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这期例外状态,我是主播小白,本期节目是我的一次新尝试,我尝试做一期论文形式的播客,用社会学的研究框架来分析现在越来越流行的边缘型人格诊断框架,为什么成为了某种时代的证后。
这和东亚虾亭的结构变迁以及文明演变进程有何种深刻的关联我将会采用社会学家埃利亚斯和卡斯乌特斯的非形式化理论框架来进行这段分析最后我会进入华语语系的文本分析当中来论证含蓄精致的修辞规范将如何作用在库尔身上
相信这几年大家很多人都在网上见过自恋型人格所谓的 NPD 或者是 BPT 边缘型人格这样的诊断标签在法国 NPD 的标签在 TikTok 上越来越流行而 BPT 这种诊断结构则在精神医学中心中越来越流行不管是在医院的会议上还是我自己和同事的闲聊当中我们都会发现这一标签在临床上它具有可识别性
哪怕是拉康派对这个标签颇有微词这种抵抗也恰恰说明了区分精神病结构和边缘型结构的重要性而不是说这种新的临床结构完全不存在
1998 年的时候,雅克·埃兰米勒提出了日常精神病的概念,用来指代一种新的主体心理运作方式。他的目的是提醒大家注意,这是一个大他者不存在的时代,即父权制衰落,父之名的劣系越来越普遍化。米勒赋予这个标签的临床图像描述中,有一个重要的点和边缘这个概念也非常相关。
也就是说这个临床画像注重从内在空虚脆弱到抓住依赖外部元素的这一防御机制我来归纳一下米勒提出的这种外在性表现特征就是主体内部在越来越空心化的同时
通过抓取、紧扣、依附外部性元素来组织起主体化的过程比如说它会通过高度认同某一社会身份、社会团体或者是用穿刺、纹身、衣物装饰来固定主身体图像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这类图像的描述虽然是基于拉康的主体纽结理论但是也同时符合了 DSM-5 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其中的至少三条一是对某人际关系高度理想化二身份扰乱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显著且持续的不稳定三持续性的内在空虚感
米勒提醒我们的是精神分析理论一定是基于一定时代的社会事实和条件而制作的又反过来服务于这一时代因此我们会更加好奇并关注边缘型人格或是日常精神病为什么会成为了我们时代的真吼
在国内至少在小红书上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这样的帖子讨论热度也是一直居高不下其中有一点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就是这类帖子往往和恋爱关系中失去对象引发的讨论高度相关这恰恰吻合了自恋型人格和边缘型人格最主要的标志性焦虑即对失去对象或者是被抛弃的焦虑和恐惧
这两种状态都呈现出困难的非整合型的客体关系对他人的依恋强烈但不稳定容易在理想化和贬低之间摇摆而且是一种急性的摇摆只是自恋型它会通过高度理想化夸大自身来撤回对他人的投注避免失去对象的避免去面对失去对象的这个后果而边缘型往往陷入依赖
抛弃这样子的循环当中面对丧失可能会陷入剧烈的情绪波动之中但是在这种讨论中最后的结果往往呈现为对伴侣或者是对对象的道德指责而没有引发进一步对主客体关系的伦理思考或者是社会批判的思考
在这期播客中我更关注的问题不是为大家描绘边缘型人格障碍这样子的一个临床图像以上所说的只是一些临床的背景补充我的目的是提问什么样的社会会制造出这样子的主体文明演变进程当中对家庭结构带来什么样子的影响对人际关系提出了什么样子的要求
导致这类主体出现了所谓病理化的行为最后还要以个体为单位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等心理治疗去解决我提出的假设是这里面有没有可能涉及到了有一类人他能够良好的掌握自我约束的技术在没有边界感的时代学会恪守边界感的要求而有另一类人却失败了因此要去承担个人精神或心理治疗的一种责任
不过在这边我要补充的是我们需要去区分使得主体可以拥有个人能动性、特异性重新进行主体化过程的治疗和训练主体严苛适应社会要求的这种 coaching 式的治疗另外呢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酷啊在社交平台上都标有神经多样性 ADHDBPD 等等这样子的医学性标签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好奇
