是法国军队撤走教皇国被意大利给占领他这个过程里面只有几个人为教皇国而流血牺牲其中就有两个是法国保安党也就是说意大利真正的敌人是波旁昂超

你想想看在意大利统一的过程里面吞并的两西西里王国这是波旁王朝帕尔玛大公国它也是波旁王朝然后教皇国呢又是法国这些虔诚的天主教徒自居的保安党人的精神祖国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真的就是意大利的一个威胁可是从三国同盟签订到 1914 年之间已经过去几十年的时间了法国没有出现王朝复辟法国仍然在进行的这种国家的世俗化但是你大革命以来这法国这一百多年没少折腾啊站在现在看啊这是一种历史的后见之明

当时的人没准你什么时候又变天了是就是在 1880 年代你跟意大利人说法国随时可能会实现王朝复辟这是可能的但是到了 1910 年代你再这么说的话意大利人的这种恐惧感就会大幅度下降已经淡化了而且还有就是意大利本身他在三国同盟里边他也是一个非常边缘化的一个位置

但是你得考虑到三国同盟本质上讲是从当年的普鲁士萨丁同盟演变过来的但是比斯麦之所以要收意大利它其实是比斯麦的

他是为了更好的拿捏奥地利或者说奥匹克帝国当时的局势是这样就是就简称奥地利了不详细区分了奥地利跟意大利也有领土争端而且奥地利跟俄国闹得那么僵当时意大利的处境就像你说的跟法国关系很紧张跟英国因为在地中海毕竟存在这么一个竞争关系他需要找一个老大来罩着他

这个老大只能是德国和俄国二选一然后比斯麦就说我先把他收了当小弟你就不用担心他当俄国的小弟到时候威胁你了用这个方法拿下了奥地利所以我觉得意大利本身就不是他的目的之一更主要的是一种手段是这样的如果你把斯里兰

三国同盟看作是比斯迈的这种传统的就是薛维奥尼利强化普鲁士在德意志的领导权的这样一种体现的话那意大利确实有非常大的这种意义但是你必须考虑到从 1890 年以后比斯迈下台以后德意志帝国或者说柏林宫廷对维也纳尔的态度变了呀也就是说当德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处在一个貌合神离的状态既是盟友又多多少少有一种竞争的情况下

意大利的价值就非常高可是当柏林不再视维也纳为敌人相反柏林认为维也纳可能是他最重要的盟友的时候维也纳那时候已经躺平摆烂了他够不上敌人了其实不是这样你必须考虑到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讨论的一点就是三国同盟其实是发生了一个质变的他从一个三国共同的基于地缘安全基础上的防御性同盟变成了一个两个国家的攻守同盟

就是说意大利被排除在外是它的结果而原因则非常复杂你想想看德意志帝国为什么会在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之间做二选一的时候选择了奥地利原因就很简单就是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你想想看德意志帝国的宪法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德意志帝国可以对外宣战

就是德意志帝国只有在领土直接遭到入侵的情况下才能够对外宣战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下就是联邦会议三分之二的票数同意皇帝对外宣战的情况下才能宣战那你想想看联邦会议里面普鲁士只有十几票怎么才能凑够三分之二多数呢那就需要南德意志各邦的支持

尤其是巴伐利亚福腾堡这两个王国再加上巴登和黑森这两个大公国再加上不再南德意志在美英河以北的萨克森王国这三个王国和两个大公国的票数对德意志帝国来说至关重要但你想想看是谁赋予了这三个王国和两个大公国在德意志帝国里面这样巨大的影响力呢他们的背后是谁呢是奥地利

萨克森王国是怎么免于在 1866 年战争里被吞并的就是因为奥地利帝国坚定的捍卫萨克森王国就是 1866 年战争里面我们都知道是普鲁士大获全胜比斯迈当时志得意满表示我不以萨克森王国为谈判对手

当时奥地利的法兰茨约瑟夫皇帝是怎么做的呢他就是直接任命萨克森王国的外交大臣为奥地利帝国的外交大臣也就是说你不以萨克森为谈判对手没问题啊但他同时还是我奥地利的外交大臣你跟不跟奥地利谈判呢实际上萨克森王国在北德意志联邦里面就处在一个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的地位上而 1866 年战争里面巴伐利亚其实也是铁杆的站在维也纳一边的

也就是说这两个王国在德意志帝国里面的特殊地位都依赖于维也纳宫廷对他们的支持还有一点我们得考虑到就是巴伐利亚这个国家是天主教的国家他在德意志帝国这样一个由新教王朝统治的帝国里面本来处境就非常尴尬而且德意志帝国的宪法宣布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信仰自由的国家

但是仅限于德意志帝国可德意志帝国有哪部分领土呢就是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就是说除了德意志帝国直属的阿尔萨斯洛林以外德意志各邦的宗教信仰政策都由各邦政府自己来决定所以你就会发现像普鲁士这样的国家他对天主教是毫不留情的而巴伐利亚这个国家则是对新教毫不留情

也就是说在整个德意志帝国里面他的天主教徒如果想要谋发展其实是没有什么选择的要么去莱茵要么去巴伐利亚如果你是一个普鲁士人那你没办法你就去莱茵好了但如果你是其他大公国的人或者其他各邦的臣民如果你想要寻求学术

职业上面的发展尤其是贵族贵族能干的本来就这么两样要么当军官要么当外交官对吧那么一个得意志的贵族当他受了相应的教育考取了相应的资格之后如果他想找工作他的第一选择其实是去维也纳为哈姆斯堡服务然后如果他在维也纳能够取得某种职业

成就证明了自己的才能的话谁会雇用他呢就是慕尼黑所以当时普鲁士的外交部有句名言就是我们德国的所有天主教贵族都会往维也纳去然后一旦他们在维也纳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马上就跑到慕尼黑继续执行他们的反普鲁士政策

也就是说德意志帝国的体制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体制在这个体制里面各邦的存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各邦对柏林的这种追随或者说在外交上面对柏林的这种顺从也是非常至关重要的那怎么才能保证他们顺从柏林或者说在外交上面跟着柏林走呢

那就只有在一场为了维也纳的利益进行的战争里面他们才会毫不犹豫的跟着柏林走这就是为什么当威廉二世皇帝想要加强德意志帝国在世界外交里面的影响力还有就是要向整个世界炫耀德意志帝国的武力的时候他迫切的需要南德意志高帮对他的服从他就必须采取一种对维也纳有利的外交政策这就

为什么当德国面对着自己的这种三国同盟要进行一个取舍的话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奥地利而不是意大利的原因你这一解释这逻辑就复杂了其实我没有想这么复杂就是简单的看奥地利怎么着也比意大利有用啊

其实奥匈帝国真的是一个非常软弱的国家但它各项指标还是排在意大利前面是的但是你必须考虑到就是在 1890 年以后柏林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是跟着维也纳走的

