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75 #年夜饭与拉条子,新井一二三漫谈80年代环游中国

Vol.75 #年夜饭与拉条子,新井一二三漫谈80年代环游中国

2025/3/23
logo of podcast 历史学人

历史学人

AI Chapters Transcript
Chapters
本章介绍了新井一二三如何对中文产生兴趣,并决定学习中文的经历。她分享了她在19岁时开始的学习旅程,以及如何在中国学习中文的。
  • 新井一二三在19岁时对中文产生了兴趣。
  • 她在1984年获得了中国教育部的奖学金。
  • 她在北京和广州留学期间,深深爱上了中文。

Shownotes Transcript

过去与未来一样崭新我是许志远欢迎收听历史学人播客我们将探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以及生活在历史中的个体的无穷的可能性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由单向街基金会推出的播客节目《历史学人》我是主播徐天谈到日本作家估计大家可以说得上来很多人吧但是如果用中文写作的日本作家呢恐怕屈指可数现在值得关注的用中文写作的日本作家至少有两位一位是

一位是东京八平米的吉经人老师还有一位就是我们今天的嘉宾新井 123 老师在用中文写作这方面新井老师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得上是吉经老师的前辈了他在 19 岁的时候学习汉语此后一直坚持用中文写作到现在已经有了 40 年的时间在这 40 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亲历了两岸三地的重要历史事件

跟着他的文字我们仿佛回到了珍贵的历史时光里我们今天的节目就是他前不久在丹香街书店东京银座店的一次活动希望你们可以喜欢

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在丹山街书店 银座店跟各位读者朋友见面今天的题目就是《心情二三谈》四十年中日文书写四十年这样的一段时间可能有年轻朋友看来会是非常长就是跟一辈子或者永远差不多的那么长时间吧

但是有我这样已经过来的人看的话四十年过得真的非常快真的一下子就飞过去的感觉这是中文说的转眼之间那日文说对吗就过去的是这样子

这里有两个人都是我但是中间就是有 40 年的时间这个差距右边的这个东西年轻的人可能也许没看过这是那个北京电汽车月票 1984 年 12 月这个照片是 40 年前的我那个时候我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留学嗯

这是电车和汽车当时北京有无轨电车的年轻人没听说过那个时候的无轨电车是在马路上走从那边的那个电线取电走的比较长不是一个车厢而是前边后边比较长的那个时候在北京有这个无轨电车和汽车那么我是买这个月票坐车去北京这个地方玩那个时候

这是北京外国与学院外国留学生结业流年 1985 年 7 月好像第二排的中间有我右边有个子很高的男同学接下来是一排女同学最右边的就是我那么我现在回顾一下过去 40 年我怎么样写中文过来的我是从 1984 年到 86 年

得到了中国教育部发的奖学金去中国留学两年第一年在北外第二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对 去之前我是在早稻田我念的是政治经济学但是我对第二外语的汉语从一开始就非常喜欢

所以白天上早上天晚上去上东京放田小车站附近有一个学校叫日中学院我每个星期两次三次去上晚上的课但是如果没有去中国两年的话还是很难掌握一门外语我觉得

但是问题在于我当时并不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学生我不是的那么我到底在哪里真正学到了中文是旅游路线这是我那个两年里旅游去的地方大家南北都走过的感觉那么今天

今天我就要仔细地讲我到底去了哪里我 1984 年好像 8 月底或者 9 月初到了北京以后我就期待自己去旅游的机会

9 月开学以后第一个假日就是 4 月 1 号国庆节但那年的国庆节 1985 年的国庆节在中国是比较特别的因为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5 周年的国庆节长安街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一个很大的大乐兵吧后来陈凯歌导演拍出了一部电影就叫做《大乐兵》是拍到那天的情况

那天的活动我们在北京的留学生都被邀请去参观了那么我记得我们出发之前老师告诉我们你们的地方是在天安门广场靠人民大会场的一个角落那个上面会有一个很大的斯大林的肖像你们要坐在斯大林下面

因为在日本是从来不会发生过的一个情况所以我印象特别深刻而且老师也讲你们去那里后过了一段时间会有一个最高领导人上车过来当年是邓小平那么邓小平来了你们跟那个其他人一起喊喊什么呢手掌好我们这个先练习好这个手掌好练习了几次以后才去天安门

那天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斯大林的大肖像还有这个首长好不过对我来讲就比较重要的也是要趁这个假期就是离开北京第一次一个人坐火车去哪里呢就我问了中国朋友们哪里我可以当天去当天回来最好坐火车去的

