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isode 123: 永宁寺塔之谜[会员专享试听]

Episode 123: 永宁寺塔之谜[会员专享试听]

2023/2/26
logo of podcast 路书

路书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徐霞
谷村
Topics
徐霞和谷村两位主持人共同探讨了永宁寺塔高度之谜,梳理了《洛阳伽蓝记》、魏书等史料中关于永宁寺塔高度的不同记载,并介绍了陈铭达、叶大松等学者基于不同方法对永宁寺塔高度进行的推测和论证。他们指出,永宁寺塔的高度存在多种说法,从《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一千尺'(约250米)到其他文献中提到的'四十余丈'(约75米)不等,这些差异可能源于古代度量衡标准的不统一以及史料记载的差异。两位主持人还分析了这些不同说法背后的原因,并对这些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了评价。他们认为,永宁寺塔高度之谜至今仍未完全解开,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两位主持人详细介绍了永宁寺塔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建造年代、建造者、以及其在北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们指出,永宁寺塔不仅是北魏时期重要的皇家建筑,也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最高的木构建筑之一,其高度之谜也因此备受关注。此外,他们还探讨了永宁寺塔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并结合史料和考古发现,对永宁寺塔的原貌进行了推测和复原。通过对永宁寺塔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的深入分析,两位主持人为观众更全面地了解永宁寺塔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学术观点。

Deep Dive

Chapters
讨论永宁寺塔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及其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的重要性。
  • 永宁寺塔建于公元516年,位于北魏洛阳城。
  • 塔的建造由胡零太后主持,耗时三年完成。
  • 永宁寺塔被认为是古代世界最高的木构建筑。

Shownotes Transcript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今天 是 路 书 的 第 123 期。 大家好, 我是 徐 霞。

大家好, 我是 谷 村路 书 是。

一档 讨论 艺术 和 历史 的 播客 节目。 我们 追求 行知 合一 的 学习 体验, 行路 读书, 知其然 更 知其所以然。 欢迎 大家 订阅 收听, 我们 诚邀 您 参加 路 书 的 会员 计划, 您 的 加入 能 让 我们 行 得 更 远, 读 得 更多。 有关 会员 计划 的 详情请 访问 路 书 88点com 斜杠 member 或者 添加 路 书 的 微信号, outing to 2018ARTINSITU2018 联系 我们。

今天 我们 这 期 节目 再 回过 来 聊 一 聊 中国 古建 史 上 的 一个 谜案。 听 过 我们 以前 节目 的 听众 肯定 知道, 我们 以前 聊过 中国古代史 上 的 两个 谜案。 一个 是 修定寺塔 之谜, 一个 是 嵩 岳寺塔 之谜。 今天 我们 要 聊 的 是 永宁寺 塔 之谜, 等 于是 古塔 之谜 系列 的 三部曲。 对, 可能 很多人 还 不一定 知道 永宁寺 塔 是 何许 他 也。

对, 因为 最好 都是 放在 最后 说, 这个 永宁寺 塔 确实 有 很多 可以 聊 的那 永宁寺 塔 就是 永宁寺 是 当然 应该 我相信 可能 有 别的 永宁, 但是 我们 这里 聊 的 肯定 就是 北魏 迁都 洛阳 以后 的 一座 巨大 的 皇家 寺院。 在 什么 位置 呢? 大概 就是 在 北魏 洛阳城 的 工程, 这个 南面 不是 有 一条 南北向 的 中轴线 大道, 铜驼街 的 西侧 250米 处。 对。

大家 知道 平城 迁落 是 一件 非常 大 的 事件。 在 北魏, 对, 就是 魏孝文帝 改革 完了, 把 潞城 从 大同 就是 平城 迁 到了 洛阳, 等于 在 洛阳 平地 起了 新城。 当然 依托 了 原来 魏晋 洛阳城 那些 旧址, 但 基本上 是 重新 规划 跟 实施 了 一个 新的 城市。 对的。

所以 当时 规划 的 时候, 孝文帝 也很 有意思, 因为 毕竟 是 平地 建都 城, 所以 也有 一个 蓝图。 当时 也 考虑到 经济 政治 很多 方面 的 原因, 因为 北魏 这个 佛教 大兴, 虽然 也不 交税, 也不 工作, 太 糜费 了。 所以 当时 皇帝 孝文帝, 他在 规划 新的 洛阳城 的 时候, 他 只在 洛阳 的 这个 都城 的 城 的 范围内 只 规划 了 一座 佛寺。 当时 说 城内 只有 一座 佛寺, 就是 永宁寺。 国内 有 一座 泥 寺, 其他 的 都在 城外。

