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西晋为什么会迅速崩溃、短促而亡?君以此兴,必以此亡丨司马氏家族的兴衰(3)

西晋为什么会迅速崩溃、短促而亡?君以此兴,必以此亡丨司马氏家族的兴衰(3)

2025/1/20
logo of podcast 陈说历史

陈说历史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陈说历史
Topics
@陈说历史 :我认为西晋之所以迅速崩溃,一个重要原因是司马氏家族在王朝更替时,虽然以最小的代价保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但也同时将曹魏时期存在的诸多政治矛盾移植到了西晋。晋武帝不但没能缓和或化解这些矛盾,反而通过加强皇权和太子地位的措施激化了矛盾,为西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掌控复杂政治局面,最终导致统治集团内斗,西晋迅速陷入内乱并灭亡。司马氏家族当初受制于内政与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采取了将魏臣转化为晋臣的王朝更替方式,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代价小、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人的支持,保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代位渐进,但同时也移植了曹魏时期存在的诸多政治矛盾。晋武帝在位期间不但没能缓和或化解这些矛盾,反而还通过一系列旨在加强皇权和太子司马中帝位的措施激化了这些矛盾,引发了各种政治纷争,埋下了各种隐患。在晋武帝生前统治集团大体上还能维持表面的和平,但在晋武帝去世之后即位的晋惠帝司马中由于智力低下,缺乏掌控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无法平衡各方势力,统治集团开始疯狂内斗,西晋迅速陷入了长时间的内乱,不久灭亡。

Deep Dive

Chapters
本章节探讨了西晋王朝的建立过程,司马炎如何通过继承父辈的努力顺利上位,以及他即位之初面临的复杂政治局势:宗室与功臣两大势力的制衡。司马炎作为一位缺乏政治经验的开国皇帝,如何在两者之间周旋,维持表面的和平。
  • 司马炎的上位并非个人功劳,而是家族长期经营的结果
  • 司马炎即位之初面临宗室和功臣两大政治势力
  • 司马炎扮演着政治平衡者的角色,是一位弱势皇帝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 欢迎收听陈说历史西晋为什么会迅速崩溃 短促而亡我们先说结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司马氏家族受制于内政与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采取了将魏臣转化为晋臣的王朝更替方式以最小的代价保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取代了曹魏但同时也将曹魏时期存在的诸多政治矛盾移植到了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不但没能缓和或化解这些矛盾反而通过一系列旨在加强皇权和太子司马中地位的措施激化了这些矛盾引发了各种政治纷争在晋武帝生前统治集团大体上还能维持表面的和平但是在晋武帝去世之后即位的晋惠帝司马中由于智力低下缺乏掌控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无法平衡各方势力

统治集团开始疯狂内斗西晋迅速陷入了长时间的内乱不久灭亡接下来咱们看一下具体过程司马炎能成为西晋的开国皇帝那纯纯是简陋经过他的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长达 16 年的苦心经营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的各种条件已经完全成熟

司马昭生前都已经做好了称帝建国的各种准备就差走个山上行事了结果突然病死这才轮到了司马炎于 4 个月后最终完成了魏晋善代这一历史进程晋武帝司马炎本人并没有为西晋的建立做出过什么较大的贡献所以他这位开国皇帝有些名不符实

另外司马炎称帝时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政治历练也缺乏自己的行政班底此前本人也是在甲冲裴秀等功臣元老的支持下才能坐上晋国世子之位的因此他在即位之初面对早在富祖时期就形成的宗室和功臣两股政治势力时只能尊重继承的政治格局扮演一个政治平衡者的角色可以说是一个弱势皇帝

大家可以看一下他刚即位时面临的内部政治形势我们先说宗室司马氏家族能够取代曹魏并不都是司马昭司马炎这一支的功劳其中司马福这是晋武帝的叔祖父司马师这是晋武帝的伯父那都为魏晋善待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大功于晋氏