很多人就告诉我那你去天津了那个时候还没有高铁但是坐普通的快车去也可以当天去当天回来可是我现在回想觉得那个时候 1984 年我 22 岁真的什么样的知识都没有我

我去天津之前就知道天津有所谓天津三绝一绝是果不离包子二绝是炸糕三绝是茅花这个三样东西你去了天津一定要吃才对那 OK 我去了就是吃了然后回来了

但是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其实天津是靠大海的一个城市我不知道的我也不知道天津以前有五个国家的租界其实可以看的东西很多但我什么都没有看就是专门去吃了天津三角是这样的一个经验我的一本日语书叫《青椒肉丝的丝马婆豆腐的马》

就写的很多是我当年在中国留学的时候在不同的地方去旅游吃到的美食因为我到现在都忘不了就是那个记忆特别清楚然后我在北京的第一个很长的假期就是二月春节的时候吧

那么这个时候我真的走了一条很远的路从北京出发先坐火车到大连参观了大连和旅顺那个时候我已经知道大连是有大海的地方所以那里的海滩我都去玩过了

去旅行是当天坐苏州汽车去参观各个地方然后回到大连然后我坐船先到青岛下船吃了点海鲜然后再坐船去上海在上海也下了下了以后又上船去了宁波在宁波登陆了以后去绍兴绍兴是鲁迅的故乡我们都比较熟悉

那个时候绍兴已经开了旅行小说里面的空一级酒店所以去那里喝了绍兴酒也吃了回香豆那么从绍兴去杭州在杭州吃了东坡肉发明的东坡肉不是 吃东坡发明的东坡肉这个记忆也很清楚然后从杭州到福州我是坐火车去

那天是农历的大年三十回家要过年的人非常多

我下午上车的时候整个车厢里挤满了人都是人山人海不仅有人还有其他的东西你们知道吗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物流还没有现在那样的发达所以大家回家都要带比较新鲜的食物回家但是有中国人看来最新鲜的比如说鸡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还活着对不对鱼最新鲜的鱼是什么状态呢还活着那他们怎么样带那些鸡啊鱼啊上火车来呢那鸡的话他们把鸡的脚步就绑起来就放在上面的行李架上

都是佛祭很新鲜没问题然后最可怕的是那个流星包里面的鱼鱼也不是一般的鱼我那天才学会了那个名词这个叫水鱼甲鱼就是日语所说的 sup

有好几只蜀蜂在这个流星带里面还动着呢因为这是那个很高级的食材大家都要带回家跟那个家人一起吃很好但我真的是非常害怕头上的那个鸡也够可怕但是脚下的甲鱼呢都会出来咬住了我的手脚怎么办所以我就这个印象也特别清楚但是最难忘的事情就发生在晚上

因为那是大年三十嘛中国乘客都是一个一个的下车回家去到了晚上十一点以后整个车厢里面只留下我一个人

所以刚才是人上人海现在完全是那个只有我一个人那个时候发生了一件真的不像现实的事情是有一位女性的列车长她走过来就跟我讲外宾那个时候像外国人称呼的时候中国人会说外宾我是外宾你现在一个人在这里但是过两个小时就要过年了我们铁路上的在餐车里面吃年饭您也过来一起吃吧所以

所以我认得跟他一块儿去了去了参加以后我发现原来那个列车长不仅只有他的同事而是他的先生还有孩子都有

一起上车准备在这个餐车里面吃年饭了所以我就在那个火车上跟那个列车长的家里人一块吃了年饭那样的经验了回日本以后我就觉得好像是在梦里面发生的事情或者那个在童话里面发生的事情但实际上真的发生了那样的事情我就觉得非常好玩

那么从杭州第二天早晨到了福州但是当年好像靠海的部分是没有火车所以只好坐汽车的

我从福州到泉州泉州很漂亮从泉州到厦门厦门也很好看然后从厦门到汕头从汕头到广州从广州又去了深圳 1985 年时候的深圳见过的人不多吧那个时候的深圳还完全是农村啊

刚刚被指定为经济特区整个那个深圳市里面好像还没有十栋大楼的样子我就有点不清楚这样的地方中国人真的可以建设成香港那样的大城市吗因为隔壁就是香港香港我去过很多次

深圳是那个农村但是真的没有十年深圳真的变成了现在那样中国好像数一数二数三肯定是头三名里面的一个大城市了吧那是比较深刻的另外一个记忆了还有那年的劳动节 5 月 1 号我去了东北三省这个时候是从北京一直往北走的先到沈阳

