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如高媛媛饰演的校花和金静饰演的妹妹,都被设计为服务于男主角胡歌的成长。高媛媛的角色仅用于推动男主角拍摄纪录片,而金静的角色在开场后几乎没有戏份,最终仅用于转手送车。这些角色的存在缺乏独立性和深度,完全围绕男主角的需求展开。
电影的叙事结构混乱且缺乏重点,涵盖了父子、母子、爱情、迷影、返乡青年的自我和解等多个主题,但未能深入探讨任何一个主题。许多角色和情节显得工具化,导致观众难以抓住核心主线,整体叙事显得蜻蜓点水,缺乏深度和动人之处。
电影中的迷影元素,如男主角吴迪突然决定拍电影的情节,缺乏合理的动机和背景铺垫。吴迪从未表现出对导演工作的兴趣或梦想,拍电影的行为更像是为了迎合世俗的成功标准,而非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整个拍摄过程也显得潦草,缺乏对电影制作精神的体现。
尽管电影设定在重庆,但其核心故事和人物形象与重庆的市井文化格格不入。胡歌和高媛媛的都市化形象与重庆的世俗氛围不符,导致观众难以融入故事。此外,电影中缺乏对重庆市井景观的真实描绘,使得故事背景显得抽离和虚假。
电影的结尾利用高媛媛和胡歌在堵车时的场景点题,同时通过父亲扮演母亲的情节制造情感高潮。然而,这些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强行煽情,缺乏对角色和情节的自然铺垫,显得突兀且不真实。
月红饰演的母亲角色在电影中戏份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表演空间。尽管她在做绿豆冰棍的戏份中表现出色,但整体上剧本未能为她提供足够的角色发展机会,导致她的死亡情节显得突兀且缺乏情感铺垫。
哈喽大家好欢迎收听这一期的过期电影报告我是武侧这期 Mary 不在她有其他事情才忙然后也因为这段时间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电影我这段时间都开始看一些老的港片那我还是挑一部还在上映的片子跟大家聊一聊吧就是《走走停停》那《走走停停》这个电影坊间的口碑是很好的但坦白说我是不喜欢的
那我一度在想说我发表一些不喜欢的评论到底有没有价值呢大家听完以后又有些人会觉得说好像你什么电影都不喜欢但我想了想觉得也没所谓吧就全当以不同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些观感真正论述我不喜欢这部戏的一些点之前我先说一些我认为这部戏的一些优点那我觉得这个电影还是有点
趣味性的尤其是电影这个开场没多久一家人出场的那场戏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金静那个角色她饰演的是妹妹那她的出场整个造型跟状态都很特别她躺在沙发上在那边抠脚她不太像以前金静演出的一些角色那单看这个 Synth 我会看的时候很期待她的演出其实事实上后面金静没有什么戏演的
他也没有什么发挥的那这些我暂且放在最后再说吧那说回这部戏的一些优点那就是说金进在沙发上抠脚然后让他的爸爸也就是周冶芒也那个父亲帮他去拿一些冰块那周冶芒就在冰箱里挖了一大块的冰嘛那这个地方我也觉得是有趣的了
也因为这场戏我对一开始对这个戏是有点期待的而且说到这场戏比如说冰箱那个元素其实在后面也延伸出了一些做这个绿豆汤冰棍这些设计所以整部戏其实在文本上也是有呼应的这都是我觉得这个电影比较好的地方第一就是它有点趣味性第二就是它文本上有一些呼应而且整个戏的那个情感的高潮其实就是周冶南这个父亲半夜
扮演成月红饰演的这个母亲在做这个绿豆冰棍这跟大家开场非常敷衍的挖了一大块冰的这个行为形成了一个强烈的一个反差跟变化那所以整体上周冶芒这个角色在戏里的转变也好啊人物湖光也好啊高潮戏啊其实都是足够的但我必须要说周冶芒其实是这个戏里我少数觉得在剧作上相对算完整的一个角色