这也是近代很多历史学家不愿意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那些认为是德国处心积虑的发动世界大战的人不愿意承认的一点那就是柏林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维也纳就是你会发现在三国同盟从一个防御性的同盟演变成德澳两国的攻守同盟的时候其实三国协约也有问题就是三国协约我们普遍认为是英法俄这三个国家对吧但其实西方的

协约这个东西是没有外交约束力的政府间协定这个东西又没有得到议会的批准它其实是没有法律效力的那真正有法律效力的是什么呢是法俄两国的军事同盟但你也得考虑到就是法俄军事同盟也发生了一个质变最开始法俄的军事同盟是沙皇俄国提供给法国的一种军事保障就是你可以放心如果普鲁士再欺负你我就会采取武力来担保

那沙皇俄国为什么要给法国这种担保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法国给俄国提供了大笔的贷款无论是法国的金融市场还是法国的财政部都是鼓励这种投资行为的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大笔的法国对俄国的贷款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德意志帝国不允许沙皇俄国的债券做担保在柏林发行他的债券没法在德国融资嗯

对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什么呢就是德意志帝国是一个经济高增长的国家尤其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里面他很快就成为欧洲第一的制造业强国在这个过程里面在德国做什么都能赚钱所以他的利息很高这是一个原因就是与其借给沙皇俄国又不安全利率又低那我还不如在德国本国投资对吧这是第一第二是什么呢就是德意志帝国的债券市场有一个巨大的贷款

贷款人这就是德意志帝国本身德意志帝国自己是没有财政的就是他的全部财政收入就是关税同盟收入加上后来比斯迈抄底买入的铁路带来的收入还有德意志邮局的收入

还有就是后来好不容易争取来的糖类消费税啤酒消费税还有一部分的遗产税就这点收入那德意志帝国没有收入怎么办呢就只有靠各邦写款就是如果我的支出超过了收入产生了巨大的赤字那怎么办呢就按照各邦的人口比例来写款对普鲁士这种国家来说他的财政收入充盈他的国债微不足道他当然愿意写款但德意志帝国还有好多

地图认都找不到的国家对吧比如萨克森阿尔滕堡还有一个我经常提到的国家就是少姆堡利破这种国家就是海涅说我雨天走过这个国家我的靴子至少沾走他一半领土的那个国家你想想看就是他的国家小到这个样子然后你还居然让他写款这不是开玩笑吗

所以德意志帝国发现与其让各邦协款不如用德意志帝国的这种良好的信用去贷款就是德意志帝国是一个 1871 年建立 1871 年就产生赤字就开始负债一直负债经营到 1918 年它灭亡的这么一个国家所以如果允许像沙皇俄国这么一个经济快速增长而且它有大量的外汇收入因为它大量的出口粮食

乌克兰面包了从黑海大量出口粮食换取外汇有这么良好的一个贷款人跟他竞争的话德意志帝国的融资成本就会非常的高所以你就会发现德意志帝国用行政手段就是宣布沙皇俄国的资产是无法保证安全的所以不允许沙皇俄国在柏林进行贷款那这样的情况下欧洲

哪个国家它有巨资的呆滞哪个国家的人民只要拿到一笔钱都会自动把它换算成一笔年息 5%的年金那就是法国所以法国是一个天然需要放贷的国家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管它叫高利贷帝国主义的原因也就是说法国和沙皇之间真的是一个火星碰地球的关系干柴烈火

然后沙皇就拿了你这么多钱总要给你一些政治上的回报这个回报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保证德意志人不敢再欺负你了其实法国同盟本来是这样一种关系就是法国花钱买了一个打手但是你会发现到 20 世纪初的时候尤其是日俄战争之后当沙皇俄国崩溃了的时候

沙皇不但不再是一个保护自己的打手相反如果沙皇在遭受了如此惨痛的打击之后就是说很多人认为沙皇罗国和奥匈帝国没什么本质区别他们都是一个要在二十几上半叶就要失去自己强国地位的这么一个软弱的国家的时候那谁是谁的打手呢

那就是沙皇俄国开始认为法国是自己的打手了这个时候法国就面对了一个二选一的问题你会发现法国到最后也做了一个选择就是我要不要在沙皇俄国已经需要我帮助的情况下还跟他站在一起在之前的几十年里是我担心德国人再打我一次所以我需要沙皇跟我站在一起但现在是如果我还想收复阿尔萨斯洛林

我就要为了沙皇的利益去冒险去流血牺牲这个时候我还愿不愿意做然后你会发现法国人也做了一个选择虽然这个选择做的非常晚要到 1914 年的夏天才最终决定但真的就是法国也做了这样的选择也就是说三国协约里面真正无条件的决定绑在一起的两个国家是法国和俄国

但是你还要考虑到一点就是英国其实也做了这种选择你会发现到一九一几年的时候英国的自由党因为他当时是英国的执政党英国的自由党内部曾经做过一次讨论就是一旦欧洲发生战争

尤其是在俄国已经几乎被认为失去了大国地位的情况下欧洲发生战争那自然就是德国对法国和俄国的战争那法国和俄国的力量是无法对抗德意志帝国的这个时候英国该怎么办当时的参会的这些自由党的大臣们纷纷表示英国绝不能置身事外

但这个时候又有人提了下一个问题就是既然我们英国决心和法俄站在一起那我们该怎么参战呢我们用什么理由参战呢结果会议记录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说

也就是说迟至 1911 年到 1912 年英国的自由党都认为从利益上说英国是有必要和法俄站在一起的但是具体我们怎么才能在一场欧洲战争里面跟法俄站在一起我们没有办法但是德国就给他提供了这个办法我们只能等这个机会送到我们的门口从这个意义上说威廉二是确实帮了英国人一把但这个我们后面去说

其实你说到这个我想咱们回到我刚才说的那个问题就是仔细研究从萨达日沃事件 6 月 28 号到奥匈帝国相塞尔维亚宣战 7 月 28 号整整一个月我看这个时间段里边的这些细节你会发现没有谁是真正想打这场仗的是

是的包括这个奥匈帝国的皇帝他也是对这场战争的前途非常忐忑维大利亚二世以后他也后悔了跟小王齐还商量过这个动员能不能先叫停当然爆发过非常激烈的争吵俄国同样也是英国也是都在寻求和平解决好像只有法国算是稍微积极性高一点了吧但他也不是说这仗就非打不可

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家都想踩刹车的时候但是这个车还是没有刹住它还是滑向战争的其实我想跟您探讨的是就是你从这个现象来讲他们当时真的是别无其他的选择了吗

就是这个自救的机会是怎么样一点一点溜走的呢就是我们的这种传统的历史观永远认为欧洲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必然性一定会导致一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欧洲的决策者们错过了某些关键的点上面去拯救欧洲的和平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就是你刚才的问题

如果你把它当做是一个

努力的结果是一个伟大的成果来看你就会发现他更加荒诞更加不可理喻就是 1914 年的 7 月这个夏天里面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能力我们姑且不说他有没有这种意图很多人确实是有意图的我们可以具体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奥匈帝国真的有人想打仗当然不是皇帝对吧是当时的那位奥匈帝国的总参谋长康拉德他是想打的康拉德将军的口头禅就是战争