在西晋建立之初晋武帝分封宗室一共封了 27 位藩王其中司马福这一支就占了 7 个除了他本人外还有他的 6 个儿子另外易阳王司马望也是他儿子只是过继给了他大哥司马朗司马望的两个儿子也被封为王这样加一起的话一共是 10 个人司马福一支人丁兴旺又多具政治才能在魏莫进出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了显要的位置

相反晋武帝的儿子们当时由于年幼都没能被封王司马师的这一支当时虽然只有齐王司马幽一个人但是其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司马幽本来是司马昭的次子晋武帝义母同胞的弟弟才德出众自小就很受司马懿的喜爱由于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司马懿将其过继给了司马师因此从宗法体制上来讲司马幽就成了司马师的儿子

如果不是司马师意外早死司马幽当时又年幼那西晋的皇位根本就不可能轮到司马昭司马炎这一职司马昭在世时常说等他去世之后应该将权位归还给司马幽

后来在选立世子时曾一度在司马炎和司马悠之间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即使司马昭说的是场面话那也充分说明了司马悠即位的正统性是无法被忽视的因此司马悠在朝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地位由于晋武帝的太子司马中智商罕优所以当时朝中不少人都主张应该改由司马悠成为晋武帝的继承人

再来看另一股政治势力,功臣,西晋建立之初,朝中的诸多开国功臣很多都是从司马懿那时候就开始追随司马家了属于元老级别的人物,论辈分是晋武帝的长辈,为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立下了汉马功劳而且他们大多是曹魏功臣后裔,出身世家大族,具有强大的社会网络,权势网络,其力量不容忽视

例如甲冲 荀勖 杨护那都是西晋初年对朝政有着巨大影响的功臣元老位于政治核心圈之内在西晋建立后缺乏政治根基的晋武帝需要宗室和功臣的支持才能坐稳皇位但是皇权本身具有独断性它是不能和任何人分享的皇帝天然会要求摆脱其他政治势力的制约从而独揽大权

因此晋武帝必然会考虑逐步加强皇权摆脱宗室与功臣势力的致远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西晋的政治结构

不过由于晋武帝刚即位时并没有改变现状所需的政治基础与威望同时相对于宗室长辈与功臣元老晋武帝有年龄上的优势即位当年他才 30 岁有充裕的时间可以等待这些人逐渐凋零所以他在前 10 年里主要还是保持现状没有太多的动作直到咸宁二年的到来

在咸宁二年 276 年晋武帝下定决心要尽快削弱宗室与功臣两股势力重组西晋的政治权力结构加强皇权进而巩固太子的地位那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晋武帝为什么会突然做出这样的转变咸宁二年正月晋武帝得了一场大病一度传出了病重的消息按照朝廷制度一旦晋武帝驾崩自然是由太子司马中继位

但是司马中智力低下不够聪慧已是朝野上下人尽皆知的事实像这样一个人即位之后肯定无法正常处理朝政于是朝廷很多官员密谋一旦晋武帝驾崩就拥立齐王司马幽即位几个月后晋武帝康复了这件事自然不了了之

然而晋武帝得知了在他病重期间朝廷中的密谋十分不安尤其是就连一向倾向于支持自己的元老重臣贾充他的态度也是犹豫不定更是让他感到恐慌贾充这个人是两头下注他被一个女儿嫁给了司马中一个女儿嫁给了司马幽无论谁当皇帝他都是赢家因此仅在这一点上而言他并不是一定会支持司马中即位的

从这件事中晋武帝清晰感受到了自己的权力和太子地位的不稳而且这次重病恐怕也让他了解到了生命的无常好好的一个人可能说没就没了魏文帝魏明帝都是英年早逝否则他们司马家也不可能取代曹魏因此晋武帝觉得有必要开始考虑身后的政治安排了要尽快削弱宗室和功臣的势力

于是在第二年 咸宁三年 二七七年晋武帝大规模调整了宗室诸王的分封其目的在于削弱齐王司马幽以及其他宗室诸王的势力加强帝系宗室的力量在此次分封中晋武帝封了自己的五个儿子司马玉 司马尾 司马允 司马该 司马霞为王