为什么说他是少数呢因为这就说到这个戏我不喜欢的地方了因为这个戏对我而言最不舒服的地方在于整个剧作中充斥着工具角色尤其是多数的女性角色全都非常的工具化电影开场王真儿饰演这个胡歌的女朋友那就不消说了因为他还是一个客串的一个作用他被工具化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北京那段戏对我而言其实是过长的因为它完全是为了一个功能化交代人物背景存在的那其实拍了蛮久的就王真儿啊然后还有就是有个室友袁红饰演的是吧她被硬塞进来其实就是为了解说男主角的一个现在的一个背景总结两个字就说她失败了她不成功但其实王真儿跟袁红在整个前段都没什么戏演那核心还是说胡歌回乡嘛那撇开这个前面在北京这一段那说回她回乡那个
那胡歌这个角色回乡之后最大的一个工具人其实就是就是我们的女神高媛媛她作为一个中学什么校花跟胡歌重育她的一个所谓人物的任务线就是要拍部纪录片但其实这个纪录片也根本就无关红纸吧因为高媛媛这个角色她的目的就是要促成男主角成长她让男主角也就是让胡歌扮演的吴迪这个角色拍部电影对吧那高媛媛自己呢在拍摄现场
除了推一下焦其实它根本没东西做就如果作为演员我作为高原我就想我在现场到底在演啥呢因为机器也不是我手拿的有一个摄影师在拿拍那个纪录片的那个摄影师然后我在干嘛呢其实没多少戏可以演
最后等到这个纪录片被那个刘以伟演的那个电视台编导串凯之后高岳元元这个角色也根本全无反应对吧他当然没有反应了因为他这个人物本身就是空心的嘛就是为了胡歌这个角色存在的嘛纪录片这件事情对他而言也根本不重要他促成男主角成长之后就可以离场对吧但是戏的最后还是要利用这个工具人让他再出现有高岳元跟胡歌在堵车的时候
走走停停来点题那这对我来讲就更荒谬了就是我看完结尾那一场其实我是非常知反感的当然有很多人很喜欢那个戏就觉得相对整部电影它最有电影感的一场戏但我之所以觉得反感的原因就是他又一次利用了高远消费了这个角色因为他还是个工具人那这个工具人在让胡歌成长之后莫名其妙消失了那根本也不在乎自己的纪录片也就算了在最后还要被利用一次用来总结中心思想上升价值
是吧点题所谓的这个走走停停车里还要附赠一个张鲁伊就是对我来讲有什么意思呢那当然除了高云之外这个戏里的工具人还有非常多那金进那个角色也是非常工具人之前我也说了其实一开场我对金进的角色是很有兴趣的我也觉得他的表演这次也蛮不同的非常期待后面有什么发展但他在后面就没有戏演了
剧本里莫名其妙让他做了收音师但也没有交代他为什么接受这个任务对吧他有任何反应他反抗也好支持也好没有的反正他就做了为什么会答应我也不知道
然后他跟那个电视台的摄像小哥貌似还有点互动我还以为他们会有一些什么情感上的戏结果也没有就是整个主戏就是他们拍电影这段戏里他基本上就是一个举录音杆的一个机器他都不是一个工具人他是个机器人他就是负责举杆对吧录音杆然后到结尾父母死后他也和高英元一样有了另外一个工具的职能就是他把出租车让给他哥开嘛对吧这个工具人说起来其实比高英元还要惨因为高英元起码还有一个
走走停停的这个上价值的功能那精进就是用来转手送车的就是因为他中间的主戏里他根本没有任何的戏演对不对那说完这两个女性角色我们再说整个戏里唯一可以算是出彩的女性角色也就是月红饰演的这个母亲但实际上月红的这个戏也很少的但作为整个戏里唯一真正的四川人他本人的特质我觉得还是为角色加了很多分的
但实际上你单独拆开他很多场戏来看月红一些重点的戏他是也是没有什么表演空间的
就比如胡歌要拍戏了他义务给他自己儿子做演员作为一个其实没有在摄影机面前演过电影的素人这个角色其实有很多戏可以写的但是剧本上还是把主要这些戏演都给了另外一个男士就是刘军演的那个本地的话剧演员他在修那个手表也好什么有的没的反正那个喜剧的点全在刘军身上其实月红很少有戏可以演的就那些戏全是刘军拿来搞笑的月红就变成退而居其次了
所以我觉得整个剧本给母亲提供的有效演出空间本身也非常少的甚至说只有做绿豆冰棍一场戏是真正有效而且能建立角色的就是我觉得如果有人觉得母亲这个角色在走走停停里是动人的那我觉得导演真的应该导演跟编剧真的应该感谢这个演员月红因为很多细节是作为演员本身月红提供的而不是剧本提供的
作为一个创作人我其实非常不喜欢这样的剧本我可以说是讨厌这种剧本因为他把几个重要角色非常极致的工具化虽然说他有点趣味性但如果说他的人物是这样对待人物粗暴对待人物的话对我来讲他只是一个小聪明而已尤其是整部戏其实几乎所有人都是围着主角胡歌在转的
多数人其实都是工具他们的目的都是要促成胡歌这个角色的成长甚至最后还要用上父母双亡这样一个非常极致的 drama 完成这个所谓的戏剧目的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自我中心的一种叙事那看完这个戏有些朋友会觉得就是母亲的死亡那一下其实显得非常的突兀好像前后变成了两部电影一样而另外一波观众可能就会觉得后面的戏父母死后其实戏是更加写实的