这个话是谁给他说的呢就是说我这个总参谋长对我的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是一个词就是战争这话是谁说的呢就是萨拉罗我死的费迪南嘛对费迪南大公说的他警告康拉德说我活着不许动塞尔维亚的一颗树一只羊这一个本来想要阻止战争的人最后成了这个战争爆发的导火索这也是你说的这种历史的荒诞感是的康拉德将军是一个铁杆的战争贩子

对对对包括丘吉尔也特别讨厌他跟他写那历史回忆录我只提一遍他的名字但是你要考虑到 1914 年如果没有萨拉哲沃事件那么到了 1914 年的秋天可能就没有康拉德将军这个总参谋长了

费迪南大公是为什么要去撒拉若沃的呢是因为他要在波斯尼亚和黑塞格维纳斯视察一次临时增加的军事演习对吧那他为什么要举行这次军事演习呢是因为 1913 年秋季的常规军事演习里面他所选择的那个替代康拉德将军的人就是另一个美景工宠儿什么叫美景工宠儿呢就是我们知道维也纳将军

几个著名景点霍夫堡宫那是皇宫对吧美全宫也是皇宫皇储就住在美景宫就是今天以展示克里姆特作品而著称的那个美术馆他当时是住在美景宫的那么在美景宫里面费林安大宫就组织了一个自己的军事办公厅

那在这个过程里面他就团结了相当一批人成为他的支持者无论是外交上的还是军事上的在外交上面有爱伦塔尔南爵有后来的这位就是 1914 年决策的时候的这位帝国外交大臣就是贝西托尔德伯爵

然后在军事上就是康拉德将军和奥芬贝格将军这样的人那么康拉德将军在 1906 年就上位了当时费南大公跟皇帝说你用的那个贝克已经和你的帝国和你的军队一样老了他们除了打瞌睡什么也干不了所以你必须让他辞职

然后皇帝则表示这样一个将军他每天都在维也纳散布我们看着他就跟看着帝国一样然后费丹大公说让你的总参谋长见鬼去吧然后贝克将军就被撤掉了那么换上来的人就是这位康拉德将军但是费丹大公很快就发现康拉德将军是一个战争饭子就是他除了战争没有什么别的理由他从 1906 年上位开始给对每一个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是战争到 1911 年

黄楚终于对他忍无可忍就说你给我滚然后皇帝表示如果你的人干不好总参谋长那我可有一个现成的人选这就是沈默瓦将军沈默瓦将军在 1911 到 1912 年之间成为总参谋长黄楚说既然让皇帝的人当了总参谋长那我的人就要去当战争大臣就是陆军大臣于是奥芬贝格将军当了战争大臣但是到了 1912 年又发生了一个事情是什么呢就是

奥匈帝国有一系列的军事作战计划比如对塞尔维亚作战的军事计划比如说对俄国作战的军事计划结果大家赫然发现还有一个对匈牙利作战的战争计划当这个计划被人报在报纸上的时候整个匈牙利舆论大环就是 H 方案对啊你们居然有一个 H 方案是对付我们的

然后这件事情怎么办呢黄楚只能表示我对此完全不知情你也可以想到为什么总参谋部制定的计划会被报在报纸上呢这就是因为皇帝的人做了总参谋长嘛这个时候作为替黄楚背锅的一种方法奥芬贝格将军就辞职了这个时候黄楚又表示你看我的人失去了战争部那你的这位什么将军在巴尔干战争里的表现实在令人皱眉能不能让他也下去于是

作为补偿又一个皇储的人回到了总参谋部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康拉德将军这么又回来了对但是在任命康拉德将军为总参谋长的时候皇储的军事办公厅主任是怎么说的呢就是我们实在没有其他人可以用如果你们谁有更好的人选现在就可以提出来我们只是因为没有其他人所以才不得不用康拉德

那么到了 1913 年的春天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雷德尔上校事件奥匈帝国的反间谍机构的长官竟然被证明是一个俄国间谍对这件事情让皇帝和皇储都非常愤怒

然后皇储的意见就是必须严办而且必须公开的审判以静效尤你们不能把这件事情就这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康拉德将军是怎么办的呢康拉德将军让人给雷德尔上校送去一把手枪结果雷德尔自杀了这件事情让皇帝和皇储都非常愤怒

然后皇帝直接任命皇储为奥匈帝国的军事总监也就是说军队的事情我不管了我岁数大了我管不了了你看着办吧那么皇储在完全掌握了军队的情况下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让康拉德这个人滚

就是你没有才能我可以容忍你的道德上有问题对吧就是康拉德将军对一位有夫之妇有漫长的非常浪漫的爱情写了几千封情书他在写情书和恋爱之余去指挥军队这是另外一回事这些皇储都可以容忍但是你居然连最基本的反间谍都做不到或者说你连

爆出来的丑闻公事公办你都做不到那我无法容忍你因为这个事肯定是牵连到他的所以他把那个灭口了所以他就希望让康拉德滚但这个时候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总参谋部也是有派系的康拉德是顶了贝克将军成为总参谋长的但贝克将军也是有自己的人的他支持的人就是当时的波斯尼亚黑塞格维纳总督就是那位波迪奥雷克将军波迪奥雷克对

他是 1914 年入侵塞尔维亚的时候的军事指挥官这个是总参谋部这一系的传统的军官们支持的对象还有就是皇帝支持的人这个被皇储给否定掉了那还有一个人是谁呢就是皇储的人就是奥芬贝格将军他为我离开了战争部那现在他去总参谋部吧

那怎么才能在这三种不同的势力里做出平衡虽然这三派不同的势力都讨厌康拉德但让谁来继任也是个问题于是你就得做出点成绩这个成绩本来应该在哪做出来呢就是 1913 年的这次常规军事演习奥芬贝格将军的部队如果能够表现优异那就名正言顺了

但杨芬贝格将军的部队表现的一塌糊涂然后皇太子没有办法就宣布明年我要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搞一次临时的额外的军事演习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做得好那么波迪奥雷克将军就可以成为总参谋长也就是说既然我的人不能顶替康拉德那就让贝克的人来顶替康拉德

也就是说其实 6 月 28 号那天本来康拉德将军也应该去撒拉罗沃的他为什么没去呢就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已经来日无多了看样子就是这个家伙要顶替我了那我还跟着去干什么所以他先回了维也纳结果他在回维也纳的车上就接到了黄楚被一枪击毙的这个消息

所以你会发现像康拉德这样一个人他其实是没有能力去发动一场世界大战的你还得考虑到另外一点就是奥匈帝国其实是两个国家组成的国家对吧所谓的奥匈二元君主那么在这个国家的外交事务上面其实是奥地利和匈牙利各有 50%的发言权的