说到沈阳我都觉得有点难受因为那个时候我到了沈阳以后就找不到地方住当年就很多中国的饭店旅社都不接待外宾就是外国人能住的旅馆好像有限

那我去了几个地方他们都说没有空房后来我才想到了因为我是那个大学生去当地的那个大学应该可以有招待所让我住后来确实是那样子我去了那个那是辽宁大学嘛沈阳的大学好像去那里把我的留学生证拿出来跟那边的那个招待所的人讲一下那他就让我在那里住了一晚

从沈阳又去了长春从长春到哈尔滨从哈尔滨经过海拉尔到了曼州里曼州里是内蒙古自治区的

当年的话就是中国跟苏联的边境那个地方我都去了坐了吉普车去了草原上的蒙古包就访问了当地的蒙古族人记得很清楚的是那个时候曼尔兹里的人看苏联电视节目是很容易的因为隔壁就是苏联但是曼尔兹里的人要看北京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是要等一个星期

因为都是把那个录音带吧通过火车送去的所以他们看的是一个星期以前的新闻是比较特别

然后 85 年的暑假最忙到了夏天北外组织了一个留学生的旅游团从北京到银川然后九泉嘉峪关就是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地方吧然后到了乌鲁木齐到了乌鲁木齐那个旅游团就结丧了跟着是那个我跟另外一个同学一起走了一段这个是那个时候买的车票

左边是从哈什到达河沿的汽车票右边是火车票吧从吐鲁番到兰州的那个都是那个很厚的那个纸做的票子日本以前也是用这样的票子的那么到了那个最西边的哈什从那里我是那个坐大汽车先回到吐鲁番吐鲁番到兰州是好像坐了火车

但是新疆有很大的沙漠就是从哈什到吐鲁番中间要坐好像那个时候是三天两夜的汽车所以中间要停两次住当地的旅馆在那里就吃到的一样东西特别好吃就是一种面条但跟北京的面条不一样是特别有嚼劲的像是意大利面 巴基迪那样硬的

当地的新疆人是用番茄 西红柿还有青椒然后他们一定用羊肉做的酱跟那个面条一起吃就特别好吃我一定想知道这个面叫什么名字否则的话我以后想吃都找不到它呀

但是那个时候我的中文非常有限而且那些威武尔族的人他们之间是讲威武尔语吧我问他们这是什么东西他们说这是面我知道这是面这个面叫什么东西他们说面条吧所以我就后来一直很长时间都找不到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金家若司的私里面有一篇文章是就讲到那个因为大概过了 20 年以后我去北京就发现 2000 年

年代以后北京有很多各个地方的风味餐馆新疆的餐馆也开了所以我也通过当地朋友介绍去了那个餐馆叫汪汪月亮打开了那个菜单发现里面有一种东西很像它

看起来像它就是写着那个拉条子拉条子其实跟拉面也差不多但是这个拉条子我点了终于吃到了那是差不多 20 年以后才吃到了

现在连在东京都有了好多新疆的菜馆所以可以比较容易吃到但是当时是真的非常困难对 到兰州之前我也不知道兰州是什么地方我是一定要去西藏拉萨的从新疆要到拉萨只好在兰州倒车去青海的戈尔木从戈尔木又坐三天两夜的汽车才能到拉萨

那么火车没到兰州之前我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人的兰州是那个学校的旅游团后来那个回到特鲁番是跟同学在一起他回北京去了以后只有我一个人要继续走

那么跟其他的旅客其他旅客都是中国人就是跟他们谈兰州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他们说得很清楚你在兰州下车一定要去吃兰州牛肉面那个时候北京还没有兰州牛肉面的

真的是这样子所以我到了兰州好像只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吃了兰州牛肉面另外一个是去看黄河来了那里有黄河就真的很黄色的印象很深刻 OK 从那个兰州到青海哥尔摩从青海哥尔摩到拉萨到了拉萨以后我终于能够坐飞机回到成都因为成都也有很重要的成都蛋蛋面那个时候在北京也吃不到蛋蛋面

很多年轻人听了觉得很奇怪现在北京什么都有什么担担面 牛肉面新加拉条的全都有那个时候是还没有就是 85 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开始启动的时候很多很多机关都是国营的连那个餐馆都是国营的那就吃不到别的地方的那个风味

从拉萨飞到成都从成都到上海我也坐飞机去了因为那个时候我在东京的家人我的姥姥爸爸妈妈妹妹一个弟弟五个人他们平生第一次办了护照要来中国就是跟我聚一聚啊

所以我去上海虹桥机场接他们然后参加了他们所参加的旅游团他们是五个人参加一个旅游团来上海 苏州 杭州好像四天五天那样的旅游团我在上海就是加入了他们的那个团嘛从

日本过来的导游他非常高兴因为我会说中文他不会说中文好可怜日本旅行社拍来的人英语可以说一点点上海的大酒店可能还好但是去了其他地方一般的中国人当年不会讲英语所以那个陪同就很辛苦他看到我可以帮他做翻译非常高兴的