但对我来讲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是我觉得母亲的戏写的不够的当一个角色其实写的不够或者有一些核心的戏份没有写出来但却要突然间在比如中后段的时候给他制造一个死亡的结局用于煽情也好用于催化这个角色的变化也好
对我来讲是对这个角色本身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是我不认可的一种创作方式当然了我好像显得很愤怒但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因为大家如果喜欢这个戏的话
也可以不用理会的对吧甚至不用听我在那边叨比叨那还愿意听的朋友我就继续分享一些我的看法除了人物的这个工具化我很不喜欢这个戏的另外一点就是这是一个非常混乱毫无重点的戏因为他的整个剧作里有父子有母子有爱情有迷因
有返乡青年的自我和解诸如此类等等等等但我看了半天也根本不知道这个戏最核心到底要说什么就是你乍一看这个戏好像是有所谓的迷因元素但它其实装的东西又特别多看来看去不知道它主线到底是什么尤其在很多角色工具化之后我看的时候更是对戏里很多主题或者人物关系是非常不满足的就是我不能说服自己说这个戏是讲这个的因为它根本就没讲够啊或者说这个人物根本写的不够啊
对吧而且编导还有加很多符号跟命题是吧除了我上述讲的一些什么家庭的亲情啊爱情啊迷影啊他还有一些什么虚跟实啊真跟假啊拍电影啊纪录片啊我不是说这些命题不好啊而是说这样一些大堆头的所有东西全放在一起的时候他就是东一榔头西一磅水的全部都是蜻蜓点水因为对我而言完全不深入也根本不动人
我看的时候我身边有个朋友笑得特别开心然后他也很感动但我完全不为所动我那时候就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觉就是我应该在车底不应该在这里就是这个电影院我就根本不应该存在在这个地方就人类的悲欢是如此的不相通然后还有人说这部戏是中国的这个 Woody Allen 作为这个 Woody Allen 的粉丝我是尤其愤怒的因为我向来觉得 Woody Allen 是最好的一个剧本老师
就是以这样的一个剧作成果来讲那个主角还要叫伍迪我就觉得非常侮辱这个伍迪艾伦最后我想说这个戏对我来讲也是非常难以投入的为什么说是难以投入呢因为他 casting 了一个上海人跟一个北京人在表演重庆人因为这本身令我有一种很抽离的感觉我当然不是说高燕元和胡歌他们学重庆话不努力或者
或者说他们外地演员就不能演这个重庆本地人我主要在于说这两个演员的城市符号城市标签与我自己而言对我自己而言都太强烈了就比如说胡歌对我来讲他的上海标签实在太强烈了高渊对我来讲他的北京标签实在太强烈了
而且他们的口音也因为他们的城市属性其实会被放大的就至少我在听的时候就觉得他们在学重庆话就那种学的感觉特别强烈就当然可能他们已经学得很好但我说这个可能是我的一些偏见或者怎么样但我就是说刚开始看这个戏看他们这个 casting 的时候其实我就不是很能进入的那之后呢加上整个戏呢他的整个叙事也是非常离地跟虚假的
因为故事设在其实是一个非常市井化的城市也就是重庆它应该是在重庆好像是一些更小的一个镇上拍的吧但就是大概是在重庆那个地方但其实它这个故事的内核它的核心其实是非常中产非常文艺趣味我不能说是知识分子趣味我只能说它是文艺趣味对吧但是整个电影其实你发现它很少拍一些真正
重庆的一些市井的景观除了一开始好像胡歌要排队领鸡蛋或者他跟高渊渊在面馆吃面这些场景相对而言是有点重庆的市井味道其实整个戏多数时候是抽离的就是我说的这个抽离的意思是其实整个故事发生在哪都可以的甚至它应该发生在一些更加中产味道的城市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泉州但它就不应该是在重庆
因为重庆这个地方就是非常的就是有世俗跟市井的那个味道那这个其实也涵盖两个演员的问题嘛就是我一直觉得他们两个的形象就高音乐也好胡歌也好他们的形象其实并不市井化他们其实相当都市化的一个形象哪怕你造型把他们改得好像接地气了一点但是他们跟整个城电影的这个城市空间也是格格不入也是有距离的所以整个戏对我来讲就是一个整个都是一个文艺青年异想的返乡记