一方面获得诊断其实能给本来不容易的生活带来某种便利帮助大家找到一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过上顺利顺畅的生活以及提醒网络上的别人自己的不一样来避免造成一些可能的外部创伤
另一方面我的疑问和假设是是否酷豪群体更需要一些心理学神经科学的术语来命名一些说不出来很难表征的情感巨生化体验为什么需要去使用这样的把特殊的情感体验迂回为貌似医学性的这种修辞性的策略呢这些经验是私人化的也是集体化的
但是有些人会把它当作一种绝对自然的精神创伤所谓的天生性的气质问题我们想问的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存在这样子的自然性的因果论还是说这样子的情况和如今文明变迁对主体提出来的高度规训高度自我控制的要求有关
这些导致神经脆弱与压迫创伤相关的体验如影随形甚至成了库尔在公共空间展示身份的一部分是否是因为我们缺少其他获得大家认可的方式去谈论它呢这里面的大家又是谁存不存在一种等级关系存不存在某种含蓄体面的妥协存不存在在严格消化这些
对人的人际要求之后我们还要用身体医药的途径再进行个人单位的自我消化这就涉及到了我下面第三部分要讨论的含蓄美学问题这期播客我有一个目的就是从精神分析临床社会学华语语系库而研究的视角以社会学家埃里亚斯和乌特斯的非形式化理论
作为研究框架来阐述家庭结构变迁边缘性人格和含蓄策略在库尔身上运用的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非形式化指的是行为与情感表达的社会规则逐渐去形式化、松动、个体化、去等级化的这个过程但是非形式化并不是说禁令、社会规范、约束、压抑完全不存在而是说这样的压抑形式被主体不断地内化变成了一种日渐自动和看似自然的自我调节机制
它表现为对情境主体间人际关系的高度读取能力和反应敏感性这一变迁我们可以说大概发生在二战之后正是那个时期社会经历了一种文明演变的发生具体表现为社会习俗与情感的解放在家庭情侣内部表现为爱的一种女性主义化倾向
即推崇情感的表达协商亲密关系的制定在社会层面则推崇一种去权威化的过程比如我们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大家越来越倡导要进行一种平行的关系然后对于领导角色的想象呢我们往往会想象他又酷但又有脾气进行这样子的一种生活化的想象
然后还有一个现实就是在美国导师和学生之间越来越像朋友一样相处这些其实都是去权威化的一种表现
那么在文明进程与个人心理交汇处也发生了一种从第二自然到第三自然的转变第一自然所谓的第一自然是人类还没有社会化时本能的一些反应回路它表现为冲动直接释放而第二自然是指个人进入社会需要习得并内化的自我控制反思机制
比如说个体的危险攻击性性欲受到了社会习俗礼仪的规范触发了自我意志的反应甚至伴随着负罪感羞耻感或不适我们会听到有些人说吃饭不能发出声音这种要求不要吃饭不要撇起嘴这种要求呢它逐渐的内化而且能够越来越自然的实施出来变成了某种超我监督的内容
这种压抑和自我规训机制与资产阶级的形成人际关系的依存日益加厚的复杂性有很大的关联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不满》提供了第二自然的精神分析术语表达
即个体必须将本能的冲动及攻击性、性欲等等压抑通过内在化的超我进行控制才能进入到了文明的建设当中他想要说明的是第二自然的自我控制是一种道德意识
而过渡到第三自然呢大概是从 70 到 80 年代开始的这种情感解放进程中人们会逐渐找回到第一自然中那种本能性去讨论攻击畏惧羞耻但是同时并不担心被这些情绪直接控制而做出激动的激烈的行为也就是说对情感的释放是更具有一种有意识的控制
举一个乌特斯他举过的例子就是在 90 年代海湾战争的大兵他们可以很自然地去讨论自己的位居他对于自己的位居以及他在社会上这种位居在社会上的价值地位他是有一个主体的意识的而二战时候的飞行员则被要求出于骄傲不去讨论自己的焦虑
在第三自然的要求下规范变得越来越精细严格它要求一种更高水平的自我约束并意味着个体必须对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具有高度的反思性和透明度个体必须在失控的同时看起来自发酷真诚在这样一个越来越趋于水平化
的工作环境以及扁平化的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体必须不费力地展示得体的社交利益以塑造一种毫不费力的优雅形象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表达身体性表现的释放也要求主体更具有流动性弹性款款大方 Wooters 他总结说这是一种受控制的不受控制