但是 大家 知道 其实 北魏 主旨 就 主要 的 线索 都是 非常 佞佛 的, 其实 魏孝文帝 他 也 控制不了。 后来 洛阳城 的 建设 到 永宁寺 在 开始 建筑 的 时候, 其实 洛阳城 已经 布满。

了 各种 佛寺。 对的。

这个 有一个 书 为 证, 就 非常 历史上 有名 的 一部 史书 叫 洛阳伽蓝记。 这 应该 大家 了解 中国古建筑 都 应该 知道 这 本书。 这 本书 的 有关 永宁寺 的 描述。

我们 下面 再说。 而且 永宁寺 就是 洛阳伽蓝记 开篇 讲 的 第一座 佛寺。 对, 所以 特别 重要。 而且 为什么 永宁寺 重要 呢? 因为 在 平城 迁 洛 以前, 当时 在 平城 就有 一座 巨大 的 皇家 佛寺, 也就 叫 永宁寺。 而且 当时 在 平城 的 永宁寺 里, 史料 记载 当时 就有 一座 大 塔, 是 一座 七层 塔, 而且 史书 上 也 讲 得很 清楚, 说 这个 七层 塔 有 三百余 尺, 也是 个 很高 很大 的 塔 了。 对。

那么 洛阳城 的 这种 永宁寺, 是 建于 北魏 孝明帝 熙平 元年, 也就是 公元 516年。 这 里面 有一个 非常重要 的 历史人物 参加 进来, 就是 胡 零 太后, 对 当时 政权 实际 控制者。 对, 因为 北魏 有 两个 太后, 前面 一个 太后 是 这位 冯太后, 对, 后面 就是 这个 胡 零 太后。 这 涪陵 太后 也很 厉害, 很 复杂。 其实 大家 如果 去 读 罗鑫 老师 的那 本 最近 很 火 的 那本书, 就 讲 北魏 一个 宫女 的 这个 历史。 对 那 里面 就 讲 到了 很多 胡 零 太后 的 事情。

这 另外一个 我 从 另外一个 视角 来 阐述 当时 这 段 历史。

对 这个 我们 就 不多 讲 胡 零 太后 的 历史。 但是 胡 零 太后 当时 是 主要 的 执政者, 虽然 这 孝明帝 是个 摆 炮 的, 是 他的 儿子。 他 就 非常 信奉 佛法, 主持 修建 了 永宁寺。

就是 因为 洛阳 天然气 的 作者 是 杨 之, 当时 北魏 朝廷 的 一个 中高级 的 一个 官僚, 他在 记述 护林 太后 主持 修建 勇 的, 他 写 的 很 清楚, 因为 这个 地方, 因为 是 属于 京城 的 要地, 大家 都 知道 京城 左祖右 舍, 对不对? 其实 它 就是 在 太庙 的 这个 对面, 虽然 这个 寺院 一直 没 建, 但是 这个 地方 一直 是 规划 在 那儿 的。 武陵 太后 主持 修建 永宁寺 的 时候, 杨 玄 之 写 的 很 清楚。 他说 一开始 就是 在 挖 地基, 说是 黄泉 下 就是 挖 到 地下水 的 那个地方 了, 得到了 金像 三十 区。 所以 太后 就 以为 这是 这个 信 法 的 一个 原文, 叫 性 法 之争, 是以 银剑 过渡 也 所以 就 造 的 特别 大, 就有 这么 一个 说法。 所以 但是 这个 金像 这个 问题 也 搞不清楚 怎么回事。

这个 古代 埋 金像 的 事件 很多, 这个 塔 费时 三年, 等于 在 公元 519年 塔 落成, 这是 完全 契合 了 北魏 后期 的 这个 动荡 的 历史。 到了 534年, 也就是 塔 落成 以后 的 15年, 这个 塔 在 二月 初 的 时候 被雷击 烧毁。 据说 这个 塔 焚毁 时间 很长, 而且 有些 僧尼 看见 这 塔 焚毁 了 以后, 就 奋不顾身 的, 就 等于 跳 到 火 里 去来 训 他。 对 这 三位 等 于是 非常 惨烈 的 一次。 杨 玄 志在 写 这个 事情, 还 作为 了 什么? 作为 在 同一 年 发生 了 很多 北魏 历史 大师 的 一个 先兆。