对面条之路我吃了新疆的拉条子还有兰州牛肉面成都的蛋蛋面都吃到了所以对我来讲印象很深刻的是那是一个面条之路但是在新疆的话水果也是非常甜因为温度会高而且湿度低就是空气干燥的话水果会变得特别甜那个时候一个哈密瓜五毛钱在日本

日本的话已经是五千块钱那个时候五毛钱的哈密瓜我真的太兴奋了所以坐三天两夜的汽车每次停到那个绿洲我要吃一个哈密瓜五毛钱很便宜然后再下一个绿洲我也吃了哈密瓜但是吃过很多哈密瓜的人一定知道吃了太多哈密瓜你一定会拉肚子

但是你做鸡腿旅行拉肚子最倒霉那我就跟其他的中国旅客说我现在就肚子有一点不行了好像吃了太多哈密瓜

那么当地人就告诉我吃哈密瓜拉肚子没有问题你吃西瓜西瓜是止泻的他那样想所以我就当然想一个柳州就吃了西瓜真的管用所以哈密瓜西瓜葡萄对那边的葡萄干特别特别的甜好像我日经吃过的葡萄干里面最甜最好吃的是新疆的葡萄干然后差不多了

还有旅行 85 年到 86 年对是的

85 年 9 月份我转到广州中山大学去这是我完全可以在北京再待一年的而且那个时候很多留学生都比较喜欢在北京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觉得只有北京人会讲比较正宗的北京话应该在北京跟北京老师学最好但我是一个非常喜欢旅游的人所以要去看看不同的地方所以我特别申请转到广州中山大学去了

坐飞机从北京到广州下了那个飞机这个空气完全不一样北京的空气是干燥的广州的空气像三文网三拿一样的那个重但是英国来比较费时间

有一天我看到了隔壁济南大学的一个华侨学生我跟他讲从北京过来我肚子有点不行他说没问题你水土不服这个时候吃当地的豆腐吧吃豆腐对肚子好所以我真的很乖就听别人说的就吃了以后就还慢慢习惯管住

元旦的假期我从广州香港对从广州到香港我们当年中大的留学生是都坐夜船去香港到了香港以后改坐大船去海口三亚路回头下面有写芒果之约你们知道这个芒果之约是什么语言吗我当年还没吃过芒果的当年日本还没有芒果可能有的话非常贵我都吃不起

所以我非常期待到了海南岛一定可以吃到芒果吧但是季节不对我去的是元旦没有芒果那么那个时候有当地的小朋友应该是十岁十一岁那样的小伙子因为他们看我们那个外国人觉得有点特别嘛所以老跟着我们那个去那里而且他也看到一棵树马上啪啪啪啪啪爬上去哈哈哈哈

拿椰子带下来喝里面的水我都觉得很特别那我问了那个小朋友我很想吃海南岛的芒果但现在好像吃不到吧什么时候我到底吃得到芒果呢他说五月五月来海南岛一定可以吃到的其实非常好吃但是五月的时候我回到广州上学嘛就不太方便就自己一个人跑去海南岛吃芒果

那么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件很难忘的事情有一天学校留学生楼上班的人来找我说有人从海南岛来带着两个很大的箱子木头的我觉得海南岛送来什么东西我根本不认识人没有朋友只去过一次旅游而已

那么我看到了他以后就发现元旦的时候在海南岛认识的那个小朋友托熟人把两个箱子的芒果送到广州中山大学箱子里面有很多芒果但是芒果有不同种类的

一种是黄色的比较大的另外一种是绿色的比较小的这么多芒果一个人是吃不完的但我也很小气自己想吃多一点那我觉得 OK 我先把这个大的为自己留下来把小的送给其他同学好但是吃了以后才发现即使是小的才甜对 是这样的故事但这也是那个实话真的很难想象

真的好啊我在很多地方当初的那个意思是我到底怎么样学中文学好中文就是我坐火车我坐汽车跟其他中国旅客每天相处说话的过程中学会了各个地方的中国人说的中国话真的是这样子所以如果我没有去留学的话可能没有学会但是如果我没有去那么多次旅行的话也没有学好中文的

86 年的春节也很忙从广州到昆明就是靠缅甸国境的西双版回到昆明以后北上去成都是为了吃蛋蛋面因为那个时候广州还没有种种的蛋蛋面然后从重庆下长江三峡一直到武汉到上海那样子所以我在中国的那个长途旅行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这是当年在新疆拍的照片这个是西藏拍的照片都是 22 岁的我这个是香港一份杂志上登出来的