这里面其实也可以稍微去提一下很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以 burn out 的理由去进行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很多时候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我们都会去进一步挖掘这个词背后的内涵
在自我控制时代工作关系它有它表现为不断增长的一种横向化水平化去权威化的要求在这种关系当中其实它需要你拥有一种更具流动性的主观投入尤其是我们从事的工作在资本主义逻辑下它变得越来越异化了我们工作的对象越来越不是物质性的对象而是人际关系本身
并且这里面最吊诡的一点是,当你的老师和老板要求你以朋友关系和他相处时,你会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回到第二自然规定的那种严格的区分关系当中,以那个关系的逻辑去行事。同时,作为一个下位者需要自己去制定边界,以免冒犯到上位者。这里面涉及到的心理和反思性工作其实是特别多的。
而老板反而他可以以一定程度的 loose control 来彰显他的真诚那么其实这个工作环境中的这种规范性要求精细化的规范性要求对本身在某一些特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边界性很容易被渗透的人来说其实是难上加难下面我们会分析一下第二自然到第三自然过渡时期
对家庭结构产生的某种影响以及这一分析工具在研究东亚家庭上变迁的这种适配性然后我们会进一步看到以边缘型人格为代表的主体是如何在这种极高要求下受挫感受到极高的精神刺激并表现出所谓的病理性症状
传统家庭是基于厄迪普斯结构而建立的即地要自然的压抑与内化禁令的控制机制其中父亲的象征性地位维持了代际之间的权威秩序这边的父亲也不一定是生理上的父亲而是指维系权威代表禁令的一个代理人
而在第三自然中它其实是一种受控制的不受控制有自动意识的情感释放模式那这种结构它不再稳定就阿迪普斯的结构不再稳定其中呢有三点特征是我们可以在现在的大城市东亚家庭中观察到的现象或者说是趋势第一点
不再是孩子认同父母而是父母转向认同孩子传统的厄迪普斯式家庭结构预设了孩子会对理想型的父亲母亲或者是祖先进行一种认同这里面包含了他们性别气质的认同但是现在的东亚家庭当中孩子这方他获得信息的能力不再受生理性的不成熟而受限
而在父母这边也可以跨越阶级在网络上窥探到所谓的资产阶级有钱人的生活是什么尤其是在短视频助力的情况下那这样子现象打破了一种社会的区分它为某些嫉妒性的享乐的刺激打开了空间什么是嫉妒性的享乐呢我们可以回到拉康对圣奥古斯丁场景的描述圣奥古斯丁看到一个母亲在给婴儿喂奶
这种原初享乐的场景也反过来凝视着它使它动弹不得一瞬间实化再举一个极端夸张的例子就是齐泽克说亚利安人嫉妒犹太人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是一种幻想它的形式是有人超乎常人拥有更大的权利和影响他拥有我们没有的享乐方式于是呢我们被剥夺走的原乐我们把它归结到一个例外的他者身上
如果我们讲回家庭结构的问题会发现父母会把这样的欲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当我们说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费勒斯这不是没有道理这意味着在孩子身上可以去安置一套补足缺憾的逻辑
在自我约束时代孩子成为了父母自恋的延伸不再是认同祖先的这个理想型促使后代去奋斗而是现存的感官刺激和诱惑导致父母去认同孩子的未来比如说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那么父母对孩子的这个要求它理想化且病理化
并且呢最严重的是他其实没有经过一种辩证的爱的语言的支持比如说虽然妈妈希望你这样但是如果你做不到也没有关系
或者是其他一些更加复杂的可以放松小孩压力的一些言语其实这些没有反而只剩下了一些极高的这种理想化要求存在那么孩子就会往往处于一种达不到便会被抛弃的心理处境当中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围棋少年那样子的悲剧第二点是父母试图成为朋友而并非权威
它是一种象征化的趋势它取代了以往性别和代际的标记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模式甚至这种对话模式在家庭中强调这个民主化沟通它是一种被赋予的社会价值的资产阶级家庭范式但是实际上而言这也是一种双刃剑