晋武帝即位当年的那次分封由于儿子们年幼都没能封王此后直到这次分封期间只有三子司马俭一人封王其实这中间还有三个儿子也封王了但是司马俑都把他过继给了自己的弟弟所以从宗法理智上来讲已经不算是晋武帝的儿子了况且这三个人在这期间还都去世了

所以晋武帝的这种做法他提高了晋武帝司马炎一系在整个宗室中的力量占比同时晋武帝还规定从这次分崩开始只有皇子才能被封为王以后再封王的就都是晋武帝的子孙

而分封之初的 27 位其他宗室藩王之后会因为犯罪绝肆等原因面临着国除的命运所以这会使得晋武帝这一系的力量比其他宗室越来越强晋武帝又确立了各王国内的中尉领兵制度

各王国的军队由中央任命的中尉管辖并且规定各王国的军队数量要逐代递减这样做可以抑制各王国分裂格局对抗中央的倾向晋武帝还确立了诸侯王国推恩子孙的制度和汉武帝的推恩令一样随着各诸侯王国子孙的繁衍王国只会越来越小实力越来越弱更加难以对皇权构成威胁

晋武帝的这一做法虽然受一时之效却扩大了帝系诸王与其他宗室诸王之间的矛盾为此后的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晋武帝为了削弱抗衡朝中的宗室和功臣两股势力还决定引入第三股政治势力以构建绝对忠于自己的政治班底并辅佐太子司马中登基这就是外戚

其实当时晋武帝不信任的只是其他宗室诸王完全可以让自己一系的诸王辅佐太子以意志功臣拱卫皇权晋武帝恐怕也想过但问题是司马昭司马炎一系人丁单薄当时只有晋武帝的几个弟弟还在世而这几个弟弟也都难当大任没有合适的人选因此引入外戚势力是晋武帝唯一的选择

咸宁二十年十一月杨芷被立为皇后十二月其父杨骏被封为临近侯以此为标志外戚杨氏家族在晋武帝的扶持下开始在西晋政坛迅速崛起

杨骏虽然出身于名闻天下的世家大族洪中阳氏但是他这一支到了此时其形式家风已与先祖有了很大的不同并没有继承洪中阳氏的家族声望而是成为了关中地区一支颇具势力的地方豪强这一支在未尽之际没有太高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声望长期处于政治网络中的边缘地带

加上杨骏本人粗鄙无文没有啥文化无法融入当时明氏清谈交友犹如入玄的社会文化风尚之中西晋初年的很多官僚明氏对他都很鄙夷和排斥杨骏发达之后想跟当时的一些世家大族联姻人家都不愿意因此对于主要是由曹魏贵妻子弟构成的西晋官僚集团而言外戚杨氏家族所代表的是一种意志性的政治力量

但这恰恰是晋武帝所需要的只有在朝廷中没有根基没有错综复杂的政治与社会网络才有可能成为完全依附于皇权的政治力量晋武帝才能对其指挥自如以此来制衡宗室和功臣不仅是杨雀其弟杨瑶杨继也一并得到了重用在晋武帝后期权倾天下当时人称之为三杨

晋武帝对外戚杨氏的信任与重用与当时人们普遍重视外家的社会风气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汉魏时期后世宗法意义上的严格的复习宗族制度尚未完全成型外家在观念上也被视为是宗族的一部分在宗族观念上存在着宗亲与外亲并重的倾向

因此晋武帝将七族杨氏家族视为是帝系力量的自然延伸重要补充晋武帝通过引入外戚势力成功将西晋的政治格局从宗室功臣两分天下改造为了外戚宗室功臣三族鼎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扩张了皇权

但是正如有的学者说的在这一过程中晋武帝非但没有消除脱胎于曹魏朝廷的西晋官僚集团中原来隐藏的种种矛盾比如说其中有一种矛盾曹魏时期的司马氏集团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西晋官僚集团它的核心它的主体是曹魏的贵妻子弟功臣后裔他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权势网络与利益诉求