那么奥地利这边我们想想看在 1914 年的 6 月和 7 月里面谁是坚决主张战争的首先是总参谋长这个不用说了还有就是帝国的财政大臣帝国的财政大臣为什么好战呢是因为帝国的财政大臣监管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的内政皇储御赐他是有责任的就是这个地方的军事事务虽然有总督管但内政事务是你负责的你的警察在干什么呢所以当时的

财政大臣也是坚决主战的还有一个人就是陆军大臣陆军大臣也是主战的为什么你想想看就是 1912 年奥森贝格辞职的时候谁也不愿意当战争大臣就是黄楚的人被迫辞职那我去顶替他黄楚当然恨我只有这位将军他当时岁数已经很大了我离退休不远了我干一任吧所以他当了陆军大臣但是

他发现皇储死了那正是自己大战宏图的机会所以他也是积极主战的就这几个人是坚定的主战派那谁是反战派呢就是匈牙利的首相帝萨伊斯特万伯爵是坚定的反战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巴尔干扩张领土

匈牙利永远都是反对扩张领土的为什么呢希腊进来更多的斯拉夫人他的地位就下降了对那么黄楚为什么想在巴尔干希腊更多的斯拉夫人呢也是想削弱一下匈牙利的权重是的也就是要搞斯拉夫人

我们是

奥地利南斯拉夫和匈牙利三元君主国在三元君主国里就会出现 2 比 1 的问题而且三元也是阶段性将来他是要搞成像美国那种联邦制的是的他甚至还有一个奥地利合众国的理想不过那个都是纸面上的理想我们只要知道一点就是匈牙利是铁杆反对开战的那你想想看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去制造一场世界大战呢这是一点如果我们去看看同时期的德意志帝国我们也会发现也有同样的问题就像我刚才说的

德意志帝国只有在自己遭到入侵的情况下才能够马上宣战否则的话你就需要联邦会议三分之二多数支持那怎么才能让南德意志各邦支持你呢这天赐良机就是居然奥地利要对人开战

所以联邦会议这道关你就过了可还有一个问题呢就是帝国的军费如果没有德意志帝国议会过 50%的票数是一分钱也不能花的呀你即使有钱你也没法花这怎么办你还需要像联盟党和社会民众

这样的党派在议会里投你的票你怎么做到这一点所以实际上德意志帝国要想参与到一场世界大战里去也是困难重重的但是你在七月危机里你会发现德意志帝国无论是皇帝还是宰相都对这些危机

完全估计不足就像我们一再重复的这个所谓的空白支票就是威廉二世对奥匈帝国的大使说你们马上就应该干晚干不如早干你们之前的所有问题都是因为你们犹豫不决你们每次犹豫不决就会受到更多的损失这也是威廉二世就出于他一贯的说话不过脑子其实威廉二世倒不是不过脑子而是他真的就是这么认为的但他不认为自己这么做会带来一场战争

因为对威廉二世来说奥匈帝国的这种虚张声势哭哭啼啼还有要求别人在外交上对自己让步已经是一种传统了每次都没有下文无疾而终所以对威廉二世来说他不认为他自己的这种保证是在鼓励奥匈帝国采取武力所以你会发现在他开出空白支票以后他召见了

当时还在柏林没有去休假的几个军事长官然后跟他们说我今天会见了奥兄弟国的大使但我不认为这会带来一场战争他们还会和以往一样虚张声势之后就此结束然后他就回波罗的海去玩他的游艇了嗯

这是德国的情况那如果我们站在俄国的角度去看你会发现俄国其实也处在这样一个转变期有一本书叫做走向火焰其实我非常想推荐大家看就是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不是为了夺取海峡夺取军事军保而爆发的相反它是为了夺取乌克兰而爆发的对

就是沙皇俄国在 1914 年真的对夺取海峡已经有点失去兴趣了一方面是因为日俄战争让俄国的国力深受打击而且他的威望也深受打击俄国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世界性强国或者说是一个不断需要扩张的强国了相反他认为他在为自己的安全和生存而战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什么呢就是因为 1905 年的革命罗曼诺夫皇朝也在反思怎么一夜之间寻良的温顺的灰牲口就变得这么可怕了呢

然后他们得出来的结论就是罗曼诺夫王朝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俄国必须变成一个民族国家那么一旦俄罗斯要变成一个民族国家你就会发现他遇到一个非常尴尬的障碍就是乌克兰为什么呢因为俄国这个国家的出海口要么是波罗的海要么是黑海但是它的产粮区主要集中在乌克兰

乌克兰面包篮是欧洲最重要的粮食出口欧洲的粮仓对那么你的资源集中在那那么乌克兰想出口粮食你修铁路往哪修呢难道你要一直向北修到波罗的海吗这也是不现实的那最近的就是向南修到黑海也就是说他的铁路是向黑海集结的他的出口也在黑海

那你说他的工业地带放在哪呢乌克兰刚好又有矿产又有资源如果俄罗斯要变成一个民族国家罗曼诺夫王朝要成为斯拉夫主义的起手的话

乌克兰人怎么办呢如果整体成为俄罗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小俄罗斯人从此不再存在他们全都是俄罗斯人的话你就会发现俄罗斯在整个沙皇俄国里面俄罗斯人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源还是经济都占绝对优势他就是毫无疑问的主体民族可假如乌克兰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呢你就会发现俄罗斯人在沙皇俄国里面的处境和德意志人在奥匈帝国里的处境是差不多的

所以沙皇俄国就对乌克兰推行一种强制的俄罗斯化那谁在破坏乌克兰的这种俄罗斯化那就是奥匈帝国嘛对的而且奥匈帝国是为了制衡波兰嘛对啊所以他培养这个所谓乌克兰人的这种民族意识是的

哈布斯堡是对每一个民族做妥协允许他们维系自己的民族文化维系自己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自己的语言只要你占人口超过百分之多少我就设立你这种语言的学校和政府服务这是哈布斯堡的做法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当乌克兰一半归哈布斯堡一半归罗曼诺夫的时候罗曼诺夫这边反复宣传你们都是俄罗斯人

结果那边反复宣传你们都是伟大的乌克兰人对吧当然他当时不叫乌克兰人他当时叫路西尼亚然后很多俄罗斯境内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就跑到哈布斯瓦那边去搞乌克兰的历史和文学结果就让沙皇俄国认为夺取海峡对我可能不是那么重要巴尔干的这些斯拉夫王国不管是保加利亚还是罗马尼亚还是塞尔维亚都是群白眼狼他们永远

不会跟着我们走对希腊帝国这件事永远都是貌合神离的那这些我都可以舍弃但西乌克兰我绝对不能允许它存在

如果我们再看另外一本书不是李芬写的是那个雪色要塞普若梅西尔就是写铁壁之围的那本书的作者他写的你就会发现在 1914 年沙皇虽然只有过非常短暂的一次军事胜利就是在加利西亚取得的但是一旦沙皇夺取了加利西亚你看他在加利西亚对犹太人的屠杀