父女和小孩在原先第二自然家庭结构当中他是承担了一种去聆听并且完成任务的角色但是显然他们在家庭决策中是没有主体性地位现在我们会发现我们处于一种文明过度的复杂状态现实是特别混杂的我们又要去听从父母的严格指示按照他们混杂着自恋幻想的意愿去行事同时
所谓的家庭民主结构中的情感劳动情感分享和亲密关系的维持往往是由在家庭单位中更为敏感的人去承担的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既要承担起识别关系问题的角色又要思索并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一方面这一非形式化模式鼓励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及时的表达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自己的私密感受没有延迟也没有戒心这个惯性呢其实一方面它也是被社会层面的这种高回复效率要求所渗透的因为社会层面上的这种效率要求本来就具有那种及时满足的性质
但同时呢在家庭空间这种表达无延迟的模式又会继续延伸到孩子成人之后的这种人际关系处理当中形成了一种循环
但另一方面而言父母之间的情感矛盾他的这种情感情绪的刺激对于生理心理机制未成熟的孩子来说他成为了某些他成为了某种入侵性的这种元素他会引发孩子的焦虑孩子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心理机制去消化处理这些
况且本来小孩就是语言思维掌握能力有限的他的回应本身就是无法做到足够好的那么他要去完成这样子的任务其实压力是非常大的但是呢孩子他没办法再去求助传统家庭结构当中的这种权威角色来去做一个调停而只能自己去分担和面对
这要求孩子具备超出生理承受范围能力的那种高度情绪调节能力与反思性对他们而言是负荷极大的于是呢掌握正确的聚集就变成了一种从小就要去练习去精进的社会技能并且成为了一种区分特权的标志举个例子就是大城市的资产阶级或者白领往往会去报名禅修课
去练习自己对于情绪感知这种技术在一种禅修的这个团体中去掌握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距离使得这种技术最终可以变得又优雅又自动第三点涉及到了东亚母女关系
在弗洛伊德那边他会认为女性去解决 Penis 嫉妒的一个方式就是成为母亲这个时候孩子就是他的菲勒斯那么这显然是受到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影响所制作的一种理论它绝对不是真理然后到了拉康呢他在女性欲望方面的这种临床导向是让女性除了拥有母亲的身份之外能够作为女人去欲望
我们要注意到后期拉康这个女性享乐理论构建的这个时间点是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之后在 70 年代也是处于第三自然过渡的同期拉康提出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就是非权逻辑并非整权逻辑它指的是女性拥有超出菲勒斯秩序的享乐
那么这种非整全的性化位置意味着在家庭层面一个女性不能去成为全部的无所不在的母亲她需要在社会和爱情当中去投注自己的一些欲望
成为全部的母亲也就是说在负值失能的情况下一个母亲她又能制定私密情感的规则又要成为又要要求孩子完全去承担她的情感释放那么这会使得有这个风险会使得孩子成为大他者享乐的对象处于一种受虐性的被动为止
非整权的逻辑在爱的领域意味着女人需要说话倾诉并且被伴侣聆听但是呢这种倾诉言说它绝对不能说明全部的言下之意并非全部尽管存在无法言说无法被逻辑化的这种表达的不可能性她说话和抱怨的时候也要求伴侣能够去回应同时呢
双方都必须知晓这种回应就像那种趋利的回路一样它朝向找回原初享乐的这个目标去流动但是呢永远只能绕过那个目标永远只能绕过它并不能完成那种最终的满足它是一种持续的努力但是无法堵上欲望全部的缺口
这里面存在着一种言说回应的循环这种循环的本质就是不断失败但是仍然需要对方在认识到意识到一定的回应的有效性的情况下继续这样子的一种循环如果伴侣因为怎么样回应都无法让欲望的言说了结而索性像一堵墙一样封闭这样言说的欲望的话往往会造成一定的风险
这样的做法会在一个家庭结构中把女人推向全部母亲的位置同时如果这个女性她本身她的心理结构就存在一种脆弱性的话也会使得她们暂时完全处于符号界之外进行危险和致死的付诸行动其实今年我们圣诞娜大医院邀请了女性分析家