就是 阳泉 志。 其实 他在 描写 永宁寺 和 永宁寺 塔 的 形状、 样貌、 规模 的 时候, 其实 他 大概 用了 几百个 字。 但是 他 描述 北魏末 年 就是 围绕 着 永宁寺, 在 永宁寺 发生 的 很多 历史 事件, 他 写 了 几千个 字。

对, 因为 大家 如果 知道 历史 的话, 534年 那年 发生 了 很多 事情。 因为 二月份 塔 焚毁 以后, 完了 接着就是 迁都 了。 对, 北魏 就 分裂 成了 东魏 和 西魏。

而且 之前 这个 塔 又 见证 了 北魏 的 可以 说是 最后 若干年 的 血雨腥风。 因为 胡林 泰国 不是 当时 守不住 了, 就 躲 到 永宁寺, 说是 出家 了。 就 是从 永宁寺 里 被 尔朱荣 给 揪出来 的, 然后 就 扔 到 黄河 里 去了, 扔 到 黄河 里 就 发生 了 这个 河阴 之 变。 对, 而且 尔朱荣 后来 就 屯兵, 就是 等于 他 军队 就在 驻扎 在 这个 永宁寺 里, 后面 发生 了 很多 事情, 包括 尔朱荣 被 杀, 孝庄 帝 又 表 朱 兆 关 在 这个 永宁寺 等等等等。

一系列 就是这样 的 历史。 对, 因为 杨 玄 之 作为 一个 士大夫, 也是 个 文人。 他 写 洛阳伽蓝记, 实际上 他是 有 对 借题发挥, 就是 借着 写 洛阳 伽蓝, 尤其 永宁寺 为 开篇, 来 阐发 这种 一个 王朝的背影 了。 对, 是的, 就是 是 物 以 物是人非, 或者 因为他 目睹 了 这 十几年 的 变化, 洛阳城 由 繁盛 到 衰败, 尤其是 东西魏 分裂 以后, 洛阳城 的 大批 的 僧尼 就 随着 东 卫, 当时 就 不 叫 东 卫, 当时 的 政府 就 迁 到了 邺城。 对, 所以 邺城 就 变成 了 华北地区 的 佛教 中心。 这就是 另外 一个故事 了, 我们 暂且 不聊。

那么 回到 了 讲, 为什么 我们 讲 永宁寺 呢? 永宁寺 除了 在 北魏 后期 的 历史上 扮演 了 一个 非常重要 的 角色 以外, 永宁寺 本身 建筑 也是 非常 可圈可点 的。 为什么呢? 有可能 也 比较 有可能 应该 很大 比例 上 永宁寺 塔 是 中国 古代 历史上 曾经 有过 的 最高 的 建筑。

对 吧? 而且 还是 一座 木构 建筑, 可能 是 世界 上造 木构 建筑 的 一个 最高点。 对, 是 这个 意思。

那么 到底 这个 永宁寺 塔 有 多 高? 这个 也是 我们 这 期 节目 所 来 探讨 的 永宁寺 塔 之谜 的 主要内容。 史 集 主要 有 三种 关于 永宁寺 塔 高度 的 说法。 当然 我们 讲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 通篇 的 第一个 寺院 就是 永宁寺。 那么 杨 玄芝 在 里面 怎么说 的 呢?

他是 言 之 做作。 他他他 这么 讲 的, 杨 玄 之 他说 他说 就是 在 这个 永宁寺 的 当中, 就有 九层 浮图 一所。 然后 杨 玄 之 说是 假 木 为之, 它 至少 我们 外观 上 有了 一个 感觉, 它是 一座 木塔。 好, 然后 杨 玄 之 就 开始 讲 这个 高度 了, 他说 举高 九 十丈, 上 有 惊诧 副高 十丈, 所以 总计 这个 塔 的 通高 就是 和 去 地 1000尺, 就是 一百丈。

这个 是一个 很 可观 的 一个 数字。 一 千尺 古代 的 尺 大小 是 有 一定 的 变化 的, 但是 以 最小 的 齿, 如果 25厘米 是 一尺 的话, 一 千丈 是 多少 概念? 那 就是 250米 的 一个 概念。

一般 大家 还是 以 位置 来 算, 因为 位置 有 3种位置, 前 中 后。 即使 以 最小 的 就是 27.5 几, 27.7、 27.8 几 来 算, 90丈也就是 250 多米。