你看他对所有的那些信奉所谓的东夷天主教的那些人的迫害和屠杀你就能明白这场战争很大情况下真的是为了乌克兰的俄罗斯化而进行的那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发现俄国的外交部就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状态下一方面外交部认为

夺取海峡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其实海军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那就是虽然夺取了海峡也不等于说我们就得到了黑海的出海口因为爱琴海是一个遍布斗雨的海你想想看就是爱琴海比

达达尼尔海峡可能确实要强一点但只要敌视俄国的国家在爱琴海部署水雷和鱼雷艇俄国人依然进不了地中海就算进了地中海你想想看地中海就两个出口如果不算达达尼尔海峡的话就两个出口一个在埃及一个在西班牙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这两个地方依然是很容易被掐断的就是

俄国永远也进不了大洋但是你要是进了地中海你要是能威胁到苏伊士运河你就有跟英国谈判的资本了但是你要考虑到一点就是整个 19 世纪的最后 30 年几乎四个国家就在以埃及为理由威胁英国呀

埃及这个国家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德国还是奥匈帝国还是法国哪怕是法国这样依赖于英国的国家只要他觉得英国人不听话他就要在埃及问题上掐英国一下但英国也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让步啊所以你就会发现当

俄国外交部对巴尔干问题越来越冷漠的时候新问题又出来了就是乌克兰问题所以俄国的外交部其实在战争里面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在决策的问题上尤其是他们的那位外交大臣就是萨姆佐诺夫

他不是一个坚定的斯拉夫主义者相反谁才是坚定的斯拉夫主义者呢就是奥匈帝国驻塞尔维亚的大使就是那位哈特维奇他才是真正的斯拉夫主义者而且他想背靠斯拉夫主义重新冲击彼得堡的外交部就是准备取代萨姆佐诺夫那在大臣会议里面谁是真正有发言权的人呢是农业大臣就是那位克里沃舍因他是遇刺的斯托雷平的继承者

斯陀雷平在俄国最大的贡献其实就是推行农业改革嘛就是对农奴化给他们土地来鼓励这种近代化的农业生产那他遇刺之后谁继承了他最重要的发言权呢就是这位农业大臣在 1914 年年初就是为了桑德斯帕夏事件

所进行的那次会议里面就是克里沃首因主张宣战但是当时的大臣会议主席就说那你们有什么保证能证明法国和英国会跟着我们干呢结果外交部长说我们可以保证法国会跟着我们走但是英国我只能认为他们会站在对我们有利的一边结果当时的大臣会议主席说那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如果你不能保证英国站在我们一边我们就不能采取武力

但是这个决策之后过了没多久这位大臣会议主席就被踢掉了就换成了对克里沃舍因言听计从的这位戈列梅金来当大臣会议主席也就是说在 1914 年年初能够给战争打上休止符的人已经被踢走了现在变成了一个

对克里沃首因言听计从的人同时还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 1914 年的七月危机里面最能威胁到外交大臣的那个人就是哈特维奇先生心脏病突发死了而且他死在哪呢他死在奥匈帝国驻塞尔维亚的公使馆里面所以大家一致认为是奥匈帝国的公使把他毒死了这件事情就让奥匈帝国处境非常尴尬就是贝尔格莱德爆发巨大的反奥情绪沙皇俄国也有同样的这种情绪

更重要的是外交大臣突然发现我的竞争对手没有了现在我可以争取我的一席之地了于是他也站到了克里沃舍因一边既然大臣会议已经是克里沃舍因的一言堂了那我就跟随克里沃舍因好了

所以你会发现俄国的外交大臣也是这么一个弱势的外交大臣他只是在最后时刻才倒向了主战派那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再看看法国呢就是法国的事情更有意思就是法国是一个总统亲俄

为什么呢因为总统胡文加莱先生是一个阿尔萨斯洛林人而且他认为对德国复仇战争并且战胜德国是解放自己的故乡的唯一机会从 1871 年到 1914 年之间已经过去了 40 多年在这 40 年里面洛林的那一代女儿都已经变成祖母了你想想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法兰西美食》那本书本身很有意思但它的序言更有意思

他说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因为我家珍藏着一个蛋糕模子这个蛋糕模子来自哪呢来自洛林用什么地方的泥土烧出来的呢洛林的泥土他为什么会带到巴黎来呢是因为我的祖母在法国割让洛林的时候带着所有能够随身携带的东西选择成为一个法国人他最重要的财产就是这个蛋糕模子

这个太有感染力了然后还有后半句他说 1914 年我的叔叔就是吃着用这个蛋糕模子烤出来的蛋糕胸前插着鲜花奔向洛林然后战死在洛林前线的你可以想想看青春少女的那一代人到 1914 年的时候他们的儿子都长大了 40 年的时间已经让法国相当一部分人对洛林失去兴趣了再举个例子比如巴黎人喝啤酒

就是普法战争以前巴黎就开始渐渐流行啤酒因为啤酒便宜嘛很多穷人就开始喝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巴黎就爆发了一场拒绝喝啤酒的运动为什么呢因为这玩意是德国人喝的喝啤酒就表示你喜欢德国然后我们怎么才能表达自己对德国的仇恨呢就是我们不喝啤酒

然后又过了几年随着阿尔萨斯洛林人开始大量的迁移到巴黎或者迁移到法国喝啤酒又成了一种爱国的表现因为啤酒是我们洛林人喝的喝啤酒就意味着你爱国你想想看就是法国出现了这么长的一个摇摆那种 1870 年代 1880 年代提起洛林就流泪的那种状态我再举个例子就是在红磨坊这种地方怎么蹭吃蹭喝呢有一个法国画家就有一套特别好的办法

就是他拎着一个箱子走到像红博房这样的地方就跟那些正在喝香槟吃东西的有钱的小哥们聊天那个人就说你怎么这副打扮他说我要回家了你的家在哪我的家在洛林那你为什么要回家呢因为你们抛弃我们了

我们的故乡落到普鲁士人手里已经这么多年了你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收复它现在我自己我要回到我的家去我已经在巴黎走投无路了我要回家去我要回到洛林去然后那个人听了以后就会流泪然后这个人就说那我们一起为洛林干杯吧就可以蹭枝蹭核蹭杯酒对只要你在这一起喊洛林万岁我们大家为了洛林干杯吧然后整个地方就会跟着你一起唱马赛曲大家

后来法国人把这一套手段发展到了对付外国游客身上就是巴黎好吗好啊巴黎的姑娘好吗好啊来法兰西万岁就用这种办法来蹭吃蹭喝这个就说明洛林这个东西在 19 世纪的下半叶对法国人来说其实是有一种神圣性的但是随着进入 20 世纪法国人对阿尔萨斯洛林的热情就没那么高了

法国的广场上不是有象征着法国主要城市的那个塑像吗其中有一个塑像就象征着斯特拉斯堡斯特拉斯堡不是已经失去了吗所以他那就常年挂着黑纱还有人献花圈 1914 年宣战的时候特别热情的就把这个黑纱给摘掉了就表示我们现在要去解放你了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那对普文加莱这样一个洛林人来说和俄国的同盟是解放故乡的最后机会如果