现在想起来都很奇怪但是 1985 年在中国大陆还没有台湾香港的记者来采访的还是比较封闭的状况而且台湾那边的话台湾有台湾的戒严令又不让暴杀的人去中国大陆采访所以对香港的杂志来讲一个像我这样的留学生去旅游拍到了这些照片就觉得够有意思了

所以我就把照片寄到他们那里那他们就这样登出来我后来也就是挣了一些零用钱是那样子这个杂志就是叫《九十年代的香港》杂志这里写在满洲离去来照片是我拍的我拍的是中苏街是中国和苏联国境的地方有一条街叫中苏街

那么香港呢因为当时是英国殖民地嘛香港那里有一条中阴街的所以香港人看到这个中枢街觉得非常有意思跟香港的中阴街有一点像吧

那我为什么在香港月刊上登出照片来或者写邮寄来是因为我还没有离开日本之前 84 年 7 月份的时候署名星级 123 的中文文章第一次登在香港 90 年代杂志上的这个详细的过程因为有很多那个巧合巧合巧合连接以后后来发生的这样的情况因为那个

因为那个时候有一个立中学院的老师他认识这个杂志的总编辑而恰好那个总编辑来日本演讲演讲的时候这个老师带我去看了总编辑总编辑看了原先是我自己用日语写的文章我那个时候早大的三年级吧我跟其他大学的女同学一起办一种跨校园的杂志那个时候日本女生

大学毕业以后找工作遇到很大的困难其实是非常明显那个时候所以我们一起来一个女同学吧就是一起办了为全国的日本女大学三年级四年级的同学要跟她们分享在东京的话有什么样找工作的情况有哪些公司愿意找女同学那样子

那么其中有一篇文章是我对比我们大十多岁的参加了 1968 年的全共斗学运的女同学我去访问她们当时的想法还有后来的生活是怎么样那么总编辑看到这个以后她不懂日语但是汉字是可以猜到一些意思那就

总编辑问我可不可以把简章翻成中文给他们用我觉得不可能吧我不会但是他和老师都说可以试试如果中文翻得不好的话有编辑可以帮助你修改的所以无所谓你先去翻吧所以这个成了我的开始

那么 84 年 7 月这个文章动出来以后我 9 月份去了中国留学我拍了这些照片寄到这个杂志去他们一般都会动出来因为那个时候还很少有香港人去中国偏僻的地方旅行的人不多

那么对我要说的就是我 40 年中日文书写先有日文书写中文书写是后来开始的那么那个时候我在日本就是大学里面办杂志有人就是注意到了以后然后我去给他们写文章什么然后 NHK 电视台他们叫我写我在中国的所闻所见那么我

那么我是先用绿原写比如说满桌里的邮寄我是用绿原写那么或者是

后来香港的杂志也说我也可以用中文写因为香港人也当年很少去过满洲里所以我也开始把同样内容写成中文了满洲里去来这篇文章是 1986 年 5 月的时候先在香港杂志上登出来后来台湾大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叫《东京人》的书里面有说录

然后这个是 86 年 1 月号我还在广州的时候中国的高参见谈流行歌曲是我在北京认识的一个朋友叫孙国庆当时是小游民记的歌手他当初是那个中国广播音乐团的中提琴应该是切罗

对 后来他也唱歌他也做了演员我对他其实是一个朋友我进行了访问也就是去到香港杂志去等了因为这种事情日本人可能当时是不会有兴趣香港人的话就很想知道中国对外开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有没有已经允许了他们唱西方的歌曲摇滚乐日出到天晴

我的第一本书是我从中国留学两年回来以后东京三修社 1986 年 12 月出的第一本书是日文的书但那个时候我也慢慢开始用中文写文章了后来 1987 年到 1994 年我在加拿大待了六年半吧比较长时间

那是因为我去中国留学以后就慢慢明白了中日之间的过去的历史的问题等等我真的想离开日本想要很遥远的地方去也去了加拿大在那边就学了英文然后在那里也有很多从中国过来的人他们那个时候把那个状态说成是扬差队

他队的队是商场大队那个时候有人民公社商场队那么城市里的年轻人去乡下等机会回到北京来上海来的人要回到上海去那么 89 年在加拿大人就用起那个茶队那个名词新做了一个新词叫洋茶队他们是在西洋等四年拿到了护照以后就回中国去真的

我们等四年两叉队去了四年以后可以回去

那个时候我们是外国人很多人真的来啊回去了其实我去了加拿大也经常跟中国来的朋友们一起所以我的中国话一方面是中国的铁路上学的另一方面是在多伦多跟那些洋叉队的朋友们我和中文谈恋爱那本书里面有一个章节是写想念洋叉队的朋友们是这样的因为跟他们那个时候特别熟

