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自我约束时代:东亚家庭变迁、边缘型人格、酷儿含蓄美学 S5EP4

自我约束时代:东亚家庭变迁、边缘型人格、酷儿含蓄美学 S5EP4

2025/6/25
logo of podcast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小白
Topics
小柏Boo: 我试图用社会学的研究框架分析边缘型人格诊断框架的流行,以及它与东亚家庭结构变迁和文明演变进程的关联。我将采用社会学家埃利亚斯和卡斯乌特斯的非形式化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并进入华语语系的文本分析,论证含蓄精致的修辞规范如何作用在酷儿身上。近几年,自恋型人格和边缘型人格的诊断标签在网络和临床医学中越来越常见,具有可识别性。即使是拉康派对边缘型人格的标签有所保留,但也承认区分精神病结构和边缘型结构的重要性。雅克·埃兰米勒提出了日常精神病的概念,指的是大他者不存在的时代,父权制衰落,父之名的劣系越来越普遍化。米勒提出的临床画像注重从内在空虚脆弱到抓住依赖外部元素的防御机制。主体通过抓取、紧扣、依附外部性元素来组织起主体化的过程,例如高度认同某一社会身份、社会团体,或用穿刺、纹身、衣物装饰来固定身体图像。这类图像的描述符合 DSM-5 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包括对人际关系高度理想化、身份扰乱和持续性的内在空虚感。精神分析理论基于时代社会事实和条件而制作,并反过来服务于这一时代,因此需要关注边缘型人格或日常精神病成为时代征候的原因。国内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讨论热度很高,这类帖子往往和恋爱关系中失去对象引发的讨论高度相关,这与自恋型人格和边缘型人格最主要的标志性焦虑相符。自恋型和边缘型人格都呈现出困难的非整合型的客体关系,对他人的依恋强烈但不稳定,容易在理想化和贬低之间摇摆。在相关讨论中,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对伴侣或对象的道德指责,而没有引发进一步对主客体关系的伦理思考或社会批判的思考。我关注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会制造出边缘型人格,文明演变进程对家庭结构带来什么影响,对人际关系提出了什么要求,导致这类主体出现了病理化的行为。有一类人能够良好地掌握自我约束的技术,在没有边界感的时代学会恪守边界感的要求,而另一类人却失败了,因此要去承担个人精神或心理治疗的责任。需要区分的是,使得主体可以拥有个人能动性、特异性重新进行主体化过程的治疗和训练主体严苛适应社会要求的这种 coaching 式的治疗,以及许多酷儿在社交平台上都标有神经多样性 ADHDBPD 等等这样子的医学性标签的现象。获得诊断能给生活带来便利,帮助大家找到原因,避免外部创伤。酷儿群体是否更需要心理学、神经科学的术语来命名难以表征的情感巨生化体验,以及为什么需要使用貌似医学性的修辞策略。神经脆弱与压迫创伤相关的体验是否是天生性的气质问题,还是与如今文明变迁对主体提出的高度规训、高度自我控制的要求有关。这些体验成了酷儿在公共空间展示身份的一部分,是否是因为缺少其他获得大家认可的方式去谈论它,这里面是否存在等级关系、妥协,以及在严格消化人际要求后,还要用身体医药的途径再进行个人单位的自我消化。我将从精神分析临床、社会学、华语语系酷儿研究的视角,以社会学家埃里亚斯和乌特斯的非形式化理论作为研究框架,来阐述家庭结构变迁、边缘性人格和含蓄策略在酷儿身上运用的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边缘型人格(BPD)诊断的流行,并将其与东亚家庭结构变迁和文明演变联系起来。探讨了BPD的临床特征,以及其与恋爱关系、社会身份认同和焦虑之间的关联。
  • 边缘型人格(BPD)诊断在临床和社交媒体上越来越流行
  • BPD与恋爱关系中失去对象引发的焦虑高度相关
  • 社会对人际关系的要求与BPD症状的出现存在关联

Shownotes Transcript

自我约束时代:东亚家庭变迁、边缘型人格、酷儿含蓄美学 S5EP4

** **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为什么这一标签会在临床和社交媒体的讨论中越来越常见?这期播客虽然会聊到BPD的临床画像,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文明演变的“非形式化”进程给东亚家庭结构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人际关系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导致主体出现了与外部边界渗透性强、依恋戒断反应激烈的症状?

 

我提出的假设是:有没有可能有一类人能更精细自然地掌握自我约束技术,在没有边界感的时代保持分寸和含蓄,而另一些人却因为缺乏环境支持而失败了,因此需要通过个人内化的方式来承担痛苦,或是重新习得这门技术?郭敬明的《左手年华,右手倒影》或许提供了当下充满混杂性的美学空间的社会侧写,让我们可以经由布尔迪厄的分析,来了解主体所处的矛盾位置和感官刺激不断散射的缘由。

 

在自我约束时代的背景下,为什么一些和神经多样性相关的诊断标签成了酷儿身份介绍的一部分?是否是因为我们缺少其他获得大家认可的方式去谈论创伤和私密的情感体验?这是否是和“第三自然”规训要求不合而谋的“含蓄策略”造成的妥协结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会进入华语语系的文本,来分析含蓄美学的规训如何影响“现身”,带来了何种排斥的效果。

 

时间轴

00:51边缘主体的临床浮现

08:01 Cas Wouters的“非形式化” (informalization)理论:第二自然到第三自然的过渡

10:46 第三自然:个体要在失控、释放情绪的同时看起来毫不费力地酷

13:58 东亚家庭的三个变迁:

·不再是孩子认同父母,而是父母转向认同孩子

·父母企图成为“朋友”,孩子要承担更多维持情感关系的精神任务

·“母性的劫难”——拉康解释母女关系创伤

29:06 无法满足第三自然柔性自我规训的主体和“仿似人格”

34:04 上海、巴黎、外省人:郭敬明矛盾的身份地位与68年五月风暴中诞生的新小资产阶级

41:53《含蓄美学与酷儿攻略》:“默言宽容的结果反而是酷儿隐身了?”

46:47修辞的迂回与悲剧的体面:电影《从今以后》

 

本期主播

小柏Boo

精神分析师,法语译者。EHESS(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哲学博士在读,巴黎七大临床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硕士,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工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参考文献

黃宗儀,《中港新感觉》,2020

刘人鹏 / 白瑞梅 / 丁乃非,《罔两问景:酷儿阅读攻略》,2007

Cas Wouters, « How civilizing processes continued: towards aninformalization of manners and a third nature personality », in the SociologicalReview, 2011

ErikNeveu, « 16. Elias, Wouters et la théorie de l’informalisation ». Lesdimensions émotionnelles du politique, édité par Isabelle Sommier et XavierCrettiez,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 2012

GenevièreMorel, Tueuses: Du crime au feminin : clinique, faits divers et thriller,2024

HélèneDeutsch, « Some forms of emotional disturban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schizophrenia », Psychoanalytic. Quart, 11,1942

JessicaChoukroun-Schenowitz, « Le féminin dans la mère »

J-A.Miller, « Effet retour sur la psychose ordinaire », Quarto. Revuede psychanalyse, Bruxelles. 2009

PierreBourdieu, La distinction,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1979

Pierre-HenriCastel, « lnformalisation et vie psychique : un programme de recherche éliasien». Sociologie politique de Norbert Elias, édité par Cédric Moreau deBellaing et Danny Trom, Éditions de l’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sociales, 2022

 

BGM

Robyn - Konichiwa Bi*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