如果任由那些对德国妥协的这一派政治家去和德国妥协的话我就很可能永远也无法回到我的故乡至少看不到我的故乡被收回的那一天这个立场也是他在政治上安身立命的一个手段他必须保持这样的人设是的那么为了收复洛林就必须在外交上面紧跟俄国这是第一

第二是因为 1905 年的这场战争俄国已经失去了大国的影响力所以法国也必须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你会发现在一战爆发以前法国最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三年兵役法就是在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其实制定的是五年兵役法其实法国理论上就是义务兵役制但是在第二帝国时期允许你花钱雇别人来顶替你

所以它是一种半雇佣兵制度然后随着普法战争的战败大家意识到未来的战争是武装的民族我们必须搞义务兵一制所以这就是所谓的五年兵一制然后到了十九世纪末变成了三年兵一制就是服务年期太长了我们因为军费不足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服役然后你服役期又这么长那么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后备军预备役就会太少

所以我们就要变成三年兵一制随着对德国的这种妥协的呼声变高随着法德之间的矛盾不那么尖锐大家就提出了两年兵一制然后到了普文加莱的时候就认为两年兵一制会让法国军纪废驰法国人失去武德我们还得恢复三年兵一制于是在 1913 年最重要的争论就是三年兵一制但是三年兵一制其实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就是

让这帮人服役你要在法律上说得通同时你还得给这些人发军饷和提供装备啊还要提供训练所有这些钱从哪来于是你就会发现当时的情况是两个问题第一是三年兵一制第二是累进所得税右派认为我要收复阿尔萨斯洛林所以我需要三年兵一制

和紧跟俄国而左派则认为如果你们真的需要筹措军费的话那最好用一种更公平的纳税制度来筹措这笔钱这就是所谓的累进所得税左派认为我们要实行累进所得税还有民兵制度就是我们不要搞什么职业军队我们应该搞民兵让每个法国人都有战斗的技能

每个人将来都可以成为法国的军队的一份子我们要搞真正的人民军队然后呢当时的巴尔杜内阁成功的通过了三年义务兵役法但遗憾的是他的财政预算案垮台了于是他没有办法筹措钱他就只能下台新内阁则是一个妥协的状态就是左派本来想组织一个左翼的内阁但是因为有普兰加莱这样的总统

所以就选择了一个比较温和的右翼来组织内阁这个内阁是以向总统保证我绝不推翻三年兵役法为前提而得以成立的但是他作为向左派妥协的方法就是让那个坚决支持累进所得税的卡约当了财政部长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妥协的内阁然后继续推进用累进所得税来筹措军费的这个天左翼的改革那到了 1914 年的春天就会进行一次新的国民议会选举

未来的内阁肯定就要以议会选举为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到 1914 年的年初法国国内的政治斗争就到了一个非常白热化的状态就是左右两边把所有能用的手段全用了其中就包括下三路的手段比如 1914 年的 3 月份当时偏右的费加罗报就报了一系列的卡约的黑料他报了一大堆卡约的仆人从他家里偷出来的卡约和卡约夫人之间的情书

这些情书写在什么时候呢写在卡约先生离婚以前卡约夫人也离婚以前也就是说当时两个人还是处在婚内出轨的状态这一下就让卡约非常的愤怒但更愤怒的是他太太

然后他太太就拿了一把枪到费加罗报的总编室对着总编卡尔梅特连开五枪这种情况下卡约夫人就成了一个罪犯卡约作为财政部长只能辞职但是呢正因为卡约从内阁里面辞职了所以他和他的追随者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这一年四月份和五月份所要举行的国民议会选举里去结果左翼大获全胜

就是那些坚决要打倒三年义务兵义法的人在议会里面占了多数这就出现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就是普文加莱如果尊重议会的意见的话三年义务兵义制就完了而且如果左翼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内阁有议会多数的支持

那么他在外交上紧跟俄国的政策也就完了但好在现在卡约先生正忙于处理他太太的审判案所以卡约没有办法阻隔于是普恩加莱就抛出一个右翼打

总理人选毫不费力的就被国民议会给推翻了而且推翻他的时候国民议会一起高呼打倒三年义务兵役法这个时候普文加拉就又提出了一个人选就是一个温和的左翼就是 1914 年的这位总理就是维维亚尼当时维维亚尼自己是一个社会党的议员但他对三年义务兵役法的态度非常暧昧

然后总统表示如果你们再把维维亚尼给否决了的话法国就进入到一个宪政的危机里面也就是说你们连续否决了两个总统提名的总理那我可能就得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议会就表示维维亚尼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至少不坏

在卡约解决他太太的问题之前我们就让他当总理好了于是维维亚你就这样当了总理那么卡约夫人审判案是 7 月 28 号本来 7 月 28 号以后卡约和社会党的柔洛斯交共同组阁那个时候就可以诞生一届新的政府

我刚才说的普兰加莱的三年义务兵役法还有对俄国的这种誓死紧跟就可以到此为止但结果是什么呢 7 月 31 号德国的最后通牒就来了呀战争就爆发了 7 月 28 号正好是奥匈帝国进攻塞尔维亚是的英国其实更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状态因为爱尔兰自治法英国的内阁已经精疲力尽了所以当时的阿斯奎斯首相跟

外相就是外交大臣格雷就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格雷就非常坚定的执行了首相的这个要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每次德国大使来问英国到底会不会站在法俄一边的时候他都说英国对法国和俄国没有任何条约上的义务

然后威廉二世皇帝就认为英国确实是准备置身事外这一次德国就铤而走险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更深入一层去观察你会发现在 1914 年的所有这些当局者中间没有谁是

是铁了心要发动一场战争的所有的人其实都采取的是一种敷衍堂色的态度只有极少数人是积极的想要发动战争的但其实他们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他们都是机缘巧合甚至于说是

阴差阳错的才把整个世界推到一场战争里去其实这方面我还有一些观点你会发现一战能够爆发根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六月底整个决策过程发生在七月里面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因为七月是传统的度假月就是所有的当局者要不然去登山要不然去打猎你想想看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在波罗的海玩游艇

德意志帝国的宰相妻子死了正在扶桑正在痛苦中然后德意志帝国的外交国务秘书刚结婚正在度蜜月英国的外交大臣也是妻子死了而且眼睛越来越不好啊

所有这些人其实都忙着自己的事情都没有更多的心情去处理国际事务或者说去避免一场可怕的欧洲战争于是战争就爆发了但这个其实反过来刚好就验证了另一点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真的是一种误打误撞或者说所有人都不自觉的情况下滑入到了战争的深渊里去但你想没想过所有这些观点

我们说了这么多的宏观的和细节的东西其实都是在重复一战爆发里面最主流的那个滑入说的观点对就是说这么多的黑天鹅事件居然就同时出现了然后影响了一家最终导致在这个问题是的那您觉得有什么更有突破性的看法但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还有另外一派的观点你想想看就在历史学家们中间不有一个著名的费首尔争论吗