Janeviel Morel 来讲她的新书《女性杀手》冒号《女性犯罪的临床社会新闻与惊悚小说》这本书她在讲座中就举了一个老电影的例子在这个电影当中一个嫉妒的女性在没有得到丈夫并非全部的回应之下选择付诸行动实施谋杀
我们回到东亚家庭结构当中其实我们会发现这边涉及到拉康关于母女关系创伤的一个关键概念叫做母性的摧毁其实更恰当的翻译是母性的劫难因为 Havage 的词跟 Havir 跟宗教方面的劫持强夺有关系杜拉斯的小说《老尔之劫》它这个劫用的就是这个词
但是他这个用的是这个词根他这个词是这种劫难呢会发生在当一个母亲成为女儿唯一的伴侣的时候女儿对母亲有爱欲母亲希望女儿一直维持在一种心理的幼儿期在这种情况下呢女儿保持在了一种客体的位置阻碍了他进行主体化女性化的道路
但是这是为什么会发生的呢难道这件事情就完全源于母女这样奥元关系的这种互动吗我们其实一定要考虑到三者和三者以上的关系在东亚家庭中普遍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原本要去承担中介性缓冲功能的父亲或者是母亲的爱人
他既无法并非全部的回应母亲作为女性的欲望也无法在家庭中去制定一些规范和边界使得子女可以脱离对母对对母亲或者说对父母的那种实质性的身体的依赖走向分离作为一个独体去进行社会价值创造以及如果说就业生育同工同酬的问题
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善的话那么也会削减母亲在社会层面进行欲望投注的机会使得这样子的劫难更有可能会发生通过以上三个角度这个家庭结构变迁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临床层面或者说是社会观察层面会有如此多的边缘型人格主体
他出现的这种症状形式是被断崖式的抛弃或者说是心理空间极其容易受到入侵他们的这种情感呈现出一种刺激过载的形式
其实因为我们推崇情感解放和及时沟通的同时其实是需要去面对这种情感不断暴露并且要求及时回应的刺激的但是呢并不是每个家庭都具备了培养毫不费力的高雅懂得把握分寸和边界感的这种土壤不过我要补充的是被断崖式分手抛弃或者说是
被人过度入侵这样子的这个心理现实本身它其实并不是导致主体焦虑崩溃的唯一决定性原因它还需要主体这边的一个过程才能完成也就是说这个主体感受到了这样子的这种抛弃直接会让自己严重怀疑自己的存在直到个人被全盘否定的这种程度
那么临床工作者他就需要更加敏感审慎了我们要知道是这样子的创伤它可能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如果说被断崖式的抛弃或者说是与客体分离的那种撕裂般的这种痛苦是所谓的 PDSD 和事件相关的话那么在无法识别出的家庭框架中的这些元素
它有一些客体关系的重复也好或者说是家庭横向互动当中扁平化互动当中的这种不断的刺激和要求理想化的要求或者说是贬低化的要求在这个两头之间浮动的这种关系的重复其实它也是导致结构性创伤的某些重要原因
那么在这种高要求的非认识化环境当中个别儿童和青少年他既无法满足第三自然的这种柔性的自我规训比如说恰当又适度地进行情绪表达和社交礼仪同时呢他也无法退回到第二自然当中这种稳定秩序就是传统父权结构设定的有边界的有制度的人际范围当中
他们在双重失效中出现了人格结构的解联、松解所谓的解联结就是无法去识别和区分出来情感、表征、语言、幻想的区别并且去做一个整合那么就导致整体性的自我结构的一种解体
有的时候加在第二自然和第三自然当中的一些边缘性人格主体会在控制之中显得仿佛正常但是似乎旁人无法观察到它的情绪和事件表征之间的这种关联性它的反应有点像 AI 识别不同刺激的画面它只会给予一个很高功能甚至是很机灵的描述一样但是实际上它
表露出的情感和他目前他面前看到的这个画面和事件其实是完全脱节的他不会有相应的这种情动的这种强度这就是和边缘性人格高度相关的就是海伦多依奇他提出的一个仿似人格
但是如果这类主体不对情感的涌动加以控制的话虽然它会表现出一种 AI 性但是如果他们不对这种情感的涌动加以控制的话则会有非常探似相反的那种更激烈的行动宣泄在法国这边的临床上边缘型越来越成为了儿童精神科流行的结构性诊断标签边缘型的症状和青春期学生症状非常相似有时甚至难以区分
但是这种青春期的躁动,急迫切地想要摆脱课题,抛弃课题,寻求独立,但是另一方面又对其极其依赖的这种矛盾性的争吼,跟以往发生的年龄段相比大大提前了,就是我们网上经常看到的就是现在的小孩早熟的下人这种现象。
其实这反映了一种趋势就是儿童他越来越需要在年幼的时候更年幼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和掌握如何自然的维持恰当的人际秩序非形式化其实并不是去形式化而是形式化的精致转向那些人际交往的尺度和礼仪并不是大家共享心照不宣的规则