为了垄断既得的政治利益他们对于那些出身低微与他们文化背景不同的凭借自己的本事爬上来的官员十分排斥往往会想尽办法进行打压

讨伐蜀汉时中会与邓爱的矛盾灭亡东吴时王魂与王骏的冲突以及其他朝廷官员对这两件事的出力态度还有石包曾经受到了晋武帝的猜忌荀勖厌恶妒忌彰华等等都是这一矛盾的体现

这一矛盾的存在造成了西进官僚集团内部的分化和内斗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曹魏的归期子弟功臣后裔对政权的垄断堵塞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上升渠道造成了整个官僚集团的僵化而缺少活力缺少了新鲜血液无法应对新的政治危机

那么这些人对政权的垄断还体现在西晋统一之后你像这个蜀汉东吴两国世人在西晋政治中只能处于边缘地位无法进入权力结构的核心这使得西晋的政治基础非常狭隘这对于一个统一国家的政治整合是非常不利的晋武帝并没有能够缓解或消除这些矛盾反而通过外戚这一意志力量的引入使得西晋的政治格局更去复杂

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明争暗斗这些矛盾通过进出一系列政治事件的酝酿发酵日趋激化埋下了西晋短促而亡的祸根工业不足一直是晋武帝在政治上的一大弱点于是他决定灭掉东吴统一天下建立不世之功以此来获取足够的政治威望来加强皇权改组政治结构从贤卿二年开始晋武帝加快了讨伐东吴的军事准备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甲冲等人激烈反对讨伐动武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党争他们担心政敌养护通过灭亡动物之功而重新进入中枢有的学者则是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作为功臣势力代表的甲冲一直试图保持自司马昭以来朝廷中的政治平衡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当时甲冲已经意识到晋武帝正在寻求改变现有的政治结构

一旦灭掉东吴完成统一将会给晋武帝带来改祖现有政治结构所必须的威望这是甲冲等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极力劝阻晋武帝伐吴但是晋武帝决心以下而在讨伐东吴的人事安排中晋武帝根据自己的政治意图划分了功臣宗室外戚三大政治势力所承担的角色

为了显示对朝中功臣元老的倚重他任命贾冲为统帅你贾冲不是反对法武吗我反而任命你为法武的统帅但是他只是挂个名是个空头主帅任命杨继为副帅这样外戚杨氏家族就能从这场胜利中获取了新的政治资本方便以后晋武帝对他们进一步重用宗室方面晋武帝安排了叔父狼牙王司马昼参与其中

将对太子司马中的地位最具威胁的宗室齐王司马幽排除在外防止他借此增加威望咸宁五年十一月正式出兵次年三月底灭掉东吴完成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西晋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的一个大一统王朝

晋武帝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威望于是他准备将齐王司马幽赶出中央排挤出政治权力核心彻底扫除太子即位的障碍在西晋建立后司马幽能再次成为帝位的竞争者其实是个意外虽然说司马幽拥有极强的即位正统性但是在太子之位已定的情况下司马幽这辈子也只能做个藩王了

可是谁能想到晋武帝生了司马中这样一个智力低下的儿子朝廷上下都担心太子司马中即位之后无法正常处理朝政因此很多人才主张由司马幽即位但是你想想晋武帝他怎么可能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不传给儿子呢即使自己的儿子是个弱智智商不高

太康三年 282 年 12 月晋武帝下令以司马幽为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士要求其立即复任回到自己的封国晋武帝的这一做法立刻遭到了大量朝臣的反对包括宗室外戚功臣等各种官员都劝晋武帝撤销这一命令司马幽本人也非常不满谦言不行那么这是整个西晋一朝最激烈的一场政治抗议行动

这些人并非都是支持司马修取代太子司马忠的他们反对的是将司马修逐出权力中枢的这一事件本身他们希望维持原有的政治格局通过外戚宗室功臣之间的互相制衡来达到政局的稳定但是晋武帝拒绝做出任何让步

一向以优待礼遇甚至放纵大臣而闻名的他不惜为此处罚了多名官员甚至准备一次诛杀八名尚书抗议的大臣在群臣的抗议下最终将这八个人免关这种极端的政治反应表明晋武帝已经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司马游赶出中央谁反对都没用