当年多伦多好像有四个或者五个唐人街中国人非常多的有香港过去的人很多那么我就开始有了又用中文写文章寄到香港去出版的这样的机会东西方是那个时候 90 年代帮我开的一个专栏那个时候开始我定期每个月写一篇文章

当年还没有互联网的在国外中国人接触到中国消息的机会日本人接触到日本消息的机会还很有限海外可以发行的中文杂志读者特别多就是一个学校订了一份杂志这一份的读者可能会有五十个一百个那样的

我是 1994 年搬到香港去因为我的那个洋车队的朋友们都拿到了护照加拿大的他们说 OK 先去香港看看大家都去了香港所以我跟着一块去了香港那么我去香港的时候其实已经有很多人知道辛金 123 这个人因为他

他们每个月都看我在 90 年代登的东西方蜂窿的文章我自己都真的没想到在人生中不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了

我当年年轻的时候我是喜欢写文章这是很清楚的然后我愿意写书这个是很清楚的但要在学术界里面做研究呢还是在媒体界里面写文章呢这两条路之间到底选哪一条对我来讲是比较困难的决定

学习界还是媒体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约克大学政治学的研究生院上了以后就挫折改上新闻学院然后举家两年九个月以后终于学好英语真的我觉得英文特别难学

我从中一年级开始到大学都有十年时间学英语然后在中国留学的时候也跟很多外国留学生用英语沟通那我的英文应该还可以吧完全不是那个回事到了加拿大以后我真的看报纸也看不懂听别人说话也听不懂我真觉得英文比中文难得多可能就是当初学习的环境不一样所以就学英文特别难

于是呢两年九个月以后某一天我坐在这个新闻学院的课堂上听老师说话啊

刚才老师说的话我从头到尾全听懂了真的是两年九个月以后才来了这样的一个时刻那我也可以用英文写文章吧所以我就开始给 Toronto StarThe IdolaToronto Star 报纸然后 The Idola 是杂志我给他们写稿我觉得写文章你用哪一种语言去写

当然有区别但是大概一半以上是互通的如果你能用日文写的话大概也可以用中文去写日文中文都可以写的话学好了英语以后按道理应该可以用英文写

反正我是那样开始写了一些英文的文章然后做了 Tenetian Airlines 加航机舱杂志是飞机上就是放着那种杂志编辑文版然后也开始给香港的杂志写文章

然后就是 94 年大家都拿到了护照我也跟着同学们一块去香港香港有英文的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华早报吧南华早报当年每个星期六他们有找工作的一份好几十页香港那个时候的经济情况好的不得了要找工作真的每个星期六有几百个工作你可以选择的样子

我是因为从加拿大过去本来预测可能会在英文媒体找一份小工作然后没想到中文媒体界的人都看过我在 90 年代上写的《谁是王郎》

所以这个亚洲周刊我也寄了举礼表给他们他们第一个打电话过来就说爱心警 123 我们每个月都看你的那个文章你过来给我们面谈面谈他们问我你在加拿大每年赚多少钱我就给女傅多 20%的钱是这样子

很有钱啊本来可以收的多一点对不对但我老老实实收的好像不到五万加元吧反正他们你要多少给多少那样的气派很厉害然后我不久就辞职我很不会上班我年轻的时候在哪里上班都不习惯好在香港当年有非常非常多的报纸而且每份报纸都有复刊复刊每天都看到好几个专栏那样子

所以我辞掉亚洲周刊的时候我在亚洲周刊的上司他已经去新岛日报当编辑那新岛日报先找我写专栏然后信报 苹果日报 明报月刊信报经济月刊 姐妹 董杂志都找我写文章我这样真的成了一个中文作家这个时候开始我写的中文比日文多得多

日本的文章我有时候也写但主要是别人要我写我才会去写那样的状态那么香港我来到 97 年但是那个 96 年的时候香港发生了对我来讲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保卫钓鱼台保钓运动就是 96 年的夏天在香港发生大家都开始在不同报纸的不同专栏说新京一二三应该是日本的间谍这样子

太没意思了吧有人那样在那个报纸上写了以后很多读者很气把大便放在一个袋子里用报纸包装起来寄到报社去的这个真的太厉害了吧对不对就是苹果日报编辑部就是收到了很臭的这个包裹那所以我在香港媒体上就不能写了那个时候我差不多要结婚 97 年结婚对