而是读空气这个词语当中所暗示的主客混淆的一种空间氛围去他需要感受到异样氛围的主体会用更精细的语言甚至是幽默的方式去表述自己的感受进行一种个体化的风格的这种形式性输出
然后我还要强调的是这种异化之上的再度异化加工它其实是需要物质身体的物理资源和家庭阶级的社会资源才能去支撑起来这里面显然是有特权位置的存在和不公的存在然而在病理意义上的这种边缘型人格便是那些无法获得足够资源被这种精细的高难度要求所困扰的无法适应者
接下来呢我们要去进入酷傲领域的含蓄美学分析运用刚刚提到的社会学工具去揭示边缘主体受到的规范性压制这里从这个部分开始所提到的这个边缘主体已经超越了临床上认为的所处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结构边缘的这种精神病学标签的主体
也就是说主体看上去有两种结构的症状特征它的象征结构受损但是还没有达到完全被负知名排斥的状态主体以一种不稳定的方式处于本就破裂的象征结构当中它依旧会去遵循现实原则但是被某一些事件触发 trigger 到的时候可能会产生爆发一些很强烈的反应
就是这个主体或许是后弗洛伊德派定义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互相渗透性很强的主体但是呢这个主体还没有像精神病主体一样到达主客体完全混淆的状态只是说客体关系会趋于理想性和贬低对象这个两极化之间
在含蓄美学的框架下我们去定义这个边缘主体其实参考了拉康派这种游走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结构边缘这种比喻用这个概念去比喻性的定义处于社会阶级区分边缘的人群
他们因为性向浪漫倾向性别情感的表达与众不同的与众不同被边缘化但是呢又以一半的并非全部的身资浮于有文化有教养的圈层当中掌握了一定的这种文化资本一定的情绪情欲表达的理论工具在生活方式上呢也介于农村和城市两种审美刺激模式之间
我觉得这里面我要引用到的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郭敬明我引用一下郭敬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散文集中关于生活在别处的生活这一篇里面的一些话来提供一种诊断式的描述我们先去描述该非典型情欲浪漫取向的主体是如何游走在不同
环境不同阶层边缘的然后我们再去看在主体见性和人际关系当中含蓄政治是怎么作用的这篇《生活在别处的生活》文章开头提到的时间点非常妙他第一句话就用到了现代性的代表人物蓝波他说《生活在别处》这真是句好话
1968 年前,蓝波将这句话从嘴里或笔尖创造了出来。1968 年,这句话被刷在巴黎大学的围墙上。1968 年之后,米兰昆德拉将它弄得世人皆知。我用 1968 年作为一个分界点,是因为我很震惊于这句话居然可以出现在一堵围墙上。
在罗兰巴特的解图当中蓝波代表着身份的绝对断裂绝对的非一致性非连贯性紧接着呢郭敬明又提到生活在别处这段话又发生在 68 年 5 月风暴这个时间节点这个时间节点
是写在这个巴黎大学的墙上他说这时间节点其实代表了对于父权制权威的质疑这种时代的风向但是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我们还要去深入讨论一下为什么郭敬明无意识地去强调 68 年五月风暴的时候生活在别处这句话呢
布尔迪厄他就有分析到他说新小资产阶级的出现其实就是六八年的产物但是呢他们的身份地位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是先锋文化的持有者受益者另一方面他们在大学系统当中仍然遭受着一种系统性的不公布尔迪厄在区分一书当中他揭露了这样的现象知识分子新小资产阶级是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
它有文化资本和生产话语的能力但是缺少经济和政治资本它们拥有审美素养但是在职业上升道路上具有边界模糊和发展未定的特点我们又一次回到了边界模糊边界不定这种模糊混杂的概念上
我们就不去赘述这样子的思想风潮是如何这样的思想风潮这样子的社会变迁包括这种新小资产阶级的诞生是怎么样去辐射到上海这个东方巴黎的就是属于思想史学者的工作但是我们仅从文学上来看这种风潮之下美感空间美感配响的这种打破以一种直觉的方式被郭敬明感受到了
也就是说以前可能是统治阶级去决定什么样子的东西可见什么样子的东西不可见并且他们能接触到了什么样的审美但是现在所谓的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它的一个矛盾性的位置是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所以这个美感空间的这个配想它一下子就被混淆被打乱了并且呢它以一种直觉的方式被郭敬明感觉并书写了下来