正当晋武帝与满朝文武僵持不下之时太康四年三月司马幽暴病身亡争论随之停息从表面上来看晋武帝似乎取得了胜利他消除了太子即位前或即位后最大的政治隐患然而他以及朝廷却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首先在这一过程中诸多具有才能威望的宗室功臣外戚或去世或贬官或免官或外放比如司马幽司马俊张华杨秀向雄王继等等这极大损害了西晋的政治结构原有的政治格局完全破裂彻底打破了朝堂的政治平衡为以后埋下了隐患

其次晋武帝与大多数朝臣之间爆发了激烈冲突使得君臣之间产生了相当的隔阂君臣关系出现了严重裂痕晋武帝由此不信任大多朝臣他在晚年更加倾向于重用少数外戚亲信尤其是杨氏家族问题是晋武帝重用的这些人的才能和品德还都不太行他将公开的政治运作变成了一个小集团内部的密室政治

这就使得西晋的政治基础更加狭隘晋武帝去世之后杨骏能够缴赵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第三外戚杨氏家族由于支持晋武帝驱逐司马幽在朝廷中名誉扫地失去了整个官僚阶层的支持与信任他们也是这次事件最大的受益者所以他又遭到了朝臣的普遍敌视

外戚杨氏家族是晋武帝安排的在他驾崩后辅佐太子的人马可想而知到时候双方必定会爆发激烈的冲突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到了太康四年之后晋武帝重组西晋的政治权力结构摆脱功臣与宗室两股力量的制约加强皇权进而巩固太子的地位这一目标终于实现了

然而太子司马中智力低下这一现实情况却始终让晋武帝忧心忡忡他晚年似乎有将太子更换为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司马俭的打算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在晋武帝的晚年他乙中的外戚杨氏家族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全清天下而杨氏家族内部也有一个变化

杨氏家族三兄弟杨骏杨瑶杨济杨瑶杨济的才能名望均高于其兄杨骏自晋武帝开始重用杨氏家族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杨瑶杨济的政治地位都在杨骏之上但是不太清楚为啥杨骏取代了杨瑶杨济成为了晋武帝晚年最信任的大臣最终成为了晋武帝去世之后的辅政大臣

杨骏这个人才德名望不如他的两个弟弟但是权力欲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一个典型的政治爆发户太康十年二八九年晋武帝又生了一场重病病愈之后宫殿又发生了大火有大臣借此灾医宪将尚书攻击外戚杨氏家族权势过剩晋武帝似乎由此预感到了外戚意志独大所蕴含的危险于是他开始重新调整身后的政治安排

晋武帝再次调整了分封这次调整的目的是加强宗室的力量以拱卫皇室咸宁三年的那次意在削弱宗室诸王加强帝系的分封调整此时已经初见成效帝系诸王已经成为了诸侯王的主干

太康十年的这次调整大大增加了一些诸侯王所拥有的土地人口极大增强了帝系诸侯王国的实力更重要的是晋武帝以诸皇子出阵四方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这点是最关键的很多人以为是由于晋武帝大肆分封搞分封制才导致了八王之乱这其实并不正确

晋武帝的几次分封你可以看看他长时间以来各诸后国呢最多只是掌握一个郡的地盘军队数量也不多而且没有治民治权根本没有实力同中央抗衡关键是这次分封时他派遣诸王出阵各州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极大增强了他们的实力这才埋下了祸根

而在朝廷中央晋武帝任命其叔父汝南王司馬亮為大司馬大都督賈皇越有將其作為太子即位後府政大臣的意味晋武帝這樣做意在加強宗室在西晉政治中的地位通過宗室力量的內外呼應形成與外戚洋室之間的政治平衡共同輔佐太子登基保證其身後朝局的穩定

不过晋武帝的这一宗室与外戚共同辅政的新的政治安排还没有完全实现就已经病危了在其去世之前并没有能够正式确定辅政大臣的人选导致在晋武帝身边市集的外戚杨骏有机会矫照他命宗室汝南王司马亮出阵许昌督豫州诸军使把他赶出了中央而自己独揽朝政