费首尔的观点就跟这种华儒说针锋相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制造的他作为一个德国人他这么说对所以当时德国的很多学者就认为他是自虐史官就爆发了激烈的争论这方面其实也有很多的论文和书大家可以找来看看我们今天因为时间原因就不多说了要讨论费首尔危机我们可以另外找机会好但是我想咱们说一个就是更贴近平民视角

一点的话题就是一战爆发之前对很多人来讲这是一个很突如其来的一件事你现在就是萨达热乌事件咱们现在说好像是多么多么重大的事其实当时人并不怎么当回事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刑事案件而已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东西居然会对整个人生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茨域格写的《昨日的事件》他在里边回忆就是 1914 年他在奥地利出家小城正非常岁月静好的过着日子呢每天喝着咖啡听着交响乐写他关于托斯托耶夫斯基的书稿觉得那个日子特别美好看到这个给我的感觉就是连这样的知识精英对时局也有很多的关注的人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即将到来的危机

你说如果切换到普通人的视角里边在这样的表面上看起来还很好的情况下他有什么办法能够洞察到命运将迎来就这么大的转折呢

其实我觉得呢就像我刚才说的一战能爆发跟它在暑假里面爆发其实是分不开的就是暑假本来就是一个大家都需要放松一下的时候天这么热有闲街从都要到海边去不管什么理由总之一定有借口让自己到海边去一战就爆发了那在这个过程里普通人或者说知识分子中产阶级确实很难意识到他们究竟在发生什么不但

像他们这样的人很难意识到就是当局者也很难意识到首先一战里面其实大家都无法相信会爆发一场欧洲战争在一战爆发前曾经有人写过一本书

就是我们的人类社会已经永远的告别了战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武器的发展现代战争的成本已经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大国都无法负担的了就是你想想看拿破仑时代一场战役里一个士兵才发射几发子弹可是在普法战争里面一个士兵要发射多少发子弹需要多少弹药来供他消耗而现在欧洲列强拥有多少常备军

又有多少预备军可以动员一旦这些人全都被送上战场他们需要多少武器需要多少弹药需要多少粮食去供应他们他们还需要多少物资那这种情况下会造成多大的物质损失任何一个国家都负担不起这样的战争即使真的爆发了所有的参战国都会在几个月之内就陷于破产那么对他们来说唯一的正确选择就是停战

所以大家认为第一未来不可能有这样的剧烈的世界大战或者说欧洲大战第二是即使有它可能非常剧烈但一定非常短暂就像普奥战争是六个星期战争还是七个星期战争普法战争也没有持续多久它一定是剧烈但短促的战争但是当时就有人发表不同意见

其中民间的意见来自一个经济学家就是当整个英国的舆论界都在讨论这场战争会打多久的时候很多人都站出来说这场战争打不了多久大概圣诞节战争就结束了圣诞节回家嘛这个时候就有一个经济学家站出来说我告诉你们现代国家就是这样的但有

武器可供杀人但有食物可供士兵吃战争就不会结束这话当然是充满了情绪的言论但还有一个人就是英国的陆军大臣就是基奇涅勋爵就是当时整个内阁也在讨论战争会打到什么时候呢基奇涅勋爵说大概打到 1918 年上半年到 1918 年的年底吧

这远太准了对然后所有人都惊了就是为什么为什么你会觉得战争要打这么久他说你们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就能理解这一点就是德澳的陆军力量大体与法俄的陆军力量相当英国虽然参战了但是英国的海上力量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陆上战争的结局只有当英国自己也能装备起一支与

德澳或者法俄大体相当的武装力量的时候战争的天平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个时候战争才会结束那么英国从今天开始练兵到什么时候能够装备起一支几百万人就是跟德澳相当的陆军力量呢大概要到 1918 年的

年终所以战争大概要到 1918 年的年底才会结束你想想看也就是说只有像机器链这样曾经在埃及如此凶残的打过仗的这样可怕的一个殖民者一个屠夫才能正确的判断这场战争那对普通人来说更是如此你想想看 1913 年我特别想案例两本书最近都有了国内版一个是《1913 世纪之下的浪子》一个是

1913 一游未尽的黄金时代这两本书都非常有意思他讲的都是 1913 年你会发现到 1913 年年底的时候其实所有人都和过去一样就是当我们说的所有这些东西发生的时候不管是三国同盟的瓦解替代为德澳两国的攻守同盟还是法俄之间的这种防御性同盟变成了法俄的攻守同盟

所有这些变化发生的时候普通人都没有意识到它正在发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欧洲也许是一个在刀尖上跳舞的人但它已经跳了 40 多年了我们凭什么认为它在明年就会掉下来呢就像你刚才说的那个认为之后不会再有大规模战争发生这是一个很理性的判断但是问题就是历史它往往不是按照

理性的逻辑来发展你说这个就让我想起十多年前特别流行富士安的历史中介论现在看也是那样就是人往往会根据当下的比较安逸的这种局面把它当成一个未来的一种必然也是应然但是遗憾的就是历史往往并不是这样发展

那咱们就从这个说到当下吧因为我们也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当下的意义和启示嘛就是说一战打完了然后二战二战被认为是一战的延续二战之后这个世界真正算是太平了这么半个多世纪吧就是因为二战之后形成的这个尔塔体系其实它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的

尽管它是没能完全的百分百的约束战争二战之后还有各种局部战争那就不一一列举的但总体而言它是保证了世界处在一种有效的约束之下那么当前世界上正在发生的这些事情来看你觉得这个体系还能持续多久当你说到现实当下这两个词的时候我的汗都下来了哈哈哈哈

我觉得历史这个东西就像我一开始说的它不是一种科学它也不是一种经验它只能说曾经发生了什么历史永远应该用过去完成时来说当你谈到当下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超过了历史所能负担的从理论上说固然是如此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观察一下历史是怎么变成昨天那个样子的

因为到昨天为止还都是历史可以讨论的范围明天才是历史应该闭上嘴的领域对吧那么你你观察一下为什么会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很简单也是一本书叫做《滔天洪水》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秩序的就是这本书其实就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角度那就是

为什么德国要连续两次发动世界大战 1914 年一次 1939 年一次这中间连 30 年都不到为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美国的突然崛起你想想看啊比斯迈建立德意志帝国的时候他说德意志帝国对自己的领土心满意足

如果你看中欧地图德意志帝国有多大德意志帝国当然心满意足如果你看欧洲地图德意志帝国有多大而且他在欧洲的正中间德意志帝国当然心满意足可是如果你从一个德国的决策者眼前啪的抽掉这张欧洲地图帮塞给他一个地球仪你

你再让他看看德意志帝国在哪儿这个时候他还能心满意足吗其实还有一本书也是我想向大家推荐的副标题是德国和美国海军的相遇大体上是在 19 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的舰队和美国舰队在美七战争里面的遭遇这本书有意思在哪呢就是他第一次让我们发现原来那个

