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年都会在年底对自己的笔记系统进行回顾和调整,总结这一年的经验教训,并对未来的系统进行改进。今年我主要分享了两个方面:一是笔记系统的原则,二是使用的工具。
在原则方面,我仍然坚持使用Markdown格式记录笔记,因为它具有本地掌控、兼容性强、多端同步等优点。同时,我不再坚持只使用一层子文件夹,也不再使用枢纽笔记,因为现在很多工具已经提供了更灵活的组织方式,而且枢纽笔记使用率很低。此外,我仍然坚持不要过早对知识进行分类,而是先将笔记存入inbox,再定期进行分类整理;我还坚持使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对文件夹进行排序,并定期备份笔记以确保数据安全。
在工具方面,我采用不同的工具来满足不同的需求,不再追求一个工具解决所有问题。我主要使用了以下工具:FloMo用于记录灵感闪念,并通过自动化工具将来自极客和Instapaper的内容导入FloMo;Evernote作为素材库,并利用其AI提问功能来查找素材;Notion管理项目相关的看板、素材、日历和底稿;Heptabase构建知识块,并将它们连接起来,方便我进行项目和内容创作;Obsidian存放个人中长期、每年和每个季度的自我review,以及一些个人的SOP和长期笔记;Simple Note则用于一些临时的提纲和草稿。
我将FloMo中的灵感闪念分为三类:内功心法、招式套路和实战经验。Evernote里的内容则分为四类归档:AI可以提炼的数据、很浅显的口语化的东西、过期的信息以及个人人生轨迹。我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工具特性,在移动端和电脑端分别使用不同的工具,以提高效率并减少焦虑。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