可以说晋武帝刚刚去世其精心设计的政治安排就出现了严重危机朝廷诸多大臣此前本来就对杨骏不满如今看到他的做法那更是厌恶杨骏的弟弟杨瑶杨继都劝他赶快召唤司马亮分权于宗室你不能把所有的好处都给自己否则一定会成为朝廷上下的众矢之的

但是杨俊这个人我们前面说了虽然没有多少政治才能却有着极强的权力欲因此他断然拒绝

晋惠帝司马中的皇后贾仁丰利用诸多朝臣的不满情绪和宗室诸王对杨骏的普遍愤恨联络楚王司马尉他是晋武帝的第五子晋京联合反感杨骏的不得志的晋军中下层将领于 291 年杀杨骏及其兄弟亲足党羽数千人八王之乱开始

此后朝中由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重臣魏冠共同执掌朝政重新形成了宗室与功臣之间的政治平衡

但是甲后见没有把权力夺到自己手中非常不满于是暗中谋划不久他让晋惠帝下诏给楚王司马尾令其率军杀掉司马亮和魏冠等到司马尾执行命令之后甲后又否认晋惠帝曾经下过这道诏书以司马尾缴诏煽杀大臣为罪名把司马尾杀了这样朝政大权就落入了甲后手中

假厚知道自己不具备处理复杂行政事务的能力于是自己只掌管最高权力具体政务则由晋武帝后期最具政治才能的张华负责处理这样达成了外戚与功臣之间的政治平衡保持了 9 年的政治稳定这是八王之乱中最安定的一段时间可惜只是回光返照这种政治平衡是极其脆弱的或者说它也许不能被称之为平衡

因为双方的实力根本不对等甲后及其家族成员假如说要想打破这一平衡的话功臣集团根本无力制约更要命的是这一体制把宗室力量排除出了权力中心而这一宗室力量呢又是有实力的宗室力量这就被将来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甲后没有孩子太子司马玉是进会地与其他后妃生的两人关系比较微妙而太子与外戚贾密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激化最终在元康九年二十九九年十二月甲后诬指太子谋反将其废为庶人次年三月又杀害了他

不久之后深具政治野心且对现行权力结构不满的赵王司马仑他是司马懿的第九子利用晋军对甲后杀害太子的不满情绪发动了宫廷政变杀掉了甲后以及张华等元老重臣从而独揽朝政平衡再次被打破权力结构彻底崩溃

第二年司马仑废掉了晋惠帝自立为帝这引起了其他宗室诸王的不满于是纷纷起兵讨伐司马仑整个国家的政治动乱开始从中央波及至地方原本局限于中央的宫廷政治斗争逐渐演变为了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全国性内战八王之乱进入了最惨烈的阶段

从此一个能够正常运作驾驭地方的稳定的中央权力不复存在十几年后西晋灭亡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了最漫长动荡的大分裂时期那最后总结一下司马氏家族当初受制于内政与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他采取了将未臣转化为晋臣的王朝更替方式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代价小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人的支持它保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代位渐进但同时也将曹魏时期存在的诸多政治矛盾移植到了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不但没能缓和或化解这些矛盾他反而还通过一系列旨在加强皇权和太子司马中帝位的措施激化了这些矛盾引发了各种政治纷争埋下了各种隐患

在晋武帝生前统治集团大体上还能维持表面的和平但在晋武帝去世之后即位的晋惠帝司马中由于智力低下缺乏掌控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无法平衡各方势力统治集团开始疯狂内斗西晋迅速陷入了长时间的内乱不久灭亡

西晋的灭亡也意味着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来曹魏西晋两朝以重建像汉朝一样的统一稳定国家的努力最终宣告失败西晋虽然有所作为但是还是没能解决自东汉以来国家就存在的诸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多方面的问题反而还使这些问题更加严重

用韩生老师的比喻来说呢西晋是这个大崩溃时代的庸医非但没能救世反而用老处方给气息严严的病人开了一剂毒药好的我用了三期节目的时间呢将司马氏家族的兴衰过程讲完了那这个话题就暂时先告一段落当然后续有机会的话呢可以再讲讲东晋时期的司马氏家族

好的那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