这 是一个 相当可观 的 数字。 两百多 米 的 一个 高楼 在前 工业化 社会? 基本上 是一个 难以企及 或者 难以想象 的 一个 高度。 因为 洛阳 黔南 暨 非常 有名, 而且 基本上 大家 知道 永宁 四台 也 通过 洛阳 黔南 记。 所以 洛阳 黔南 记 这个 说法, 是 历史上 的 一个 说法。

对, 而且 流传 的 比较 广 的 这个 说法。 对, 就是 一 千尺。 文献 上 还有 其他 几种 说法。 一个 就是 正史, 就是 魏 淑 了。 魏书 讲 的 含糊 一点, 讲到 就是 这个 谈 的 是 高 九层 的, 但 位数 指数 它是 高 四十余 张, 这样 一下子 就 等于 只有 40% 了。

那位 书 里面 有 个 另外一个 记载, 他是 记载 了 他 平城 也有 个 永宁寺。 刚才 不是 讲 的 它是 七层, 是 三百多 尺, 所以 三百多 齿。 这个 洛阳 的 永宁寺, 是 九层, 是 四 十余丈, 就 四百多 尺, 四百多 尺。 所以 按照 这个 比例 来讲, 是 是 好像 是 合理 的。

而且 这一点 就谷 老师 您 刚才 说 的这 一点, 给 李大人 的 水晶柱 也有 类似 这种 说法。 而且 水晶柱 也 提到 了, 说是 洛阳 的 永宁寺, 就是 学 着 大同 就是 平城 代 都 的 这个 永宁寺 的 七级 塔 建 的。 但是, 比他更 高, 比他更 大, 这是 李 道元 说 的。 而且 李 道元 明确 讲 了, 这个 九层 浮图, 他的 下机, 就是 他的 整个 塔基, 方 一十四 丈。 而且, 李大元 说 的 更 详细, 说 他说 从 近路 盘 下 直到 地面 是 49张, 这 是一个 比较 确凿 的 一个 数字。

比较 准确。 14、 49, 大家 都要 记住, 这 都 有一个 七 在 里头。 这个 是 历史文献 的 3种说法, 等于 是从 100兆到 四十余, 照 这样 一个 范围 等于 相差 有 一倍 多, 再 精确 到 49。 对, 在历史上, 因为 这个 记载 实在太 过于 惊人, 而且 又 在于 永宁寺 塔 的 重要性。 所以 近代 的 建筑 史家 也都 在 研究 讨论 这个 问题。 比方说 有 两种 不同 的 观点, 一个 就是 陈铭 达 先生, 大家 都 知道, 陈铭 达 先生 也是 研究 古建筑 的 大家 对 教学 社 的 主要 的 成员。 对, 因为他 结合 了 他 已知 的 各种 木 研究 的 木构。 他 觉得 按照 木构 的 这个 属性 来讲, 结构 的 特点 来讲, 他 觉得 永宁寺 塔 总 高 不应该 高于 27丈, 也就是 大概 合成 75米。

陈先生 认为 这个 是 连 差 都 算 在 里头 了, 就是 总 高。

打个比方, 就是 大家 知道 最 有名 的 现在 现存 的 硬线 木塔, 也是 连 岔 都在 里头 是 67米.

那 也就 比 这个 一间 木塔 再 高高 个 高个 10米, 高个 10米。 因为 陈先生 研究 印象 木塔 的 一个 重要 的 一个 大家, 他 应该 是 有 他 当时 的 一个 想法。

另外, 在台湾 有一个 学者, 叫 叶 大松 的 这个人, 他在 上个世纪 80年代 曾经 也 研究 过 永宁 四大。 他 根据 了 一条 什么 史料 呢? 这个 史料, 也是 在 杨 玄 之 的 这个 玄 传记 里 的。 他说 洛阳 乾 记里 记载 的 是 永宁 时代 刚 造 好 不久, 有 一次 他 碰到 了 风灾, 结果 大风吹, 吹 了 以后, 再 把 这 永宁寺 塔 那个 塔架 上 那个 金盘 吹掉, 可以 吹掉 地下 了。 是 砸出 了 一个 一丈 多 深 的 一个 大坑。 那么 这个 叶 学者, 叶先生, 他 就 通过 这个 自由落体运动 来 计算, 比方 这个 什么 多 高 对 吧? 一个 重量 大概 多重 的 一个 东西, 砸 了 一个 大坑 有多深?

好像 还 专门 考 河南 地区 当时 那种 沙土 泥土 的 密度 和 硬度, 结合 这个 高度 加速度 来说, 是 算 出来 说是 两百多 米 差不多。 对他 来 论证 是一个 挺 有意思 的 研究。 所以 各执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