在这边我不是说郭敬明有理论反抗意识而是说他是非形式化社会背景下感性形式变迁的接收者用文化研究学者本海默的话来说他具生化了感觉与情绪的集体性
郭敬明他写道而我的城市多少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一句话它是一个像农村一样的城市一个像城市一样的农村恰恰这是最可怕的如果它是一个纯粹的农村山明水静青草粉蝶的话那我会义无反顾地拥抱它不用给我任何解释
如果它是个有自己特色的城市那我也会张开我的双臂不要任何理由但它不是这里有穿着高级西装脚下彩霜耐克的所谓的先富起来的人们他们会在过圣诞节的时候装模作样的在圣诞树上把小天使用上吊的方式挂起来然后抱着胳膊在一旁傻傻地笑傻眼地欣赏他们弄出来的在风中晃动的小小尸体
这段话是中学时代的郭敬明写的他描绘出了我刚刚上面提到的矛盾且尴尬的处境就是以郭敬明为代表的这一类人群他们已经走出了地要自然他们没办法去回到农村那样山明水静和城市那样就是充满诱惑这种完全区分的秩序当中就是没办法去回到农村风景和城市风景分明的这种区别秩序当中同时呢他面临着
他自己需要去习得一些东西那就是在第三自然的要求下去区分更敏感更精细的规范他自己其实就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说要学会迅速了解为什么大城市的小资青年更喜欢罗森而不是好德我认为这句话其实
还挺妙的就是这样子的一种很精细的区分它并不是一种明面上的秩序而是需要去有很高的反思悟性能力才能体悟到的
我们以郭敬明的散文书写为例子来说明了这种当代性的文明流变实际上它还在不断地继续发生并且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了上海的替身去给人提供一种美学的想象同时也给人在精神方面提供了高度的诱惑和刺激现在在铺垫完这个历史背景以后我们来看一下韩旭美学是如何作用在
大城市有修养的库奥身上我参考的资料是刘仁鹏和丁乃飞写的《含蓄美学与库奥攻略》一文它收录在《王良问井》这本书当中他们提出的问题意思是为什么讲究温柔敦厚文化修养莫言宽容的结果反而是库奥隐身了这里面其实就涉及到了含蓄美学和第三自然这种精细的规范
包括毫不费力的这种优雅之间的一种交叉点吧他们写道含蓄攻略酷熬诗学源自我们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弥漫着的一种文化的以及文化养成的力道其效力在于
一种主流的伦理附带着看不见的暴力比方说有学问高学历以最有文化教养的方式看似温柔敦厚的实用语言这些都构成了一种非常主流有力的训论术我们认为在这个主流论述里一个人若是文质彬彬拒绝面对矛盾冲突也就会被认为在情绪上有修养
他们的理论假设其实描述了两个位置的主体互动共同构成的含蓄效果就是上位者会对下位者说上位者会对下位者表示宽容忍耐虽然他想表达的情感已经是我已经忍不了了你点亮着看着办吧他们会对下位者说我已经对他够宽容了等等另一方面在下位者那边
言语与行动上不安分守己的这些越轨者通常会被要求也要做到含蓄和自律就是顾全体面不要过分的进行身份表达和提出不合理意义的诉求所以下位者和上位者那边的这种双重的要求双重的压制它构成了一些约束力强迫双方都必须要有适宜的言行
它看上去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羞辞形式实则构成了一种莫存的不平等一旦有一些
于居的跟现身相关的性别问题的时候相关的语言就会遭受压制使得问题转移为对个人行为和情感要求层面上的东西跟体面跟礼貌挂钩并且呢会以言行是否适宜来互相要求彼此是否达标从而绕过了真正的问题
并且呢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这也是丁乃飞他们感受到的就是这种含蓄美学的操作像第三自然一样已经变成了一种日常习惯性的直觉性的反应
含蓄策略往往是从上往下的就是使下位者去遵循规范要求书里面举了周华山后殖民同志里面写的一个例子是老板在辞退的时候温柔含蓄的兼容员工说原因是工作表现不佳看似顾及了情面但实则绝不提对其歧视的真正原因那员工那边又要去承担被规范排斥的后果
又要进一步的向内归训自己内化这种含蓄的社会要求训练自己调节本不必要承担的情绪造成了双重负荷王两问进他还提到了杜修兰的小说《逆女》这里面有两个女主人公就是高三的丁天使和张青青在宿舍床上穿着整齐的衣服躺着被教官抓到了然后父母被叫到教导处
詹妈妈呢她希望和丁天使撇清关系认为是天使带坏她的女儿詹青青而天使妈妈却直白的说干什么叫我女儿退学说睡觉的话两个人都有分啊