美日电讯报危机里面威廉二世所说的我们造舰队不是为了打英国我们造舰队是为了打日本打美国的其实这句话不完全是一句空话就是德意志帝国真的感受到了在大西洋那边另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和他的舰队的威胁

也就是说在没有美国的崛起之前欧洲所有的列强能够维持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每个国家都对自己的处境是心满意足的因为他们彼此实力相当你想想看所谓的欧洲军事其实就是建立在欧洲五强就是英法普奥再加上沙皇俄国五

五个国家的实力大体相当而且英国和俄国在欧洲之外的力量其实距离欧洲很遥远他们很难把这些不管是印度还是西伯利亚的力量投入到欧洲来所以欧洲的力量大体相当可是当美国崛起为一个世界性的强国的时候尤其是当美国在制造业上面已经是世界第一的时候而且美国开始炫耀自己的武力的时候你想想大白舰队环球航行

当然大家今天提到他主要是说这支舰队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就已经过时了对吧但如此庞大的一支舰队环球航行对欧洲的统治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就是他第一次意识到安全不是以欧洲为单位的而是以地球为单位的

如果挑战不再来自于欧洲而是来自于世界其他地方如果你被迫用地球仪来考虑自己的安全处境那么英国其实是很满意的占据了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呢

俄国其实也是可以满意的如果你把非洲那一大片法国的领土全跟他划成一个颜色的话法国也可以满意那谁不能满意呢其实就是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这两个帝国都是欧洲很大可是啪你换到地球移上之后就看不到自己了抢殖民地的时候这下手晚了是的那这个情况如果我们把它抽象一下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欧洲军事现在被一种世界军事所取代了

如果判断军事的范围是整个地球那么大体上英法俄加上美国这四个国家是彼此军事的但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就没有这种军事那怎么办呢只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就是改变游戏规则

19 世纪以来或者说威斯特法利亚合约以来的这种弱肉强食的游戏规则就是我强你就活该那个罗马人去交赎金结果说你的法码不准然后高路人的国王把自己的剑放在法码上然后说失败者就活该这就是弱肉强食的原则你战败了你就活该那

那这种情况下如果这种游戏规则是不变的那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也变成一个可以争取这种全球军事的实力的强国那这种理想的体现是什么呢就是一战里面德意志帝国所提出的那个中欧和东欧大经济区

我要把整个中欧和东欧整合成一个巨大的共同市场有一亿五千万人口庞大的资源广阔的农田还有德意志帝国的工业我可以把它变成一个足以与英法俄还有美国相提并论的这么一个强国

那一战结束以后为什么德国在魏玛时期其实有了大概 20 年的和平呢就是因为国际联盟重申了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就是不再是弱者罪该万死只是我们承认每一个国家都有平等的

独立自存的这种地位每一个国家的主权都应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遗憾的是国际联盟没有什么约束力当越来越多的国家站出来证明挑战国际联盟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你想想第一个挑战凡尔赛体系的是谁

土耳其嘛凯莫尔是第一个站出来证明只要你有足够的决心哪怕你的武力远低于协约国只要你斗争到底也可以迫使凡尔赛条约修改它的条款的洛桑合约就是第一个用武力推翻凡尔赛条约的产物嘛那你想想看凯莫尔将军鼓励了多少人

我说李尼希特勒每个都是在修正凡尔赛条约那他们修正的目的是什么你想想纳粹德国要干的是什么其实还是那个中欧大经济区就是如果你们不能让每个国家都得到基本的公平的话总有人要跳出来挑战你们的体系你要么改变游戏规则要么我就要自己从

小猫变成老虎只有这两条路可走二战结束以后为什么有这么长的时间这个世界维系了一个基本的或者说短暂的安宁其实这个世界真的安宁只不过在我们不去关注的那些角落里面不断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就是联合国宪章至少承认了一点就是每个国家的主权应该不受侵犯而且它在某些情况下确实维系了弱小国家不受侵犯你想想看从上个世纪以来有多少个过去地图上不存在的国家今天都已经出现了尤其是像科罗地亚你说那南斯拉夫分裂了之后还有南苏丹东帝问

如果是主权国家为所欲为的这种游戏规则里如果是维斯特法利亚体系里面这种弱者罪该万死的游戏规则这种国家怎么生存呢只有当有些人表示我们应该维持一个基本的国际秩序和世界秩序的时候这些国家才能存在可是当这种秩序的不公平终于有一天暴露在所有人面前的时候那你想想看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还得考虑到一点就是军事这个东西

它不一定体现为兵力相当舰队相当的情况下这个已经是 20 世纪的判断标准了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毁灭性武器的发展同等的毁灭也是一种新的军事政策这就像网上盛传安伊斯坦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打不知道第四次一定是用石头打是这样的就是有两点我觉得是

是永远都颠扑不破的虽然我们今天没有时间更多的去谈二战那就是面对挑战秩序的人第一时间对他加以迎头痛击永远都是成本最低损失最少的虽然我们今天没有时间去谈张伯伦张伯伦的责任当然不在 1938 年的慕尼黑会议张伯伦的责任在 1936 年没有支持法国和比利时去进军柏林这才是他的问题当然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谈

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谈谈还有一点那就是集体安全世界秩序和核扩散只能做二选一如果你不能保障世界秩序每个国家都会发现另外一条路其实成本更低对吧

只能寄希望于像你刚才讲到的一战之前人们对未来局势这种就是乐观美好的估计希望大家都能理性的看待这种事不要未来爆发这个用石头打世界大战的情况还有就是说到普通人我觉得提前意识到悲剧即将诞生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

安宁的生活到战争的最后爆发的那一刻其实才是最正确的你比如说你刚才提到的那位崔格先生崔格先生当时不在德国的和奥地利的某个度假小镇他在比利时的度假小镇他在奥斯坦德海滨度假当时比利时人议论纷纷说战争就要爆发了德国人会打过来

然后崔维格先生充满了自信的说我告诉你们第一不会有什么欧洲战争即使真的有欧洲战争德国和我兄弟国都是文明国家我们怎么会向一个中立国发动进攻呢如果德国人真的打过来你们就把我挂在路灯上然后他 1914 年的 7 月底做最后一趟回德国的火车离开了比利时

在他对面的铁轨上全是满载着德国士兵的火车他看到那个火车向着比利时的方向开去他才意识到这个世界跟他想的不一样但你要考虑到一点其实这样生活到悲剧降临其实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你从 1804 年就开始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你的一生也要这么过你怎么着都是生活还不如直到大厦崩塌对

这才是一个普通人因为我们这种人意识到历史在变化齿轮在转动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所以我们能做的微乎其微我们大家就过去怎么生活未来还怎么生活我去喝几瓶啤酒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沙崩塌云层深处的黑暗淹没心底的在芭蕉柜台疯狂的人民商场用一张假钞买一把假枪

生活在今夜里

直到大厦崩塌一晚一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

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