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霞和谷村路书共同探讨了山西涅河(古称聂水)流域的古代遗迹。他们指出,涅河是浊漳河上游支流,其流域在战国时期即存在名为聂县的行政区域,范围涵盖今武乡、沁县等地。两汉时期,聂县范围扩大,西晋时期一分为三。后赵皇帝石勒出生于武乡,这使得武乡地位提升,设立武乡郡。隋唐时期,聂县县名消失,但聂水河名保留至今,两岸仍有以涅水命名的村庄。与浊漳河沿岸以唐宋元明清木构建筑为主的古迹不同,涅河沿岸的古迹主要以北朝佛教石刻和宋金元时期木构建筑为主,年代更早。涅河位于太行山西麓,是南北交通要道,连接着太原、大同、邺城、洛阳等北朝重要城市,这解释了其佛教遗迹的丰富性。孝文帝改革平城迁洛以及东魏北齐时期,涅河都发挥了重要的交通作用。因此,涅河流域的佛教遗迹与北朝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其遗迹的形成与古代交通线路和政治格局息息相关,是研究北朝历史和佛教艺术的重要区域。
瞿霞和谷村路书详细介绍了涅河(聂水)流域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并将其与浊漳河流域的古建筑群进行了对比。他们指出,涅河流域的古迹以北朝佛教石刻和宋金元时期的木构建筑为主,年代早于浊漳河沿岸的古迹。他们分析了涅河流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其位于太行山西麓,是南北交通要道,连接着当时重要的城市,如太原、大同、邺城和洛阳,这使得涅河流域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并留下了丰富的佛教遗迹。此外,他们还探讨了后赵皇帝石勒的出身地武乡与涅河流域的历史关联,以及涅河在孝文帝改革平城迁洛和东魏北齐时期所扮演的重要交通角色。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地理环境的分析,他们揭示了涅河流域古迹的形成原因,并强调了其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佛教艺术方面的价值。
Deep Dive