因为它既无关于家乡也无关于家人因为它最后其实核心只有自己就是我爱自己就是所有人要爱吴迪就是胡歌这个角色然后我最后也可以在家乡喘一口气我也可以完成我的成长我放弃人一些挣扎对吧一切的一切的自己其实本质上对我来讲也是一种自我单溺就是看这个戏的时候就我跟他讲那么多说
这个人物工具化或者戏剧的虚假其实本质上我觉得就是一种自我单拟然后说到这个戏剧里不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讲迷影元素的吗就拍电影迷影的这个情节我也觉得非常的不切实际不着编辑就比如说就是吴迪这个角色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剧本对吧好像是在说上一代人的爱情他为什么会想拍这样的一个戏其实我根本找不到他的这个创作的动机就好像是编剧说什么
就是什么还有就是拍电影这个事儿到底是怎么成立的呢一个已经在北京在工业里写过剧本的人他怎么会相信自己随随便便
找个电视台摄像师林玉算就能拍一部电影而且他也没有从来没有交代过他有做导演的这个梦其实吴迪要拍电影这个行为本身也是出于一个世俗的目的因为是高艺人那个角色跟他讲说你 40 岁如果就是干不成就什么也干不成了因为吴迪本身是个编剧他从来都气里也从来没交代过他有个导演梦是吧但他突然就做导演了那做导演的一个发心就是高艺人跟他讲
就是唯一的一个工具女主角跟他讲说你要去拍电影对吧你要再不拍你就不成功你就废了所以它是一个非常世俗的出发点其实跟电影热爱根本没关系的所以非常致命的是在整个电影的制作过程中也根本没有看出就是电影制作的一些核心的精神我根本看不到吴迪这个人对电影的热爱或者说对电影的要求整个拍摄过程也是非常潦草带过的因为他本身这个东西
拍什么小金阿尔郎啊找一个电视台摄像师啊林玉算啊这些东西根本就不实嘛所以他拍的时候其实那些拍戏的过程是非常潦草的所以这个电影为什么要使用迷因元素呢有什么必然性或者必要性呢它又不是摄影机不要停它也没有显示出所谓的电影精神所以
所以迷因元素在这个电影里除了一些世俗的目的他也是借这个迷因来硬凹出一些关于虚构啊真实的主题然后多了一些所谓的文艺啊中产的趣味对吧像五地艾伦啊什么的但我觉得完全都是虚的全都是空壳子那我最多能想到也就是利用拍电影这个事情在结尾
周冶芒演的那个父亲扮演母亲的时候对吧用来煽情而已就是这个迷你这个元素最终的目的是拿来煽情的对吧它不是讲电影所以归根到底迷你元素在这个戏里也不重要啊这个电影就拉拉杂杂摆了一堆东西一堆元素好像看起来像是那么一回事是吧就是外包装里三层外三层的好像很丰富但是内里其实是很贫瘠的核心的东西非常贫瘠人物是贫瘠的内核的思想是贫瘠的主题是贫瘠的
就像那个最后那个纪录片拿了什么奖对吧但好像所有人都漠不关心一样拍纪录片的人不关心被拍的人不关心什么迷影啊纪录片啊一切都只是包装只是一个素材
归根到底到最后这个戏的核心就是痘痘闷子后半部分姗姗情然后最后就是吴迪这个人物的顾隐自怜是吧貌似的一个成长就是仅此而已当然了这种顾隐自怜也好啊躺平也好啊自我和解也好啊确实也反映了一些时代一个情绪吧尤其在如此这个高压是吧经济下行或者说是内卷的一个这个环境之下大家的一个反应对一个生活的一个取态
所以他的成功应该也是有他的理由了而且多数人应该是还是很喜欢这个戏的因为他就是幽默感啊加上情感啊两个元素就基本上已经是通杀了嘛所以我看我们听友群啊有些听友其实他的这个 feedback 也是非常好的所以就纯当是一家之言了分享一些不一样的观感给大家
听一听而已就反正也没其他东西更新就更新一期简单的对走走听听这个电影的一些评述好吧如果有什么意见的话大家可以留言跟我分享因为我本来之前是打算说在小红书做场直播的就是如果有一些是我我们就是不想长篇大论讲的戏还不如说
能不能放在小红书上用直播的模式跟大家一起交流原来想过这个方式但最后当然没有成事就简单的分享一下自己的观感吧感谢大家的收听希望尽快有些好电影能让我跟 Mary 能好好的再聊一起谢谢拜拜
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懂得从前那时候的人们陶醉过的世界我长大时看着他们表演着爱情等他们结婚的时候我感到伤心在荧幕的下面
孩子们做着游戏在电影的里面有人为他哭泣城市里再没有露天的电影院我再也看不一幕的反面你是不是还在做那时的游戏
看着电影的时候已看不见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