但是香港的报纸就不写了以后马上会有台湾报纸来找我的因为台湾 87 年解严然后 88 年蒋经国去世台湾忽然间有很多媒体可以

开专栏中国时报中央日报国语日报这些我都是写了一年以上的专栏文章差不多所有的台湾报纸我都开过专栏从 98 年开始到现在现在是 2025 年我从来没有一个月间断给台湾报纸写专栏现在还在写就是 25 年真的很厉害

中国大陆从 2006 年到 19 年我也在搜狐小报万象读者文摘信律 辽望东方周刊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搜狐到澎湃是定期的专栏我开过的回来的环球时报是偶尔找过我写文章是这样子

19 年以后一些杂志就是停刊了《搜狐小报》没有了《万象》也就停刊了我现在是明治大学的教授就要把自己写的专栏文章记录下来能数到第 1182 就是我写很多如果是专栏文章积极成数的话大概需要每个星期写 2000 字过一年是 52 周

差不多会有十万字十万字是一本书那样所以我如果有一份报纸的专栏我一年可以出一本书那样的状态这些是我在台湾出的书香港我只出过一本书然后 1997 年回日本以后我继续给台湾的报纸写专栏那么台湾的大田出版社从 1999 年开始替我出的

然后自己都有点不清楚到底写了多少本书了他们什么时候开始呢在封面上写着《心情 123》第 32 号作品那么台湾的那个书我出了 32 本对

那么中国大陆呢从 2007 年开始开始的三本是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些书其实都是先在台湾出版房地本然后大陆呢出版社跟台湾的出版社买简体书的版权去上海出版那样子

从第四本《我这一代东京人》开始后来的十多本都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的他们当初是用一系列《新景》《A23》文集那样的封面

后来他们想法改了就是编辑改了那就是封面有点不一样了但是 14 16 17 19 20 所以差不多每年还是在上海也有出书的只有这个星期二三的东京漫步地图以前有不同的名字东京迷上车这本书去年秋天他们改了书名还有封面但是内容跟以前的一样

内容有点老然后呢我的书写生涯上遇到的贵人们李先生是 90 年代的总编辑他当初让我去翻译我写的那个日文文章然后我留学的时候把照片都寄给他那里看灯所以我的中文书写生涯是从他那里开始

后来有陈冠中陈冠中现在是一个比较著名的作家吧但是 1996 年吧我从香港去台湾做采访因为那年在台湾举行第一次的总统直选那么那个时候陈冠中在台湾做一个电视台叫超级电视台他是上海之声香港长的去中文圈各地发达的一个人

把我介绍给台湾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主编杨泽杨泽在台湾是很有名的诗人

中国时报的人间复杠在台湾的文艺界很有地位的他们的那个编辑杨泽以后就来了焦彤焦彤以后来了刘克祥后来这些人都是很出名的出版人所以我的中文书写道路上我认识了好几个就是很优秀的中文圈的文人而且他

那我说

可以呀因为我那个时候在台湾还没有人找我写书出书但那样说了以后直到现在就是 25 年几乎每年都替我出完书的在大陆呢陈昌文先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

大四三联书店的总经理读书杂志读书是非常有地位的这是分子康的杂志读书杂志的总编辑陈昌文先生说他虽然在北京每天看台湾的报纸他说

我刚看到了你几月节号在人间复杂上发表的专栏我觉得你的书很多都可以在大陆出版后来上海一本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十多本书因为有他才会有那样的结果所以中国大陆也有沈昌文先生他很厉害就前几年已经去世了所以有很多人帮了我所以才可以写很多书

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忙的话我是根本不可能在不同的媒体上写文章发表然后出书觉得我很好玩因为不仅是在香港台湾大陆还有海外的华语圈都有读者一般日本作家除非你出了很大的名字就从了那个基本巴拿那或者通商出书那样那个出版翻译书以外很难有海外的读者但是

但是我幸亏用中文写文章所以在上海出版了《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这一本书我在大陆是最受欢迎的一本书我从小很喜欢去旅行这个旅行是一个人要去旅行高中一年级开始每次放假我都一个人去日本国内的第一次去了金泽

也去了东北也去了山林地方就不同的地方去旅行对我来讲比较重要的是就是离开平时的生活环境好像可以在一个比较新鲜的环境里面重新认识自己那种感觉尤其是家里有很可怕的母亲在内所以我一定要离她远一点那么当时 1984 年那个时候

后来日本所谓的泡沫经济是 85 年开始的所以 84 年我离开之前日本的经济还没有那种肥的感觉那么有人告诉我可以报考中国教育部的奖学金这是一条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大概

大概是我这一辈子听到的最重要的一则信息就是那个因为我去考了考了以后考上了就是那个可以有两年完全自由的时间对我来讲是非常重要我的父母的话他们是没有上过大学的所以我上大学以后就上课学的东西他们是不可以理解的