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天使妈妈的语言它是属于一种低下阶层它粗俗完全不含蓄而且它直接会提到他们两个睡觉的事实而张金青出生呢他则是出生于就他们家是一个干净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住大别墅啊开豪车
这篇论文的作者他分析到詹青青的家长对这两个女生之间的情愫和行为只字不提仿佛没发生过这反而抹杀了他的主体经验但是呢他们却要求詹青青回归正常挽回家庭的颜面詹青青无法承担来自学校和家庭的羞辱在这种含蓄策略的力道之下他只能以含蓄的方式抗拒选择自杀
而丁天使却反而可以在露骨话语的修路之下展现出一种另类的生存能力返回学校这样含蓄修辞的美学让身为受害者的那一方也要去学会宽厚但真正的问题不被再现无法得到命名于是主体只能用死亡趋利式的复出行动去表达含蓄内在的反抗可以说
这种失去又无法得到命名的东西构成了巴特勒所谓的库尔忧郁症作者还补充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所谓新而进步的知识生产例如性别与库尔理论及历史分析如何可能已经不知不觉地与这些含蓄的恐童历道携手共谋了呢
确实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受到高等教育的库尔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这样含蓄且精致的语言修辞方式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求的时候希望去避免和驯化性当中本来就蕴含的粗俗龌龊往往习惯于借助来自学院的高级词汇和概念来表达自身
库尔理论提倡的表达宽容和尊重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也要去思考是否有一些边缘微影式的情绪因为宽容尊重的体面要求反而被主体自我消化和排斥掉了因此变成了主体需要借助身体症状这种表达形式去表达这样子的感情
这甚至是一种全球范围内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对于症状标签的认同构成了主体拒斥所谓的消极不被待见的情绪而采取的一种羞辞迂回的战略
在节目的最后我要提到 2024 年上映的一部悲剧性的电影香港电影从今以后电影开始时聚焦于一个具有美德的中产家庭他的日常生活大家一起喜乐融融的过中秋然后在主角 T 去世过后这个主角 T 他其实是开场挣了不少钱在这个主角 T 去世过后电影就开始走向了一种克制和
窒息的氛围就是家人为了争夺他的房产他的遗产软磨硬泡采取各种羞辞战略就是说哎呀你要其实大意也是一种含蓄的策略吧就是不把问题的核心直接说出来而是觉得要求别人去温柔敦厚
他们采取了这种含蓄的修辞战略去夺取另一个主角汪紫盈居住在自己和那个替生活空间获得她的遗产的权利她其实揭示出了一种体面中产在含蓄要求下实则无权的困境
最后其实我想点到为止的指出至于悲剧性的情形恰恰是大城市独立新小资是酷傲警官背后那道令人担忧的亡两之一那么本期节目就到这边结束谢谢大家的收看
你
你会被杀人被打想要品味的香蕉要看你的嘴巴因为我会把你的头剃成像个医生看你一半像我是个魔法师我会把你弄倒像我在破坏中我会把你算出来像个数学家我会这么热烈的热烈的热烈的热烈的热烈热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烈
by bwd6
i like tasty like a french bonboneven more sweeter than a cherry bombcoming with the postman like i'm a mail bombcoming in your mouth make you say yum yumpick a gong gong bring the sumos onimma kick ass all the way to hong kongmake the balls bounce like a game of ping pongkonichiwa bitches from beijing to saigongot nothing on mecause you know you so bomb
i will run you down like a marathon
by bw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