比如说我把汉语就选择为第二外语我爸爸去工作的地方就听到上过大学的人说

你女儿不是学政治学吗学政治学是不是应该学德语才对呀这种完全没有根据的话可能也许有一点但是没有太多根据父亲回来跟我讲那样我觉得你们不懂但是大学的事情我自己会考虑我有总共五个兄弟姐妹其中只有我一个人长期离开日本的样子但是我妹妹有一点像我所以她大学毕业以后找的工作是旅行社的工作

他做了三十多年旅行社工作人员他也去很多地方旅行我的一个哥哥还有两个弟弟他们都很乖就听妈妈的话从来不理该女人我写的译文是中国中毒那个不是中国中毒的意思是我中中国毒的意思

里面有一篇文章就写了从哈尔滨到北京列车厕所事件是一个比较最重要的事件哈尔滨坐火车到北京的时间比较长但是离北京还有 100 公里的地方他们就是关住了厕所的门

不能上这个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个经验为什么中国旅客那么多大家可能已经习惯或者早就预期到所以就可能喝饮料什么的都事先调整过了吗我就是没想到会有那样的情况而且那天我没买到卧铺的那个票所以在那个印座上坐着过了十几个小时

那个时候八十年代在中国大陆火车上很少有人为了高兴去旅行大家都是出差或者探亲很少有中国人去旅行的结果整个车上里面除了我以外全都是男的那个时候就出差的探亲好像都是男的我不太清楚

东北的话有很多人就是满洲国时代受过日本人的压迫了一个人说出来以后大家都开始说还对啊我的爷爷的太太的妈妈的母亲的弟弟的朋友也给日本人杀死了因为间接的经验是肯定有的有些人可能还有直接的经验嘛

我那个时候还是 23、24 岁知识也不多的一个大学生怎么样去对付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困难但也是还是比较诚实地去回答我是 1962 年出生的那个时候还根本没有出生当场训练跟中国人怎么样的沟通这种训练后来 40 年都很有用我觉得所以学习语言虽然要费时间

但是你付出的努力肯定会赚回来的而且过了 40 年我还会说中国话不是很厉害吗因为我天天跟日本人住在一起家里没有一个人会说中文的但还是可以那个奖所以我年轻的时候的那两年经验是特别宝贵那 12 年去福丹大学中文系演讲看到了那边的很多读者很高兴

同一年也去了北京大学演讲我也去了北京的当上街书店演讲同一个人组织的上海译文安排的

后来也去了香港书展对 15 年新加坡也去了新加坡有世界书商日因为新加坡很多年轻人比较喜欢讲英文看书也是看英文书比较多所以他们的那个政府要发扬华文的语言读和书写对我的那个日文书写 1986 年中国中毒以后隔了 18 年因为中间我去加拿大洋昌都也有 6 年嘛

然后就写了一些中文书以后就想到可以用日本写一些东西给日本读者看嘛中国话有没有有刚才看到了中国话有没有读者就是他看了我这本书才开始学中文不是很厉害吧其实在中国也是每年都有学生来我们明治大学上大学然后找我说新井二三老师就是因为我在天津看了你写的书所以才来明治啊

是这样的同学每年都有不多但是每年都至少有一个人来找我我都觉得非常开心我觉得我很幸运我很有福气我就觉得然后日文书这个明治大学出版社出版会

中国 中国 台湾 香港 映画中的电影里面的日本然后写了刚才也说过的台湾语中国国话 鲁士还有青椒肉丝 马脯豆腐的然后我也翻译过一些中文书一个是蔡兰先生的上文还有台湾很畅销的老派少女过五季吧就翻成 old taiwan 书

差不多了这就是我过去 40 年写中文文章也有时候写这篇文章现在还在大学里面教年轻人中文的经历不知道你们听了以后有没有觉得意思好 谢谢大家你紧紧目眼看着我已是很久的期待我不知道是否那就是满心愿意的爱

不知所那天起不知到那年至你总是无言等待无言的等待我早已经明白但我却难以躲开只因你无言不说无来

我心为你而苦求你却痴痴的期待我又怎能装作无情装作我不爱

那天是到那天总是无限等待天地等待我已经明白但我却难以躲开你无限不说出难摆脱你无限的爱难承受你无限只有我知这颗苦涩的

不知从哪一天起不知道哪年至这是难说的故事这是难解的秘密你静静无言看着你是很久的期待不知是否那就是满心润溢的爱

你总是无限等待我早已经明白但我却难以置于无限不说再托你无限的爱难承受你无限关怀只有我知这何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